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详情(61教学网)
我的位置:
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二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附解析)
ID:68497 2021-11-28 8页1111 206.97 KB
已阅读8 页,剩余部分需下载查看
专题突破练二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一、选择题1.秦灭六国后,拆毁战国时期各国所建城郭,决通堤防,消除六国地区的关隘险阻等。这些措施旨在(  )                 A.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形成统一国内市场C.防止六国旧贵族的复辟D.强化君主专制权力2.(2021湖南永州二模)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解决进攻南越的粮食供应,派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开凿一条连接湘江和漓江的运河——灵渠,打通了粮道。将越族打败后,在岭南地区建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并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由此可知,当时(  )A.征服越族是秦完成统一的关键B.交通运输决定兼并战争的进程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逐步奠定D.北方战乱频繁导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3.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面,用小篆书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  )A.文字体系走向成熟B.制度创新,国家统一C.“焚书坑儒”,思想专制D.经济繁荣,百姓安居4.(2021河南中原名校第五次质量考评)无论是秦国还是秦朝都十分重视数字化管理,如秦王十六年命令男丁必须把年纪登录于户籍上,秦始皇三十一年则令农民必须将土地的数量上报给政府。这种做法旨在(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强化基层社会控制C.提高行政效率D.抑制土地兼并5.秦灭六国后,统一帝国的规模不断扩大,秦始皇为平衡国内人口,将中原人口密集区的部分人口迁徙至经济落后地区或少数民族占领区。这一战略布局(  )A.利于促进大秦帝国的统一B.是古代中国大规模移民现象的开始C.是小农经济扩张性的体现D.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6.(2021湖南永州一模)汉高祖时,强徙旧齐国、楚国的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族及豪强到关中地区。汉武帝时,“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B.解决土地兼并问题C.推动政治中心的北移 D.削弱地方诸侯实力7.汉武帝时对刺史的职权有明确的规定,即“奉诏六条察州”,其中第一条就是“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由此可见(  )A.中央政权加强对地方控制B.“推恩令”颁布后王国威胁未解除C.宗法制恢复扰乱地方秩序D.刺史制度有利于地方吏治8.(2021湖北恩施一模)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共82篇,其中约22篇引用《诗经》部分字词或句序,为释文所用,或引用《诗经》中的一些诗句,对阴阳灾异观点进行阐释。董仲舒的这一做法意在(  )A.宣扬《诗经》的思想文化价值B.承袭先秦以来的民本思想C.使儒学形成严密的哲学体系D.论证其儒学思想的合理性9.(2021广东汕头一模)下面是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天下”思想构造图。“天下”思想诞生于先秦时期,汉代以后进一步发展。由下图可推知,“天下”思想的核心是(  )“天下”思想构造图A.阴阳五行思想B.君权神授思想C.儒家伦理道德D.无为而治思想10.(2021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下图是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墓葬的3世纪壁画,描绘了耕地、播种、耙地的劳动情景。据此可知当时(  )A.牛耕技术普遍推广B.曲辕犁进一步完善C.男耕女织的生产状况D.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11.(2021辽宁营口期末)范晔《后汉书·皇后纪》记载:“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东汉太后专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外戚宦官专权的传统B.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C.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D.中央行政体制不完善12.(2021广东新高考适应性测试)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这(  ) A.加快了中原王朝的衰落过程B.使边患危机更加严重C.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D.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13.(2021湖南长郡中学一模)据下表能够推断出魏晋南朝(  )记述出处“自今远近荐献,务存节俭,不得出界营求,相高奢丽。”