资料详情(61教学网)
我的位置: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ID:79150 2022-01-01 57页1111 195.50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部分需下载查看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看花的姿态迟子建我是白先勇先生的读者。他的《永远的尹雪艳》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我眼里就像两棵灿烂的花树。白先勇先生用那支生花妙笔,让尹雪艳和金大班这两个花树般的人物,获得了地久天长的约丽四月底,青岛的春天正热闹着,白先勇先生来到了中国海洋大学。我刚好在那里给人文学院的学生讲《额尔古纳河右岸》,得以相识。白先生初来青岛,可他似乎并没特别的兴致看风景,他喜欢呆在屋子里。王蒙先生请他出来参加活动时,他才会下楼。天凉时,他披着一件人字呢大衣;天暖时,则是一件中式便服。他闲闲的,淡淡的,似乎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我曾经看过白先生的《树犹如此》,是怀念他的朋友王国祥的,写得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文章中,他多次写到花和树。王国祥离去了,白先生家花园中的一棵高大的意大利柏树也随之枯死,花园荒芜了。那株青烟般消失的树,在花园中留下一个巨大的缺口,这道缺口,被白先生形容为"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其内心的苍凉之情,可想而知。我想白先生一定是因为看了太多繁华的"春",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才会在春光中如此的超然、安详。但他还是爱花的。海大校园中的樱花开得正盛,一树又一树的樱花让他一再驻足观常,叹息着"太美了,太美了!"他看花的眼神是怜惜的;三月三,大家到崂山的太清宫去,在一处殿门前,逢着一丛朝霞般鲜润的花朵。我看了一眼,便说∶"这是芍药。"白先生走过去,大叫∶第57页共57页,"不是芍药,是牡丹啊!"白先勇先生自从将汤显祖的《牡丹亭》搬上昆曲舞台后,对牡丹可谓情有独钟。对于即将要去北京参加青春版《牡丹亭》百场演出的白先生来说,这丛牡丹,无疑是老天为他写就的福音书啊。那丛牡丹姿态灼灼,开得恰到好处,飘酒,浓艳,馥郁,白先生喷啧惊叹,连称∶"不得了,不得了!"我对他说,将来第一百零一场的《牡丹亭》,去哈尔滨演出吧,白先生笑着说自己没有去过哈尔滨,当然希望有一天能带着《牡丹亭》到这里演出。今年的哈尔滨酷热难当。这个时候,我会放下笔来"歇伏",以读书为主。好书是可以带来清凉的。我从书架上将郑愁予先生赠送的三本诗集取下。去年十一月我在香港浸会大学时.郑愁予先生刚好由耶普大学到查港大学进学。愁予先生的诗歌,韵律优美,婉约调怅,在港台景影向极大。他与白先勇先生一样,根扎在台湾,后来到美国发展,执教于名校。愁予先生爱酒.他和他夫人梅芳请我去兰桂坊,我感受到他爱酒之切。在那家俄罗斯人开的酒吧,他披着大衣,在零下三十多度的环境中品尝威士忌。愁予先生喝酒之后,谈笑风生,出口就是诗,他的热情能把一个冰冷的人都点燃。近午夜时,愁予先生举着杯,邀我到阳台看海。与其说是看海,不如说是赏月,那晚上的月亮实在太明了。海上月光飞舞,好像海上生了一片白桦林。愁予先生无限感怀,轻轻地哼起歌来。那低沉而忧郁的歌儿在月色中回旋,宛如夜鸟的翅膀轻触着花树。愁予先生的诗歌意象绮丽,比如他写长城∶"长城像一个担夫担着群山,从地平线上不子走来。"他写"塔"∶"塔,乃天问的形式吗?"他写微醺的状态∶"微醺是枕着山仰卧,全身成为瀑布。"他写花∶"百合花的嘴张得太大,像在惊讶。"他有一首诗的名字就叫《寂寞的人坐着看花》。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忽然联想起了白先勇先生,想起他看花时那顾眷的神色。他们俩,虽然年过古稀,但他们身上那种美好的情感,从他们看花的姿态上,可以充分感受得到。有一天,聂华苓老师来电,我跟她聊起白先勇和郑愁予,他们都是她的老朋友了,我说∶"他们与我们这代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是风雅的人!"聂华苓叫道∶"很对很对!"是啊,我们这一代人,传统文化的根基浅,缺乏琴棋书画的浸染,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不够深刻。第57页共57页,为什么我们可以写出好看的作品,却难写出有大品格的作品?我想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底蕴还不足,境界还不够深远。我们看花,是用眼睛;而他们看花,用的则是寂寞、沧桑的心。看花姿态的不同,作品所呈现的气象就大不一样了。我愿引愁予先生的几句诗,来为这篇小文做结;我们常常去寺庙常常去无人的海滩常常去上坟献野花给好听的名字(选自迟子建散文集《云烟过客》,有删改)文本二∶无论是树上还是树下的花朵,在去年都不如一盆野草带给我惊艳之感。在被废弃的海棠花盆里,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渐渐地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不屈不挠,疏朗有致,绿意荡漾。我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我正是在这些大自然无处不在的生命灵性中用文字构建着人生的意义,追寻灵魂的安顿、精神的寓所和情感的寄托。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选编自《云烟过客·总序》)6.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白先勇怀念友人的《树犹如此》,友人逝去,树亦枯死,这与辛弃疾在《登建康赏心亭》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B.文本一用"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形象地说明了白先勇内心的伤痛,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也是借助这一神话,表现出音乐的摄人心魄。第57页共57页,C.文中郑愁予先生在喝酒之后,谈笑风生,出口成诗,这种热情如火的形象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归去来兮辞》中"引壶觞以自酌"的陶渊明的形象。D.台湾诗人郑愁予先生的诗歌以花入诗,"百合花的嘴张得太大,像在惊讶",让人想到《致云雀》中"像一朵让自己的绿叶/荫蔽着的玫瑰",意象同样绮丽,十分传神。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文章以"看花的姿态"为题,匠心独运,透过不同的看花姿态,我们能体味到不同的人生境界。B.第二段叙写对白先勇先生的初步印象,"闲闲的,淡淡的",从他对春天冷淡、隔膜的态度可以窥见他内心的伤痛。C.在酷热难当的哈尔滨,"我"以读书的方式让自己清凉,这样写既交待我对书的喜爱,又借"书"引出郑愁予先生。D.作者引用郑愁予先生的诗句为全文作结,含蓄深沉,诗意与哲理同在,又与题目照应,结构严谨。8.2003年,澳大利亚杰姆斯·乔伊斯基金会将年度"悬念句子文学奖"颁发给中国女作家迟子建。该奖项对她作品的评语是∶"具有诗的意蕴。"请结合这句评语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9.结合文本二,谈谈文本一中"野草"的气韵体现在何处。(6分)第57页共57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冬与狮(节选)兰晓龙晚上,队伍来到鸭绿江大桥。几千个脚步在轻微而又震撼地齐响,几千支枪械在几千个肩膀上往一致的方向晃动,几千个均匀有力的呼吸在夜色中荡漾。前边是高耸的钢梁,这支队伍的先头已经踏上桥梁。但是万里像快溺死一般使劲吸进空气,身处其中的方队在他眼中已经成了旋转的重影。近半负荷已经分散到了梅生的车上,可他哪经历过行军?平河∶"看月亮。"万里麻木地看月亮,被汗渍成一团的黄色∶"干吗?"余从戎∶"想你哥,想爸妈,哪怕你那只屎壳郎。反正别总惦着腰腿上痛得想割掉的那几块肉。乖乖,这背包绳,要做吊颈鬼吗?"平河帮他扯松胸颈上的五花大绑,垫了块毛巾。于是万里的世界恢复了原本该有的样子∶几千个脚步并未刻意整齐,但是绝对划一;几千个呼吸匀净得让万里安宁,应和着脚下钢盘水泥的轻微震颤;千里背着全连仅此一支的PPSH-41冲锋枪走在队伍侧前;钢梁外是皎洁的月亮和蓝黑色的夜云。万里∶"鸟。"余从戎∶"哪有?小万里又说胡话了。"平河张望万里看的那个方向,然后很生硬地答∶"B-29轰炸机。"他可能还在后悔,因为他平时的表现绝不像有这份辨识能力,但他不是第一个发现的,防空号已经在很远的地方吹响,再被各单位主官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传达,譬如七连就被千里的铜哨和梅生的口令双重传达。梅生∶"熄灭灯火。急速前进。"第57页共57页,火把和数量稀少的电筒全部熄灭。呼吸和钢梁水泥的震颤都剧烈起来,包括七连在内的整支部队仍保持着队形,以队列允许的最快速度冲刺行军。这不是亡命,要疏散你也得过桥再说,而一窝蜂撒丫子,效率绝不如此时的有序。这并不是短程。刚调匀的呼吸又混乱不堪,万里跑得眼里充血,但忽然又松快了些∶余从戎和平河一人一只手,拖着他。然后来自空中的引擎轰鸣声把呼吸和脚步声都淹没了。这不是一两架飞机,也不仅是B—29,而是包括护航机、战斗攻击机和轰炸机在内的一个完整机群,黯淡的云层中那些远程轰炸机若隐若现,因为速度缓慢又体形巨大,它们不像在飞行,倒确如其名——漂浮的空中堡生。迟缓又尖锐的呼啸又压倒了引擎,然后是压倒一切的爆炸。队列仍保持着,在比桥面高出两三倍的水墙中奔跑,水平投弹就是一整串地犁地,所以很快就犁到了他们正奔向的桥头,那是天崩地裂的土浪和火山,从万里的角度看,云几无间隙,所以他的感觉是整支部队正在奔向必死之地。平河∶"余从戎!"余从戎∶"明白。"万里还没搞清明白啥就被放翻了,身上的负荷全被余从戎卸走,而他稀里糊涂上了平河的肩—敢情是嫌他太慢。于是平河一肩机枪一肩万里地开始奔跑,万里也换了个角度看七连向着爆炸狂奔。有人被弹片击中,倒下,但立刻就被战友架起来,狂奔。终于来到了鸭绿江大桥靠近朝鲜的一侧。部队在挨炸,绝非那种鬼哭狼嚎似的挨炸;他们冲出桥头,就立刻分散往两翼,不阻止后边友军的道路,并且连疏散都保持了队形。有白布的拽出来蒙上,就势让自己没入斑驳的雪地,没白布的则伏倒在斑驳的土地上———干沟里、丘陵间、焦树桩旁。平河在奔跑,万里在他肩上颠簸,在颠簸中呆呆看着眼前的残垣:曾经是伴江伴桥的聚居之地,现在则是被炸了一遍又一遍的残垣,犹如月球的表面。然后他被扔了下来,扔在雷公旁边——雷公正在掏出一块白布。雷公∶"谢了啊。"第57页共57页,平河摇摇头,走两步就瘫在路沟里倒气儿去了,全副武装加扛个人跑了小一里,他也够受的。雷公∶"趴近点!莫嫌老来丑——这破布盖不住两个人!"万里开始尖叫。雷公∶"爆炸。好好看爆炸。炮排的人最该提防的就是爆炸。我都不敢让你碰能炸的东西。"万里不叫了,呆呆看着,理智尚存但手脚瘫软,雷公只好自己趴在他身上,然后一块布罩住两个人。炸弹还在连三接四,但居然显得很安静,因为被炸得沉静之极。甚至连钢铁与火焰之中的死亡都是沉静的,没有惨叫,只有安静的牺牲。雷公忽然开始乐;"像不像怕鬼的小孩缩在被窝里?"是挺像。不论是他的玩笑还是周围人的表现都让万里也慢慢安静下来,而炸弹的落点也逐渐稀疏,远去。各单位主官第一拨起身,"清点伤亡""卫生员"的声音此起彼伏,团部的骑马传令兵在硝烟烈火中驰骋传令。那匹马急驰而来,几乎踏到了白布下的万里。雷公蹦起来一拳砸在了马脸上。小传令兵费劲勒住长嘶而立的马;"第七穿插连,敌空袭猛烈,现决定化整为零,以营以下规模行动为要。你部可穿插狼牙山脉,抵达长津湖战区,再行集结!这是地图!"千里接住了小传令兵递过来的信封∶"七连明白。"