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详情(61教学网)
我的位置: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选择题高考题型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ID:74722 2021-12-17 57页1111 4.09 MB
已阅读10 页,剩余部分需下载查看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选择题高考题型专项练习题汇编中国古代史选择题高考题型专项练习题一、单选题(60题)1.(2021·江西·高三月考)春秋时期,晋国国君以温地置县后,先是任命狐溱为县大夫,继之者为阳处父,再后为郤至,接下来则是赵氏,四者并非亲属关系。这反映了A.官僚政治的萌生B.王室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C.宗法关系的瓦解D.晋国已经取消了世官制度2.(2021·全国·高三月考)秦及汉初,尚书是少府的属官,是在皇帝身边任事的小臣。有学者依据《后汉书》等资料整理出了尚书台的组织系统表(部分信息如表)。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职等官职人数禄秩职责首官尚书令1千石掌凡选署及奏下尚书曹文书众事,机密端首,至为尊要副式仆射1六百石署尚书事,令不在则奏下众事三公曹属员(部分)侍郎36四百石主作文书草令史18(后增至21)二百石主书左丞1四百石主吏民章报右丞1四百石假署印绶,及纸笔墨诸财用库藏A.王国问题日益严重B.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C.君主专制逐渐加强D.官僚机构庞杂导致冗官问题第15页共57页,3.(2021·湖北·高三月考)封君是战国时期国君分封的新兴贵族,多只享有食封租税之权,吴起在楚国变法后,长江中游以南开始出现了封君封邑,并逐渐成为楚国封君分布的中心地域之一,改变了长久以来长江之南无封邑的局面。由此可知A.封君有利于维护西周传统的分封制B.吴起变法侧重保护楚国封君的利益C.战国时期的南方地区开始得到开发D.楚国借助封君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4.(2021·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高三月考)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交融的加快B.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C.变法运动的推动D.礼崩乐坏5.(2021·云南昆明·高三月考)商代的畿外(王畿四周)是众多方国、部族分布的地区,大小方国要向王室定期朝贡,提供力役,奉命征讨,遵守一切礼仪制度,成为王室统治下的臣属之邦。每一方国,都仿照王室建立地方性的政权机构,组织军队,设置监狱,征收贡赋,直接统治它所属的人民。材料说明当时A.中央集权体制由此产生B.分封制维护了社会稳定C.地方的治理缺乏灵活性D.国家治理能力得到提高6.(2021·四川·遂宁中学高三开学考试)2021年3月20日,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考古又有重大发现,历时半年多的发掘,共出土金面具、青铜神树、巨型青铜面具、象牙、贝壳、丝绸等500多件重要文物。四川三星堆遗址文明与中原商周文明同时,但青铜器的造型明显不同,这说明A.古蜀文明已超越中原文明B.古蜀文明独立自成体系C.古蜀文明来源于商周文明D.中国古代文明的多元化7.(2021·江苏海安·高三期中)北魏始行的均田制一直推行至唐朝中叶。均田制以土地国有、计口授田为原则,摧毁大族豪强的庄园经济,使一批自耕农和庶族地主得以产生,并参与分享文化和权力。均田制的推行A.抑制了土地买卖与兼并之风B.有利于推动选官制度转型C.铲除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D.解除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8.(2021·江苏海安·高三期中)唐贞观年间,松赞干布将佛教引入吐蕃,并在统一吐蕃后,亲自颁定了包含有“孝亲敬上”“孝顺父母”和“非礼勿动”等条文的《二十条律》。由此可以推断A.儒家思想主导吐蕃政治B.三教并行推动民族交融C.民族交往加速文化传播D.吐蕃沿用唐朝礼仪法典9.(2021·江苏海安·高三期中)第15页共57页,公元前546年,晋楚会盟,达成停战协议。根据协议,南方楚国不仅与中原华夏族的霸主晋国平起平坐,而且赢得众多华夏贵胄诸侯如鲁、宋、郑、卫等国的隶属、朝贡与膜拜关系。据此推断A.中央集权国家形成B.国家统一初具雏形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民族认同渐成主流10.(2021·江苏海安·高三期中)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以苏汉臣为代表的宫廷画师们创作了大量象征多子多福、人寿年丰的婴戏题材作品。但据学者考证,这与当时民间社会普遍流行“计产育子”等自觉控制人口数量的习俗又有所矛盾。据此可知,宋代宫廷婴戏题材画A.反映出宋代经济的繁盛B.推动了风俗画的发展C.表达了民众的心理需求D.蕴含一定的教化作用11.(2021·湖北荆州·高三月考)明代中后期,棉花“其种乃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臬盖百倍焉”。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经济作物成为投资对象B.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C.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D.区域商业中心日益兴起12.(2021·云南昆明·高三月考)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1689年,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1793年,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材料说明清朝前期A.国家统一促进对外交往B.大一统的局面不断巩固C.封建君主权力日益强化D.边疆危机危及朝廷权威13.(2021·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美国历史学家弗兰克在其著作《白银资本》中说:“16、17世纪,欧洲人在与中国人的贸易中,不得不向中国支付白银。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据此可知,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是A.明朝赋税制度的改革B.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C.欧洲手工业技术落后D.中国手工业生产具有优势14.(2021·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唐朝中央政府在水陆交通线上设置驿站,官员凭信符可在此下榻休息,并可使用驿站的舟车马匹,驿站成为政府的常设机构。唐政府设置驿站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唐朝对全国的统治B.促进中外商旅贸易往来C.方便政府增加财税收入D.便于政府官员执行公务15.(2021·湖北荆州·高三月考)第15页共57页,秦始皇陵发掘的工程劳役人员的墓地中,发现瓦文墓志中标志有死者出身地点的地名共十四个,分别属于三晋、齐鲁和楚国故地。秦王朝大范围的徭役征调A.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开发B.推动了国家疆域的拓展C.促进了区域间文化融合D.为反击匈奴积聚了力量16.(2021·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秦朝)者,秦也,非天下也。”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国力弱小必被强国所灭B.国家的命运由自己决定C.人民支持秦国灭掉六国D.天下反叛秦朝致其灭亡17.(2021·黑龙江·哈师大附中高三期中)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A.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B.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18.(2021·广东·高三月考)金世宗(1123-1189年)视《贞观政要》为治国的镜鉴。其在位时期,金国出现繁荣盛景象,因其年号为“大定”,史称“大定之治”。这说明A.虚怀纳谏是国家治理的根本B.民族交融推动社会进步C.儒家思想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仁政是儒家思想的核心19.(2021·湖北·高三月考)中唐实行两税法后,先由中央确定各州的两税征收总额,再划分为三个份额进行分配:首先是留州,用于州一级的官员俸禄、州军衣资等开支;其次是送使,留作诸道节度、观察等使的俸禄、供军等开支,并对军费作出严格限定;最后将余额上供中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唐朝中央失去了两税征收的控制权B.地方各州都必须给予中央赋税支持C.中央财政从两税中的收益有所保证D.送使会使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发展20.(2021·湖北·高三月考)西汉时期,今湖北境内缺少大族,至东汉时出现了几个大姓豪强,如安陆黄氏、襄阳蔡氏、南郡蒯氏等,他们领有私人武装“宗部”和田庄,汉朝对此征发赋役常遭抵抗。汉末他们又支持刘表,稳固荆州的统治秩序。这说明A.两汉对湖北地区的控制逐渐加强B.豪强势力是汉代湖北的统治支柱C.宗部的依附关系得到了汉朝认可D.人才稀少反映两汉湖北经济停滞21.(2021·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三月考)下图这一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讲是第15页共57页,A.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B.巩固国家统的体现C.天圆地方观念的表达D.货币形制发展的结22.(2021·陕西·周至县第四中学高三期中)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23.(2021·辽宁·调兵山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月考)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15岁以上)负责一定的徭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帛或布代役,称为庸。这一调整()A.加重了农民的徭役负担B.加强了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旨在推动工商业的发展D.保证农民有足够生产时间24.(2021·河南·孟津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月考)下图是一组甘肃河西地区魏晋古墓的壁画。这组壁画反映出当时河西地区采桑图耕种图牧羊图A.丝织业领先于全国B.小农经济农牧互补C.社会生产多元并存D.自然经济占据主导第15页共57页,25.(2021·全国·高三月考)唐朝开元时期,宰相李元绂指出:“今百官所退职田,散在诸县,不可聚也。百姓所有私田,皆力自耕垦,不可取也。若置屯田,即须公私相换。”这说明,唐代A.土地兼并现象得以抑制B.重视稳定小农经济C.土地流转得到政府认可D.潜伏地方割据隐患26.(2021·四川宜宾·一模)下图中吐蕃大臣禄东赞(居中者)身穿的长袍,其面料是产自中亚的“撒答刺欺锦”,此锦是中亚人吸收唐代织造技术并结合当地技术,将“经锦”改为新式“纬锦”而成。这体现出唐《步辇图》(部分)A.区域织造技术趋于一致B.中外技术的交流开始于唐代C.技术的交流具有多向性D.中亚是吐蕃与唐交流的桥梁27.(2021·四川宜宾·一模)南北朝时期,南方高僧可以公开和统治者讨论“沙门(佛家)不礼王者”,而且受到大部分士人官员支持:而北方,佛家子弟提出“皇帝即如来”,甚至还出现“拜天子即为礼佛”的说法。这折射出A.北方佛教与皇权融为一体B.传统伦理遭到极大地挑战C.君主集权程度的南北差别D.世家大族在南方势力稳固28.(2021·重庆巴蜀中学高三月考)春秋后期,先后出现了卿大夫专权和“陪臣(私家臣属)执国命”的现象。“学在官府”格局瓦解,学术文化重心下移。这些情况A.引发诸侯各国相互进行争霸战争B.导致周王室“天下共主”地位开始丧失C.成为周王朝统治分崩离析的起点D.促进战国时期发生更加剧烈的社会变革29.(2021·重庆巴蜀中学高三月考)下图是《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元朝改变了原来运河迁回曲折的路线,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路线。这可以用来说明第15页共57页,A.元朝之前东部尚无海运交通B.元朝人民赋役负担空前繁重C.元朝时期南北经济差距扩大D.元朝北方农业生产盛于南方30.(2021·吉林松原·高三月考)下面是元明清时期中央与西南边疆的政治关系演变情况。由此可知.元明清时期朝代政治关系元代《元史》载:“云南行省所辖之地,东接宋境,西距蒲甘,北抵吐蕃,南接交趾,地方千里者五,总隶一百余州。”明代明代郭子章在《黔记》中指出,“盖贵州乃古罗氏鬼国,地皆蛮夷……土无货值……我朝因云南从此借一线之路,以通往来”,故设行省。清代清前期,统治集团放弃了传统的华夷观,从“以夷制夷"到“以汉化夷",从只求“夷汉粗安"到追求“长治久安”,加密了对西南地方府州县建制的设置。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B.调整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C.阻止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状态D.封建政府加强对西南边疆开发与管理31.(2021·陕西省黄陵县中学高三期中)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人物时间主要内容第15页共57页,商鞅秦孝公时期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邹忌齐威王时期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李悝魏文侯时期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A.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C.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D.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32.(2021·湖南·高三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畜牧业经济一度在北方的主要农区大肆扩张,但在经历一段时期的繁荣之后,继而重新衰退,到北魏中期中原地区一度变为牧场的土地又恢复了农业生产。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自然条件发生重大变化B.各族统治者推行不同的经济政策C.大量少数民族成为农业居民D.北方统一后汉族地主把持了政权33.(2021·湖南·高三月考)明清时期兴起一些手工业中心,商业和长途贩运日益发展。但与此同时,农民的家庭生产多样化化程度也在提高,特别是传统棉织技术普及后耕织结合的程度加强,自然经济得到新的生产技术的支持而更趋稳固。这表明()A.明清时期经济转型面临严重的阻碍B.明清时期生产技术进步阻碍工商业发展C.明清工商业的发展巩固了小农经济D.明清时期技术进步促使小农经济的转型34.(2021·湖南·高三月考)据《汉书·武帝纪》,西汉于元狩二年(前121年)设立酒泉郡、武威郡;元鼎六年(前111年)设立张掖郡、敦煌郡;据《汉书·地理志》,西汉于太初元年(前104年)设置酒泉郡与张掖郡,太初四年(前101年)设武威郡,后元元年(前88年)设敦煌郡。除《武帝纪》与《地理志》的记载存在矛盾之外,《史记》《汉书》中还有多处与以上记载相抵触的史料。出现这种矛盾记载最主要的原因是()第15页共57页,A.边疆形势的极不稳定B.史学家确定的标准不一致C.西汉档案记载的混乱D.后人考证修改的不同结果35.(2021·山西·太原五中高三月考)汉武帝下令对普通手工业者的资财,每4000钱收税120钱,叫一算;而对商人的资财,每20就收一算。对普通人的轺车,一车收一算;而对商人的轺车,则一车收两算。这体现了汉武帝A.比较重视工商业发展B.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C.以行政抑制商业发展D.实行手工业官营制度36.(2021·山东日照·高三月考)以下为关于玉米种植和食用在中国的文字记载,据此可知内容出处关于“玉米须"的记载《滇南本草》(1436年)关于“玉麦”种植和云南土司进贡的玉米途经河南巩县的记载河南《襄城县志》(1551年).《巩县志》(1555年)“番麦,一名西天麦……花垂绒于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甘肃《平凉府志》(1560年)“御麦,出于西……乡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杭州人田艺街《留青日札》(1573年)“玉米面鹅油蒸饼”的做法:将玉米面与小麦面掺匀……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小说《金瓶梅》第15页共57页,A.玉米最早在我国云南一带种植B.16世纪玉米成为我国主要作物C.明朝初年玉米最早在我国引种D.明中期我国一些地区种植玉米37.(2021·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三月考)西周初期,周公旦提出的天命观认为,统治者承受天命,必须负起天命赋予的道德责任,而上天只以道德的标准裁决统治者是否称职。这一观念旨在A.指出商朝因暴政而亡B.否定天命的客观实在性C.为仁政学说奠定基础D.论证周朝统治的合法性38.