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详情(61教学网)
我的位置:
202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
ID:66901 2021-11-25 44页1111 1.25 MB
已阅读10 页,剩余部分需下载查看
202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精选汇编(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暖房子蒋冬梅向阳村不搞暖房子,伊芝花也不会惹着钱丽梅。钱丽梅的裁缝铺正当街,五十年的老房子,严重影响街容街貌。做暖房子个人出钱三成,钱丽梅坚决不出。钱丽梅是出了名的火炮,谁要给点着火,能把半个村子炸响。她纫针比作衣裳出名,大太阳底下,戴着近视镜,眼前举着针,像端着枪,大白眼珠子瞪着,要掉地上似的,穿来穿去穿不上线,她倒先来了火。活人做衣裳的少,她就做死人衣裳。裁缝铺下窖阴暗,一进门像掉进个大坑。钱丽梅坐在装老衣裳堆里,身后挂着黑黄两色的布匹,像灵堂似的渗入。村长刘德水也打怵。可工作不等人,检查更不等人。他和支书、会计喝了顿酒,就想到了办法。他找到伊芝花说:“芝花啊,妇女的工作任务不轻啊,你要重视起来。”妇女主任伊芝花知道,这是又有难题儿了。刘德水说:“钱丽梅的事儿还得交给你,老爷们儿干不了这活儿。”伊芝花是出了名的“孙二娘”,她直戳戳就来找钱丽梅。钱丽梅是出了名的“女阎王”,交手就绊她一脚。钱丽梅说:“妇女主任来做装老衣裳啊?”这话让人犯硌应。伊芝花强作笑脸说:“那你得等五十年。”钱丽梅说:“五十年这房子早倒了。”伊芝花见缝插针说:“老房子拾掇一下,看不出新旧。”钱丽梅说:“那哪能,老太太扑多少粉,也装不了小媳妇儿。”伊芝花说:“现在政策好,做暖房子个人只出三成。”钱丽梅说:“一分钱不用出,那政策更好。”伊芝花碰了钉子,上了火,嘴起了大泡。她对刘德水说:“全村都做了,钱丽梅一家不做,暖房子任务还是掉队,上头一检查,照样得挨收拾。”乡长下来检查,刘德水赶紧汇报。乡长说:“你死脑瓜骨呀!”刘德水以为乡长有招儿,乡长说:“我就一招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刘德水说:“口号我天天喊哪!”乡长说:“你光对别人喊了,没对自己喊。”当晚刘德水睡不着了,像烙饼似的,在炕上翻来滚去,早上嘴巴子起个大疖子。他对老婆武翩仙说:“乡长对我不满意啊。”武翩仙说:“你真不会看形势,乡长不满意事小,老百姓不满意事大。”刘德水说:“时代是变了,妇女觉悟上来了。”第44页共44页,暖房子做到钱丽梅家边上,两边人家都做了,就她家空出来了。做活的工人都在那儿猜,这个说,夹杖子咋留个豁儿,单把这家播下了?那个说,说明店老,重点保护了。这个说,我看是观念老,好事儿送上门,都不知道开门。那个说,就是,百年不遇的好事,也不知道差啥。这个说,啥也不差,差钱呗。那个说,只出三成,料钱都不够,这好事上哪找?钱丽梅在屋里听见了,生了半天气,心也打了半天鼓。等做完暖房子,家家里外造面,一顺水青瓦白墙。裁缝铺当街挫那,像进城的乡巴佬,又局促又寒磅。钱丽梅老伴坐不住了,到村里视察一圈,回来气哼哼地说:“鸟枪不只换炮,简直换了火箭,孙光棍那破房子,都里外翻了新。”赶上大风降温,钱丽梅支使老伴,往窗户上贴塑料布,老伴赌气说:“要贴自己贴,贴啥也不如贴保温板,没有厚度哪有温度。做暖房子有了新政策,免费啦。”钱丽梅心里悔,可嘴上拉硬说:“免费也不做。”老伴说:“现在你想做也晚了,过了那个村,没那个店了。”钱丽梅到底抻不住,来找伊芝花了。她问:“政策咋变这么快,三成变免费了?”伊芝花说:“才研究完的。”钱丽梅说:“研究得真快。”伊芝花说:“老百姓的事,研究得都快。”刘德水看准钱丽梅心思,故意吓唬她说:“好事研究得快,办得也快,下回你可得抢快点。”过两天,支书电话就来了。头一遍刘德水不接,他对老婆武翩仙说:“半夜电话,一般没好事。”打第三通刘德水才接。支书说:“给钱丽梅家做了吧。”刘德水说:“工人都走了,设备也撤了。”支书说:“不给她做,她天天往俺家跑。一坐坐到大半夜。”刘德水说:“全村家家都暖,就她家最冷,你就发扬发扬。”支书说:“你咋不发扬,让她往你家跑?”过几天,钱丽梅的暖房子做上了。钱丽梅一看,哪有工程队,全是村民哪。那打头的是王二帅,伊芝花的老公,刘德水正也站房顶上呢。伊芝花对钱丽梅说:“支书交代了,赶紧弄,堵得你往他们家跑。”钱丽梅讪讪地说:“我恨不能打个地洞钻。”刘德水站在房顶上说:“暖房子修好了,冬天你都想往外钻。”钱丽梅说:“咋的呢?”刘德水说:“热得受不了,上外头凉快呗。”一院子的人哄堂大笑起来。钱丽梅想起小时候,盖这房子的场面了。那时这些人的父辈来帮衬,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的儿子辈又来帮衬。她一想心就酸了,低头往屋里一钻,不知怎么的,眼泪就掉了下来。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钱丽梅和伊芝花,因为暖房子问题而语出讥诮、针锋相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B.在做不做暖房子的过程中,钱丽梅的心理经历了由坚决不出钱到动心却还嘴硬,到最后心理羞愧又感动的变化。C.第44页共44页,作者用“举着针,像端着枪”和“大白眼珠子瞪着,要掉地上似的”这样的形象比喻,把钱丽梅塑造的形神毕肖。D.小说的语言充满“土气”,又富有生活气息,如“老太太扑粉,也装不了小媳妇”“裁缝铺当街挫那”等,通俗传神。8.刘德水作为新时代农村基层干部的代表颇有特点,请结合全文赏析这一人物形象。9.小说的标题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请简要赏析本文标题的精妙之处。(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岔路口陈毓坐在山下岔路口读书的人,并不反感一个问路人。我看见他就坐在这样的一个岔路口,膝盖上摊本书,正读得投入。来路上,我遇见过扑蝶的捕蝉的钓鱼的摘花的,但遇见一个安坐读书的,还是稀罕。他手脸黑而粗糙,为了脚舒服,鞋跟也不挂上,一只脚索性踩在鞋面上。想让他把眼睛从书里移出来,我就向他问路:请问从你坐着的台阶走,能不能上到山顶?我的问话像一颗石子投进深潭,泛起涟漪需要等待。他转过脸,看清我这个问路人,却又回转脸,望向那条向上延展的石阶,答:能走一段,再往前,就无路了。那是一个不紧不慢、使用本地方言但我完全能听懂的腔调。那我要上山,咋走合适呢?就顺你脚下的路走,要上山,只管往前走。可我就是从这条路折返的,我已走了一大截,我想走到更静僻的路上。他想了好一阵子说,那你就沿台阶走,到一个打算盖房子的屋场再回转来,小路只到那里。有没有狗?有狗,是人家养着看场子的。这让我犹豫,我不想因为本是要寻清静却惹得狗吠连天。索性站着不走了。我确信不必问“你是本地人吧”第44页共44页,这样的话。我说,你坐在这里看书,家里不用你帮忙啊。我的语气甚至不是询问而是更接近感叹。我想到山门口那几家并没几个人吃饭的农家乐,替他找答案,是不是这段日子因为疫情的缘故,进山吃饭游玩避暑的人少,家里不需要你帮忙?他慢慢露出笑容,像是说,你都知道了我就不说了。但我其实很想让他说话。