万里看到,传令兵的小脸上绷着几千人大团的严肃,顿生同龄人的亲近之心,可对方已风驰电掣而去。千里打开信封,一张书面命令,与传令兵口头传达的无异,一张大比例地图,千里也在看着那里,最不愿意看到又不可能不看到的部分。命令已经看完,看痕迹多半是从课本上撕下来的。梅生也在看,脸比千里还黑。千里∶"第七穿插连!集合!"【注】伍万里是刚刚入伍的志愿军战士,伍千里是他的哥哥。第57页共57页,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夜晚、雪地、过桥、轰炸等要素构成了艰险的行军环境,烘托了战士们的勇武与不屈。B.平河与余从戎仅通过一呼一应,就明白了对方意图,可见帮助万里是二人的主要任务。C.部队冲出桥头后,向两翼分散,并且都保持了队形,说明这支队伍临危不乱、骁勇善战。D.面对敌军的轰炸,万里开始感到十分恐惧,经过雷公的安抚,他内心逐渐变得安静淡然。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第二段反复使用"几千"这一词语进行修饰,凸显了志愿军队伍的阵容整齐、威武雄壮,也易于表现战士们纪律严明、士气高昂。B.小说在刻画万里的形象时,分别用"汗清成一团的黄色"的月亮、"皎洁的月亮"含蓄地表现了他在行军途中前后不同的状态和心理。C.小说借助"漂浮的空中堡垒""一整串地犁地""天崩地裂的土浪和火山"等比喻描绘敌机轰炸的场景,使读者对战争的感受更真切。D.小说中的小传令兵口头传达命令时,言简意赅,语气坚定,这样的语言既符合小传令兵的身份和年龄,又强化了大战之前的紧张气氛。8.文中画线句子从万里的视角描写战争场景,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4分) 9.节选的这部分文字,塑造了志愿军战士的群体形象。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第57页共57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搬家凌淑华自从买到船票,家里谁都忙起来。廊子底下捆缚好的大箱子小匣子堆叠成几个高高低低的山,堂屋里的硬木条案、茶几、贵妃床,统统用麻布袋包裹着,都靠了墙,小的架着大的摆着,长长的一排直像一只运货船。这倒怪好玩的,为什么平常不这样摆,却把这许多东西分开来呢?“喂,谁来坐船?”婉儿爬上靠墙放的家具,一边喊。“谁要坐船,来我这里买票!”英儿坐在低一级的贵妃床上叫道。静儿携着伯娘家的小妹笑嘻嘻地去打票,随后跳上船。“我们不坐船,爬山去!”青儿拉着小玉爬到廊下堆的箱子堆上。“枝儿,来坐船吧。你可以买半票。”“坐船不好玩,来跟我们爬山吧。”枝儿正坐在门槛上,手里拿着浅浅的破碟子给她的大花鸡装水喝。阿乙姐跳出来嚷,“这一群小猴儿,简直要拆房子了!出去玩。”她张了两臂像赶小鸡一样催促着。“太太,她还有只大花鸡呢,也带着走吗?”阿乙姐忽然想起一件大事似的问道。“不带走了。”妈淡淡地答。“妈,我带大花鸡走。”枝儿决定地说,“把它放在我的小竹篮里,我自己提着。”“竹篮子盛不下你的大花鸡,傻孩子。”“轮船上带不了活东西,若是带猫狗还要买票呢。”阿乙姐插嘴道。“给它也买一张票。”枝儿说。“他们把你的鸡拿去,把你关起来。”阿乙姐鼻孔好像冲进了蚊子样的哼了两声。第57页共57页,“她还有一匣子鸡蛋吧。”妈在收拾东西忽然想到了。“趁早拿出来吃了吧,那东西带起来可麻烦死了。”阿乙姐又出坏主意。“不,还要留着孵小鸡儿呢。”枝儿睁大眼。“好孩子要听话,大花鸡和鸡蛋都不能带,船上人查出来是要拿走的。”妈正容说。“我不给他们。”枝儿急得脸红了。“不给,哼,他们把你也带走,把你做猪仔卖了,那你就永远回不得家,你不怕吗?”阿乙姐说。这回可把枝儿吓着了,“卖去做猪仔”那倒是真可怕,永远回不得家,见不了妈、婉儿、青儿、小妹、小玉许许多多人,还有,四婆也不能见,唉,那更难过了。她愈想愈没有主意,脸上退了红,渐渐变成青白。妈似乎看出她的为难,沉吟了一下,“枝儿,你真不舍得宰你的大花鸡,我看把它送给人吧,你要送给谁,想一想。”“送给四婆。”枝儿立刻答道。还是妈的心儿灵,这样子不是什么难题都没有了吗。“知道一定是送给四婆的,这一离开有得想呢!”妈笑着点头。妈说得不错,四婆喜欢枝儿正如枝儿依恋她一样。她是上了年纪头发差不多都花白的老婆子了,单人住在祠堂后面的小房子里。她倒不是常常冷清清地过日子,有时儿子从城里回来,把一手巾包白花花的洋钱放到四婆怀里,四婆就买鱼肉做许多菜出来,让枝儿在那里一同吃。四婆还有个女儿,枝儿叫她意姐,大约也是在城里,有一回她带了一包天津雪梨和北京蜜枣来,据说这是专给四婆治咳嗽的,但是四婆吃时也让枝儿先尝一口,那是甜得牙根都有些酸软的东西!四婆一家都同枝儿要好,枝儿也是真的离不开四婆,天天刚吃过早饭就溜到四婆家,给她喂鸭子,喂完赶鸭子下塘,坐到塘边钓小鱼,掏小螃蟹给鸭拌食,闲下来便在四婆跟前,给她拿东西,解开乱了的线团,穿针。四婆要做菜,她帮摘根去朽叶子和剥茭笋皮。烧火做饭时替她拉风箱。饭好了不等四婆让,她早把自己一份碗筷整整齐齐地摆在桌上了,四婆照例笑问,“又吃我的青菜白饭吗?”枝儿忸怩一笑,筷子已经拿在手里了。曾有两三次,被生人错认她是四婆的孙女。第57页共57页,现在枝儿要去北京了,她离开四婆要怎样难过,在枝儿还没有想过。四婆呢,一向也没有提过,只昨天枝儿替她穿针时,忽然叹一口气说,“枝儿,你去了北京,没有人给我穿针了!”“你喊我,我就来了。”枝儿坦然答道。“去了北京就不容易来了!”“你喊我一定来。青姐姐说北京就在圣堂山后面,坐上船就到了。你站在山顶上大声叫我,我会听见的。”“没这样容易,小宝贝!”四婆说完接过针线来,也不做活儿,拉了枝儿的手散步到塘边看鸭子去。今早枝儿依了妈的话把一箱鸡蛋也拿出来捧着,叫阿三给她抱着大花鸡走去四婆家。进了门,枝儿把手里的小箱往四婆怀里放,说,“这都给你。”大花鸡在地上无聊地打转走,枝儿赶忙抓了一把冷饭洒在地上。她一边看鸡吃,说道,“她还认生,过一会儿就好了。这些蛋都是她生的,你说可以生几个小鸡?”“一个蛋孵一个小鸡,这里有——”四婆用手指点着箱里的蛋数道,“一五,一十,十五,加上两个,这里有十七个小鸡了。”唔——一群小鸡,像绒球样儿,白的,黑的,黄的在地上跳来跳去够多好玩!蹲下来看原来这些绒球都有小腿小脑袋,尖尖的小嘴,珠子似的眼睛。喝水时小脖子一仰一俯可爱极了!“你们明天一定走了吗?”“妈说一定走。今晚伯娘叫我们都去她家吃饭,阿乙姐和阿齐姐都去。”四婆沉吟了一会儿说道,“等我今晚送些菜给你们吃。”那里菜真不少,盘子挤碗儿,满满地摆了一大圆桌。正在吃得热闹,忽然阿齐姐喊四婆送菜来了。妈口里称谢四婆,四婆一面谦虚笑着走了出去,阿乙姐见她走后,在旁低声冷笑道。“那盘鸡还不是咱们家送去的!”难道真的杀了那只大花鸡了吗?“真的四婆宰了花鸡了吗?”枝儿忍不住回头问阿乙姐。第57页共57页,“傻姑儿,快吃吧,吃到肚子里倒是真的带走了!”阿乙姐立刻笑答。本来枝儿已经满眼含了泪,喉咙那一阵阵咸涩,咽不下东西了。听到这句答话,她的筷子落掉地上,哇的一声哭了出来。(选自1929年9月10日《新月》,后编入小说集《小哥儿俩》,有删改)文本二:书里的小人儿都是常在我心窝上的安琪儿,有两三个可以说是我追忆儿时的写意画。我有个毛病,无论什么时候,说到幼年时代的事,觉得都很有意味,甚至记起自己穿木屐走路时掉了几回底子的平凡事,告诉朋友一遍又一遍都不嫌麻烦。怀恋着童年的美梦,对于一切儿童的喜乐与悲哀,都感到兴味与同情。这几篇作品的写作,在自己是一种愉快。(选自凌淑华《〈小哥儿俩〉自序》)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枝儿并不想放弃她的好伙伴大花鸡,却在大人的劝说和哄骗中不得不妥协,选择送给她最信赖的四婆。B.枝儿与四婆年龄悬殊,但她同情独居的四婆,这份同情心使她依恋四婆,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C.阿乙姐是成人世界的代表,生活的不顺和心态的麻木使她漠视孩子的关注,不去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D.从文本二来看,“枝儿”就是小时候的作者,可以看出童年的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都挥之不去的记忆。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枝儿的出场颇有特色,与其他孩子的嬉闹不同,她坐在门槛上,给大花鸡装水喝,刻画了一个安静、乖巧的形象。B.小说叙事多采用对话形式,人物对白个性鲜明,如搬家前枝儿与四婆的对话,表现了她对四婆的依恋之情,充满童趣。C.小说细节描写出色,如四婆接受枝儿送来的鸡后,“沉吟了一会儿”就表现了她矛盾痛苦的内心,也为下文送鸡肉埋下伏笔。第57页共57页,D.小说题目为“搬家”,但对此并未过多着墨,而是围绕如何处理大花鸡展示了人物的言行与心理,脉络清晰,结构紧凑。8.采用儿童视角叙事是文本一的重要特征,请简要分析这一手法的好处。(4分)9.文本二说,作者“对于一切儿童的喜乐与悲哀,都感到兴味与同情”,请谈谈文本一有哪些“喜乐与悲哀”,作者为什么对这些“都感到兴味与同情”。(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别长春 李修文夜色之中,当我满心欢喜地走出长春火车站,丝毫想不到一年之后就会离开它。我的租住地,是在城市边缘的光机学院家属区。这破落的家属区几乎令人绝望:红砖砌成的单元楼摇摇欲坠,楼群之间随意搭建的小平房连成了片,起风的时候,房顶的塑料布们猎猎招展,甚至被吹上了天空。但我没有半点失望,因为的确就是我念想了多年的北国,那些别致而热烈的生机正依次展开:烤串店的烟雾热气腾腾,啤酒瓶的碰撞声此起彼伏,随意走进一间小平房,即可与人高声谈笑,大口喝酒。清晨去上班,要经过一片辽阔的菜地,每当我走在挂着露水的白菜中间,我都疑心自己会在长春过上一辈子。终究还是不行,难处很快降临了,那就是语言的丧失。那时我刚开始写小说,虽然拙劣,但南方风物却显而易见:青苔,护城河,石拱桥,春天四处弥漫的气息。我自小在其中长大,依赖他们,而现在,突然找不见它们的踪迹了。第57页共57页,一边是宽阔的大街,碧蓝而肃穆的天空,庄重到庞大的苏俄及日式建筑,还有铺展千里的松嫩平原上,高粱和玉米正在燃烧般热烈地生长;而另外一边,是窄而弯曲的小巷,总也晒不干的衣物,还有常年积着渍水的青石台阶。一个是北方,一个是南方,我就站在中间,两条看不见的绳索将我左右撕扯,我竟然不知道该描述谁了,“心中有美,但又苦于赞美”。这不过是一场失败的写作生涯掀开了序幕,但彼时之我却从未想到,前来北国,语言成了最痛彻的折磨:在没有学会描述北方之前,我唯有写南方,而属于南方的字词就像被北方的言说吓破了胆子,纷纷逃遁,我通宵达旦在等待,但它们都没有来。我无法不失魂落魄。而语言的裂缝还在扩大:在菜市场里,一路的菜贩子都在叫着“哥”;在烤串店里,两个不相识的女人,两三分钟后就可以叫对方“姐”——这些我都不习惯,于我而言,“哥”,只关联着我的弟弟,代表着我与他之间的亲密、冷战和他远在异国的孤单。就是这样。我熟悉的字词言说,还有附着其上的情感伦理,正在像河水般从我的体内流走。我已然坐卧不宁,但又无法对旁人道明,于我严重的疑难,也许对旁人只是些微小事。开始想法子,去靠近我熟悉的语言。我上班途中会经过华侨宾馆,有一阵子,一个大型的书市活动在长春举办,来自湖北的与会者们就住在这里。我跑到宾馆,找到一个不相识的家乡人,告诉他,需要人手的话,我十分愿意帮忙,分文不取。对方盯着我看了半天,答应了。在书市上,我当了整整十天的搬书工,虽疲累不堪,却也满心欢喜:被人送了好多书,也拽着人说了好多话,就在这些说话之间,许多我熟悉的事物都在舌头上一一复活了。譬如桑葚,合欢,梅雨天;再譬如鳜鱼,芭蕉,竹林里的野狐禅。第57页共57页,这是一场嘴唇和舌头的盛宴。多少一生都用不上的字词,都被我挖空心思地想起来了,说出的时候,放心且全无障碍,它们可以被呼应。然而十天以后,家乡人全都离开了,我又独自活在了北国之城,我倒是并不为他们的离去而悲伤,我悲伤的是:不管我有多不舍得,长亭沽酒,霸陵折柳,好一番十八相送,那些话语和字词终究是别我而去了。所以,寻找只能继续——菜场,餐馆,维修店,甚至在左邻右舍间,我一直寻找着在北方显得古怪和不可理喻的口音,一旦寻见,我就找借口上去攀谈。结果并没有多好:好不容易找见一个,这口音却往往正被它的主人用于叫卖、训斥、乞讨生计,事实上,它们没有工夫停下,来与我的口音相逢。