(2021·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三月考)崇尚耕读的明初学者吴与弼教导弟子:“秀才,若为慵懒,他日何从到伊川(程顾)门下,何从到孟子门下?”;清代思想家颜元也认为:“吾用力农事,不逞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由此可知A.生产劳动蕴含的道德教化价值得到重视B.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C.重农抑商思想是儒家学者的基本认知D.耕读结合的价值取向初步形成39.(2021·辽宁·高三月考)东汉前期,选官尚可大致维持清平。东汉中期,清流士大夫对选官的批评,多着眼于“儒者寂于空室,文吏晔于朝堂”与“郡国所举类多办职俗吏”之上,抨击政府重文吏而轻儒生。东汉后期,遂出现了大量士大夫们对选官“清浊不分”的谴责。这反映出东汉时期A.察举制不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B.国家的治理思想发生了新变化C.士人舆论左右了地方政治事务D.清流士大夫对选官公平的追逐40.(2021·河北承德·高三月考)下图所示再现了每年秋季清官例行的八旗将士和蒙古王公贵族共同狩猎的活动场景。画中这一活动《木兰秋狝》(康熙时期)A.旨在增强清王朝向心力B.丰富了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C.贯彻了体育强国的理念D.表明满蒙贵族保留野蛮习俗41.(2021·天津和平·高三月考)第15页共57页,据《宋史》记载,西夏国主“元昊自制番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形体方整”,介于小篆、隶书之间。他还教国人“纪事用蕃书,而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为蕃语”。此举A.消除了民族隔阂B.推动汉字的发展完善C.有利于文化交流D.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42.(2021·山东·高三月考)有学者主张,探讨中国国家的起源,既要重视考古发掘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和参考国外现代文化人类学的最新成果,也不能忽视文献记载中有关原始社会向早期国家过渡的古史传说所隐含的历史素材。这说明A.古史传说客观反映历史原貌B.文献记载是最可靠的材料C.历史研究需要借助多种史料D.中国国家起源具有多样性43.(2021·山东·高三月考)有学者认为,两税法的产生与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特定的关系。安史之乱后,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按费纳税”和“以钱为税”的条件。这主要是由于南方A.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B.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时C.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44.(2021·四川省绵阳江油中学高三月考)如表内容源自出土的北魏墓志,对下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北魏轻车将军元宁墓志君讳宁,字阿安,河南洛阳人也。其先唐尧之苗裔,汉高之胤胄(后裔),孝章帝之后。北魏贞景王元谧墓志君讳谧,字道安,河南洛阳人也。显祖献文皇帝之孙……周公之胤……北魏北海王元颢墓志公讳颢,字子明,河南洛阳人也。昔高辛之胄,言才有八;姬昌之胤,称贤者五……A.北魏墓志出现攀附华夏祖先现象B.北魏宗室家族皆兴起于河南洛阳C.北魏丧葬制度保持少数民族特色D.墓志铭的内容空虚毫无史料价值45.(2021·河北承德·高三月考)《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并且破格提拔,以至于“四方土多上书言得失,自炫鬻者以千数”。这反映了汉代A.延续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C.采取分科考试选拔人才D.察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46.(2021·安徽·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月考)第15页共57页,如表为唐代部分统治者对耕牛的认识。据此可知,这些认识统治者认识出处唐太宗“牛之为用,耕稼所资,多有宰杀,深乖恻隐。”(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唐玄宗“牛之为畜,人实有赖;既功施播种,亦力被车舆。”(清)董诰等《全唐文》唐宣宗“爰念农耕,是资牛力,绝其屠宰,须峻科条。”(宋)王溥《唐会要》唐敬宗“农功所切,实在耕牛,疲氓多乏,须议给赐。”(清)董诰等《全唐文》A.表明牛耕开始受到政府重视B.反映了耕作技术日益进步C.降低了唐代皇室的祭祀规格D.有利于农耕生产稳步发展47.(2021·全国·高三月考)南北朝时期,南方农业基本上改变了原来“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推行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经验,使“民勤本业”的江南“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由此可知A.南方自然条件利于农耕发展B.南方经济区域差异分工明显C.北民南迁推动生产技术传播D.北方农业经济逐渐落后南方48.(2021·全国·高三月考)从甲骨文形体(如图)来看,“德”字左边是“彳”(chì),表示行走,右边眼睛上有直线,表示“行正、目正”;发展为金文之后,右边眼睛下加了“一颗心”,即要“心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A.中国文字结构发展一脉相承B.儒家重德尚贤观点影响较为深远C.早期社会行为规范逐渐发展D.心理认同是华夏形成的核心标准49.(2021·重庆八中高三月考)第15页共57页,《魏书》中,崔玄伯、穆崇、李顺、裴叔业等人的传,于一卷之中,父子兄弟祖孙连续叙述,有时多达二十余人,“过为繁碎,与旧史体例不同耳”。作者对此的解释是:“往因中原丧乱,人士谱牒遗逸略尽,是以具书其枝派。”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A.中原战乱削弱了士族力量B.谱牒之学已逐渐走向衰落C.门第观念影响了史书撰述D.史学研究发展到自觉阶段50.(2021·河南·高三月考)魏晋时期,玄学逐渐兴起。玄学以道融通释儒,改固守章句为玄元思辨,弃繁文缛节为放达率意,变经世致用为逍遥自适,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反映在言行风范上,就是魏晋风度。可见,魏晋时期的玄学A.折射出时局的动荡B.取代了儒学正统地位C.实现了三教的合一D.背离了先秦道家思想51.(2021·河南·一模)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职贡图》,描绘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贞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场景,该作品体现了A.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频繁B.文人意趣和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和史料价值的统一D.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融合52.(2021·广东·高三月考)下表所示是唐宋时期年铸币量的统计情况,由表可知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宋太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32万贯/年80万贯/年600万贯/年A.交子出现冲击了金属货币B.北宋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C.宋朝把铸币权收归到中央D.北宋时财政开支日益增加53.(2021·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下表是据司马迁《货殖列传》的记载编制的西汉初期10大富豪及从事行业简表。据此可知,西汉初期位次属地及人物从事行业位次属地及人物从事行业1四川卓氏冶铁6河南洛阳师氏大型船舶业2四川程郑冶铁7河南任氏农业、畜养业第15页共57页,3河南南阳孔氏冶铁、长途贩卖业8边陲桥姚养殖业4山东曹邴氏冶铁、高利贷9蜀郡邓通铢钱业5山东刀闲盐业10江苏吴王刘濞(官商)铸钱、冶铁、盐业A.川豫鲁等地经济最为发达B.冶铸技术获得了长足进步C.铁器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D.盐铁专卖扩大了利润空间54.(2021·河南·一模)下表反映了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天文历算气象学物理学和力学地理学生物学数学50种1种5种11种2种12种语言文字学医药学哲学和逻辑学生理学炮战技术化学5种1种6种3种2种若干种A.西学传播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B.西学东渐活动以传播宗教知识为主C.清政府主张学习西方科技知识D.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日趋频繁55.(2021·河南·一模)在永佃制盛行的清代,政府规定田骨(土地所有权)买卖需缴纳契税并执行严格的交割手续……如果没有在规定期限内办清过割手续,当事人要受罚,“不过割者,一亩至五亩,笞四十”,超过五亩加重刑责。而对于田皮(土地使用耕种权)的买卖则不要求缴纳契税,也无需办理过割手续。据此可推知A.朝廷严厉打击土地兼并行为B.土地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率提高C.商业资本推动土地日益流转D.雇佣关系在农业生产产权普及56.(2021·河北·高三月考)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在制度和器物层面已能见到礼制因素,史前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也发现有与礼制相关的遗存。这说明A.南北文化相互交流B.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C.礼乐制度日趋成熟D.早期社会初具规范性第15页共57页,57.(2021·河北·高三月考)春秋时期,社会变化之一就是在政治上出现了“公室”与“私家”的争斗,鲁国一度出现“公室卑,三恒强”“四分公室”的现象,再有齐国的“田氏代齐”、晋国的“三家分晋”等。这主要是由于A.社会生产持续发展B.民族交融逐步加快C.分封体制不断强化D.思想文化日益繁荣58.(2021·重庆南开中学高三月考)明朝中后期,“中州(河南)沃土,半植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今北方之吉贝(木棉)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海而鬻诸南,布则泛海而鬻诸北”。以上材料均能反映A.区域经济的差异性B.自然经济逐步瓦解C.长途区间贩运发达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59.(2021·河南·一模)“踏歌”是中国传统的舞蹈,从汉到唐广为流传。踏歌原流行于民间,到唐代被加工成宫廷舞蹈,出现踏金莲、踏歌辞等宫廷舞乐。唐睿宗先天二年元宵节皇家在安福门外举行了有千余妇女参加的踏歌舞会。据此可知,在唐代A.妇女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B.民间文化呈现官方化的趋势C.社会环境具有包容开放特色D.踏歌以宫廷舞会为主要形式60.(2021·河南·一模)汉初制定卖爵令,爵位因时论价,每一级约值千至两千钱,百姓买得爵位,则获得相应政治地位,可免除徭役,并可以抵罪。惠帝时,买爵30级可免死罪。汉代的这一政策A.造成了行政效率的下降B.利于缓解国家财政困难C.冲击了汉代的选官制度D.改变了传统的抑商政策第15页共57页,参考答案1.A【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置县后的官员由国君直接任免,并不依据血缘关系,说明的是当时官僚政治的萌生,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当时宗法血缘关系开始瓦解,并非完全瓦解,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项。【点睛】2.C【详解】根据文史常识可知《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时期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据此推测表格时间段应为东汉时期,再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尚书台隶属于九卿之一的少府,尚书台官吏品级不高,位于内廷,便于对皇帝负责,尚书令为“机密端首,至为尊要”,主要负责文书等秘书性质的工作,联系时代背景,可知属于中央机构的东汉尚书台是封建君主专制逐渐增强的产物,故选C项;西汉时期王国问题日益严重,题干为东汉时期,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创立于隋唐时期,B项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表格信息反映的是尚书台官吏的职责,并未体现官僚机构的庞杂,排除D项。3.D【详解】材料反映了吴起变法推动楚国封君向长江中游以南地区扩展的史实。封君受封于国君,其出现改变了传统分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徙贵于江南可以起到此作用,D项正确;封君剥夺了受封者的治民权,是对分封制的重大转变,A项错误;吴起变法主要打击楚国贵族,徙封并不利于封君,B项错误;南方地区开发并不始于吴起变法之时,C项错误。故选D项。4.A【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体现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华夏观念的认同,A项正确;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礼崩乐坏主要表现了春秋时期传统社会秩序的崩溃和各诸侯国之间的混战,与华夏认同观念无关,排除B项、D项;各诸侯国通过变法运动逐步走向封建化,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A项。5.D第43页共57页,【详解】材料“每一方国,都仿照王室建立地方性的政权机构,组织军队,设置监狱,征收贡赋,直接统治它所属的人民”体现的是商朝通过内外服制度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说明的是国家治理能力得到提高,D项正确;中央集权体制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推行的地方制度,排除B项;材料与地方治理缺乏灵活性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6.D【详解】根据“四川三星堆遗址文明与中原商周文明同时,但青铜器的造型明显不同”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分布广泛,呈现多元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不能证明古蜀文明已超越中原文明,排除A项;从材料可以看出,古蜀文明并没有独立成体系,排除B项;材料不能证明古蜀文明起源于商周,排除C项。故选D项。7.B【详解】根据“使一批自耕农和庶族地主得以产生,并参与分享文化和权力”,结合所学可得出均田制使更多的平民阶层能够参与教育与科举考试,促进选官制度的转型,故C项正确;根据“摧毁大族豪强的庄园经济”,可见,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排除A项;均田制的推行铲除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根据材料“均田制以土地国有、计口授田为原则”,百姓仍旧受制于政府,排除D项。故选B项。8.C【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松赞干布属于属于少数民族,佛教属于外来宗教,松赞干布将佛教引入吐蕃,并颁布了一系列与佛教有关“孝”、“敬”等思想的条文,可见,民族交往加速文化传播,故C项正确;“主导”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佛道儒三教并行的问题,排除B项;吐蕃沿用唐朝礼仪法典,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9.D【详解】第43页共57页,结合所学可知,位于南部荒蛮之地的楚国与中原霸主平起平坐,而且赢得华夏贵胄的认可,可见,当时形成了一定的民族认同感。故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中央集权国家,排除A项;国家统一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宗法制度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0.D【详解】宫廷画师们创作了大量象征多子多福、人寿年丰的婴戏题材作品,与当时民间社会普遍流行“计产育子”等自觉控制人口数量的习俗又有所矛盾,说明宋代宫廷婴戏题材画意在倡导民众生产和生育,蕴含着一定的教化作用,故D正确;A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宫廷画,而不是风俗画,故排除B;材料表达的是统治者的意图,而不是民众的心理要求,故排除C。故选D项。