《南齐书》“蕃牧守宰,或有荐献,事非任土,严加禁断。”《南齐书》“断诸郡县献奉二宫。惟诸州及会稽,职惟岳牧,许荐任土,若非地产,亦不得贡。”《梁书》“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自(萧)劢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须,相继不绝。”《南史》A.地方官员需进献特产B.禁止地方官员进献特产C.地方官员皆中饱私囊D.提倡地方官员廉洁奉公14.(2021山东中学联盟大联考)魏晋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复杂尖锐,社会长期动荡不安。玄学、佛教、道教均盛行一时,得到过统治者的大力提倡。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儒学理论无法有效应对现实问题B.抨击名教蔑视礼法的行为普遍存在C.三教合一的潮流成为思想主流D.儒学吸收佛道思想产生新的思想体系15.(2021陕西宝鸡一模)嵇康《家诚》:“人无志,非人也。”魏晋时期,知识分子归隐山林,远离俗世,向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生活。上述现象反映了(  )A.儒家修齐治平的社会意识的弱化B.归隐生活更有利于文学创作灵感C.门阀制度影响下的社会运行异化D.庄园经济影响下的国家财政急剧减少16.(2021福建宁德一模)西晋以前的宁镇地区(今江苏南京、镇江一带)流行的方言是纯粹的吴语;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官话取代吴语逐渐成为该地区的主流方言。导致宁镇地区主流方言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移民大量迁入B.经济得到开发C.政区进行调整D.政权发生更迭二、非选择题17.(2021广东汕头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天子祭祀土神和谷神用牛、羊、猪三牲。诸侯祭祀土神和谷神用羊、猪二牲。大夫和士祭祀宗庙,有封地的用祭礼,没有封地的用荐礼。平民祭祀祖宗的荐礼:春天荐祭韭菜,夏天荐祭麦,秋天荐祭黍,冬天荐祭稻。韭菜配以鸡蛋,麦配以鱼,黍配以小猪,稻配以鹅。如果不是为了祭祀,诸侯不能杀牛作膳食,大夫不能杀羊作膳食,士不能杀狗或猪作膳食,平民不能吃时鲜美味。平常吃的菜肴不能比祭祀用的牲宰好;平常穿的衣服不能比祭祀的礼服好;平常居住的房屋不能比宗庙好。——据《礼记·王制》编写(主要记录了周代礼制) 材料二 古时,谷物菜果不合时不吃,鸟兽鱼鳖,没有长成就不吃,不在池塘撒网,捕捞小鱼小虾。今富人捕杀幼兽小鸟,沉迷饭局,酒如河流,宰羊羔,杀小猪,春鹅秋雏,毛果虫貉,没有不吃的。今民间酒食,大鱼大肉满桌,还有鱼鳖、鹿胎、鹌鹑、肉酱等众物杂味。古时,百姓平常吃粗粮和野菜,今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都有屠户,无故烹杀,相聚野外,背着粮食去,提着肉就回。要知道,一头猪相当于一般年景一亩地的收入,十五斗粟相当于一个成年男子半月的伙食。古时,没有卖熟食的,也不在市场上买卖食物。现在,熟食遍列,市场上菜肴陈列。劳动懒散,吃喝却赶时髦。例如烤乳猪、韭菜鸡蛋、狗肉、马肉、煎鱼、切肝、腌羊肉、冷鸡、马奶、驴肉、炖小鸟、鹅汤等。——据桓宽《盐铁论》编写(汉武帝的继任者汉昭帝召开盐铁会议,朝臣对汉武帝时期的各项政策进行了检讨和评估。此书记录了该会议的相关内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周代饮食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汉昭帝时期饮食方面发生的变化,并据此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18.(2021湖南长郡十五校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汉时期……人口逐渐增多,从而保证了密集型农业劳动,使耕地、育种、除草、防虫水利各环节都能细致处理,以提高农业单产。农闲时节,大量劳动力转向商品市场……形成一种全国性的重商农业模式。——摘编自许倬云《汉代农业——中国农业经济的起源及特性》 材料二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唐)杜佑《通典》(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导致“人口逐渐增多”的原因。材料中所述的农业模式是否成为汉代经济的主流,为什么?(2)分析评价材料二中所述现象。19.(2021辽宁葫芦岛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秦文化政策带有很大的逆反心理和明显的报复心理。早在秦统一之前,秦人就备受歧视,秦文化不为六国文化所容;秦统一后,六国旧贵族和诸多儒生仍然蔑视秦国文明,诽议秦政,甚至在朝廷公开毁议秦政。骄傲的秦国,趾高气扬的秦王,被激怒了,他们再也不能忍受这种屈辱,不能容忍任意诽谤朝政,更不能纵容儒生们继续反秦。这是秦实行文化征服、兼并政策的导火索,也是秦文化统一政策的一个根源。根植在秦王嬴政内心深处的暴烈、刚愎、功利等特性被诱发,秦文化政策的失误也就暴露出来了。——摘编自胡鸣焕《秦亡新论》简评材料中关于秦文化政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专题突破练二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1.A 解析秦灭六国后,拆城郭、通堤防、除关隘,这些措施都是防止地方割据,巩固统一的表现,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故选A项;统一国内市场的形成有赖于社会的统一稳定和统一市场规则的建立,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与防止六国旧贵族的复辟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非强化君主权力,排除D项。