打这时起,我已经大致可以想象得出:我与长春,可能终须一别了。世间的语言,何曾只是滔滔言说的工具?它是身世,是情欲,是梁山泊,也是雷音寺。它们除了是口舌的信使,更是在见证你的悲痛,你的狂喜,你的被侮辱与被损害。某种凄凉之感诞生了,它告诉我:也许,真的到了离别的时候了……自从回到原籍,十几年过去了,写出过一些小说,更多的时候是什么都写不出。现在的问题是:从相信语言开始,我相信了这些语言背后的事物,但是,时代流淌得多么急速,我宣誓和效忠的事物正在一点点碎裂。和在长春时一样,我又站在了中间地带,一边是活生生的满目所见,一边却是我超然客公众号的诸多相信,日复一日,先是王顾左右,再是痛心疾首,终了,举目四望:厨房,会议室,阴雨时的小旅馆,诸多航空港与火车站,竟然全都变作了长春,那个二十二岁时的长春。面对这四野周遭,我到底该如何是好?却也没有别的法子,认输吧。唯有先认输,再继续写,继续挺住。就像威廉·斯塔夫,旁人问他:“你为什么还在写?”他问旁人:“你为什么不写了?”没有别的法子。唯有将正在苦度的每一处都视作长春。先去书市上做搬运工,再去菜场、餐馆和维修店,甚至左邻右舍间,去寻找可能会相逢的口音。是啊,十几年过去,我多少已经明白:别离不是羞耻,它只是命运的一部分。犹如此刻,我写下了一次生硬的、不足为外人道的别离,却又想起了罗伯特·勃莱的诗——“我对自己说:我愿意最终获得悲痛吗?进行吧,秋天时你要高高兴兴,要修苦行,对,要肃穆,宁静,或者在悲痛的深谷里展开你的双翼。”(选自散文集《山河袈裟》,有删改)第57页共57页,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至长春,虽居处简陋,“我”却未失望,因为那别致与热烈,与“我”念想的北国一致。B.“我”不习惯北方人随口便称“哥”“姐”,觉得这种称呼里缺少“我”熟悉的情感伦理。C.故乡风物深深烙印在“我”心底,让“我”无法忘怀,最终促使“我”离开长春,回到湖北。D.“这是一场嘴唇和舌头的盛宴”表达了“我”在异地与家乡人以乡音尽情交谈的欢畅心情。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围绕“长春”组织材料,从到长春、别长春到人生苦度处如长春,思路清晰,内涵深刻。B.南方与北方的不同风物、语言形成对比,凸显“我”对故乡的思念和丧失故乡语言的焦虑。C.“长亭沽酒”“霸陵折柳”“十八相送”等典故使文章在离别的伤感中氤氲着文学的美感。D.文章语言富有特色,字词“纷纷遁逃”、“语言的裂缝还在扩大”等化虚为实,生动形象。8.作者写出了对“长春”的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4分)9.作者在《山河袈裟·自序》中说:“唯有写作,是困顿里的正信。”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第57页共57页,(二)现代文阅读IⅡ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硬杀王在庆街头树荫之下,十几人围成一圈,有人喊撑士,有人嚷飞相,有人摇头,有人微笑。对弈者各坐马扎;棋盘左蹲一二人,右蹲一二人;站在他们身后的双手撑膝,肩膀俯下;最外层的则努力抻长身体,伸长脖子。对阵二人一位白发无须,一位白须无发。白发者穿白色T恤,面色白净。白须者套二股筋背心,肩膊黑如皂铁。人堆之中,一白一黑,便如太极双鱼之目。众人或纸扇轻摇,或芭蕉猛挥,聊胜于无,难解桑拿闷热。二人仿佛石佛,不动不摇坐如钟,任凭周遭聒噪,半天不走一步。旁边就有人耐不住,高叫起来∶"老陶,你在法院就这样断官司呀?娃都生出来了!"又有人叫∶"茅坑,别占个茅坑不拉屎!"老陶不应,"茅坑"也不应。不知道哪个是法官,哪个又是"茅坑"。围观者渐觉无趣,走去三两人,空隙处又填进两三人。远远的东北方向,乌云如墨。半晌走动一步,马上招来一片骂声——眼见对方不听劝,偏往坑里跳,此恨绵绵无绝期,转而对另一方大叫∶"跳马!妗子改嫁——没救(舅)了!"谁知道这一位也如同聋子。对面一位参谋接过着儿来,破了这个必杀技,于是两个支着儿的比比画画,在半空中下起了盲棋,唇来舌往,兵来将挡,终于下成一盆糨糊,彼此不服气,最后好像都赢了,无语观棋。音乐声渐近,洒水车徐徐驶来,围观者纷纷躲开。好心人提醒当局者,但两人分明已入定,坚如磐石,岿然不动。水柱贴地面扫射而过,"黑白双佛"的鞋面裤脚遍布泥点。观棋者复又聚拢,太极双鱼依旧。乌云渐近,但闻雷声隐隐,树叶纹丝不动。有人掏出烟来,左右让一让,自己点着了,猛吸几口,连烟雾带牢骚一块儿喷出来∶"这是第三根了,这盘棋才兑了两个卒,马换了个炮!"另一位说∶"我都撒了两泡尿了,年前看来下不完了!"两个人东拉西扯,由雨雨比馨馨成绩好,聊到崔永元大战冯小刚谁知却跳出个范冰冰,忽听啪地一响,低头一看,又落一子。又抽几口烟,隔了半晌,一拍大腿∶"好棋!"太极圈内无不纳闷儿好从何来。忽有人叫∶第57页共57页,"不好!雨来了!"众人抬头看时,只见树叶舞动,天空电光一闪一闪,雷声隆隆。更要命的是,不远处黄尘如山,上掩乌云,下压地面,吞楼房,湮街道,滚滚而来!便如鸟雀群中丢了个爆竹,观棋诸君霎时间跑了个精光!太极双鱼游入大海,单剩两只"鱼眼"钉在原地。终于有个发小不忍心,来扯两个老头子,扯这个这个甩胳膊,扯那个那个甩胳膊,再扯再甩。发小骂一句∶"还把木头疙瘩当成真枪真炮使了!死了我给你们开追悼会!"一顿足,如飞而去。只见这风,有如半空里藏着一个要吃唐僧肉的妖怪,通天扯地,飞沙走石,顶风难行,顺风能飞!大树折枝断叶,小树倾斜,几欲被连根拔起!沿街来不及收拾起来的塑料桌椅,跌跌撞撞飞起来,如风筝般在半空中与塑料袋共舞。一家商店六七米长的招牌被从上往下撕下来,垂在门窗上招展飘摇,噼里啪啦的玻璃碎裂声不绝于耳。好似火星撞了地球,一阵风暴刮走了大小车辆,刮走了行人小贩,刮走了猫狗鸦雀,甚至刮走了声音和空气,一切突然间静下来。定睛一看,街头拐角处还有一样东西没刮走;那两只"太极鱼眼"仍然钉在那儿!两人皆蹲伏于地,白发变黄发,怒发冲冠;白须变黄须,如猬毛磔。马扎"端坐"在路中绿化带里。奇就奇在两个老头儿之间多了座建筑——一圈砖头瓦块压住棋盘,围成四四方方一座城池,里面两军对垒,将帅分守楚汉,阵式俨然,似有杀伐之声倏忽而出!风是雨的头。风势稍歇,雨如黄豆,落地开花,噼啪作响;瞬间而成片,如万马奔腾;又过片刻,雨声没有了点,没有了片,成为一个整体,充斥宇宙间,包裹了地球万物,似乎伸手即可触及,一吸便入肺间。电光闪耀如群蛇,霹雳如在头顶炸响,摄人魂魄!半个小时过去,雨势渐弱。街道成了河川,黄水滚滚滔滔。宛如刚洗过的街头,仍杵着两个浑身流水的老头儿!白发雪白,贴在头皮上,如戴白帽;白须亦雪白,须梢收拢,水流如注,顺须而下。两个年轻人撑着伞跑来了,看来是俩老头儿的子女,再劝老头儿也不走。无人敢动他们的将军大炮,站在白须者身后的女孩流着眼泪,站在白发者身后的男孩跳脚大叫打着电话。一会儿,一辆救护车鸣呜哇呜哇闪着蓝灯开过来,把两个老头儿全都抬上车,又闪着蓝灯呜哇呜哇开走了。一个在店铺里避雨的老头儿咂舌摇头∶"这俩老家伙,都上过战场呢!"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位对弈者从观棋者的参谋中受到启发,杀出一场众人叫好的对弈。B.观战者"东拉西扯""抽几口烟",意在表明居民的和谐、安适,富有生活气息。第57页共57页,C.小说正面描写了一场热火朝天、激战正酣的对弈,使读者如临其境。D.小说三次写乌云,"远远""渐近""上掩"等词呈现了乌云逐渐逼近之态。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高度集中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给了读者以清晰的说明,为下文展开故事情节做了准备。B.小说描写了对弈者的头发、胡须的颜色变化——由白变黄,由黄复变白,这一细节描写侧面表现了风沙之大,暴雨之猛。C."水柱贴地面扫射而过,'黑白双佛'的鞋面裤脚遍布泥点"一句运用借代的手法,用"黑白双佛"代指两个老头儿,写出"两人分明已入定"。D.小说于诙谐的语言中,描写了众人观弈、弈者对弈的场面,幽默而不失端庄,使两位可爱又让人敬佩的对弈老人形象跃然纸上。8.有人认为最后一段可以去掉,你是怎么认为的,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4分)9.小说中的弈者,给我们留下鲜明的印象。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是怎样层层突出弈者形象的。(6分)第57页共57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文本一:华威先生张天翼转弯抹角算起来——他算是我的一个亲戚。我叫他“华威先生”。“三点钟还有一个集会。”于是匆匆忙忙跟我握了握手,跨上他的包车。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并且永远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左手无名指上带着他的结婚戒指,拿着雪茄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这个城市里的黄包车谁都不作兴跑,可是包车例外。据这里有几位抗战工作者的上层分子的统计——跑得顶快的是那位华威先生的包车。包车踏铃不断地响着,钢丝在闪着光。还来不及看清楚——它就跑得老远老远的了,像闪电一样快。他的时间很要紧。他说过——“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接着掏出表来看一看,他那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了起来。眉毛皱着,嘴唇使劲撮着,好像他在把全身的精力都要收敛到脸上似的。他立刻就走:他要到难民救济会去开会。照例——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①他在门口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把踏铃踏它一下:叮!同志们彼此看着:唔,华威先生到会了。有几位透了一口气。有几位可就拉长了脸瞧着会场门口,有一位甚至于要准备决斗似的——攥着拳头瞪着眼。华威先生的态度很庄严,用种从容的步子走进去,他先前那副忙劲儿好像被他自己的庄严态度消解掉了。第57页共57页,华威先生很客气地坐到一个冷角落里,离主席位子顶远的一角。他不大肯当主席。主席报告的时候,华威先生不断地在那里刮洋火点他的烟。把表放在面前,时不时像计算什么似地看看它。他刮了两分钟洋火之后,猛地站了起来。对那正在哇啦哇啦的主席摆摆手:“好了,好了。虽然主席没有报告完,我已经明白了。我现在还要赴别的会,让我先发表一点意见。”“我的意见很简单,只有两点,”他舔舔嘴唇,“第一点,就是——每个工作人员不能够怠工。这第二点呢就是:青年工作人员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你们只有在这一个领导中心的领导之下,抗战工作才能够展开。好了,抱歉得很,我要先走一步。”把帽子一戴,把皮包一挟,瞧着天花板点点头,挺着肚子走了出去。这就到了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会场。他坐了下来,点着了雪茄,不高兴地拍了三下手板。“主席!”他叫,“我因为今天另外还有一个集会,我不能等到终席。我现在有点意见,想要先提出来。”于是他发表了两点意见:第一,他告诉大家——在座的人都是当地的文化人,文化人的工作是很重要的,应当加紧地做去。第二,文化人应当认清一个领导中心,文化人在文抗会的领导中心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统一起来。五点三刻他到了文化界抗敌总会的会议室。这回他脸上堆上了笑容,并且对每一个人点头。“对不住得很,对不住得很,迟到了三刻钟。”主席对他微笑一下,他还笑着伸了伸舌头,好像闯了祸怕挨骂似的。他四面瞧瞧形势,就拣在一个小胡子的旁边坐下来。②他带着很机密很严重的脸色——小声儿问那个小胡子:“昨晚你喝醉了没有?”“还好,不过头有点子晕。你呢?”第57页共57页,“我啊——我不该喝了那三杯猛酒,”他严肃地说,“尤其是汾酒,我不能猛喝。刘主任硬要我干掉——嗨,一回家就睡倒了。”