【点睛】11.A【详解】根据“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臬盖百倍焉”可知明代棉花种植广泛,当时的人多种植或投资于棉花,说明经济作物成为投资对象,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得出农家副业占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棉花,不能据此说明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更没有体现区域商业中心的日益兴起,排除CD项。故选A项。12.B【详解】根据“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1689年,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可得出中央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了对边疆的治理与管辖,使大一统的局面不断巩固,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外交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专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边疆的危机,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3.D【详解】第43页共57页,据材料“中国凭借着在丝绸……都是顺差”可看出,中国手工业具有优势,故选D;材料的时代背景是16、17世纪,A与此时手工业产品大量出口无内在逻辑关系,排除;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中国对外贸易,B错误;欧洲手工业技术落后不符合史实,排除C。14.A【详解】本题意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辨析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唐政府在地方交通线设置驿站,旨在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而巩固中央统治,A项正确;题干问的是“唐政府设置驿站的主要目的”,BCD项是驿站设置带来的作用而非主要目的,排除BCD项。故选A项。15.C【详解】据题意可知,秦始皇征发徭役的范围涉及三晋、齐鲁和楚国故地,这促进了不同地区的人员流动,从而由于区域间的文化融合,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对南方地区的开发,也和国家疆域的拓展无关,排除AB项;材料反映的是征发徭役修建秦始皇陵,而非为了反击匈奴,排除D项。故选C项。16.B【详解】由材料中的关键词如“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秦朝)者,秦也”可知,六国和秦朝的灭亡皆由自身原因造成,故选B;题干的核心是评论六国被秦所灭和秦朝灭亡的原因,A偏离题干核心,C不符合史实,D则非作者之意,故排除A、C、D。17.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章句集注》均是汉族士人进入仕途的必读儒家经典,元朝恢复开科取士,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章句集注》等书为课本和参考书,有利于汉族士人进入仕途,从而加强汉族士人对元朝的政治认同,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故B项正确;AD两项均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项。【点睛】18.B【详解】第43页共57页,《贞观政要》记录了唐太宗与大臣间的对话和重大政治、经济措施。女真皇帝金世宗通过学习《贞观政要》,推动金国的社会进步,反映出民族交融推动社会进步,故B项;A项的“根本”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并未提及社会矛盾,排除C项;儒家思想的核心也不是材料论述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9.C【详解】材料反映两税法后形成的上供、留州、送使三分的财税管理体制。划分了上供额后,在制度上确立了地方财税输送中央的合法性,上供额随地方收入增多而增加,C项正确;三分制总额由中央制定,明显具有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财权的作用,排除A项;上供在地方税额减去留州、送使之后,当地方财政较小时,并不一定会有结余上供,排除B项;中央对军费严格限制,能起到遏制藩镇割据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20.B【详解】材料反映了两汉时期湖北境内大族发展并干预地方政治的情况。豪强大族是两汉时期地方发展起来的占有大土地田庄和大量依附人口的新阶层,湖北大族不论对汉朝采取抵制还是支持的态度,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故B项正确;刘表能稳固荆州秩序,仍是大族自主选择的结果,并不能体现汉朝控制加强趋势,故A项错误;汉朝对宗部征收赋役,说明并不认可宗部与豪强之间的依附关系合法,故C项错误;人才稀少能说明地区经济欠发达,但不等于停滞,故D项错误。21.A【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看出图中反映的是将各国不同的货币统一为一种货币,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秦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的措施,统一货币有利于各地之间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BCD项都是秦代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的意义,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A项。【点睛】22.B【详解】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说明华夷之辨的意识已经形成,以华夏和蛮夷之间的区别来强化华夏族的种族和文化认同感,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出国家统一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是华夏族内部问题,不是民族冲突,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血缘纽带作用,故D项不符合题意。23.D【详解】第43页共57页,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北魏统治时期,年满15岁以上就要服徭役,到唐初,其赋税征收对象则规定为21—59岁,更为重要的是“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帛或布代役”,即“输庸代役”,这就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保证了农民有比较多的时间去从事农业生产,故选D项;根据题干中所述及的赋税征收对象的变化可知,这一调整,减轻了农民的租役负担,而不是“加重”,排除A项;这一调整会放松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而不是“加强”,排除B项;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非促进工商业发展,排除C项。24.C【详解】材料表明,魏晋时期河西地区丝织业、农业、畜牧业等多种经济方式并存,体现出社会生产多元并存的特征,故选C项;材料没有河西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比较,无法得出河西地区丝织业在全国的地位,排除A项;从三幅壁画中无法得出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农牧产品的用途,无法得出自然经济占主导的结论,排除D项。25.B【详解】材料“百姓所有私田,皆力自耕垦,不可取也”体现的是唐朝政府重视对小农经济的保护,B项正确;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不解决私有问题,土地兼并不会得到遏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对土地流转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与地方割据隐患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26.C【详解】根据材料中“居中者身穿的长袍,其面料是产自中亚的‘撒答刺欺锦’,此锦是中亚人吸收唐代织造技术并结合当地技术,将‘经锦’改为新式‘纬锦’而成”可知,吐蕃地区与中亚地区、中亚地区与中原地区有技术交流,体现出技术的交流的多向性,C项正确;“趋于一致”说法错误,A项排除;“中外技术的交流开始于唐代”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B项排除;材料体现了纺织业的技术交流,并不能说明中亚是吐蕃与唐交流的桥梁,D项排除。故选C项。27.C【详解】第43页共57页,从材料中“南方高僧可以公开和统治者讨论‘沙门(佛家)不礼王者’,而且受到大部分士人官员支持;而北方,佛家子弟提出‘皇帝即如来’,甚至还出现‘拜天子即为礼佛’的说法”可以看出,南朝佛教受政治约束较小,北朝佛教对皇权高度尊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君主集权程度高,对佛教制约性强,南朝君主集权程度低,对佛教制约较小,C项正确;材料涉及南北方,A项表述不全面,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佛教对传统伦理的挑战,B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世家大族在南方的稳固与否,D项排除。故选C项。28.D【详解】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导致文化重心下移引起社会变革,D项正确;AB项是重心下移的原因而非结果,均排除;C项错在“起点”的判断不对,排除。故选D项。29.C【详解】A、D与元朝的史实不符;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说明南北经济互补,互通有无,正确,故选C。30.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元代在云南设立行省到明代为了沟通内地与云南的往来设立贵州行省,再到清朝前期统治者思想的观念的改变及“加密了对西南地方府州县建制的设置”,由此可知,元明清三朝政府对西南边疆管理的不断加强,D项正确;A项错在“实现了”,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不是减轻中央的负担,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31.A【详解】材料“奖励军功”“举贤人”“食有劳而禄有功”体现的是当时各国变法均重视人才的选拔与使用,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伦理的重建,排除B项;材料与变革社会性质无关,排除C项;齐威王改革并未变革土地性质,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32.C【详解】第43页共57页,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末以来,分裂战乱,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导致畜牧经济向中原扩张,但随着民族交融,少数民族的封建化,逐步转而从事农耕,即大量少数民族成为农业居民,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北方自然条件没有重大变化,排除A项;材料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各民族的融合,大量少数民族成为农业居民,各族统治者经济政策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所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少数民族成为农业居民,而不是因为汉族地主把持了政权,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33.A【详解】明清时期商业、手工业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的稳固使市场狭小,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阻碍工商业发展的不是生产技术,而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项错误;工商业的发展对小农经济形成冲击,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不符,错误。34.A【详解】西汉在北方边境与匈奴的战争持续时间长,边疆地区的形势变化使得郡县的设置不稳,A项正确;BC两项是因A项所造成的,不是“最主要的”,所以错误;《史记》《汉书》的记载不是后人的考证修订,D项错误。35.C【详解】材料“汉武帝下令对普通手工业者的资财,每4000钱收税120钱,叫一算;而对商人的资财,每20就收一算”体现的是汉武帝以行政手段来抑制商业的发展,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农业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与手工业官营制度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36.D【详解】根据材料中关于玉米记载的出处可知,明中期我国一些地区种植玉米,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玉米最早种植的地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玉米仅是局部重视,并未成为主要作物,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我国是最早引种玉米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第43页共57页,37.D【详解】详解据题意可知,周公旦认为统治者承受天命,而上天是以道德来裁决统治者是否称职,由此可知周公旦认为周朝的统治者是符合上天的道德标准要求的,是在论证周朝统治的合法性,D项正确;这一观念是在论证周朝统治的合法性,而非之处商朝是因为暴政而亡以及为仁政学说奠定基础,排除AC项;周公旦的观点是肯定了天命观,而非否定天命观,排除B项。故选D项。38.A【详解】据题意可知,明清时期的学者吴与弼和颜元都崇尚耕读,根据“逞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可知他们都认为生产劳动中蕴含着道德教化的内容,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清学者的思想主张,与农民阶级无关,排除B项;“基本认知”和“初步形成”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D项。故选A项。【点睛】39.D【详解】考查汉代的选官制度。结合材料信息“时人对选官的批评”“抨击政府重文吏而轻儒生”“清浊不分”等可知,东汉察举选官的方式受到冲击,清流士大夫对这一选官方式中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抨击,希望建立公平公正的选官方式,故D项正确。根据题干,不是察举制不适应现实的需要,而是其选官方式具有弊端,受到抨击,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国家的治理思想,故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选官制度,而不是对地方政事的干预,故排除C项。40.A【详解】根据材料和图示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木兰秋狝中有蒙古王公贵族的参与,和有利于强化蒙古贵族对清政府认同,增强清王朝的向心力,A项正确;木兰秋狝主要是贵族参与,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无关,排除B项;木兰秋狝是为了强化清王朝的向心力,并不是在贯彻体育强国的理念,也不是贵族的也蛮习俗,排除CD项。故选A项。【点睛】第43页共57页,41.C【详解】材料“而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为蕃语”体现的是西夏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重视,这有利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C项正确;“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与推动汉字文化发展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统治者的政策,非劳动人民的智慧,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42.C【详解】该学者主张,考古发掘、国外新成果和中国文献记载中的古史传说隐含的素材均应该重视,这和我们提倡的历史研究借助多种史料,多角度、多视角相一致,C项正确;古史传说多来源于后人的艺术创作,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只能部分反映历史发展脉络,排除A项;不是所有的文献记载都是可靠的材料,排除B项;材料叙述的是探讨国家起源所依靠史料,没有涉及起源的多样性,排除D项。