我说,你是不是开年就没出去打工,一直待在家里。他这次回答得利索:我从没离开过这里。这让我吃惊,我说你多少岁了你没离开过这里?他说快六十岁了。一点也不像,我由衷说,你看上去顶多五十岁。他说祖上就在这里,上小学也在这里,后来结了婚,就一直在这里了。我再看一眼他的书,他停下来和我说话的时候手指一直卡在那正读的一页书中,是预备随时再回到那页书里去,见我并没快速离开的意思,索性把那一页书折个角,合上,放在石阶上,把手解放出来。待要看清书名,显然书原先的封皮已经无存,又用了一张不相干的硬纸褙上了。你从没离开家,那你在家里做些什么?我尽量显得漫不经心,掩饰我对他的探究之意。他咧嘴笑,却没说话,像是思考一个快六十岁,从没离开一座山,一条沟的人到底都在这里做了些什么可以拿来说。溪流的声音很响地浮起来,风吹在不同树叶上发出不同的声响组成和鸣,叫我出神。他放在石阶上的书一会儿哗啦啦向左翻页,一会儿又扑啦啦向右翻页。我说,你很爱看书啊。爱看老书。你的书看上去倒是很旧。他说有些书是他父亲以前留下来的,还有的,是住在城里的妹妹送给他的。他好像忽然有了可以言说的,决心要和我这个站在他面前不走的人说一说。这时我发现他其实是个很爱说话的人。于是,我听到一个回到语言的河流边的人的讲述。你手中拿的,是猕猴桃的花,你知道不?我努力避开“不知道”三个字,我说我真的是吃过猕猴桃没见过猕猴桃开花,为加强吃过,我说我吃过红色果肉、黄色果肉和绿色果肉的猕猴桃。但他说,这座山里,猕猴桃有十三种味道。有那么多?有的。他肯定。在山里遇见猕猴桃,见熟了的,尝一尝。总共有十三种味道,新的,再没遇见过。黑熊上树比人厉害,他笑。像是笑熊,更像是笑人。人见了黑熊,是否只恨跑得慢。这话是我说的,他只是笑。第44页共44页,村里有人被黑熊挖了脸,眼睛珠子差点坏了。也有一个被豹子咬坏了胳膊。我父亲打过一只黑熊。铁珠子枪,枪里能装五颗铁珠子。熊肉好吃,野猪肉粗。熊是个宝疙瘩,黑熊油神得很。有一回上山,一只脚踏上个断树茬,树茬钉进脚心,自己弄出来一半,脚伤半年没好,后来抹了黑熊油,第二年,脚心里剩下的树茬子自己退出来了。黑熊、麝香、豹子多年没见,野猪多。以前村里都种玉米土豆,野猪爱下来吃。现在地叫人糟蹋得差不多了,都不种地,野猪也下来得少。动物更怕人,人还是厉害。大路上难见,就是见了,你不惹它,它也不惹你。你讲的都是你自己的事情吗?话说出来,我立即就后悔了。他倒不以为意,反问我,书上的事情,都是写书人的经历不?尽管他回答我为啥爱读书的时候说,读书除了会叫日子好过点外,读书还可以和别人有话说。但我宁愿相信那些故事是他的亲历亲闻而不是书上别人写的被他讲给了我。这时我的电话突然响起,是在山下饭后打牌的朋友喊我返程了。我看见他捡起地。上的书,站起来,向我招了招手,立即就走远了。于是,他向山里,我向山口。我闻见空气中互为融合却又保持独立的香气,分辨出属于猕猴桃花朵的那份香气。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写读书人“手脸黑而粗糙”,鞋跟不挂上,脚踩鞋面上,突出了生活随意的山里人的特征,也制造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B.小说多次写到读书人所看的书,再加上“我”的“愿意相信”和“宁愿相信”的句子内容,说明读书人所讲的并非亲身经历。C.“风吹在不同树叶上发出不同的声响组成和鸣”和“闻见空气中互为融合却又保持独立的香气”的描写暗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D.以“岔路口”为标题,既表明故事发生的地点,与结尾两人走向不同方向相呼应,也暗示了“我”和读书人不同的生活状态。8.在与读书人交往的过程中,“我”对读书人有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小说用大段篇幅写读书人“回到语言的河流边的人的讲述”,这段讲述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44页共44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水莲侯发山常言说,千里姻缘一线牵。那么,维系水莲和治河的爱情的这根“线”就是淮河。庚子年上半年,水莲作为医护人员参加河南医疗队驰援武汉工作,安徽阜阳的治河给武汉运送爱心菜。一个极偶然的机会,两人认识了。水莲随口问道:“你父母是不是都是水利工作者?”治河知道水莲话里的潜台词,说:“我家住在淮河边上,父辈是农民,曾吃过淮河泛滥的苦头,父亲便给我起名治河。”“这么巧啊,我家也在淮河边上,信阳淮滨。”水莲惊讶地说。治河幽默地说:“我把河治理好了,水莲才能永远灿烂。”水莲忍俊不禁。几句话下来,两个不同省份的人,距离一下子拉近了。然后他们添加了微信,一来二去,彼此有了好感。水莲找了几个男友,都因与爸妈的意见不合而黄了。妈妈对未来女婿的要求,代表了当下大多数丈母娘的观念:有房,有车,有资产。爸爸呢,比较传统一点,说穷没根,富没苗,只要孩子勤奋本分就中。孩子好才是硬道理。这就给水莲找对象增加了难度,毕竟十全十美的小伙子尚属凤毛麟角。认识治河后,水莲觉得他既符合爸爸的要求,也能达到妈妈的标准。治河是大学生,回乡创业的。他家里有两层小楼,也有小车,有三个鱼塘,2018年投了上百万元的鱼苗。结束驰援任务后,水莲瞒着爸爸妈妈去了治河的老家。说实话,她是想验证一下真伪。这年头,不得不防。治河在微信上开玩笑说,你要是一条鱼就好了,从上游游下来就能见到我。两地相距七十多公里,水莲开车用了一个半小时,按照治河发的位置,导航到了目的地——王家坝。治河并没有说谎,他家的两层小楼是前年刚刚盖的,金碧辉煌,很是气派。三个鱼塘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仓库,货车,一应俱全……在农村,这样的家底已经很是出类拔萃了。治河的父母也都是实在、厚道的农村人,跟水莲也能说到一起,像是多年不见的老亲戚。水莲回到家,对爸妈彻底坦白了。这一次,爸爸和妈妈的意见空前一致,而且答应了水莲和治河农历七月初七订婚。七月初连续的几场大雨,使得淮河水位暴涨。一旦决堤,水莲家的二百亩莲子种植基地就要毁于一旦。这个莲子种植基地可是她家的全部家当啊!当年投入30万,贷款10万,种植生态无公害莲子。采用“莲鱼共养”“种养共存”第44页共44页,的经营模式养殖田螺、鲤鱼、泥鳅,还在莲子基地中建了步行观赏走廊、休闲亭子。去年还完了全部债务,实现了盈利。今年还打算建特色餐馆和农家民宿,提供观赏、游玩、吃住一条龙服务。爸爸和妈妈担心有个闪失,日夜守候在莲子基地。村干部已经要求几次,让他们撤出基地,他们还抱着幻想,河堤不会垮,基地没事。村干部没办法,打电话让水莲回来做父母的工作。趁着下午休班,水莲开车回到了自家的莲子基地。雨后初晴,那田田荷叶上带着晶莹的水珠,有的像反撑开的伞,有的像绿色的圆盘,有的像扇子。一枝枝荷花,有红色的,有粉色的,有白色的,亭亭玉立,千姿百态,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开了两三片花瓣儿,像少女含羞的脸蛋……若是毁了,不知道爸爸妈妈会伤心成什么样子。听到汽车喇叭声,爸爸和妈妈迎了出来。“孩子,咱的基地保住了。”妈妈一边说一边擦拭着眼角。爸爸说:“淮河水位下降了,大堤没事了。”水莲晃了晃手机,一脸忧郁地说:“爸,妈,我刚在回来的路上得到治河的消息,他们家被洪水冲了,鱼塘、房子都没了。”