一谈了这些,他赶紧打开皮包,拿出一张纸条——写几个字递给了主席。“请你稍为等一等,”主席打断了一个正在发言的人的话,“华威先生还有别的事情要走。现在他有点意见,要求先让他发表。”他反复地说明了领导中心作用的重要,这就戴起帽子去赴一个宴会。他每天都这么忙着。要到刘主任那里去联络。要到各学校去演讲。要到各团体去开会。而且每天——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别人吃饭。有一天他请我吃晚饭。他说因为家乡带来了一块腊肉。我到他家里的时候,他正在那里对两个学生样的人发脾气。他们都挂着文化界抗敌总会的徽章。“你昨天为什么不去,为什么不去?”他吼着。“我去出席日本问题座谈会的。”华威先生猛地跳起来了:“什么!什么!日本问题座谈会?怎么我不知道,怎么不告诉我?”“我们那天部务会议决议了的。我来找过华先生,华先生又是不在家——”“好啊,你们秘密行动!”他瞪着眼,“你老实告诉我——这个座谈会到底是什么背景,你老实告诉我!”对方似乎也动了火:“什么背景呢,都是中华民族!部务会议议决的,怎么是秘密行动呢。……华先生又不到会,开会也不终席,来找又找不到……我们总不能把部里的工作停顿起来。”“混蛋!”他咬着牙,嘴唇在颤抖着。“妈的!这个这个——你们青年!……”这晚他没命地喝了许多酒,嘴里嘶嘶地骂着那些小伙子。密司黄扶着他上了床,他忽然打个寒噤说:第57页共57页,“明天十点钟有个集会……”(选自《文艺阵地》半月刊1938年4月16日第1卷第1期,有删改)文本二:张天翼在写作讽刺小说时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首先是表现在主题上,他围绕反虚伪、反庸俗、反愚昧三个大方面来进行揭露,反虚伪是针对地主官僚的虚伪狡诈,反庸俗是旨在揭露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庸俗动摇,反愚昧则是对底层人民的愚昧麻木作出抨击。其次是表现在艺术手法上,他善于运用漫画式的手法,突出人物的特征,夸张地描绘出来,而显出人物的丑与恶。尤其是在以自相矛盾的手法来写人物上,撕开其虚伪的面具而带来了喜剧的效果是其一大特色。(选自《谈做戏的虚无党——华威先生》,有删改)注:《华威先生》创作于1938年抗战初期,当时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然而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仍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着意描写华威先生“公文皮包”“手杖”“包车”等,既表明他的身份高贵,也含蓄地流露出作者嘲讽的态度。B.文中写有一位“攥着拳头瞪着眼”的同志,表明不是所有人都买华威先生的账,也并未都将他看作抗战工作的领导者。C.华威先生的会议发言简短而中肯,表达了对青年的殷切期望,强调了只有认定领导中心才能做好抗战工作的重要性。D.文末“明天十点钟有个集会……”中的省略号说明华威先生的工作十分繁忙、繁重,但实际上他只是注重名利和权势。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的“我”是华威先生故事的见证者,也是故事的叙述者,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感与可信度。第57页共57页,B.小说选取了华威先生去参加三个不同的会议的片段,通过巧妙的详略安排,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C.“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希望有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采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他的虚伪。D.小说以辛辣的笔触,揭露了混在抗日文化阵营中的国民党官僚假抗日,勾结日伪真反共的反动实质。8.小说在塑造华威先生时运用了精彩的细节描写,试分别分析文中两处划线句。(4分)9.文本二指出了张天翼讽刺小说艺术手法之一是“自相矛盾”,请结合文本一分析“自相矛盾”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深巷里的老墙梁 衡   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第57页共57页,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    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    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我修这房子时专门为它开了一扇西窗,为了能最佳取景,还不厌其烦地改窗框、配窗帘。但突然有一天西边冒出了一座新房,壁立眼前,挡了个严严实实。”第57页共57页,    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我知道严田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摘自2021年9月9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第57页共57页,A.泥瓦匠“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说明他们在砌墙之初并未想到墙在风雨的侵蚀下,会产生艺术美。B.在作者看来,美需要发现,如夕阳晚照中的老墙就美得让人心颤;同时,美也需要保护,如立在窗前的新房就破坏了老墙之美。C.作者说儿子“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从侧面表现了大自然墙体绘画的神妙,也反映出儿子对大自然的敬畏。D.结尾处“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写出了作者对“老墙”逝去的无奈,为深巷里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而欣喜。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篇写徽式民居巷窄、墙高、房近而造成出入不便,欲扬先抑,增加了散文的叙述层次。B.作者善用比拟,以“风雨如刀,岁月如锥”写出了对墙的“雕琢”,让墙具有立体的美感。C.文章前半部分聚焦对墙进行细部刻画,后半部分对墙进行整体描述,不枝不蔓,详略相宜。D.作者选取“青瓦”“绿苔”“灿烂的花”等物象,让被人遗弃的土墙也具有了独特的美感。8.作者开篇认为“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请结合文本,概括“墙”的内涵。(4分)9.文章结尾处,将老墙置于历史与现实的大背景中,在对比之中抒发感慨,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6分)第57页共57页,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教师答案版(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看花的姿态迟子建我是白先勇先生的读者。他的《永远的尹雪艳》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我眼里就像两棵灿烂的花树。白先勇先生用那支生花妙笔,让尹雪艳和金大班这两个花树般的人物,获得了地久天长的约丽四月底,青岛的春天正热闹着,白先勇先生来到了中国海洋大学。我刚好在那里给人文学院的学生讲《额尔古纳河右岸》,得以相识。白先生初来青岛,可他似乎并没特别的兴致看风景,他喜欢呆在屋子里。王蒙先生请他出来参加活动时,他才会下楼。天凉时,他披着一件人字呢大衣;天暖时,则是一件中式便服。他闲闲的,淡淡的,似乎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我曾经看过白先生的《树犹如此》,是怀念他的朋友王国祥的,写得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文章中,他多次写到花和树。王国祥离去了,白先生家花园中的一棵高大的意大利柏树也随之枯死,花园荒芜了。那株青烟般消失的树,在花园中留下一个巨大的缺口,这道缺口,被白先生形容为"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其内心的苍凉之情,可想而知。我想白先生一定是因为看了太多繁华的"春",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才会在春光中如此的超然、安详。但他还是爱花的。海大校园中的樱花开得正盛,一树又一树的樱花让他一再驻足观常,叹息着"太美了,太美了!"他看花的眼神是怜惜的;三月三,大家到崂山的太清宫去,在一处殿门前,逢着一丛朝霞般鲜润的花朵。我看了一眼,便说∶"这是芍药。"白先生走过去,大叫∶第57页共57页,"不是芍药,是牡丹啊!"白先勇先生自从将汤显祖的《牡丹亭》搬上昆曲舞台后,对牡丹可谓情有独钟。对于即将要去北京参加青春版《牡丹亭》百场演出的白先生来说,这丛牡丹,无疑是老天为他写就的福音书啊。那丛牡丹姿态灼灼,开得恰到好处,飘酒,浓艳,馥郁,白先生喷啧惊叹,连称∶"不得了,不得了!"我对他说,将来第一百零一场的《牡丹亭》,去哈尔滨演出吧,白先生笑着说自己没有去过哈尔滨,当然希望有一天能带着《牡丹亭》到这里演出。今年的哈尔滨酷热难当。这个时候,我会放下笔来"歇伏",以读书为主。好书是可以带来清凉的。我从书架上将郑愁予先生赠送的三本诗集取下。去年十一月我在香港浸会大学时.郑愁予先生刚好由耶普大学到查港大学进学。愁予先生的诗歌,韵律优美,婉约调怅,在港台景影向极大。他与白先勇先生一样,根扎在台湾,后来到美国发展,执教于名校。愁予先生爱酒.他和他夫人梅芳请我去兰桂坊,我感受到他爱酒之切。在那家俄罗斯人开的酒吧,他披着大衣,在零下三十多度的环境中品尝威士忌。愁予先生喝酒之后,谈笑风生,出口就是诗,他的热情能把一个冰冷的人都点燃。近午夜时,愁予先生举着杯,邀我到阳台看海。与其说是看海,不如说是赏月,那晚上的月亮实在太明了。海上月光飞舞,好像海上生了一片白桦林。愁予先生无限感怀,轻轻地哼起歌来。那低沉而忧郁的歌儿在月色中回旋,宛如夜鸟的翅膀轻触着花树。愁予先生的诗歌意象绮丽,比如他写长城∶"长城像一个担夫担着群山,从地平线上不子走来。"他写"塔"∶"塔,乃天问的形式吗?"他写微醺的状态∶"微醺是枕着山仰卧,全身成为瀑布。"他写花∶"百合花的嘴张得太大,像在惊讶。"他有一首诗的名字就叫《寂寞的人坐着看花》。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忽然联想起了白先勇先生,想起他看花时那顾眷的神色。他们俩,虽然年过古稀,但他们身上那种美好的情感,从他们看花的姿态上,可以充分感受得到。有一天,聂华苓老师来电,我跟她聊起白先勇和郑愁予,他们都是她的老朋友了,我说∶"他们与我们这代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是风雅的人!"聂华苓叫道∶"很对很对!"是啊,我们这一代人,传统文化的根基浅,缺乏琴棋书画的浸染,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不够深刻。第57页共57页,为什么我们可以写出好看的作品,却难写出有大品格的作品?我想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底蕴还不足,境界还不够深远。我们看花,是用眼睛;而他们看花,用的则是寂寞、沧桑的心。看花姿态的不同,作品所呈现的气象就大不一样了。我愿引愁予先生的几句诗,来为这篇小文做结;我们常常去寺庙常常去无人的海滩常常去上坟献野花给好听的名字(选自迟子建散文集《云烟过客》,有删改)文本二∶无论是树上还是树下的花朵,在去年都不如一盆野草带给我惊艳之感。