43.D【详解】材料表述的是唐后期两税法的实施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江南具备了实施两税法的物质条件,依据所学知识,如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和租庸调制的难以实施均是其实施条件,故D项正确;唐中后期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已难以限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C两项。44.A【详解】材料“其先唐尧之苗裔,汉高之胤胄(后裔),孝章帝之后”“显祖献文皇帝之孙”“姬昌之胤,称贤者五”体现的是北魏墓志出现攀附华夏祖先现象,说明的是当时的民族认同感加强,A项正确;北魏兴起于山西大同一带,排除B项;材料与保持少数民族特色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该墓志铭有史料价值,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45.D第43页共57页,【详解】材料“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四方土多上书言得失,自炫鬻者以千数”体现的是察举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进而扩大了统治基础,D项正确;汉武帝独尊儒术,是思想文化专制,A项说法错误;B项与汉武帝独尊儒术有关,排除;隋炀帝采取分科考试,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46.D【详解】材料中唐代几任皇帝认为耕牛“耕稼所资”“既功施播种,亦力被车舆”“爰念农耕,是资牛力”“农功所切,实在耕牛”,他们共同认为要爱惜耕牛,因为耕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D项;牛耕在唐代之前便得到政府重视,唐朝时期牛耕开始受到政府重视的说法错误,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耕作技术进步,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唐代皇室祭祀规格降低,故排除C项。故选D。47.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大批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中原地区的生产经验与技术在南方得到传播,改变了南方原来“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使南方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C项正确;南方自然条件在北民南迁前就是客观存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方经济区域差异分工明显”,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北方农业经济逐渐落后南方”,排除D项。故选C项。48.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行正、目正”到“心正”,说明早期社会对人的行为规范逐渐发展,故选择C项;A项错在以偏概全,排除A项;B项,当时儒家尚未诞生,排除B项;D项题干所指并非心理认同,与华夏也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49.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魏书》作为南北朝时代的史书,在历史撰述中表现重视铺陈谱系,体现了该时期在历史观点方面具有重门第、尚名教的特点,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门第观念影响史书,而不是士族力量衰落,故A错误;B选项与史实不符,谱牒之学在魏晋时期兴盛,故B错误;D选项材料没体现。故选C项。第43页共57页,50.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大一统”时代风气刚健有为、昂扬向上,魏晋风度“放达率意”“逍遥自适”,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可见,魏晋时期的玄学折射出时局的动荡,A项正确;B、C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表述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故选A项。51.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绘画描绘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独特气质,并均具有作为使者的恭谨欣喜的神态,体现了作者极高的艺术水平,作为反映封建时代职贡体裁的作品,对于研究中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国家的关系和历史均有极其重要的价值,C项正确;根据材料“外国使节”“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进贡”和画面等信息,反映了唐王朝与各民族的友好关系,从而歌颂唐政权的强大,但未反映“频繁”,排除A项;文人画产生于魏晋,宋代以前注重写实,宋代以后,随着理学的出现,文人画才更加追求意境,一般以山水画为主,市井风情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市井风情的典型,《职贡图》显然不是,排除B项;《职贡图》是写实图画,没有体现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52.B【详解】由表中数据可知,到北宋时期,铸币量增加,这主要是由于交换的发达,货币需求量的增加,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B项正确;金属货币发行量的增加与交子并无直接关联,更无法得出交子冲击金属货币的结论,排除A项;宋朝铸币量的增加并不是铸币权收归中央的结果,唐朝的铸币权也是由中央掌握的,排除C项;宋朝铸币量的增加并不是财政开支增加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53.C【详解】根据材料“西汉初期10大富豪及从事行业简表”的内容可知,西汉初期十大富豪中,经营冶铁业的占一半并且囊括了前四名,说明冶铁业市场广阔,铁器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川豫鲁等地经济最为发达”,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冶铸技术,排除B项;“盐铁专卖扩大了利润空间”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54.A【详解】第43页共57页,依据图表信息可知,明末清初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知识介绍到中国,包括天文历算、气象学、物理学和力学、生物学、生理学等,种类很多,但从数据来看以自然科学为主。故A项正确;图表信息的出现是与明末清初一些外国传教士来华有关,这些传教士确实采取学术传教的方式,来施加宗教影响,但材料并未提及,故B项错误;尽管出现了像康熙那样热衷科技的皇帝,但西学在中国并未受重视,而且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体现不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且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交流日趋频繁”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55.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基于保证赋税的考虑,要求田骨即土地所有权的交易必须履行相关过割手续,否则予以重罚,而田皮交易不涉及赋粮缴纳责任的转移,所以朝廷并未要求过割。据此可推知,田皮交易较为便捷,这有利于土地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效率的提高,故选B项;材料信息表明朝廷是基于保证赋粮缴纳而规定了田骨(土地所有权)严格的过割手续,并非单纯打击土地兼并,而且材料内容还涉及田皮交易,故排除A项;材料内容并未涉及到商业资本的问题,也无法得出土地所有权流转频繁的结论,故排除C项;雇佣关系在农业生产中并未普及,这一时期,田皮交易后依然属于租佃经营模式,故排除D项。56.D【详解】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原始社会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存中都有礼制的遗存,体现了早期社会治理已具备一定规范性,故D项正确;“南北文化相互交流”“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材料均不能体现,排除AB两项;材料涉及的是礼制的起源,礼乐制度成熟是在西周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57.A【详解】根据材料““公室”与“私家”的争斗”“田氏代齐”、晋国的“三家分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土地私有出现和发展,出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旧的政治体制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现为“公室"与“私家”的争斗,其根源在于社会生产持续发展,故A项正确;“公室卑,三恒强”“田氏代齐”“三家分晋”体现分封制度遭到破坏,与民族交融、思想繁荣没有多大关联,BD两项排除;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开始逐步瓦解,而不是不断强化C项排除。故选A项。第43页共57页,58.A【详解】材料中“中州”“半植木棉,率从贸易”,说明商品经济发达;“吉贝则泛海而鬻诸南,布则泛海而鬻诸北”,体现长途区间贩运,两则材料均反映出区域经济的差异性,故A项正确;排除C项;自然经济瓦解即耕织分离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而学术界一般把雇佣关系的出现作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故排除BD。故选A项。59.C【详解】根据材料“踏歌原流行于民间……安福门外举行了有千余妇女参加的踏歌舞会”可知唐代包容开放的社会风尚,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妇女可参加踏歌,无法得出唐代妇女地位进一步提高,排除A项;踏歌是由民间发展到宫廷,但不能说明民间文化官方化的趋势,排除B项;材料描写了唐代宫廷生活中组织踏歌舞会,但并非所有踏歌都是宫廷舞会,且踏歌原本流行于民间,排除D项。故选C项。60.B【详解】此题紧扣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的时代特征去理解“卖爵”这一政府行为,便可知这一措施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B正确;汉初制定的卖爵令,并不等于卖官令,所以百姓买爵位不会造成行政效率低下的局面,也不会冲击国家正常的选官制度,排除AC项;商人通过这一途径买得爵位,使其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不能说明抑商政策从根本上改变,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第43页共57页,中国近代史选择题高考题型专项练习题一、单选题(60题)1.(2021·广东·高三阶段练习)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主张塞防各军“可撤则撤,可停则停。其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则提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同时认为西方国家“专在通商”。这一争论反映了A.近代外交观念的萌芽B.清廷准确判断时局C.清朝政府内部的分裂D.清政府国力的衰微2.(2021·重庆·模拟预测)19世纪50年代初,英国在华新闻喉舌《北华捷报》连续发表社论:“叛乱运动……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希望英国政府和皇帝一起,并帮助皇帝反对他的难以控制的臣民”。这反映了当时侵略者意欲A.镇压农民阶级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B.阻扰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C.绞杀日渐兴盛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D.破坏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3.(2021·四川·高三阶段练习)《中国人口史》记载,“(近代)这场战争爆发时,苏、皖、浙、赣、闽五省人口约为1.57亿,战争结束时,该五省人口约为0.86亿,人口损失了大约45%”。这场战争A.使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B.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D.使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4.(2021·河南·高三阶段练习)19世纪60年代,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旗帜下,造船军工、枪炮器械、矿业、铁路、电信等一系列的中国近代工业在通商口岸率先兴起,这些企业里的员工具有了爱国自强、精益求精、求是求实、开放创新的精神。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工人阶级引领了社会潮流B.生产方式变化助推工匠精神转型C.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D.洋务企业比较注重产品社会效益5.(2021·四川泸州·一模)19世纪60年代初,上海租界出现洋商大量申请地皮以投机地产业的现象。下表为这一时期上海道契(上海政府签发给外国人的土地契约凭证)的数量和面积(单位:亩)统计:国别186018611862186318641865道契│面积道契面积道契|面积道契面积道契面积道契面积英1678170134617921869510234668619394第43页共57页,法7275539360338241071271美118217149421562733715ss561俄111655437948855据此可知,当时A.政局变动影响了上海土地市场B.列强加紧资本输出刺激土地需求量C.民族工业产生推动城市近代化D.贸易中心转移推动上海经济的发展6.(2021·广东揭东·高三期中)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徐继畲《瀛寰志略》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国家。这一变化说明了A.中国人对西方的称呼由轻视变为按国际惯例称其国名B.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逐渐崩溃C.鸦片战争后,中国从独立自主的外交向屈辱外交转变D.中国人近代国家意识逐渐形成7.(2021·广东韶关·高三阶段练习)咸丰三年(1853年),清政府发行(官)票、(宝)钞,进行货币改革,以“济银之不足”。官票和宝钞均为纸币。官票是以银两为计算单位的“银票”,宝钞是以制钱为计算单位的“钱钞”。清政府此举旨在A.筹措镇压内乱的军饷B.抵制国内白银大量外流C.建立起近代货币体系D.推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8.(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下表是某时期京师大学堂购买的西方教科书和译学馆所藏教学用书的情况。这种情况(  )购书类型数量占比购买的西方教科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类153部27%社会科学和人文类421部73%购买的西方教科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类253部45%社会科学和人文类300部55%A.有利于中体西用思想进一步发展B.说明向西方学习进程的深入C.延续以往重视传统文化的做法D.反映广大民众迫切渴求西学9.(2021·陕西商洛·高三阶段练习)第43页共57页,下表所示为1920年与1936年中国农业产值中商品经济总量及其所占比重.据此可知,当时中国1920年产值(亿元)百分比(%)1936年产值(亿元)百分比(%)农业总产值165.20100农业总产值199.23100其中商品经济61.9637.51其中商品经济87.3843.86A.自然经济解体缓慢B.国民经济结构得以优化C.近代工业发展迅速D.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10.(2021·河南·高三阶段练习)1948年5月6月间,国统区人民的反美扶日爱国运动迅速达到高潮,成为全国性的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学生成为这一运动的主力军。九三学社同其他民主党派共同高举反美扶日大旗。工商界,大学教授,甚至立法委员也都加入其中。这反映了当时A.国民党统治基础进一步丧失B.民族解放运动浪潮席卷全球C.爱国统一战线受到民众拥护D.精英阶层开始认清美帝本质11.(2021·广东·高三阶段练习)1948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指出:“夺取全国政权的任务,需要我党迅速有计划地训练大批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各项工作的干部。”该通知表明A.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的胜利B.党的干部是夺取政权的前提C.经济工作是当时的工作中心D.党的工作重心即将发生转移12.