“人没事吧?”爸爸着急地问。水莲说:“人没事,政府已经安置了。”妈妈迟疑了一下,说:“既然这样,订婚还是缓一缓吧。”“妈,你说啥呢!”水莲急得差点哭出声来。妈妈说:“他家都没了,咋订婚?”“妈,你知道吗,王家坝的百姓是为了上游和下游的安全,开闸放水,把水引到了自己的家园……”话没说完,水莲已经呜咽起来。“告诉治河,订婚的日子不变。”爸爸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他没家了,在哪里订呢?”水莲像是回答爸爸的话,又像是自言自语。“谁说没家?咱是一家人嘛,咱的家也是他的家,让他们全家都过来。”妈妈说,“咱的基地也正需要帮手呢。”爸爸点点头。水莲笑了,一张脸如同水塘中盛开的荷花,清秀脱俗,娇羞妩媚。补记:2020年7月23日,安徽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转移安置群众19.5万,闸口开闸76个小时左右,蒙洼蓄洪区共蓄洪3.75亿立方米,淮河王家坝段水位下降至28.28米,“上保河南,下保江苏,保住了整个华东地区”。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画线部分运用比喻等手法,从形状和色彩的角度写荷花之茂盛,既突出了水莲父母的勤劳能干,又从某种程度上交代了他们不肯离开基地的原因。B.文章使用反衬的手法,先写水莲之前几个男友都因爸妈意见不合而黄了,而到了治河这里,她爸妈的意见空前一致,并直接答应订婚,以此衬托出治河家境优越。C.文章后半部分主要采用对话形式展开,在体现人物性格的同时,加快了行文的节奏,推进情节发展,让读者的喜怒哀乐跟随人物的情感变化而变化。D.文章正文结尾对水莲的描写,照应文章的标题和前文对荷塘的描写,在直接写出水莲美丽的外表的同时,衬托其心灵之美,升华了文章主旨。8.小说结尾加的一段补记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侯发山的小说透露着质朴的乡土气息,请结合本文加以简析。第44页共44页,(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驮水的日子温亚军连队所在的山上离盖孜河有8公里,全连每天吃用的水都要由驴去河边驮。新买回来的驴和原来负责驮水的下士犟上了,在挨了无数鞭子后才勉强驮回两半桶水。连长决定让上等兵去接驮水工作。第一天早上,上等兵把驴牵出圈,往驴背上搁装水的挑子。驴极不情愿,一把摔了挑子。上等兵也不急,也不抽打驴,驴摔了挑子,他再搁上去,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和驴较量。他和驴都折腾出满身汗,可硬叫驴没有再往下摔挑子的脾气了,上等兵才牵上驴下山。8公里在新疆算不了什么,说起来是几步路的事,可上等兵赶着驴,走了近两个小时。下山路上,驴故意磨蹭,上等兵不急不恼,任它由着自己的性子走。到了河边,上等兵往挑子上的桶里装满水后,驴又闹腾开了,几次把挑子摔下来,弄了上等兵一身的水。上等兵也不生气,驴摔下来,他再搁上去,摔下来,再放上去。他一脸的惬意样惹得驴更是气急。直到下午,上等兵才牵着驴驮了两半桶水回到山上。倒下水后,上等兵没有歇息,又牵着驴去驮水。如此折腾到天快亮时,驮够了四趟水,才让驴歇下。第二天,刚吹起床哨,上等兵就把驴牵出来去驮水。这天虽然也驮到了半夜,可桶里的水基本是满的。一连几天,如果不驮够四趟水,上等兵就不让驴休息,但他没有抽过驴一鞭子。慢慢地,在上等兵不愠不怒、不急不缓的调教中,驴没了那份暴烈,心平气和得就像河边的水草。上等兵感觉到驴已经真心实意接纳了他,便对驴更加亲切友好了。驴读懂了那份亲近,朝空寂的山中吼叫几声,又在自己吼叫的回声里敲出鼓点一样的蹄音欢快地走着。上等兵感应着驴的欢快,知心地拍了拍驴背,把缰绳往它脖子上一盘,不再牵它,只跟在一边。他又想到该给驴起个名字,兴奋起来,一点没犹豫,就给驴起名“黑家伙”。连长喜欢叫兵们这个家伙那个家伙的,驴全身黑色,就该叫“黑家伙”。虽然驴不是兵,但也是连队的一员,是他的战友。渐渐地,“黑家伙”熟悉了每天的水要驮回哪里,它总主动走到那里。一天,上等兵在路上耽搁了一下,“黑家伙”没有接到叫它停的命令,径自走出好远。待上等兵追到山上,“黑家伙”已经把两桶水分别驮到一班和二班的门口,正站着等他喂草料呢。上等兵冲到“黑家伙”跟前,“黑家伙”以为自己做错了事,扑闪着大眼睛,等着一个不高兴的表情。上等兵没有骂它,却伸出手抚着它的背,表扬它,“黑家伙”兴奋地冲天叫了几声。有了这一次,上等兵决定让“黑家伙”独自驮水回连。在河边装上水后,他对“黑家伙”第44页共44页,说你自己回吧,“黑家伙”就自己上山了。“黑家伙”第一次独自上路时,上等兵有点不放心,悄悄地跟在后面,远远地看着,他发现“黑家伙”稳健的身影,竟是群山中惟一的动点。这惟一的动点,一下子使四周沉寂的山峰山谷多了些让人感动的东西。过了一个多小时,“黑家伙”驮着空挑子回到河边。上等兵高兴极了,扑上去亲了它一口,并把自己在河边割的青草奖赏给它。“黑家伙”吃着,不停地甩着尾巴,表示它的高兴。上等兵买回一个铃铛,拴到“黑家伙”的脖子上。铃铛声清脆悦耳,陪伴着“黑家伙”行走在寂静的山道上。“黑家伙”喜欢这铃铛声,离上等兵越来越近,步子也越来越快,铃铛声也越加响亮,远远地传到盖孜河边。为了打发“黑家伙”不在身边的时间,上等兵带上了课本,在河边复习功课,他心里一直做着考军校的梦呢。复习累了,他背着手在草地上散步。他想到考上军校后,会和“黑家伙”分开,心里一阵难受,就拼命地给“黑家伙”割青草,想把“黑家伙”一个冬天甚至几个冬天要吃的草都割下、晒干,预备好。在铃铛声中,又过了一年。这年夏天,上等兵考取了军校。走的那天,上等兵叫“黑家伙”驮着自己的行李下山,再最后一次给“黑家伙”背上的挑子里装上水,看着它往山上走去,直到走出很远。等他恋恋不舍地背着行李要走时,突然熟悉的铃声由远及近急促而来。他转身向山路望去,“黑家伙”正以他平时不曾见过的速度飞奔而来,纷乱的铃铛声大片大片地摔落在地。上等兵的心不由一颤,眼睛模糊了,模糊中,他发现,奔跑着的“黑家伙”是这凝固的群山中惟一的动点。(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写到驴对下士的反抗、不合作,与后文上等兵独特的驯驴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上等兵不急不躁、耐心平和的性格特点。B.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铃铛声,一人一驴行走在山路上,清脆的铃铛声打破了山道的寂静,展现出空灵悠远、意境优美的画面。C.小说标题意味深长,“驮水的日子”既是上等兵与驴相处的美好时光,也是与战友戍边的岁月,寄寓了他对这一段军旅生活的深深眷恋。D.小说讲述了上等兵与驮水的驴之间情感变化的故事,叙事自然平实,情感真挚动人,表现了当代军人的人性美以及人与动物的和谐美。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上等兵驯驴,暗线是上等兵的进步与成长。B.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铃铛声,驴行走在山道上,清脆的铃铛声打破了山道的寂静,反映了边关军旅生活的单调与孤独。C.