在被废弃的海棠花盆里,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渐渐地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不屈不挠,疏朗有致,绿意荡漾。我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我正是在这些大自然无处不在的生命灵性中用文字构建着人生的意义,追寻灵魂的安顿、精神的寓所和情感的寄托。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选编自《云烟过客·总序》)6.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白先勇怀念友人的《树犹如此》,友人逝去,树亦枯死,这与辛弃疾在《登建康赏心亭》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B.文本一用"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形象地说明了白先勇内心的伤痛,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也是借助这一神话,表现出音乐的摄人心魄。第57页共57页,C.文中郑愁予先生在喝酒之后,谈笑风生,出口成诗,这种热情如火的形象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归去来兮辞》中"引壶觞以自酌"的陶渊明的形象。D.台湾诗人郑愁予先生的诗歌以花入诗,"百合花的嘴张得太大,像在惊讶",让人想到《致云雀》中"像一朵让自己的绿叶/荫蔽着的玫瑰",意象同样绮丽,十分传神。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文章以"看花的姿态"为题,匠心独运,透过不同的看花姿态,我们能体味到不同的人生境界。B.第二段叙写对白先勇先生的初步印象,"闲闲的,淡淡的",从他对春天冷淡、隔膜的态度可以窥见他内心的伤痛。C.在酷热难当的哈尔滨,"我"以读书的方式让自己清凉,这样写既交待我对书的喜爱,又借"书"引出郑愁予先生。D.作者引用郑愁予先生的诗句为全文作结,含蓄深沉,诗意与哲理同在,又与题目照应,结构严谨。8.2003年,澳大利亚杰姆斯·乔伊斯基金会将年度"悬念句子文学奖"颁发给中国女作家迟子建。该奖项对她作品的评语是∶"具有诗的意蕴。"请结合这句评语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9.结合文本二,谈谈文本一中"野草"的气韵体现在何处。(6分)6.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作品内容的能力。【解析】A.白先勇的《树犹如此》表达对已故友人的怀念;辛弃疾词是感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C.陶渊明的形象是恬淡闲适的。D.《致云雀》中"玫瑰"的意象是自然、美好的。7.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解析】原文是"似乎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也看不出"内心的伤痛"。8.【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特色的能力。①这句话将"低沉而忧郁的歌声"与月色、夜鸟、花树等意象交融在一起,意境幽美而空灵;将歌声比作"夜鸟的翅膀",化无形为有形,比喻十分独特而又生动。②第57页共57页,这个句子形象地表现了愁予先生的歌声里传达出他那惆怅而美好的情怀,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感受到一种幽寂而美好的意境之美和惆怅深沉的情怀之美。9.【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多层次解读文学作品主旨的能力。①文中所写之人如"野草"般充满生机。白、郑两位"风雅"先生,懂得爱怜、顾眷、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哪怕生活中经历过坎坷,也依然充满了热情,用寂寞、沧桑的心来欣赏生活中的美。②文章所思所感如"野草"般涤荡心胸,引人深思。由"我们这一代人"与白先勇、郑愁予看花姿态的不同,继而引发了对当今文化创作与文化审美的反思。③散文的风格如"野草"般率性自然,有一种温暖的鼓舞人心的诗意和温情。(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冬与狮(节选)兰晓龙晚上,队伍来到鸭绿江大桥。几千个脚步在轻微而又震撼地齐响,几千支枪械在几千个肩膀上往一致的方向晃动,几千个均匀有力的呼吸在夜色中荡漾。前边是高耸的钢梁,这支队伍的先头已经踏上桥梁。但是万里像快溺死一般使劲吸进空气,身处其中的方队在他眼中已经成了旋转的重影。近半负荷已经分散到了梅生的车上,可他哪经历过行军?平河∶"看月亮。"万里麻木地看月亮,被汗渍成一团的黄色∶"干吗?"余从戎∶"想你哥,想爸妈,哪怕你那只屎壳郎。反正别总惦着腰腿上痛得想割掉的那几块肉。乖乖,这背包绳,要做吊颈鬼吗?"平河帮他扯松胸颈上的五花大绑,垫了块毛巾。于是万里的世界恢复了原本该有的样子∶几千个脚步并未刻意整齐,但是绝对划一;几千个呼吸匀净得让万里安宁,应和着脚下钢盘水泥的轻微震颤;千里背着全连仅此一支的PPSH-41冲锋枪走在队伍侧前;钢梁外是皎洁的月亮和蓝黑色的夜云。第57页共57页,万里∶"鸟。"余从戎∶"哪有?小万里又说胡话了。"平河张望万里看的那个方向,然后很生硬地答∶"B-29轰炸机。"他可能还在后悔,因为他平时的表现绝不像有这份辨识能力,但他不是第一个发现的,防空号已经在很远的地方吹响,再被各单位主官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传达,譬如七连就被千里的铜哨和梅生的口令双重传达。梅生∶"熄灭灯火。急速前进。"火把和数量稀少的电筒全部熄灭。呼吸和钢梁水泥的震颤都剧烈起来,包括七连在内的整支部队仍保持着队形,以队列允许的最快速度冲刺行军。这不是亡命,要疏散你也得过桥再说,而一窝蜂撒丫子,效率绝不如此时的有序。这并不是短程。刚调匀的呼吸又混乱不堪,万里跑得眼里充血,但忽然又松快了些∶余从戎和平河一人一只手,拖着他。然后来自空中的引擎轰鸣声把呼吸和脚步声都淹没了。这不是一两架飞机,也不仅是B—29,而是包括护航机、战斗攻击机和轰炸机在内的一个完整机群,黯淡的云层中那些远程轰炸机若隐若现,因为速度缓慢又体形巨大,它们不像在飞行,倒确如其名——漂浮的空中堡生。迟缓又尖锐的呼啸又压倒了引擎,然后是压倒一切的爆炸。队列仍保持着,在比桥面高出两三倍的水墙中奔跑,水平投弹就是一整串地犁地,所以很快就犁到了他们正奔向的桥头,那是天崩地裂的土浪和火山,从万里的角度看,云几无间隙,所以他的感觉是整支部队正在奔向必死之地。 平河∶"余从戎!"余从戎∶"明白。"万里还没搞清明白啥就被放翻了,身上的负荷全被余从戎卸走,而他稀里糊涂上了平河的肩—敢情是嫌他太慢。于是平河一肩机枪一肩万里地开始奔跑,万里也换了个角度看七连向着爆炸狂奔。有人被弹片击中,倒下,但立刻就被战友架起来,狂奔。第57页共57页,终于来到了鸭绿江大桥靠近朝鲜的一侧。部队在挨炸,绝非那种鬼哭狼嚎似的挨炸;他们冲出桥头,就立刻分散往两翼,不阻止后边友军的道路,并且连疏散都保持了队形。有白布的拽出来蒙上,就势让自己没入斑驳的雪地,没白布的则伏倒在斑驳的土地上———干沟里、丘陵间、焦树桩旁。平河在奔跑,万里在他肩上颠簸,在颠簸中呆呆看着眼前的残垣:曾经是伴江伴桥的聚居之地,现在则是被炸了一遍又一遍的残垣,犹如月球的表面。然后他被扔了下来,扔在雷公旁边——雷公正在掏出一块白布。雷公∶"谢了啊。"平河摇摇头,走两步就瘫在路沟里倒气儿去了,全副武装加扛个人跑了小一里,他也够受的。雷公∶"趴近点!莫嫌老来丑——这破布盖不住两个人!"万里开始尖叫。雷公∶"爆炸。好好看爆炸。炮排的人最该提防的就是爆炸。我都不敢让你碰能炸的东西。"万里不叫了,呆呆看着,理智尚存但手脚瘫软,雷公只好自己趴在他身上,然后一块布罩住两个人。炸弹还在连三接四,但居然显得很安静,因为被炸得沉静之极。甚至连钢铁与火焰之中的死亡都是沉静的,没有惨叫,只有安静的牺牲。雷公忽然开始乐;"像不像怕鬼的小孩缩在被窝里?"是挺像。不论是他的玩笑还是周围人的表现都让万里也慢慢安静下来,而炸弹的落点也逐渐稀疏,远去。各单位主官第一拨起身,"清点伤亡""卫生员"的声音此起彼伏,团部的骑马传令兵在硝烟烈火中驰骋传令。那匹马急驰而来,几乎踏到了白布下的万里。雷公蹦起来一拳砸在了马脸上。小传令兵费劲勒住长嘶而立的马;"第七穿插连,敌空袭猛烈,现决定化整为零,以营以下规模行动为要。你部可穿插狼牙山脉,抵达长津湖战区,再行集结!这是地图!"第57页共57页,千里接住了小传令兵递过来的信封∶"七连明白。"万里看到,传令兵的小脸上绷着几千人大团的严肃,顿生同龄人的亲近之心,可对方已风驰电掣而去。千里打开信封,一张书面命令,与传令兵口头传达的无异,一张大比例地图,千里也在看着那里,最不愿意看到又不可能不看到的部分。命令已经看完,看痕迹多半是从课本上撕下来的。梅生也在看,脸比千里还黑。千里∶"第七穿插连!集合!"【注】伍万里是刚刚入伍的志愿军战士,伍千里是他的哥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夜晚、雪地、过桥、轰炸等要素构成了艰险的行军环境,烘托了战士们的勇武与不屈。B.平河与余从戎仅通过一呼一应,就明白了对方意图,可见帮助万里是二人的主要任务。C.部队冲出桥头后,向两翼分散,并且都保持了队形,说明这支队伍临危不乱、骁勇善战。D.面对敌军的轰炸,万里开始感到十分恐惧,经过雷公的安抚,他内心逐渐变得安静淡然。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第二段反复使用"几千"这一词语进行修饰,凸显了志愿军队伍的阵容整齐、威武雄壮,也易于表现战士们纪律严明、士气高昂。B.小说在刻画万里的形象时,分别用"汗清成一团的黄色"的月亮、"皎洁的月亮"含蓄地表现了他在行军途中前后不同的状态和心理。C.小说借助"漂浮的空中堡垒""一整串地犁地""天崩地裂的土浪和火山"等比喻描绘敌机轰炸的场景,使读者对战争的感受更真切。D.小说中的小传令兵口头传达命令时,言简意赅,语气坚定,这样的语言既符合小传令兵的身份和年龄,又强化了大战之前的紧张气氛。8.文中画线句子从万里的视角描写战争场景,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4分) 第57页共57页,9.节选的这部分文字,塑造了志愿军战士的群体形象。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16分)6.A(B项"帮助万里是二人的主要任务"错误。C项"骁勇善战"错误。D项"淡然"错误。)7.D(符合小传令兵的年龄的说法牵强)8.①便于展现万里在战争环境中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过程,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②从新兵万里的视角描写战争场景,更易于使读者感受到战争的真实和残酷;表现战友们英勇无畏、敢于牺牲的精神。(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9.①在有限的篇幅内,塑造了万里、千里、平河、余从戎、雷公等众多志愿军战十的形象;②通过战士们的表现,呈现出战争的宏大场面,营造出紧张残酷的氛围;③集中表现了战十们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战斗意志,和患难与共、生死相助的战友情谊。(共6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搬家凌淑华自从买到船票,家里谁都忙起来。