(2020·安徽省定远县第三中学高三阶段练习)下图是湘鄂西苏区鄂西农民银行于1931年发行的壹元纸币背面图,左右两旁写有“武装保护苏联,打倒帝国主义;消灭军阀混战,扫除封建势力”等内容,中间写有关于鄂西农民银行信用券条例等内容,这可以用于研究A.工农武装割据B.国民大革命C.局部抗日战争D.第43页共57页,国民党政权的经济困局13.(2021·山西大附中高三期中)下表为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工人的思想概况。据此可知,工人阶级的觉醒五四运动前由俄国回国的中国劳工。带回了俄国十月革命及俄国工人斗争的有关情况从欧洲其他国家回国的中国工人。也带来种种有助于工人党醒的新思想.新观念五四运动后一部分略有社会主义思想的知识青年深入工人中间做宣传。使工人之中渐漸产生出一部分有阶级觉悟.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人A.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C.取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水平D.改变了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力量对比14.(2021·河南开封·一模)《时报》于1911年登载了《女子革命军赴前敌》漫画,该作品体现了当时A.思想观念影响社会改造B.辛亥革命群众基础广泛C.现实主义成为时代风尚D.实现了男女权利的平等15.(2021·河南·高三阶段练习)据统计,武昌起义半年后,全国报纸由10年前的100多种,陡增近500种,总销数4200万份,这些报刊中,政党和政治集团性质的报刊占主流,报刊可自由发表政见,内容大多是“主义”之争,是各政党不同政见主张辩论、相互攻讦的工具。这种状况的出现反映出A.辛亥革命推动了政治近代化B.人民大众普遍接受了西方政治理念C.中国政党政治已经名存实亡D.知识分子将个人与国家命运相结合16.(2021·山东省实验中学二模)第43页共57页,下图《玩弄于股掌之上》创作于1919年2月,漫画中“穿和服的人”和坐在这位“身着和服身上的人”分别是日本、中国北洋政府。这幅漫画A.暴露了要挟袁世凯同意二十一条B.体现了五四运动收回胶州湾决心C.揭露了日本妄图占领山东的野心D.反映了巴黎和会中国战败国地位17.(2021·山西·怀仁市第一中学校高三期中)下图是在当前热映的电影《长津湖》宣传海报。影片中,志愿军官兵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肃然起敬,眼中充满对祖国的爱;分到土地的父母叮嘱儿子“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不能被敌人抢走”;梅生怀中揣着女儿的照片,希望后代生长在一个没有战争的年代。这体现了A.抗美援朝的正义性B.维护胜利果实的坚定性C.志愿军的铁骨柔情D.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性18.(2021·重庆·模拟预测)1920年日本对华出口较1919年下降7.2%,下降数额2915万美元,1921年日本对华出口又同比下降8696万美元。同期,其他国家对华出口增长30%以上。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B.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C.群众性爱国运动的高涨D.欧美列强的商业竞争19.(2021·福建·高三期中)1930年4月以来,在共产国际执委会的会议上,人们开始肯定毛泽东对部队的掌握和领导,斯大林也多次谈到中国革命的方法问题。这表明此时的共产国际A.开始转移工作重心B.尊重遵义会议决议C.反思城市中心道路D.支持中国农民革命20.(2021·福建·高三期中)下表所示为我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情况(部分)。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我国第43页共57页,行业时间1912年1927年(或1928年)钢铁工业2521盹9.7万吨电力工业1.2万千瓦12.5万千瓦采煤业41.7万吨418.4万吨A.民族工业结构趋于合理B.民众生活得到了改善C.工业发展环境十分宽松D.重工业获得了发展21.(2021·湖南师大附中高三阶段练习)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允许各地督抚及统兵大员就地“筹饷”以解燃眉之急。各省督抚及统兵大员在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督粮道、盐法道四大财税机构之外私自建立起金融管理机构,如湖南巡抚骆秉章在长沙开设厘金局,湖北巡抚胡林翼在武汉设立总粮台,曾国藩派人在所辖地区设立厘卡。这反映了A.清王朝中央权力的下移B.地方官府不谙近代贸易体制C.君主专制受到巨大挑衅D.洋务派控制了地方财政大权22.(2021·吉林·东北师大附中高三阶段练习)1900年,蔡元培在原配夫人不幸病逝后,贴出了一则征婚启事,提出五项要求:第一,是不缠足的女性;第二,是识字的;第三,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么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由此可见A.婚姻自主成为当时的主流价值B.自由平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C.价值取向影响人们的择偶标准D.知识分子普遍认同新式婚姻23.(2021·广西柳州·一模)1919年10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此后在全国新思潮刊物中涉及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巨增。由此可知A.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B.马克思主义已经与中国实际相结合C.李大钊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人D.先进知识分子都选择十月革命方向24.(2021·山东·高三期中)遵义会议决议指出:中央红军放弃中央苏区,就使敌人“几年经营的堡垒地带的依靠是没有了”。国民党也不得不承认:红军的突围西走,使国民党军“实在是很难捕捉其踪迹而一举将其歼灭”。这说明红军长征A.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B.扭转了国共力量的对比关系第43页共57页,C.使全党从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D.有助于红军夺取战略主动权25.(2021·江苏盐城·高三期中)武汉会战后,日军对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陕西、甘肃和宁夏进行重点轰炸,各地均有重大惨案发生,“死亡100人以上或死伤500人以上的重大惨案共达86次”,其中重庆、成都和昆明等城市最为惨烈。上述史实表明A.防御阶段抗战形势严峻B.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C.抗战大后方的地位凸显D.日军固守速战速决的战略26.(2021·黑龙江大庆·一模)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规定:“实行合理的税收制度,居民中除极贫者应予免除外,均须按照财产等第或所得多寡,实施不同程度的累进税制。”这一做法的直接目的是A.使大多数人民均能负担抗日经费B.打破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包围C.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D.团结地主和农民阶级共同抗日27.(2021·四川资阳·一模)抗战时期,华中抗日根据地与日伪展开了货币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各根据地建立银行、发行抗币,最终驱逐了伪币,排斥了法币,确立了抗币的在根据地中的本位币地位,稳定了根据地的市场。据此可知,抗币的发行A.阻止了日本的经济掠夺B.主导了全国的金融市场C.增强了民众对抗日民主政权的认同D.奠定了抗战的物质基础28.(2021·河南·陈州高级中学高三阶段练习)“现在可能存在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这是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对国共两党工作的一些评价。据此可知A.下层民众成为革命的主力军B.国民大革命遭遇重大挫折C.国民党认识到农民的重要性D.统一战线面临分裂的危机29.(2021·天津河西·高三期中)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与列强合作。后来,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形成“东南互保”协议,虽未签字,但是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A.进一步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根基B.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益尖锐C.激发义和团反抗西方列强的爱国热情D.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30.(2021·全国·高三期中)下表所示为1938-1944年陕甘宁边区公营工厂的变化,据表可知,当时陕甘宁边区第43页共57页,时间1938年1939年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1944年工厂(家)4103397628277人数(人)65700100070003991630012000A.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革B.重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公有制经济确立主导地位D.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31.(2021·全国·高三期中)有外国记者这样描述敌后抗日根据地:“农民们第一次进人政府机构……为了公众的利益,决定谁应多交赋税、谁应少交…一在具有远见的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们被新的责任所激发出来的才干虽然还不完备,但却正得到巧妙的发展,”据此可知,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A.磨商了农民的民主素养B.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C.巩固了工农苏维埃政权D.完成了土地革命任务32.(2021·安徽·六安一中高三阶段练习)1931年7月,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民政府电告东北军抱不抵抗主义。东北军的将领马占山李杜等在东北抗日:1932年1月,日军进攻上海,蒋光鼐、蔡廷锴指挥十九路军奋起反抗。上述材料表明A.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B.国民党阵营出现分化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亟待建立D.抗日的时机还不成熟33.(2021·河南三门峡·高三阶段练习)总理衙门大臣对本署事务实行集体负责,有关公务的奏折必须联名上陈。总理衙门成立后,各项新式事务遭到部分清流派人物频繁地上书反对;主持洋务的恭亲王奕诉和慈棓太后则将倭仁、翁同稣等清流派官员任命为总理衙门大臣。这一策略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变革阻力B.保证了外交政策的合理性C.促进西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D.推动了保守势力思想革新34.(2021·四川·成都七中一模)总理衙门大臣对本署事务实行集体负责,有关公务的奏折必须联名上陈。总理衙门成立后,各项新式事务遭到部分清流派人物频繁地上书反对;主持洋务的恭亲王奕䜣和慈禧太后则将倭仁、翁同稣等清流派官员任命为总理衙门大臣。这一策略A.保证了自强运动的实践成功B.有利于近代化运动的开展C.促进西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D.改变了保守派的思想认识35.(2021·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三阶段练习)第43页共57页,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立宪派起草立宪奏章,与革命派论战;1907年立宪派发起国会请愿运动,再次与革命派论战。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策动南方各省独立,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材料表明A.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B.民主革命是当时中国大势所趋C.辛亥革命促使资产阶级的觉醒D.立宪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36.(2021·广东·高三阶段练习)1945年2月,晋察冀军区发动子牙河东和大清河北战役,收复县城3座。同时,晋绥区对主要公路沿线展开攻势,收复了3座县城,7月底,夺取忻(县)静(乐)公路和神(池)义(井)公路。整个夏季攻势中八路军收复县城33座。这表明抗战反攻中中国共产党A.军队作战力量不断增强B.改变了游击战争的策略C.坚持人民战争的路线D.注重夺取城市和交通线37.(2021·河北邢台·高三期中)如图为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宣传画《舟扇齐心图》。该漫画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艺术风格B.反映了民众对先进技术的利用C.体现了义和团有强有力的领导集体D.彰显了义和团重视社会动员38.(2021·湖南·高三期中)1912年8月13日,革命党创办的《民权画报》刊发了一则漫画《环游地球》,表达作者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观察和讽刺。漫画中一只猿猴手挥五色旗,在地球上绕圈子跑动。这幅作品A.揭露袁世凯专制独裁的企图B.表达国人重建专制政体的愿望C.赞扬孙中山传播共和的努力D.讽刺列强企图瓜分世界的野心第43页共57页,39.(2021·河南平顶山·高三期中)甲午战后,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改革选官制度的重要性。百日维新时期颁行的法令规定,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该法令的颁行A.导致科举制的废除B.符合现代发展趋势C.抵制了列强的侵略D.维护封建专制统治40.(2021·陕西·高三阶段练习)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制定了《陕甘宁边区先法原则》,规定人民对各级政权有检查、告发及随时建议之权,每届选举时则为大恒查,这表明陕甘宁边区A.政府存在腐败现象B.监察体制开始建立C.人民实现当家作主D.民主政治逐步落实41.(2021·黑龙江实验中学高三阶段练习)1896~1898年,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了大量文章,他的文章“洋洋万言,雅俗共赏,读时则摄魂忘疲,读镜或怒发冲冠,或热泪湿纸”,“对于读者别有魔力”。这反映出梁启超A.致力于文学改良的实践B.意识到维新的非变不可C.旨在营造维新社会氛围D.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变法42.(2021·辽宁丹东·高三期中)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人口的非农化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洋务企业的兴办造成了一定的人口非农化转移,一部分农民变成了工厂工人。由此可知洋务运动A.保证了社会人员的有序流动B.利于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C.促使小农经济开始走向解体D.打破了城乡人口结构均衡43.(2021·福建·莆田一中高三期中)1914年,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由其亲信组成的“中央政治会议”代替国会行使立法权,制定《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家实行总统制,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其这样做意在A.实施宪政,稳定政局B.制约孙中山,打击国民党C.依附美国,对抗日本D.树立权威,复辟帝制44.(2021·湖北省广水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三阶段练习)如图为根据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平等发展共享:新中国70年妇女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绘制的1990~2018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1/10万)示意图。这表明我国第43页共57页,A.民众健康意识增强B.对外开放纵深发展C.医疗水平世界领先D.秉持人民至上理念45.(2021·四川遂宁·模拟预测)1927年12月,广州起义爆发的消息传到莫斯科,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罗米纳兹兴高采烈地宣称:苏维埃政权在广东的建立,“证明这个省显然出现了大好的革命形势,现在可以提出夺取政权的问题了”。这表明A.国民大革命进入了高潮阶段B.广州起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C.