上等兵自始至终没有出现名字,驮水的驴却被上等兵取了一个名字,表达了上等兵对驴的喜爱,也表现了上等兵待驴平等,视驴如战友。第44页共44页,D.小说叙事自然平实,情感真挚动人,虽然没有运用任何情节技巧,却给人余味悠长的阅读感受。6.小说中两次写上等兵发现“黑家伙”是“群山中惟一动点”,但两次的情形不同,上等兵的心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这样写有什么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字号老 舍钱掌柜走后,辛德治——三合祥的大徒弟,好几天没正经吃饭。钱掌柜是绸缎行公认的老手,正如三合祥是公认的老字号。辛德治是钱掌柜手下教练出来的人。可是他并不专因私人的感情而这样难过,也不是自己有什么野心。辛德治说不上来为什么这样怕,好像钱掌柜带走了一些永难恢复的东西。多少年了,三合祥是永远那么官样大气:金匾黑字,绿装修,黑柜蓝布围子,大杌凳包着蓝呢子套,茶几上永远放着鲜花。多少年了,三合祥除了在灯节才挂上四只宫灯,垂着大红穗子,没有任何不合规矩的胡闹八光。多少年了,三合祥没打过价钱,抹过零儿,或是贴张广告,或者减价半月;三合祥卖的是字号。多少年了,柜上没有吸烟卷的,没有大声说话的;有点响声只是老掌柜的咕噜水烟与咳嗽。这些,还有许许多多可宝贵的老气度、老规矩,由周掌柜一进门,辛德治看出来,全要完!果然,周掌柜——来了还没有两天——要把三合祥改成蹦蹦戏的棚子:门前扎起一座彩牌,“大减价”每个字有五尺见方,两盏煤气灯,把人们照得脸上发绿。这还不够,门口一档子洋鼓洋号,从天亮吹到三更;四个徒弟,都戴上红帽子,在门口,在马路上,见人就给传单。这还不够,他派定两个徒弟专管给客人送烟递茶,哪怕是买半尺白布,也往后柜让,也递香烟。这还不够,买一尺还饶上一尺,还赠送洋娃娃,伙计们还要和客人随便说笑;客人要买的,假如柜上没有,不告诉人家没有,而拿出别种东西硬叫人家看。辛德治要找个地方哭一大场去!在柜上十五六年了,没想到过——更不用说见过了——三合祥会落到这步田地!三合祥是“君子之风”的买卖,这个光荣的历史,是长在辛德治的心里的。可是现在?辛德治也并不是不晓得,年头是变了。拿三合祥的左右铺户说,多少家已经把老规矩舍弃,而那些新开的更是提不得的,因为根本就没有过规矩。第44页共44页,他最恨的是对门那家正香村:掌柜的踏拉着鞋,叼着烟卷,镶着金门牙。老板娘背着抱着,好像兜儿里还带着,几个男女小孩,成天出来进去,进去出来,唧唧喳喳,不知喊些什么。那群伙计,不知是从哪儿找来的,全穿着破鞋,可是衣服多半是绸缎的。有的贴着太阳膏,有的头发梳得象漆杓,有的戴着金丝眼镜。再说那份儿厌气:一年到头老是大减价,老悬着煤气灯,老转动着留声机。买过两元钱的东西,老板便亲自让客人吃块酥糖;不吃,他能往人家嘴里送!辛德治想不到世上会有这样的买卖,而且和三合祥正对门!更奇怪的,正香村发财,而三合祥一天比一天衰微。他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难道买卖必定得不按着规矩作才行吗?现在三合祥与正香村的煤气灯把街道照青了一大截,它们是一对儿!三合祥与正香村成了一对?!这莫非是作梦么?不是梦,辛德治也得按着周掌柜的办法走。他得和客人瞎扯,他得让人吸烟,他得把人诓到后柜,他得拿着假货当真货卖,他得等客人争竞才多放二寸,他得用手术量布——手指一捻就抽回来一块!他不能受这个!但是,过了一节,他不能不佩服周掌柜了。节下报账,虽然没赚什么,可是没赔。周掌柜笑着给大家解释:“你们得记住,这是我的头一节呀!我还有好些没施展出来的本事呢。”辛德治看出来,钱掌柜是回不来了;世界的确是变了。可是,不多久,周掌柜到正香村领东去了。正香村需要这样的人,而周掌柜也愿意去,因为三合祥的老规矩太深了,仿佛是长了根,他不能充分施展他的才能。辛德治送出周掌柜去,好像是送走了一块心病。对于东家们,辛德治以十五六年老伙计的资格,是可以说几句话的,他去给钱掌柜运动,也托出钱掌柜的老朋友们来帮忙。他不说钱掌柜的一切都好,而是说钱与周二位各有所长,应当折中一下,不能死守旧法,也别改变得太过火。老字号是值得保存的,新办法也得学着用。钱掌柜果然回来了。街上只剩了正香村的煤气灯,三合祥恢复了昔日的肃静,虽然因为欢迎钱掌柜而悬挂上那四个宫灯,垂着大红穗子。三合祥的门凳上又罩上蓝呢套,钱掌柜眼皮也不抬,在那里坐着。伙计们安静地坐在柜里,有的轻轻拨弄算盘珠儿,有的徐缓地打着哈欠,辛德治口里不说什么,心中可是着急。半天儿不能进来一个买主。偶尔有人在外边打一眼,似乎是要进来,可是看看金匾,往正香村那边走去。有时候已经进来,看了货,因不打价钱,又空手走了。过了一节,三合祥非减人不可了。辛德治含着泪和钱掌柜说:“我一人干五个人的活,咱们不怕!”老掌柜也说:“咱们不怕!”辛德治那晚睡得非常香甜,准备次日干五个人的活。可是过了一年,三合祥倒给正香村了。(选自《老舍文集》,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文本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小说以辛德治的视角为主,由他见证了三合祥的兴衰变迁,作为一种全知全能视角,既能自由叙事,又方便作者表达情感与态度。B.钱掌柜不得不离开三合祥,源于一个无可奈何的原因:把买卖做赔了。因为三合祥的东家看重的是经济收益,商业现实是残酷的。C.做“君子之风”买卖的三合祥败给了正香村,而舍弃老字号的规矩后,三合祥的生意渐渐好起来了,暗示了这是老字号必走的改革之路。第44页共44页,D.小说中出现的“道具”——宫灯和煤气灯,具有象征作用。宫灯象征着三合祥的老气度老规矩,煤气灯象征着以正香村为代表的新做派新特点。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表现在:三合祥前后变化的对比;三合祥和同为绸缎店的正香村、天成店的对比;辛德治前后思想变化的对比。8.小说中钱掌柜、周掌柜的经营之道各有特点,请加以概括。对比他们的经营之道,你有哪些认识思考?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美食家·吃喝小引陆文夫①美食家这个名称很好听,读起来还真有点美味!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加以解释的话,不妙了:一个十分好吃的人。好吃还能成家!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但偏偏有那么一个人因好吃而成家,他就是朱自冶。我藐视他,憎恨他,反对他。②首先得声明,我决不一般地反对吃喝;如果我自幼便反对吃喝的话,那末我呱呱坠地之时就是一命鸣呼之日了。可是我们的民族传统讲究勤劳朴实,生活节俭,好吃历来就遭到反对。母亲对孩子从小便进行“反好吃”的教育。③朱自冶是个房屋资本家,他剥削别人没有任何技术,只消说“收房钱”,甚至连这也不用说,因为收房钱的事儿自有经纪人代理。房屋资本家大概总懂得营造术吧,这门技术对社会也是有用的。可朱自冶对此却是一窍不通,他连自家究竟有多少房屋,坐落在哪里,都是稀里糊涂的。④都说好吃的人总是顾嘴不顾身,这话却有点道理,尽管朱自冶有足够的钱来顾嘴又顾身,可他对穿着一事毫无兴趣。听说他也曾结过婚,但不曾见过身边有女人。只一次,看见他和一个妖冶的女人合坐一辆三轮车。