廊子底下捆缚好的大箱子小匣子堆叠成几个高高低低的山,堂屋里的硬木条案、茶几、贵妃床,统统用麻布袋包裹着,都靠了墙,小的架着大的摆着,长长的一排直像一只运货船。这倒怪好玩的,为什么平常不这样摆,却把这许多东西分开来呢?“喂,谁来坐船?”婉儿爬上靠墙放的家具,一边喊。第57页共57页,“谁要坐船,来我这里买票!”英儿坐在低一级的贵妃床上叫道。静儿携着伯娘家的小妹笑嘻嘻地去打票,随后跳上船。“我们不坐船,爬山去!”青儿拉着小玉爬到廊下堆的箱子堆上。“枝儿,来坐船吧。你可以买半票。”“坐船不好玩,来跟我们爬山吧。”枝儿正坐在门槛上,手里拿着浅浅的破碟子给她的大花鸡装水喝。阿乙姐跳出来嚷,“这一群小猴儿,简直要拆房子了!出去玩。”她张了两臂像赶小鸡一样催促着。“太太,她还有只大花鸡呢,也带着走吗?”阿乙姐忽然想起一件大事似的问道。“不带走了。”妈淡淡地答。“妈,我带大花鸡走。”枝儿决定地说,“把它放在我的小竹篮里,我自己提着。”“竹篮子盛不下你的大花鸡,傻孩子。”“轮船上带不了活东西,若是带猫狗还要买票呢。”阿乙姐插嘴道。“给它也买一张票。”枝儿说。“他们把你的鸡拿去,把你关起来。”阿乙姐鼻孔好像冲进了蚊子样的哼了两声。“她还有一匣子鸡蛋吧。”妈在收拾东西忽然想到了。“趁早拿出来吃了吧,那东西带起来可麻烦死了。”阿乙姐又出坏主意。“不,还要留着孵小鸡儿呢。”枝儿睁大眼。“好孩子要听话,大花鸡和鸡蛋都不能带,船上人查出来是要拿走的。”妈正容说。“我不给他们。”枝儿急得脸红了。“不给,哼,他们把你也带走,把你做猪仔卖了,那你就永远回不得家,你不怕吗?”阿乙姐说。这回可把枝儿吓着了,“卖去做猪仔”那倒是真可怕,永远回不得家,见不了妈、婉儿、青儿、小妹、小玉许许多多人,还有,四婆也不能见,唉,那更难过了。她愈想愈没有主意,脸上退了红,渐渐变成青白。妈似乎看出她的为难,沉吟了一下,“枝儿,你真不舍得宰你的大花鸡,我看把它送给人吧,你要送给谁,想一想。”第57页共57页,“送给四婆。”枝儿立刻答道。还是妈的心儿灵,这样子不是什么难题都没有了吗。“知道一定是送给四婆的,这一离开有得想呢!”妈笑着点头。妈说得不错,四婆喜欢枝儿正如枝儿依恋她一样。她是上了年纪头发差不多都花白的老婆子了,单人住在祠堂后面的小房子里。她倒不是常常冷清清地过日子,有时儿子从城里回来,把一手巾包白花花的洋钱放到四婆怀里,四婆就买鱼肉做许多菜出来,让枝儿在那里一同吃。四婆还有个女儿,枝儿叫她意姐,大约也是在城里,有一回她带了一包天津雪梨和北京蜜枣来,据说这是专给四婆治咳嗽的,但是四婆吃时也让枝儿先尝一口,那是甜得牙根都有些酸软的东西!四婆一家都同枝儿要好,枝儿也是真的离不开四婆,天天刚吃过早饭就溜到四婆家,给她喂鸭子,喂完赶鸭子下塘,坐到塘边钓小鱼,掏小螃蟹给鸭拌食,闲下来便在四婆跟前,给她拿东西,解开乱了的线团,穿针。四婆要做菜,她帮摘根去朽叶子和剥茭笋皮。烧火做饭时替她拉风箱。饭好了不等四婆让,她早把自己一份碗筷整整齐齐地摆在桌上了,四婆照例笑问,“又吃我的青菜白饭吗?”枝儿忸怩一笑,筷子已经拿在手里了。曾有两三次,被生人错认她是四婆的孙女。现在枝儿要去北京了,她离开四婆要怎样难过,在枝儿还没有想过。四婆呢,一向也没有提过,只昨天枝儿替她穿针时,忽然叹一口气说,“枝儿,你去了北京,没有人给我穿针了!”“你喊我,我就来了。”枝儿坦然答道。“去了北京就不容易来了!”“你喊我一定来。青姐姐说北京就在圣堂山后面,坐上船就到了。你站在山顶上大声叫我,我会听见的。”“没这样容易,小宝贝!”四婆说完接过针线来,也不做活儿,拉了枝儿的手散步到塘边看鸭子去。今早枝儿依了妈的话把一箱鸡蛋也拿出来捧着,叫阿三给她抱着大花鸡走去四婆家。进了门,枝儿把手里的小箱往四婆怀里放,说,“这都给你。”大花鸡在地上无聊地打转走,枝儿赶忙抓了一把冷饭洒在地上。她一边看鸡吃,说道,第57页共57页,“她还认生,过一会儿就好了。这些蛋都是她生的,你说可以生几个小鸡?”“一个蛋孵一个小鸡,这里有——”四婆用手指点着箱里的蛋数道,“一五,一十,十五,加上两个,这里有十七个小鸡了。”唔——一群小鸡,像绒球样儿,白的,黑的,黄的在地上跳来跳去够多好玩!蹲下来看原来这些绒球都有小腿小脑袋,尖尖的小嘴,珠子似的眼睛。喝水时小脖子一仰一俯可爱极了!“你们明天一定走了吗?”“妈说一定走。今晚伯娘叫我们都去她家吃饭,阿乙姐和阿齐姐都去。”四婆沉吟了一会儿说道,“等我今晚送些菜给你们吃。”那里菜真不少,盘子挤碗儿,满满地摆了一大圆桌。正在吃得热闹,忽然阿齐姐喊四婆送菜来了。妈口里称谢四婆,四婆一面谦虚笑着走了出去,阿乙姐见她走后,在旁低声冷笑道。“那盘鸡还不是咱们家送去的!”难道真的杀了那只大花鸡了吗?“真的四婆宰了花鸡了吗?”枝儿忍不住回头问阿乙姐。“傻姑儿,快吃吧,吃到肚子里倒是真的带走了!”阿乙姐立刻笑答。本来枝儿已经满眼含了泪,喉咙那一阵阵咸涩,咽不下东西了。听到这句答话,她的筷子落掉地上,哇的一声哭了出来。(选自1929年9月10日《新月》,后编入小说集《小哥儿俩》,有删改)文本二:书里的小人儿都是常在我心窝上的安琪儿,有两三个可以说是我追忆儿时的写意画。我有个毛病,无论什么时候,说到幼年时代的事,觉得都很有意味,甚至记起自己穿木屐走路时掉了几回底子的平凡事,告诉朋友一遍又一遍都不嫌麻烦。怀恋着童年的美梦,对于一切儿童的喜乐与悲哀,都感到兴味与同情。这几篇作品的写作,在自己是一种愉快。(选自凌淑华《〈小哥儿俩〉自序》)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57页共57页,A.枝儿并不想放弃她的好伙伴大花鸡,却在大人的劝说和哄骗中不得不妥协,选择送给她最信赖的四婆。B.枝儿与四婆年龄悬殊,但她同情独居的四婆,这份同情心使她依恋四婆,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C.阿乙姐是成人世界的代表,生活的不顺和心态的麻木使她漠视孩子的关注,不去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D.从文本二来看,“枝儿”就是小时候的作者,可以看出童年的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都挥之不去的记忆。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枝儿的出场颇有特色,与其他孩子的嬉闹不同,她坐在门槛上,给大花鸡装水喝,刻画了一个安静、乖巧的形象。B.小说叙事多采用对话形式,人物对白个性鲜明,如搬家前枝儿与四婆的对话,表现了她对四婆的依恋之情,充满童趣。C.小说细节描写出色,如四婆接受枝儿送来的鸡后,“沉吟了一会儿”就表现了她矛盾痛苦的内心,也为下文送鸡肉埋下伏笔。D.小说题目为“搬家”,但对此并未过多着墨,而是围绕如何处理大花鸡展示了人物的言行与心理,脉络清晰,结构紧凑。8.采用儿童视角叙事是文本一的重要特征,请简要分析这一手法的好处。(4分)9.文本二说,作者“对于一切儿童的喜乐与悲哀,都感到兴味与同情”,请谈谈文本一有哪些“喜乐与悲哀”,作者为什么对这些“都感到兴味与同情”。(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A(B“同情独居的四婆,这份同情心使她依恋四婆”错误,并非同情心。C“生活的不顺和心态的麻木”无中生有,从文中可以看出,家人对她很信任、亲近。D“‘枝儿’就是小时候的作者”错误)7.C(“矛盾痛苦的内心”分析不当,“矛盾”有之,“痛苦”夸大)8.①第57页共57页,展现了儿童眼中观察到的、心灵所感受到的世界,符合儿童心理,使表达更加真实自然。②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和审视成人世界,与成人视角形成对比,体现了儿童世界的纯真美好,突显文章的主题。③叙事语言带有儿童的思维和情感,单纯、活泼、清新、真率,给读者带来美好的阅读体验。(每点2分,共4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9.(1)喜乐与悲哀:①认为凌乱的搬家现场好玩;②喜爱大花鸡以及能孵出小鸡的鸡蛋;③与孤身的四婆相处融洽,乐于帮她做事;④害怕被卖去做猪仔,永远回不了家;⑤为大花鸡被宰吃掉而伤心。(3分,答出任意3条即可)(2)兴味与同情:①这些表现了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心和细腻体悟,充满童真童趣,寄托了作者对儿童纯真世界的喜爱与怀念。②孩子美丽的童心被忽略,在冲突中内心的澄净世界遭受打击,引发作者的同情。(3分,一条1分,两条3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别长春 李修文夜色之中,当我满心欢喜地走出长春火车站,丝毫想不到一年之后就会离开它。我的租住地,是在城市边缘的光机学院家属区。这破落的家属区几乎令人绝望:红砖砌成的单元楼摇摇欲坠,楼群之间随意搭建的小平房连成了片,起风的时候,房顶的塑料布们猎猎招展,甚至被吹上了天空。但我没有半点失望,因为的确就是我念想了多年的北国,那些别致而热烈的生机正依次展开:烤串店的烟雾热气腾腾,啤酒瓶的碰撞声此起彼伏,随意走进一间小平房,即可与人高声谈笑,大口喝酒。清晨去上班,要经过一片辽阔的菜地,每当我走在挂着露水的白菜中间,我都疑心自己会在长春过上一辈子。终究还是不行,难处很快降临了,那就是语言的丧失。那时我刚开始写小说,虽然拙劣,但南方风物却显而易见:青苔,护城河,石拱桥,春天四处弥漫的气息。我自小在其中长大,依赖他们,而现在,突然找不见它们的踪迹了。第57页共57页,一边是宽阔的大街,碧蓝而肃穆的天空,庄重到庞大的苏俄及日式建筑,还有铺展千里的松嫩平原上,高粱和玉米正在燃烧般热烈地生长;而另外一边,是窄而弯曲的小巷,总也晒不干的衣物,还有常年积着渍水的青石台阶。一个是北方,一个是南方,我就站在中间,两条看不见的绳索将我左右撕扯,我竟然不知道该描述谁了,“心中有美,但又苦于赞美”。这不过是一场失败的写作生涯掀开了序幕,但彼时之我却从未想到,前来北国,语言成了最痛彻的折磨:在没有学会描述北方之前,我唯有写南方,而属于南方的字词就像被北方的言说吓破了胆子,纷纷逃遁,我通宵达旦在等待,但它们都没有来。我无法不失魂落魄。而语言的裂缝还在扩大:在菜市场里,一路的菜贩子都在叫着“哥”;在烤串店里,两个不相识的女人,两三分钟后就可以叫对方“姐”——这些我都不习惯,于我而言,“哥”,只关联着我的弟弟,代表着我与他之间的亲密、冷战和他远在异国的孤单。就是这样。我熟悉的字词言说,还有附着其上的情感伦理,正在像河水般从我的体内流走。我已然坐卧不宁,但又无法对旁人道明,于我严重的疑难,也许对旁人只是些微小事。开始想法子,去靠近我熟悉的语言。我上班途中会经过华侨宾馆,有一阵子,一个大型的书市活动在长春举办,来自湖北的与会者们就住在这里。我跑到宾馆,找到一个不相识的家乡人,告诉他,需要人手的话,我十分愿意帮忙,分文不取。对方盯着我看了半天,答应了。在书市上,我当了整整十天的搬书工,虽疲累不堪,却也满心欢喜:被人送了好多书,也拽着人说了好多话,就在这些说话之间,许多我熟悉的事物都在舌头上一一复活了。譬如桑葚,合欢,梅雨天;再譬如鳜鱼,芭蕉,竹林里的野狐禅。这是一场嘴唇和舌头的盛宴。多少一生都用不上的字词,都被我挖空心思地想起来了,说出的时候,放心且全无障碍,它们可以被呼应。然而十天以后,家乡人全都离开了,我又独自活在了北国之城,我倒是并不为他们的离去而悲伤,我悲伤的是:不管我有多不舍得,长亭沽酒,霸陵折柳,好一番十八相送,那些话语和字词终究是别我而去了。所以,寻找只能继续——第57页共57页,菜场,餐馆,维修店,甚至在左邻右舍间,我一直寻找着在北方显得古怪和不可理喻的口音,一旦寻见,我就找借口上去攀谈。结果并没有多好:好不容易找见一个,这口音却往往正被它的主人用于叫卖、训斥、乞讨生计,事实上,它们没有工夫停下,来与我的口音相逢。打这时起,我已经大致可以想象得出:我与长春,可能终须一别了。世间的语言,何曾只是滔滔言说的工具?它是身世,是情欲,是梁山泊,也是雷音寺。它们除了是口舌的信使,更是在见证你的悲痛,你的狂喜,你的被侮辱与被损害。某种凄凉之感诞生了,它告诉我:也许,真的到了离别的时候了……自从回到原籍,十几年过去了,写出过一些小说,更多的时候是什么都写不出。现在的问题是:从相信语言开始,我相信了这些语言背后的事物,但是,时代流淌得多么急速,我宣誓和效忠的事物正在一点点碎裂。