罗米纳兹错误估计革命形势D.中共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46.(2021·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模拟预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中共作出了没收的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的规定。而1929年中共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规定:自耕农的田地不没收;对富农只没收多余的土地,不过分打击;对大中小地主区别对待,给地主以生活出路。这一变化A.旨在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B.打破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C.利于保障革命根据地建设D.意味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47.(2021·江苏省响水中学高三阶段练习)如图是1906—1927年英国、美国、日本、俄国在中国进口贸易额中所占比重的变化示意图。造成1919年以后四国对华贸易这种态势的主要原因是四国在中国进口贸易额中所占比重A.中国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高涨B.北洋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业C.列强宰割中国局面的重新形成D.西方世界发生严重经济危机48.(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第43页共57页,如表是20世纪初中国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的言论,其共同之处是内容出处世界进化,骎骎未有已焉,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己耳,保守云乎哉!《敬告青年》发刊词自十五世纪末,印度航路和美洲发见后,墨西哥和秘鲁的金子流入欧洲……由此遂开一近世的大革命和阶级争斗的新纪元。《蔡和森文集》这部著作(房龙《人类的故事》)差不多完全以白种人为中心,远不能称其为“人类的历史”《张闻天早期文集》A.具有广阔的历史视野B.反对西方文明中心论C.增强民众的民族自信D.成为中共的指导思想49.(2021·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模拟预测)英国学者斯当东对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时遇到的中国军队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兵士们在排队敬礼的时候,身上穿着整齐的制服,事毕之后即把衣服收在仓库里,等下次站队时再穿。平时他们就穿同老百姓同样的服装,经营各种行业或者耕种田地。”从中可以看出A.英国使团重点关注中国军队战斗力B.清朝军队实行兵农合一的猛安谋克制C.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具有一定必然性D.中国军队当时注重礼仪具有大国风范50.(2021·河南信阳·高三阶段练习)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指出:“在反日的爱国主义旗帜下,学生们证明他们自己是一支新的政治力量。上海的商人们出于同情也关门停业,举行为期一周的爱国罢市。上海约四十个工厂的工人也由于爱国而举行罢工。这场由主要阶级参加并在群众行动上达到新水平的真正的全国性运动取得了胜利。”此次运动A.导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B.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群众广泛参与C.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有力支持D.推动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51.(2021·山东兰山·高三开学考试)1919年5月,由于巴黎和会的召开,中国掀起了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为口号的五四运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说明五四运动A.加剧了中西文明的冲突B.以民族文化来反对外来文化C.受到一战与十月革命影响D.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爆发52.(2021·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模拟预测)第43页共57页,清代建制,内地事务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蒙、回、藏事务,则归理藩院统辖。民国建立后,根据1912年4月《袁世凯大总统命令》,内阁不设藩属部,所有原属该部管辖的事务均归并内务部接管,不仅如此,民国还特设蒙藏事务局,直属国务总理,以重事权。这一变化表明A.民国政府完成了国家统一B.民国政府加强了对蒙藏地区的主权管辖C.民国政府对边疆和内地实现一致的管理体制D.民国政府推行民族平等政策53.(2021·陕西安康·高三期中)下表为京师大学堂翻译购买的教科书统计表。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翻译的书籍(1898—1911)40部23部63%37%购买的国外书籍(1903—1905)421部153部73%27%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革命思想深入发展C.向西方学习深化到政治制度层面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54.(2021·江苏淮安·高三期中)1876年11月《申报》刊文:“今有招商局之船,中外或有不睦,仍可行走,以供载兵运饷之用……所望者,刻下重庆将开通商口岸,若能预备行走浅滩之船为西人先,则为尤妙。……故招商局之轮船亦如西船,无次不皆满载,是其局之获利较之昔日之帆船不啻三倍。”根据上述文字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列强觊觎重庆B.招商局是官办企业C.招商局之轮船可辅助军事D.“求富”是招商局创办的动机55.(2021·湖北黄冈·高三阶段练习)民国初期,宋教仁称,中国已经由革命时期转入建设时期,同盟会应当实现由革命党到政党的转型,“世界上的民主国家,政治权威是集中于国会的。在国会里头,占得多数议席的党,才是有政治权威的党,所以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由此可知,宋教仁主张A.组建政党内阁,维护革命成果B.树立政治权威,反对中央集权C.完善民主程序,建立共和政体D.实行分权制衡,提升议会地位56.(2021·宁夏育才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顾兆熊在1919年5月9日《晨报》“评坛”第43页共57页,栏发表了一篇名为《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之示威运动与国民之精神的潮流》评论。他认为“吾观此次学生之示威运动,似青年之精神的潮流,已有一种趋势……则将来之社会,必可转病弱为强健也”该学者意在强调五四运动()A.以社会的运动改造社会B.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找到了社会改造的途经D.拉开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帷幕57.(2021·河南·郸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阶段练习)有研究称:1915~1918年出版的《新青年》中“社会主义”一词出现了34次,1919年增至104次;而1919~1922年出版的《新青年》中“社会主义".词达1188次。这一变化可以佐证当时中国A.新民主主义革命进人新阶段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支持C.救亡压倒启蒙成为社会共识D.知识分子积极动员民众参与革命58.(2021·宁夏育才中学高三阶段练习)国民政府通过与列强的交涉,到1934年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关税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由此可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B.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已日益密切C.列强已放弃了对华经济侵略D.民族工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59.(2021·广东·普宁市普师高级中学高三阶段练习)早在二战期间,美国就开始了在华的大规模宣传活动,并在战后保留了战时在华宣传机构,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美国政府却几乎无法对中国大陆展开有效的宣传战,于是华人众多的东南亚便开始成为美国对华宣传的主要阵地。造成美国对华宣传阵地转移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对新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B.国民党已经丧失了大陆的政权C.西方奉行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D.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方针60.(2021·山东潍坊·高三阶段练习)如表是关于“克林德碑”的发展历程,这反映了时间事件1900年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北京东单牌楼与清军发生冲突,被当场击毙,即“克林德事件"。1901年清醇亲王载沣代表政府赴德国谢罪,清政府在克林德被杀处建立牌坊,即“克林德碑”。1918年德国在一战中战败,中国成为战胜国之一。克林德碑改名为“公理战胜碑”。1952年在亚太区域和平会议上,为表彰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将“公理战胜碑”改为“保卫和平碑”。第43页共57页,A.国际环境决定外交走向B.西方国家同情支持中国C.中国民众爱国意识增强D.国家实力是外交的基础第43页共57页,参考答案1.D【详解】19世纪70年代,面对重重统治危机,清政府内部展开了海防与塞防之争,争论的背后反映的是清政府国力的衰微,因此只能有选择地开展国防,故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讨论国防重点,不是近代外交观念,排除A项;左宗棠认为西方国家“专在通商”,这一判断并不准确,排除B项;清政府主要官员之间出现的争论,不能据此认为出现了内部的“分裂”,C项有夸大之嫌。故选D项。2.A【详解】材料“19世纪50年代初”“希望英国政府和皇帝一起,并帮助皇帝反对他的难以控制的臣民”体现的是英国侵略者主张联合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是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因此A项正确;材料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无关,排除B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是在1924年,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3.B【详解】根据材料“苏、皖、浙、赣、闽五省人口约为1.57亿”可以判断出是太平天国运动,该运动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B项正确;A项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有关,排除;C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C项;D项与《辛丑条约》的签订有关,排除。故选B项。【点睛】4.B【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造船军工、枪炮器械、矿业、铁路、电信等一系列的中国近代工业在通商口岸率先兴起”“具有了爱国自强、精益求精、求是求实、开放创新的精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以机器生产为代表的生产方式变化助推工匠精神的转型,B项正确;“工人阶级引领了社会潮流”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洋务企业比较注重产品社会效益”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5.A【详解】第57页共57页,根据材料表格内容可知,19世纪60年代初,上海租界出现洋商大量申请地皮以投机地产业的现象,英、法、美、俄等国获得了上海政府签发给的土地契约凭证。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迫开埠通商,列强纷纷在上海建租界。19世纪60年代初,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许多人为躲避战乱,纷纷涌向上海租界,使得上海租界出现洋商大量申请地皮以投机地产业的现象出现,A项正确;材料与资本输出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族工业产生,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贸易中心转移,排除D项。故选A项。6.B【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不在以“夷"称呼西方国家,说明的是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逐渐崩溃,B项正确;材料与国际惯例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屈辱外交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当时中国人尚未形成近代国家意识,排除D项。故选B项。7.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是1851年到1864年,这次运动沉重的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因此为了镇压这次农民起义,清政府发行(官)票、(宝)钞,进行货币改革,以“济银之不足”,A项正确;这项措施不能抵制白银外流,排除B项;清政府并未建立近代货币体系,排除C项;清政府是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筹措军饷,与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8.B【详解】据上图可知购买的西方教科书中人文科学类明显多于自然科学类,说明近代中国对西方学习由原来的器物层面逐渐转变为制度层面,B项正确;人文社科的教科书多不利于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西方的教科书,并不是传统文化,排除C项;材料只是京师大学堂的用书情况,并不能代表广大民众,排除D项。故选B项。9.A【详解】材料体现的是1920年到1936年,我国的农业产值比重仍然远远超过商品经济总量,说明的是自然经济解体缓慢,A项正确;当时我国仍然存在经济结构畸形发展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与近代工业发展迅速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当时我国的经济结构仍然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10.A【详解】第57页共57页,1948年的“反美扶日”运动,主力除学生外,工商界,大学教授”,甚至国民党内部的立法委员都加人其中,这反映出国民党统治基础的进一步丧失,故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中国境内反帝爱国群众运动,并未涉及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排除B项;爱国统一战线是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排除C项;D项错在“开始”,过于绝对,排除。11.D【详解】本题考查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在1948年年底,我党就在为接管城市做相关的准备,说明党的工作重心即将发生转移,在1949年初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正式做出了工作重心转移的决定,故选D项;1948年年底,三大战役尚在进行之中,不能说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的胜利,故排除A项;培养党的管理干部是为接管城市做准备,并不是夺取政权的前提,故排除B项;当时我党的工作中心依然是军事斗争,并非是经济工作,故排除C项。故选D项。12.A【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处于国共十年对峙阶段,因此材料“武装保护苏联,打倒帝国主义;消灭军阀混战,扫除封建势力”体现的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信息,A项正确;国民大革命的时间是1924年至1927年,排除B项;材料与局部抗日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国民党政权的经济困局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3.A【详解】材料“一部分略有社会主义思想的知识青年深入工人中间做宣传”体现的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民族工业的发展水平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近代社会阶级力量对比的改变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4.