后来才知道,那女人是雇不到车,请求顺带的,朱自冶也毫不客气地叫那女人付掉一半车钱。⑤第44页共44页,因为我的姨妈和朱自冶的姑妈是表姐妹,在我父亲谢世之后,便搬进朱宅,住在前面的平房里。不出房钱,只消看看门,料理点家务。朱自冶早出晚归,没家没务。倒是我妈实在看不过去,要帮他拆洗被褥,扫扫灰尘。他不仅不欢迎,反而觉得不胜其烦。因为家在他的概念中仅仅是一张床铺。⑥朱自冶起得很早,因为他的肠胃到时便会蠕动。眼睛一睁,他的头脑里便跳出一个念头:“快到朱鸿兴去吃头汤面!”这句话需要做一点讲解。⑦那时候,苏州有一家出名的面店叫朱鸿兴,如今还开设在怡园的对面。同样的一碗面,各自都有不同的吃法,美食家对此是颇有研究的。比如说你向朱鸿兴的店堂里一坐:“喂!来一碗××面。”跑堂的稍许一顿。那跑堂的为什么要稍许一顿呢?他是在等待你吩咐吃法的——硬面,烂面,宽汤,紧汤,拌面;重青,免青,重油,清淡点,重面轻交,重交轻面……如果是朱自冶向朱鸿兴的店堂里一坐,你就会听见那跑堂的喊出一大片:“来哉,清炒虾仁一碗,要宽汤、重青,重交要过桥,硬点!”⑧一碗面的吃法已经叫人眼花练乱了,朱自冶却认为这些还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吃“头汤面”。千碗面,滑溜,而且有—股面汤气,朱自冶如果吃下一碗有面汤气的面,他会整天精神不振,总觉得有点什么事儿不如意。所以他不能像奥勃洛摩夫那样躺着不起床,必须擦黑起身,勿匆盥洗,赶上朱鸿兴的头汤面。吃的艺术和其它的艺术相同,必须牢牢地把握住时空关系。⑨朱自冶揉着眼睛出大门的时候,那个拉包月的阿二已经把黄包车拖到了门口。朱自冶大模大样地向车上一坐,头这么一歪,脚这么一踩,叮当一阵铃响,到朱鸿兴去吃头场面。吃罢以后再坐上阿二的黄包车,到闾门石路去蹲茶楼。⑩苏州的茶馆到处有,那朱自冶为什么独独要到闾门石路去呢?有考究。那爿大茶楼上有几个和一般茶客隔开的房间,摆着红木桌、大藤椅,自成一个小天地。那里的水是天落水,茶叶是直接从洞庭东山买来的;煮水用瓦罐,燃料用松枝,茶要泡在宜兴出产的紫砂壶里。吃喝吃喝,吃与喝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凡称得上美食家的人,无一不是陆羽和杜康的徒弟的。⑪朱自冶登上茶楼之后,他的吃友们便陆续到齐。美食家们除掉早点之外,决不能单独行动,最少不能少于四个,最多不得超过八人,因为苏州菜有它一套完整的结构。所以美食家们必须集体行动。先坐在茶楼上回味昨天的美食,评论得失,第一阶段是个漫谈会。会议一结束便要转入正题,为了慎重起见,还不得不抽出一段时间来讨论今日向何方?是到新聚丰、义昌福,还是到松鹤楼。如果这些地方都吃腻了,他们也结伴远行,到木渎的石家饭店去吃鲃肺汤,枫桥镇上吃大面,或者是到常熟去吃叫花子鸡……可惜我不能把苏州和它近郊的美食写得太详细,深怕会因此而为苏州招来更多的会议,小说的副作用往往难以料及。(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先是对“美食家”这雅号表称道,而后“不妙”两字笔锋一转,点明此类人的核心特征,奠定了对“美食家”的情感基调。B.作者善抓细节做文章。跑堂的“稍许一顿”,写出了待客周到;“妖冶”第44页共44页,一词勾勒了女子的形象,进而展现了姑苏女子的审美倾向。C.夹叙夹议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作者运用灵活多变的笔法,以幽默风趣的笔调,为以朱自冶为代表的“美食家”们的精神画像。D.结尾“可惜”句看似突兀,实为创新之笔。“我”本来是小说中的叙述者,却似乎突然变成了作者本人,颇具“庄生梦蝶”之妙。8.概述“我”藐视、憎恨、反对朱自治的原因。(6分)答:9.结合本文,谈谈陆文夫小说“现实”与“虚构”的关系。(6分)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鼠疫(节选)[法]阿尔贝·加缪第10章封城晚上,里厄发了一份电报给他的妻子,告诉她说,城已封了,他身体健康,要她继续当心自己的身体,他惦念着她。当他从医院里出来的时候,看到一位年轻人在等他。里厄觉得好像曾见到过他,但思索着不敢肯定。“我曾在事件发生前,为了了解阿拉伯人的生活情况而来讨教过你,”那人说,“我叫朗贝尔。”对方显得有些烦躁,他是来请里厄医生帮忙的。里厄邀他陪自己步行到中心区的一家诊疗所,因为他有事要吩咐。他们就顺着黑人居住区的小街走去。天色逐渐朦胧,但是过去一到这个时刻就很吵闹的城市,现在却变得出奇的安静。朗贝尔谈着,情绪十分激动。他把女友丢在巴黎。封城开始后他曾去排了两个钟头的长队,获准打了一份仅仅只有“一切均好,不久再会”几个字的电报。今天早晨起床时,他忽然想到毕竟他不能预计事态会持续多久,决定离开奧兰。他与奥兰市无关,没有必要留在这里。朗贝尔说:“但我毕竟是外地人。”为了结束谈话,里厄试图安慰朗贝尔,提醒他能在奥兰找到很好的报道资料,如果仔细考虑一下,任何事件都有可取的一面。这时他们已走到市区的中心。第44页共44页,在中心区的大街上,见到的已不是平时的人群了。几个行人急急忙忙地向远处住所走去,没有一个人面带笑容。朗贝尔突然说道:“这是因为她和我,我们相识不久,但十分投机。”里厄不说什么。朗贝尔又说“我打扰您了。我只想要求您为我出一张证明,说明我没有患上这种倒霉的疾病。”两人走到阅兵场。蒙着一层灰色尘土的无花果树和棕榈树的树枝一动不动地下垂着,树丛中有一座满是尘土的、肮脏的、象征共和国的雕像。他们在雕像前停步,里厄朝朗贝尔看看,这位记者的呢帽戴在后脑勺上,系着领带的衬衫领子的纽扣解开着,胡髭也没有好好剃过,脸上一副负气不服的神情。里厄最后说:“我理解您的心情,但是我不能为您出证明,因为事实上我并不知道您是否患有这种病,即使您现在没有病,我也不能证明您在离开我直到走进省政府的一段时间内不会传染上。况且,即使……”“况且,即使什么?”朗贝尔问。“况且,即使我给了您证明,对您也无济于事。”“那为什么?”“因为城中像您这种情况的人有好几千:然而没有放走过一个。”“但假使他们本人都没有染上鼠疫呢?”“这个理由还不够。事关大家安全,也只有这样做。”“但是我不是这里的人嘛!”“从现在起,您同大家一样,也算是这里的人了。”朗贝尔激动起来,他说“这是人道问题,我向您发誓。也许您不能体会一对情投意合的人两相分开的滋味。”“安全才是最大的人道!对不起,现在我只能这么说!”里厄冷静严肃地盯着朗贝尔。他当然希望朗贝尔同他的爱人重逢,希望一切相爱的人们再度相会,但是碍于法令,碍于鼠疫,他的任务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朗贝尔痛苦地说,“您不会体会,您是在讲大道理,您生活在抽象观念中。”医生抬头望着象征共和国的雕像说,他不知道他是否在讲大道理,不过他讲的是明摆着的事实。记者整了整领带以不服气的口吻说,“我会离开这个城市的。”医生说他是理解他的想法的,但是这事情与他无关。“啊!我明白了,”朗贝尔说“您就要讲些为了公众利益之类的话了,但是公众利益也要以个人幸福为基础的!”第20章留下朗贝尔走到医生家里。里厄的母亲告诉朗贝尔,他可以在城内高地的医院里找到她的儿子。他辗转了多家医院,终于找到了里厄。第44页共44页,这是一间宽敞的大厅,尽管天气炎热,窗户还是紧闭着。从装有铁栅栏的高高的窗口中泻进来一股强烈的光线,有几个穿着白衣的男人在这光线下缓慢地走动。里厄弯着身子站在一个正在呻吟的病人面前,朗贝尔几乎认不出是他了。