2.C 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朝开凿灵渠,打败越族,并设郡、迁徙移民对岭南地区加强管理,这些措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故C项符合题意;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征服越族并不是秦完成统一的关键,故排除A项;交通运输并不是兼并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故排除B项;公元前214年北方并未战乱频繁,故排除D项。3.B 解析根据秦砖上“海内皆臣”四个小篆字可以得知,该秦砖记述了秦朝制度的创新,即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得到了统一,故选B项;题干的着重点在于秦砖上的文字,而不是文字的字体——小篆,排除A项;在“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中,没有涉及“焚书坑儒”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在秦朝统治时期,老百姓并没有实现“安居乐业”,排除D项。4.B 解析依据材料,秦国和秦朝都十分重视数字化管理,对男丁户籍的管理和农民土地数量的掌握便于政府征收赋役,强化基层社会控制,故选B项;材料反映秦国和秦朝时期政府对地方强化管理,而重农抑商指重视农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的经济政策,排除A项;这种做法可以提高行政效率,但其目的是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项;秦国和秦朝时的数字化管理不单单涉及土地问题,还有男丁的数量,所以其目的并非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项。5.D 解析据材料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民族交融,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故选D项;据材料“秦灭六国后,统一帝国的规模不断扩大”可知这一战略布局是在统一之后进行的,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是古代中国大规模移民现象的开始,排除B项;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不具有扩张性,排除C项。6.A 解析汉高祖强徙豪强大族到关中地区、汉武帝“徙郡国豪杰”大户到茂陵等举措,主要是为了削弱地方割据势力,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A项正确;迁徙地方豪强没有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不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B项错误;秦汉时期政治中心在关中一带,并没有北移,C项错误;汉初郡国并行,迁徙异姓大族到关中,主要意图不在于削弱地方诸侯实力,D项错误。 7.A 解析“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即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反对其横行乡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推恩令”颁布后王国威胁基本解除,并且材料所述的监察对象是地方豪强势力,排除B项;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提及了豪强势力问题,不能得出刺史制度有利于地方吏治,排除D项。8.D 解析《诗经》经孔子编订成为儒家经典,董仲舒《春秋繁露》引用《诗经》部分字词或句序为释文所用,或引用原句阐释,是论证其儒学思想的合理性,以此来论证自己的政治主张,故选D项;材料不能说明董仲舒宣扬《诗经》的思想文化价值,排除A项;材料内容未涉及承袭先秦以来的民本思想,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董仲舒意在使儒学形成严密的哲学体系,排除C项。9.C 解析从图中可知,“天下”思想的核心是“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体现了儒家“德治”“仁政”的思想主张,故选C项。10.D 解析该壁画描绘了耕地、播种、耙地的劳动情景,这种细致的土地耕作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故选D项;单凭一幅壁画不能得出牛耕技术普遍推广的结论,排除A项;曲辕犁在唐代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耕种的劳动情景,未涉及女织,排除C项。11.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后期皇帝幼年继位,在皇权至上的制度基础上,幼帝依赖母后临朝决断政事,因此形成太后专权,B项正确;外戚宦官专权也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但不是太后专权的原因,排除A项;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但不是太后专权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弊端,而非中央行政体制的不完善,排除D项。12.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原王朝的这一做法,有利于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北方民族间的交融,故选D项;中原王朝的衰落主要与统治者的统治政策有关,与少数民族内迁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民族交融加强有利于缓和边患危机,排除B项;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13.A 解析据材料的记述可知,魏晋南朝的地方官员需要进献土特产,故A项正确。