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91年女性可以去前线杀敌,推知辛亥革命使思想观念有改变,进而影响社会改造,故选A项;材料无法断定群众基础广泛,排除B项;材料与现实主义无关,排除C项;材料无法证实男女权利平等,排除D项。故选A项。15.A【详解】考查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政党和政治集团性质报刊增多,体现的是民国初年各种政党和政治集团的增多,是政党政治发展的表现,这反映出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迅速传播,但题干主要涉及政党政治的活跃,无法体现西方的政治理念被民众普遍接受,毕竟触及政治的也并非是一般民众,故排除B项;此时政党政治出现变化,但直到袁世凯任正式大总统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后,政党政治才名存实亡,故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第57页共57页,16.C【详解】漫画信息显示的是穿和服的日本人对中国山东地区的窥测,主要是揭露日本妄图占领山东的野心,C项正确;暴露了要挟袁世凯同意二十一条、体现了五四运动收回胶州湾决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B项;材料与巴黎和会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7.A【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抗美援朝是为了保家卫国,获得更长久的和平,这表明抗美援朝的正义性,A项正确;B项、C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文化自信强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8.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20年至1921年日本对华出口呈下降趋势,而同期,其他国家对华出口增长30%以上,这主要是由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民众爱国热情高涨,各地抵制日货运动的进行,这是日本对华出口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材料出现的原因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无关,排除A项;欧美的商业竞争并非主要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故排除B、D项。故选C项。19.C【详解】结合材料时间“1930年”,人物“毛泽东”,再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毛泽东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而材料中肯定毛泽东对部队的掌握和领导,说明共产国际在反思城市中心道路,故C项正确;材料不体现共产国际开始转移工作重心,而且共产国际的工作重心是欧洲,排除A项;遵义会议的时间是1935年,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革命道路的选择问题,没有体现共产国际支持中国农民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20.D【详解】由材料表格可知,钢铁工业、电力工业、采煤业均属于重工业,而这些行业从1912年到1927年(或1928年)都获得了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某些重工业行业的发展情况,不能就此得出民族工业结构趋于合理,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民众生活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1912年到1927年(或1928年),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而C项中“工业发展环境十分宽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项。21.A【详解】第57页共57页,材料说明晚清地方督抚私自设立地方金融机构,这一做法意味着清朝中央集权遇到了挑战,中央政府权力出现了下移趋势,A项正确;材料研究的是地方政府私设金融机构,无法反映B项内容,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材料,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D两项错误。故选A项。22.C【详解】结合材料中蔡元培的择偶标准明显可以看出,这是受到新思想影响的表现,新思想影响了价值取向,进而影响了蔡元培的择偶标准,故C项正确;ABD三项的说法都太绝对,排除。故选C项。23.A【详解】时间是五四运动之后,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发表后,引发了马克思主义热潮。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排除B项;C项不是主旨,也不能证明他是第一人,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24.D【详解】根据材料中“中央红军放弃中央苏区”、“红军的突围西走,使国民党军‘实在是很难捕捉其踪迹而一举将其歼灭’”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国民党军队被迫转变战略部署,为红军夺取战略主动权作了铺垫,D项正确;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但不符合材料主旨,A项排除;三大战役扭转了国共力量的对比关系,B项排除;延安整风运动使全党从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C项排除。故选D项。25.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于战局恶化,东部沿海工业开始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大量企业内迁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从材料中“其中重庆、成都和昆明等城市最为惨烈”及可知,西南地区抗战大后方的地位凸显,C项正确;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A项排除;抗战相持阶段,中共开辟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主战场,但材料未涉及,B项排除;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且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排除。故选C项。26.A【详解】第57页共57页,根据材料“居民中除极贫者应予以免除税外,均须按照财产等第或多寡实施程度不同的累进税制,使大多数人民均能负担抗日经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规定减轻了广大农民的负担,使大多数人民均能负担抗日经费,A项正确;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处于合作阶段,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9月已经建立,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地主阶级,且不是直接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27.C【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银行,发行的货币称为‘边币’,当时根据地除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外,还有日本发行的‘军用券’。边区政府通过努力斗争,逐步树立起‘边币'信誉,占据了市场”信息可以判断,“边币”有效地抵制了“法币”“军用券”的影响,稳定了边区的经济,增强了根据地民众对根据地政权的认可,巩固了根据地政权建设,且“边币”主要流通于根据地,主导全国的金融市场说法夸大化,故C项正确,排除B项;日本经济掠夺的形式并不限于发行“军用券"等金融措施,发行“边币”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日本的经济掠夺,“阻止”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抗战的物质基础并非由货币的发行奠定,排除D项。故选C项。28.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国民大革命期间,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这种局面不利于两党的团结,表明统一战线面临分裂的危机,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下层民众是否是革命的主力,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国民大革命遭遇重大挫折,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国民党未认识到农民的重要性,排除C项。故选D项。29.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策动了一些地方总督等与列强合作,后来,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很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形成“东南互保”协议,这体现了地方势力的膨胀,中央权力的式微,导致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益尖锐,B项正确;材料是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排除A项;材料中的事件无法起到激发义和团反抗西方列强的爱国热情的作用,排除C项;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标志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排除D项。故选B项。30.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政府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从工厂数和人数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这保障了陕甘宁边区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只展示了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不涉及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排除A项;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和统一战线没有关系,排除B项;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并不表明当时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第57页共57页,31.A【详解】根据材料中“农民们第一次进人政府机构”“农民们被新的责任所激发出来的才干虽然还不完备,但却正得到巧妙的发展”可知,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建设,保障了农民的民主权利,激发了农民们的参政热情,提高了农民的民主素养,A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存在于国民革命时期,时间不符合,B项排除;工农苏维埃政权存在于土地革命时期,时间不符合,C项排除;土地革命的任务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抗战时期中共对地主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与土地革命的任务不符,D项排除。故选A项。32.B【详解】据材料“国民政府电告东北军抱不抵抗主义。东北军的将领马占山、李杜等在东北抗日”可知东北军不执行国民政府的政策,说明国民党阵营出现分化,故选B项;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之后,材料所述史实是在1931年,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相关史实,排除C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进入局部抗战,排除D项。33.A【详解】根据材料中“总理衙门大臣对本署事务实行集体负责,有关公务的奏折必须联名上陈”、“主持洋务的恭亲王奕诉和慈棓太后则将倭仁、翁同稣等清流派官员任命为总理衙门大臣”等信息可知,恭亲王奕诉和慈棓太后意图利用这一制度,约束清流派频繁上书反对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新政影响和改变顽固的保守思想,减少变革阻力,A项正确;由于思想保守的清流派进入总理门,会对外交事务提出异议,导致人事复杂,无法保证外交政策的合理性,B项排除;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仍然坚持传统文化的正统性,且材料无法体现“西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C项排除;“推动了保守势力思想革新”夸大了该策略的作用,D强排除。故选A项。34.B【详解】这一策略是指“主持洋务的恭亲王奕䜣和慈禧太后则将倭仁、翁同稣等清流派官员任命为总理衙门大臣”,根据所学可知当时总理衙门总管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代表着中国的近代化,这一策略有利于近代化运动的开展,B项正确;根据所学洋务运动的自强运动是涉及国防军事方面,任命倭仁、翁同稣等清流派官员不能保证自强运动的成功,排除A项;这一策略有利于洋务运动开展,洋务运动是向西方学习,不能体现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排除C项;这一策略对洋务运动的开展有积极影响,但不能说改变保守派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B项。35.B第57页共57页,【详解】由材料“立宪派起草立宪奏章,与革命派论战……立宪派策动南方各省独立,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可知,清末新政并未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反而让立宪派对其非常失望,转而投入革命阵营,这表明民主革命在当时已是大势所趋,故选B;立宪派和革命派当时都已要革命,这说明的是革命性,而不是妥协性和软弱性,排除A;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之前就已觉醒,C项颠倒了因果,排除;立宪派刚开始是不支持革命的,后来之所以转向革命派阵营,是因为对清政府失望透顶,而不是说它就支持建立民主共和制,排除D。36.D【详解】根据材料“晋察冀军区发动子牙河东和大清河北战役,收复县城3座”“夺取忻(县)静(乐)公路和神(池)义(井)公路”“整个夏季攻势中八路军收复县城33座”,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后期的战争中注重夺取县城和重要的交通运输线,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八路军的进攻方向的改变,而不是军队作战能力的提高,排除A项;在敌强我弱的客观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始终坚持游击战略,排除B项;人民战争的路线主要体现在共产党注重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支持抗战前线,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37.D【详解】材料中的“《舟扇齐心图》”体现的是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义和团注重社会动员抵御列强的入侵,D项正确;文人画强调的是写意,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对先进技术的利用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与义和团强有力的领导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8.A【详解】画中的猿猴指代袁世凯,表明袁世凯在专制体制下崛起,参加立宪运动,支持共和制度,并以虚线大胆推测袁世凯又将回到专制的起点,故选A项;材料的主旨是讽刺袁世凯称帝,B项与材料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是讽刺袁世凯,并没有赞扬孙中山,排除C项;材料与瓜分世界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9.