医生正在切开病人的腹股沟,有两个女护士在床的两旁帮着把病人的下肢分开。“医生,”朗贝尔说,“我不走了,我想留下来跟你们在一起。”里厄似乎还没能从疲劳中恢复过来。他声音低沉地问道:“那么她呢?”朗贝尔说,如果他走掉,他会感到羞耻,这会影响他对留在外边的那个人的爱情。但里厄振作了一下,用有力的声音说:“这是愚蠢的,选择幸福,谈不上有什么羞耻。”朗贝尔说:“是啊,不过要是只顾一个人自己的幸福,那就会感到羞耻。”朗贝尔继续说:“我一直认为我是外地人,我跟你们毫无关系。但是现在我见到了那么多人都和你们一样在做同一件事。我懂得,不管我愿意或者不愿意,我是这城里的人了。这件事跟我们大家都有关系。”没有人回答他的话,于是朗贝尔好像忍不住了,“再说,你们在这医院里干什么?你们是不是也放弃了幸福?”大家沉默了很久,这时里厄独自转过身去,抬起眼皮,看了一下朗贝尔,然后费劲地挺直身子说:“朗贝尔,请原谅我,您讲的这一点,我不清楚。既然您愿意,那么就跟我们一起留下。”接着他凝视着前方,继续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值得人们为了它而舍弃自己的所爱。然而,不知什么原因,我自己就像您一样,也舍弃了我的所爱。”(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奥兰市封城后出奇安静的街区,蒙上灰色尘土、一动不动的树木,让整个环境显得萧条恐怖。B.小说先呈现朗贝尔在里厄面前的焦躁形象,再叙述他之前的经历,暗示了疫情的紧张,制造了悬念。C.文中朗贝尔的烦躁激动和里厄的冷静严肃,朗贝尔前后行为和想法的不同,都形成对比,使人物形象更鲜明。D.文中“抬起眼皮”“费劲地挺直身子”等细节描写体现了里厄医生的极度疲惫,暗示奥兰城中医护人员奇缺。8.小说画波浪线处的人物对话针讨论了哪些问题?对话氛围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9.面对奥兰城的鼠疫,朗贝尔前后的行为和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有何深意?请结合小说节选部分简要分析。(6分)第44页共44页,(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5分)三年教师生涯结束了,孙少平又回家当了农民。自此陷入了极大的苦恼之中。他倒不全是为当农民而苦恼。当农民也没啥,无数像他这样的青年不都是靠土里刨食生活吗?可是,在家中,父母和大哥是主事人,他只能在他们设计的框架中干自己的活。作为一个已经有男性尊严的人,他在内心深处感到痛苦。他渴望寻找自己独立的生活!只要能像个男子汉那样去生活,哪怕比当农民还苦,他也心满意足。这种意识早在他高中毕业时就产生了,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表现得更强烈罢了。按说,眼下这社会,只要肯卖劲,哪怕纯粹在土里刨食,也能有饭吃,有衣穿,有钱花,有老婆孩子,人活一世还求啥哩?可谁让你读了那么些书,又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如果你从小就在这双水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不就和乡亲们抱一样的理想吗?辛劳几年,箍一处新窑,娶个媳妇,生个儿子,做个地道的庄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思考的太多,这才有了不为周围人理解的苦恼……一个人在山里劳动歇息的时候,他头枕手掌仰面躺在黄土地上,长久地望着高远的蓝天和悠悠的白云,眼里会莫名地盈满了泪水,山里寂静无声,甚至能听见自己鬓角的血管在喂喂地跳动。一种强烈的愿望不断从内心升起,他不甘心在双水村默无声息地生活一辈子!老感觉远方有一种声音在召唤他,他不间断地做着远行的梦。唉!有时他又动摇了,还是顺从命运的安排吧!呆在家里虽说精神不痛快,但一日三餐不用操心;有个头疼脑热,也有亲人照料。若流落异乡,就得全靠自个了……但是,到外面去闯荡的想法,还是不能从他心中消失。他的内心为此而炽热地燃烧,有时激动得像打摆子。他意识到,要走就得赶快走!要不,就可能丧失勇气。为什么不趁年轻去实现梦想呢?哪怕碰个头破血流也能聊以自慰啊?要是再过几年,迫不得已成了家,那手脚就永远被捆住了!可是,到外面去干什么?别无选择。只能像大部分外出农民一样到各种工地上当小工,扛石头,提泥包,钻炮眼……不管怎样,非去不可!一切都想好以后,他先找了父亲。孙玉厚老汉惊得目瞪口呆。“你怎猛然想起要出门哩?出那么远的门,人生地不熟,我和你妈怎能放心?”“呆在家里不痛快,我想出去闯一闯……”父亲低下头,说:“第44页共44页,你当惯了老师,刚开始劳动,肯定不习惯,过上一两年,也就习惯了。外面的世界不是咱们的,你出去,还不是要受苦?再说,有个啥事,也没人帮扶……”“爸,这你不要操心。我都二十几岁的人了,自个儿能照顾自个儿。我出去兴许还能给家里赚几个活钱,爸,你...”孙少平几乎要哭了。父亲看出他是做了长时间打算的,很难说服他改变想法,只好犹豫地说:“那这事你要和你哥商量哩!我老了,给你拿不了主意。不过,爸生怕你有个闪失....”少平严肃而感动地对父亲点了点头。天黑以后,少平吞吞吐吐对哥哥说出了他的心事。少安惊讶得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他生气地对弟弟说:“你胡想啥哩!家里现在这么忙,你咋能到外面去逛呢?”这个“逛”字刺伤了少平的心。他有点儿生硬地对哥哥说:"我不是去逛!我是要出去干点儿事!”“干啥事?无非去当个小工!一天挣个仁核桃俩枣,连嘴都糊不住!干嘛去受这罪呢?你在家里,咱们父子三人,加上你嫂,一边种地一边经营咱这烧砖窑,这不好好的嘛!”“我已经二十几的人了,我自己也可以干点儿事!”少安一时不能理解弟弟是什么意思,难道你现在没事可干吗?但少安猛然感到,弟弟已经长大成人了!他不能再在他面前以老大自居了!是啊,弟弟大了……本该高兴,可此刻却有一丝说不出的伤感。看来,弟弟是个和他想法不太一样的人,并且很难劝阻。兄弟俩沉默了好一会儿,一人嘴里噫着根旱烟棒,使劲地抽着。天已经黑严,远处村子里亮起了模糊的灯光。在金家湾那边,不知谁家婆姨正拖长音叫孩子回家睡觉。东拉河水声朗朗,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那你看着办吧,你已经长大成人了,我……”少安感到语塞,不知说什么了。这时候,孙少平的心情也沉重起来了。他对哥哥说:“我走了,你和爸的负担就更重了……”少安轻轻叹了一口气,说:“既然你一心要出去,就不要牵挂家里,倒是你自己一人在外,没啥依靠,要好好操心哩!”黑暗中,两团泪水涌满了少平的双眼……晚上,他躺在炕上,半睡半醒。明天就要走了,走向一个前途未卜的世界,他现在才感到了一片令人心悸的渺茫,不由得手心里捏出两把汗水睡梦中,他感觉有人轻轻地摩擎他的头,他知道那是父亲的手。汹涌的泪水通过鼻孔管流进肚子里……第二天早晨,少平挤上长途车。他尽量笑着向亲人们挥手告别,两颗泪珠早已从他的脸颊上滑落下来……(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44页共44页,A.小说虽然写了孙少平因为读了很多书,知道的太多,思考的太多,结果产生了无法排遣的内心痛苦,但并不是以此否认读书的意义。