和在长春时一样,我又站在了中间地带,一边是活生生的满目所见,一边却是我超然客公众号的诸多相信,日复一日,先是王顾左右,再是痛心疾首,终了,举目四望:厨房,会议室,阴雨时的小旅馆,诸多航空港与火车站,竟然全都变作了长春,那个二十二岁时的长春。面对这四野周遭,我到底该如何是好?却也没有别的法子,认输吧。唯有先认输,再继续写,继续挺住。就像威廉·斯塔夫,旁人问他:“你为什么还在写?”他问旁人:“你为什么不写了?”没有别的法子。唯有将正在苦度的每一处都视作长春。先去书市上做搬运工,再去菜场、餐馆和维修店,甚至左邻右舍间,去寻找可能会相逢的口音。是啊,十几年过去,我多少已经明白:别离不是羞耻,它只是命运的一部分。犹如此刻,我写下了一次生硬的、不足为外人道的别离,却又想起了罗伯特·勃莱的诗——“我对自己说:我愿意最终获得悲痛吗?进行吧,秋天时你要高高兴兴,要修苦行,对,要肃穆,宁静,或者在悲痛的深谷里展开你的双翼。”(选自散文集《山河袈裟》,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至长春,虽居处简陋,“我”却未失望,因为那别致与热烈,与“我”念想的北国一致。第57页共57页,B.“我”不习惯北方人随口便称“哥”“姐”,觉得这种称呼里缺少“我”熟悉的情感伦理。C.故乡风物深深烙印在“我”心底,让“我”无法忘怀,最终促使“我”离开长春,回到湖北。D.“这是一场嘴唇和舌头的盛宴”表达了“我”在异地与家乡人以乡音尽情交谈的欢畅心情。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围绕“长春”组织材料,从到长春、别长春到人生苦度处如长春,思路清晰,内涵深刻。B.南方与北方的不同风物、语言形成对比,凸显“我”对故乡的思念和丧失故乡语言的焦虑。C.“长亭沽酒”“霸陵折柳”“十八相送”等典故使文章在离别的伤感中氤氲着文学的美感。D.文章语言富有特色,字词“纷纷遁逃”、“语言的裂缝还在扩大”等化虚为实,生动形象。8.作者写出了对“长春”的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4分)9.作者在《山河袈裟·自序》中说:“唯有写作,是困顿里的正信。”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6.C[解析]陌生的语言环境让我陷入写作的困顿和情感的凄凉,这促使我离开长春。7.B[解析]写南北方语言和风物的不同不是为了凸显对故乡的思念。8.①作者初到长春,满心欢喜,感受到长春别致而热烈的生机。(1分)②作者在长春丧失了语言,长春成为作者陷入困顿和不得不逃离的地方。(1分)③由现实的长春,延伸为人生困顿的象征,作者将正在苦度的每一处都视作长春。(2分)【评分标准】4分。意思对即可。第57页共57页,9.①作者在写作中遇到语言的困顿,也遭遇了现实和信仰的困顿。②作者在困顿中继续写,继续挺住。③这句话凸显了写作对作者的重要意义,始终将写作当作拯救自己走出困顿的信念。【评分标准】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IⅡ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硬杀王在庆街头树荫之下,十几人围成一圈,有人喊撑士,有人嚷飞相,有人摇头,有人微笑。对弈者各坐马扎;棋盘左蹲一二人,右蹲一二人;站在他们身后的双手撑膝,肩膀俯下;最外层的则努力抻长身体,伸长脖子。对阵二人一位白发无须,一位白须无发。白发者穿白色T恤,面色白净。白须者套二股筋背心,肩膊黑如皂铁。人堆之中,一白一黑,便如太极双鱼之目。众人或纸扇轻摇,或芭蕉猛挥,聊胜于无,难解桑拿闷热。二人仿佛石佛,不动不摇坐如钟,任凭周遭聒噪,半天不走一步。旁边就有人耐不住,高叫起来∶"老陶,你在法院就这样断官司呀?娃都生出来了!"又有人叫∶"茅坑,别占个茅坑不拉屎!"老陶不应,"茅坑"也不应。不知道哪个是法官,哪个又是"茅坑"。围观者渐觉无趣,走去三两人,空隙处又填进两三人。远远的东北方向,乌云如墨。半晌走动一步,马上招来一片骂声——眼见对方不听劝,偏往坑里跳,此恨绵绵无绝期,转而对另一方大叫∶"跳马!妗子改嫁——没救(舅)了!"谁知道这一位也如同聋子。对面一位参谋接过着儿来,破了这个必杀技,于是两个支着儿的比比画画,在半空中下起了盲棋,唇来舌往,兵来将挡,终于下成一盆糨糊,彼此不服气,最后好像都赢了,无语观棋。音乐声渐近,洒水车徐徐驶来,围观者纷纷躲开。好心人提醒当局者,但两人分明已入定,坚如磐石,岿然不动。水柱贴地面扫射而过,"黑白双佛"的鞋面裤脚遍布泥点。观棋者复又聚拢,太极双鱼依旧。乌云渐近,但闻雷声隐隐,树叶纹丝不动。有人掏出烟来,左右让一让,自己点着了,猛吸几口,连烟雾带牢骚一块儿喷出来∶第57页共57页,"这是第三根了,这盘棋才兑了两个卒,马换了个炮!"另一位说∶"我都撒了两泡尿了,年前看来下不完了!"两个人东拉西扯,由雨雨比馨馨成绩好,聊到崔永元大战冯小刚谁知却跳出个范冰冰,忽听啪地一响,低头一看,又落一子。又抽几口烟,隔了半晌,一拍大腿∶"好棋!"太极圈内无不纳闷儿好从何来。忽有人叫∶"不好!雨来了!"众人抬头看时,只见树叶舞动,天空电光一闪一闪,雷声隆隆。更要命的是,不远处黄尘如山,上掩乌云,下压地面,吞楼房,湮街道,滚滚而来!便如鸟雀群中丢了个爆竹,观棋诸君霎时间跑了个精光!太极双鱼游入大海,单剩两只"鱼眼"钉在原地。终于有个发小不忍心,来扯两个老头子,扯这个这个甩胳膊,扯那个那个甩胳膊,再扯再甩。发小骂一句∶"还把木头疙瘩当成真枪真炮使了!死了我给你们开追悼会!"一顿足,如飞而去。只见这风,有如半空里藏着一个要吃唐僧肉的妖怪,通天扯地,飞沙走石,顶风难行,顺风能飞!大树折枝断叶,小树倾斜,几欲被连根拔起!沿街来不及收拾起来的塑料桌椅,跌跌撞撞飞起来,如风筝般在半空中与塑料袋共舞。一家商店六七米长的招牌被从上往下撕下来,垂在门窗上招展飘摇,噼里啪啦的玻璃碎裂声不绝于耳。好似火星撞了地球,一阵风暴刮走了大小车辆,刮走了行人小贩,刮走了猫狗鸦雀,甚至刮走了声音和空气,一切突然间静下来。定睛一看,街头拐角处还有一样东西没刮走;那两只"太极鱼眼"仍然钉在那儿!两人皆蹲伏于地,白发变黄发,怒发冲冠;白须变黄须,如猬毛磔。马扎"端坐"在路中绿化带里。奇就奇在两个老头儿之间多了座建筑——一圈砖头瓦块压住棋盘,围成四四方方一座城池,里面两军对垒,将帅分守楚汉,阵式俨然,似有杀伐之声倏忽而出!风是雨的头。风势稍歇,雨如黄豆,落地开花,噼啪作响;瞬间而成片,如万马奔腾;又过片刻,雨声没有了点,没有了片,成为一个整体,充斥宇宙间,包裹了地球万物,似乎伸手即可触及,一吸便入肺间。电光闪耀如群蛇,霹雳如在头顶炸响,摄人魂魄!半个小时过去,雨势渐弱。街道成了河川,黄水滚滚滔滔。宛如刚洗过的街头,仍杵着两个浑身流水的老头儿!白发雪白,贴在头皮上,如戴白帽;白须亦雪白,须梢收拢,水流如注,顺须而下。第57页共57页,两个年轻人撑着伞跑来了,看来是俩老头儿的子女,再劝老头儿也不走。无人敢动他们的将军大炮,站在白须者身后的女孩流着眼泪,站在白发者身后的男孩跳脚大叫打着电话。一会儿,一辆救护车鸣呜哇呜哇闪着蓝灯开过来,把两个老头儿全都抬上车,又闪着蓝灯呜哇呜哇开走了。一个在店铺里避雨的老头儿咂舌摇头∶"这俩老家伙,都上过战场呢!"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位对弈者从观棋者的参谋中受到启发,杀出一场众人叫好的对弈。B.观战者"东拉西扯""抽几口烟",意在表明居民的和谐、安适,富有生活气息。C.小说正面描写了一场热火朝天、激战正酣的对弈,使读者如临其境。D.小说三次写乌云,"远远""渐近""上掩"等词呈现了乌云逐渐逼近之态。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高度集中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给了读者以清晰的说明,为下文展开故事情节做了准备。B.小说描写了对弈者的头发、胡须的颜色变化——由白变黄,由黄复变白,这一细节描写侧面表现了风沙之大,暴雨之猛。C."水柱贴地面扫射而过,'黑白双佛'的鞋面裤脚遍布泥点"一句运用借代的手法,用"黑白双佛"代指两个老头儿,写出"两人分明已入定"。D.小说于诙谐的语言中,描写了众人观弈、弈者对弈的场面,幽默而不失端庄,使两位可爱又让人敬佩的对弈老人形象跃然纸上。8.有人认为最后一段可以去掉,你是怎么认为的,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4分)9.小说中的弈者,给我们留下鲜明的印象。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是怎样层层突出弈者形象的。(6分)6、D(3分)(A项“受到启发”错,弈者对周围人的议论充耳不闻。B项“意在表明居民的和谐、安适”错,意在给弈者创造外部环境,以凸显弈者的专注与每一步的深思熟虑。C项没有正面描写对弈过程,只是能让读者想象出他们酣战的场面。)7、C(3分)(C项“借代”错,根据上文“二人仿佛石佛”,此句是比喻。)8、(4分)①交代两位对弈者举动反常的原因,让读者恍然大悟。第57页共57页,②升华两位对弈者的形象,凸显他们不服输的斗志和坚韧品质。③揭示主题,回扣题目。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6分)①专注的弈者,通过观棋者的聒噪、离场来塑造。②坚守的弈者,通过洒水车的扫射来塑造③雷打不动的弈者,通过雷电大雨中各类人的各种反应来塑造④硬气十足、坚定不移的战士,通过店铺老头的话来深化形象。⑤人物形象上层层深入,完成由最初的普通下棋者到最后两位硬气的战士形象的塑造。评分参考:前三点每答出一点给2分,最多给4分;第四点2分;第五点是从整体表述上看,必须是人物形象的层次性才可以,每一点都需要结合情节分析。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文本一:华威先生张天翼转弯抹角算起来——他算是我的一个亲戚。我叫他“华威先生”。“三点钟还有一个集会。”于是匆匆忙忙跟我握了握手,跨上他的包车。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并且永远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左手无名指上带着他的结婚戒指,拿着雪茄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第57页共57页,这个城市里的黄包车谁都不作兴跑,可是包车例外。据这里有几位抗战工作者的上层分子的统计——跑得顶快的是那位华威先生的包车。包车踏铃不断地响着,钢丝在闪着光。还来不及看清楚——它就跑得老远老远的了,像闪电一样快。他的时间很要紧。他说过——“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接着掏出表来看一看,他那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了起来。眉毛皱着,嘴唇使劲撮着,好像他在把全身的精力都要收敛到脸上似的。他立刻就走:他要到难民救济会去开会。照例——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①他在门口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把踏铃踏它一下:叮!同志们彼此看着:唔,华威先生到会了。有几位透了一口气。有几位可就拉长了脸瞧着会场门口,有一位甚至于要准备决斗似的——攥着拳头瞪着眼。华威先生的态度很庄严,用种从容的步子走进去,他先前那副忙劲儿好像被他自己的庄严态度消解掉了。华威先生很客气地坐到一个冷角落里,离主席位子顶远的一角。他不大肯当主席。主席报告的时候,华威先生不断地在那里刮洋火点他的烟。把表放在面前,时不时像计算什么似地看看它。他刮了两分钟洋火之后,猛地站了起来。对那正在哇啦哇啦的主席摆摆手:“好了,好了。虽然主席没有报告完,我已经明白了。我现在还要赴别的会,让我先发表一点意见。”“我的意见很简单,只有两点,”他舔舔嘴唇,“第一点,就是——每个工作人员不能够怠工。这第二点呢就是:青年工作人员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你们只有在这一个领导中心的领导之下,抗战工作才能够展开。好了,抱歉得很,我要先走一步。”