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日维新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定期举行经济特科,有利于选拔实用性的人才、发展近代经济,符合现代发展趋势,B项正确;百日维新并没有废除科举制,只是改变了科举考试的内容,1905年才废除科举制,排除A项;百日维新以失败告终,没有抵制了列强的侵略,排除C项;该法令的颁行并不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第57页共57页,40.D【详解】据材料“人民对各级政权有检查、告发及随时建议之权,每届选举时则为大检查”可知,陕甘宁边区宪法体现了人民的民主权利,D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人民权利的扩大,没有涉及政治腐败的信息,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人民有检查、告发、建议之权,不能体现监察体制实施状况,B项排除;1946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争取民主、独立的斗争还未结束,人民还未不能实现当家作主,C项排除。故选D项。41.C【详解】根据材料“洋洋万言,雅俗共赏,读时则摄魂忘疲,读镜或怒发冲冠,或热泪湿纸”,“对于读者别有魔力”等信息可知,梁启超文章文体自由,不拘一格,阐述新颖思想,语言浅显流畅,明白通晓,雅俗共赏,重情感抒发,这有利于营造维新社会氛围,也是主要目的,C项正确;文学改良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口号,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梁启超文体风格和特点,没有强调维新变法的必要性,排除B项;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其读者主要是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他的文章打动人,但不能代表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变法,排除D项;故选C项。42.B【详解】根据“洋务企业的兴办造成了一定的人口非农化转移,一部分农民变成了工厂工人。”可得出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促使部分农业人口转向工业,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B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项;C项是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C项;打破均衡的说法太夸大了,排除D项。故选B项。43.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袁世凯解散国会并由其亲信组成中央政治会议行使立法权,制定《中华民国约法》以总揽统治权,这一系列行为是为袁世凯树立权威,复辟帝制做准备,D项正确;袁世凯这样做意在树立权威,复辟帝制,“实施宪政,稳定政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国民党其前身最早为成立于1894年11月24日的兴中会,而后依次被改组为中国同盟会、中国国民党及中华革命党,1919年10月10日经孙中山改组后改为现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袁世凯这样做意在树立权威,复辟帝制,“依附美国,对抗日本”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44.D【详解】第57页共57页,据图示内容可看出,我国的孕产妇死亡率不断下降,说明我国的医疗水平不断提升,这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理念,D项正确;根据图示内容并不能体现民众的健康意识和对外开放,排除A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领先,排除C项。故选D项。45.C【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罗米纳兹认为“出现了大好的革命形势,现在可以提出夺取政权的问题了”不符合当时的形势,1927年的三大起义以城市为中心,没有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导致三大起义都最终失败,C项正确;国民大革命的高潮是北伐战争,排除A项;广州起义没有成功,排除B项;广州起义以城市为中心,没有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排除D项。故选C项。46.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共土地政策发生了变化,由原先的没收土地、禁止土地买卖转变为保护自耕农土地、对地主阶级不过分打击,这有助于团结更多的阶级,从而保障根据地建设,C项正确;地主阶级是剥削阶级,中共的做法只是为了团结地主阶级,排除A项;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并未因中共土地政策的调整而发生变化,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革命统一战线已经破裂,D项内容属于史实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47.A【详解】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高涨,加之购买国货和实业救国运动的发展,导致各国对华贸易出现下降的态势,故A项正确;北洋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业,与各国对华贸易出现下降的态势,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B项;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局面的重新形成是在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排除C项;西方世界1929-1933年发生经济大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48.A【详解】根据材第57页共57页,料“世界进化,骎骎未有已焉,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可知,体现了当时世界的进步和进化,提出进行变革以适应当时世界潮流的必要性,材料“印度航路和美洲发见后,墨西哥和秘鲁的金子流入欧洲……由此遂开一近世的大革命和阶级争斗的新纪元”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变化,材料“差不多完全以白种人为中心,远不能称其为‘人类的历史’”可知,体现了对当时世界形势的看法,认为当时世界主要以白人为中心,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的历史”,材料所述内容都体现了对当时世界格局和形势的看法,都具有广阔的历史视野,A项正确;“反对西方文明中心论”只符合《张闻天早期文集》,不是材料所述内容的共同之处,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对当时世界形势的看法,与增强民众民族自信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49.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军队兵士们在排队敬礼的时候,身上穿着整齐的制服,平时他们就穿同老百姓同样的服装,经营各种行业或者耕种田地。可见军队纪律涣散,缺乏训练,战斗力低下,这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C项正确;材料为英国学者对中国军队的描述,反映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具有一定必然性,不能反映“英国使团重点关注中国军队战斗力”,排除A项;猛安谋克制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对中国军队的描述反映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具有一定必然性,“中国军队当时注重礼仪具有大国风范”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50.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五四运动,根据“由主要阶级参加并在群众行动上达到新水平的真正的全国性运动取得了胜利”可知,材料说明五四运动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群众广泛参与,B项正确;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导致五四运动爆发,A项因果倒置,排除A项;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有力支持”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五四运动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排除D项。故选B项。51.C【详解】根据“由于巴黎和会的召开”、“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由于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爆发;同时中国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说明五四运动受到一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C项正确;五四运动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没有加剧中西的文明冲突,也不是以民族文化反对外来文化,排除AB项;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才成立,排除D项。故选C项。52.B【详解】7由材料“民国还特设蒙藏事务局,直属国务总理,以重事权”及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政府设立专门机构,以显示对蒙藏地区的重视,加强对蒙藏地区的主权管辖,B项正确;民国政府完成了国家统一,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民国政府对边疆和内地实现一致的管理体制,与题干“民国还特设蒙藏事务局”不符,排除C项;材料内容并未体现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第57页共57页,53.C【详解】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可知,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京师大学堂翻译购买的教科书中,社会科学占绝大数,即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这就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在该时期向西方学习的深化,即从“器物”到“制度”,故选C项;题干表格数据能够看出在该时期中国学习西方“器物”的减少,但题干中的设问方式是“侧面”,排除A项;自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才开始广泛传播其革命思想,即革命思想在该时期尚未深入发展,排除B项;题干表格数据表明社会科学占比较大,不能笼统地概括为“科学”,排除D项。故选C项。54.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B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所望者,刻下重庆将开通商口岸,若能预备行走浅滩之船为西人先,则为尤妙。……”,并结合材料时间1876年11月,可知,列强有觊觎重庆的野心,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今有招商局之船,中外或有不睦,仍可行走,以供载兵运饷之用……”,可知,招商局之轮船可辅助军事,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根据材料“故招商局之轮船亦如西船,无次不皆满载,是其局之获利较之昔日之帆船不啻三倍”,并结合所学可知,“求富”是招商局创办的动机,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55.A【详解】根据“在国会里头,占得多数议席的党,才是有政治权威的党,所以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可知宋教仁致力于议会选举,说明他要组建政党内阁,维护革命成果,A项正确;宋教仁是要通过正常的议会选举掌控国家权力,并不是树立政治权威,反对中央集权,排除B项;民国初期中国已经建立了共和政体,排除C项;宋教仁是要在议会中占据优势地位,而非为了提升议会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56.A【详解】材料“吾观此次学生之示威运动”“则将来之社会,必可转病弱为强健也”强调的是五四运动对旧社会改造的推动,A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排除B项;五四运动并非是改造中国社会的正确途径,排除C项;新思想的萌发拉开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帷幕,排除D项。故选A项。57.A【详解】第57页共57页,考查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材料以1919年为界,考查1919年后中国社会思潮变化的实质,反映的是1919年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思潮主流,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社会主义新价值观,进一步促进了新民主主义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时空是1915~1922年,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思想传播时启蒙与救亡并存,故C项错误;五四之后,随着知识分子论战,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新价值观,中国共产党诞生成为历史必然,中国共产党诞生把组织工人运动当作中心任务.而不是所有的知识分子。故D项错误。58.D【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通过与各国列强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我国海关关税率从1927年到1934年呈上升趋势,这有利于保护国内的民族工业,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具体数据,无法体现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是否保持顺差,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排除B项;列强近代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C项。故选D项。59.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为半殖民地社会,因此美国得以在中国进行大规模宣传活动,而新中国成立后吗,中国成为拥有完整主权的国家,所以美国几乎无法对中国大陆展开有效的宣传战,D项正确;美国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前实行的都是孤立敌视政策,排除A项;南京国民政府和新中国成立前的其他政府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卖国的反动政府,都是近代中国半殖民社会的产物,因此国民党已经丧失了大陆的政权不是美国对华宣传阵地转移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西方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奉行对华孤立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60.D【详解】从材料中“克林德碑”的名称变化来看,伴随着中国的政权的更迭及综合国力的提升,“克林德碑”的名称也发生的相应的变化,说明的是国家实力是外交的基础,D项正确;外交走向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导致的,排除A项;西方国家并不同情支持中国,排除B项;材料与民众的爱国意识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第57页共57页
相关课件
更多相关资料
展开
冲刺2022届高考物理大题限时集训专题02 动力学两类问题 斜面模型(解析版) 冲刺2022届高考物理大题限时集训15 电感感应之线框类进出磁场问题(解析版) 冲刺2022届高考物理大题限时集训16 电感感应之导体棒在导轨上运动问题(解析版) 冲刺2022届高考物理大题限时集训专题12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解析版) 冲刺2022届高考物理大题限时集训专题17 电感感应中动量能量问题(解析版) 冲刺2022届高考物理大题限时集训专题14 带电粒子在叠加场中的运动(解析版)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