B.小说很注重细节描写,最典型的是对孙少平几次流泪的描写,有的反映出他对自己命运的哀伤,有的反映出他对亲人的愧疚或不舍。C.小说在写少平和哥哥谈话时,巧妙地插入了一段夜晚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农村夜晚的安谧、宁静、温馨而欢快,烘托了人物此刻的心情。D.小说反映的是农村、农民的生活,大量使用方言土语,比如“土里刨食”“仁核桃俩枣”等,语言朴实,地域色彩浓,充满了乡土气息。8.对比父亲和哥哥对“孙少平外出闯世界”的态度,请结合内容分析其异同点。(6分)9.小说是如何具体塑造孙少平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202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精选汇编解析版(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暖房子蒋冬梅向阳村不搞暖房子,伊芝花也不会惹着钱丽梅。钱丽梅的裁缝铺正当街,五十年的老房子,严重影响街容街貌。做暖房子个人出钱三成,钱丽梅坚决不出。第44页共44页,钱丽梅是出了名的火炮,谁要给点着火,能把半个村子炸响。她纫针比作衣裳出名,大太阳底下,戴着近视镜,眼前举着针,像端着枪,大白眼珠子瞪着,要掉地上似的,穿来穿去穿不上线,她倒先来了火。活人做衣裳的少,她就做死人衣裳。裁缝铺下窖阴暗,一进门像掉进个大坑。钱丽梅坐在装老衣裳堆里,身后挂着黑黄两色的布匹,像灵堂似的渗入。村长刘德水也打怵。可工作不等人,检查更不等人。他和支书、会计喝了顿酒,就想到了办法。他找到伊芝花说:“芝花啊,妇女的工作任务不轻啊,你要重视起来。”妇女主任伊芝花知道,这是又有难题儿了。刘德水说:“钱丽梅的事儿还得交给你,老爷们儿干不了这活儿。”伊芝花是出了名的“孙二娘”,她直戳戳就来找钱丽梅。钱丽梅是出了名的“女阎王”,交手就绊她一脚。钱丽梅说:“妇女主任来做装老衣裳啊?”这话让人犯硌应。伊芝花强作笑脸说:“那你得等五十年。”钱丽梅说:“五十年这房子早倒了。”伊芝花见缝插针说:“老房子拾掇一下,看不出新旧。”钱丽梅说:“那哪能,老太太扑多少粉,也装不了小媳妇儿。”伊芝花说:“现在政策好,做暖房子个人只出三成。”钱丽梅说:“一分钱不用出,那政策更好。”伊芝花碰了钉子,上了火,嘴起了大泡。她对刘德水说:“全村都做了,钱丽梅一家不做,暖房子任务还是掉队,上头一检查,照样得挨收拾。”乡长下来检查,刘德水赶紧汇报。乡长说:“你死脑瓜骨呀!”刘德水以为乡长有招儿,乡长说:“我就一招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刘德水说:“口号我天天喊哪!”乡长说:“你光对别人喊了,没对自己喊。”当晚刘德水睡不着了,像烙饼似的,在炕上翻来滚去,早上嘴巴子起个大疖子。他对老婆武翩仙说:“乡长对我不满意啊。”武翩仙说:“你真不会看形势,乡长不满意事小,老百姓不满意事大。”刘德水说:“时代是变了,妇女觉悟上来了。”暖房子做到钱丽梅家边上,两边人家都做了,就她家空出来了。做活的工人都在那儿猜,这个说,夹杖子咋留个豁儿,单把这家播下了?那个说,说明店老,重点保护了。这个说,我看是观念老,好事儿送上门,都不知道开门。那个说,就是,百年不遇的好事,也不知道差啥。这个说,啥也不差,差钱呗。那个说,只出三成,料钱都不够,这好事上哪找?钱丽梅在屋里听见了,生了半天气,心也打了半天鼓。等做完暖房子,家家里外造面,一顺水青瓦白墙。裁缝铺当街挫那,像进城的乡巴佬,又局促又寒磅。钱丽梅老伴坐不住了,到村里视察一圈,回来气哼哼地说:“鸟枪不只换炮,简直换了火箭,孙光棍那破房子,都里外翻了新。”赶上大风降温,钱丽梅支使老伴,往窗户上贴塑料布,老伴赌气说:“要贴自己贴,贴啥也不如贴保温板,没有厚度哪有温度。做暖房子有了新政策,免费啦。”钱丽梅心里悔,可嘴上拉硬说:“免费也不做。”老伴说:“现在你想做也晚了,过了那个村,没那个店了。”第44页共44页,钱丽梅到底抻不住,来找伊芝花了。她问:“政策咋变这么快,三成变免费了?”伊芝花说:“才研究完的。”钱丽梅说:“研究得真快。”伊芝花说:“老百姓的事,研究得都快。”刘德水看准钱丽梅心思,故意吓唬她说:“好事研究得快,办得也快,下回你可得抢快点。”过两天,支书电话就来了。头一遍刘德水不接,他对老婆武翩仙说:“半夜电话,一般没好事。”打第三通刘德水才接。支书说:“给钱丽梅家做了吧。”刘德水说:“工人都走了,设备也撤了。”支书说:“不给她做,她天天往俺家跑。一坐坐到大半夜。”刘德水说:“全村家家都暖,就她家最冷,你就发扬发扬。”支书说:“你咋不发扬,让她往你家跑?”过几天,钱丽梅的暖房子做上了。钱丽梅一看,哪有工程队,全是村民哪。那打头的是王二帅,伊芝花的老公,刘德水正也站房顶上呢。伊芝花对钱丽梅说:“支书交代了,赶紧弄,堵得你往他们家跑。”钱丽梅讪讪地说:“我恨不能打个地洞钻。”刘德水站在房顶上说:“暖房子修好了,冬天你都想往外钻。”钱丽梅说:“咋的呢?”刘德水说:“热得受不了,上外头凉快呗。”一院子的人哄堂大笑起来。钱丽梅想起小时候,盖这房子的场面了。那时这些人的父辈来帮衬,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的儿子辈又来帮衬。她一想心就酸了,低头往屋里一钻,不知怎么的,眼泪就掉了下来。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钱丽梅和伊芝花,因为暖房子问题而语出讥诮、针锋相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B.在做不做暖房子的过程中,钱丽梅的心理经历了由坚决不出钱到动心却还嘴硬,到最后心理羞愧又感动的变化。C.作者用“举着针,像端着枪”和“大白眼珠子瞪着,要掉地上似的”这样的形象比喻,把钱丽梅塑造的形神毕肖。D.小说的语言充满“土气”,又富有生活气息,如“老太太扑粉,也装不了小媳妇”“裁缝铺当街挫那”等,通俗传神。8.刘德水作为新时代农村基层干部的代表颇有特点,请结合全文赏析这一人物形象。9.小说的标题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请简要赏析本文标题的精妙之处。【答案】7.C8.①工作有方法,讲策略。②作为干部平易近人,没有架子;说话风趣幽默。③有责任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9.①暖房子是行文的线索,贯穿主要故事情节。②塑造人物的要素。通过暖房子的改造,刻画钱丽梅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③揭示主旨的关键。“暖房子工程”惠民暖心。小说通过钱丽梅从坚决不做到最后主动要求做暖房子,并流下感动的眼泪,体现了基层干部对百姓的关心,解民之忧以及乡亲们互相帮衬的温暖,歌颂了党的惠民政策暖民心顺民意。第44页共44页,【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比喻”错,“大白眼珠子瞪着,要掉地上似的”是夸张。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可工作不等人,检查更不等人。