材料中规定禁止进献非本地的特产,而不是禁止进献特产,B项错误;《南史》中“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而其他史料中未涉及地方官中饱私囊的记述,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魏晋南朝的地方官员需要进献土特产,未涉及对官员品质的要求,排除D项。14.A 解析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和人生苦难造成人们对宗教的渴望,玄学、佛教、道教均兴盛发展,反映出儒学理论无法有效应对现实问题,故选A项;魏晋玄学抨击名教蔑视礼法,“普遍”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儒、佛、道三教的相互吸纳渗透,排除C项;宋代,儒学吸收佛道思想产生新的思想体系——理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15.C 解析由材料可知,嵇康认为人必须有志,但是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归隐山林,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把持政权,导致知识分子入仕无门,于是远离俗世,故选C项;嵇康的主张反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依然有修齐治平的社会意识,排除A项;当时的知识分子归隐山林是被动之举,而非为了文学创作,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庄园经济,排除D项。16.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永嘉之乱后大量北民南迁,因此北方官话取代吴语,逐渐成为宁镇地区的主流方言,故选A项;主流方言变化和经济得到开发都是北民南迁所带来的影响,排除B项;主流方言的变化主要是因为人群主体变化造成的,与政区的调整无关,排除C项;单纯的政权更迭不会影响到语言的变化,排除D项。17.参考答案(1)特点:等级森严(或与宗法制、分封制结合紧密);饮食与祭礼相结合;平民饮食简单(或生活水平低,种类少;蛋白质摄入少);尊重自然规律。(2)变化:食物种类增多,饮食水平提高;食品商品化发展;奢靡浪费之风盛行;出现违背自然的饮食现象;受少数民族饮食影响。社会状况:食品丰富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市场熟食遍列反映出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民间饮酒吃肉等反映出社会等级制度有所松动(礼乐制度遭到破坏);饮食种类复杂反映出社会生活丰富,奢侈之风盛行;饮马奶等反映出 当时民族文化交融。18.参考答案(1)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与民休息”政策,轻徭薄赋,约法省刑,使社会安定,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人口逐渐增多。没有,因为汉武帝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主流是小农经济。(2)积极:隋朝储备了众多的粮食和布帛。说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使得人口大增,国力强盛。消极:政府聚敛了大量财富,说明隋朝赋税繁重;大量赏赐官员,容易导致阶级对立,盛世之下潜伏着重大社会危机。19.参考答案示例同意材料中秦文化政策带有很大的逆反心理和明显的报复心理的观点。周初,秦为西部小国,至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国。初期贫弱,风俗野蛮,被六国歧视。经商鞅变法,秦用法家治国,国力增强。法家强调赏罚两面,法、术、势相结合。这与西周推行的礼仪教化完全背离。秦用此文化政策富国强兵,既是对周文化的逆反与叛离,又是对其之前所受不公正待遇的报复。而这一政策也恰巧迎合了战国兼并战争的时代需要,助推了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历史使命。秦统一六国后,借鉴前代教训,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文化专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这仍然是文化政策的逆反。针对儒家“法先王”,秦朝“焚书坑儒”,加强文化专制。这也是文化政策的报复心理。这一政策,最终激化了矛盾,导致了秦朝灭亡。综上所述,面对时代的变局,秦能顺应形势,调整文化政策,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值得肯定。但秦文化政策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也最终加剧了秦的灭亡。对于文化政策,我们应该顺应形势,与时俱进。
相关课件
更多相关资料
展开
冲刺2022届高考物理大题限时集训专题02 动力学两类问题 斜面模型(解析版) 冲刺2022届高考物理大题限时集训15 电感感应之线框类进出磁场问题(解析版) 冲刺2022届高考物理大题限时集训16 电感感应之导体棒在导轨上运动问题(解析版) 冲刺2022届高考物理大题限时集训专题12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解析版) 冲刺2022届高考物理大题限时集训专题17 电感感应中动量能量问题(解析版) 冲刺2022届高考物理大题限时集训专题14 带电粒子在叠加场中的运动(解析版)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