把帽子一戴,把皮包一挟,瞧着天花板点点头,挺着肚子走了出去。这就到了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会场。他坐了下来,点着了雪茄,不高兴地拍了三下手板。第57页共57页,“主席!”他叫,“我因为今天另外还有一个集会,我不能等到终席。我现在有点意见,想要先提出来。”于是他发表了两点意见:第一,他告诉大家——在座的人都是当地的文化人,文化人的工作是很重要的,应当加紧地做去。第二,文化人应当认清一个领导中心,文化人在文抗会的领导中心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统一起来。五点三刻他到了文化界抗敌总会的会议室。这回他脸上堆上了笑容,并且对每一个人点头。“对不住得很,对不住得很,迟到了三刻钟。”主席对他微笑一下,他还笑着伸了伸舌头,好像闯了祸怕挨骂似的。他四面瞧瞧形势,就拣在一个小胡子的旁边坐下来。②他带着很机密很严重的脸色——小声儿问那个小胡子:“昨晚你喝醉了没有?”“还好,不过头有点子晕。你呢?”“我啊——我不该喝了那三杯猛酒,”他严肃地说,“尤其是汾酒,我不能猛喝。刘主任硬要我干掉——嗨,一回家就睡倒了。”一谈了这些,他赶紧打开皮包,拿出一张纸条——写几个字递给了主席。“请你稍为等一等,”主席打断了一个正在发言的人的话,“华威先生还有别的事情要走。现在他有点意见,要求先让他发表。”他反复地说明了领导中心作用的重要,这就戴起帽子去赴一个宴会。他每天都这么忙着。要到刘主任那里去联络。要到各学校去演讲。要到各团体去开会。而且每天——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别人吃饭。有一天他请我吃晚饭。他说因为家乡带来了一块腊肉。我到他家里的时候,他正在那里对两个学生样的人发脾气。他们都挂着文化界抗敌总会的徽章。第57页共57页,“你昨天为什么不去,为什么不去?”他吼着。“我去出席日本问题座谈会的。”华威先生猛地跳起来了:“什么!什么!日本问题座谈会?怎么我不知道,怎么不告诉我?”“我们那天部务会议决议了的。我来找过华先生,华先生又是不在家——”“好啊,你们秘密行动!”他瞪着眼,“你老实告诉我——这个座谈会到底是什么背景,你老实告诉我!”对方似乎也动了火:“什么背景呢,都是中华民族!部务会议议决的,怎么是秘密行动呢。……华先生又不到会,开会也不终席,来找又找不到……我们总不能把部里的工作停顿起来。”“混蛋!”他咬着牙,嘴唇在颤抖着。“妈的!这个这个——你们青年!……”这晚他没命地喝了许多酒,嘴里嘶嘶地骂着那些小伙子。密司黄扶着他上了床,他忽然打个寒噤说:“明天十点钟有个集会……”(选自《文艺阵地》半月刊1938年4月16日第1卷第1期,有删改)文本二:张天翼在写作讽刺小说时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首先是表现在主题上,他围绕反虚伪、反庸俗、反愚昧三个大方面来进行揭露,反虚伪是针对地主官僚的虚伪狡诈,反庸俗是旨在揭露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庸俗动摇,反愚昧则是对底层人民的愚昧麻木作出抨击。其次是表现在艺术手法上,他善于运用漫画式的手法,突出人物的特征,夸张地描绘出来,而显出人物的丑与恶。尤其是在以自相矛盾的手法来写人物上,撕开其虚伪的面具而带来了喜剧的效果是其一大特色。(选自《谈做戏的虚无党——华威先生》,有删改)第57页共57页,注:《华威先生》创作于1938年抗战初期,当时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然而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仍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着意描写华威先生“公文皮包”“手杖”“包车”等,既表明他的身份高贵,也含蓄地流露出作者嘲讽的态度。B.文中写有一位“攥着拳头瞪着眼”的同志,表明不是所有人都买华威先生的账,也并未都将他看作抗战工作的领导者。C.华威先生的会议发言简短而中肯,表达了对青年的殷切期望,强调了只有认定领导中心才能做好抗战工作的重要性。D.文末“明天十点钟有个集会……”中的省略号说明华威先生的工作十分繁忙、繁重,但实际上他只是注重名利和权势。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的“我”是华威先生故事的见证者,也是故事的叙述者,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感与可信度。B.小说选取了华威先生去参加三个不同的会议的片段,通过巧妙的详略安排,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C.“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希望有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采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他的虚伪。D.小说以辛辣的笔触,揭露了混在抗日文化阵营中的国民党官僚假抗日,勾结日伪真反共的反动实质。8.小说在塑造华威先生时运用了精彩的细节描写,试分别分析文中两处划线句。(4分)9.文本二指出了张天翼讽刺小说艺术手法之一是“自相矛盾”,请结合文本一分析“自相矛盾”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第57页共57页,6.C(华威先生在发言时反复强调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作者借此讽刺他极强的权力欲)7.D(“勾结日伪真反共的实质”在文中并无体现)8.①这个细节准确地将华威先生那种惟恐别人不知道他到场的特定心理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华威先生的装腔作势、矫揉造作。②这个细节写出了在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势下,华威先生仍不忘参加宴会喝酒,与前文他所宣扬的热心抗日和忙于救国相对比,充分体现了他的虚伪、空虚与庸俗。(每点2分,共4分)9.①语言的矛盾,华威先生一边不大肯当主席,一边又强调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心口不一,有极强的权力欲。②动作的矛盾,华威先生经常“掏出来看一看”“把表放在面前”,但每到会场,迈着“从容的步子”“稍停一会走进去”等,快慢不一,讽刺了他装腔作势、矫揉造作。③态度的矛盾,第一个会议他眼镜并不对着谁,第三个会议“脸上堆上笑容,并且对每一个点头”,前者傲慢,后者卑躬,表现了华威先生的虚伪霸道。④表面上的忙与实际的闲的矛盾。华威先生表面忙于各种抗战工作,实则只是忙于各种应酬,内心空虚无聊,讽刺他虚伪、庸俗及对权利的追逐。⑤仪表风度上的优雅与丑陋(失范)的矛盾。他“翘兰花指”“抽雪茄”等优雅的外表和风度只是故作姿态,当威胁到他领导地位时,都令他发脾气、丑态毕露,讽刺他强烈的权力欲。(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深巷里的老墙梁 衡   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第57页共57页,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    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    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我修这房子时专门为它开了一扇西窗,为了能最佳取景,还不厌其烦地改窗框、配窗帘。但突然有一天西边冒出了一座新房,壁立眼前,挡了个严严实实。”第57页共57页,    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我知道严田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摘自2021年9月9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第57页共57页,A.泥瓦匠“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说明他们在砌墙之初并未想到墙在风雨的侵蚀下,会产生艺术美。B.在作者看来,美需要发现,如夕阳晚照中的老墙就美得让人心颤;同时,美也需要保护,如立在窗前的新房就破坏了老墙之美。C.作者说儿子“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从侧面表现了大自然墙体绘画的神妙,也反映出儿子对大自然的敬畏。D.结尾处“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写出了作者对“老墙”逝去的无奈,为深巷里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而欣喜。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篇写徽式民居巷窄、墙高、房近而造成出入不便,欲扬先抑,增加了散文的叙述层次。B.作者善用比拟,以“风雨如刀,岁月如锥”写出了对墙的“雕琢”,让墙具有立体的美感。C.文章前半部分聚焦对墙进行细部刻画,后半部分对墙进行整体描述,不枝不蔓,详略相宜。D.作者选取“青瓦”“绿苔”“灿烂的花”等物象,让被人遗弃的土墙也具有了独特的美感。8.作者开篇认为“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请结合文本,概括“墙”的内涵。(4分)9.文章结尾处,将老墙置于历史与现实的大背景中,在对比之中抒发感慨,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6分)6.B (“立在窗前的新房就破坏了老墙之美”错,西边的新房壁立眼前,将作者观察老墙的视线挡了个严严实实,而不是破坏了老墙之美。)7.D(A项,“造成出入不便”“欲扬先抑”错;B项,“比拟”应为“比喻”;C项,应为“文章先对墙变化与特点整体描述,后聚焦老墙及土墙细部刻画”。)8.①墙是泥瓦匠的作品,体现了匠人造墙的智慧和艺术,值得解读;②墙是岁月和自然的艺术作品,沉淀了自然与岁月的丰富印记,值得欣赏;第57页共57页,③墙是生态墙、文化墙,承载了许多鮮活的生命,值得思考;④墙是历史和文明的载体,见证了逝去的岁月与文明,值得品味。(每点1分,共4分,每条答出第一句即可得分)9.①对老墙承载的过往历史文明的怀想。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是历史和文明的印记。②对老墙终逝的无奈。“可惜”“弃了”“别了”等,说明随着社会发展,老墙终将消逝,流露出作者深深的无奈。③对老墙文化的留恋。作者希望“多读几段老墙”及深情“眺望”等,表现对老墙的留恋。(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共6分)第57页共57页
相关课件
更多相关资料
展开
冲刺2022届高考物理大题限时集训专题02 动力学两类问题 斜面模型(解析版) 冲刺2022届高考物理大题限时集训15 电感感应之线框类进出磁场问题(解析版) 冲刺2022届高考物理大题限时集训16 电感感应之导体棒在导轨上运动问题(解析版) 冲刺2022届高考物理大题限时集训专题12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解析版) 冲刺2022届高考物理大题限时集训专题17 电感感应中动量能量问题(解析版) 冲刺2022届高考物理大题限时集训专题14 带电粒子在叠加场中的运动(解析版)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