他和支书、会计喝了顿酒,就想到了办法”“他找到伊芝花说:‘芝花啊,妇女的工作任务不轻啊,你要重视起来。’……刘德水说:‘钱丽梅的事儿还得交给你,老爷们儿干不了这活儿’”得出答案①工作有方法,讲策略,做事不拖拉。由“刘德水看准钱丽梅心思,故意吓唬她说:‘好事研究得快,办得也快,下回你可得抢快点’”“刘德水说:‘全村家家都暖,就她家最冷,你就发扬发扬。’”“刘德水站在房顶上说:‘暖房子修好了,冬天你都想往外钻。’钱丽梅说:‘咋的呢?”刘德水说:‘热得受不了,上外头凉快呗’”得出答案②作为干部平易近人,没有架子;说话风趣幽默。由“可工作不等人,检查更不等人”,研究策略,想办法解决钱丽梅家暖房子的问题,“当晚刘德水睡不着了,像烙饼似的,在炕上翻来滚去,早上嘴巴子起个大赤子”可见答案③有责任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标题作用的能力。①结构上看,暖房子是行文的线索,贯穿主要故事情节,开门见山“向阳村不搞暖房子,伊芝花也不会惹着钱丽梅”,由暖房子建设引出伊芝花和钱丽梅,一个劝说建暖房子,一个说啥也不建,“裁缝铺正当街,五十年的老房子,严重影响街容街貌。做暖房子个人出钱三成,钱丽梅坚决不出”,由全村都住上了暖房子,到钱丽梅羡慕后悔也像要建暖房子,到全民总动员帮助钱丽梅建暖房子。第44页共44页,②内容上看,塑造人物的要素。通过暖房子的改造,刻画钱丽梅的性格特点,火爆子脾气点火就着,固执保守,思想落后跟不上形势,“钱丽梅的裁缝铺正当街,五十年的老房子,严重影响街容街貌。做暖房子个人出钱三成,钱丽梅坚决不出”“钱丽梅是出了名的‘女阎王’,交手就绊她一脚。钱丽梅说:‘妇女主任来做装老衣裳啊?’”“钱丽梅说:‘那哪能,老太太扑多少粉,也装不了小媳妇儿。’”“钱丽梅说:‘一分钱不用出,那政策更好。’”“暖房子做到钱丽梅家边上,两边人家都做了,就她家空出来了”。随着暖房子建设普及全村,心理出现了变化,听建暖房子的人说建暖房子是利民的大好事,“钱丽梅在屋里听见了,生了半天气,心也打了半天鼓”“等做完暖房子,家家里外造面,一顺水青瓦白墙。裁缝铺当街挫那,像进城的乡巴佬,又局促又寒磅。钱丽梅老伴坐不住了,到村里视察一圈,回来气哼哼地说:‘鸟枪不只换炮,简直换了火箭,孙光棍那破房子,都里外翻了新。’”“钱丽梅心里悔,可嘴上拉硬说:‘免费也不做’”“钱丽梅到底抻不住……她问:‘政策咋变这么快,三成变免费了’”。③揭示主旨的关键。“暖房子工程”惠民暖心。小说通过钱丽梅从坚决不做到最后主动要求做暖房子,并流下感动的眼泪,体现了基层干部对百姓的关心,解民之忧以及乡亲们互相帮衬的温暖,歌颂了党的惠民政策暖民心顺民意,可结合建暖房子工人的对话“做活的工人都在那儿猜,这个说,夹杖子咋留个豁儿,单把这家播下了?那个说,说明店老,重点保护了。这个说,我看是观念老,好事儿送上门,都不知道开门。那个说,就是,百年不遇的好事,也不知道差啥。这个说,啥也不差,差钱呗。那个说,只出三成,料钱都不够,这好事上哪找?”“过几天,钱丽梅的暖房子做上了。钱丽梅一看,哪有工程队,全是村民哪”分析,也可以结合结尾段钱丽梅的心理感受“一院子的人哄堂大笑起来。钱丽梅想起小时候,盖这房子的场面了。那时这些人的父辈来帮衬,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的儿子辈又来帮衬。她一想心就酸了,低头往屋里一钻,不知怎么的,眼泪就掉了下来”分析。(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岔路口陈毓坐在山下岔路口读书的人,并不反感一个问路人。我看见他就坐在这样的一个岔路口,膝盖上摊本书,正读得投入。来路上,我遇见过扑蝶的捕蝉的钓鱼的摘花的,但遇见一个安坐读书的,还是稀罕。他手脸黑而粗糙,为了脚舒服,鞋跟也不挂上,一只脚索性踩在鞋面上。想让他把眼睛从书里移出来,我就向他问路:请问从你坐着的台阶走,能不能上到山顶?我的问话像一颗石子投进深潭,泛起涟漪需要等待。他转过脸,看清我这个问路人,却又回转脸,望向那条向上延展的石阶,答:能走一段,再往前,就无路了。那是一个不紧不慢、使用本地方言但我完全能听懂的腔调。那我要上山,咋走合适呢?就顺你脚下的路走,要上山,只管往前走。可我就是从这条路折返的,我已走了一大截,我想走到更静僻的路上。第44页共44页,他想了好一阵子说,那你就沿台阶走,到一个打算盖房子的屋场再回转来,小路只到那里。有没有狗?有狗,是人家养着看场子的。这让我犹豫,我不想因为本是要寻清静却惹得狗吠连天。索性站着不走了。我确信不必问“你是本地人吧”这样的话。我说,你坐在这里看书,家里不用你帮忙啊。我的语气甚至不是询问而是更接近感叹。我想到山门口那几家并没几个人吃饭的农家乐,替他找答案,是不是这段日子因为疫情的缘故,进山吃饭游玩避暑的人少,家里不需要你帮忙?他慢慢露出笑容,像是说,你都知道了我就不说了。但我其实很想让他说话。我说,你是不是开年就没出去打工,一直待在家里。他这次回答得利索:我从没离开过这里。这让我吃惊,我说你多少岁了你没离开过这里?他说快六十岁了。一点也不像,我由衷说,你看上去顶多五十岁。他说祖上就在这里,上小学也在这里,后来结了婚,就一直在这里了。我再看一眼他的书,他停下来和我说话的时候手指一直卡在那正读的一页书中,是预备随时再回到那页书里去,见我并没快速离开的意思,索性把那一页书折个角,合上,放在石阶上,把手解放出来。待要看清书名,显然书原先的封皮已经无存,又用了一张不相干的硬纸褙上了。你从没离开家,那你在家里做些什么?我尽量显得漫不经心,掩饰我对他的探究之意。他咧嘴笑,却没说话,像是思考一个快六十岁,从没离开一座山,一条沟的人到底都在这里做了些什么可以拿来说。溪流的声音很响地浮起来,风吹在不同树叶上发出不同的声响组成和鸣,叫我出神。他放在石阶上的书一会儿哗啦啦向左翻页,一会儿又扑啦啦向右翻页。我说,你很爱看书啊。爱看老书。你的书看上去倒是很旧。他说有些书是他父亲以前留下来的,还有的,是住在城里的妹妹送给他的。他好像忽然有了可以言说的,决心要和我这个站在他面前不走的人说一说。这时我发现他其实是个很爱说话的人。于是,我听到一个回到语言的河流边的人的讲述。你手中拿的,是猕猴桃的花,你知道不?我努力避开“不知道”三个字,我说我真的是吃过猕猴桃没见过猕猴桃开花,为加强吃过,我说我吃过红色果肉、黄色果肉和绿色果肉的猕猴桃。但他说,这座山里,猕猴桃有十三种味道。有那么多?第44页共44页,有的。他肯定。在山里遇见猕猴桃,见熟了的,尝一尝。总共有十三种味道,新的,再没遇见过。黑熊上树比人厉害,他笑。像是笑熊,更像是笑人。人见了黑熊,是否只恨跑得慢。这话是我说的,他只是笑。村里有人被黑熊挖了脸,眼睛珠子差点坏了。也有一个被豹子咬坏了胳膊。我父亲打过一只黑熊。铁珠子枪,枪里能装五颗铁珠子。熊肉好吃,野猪肉粗。熊是个宝疙瘩,黑熊油神得很。有一回上山,一只脚踏上个断树茬,树茬钉进脚心,自己弄出来一半,脚伤半年没好,后来抹了黑熊油,第二年,脚心里剩下的树茬子自己退出来了。黑熊、麝香、豹子多年没见,野猪多。以前村里都种玉米土豆,野猪爱下来吃。现在地叫人糟蹋得差不多了,都不种地,野猪也下来得少。动物更怕人,人还是厉害。大路上难见,就是见了,你不惹它,它也不惹你。你讲的都是你自己的事情吗?话说出来,我立即就后悔了。他倒不以为意,反问我,书上的事情,都是写书人的经历不?尽管他回答我为啥爱读书的时候说,读书除了会叫日子好过点外,读书还可以和别人有话说。但我宁愿相信那些故事是他的亲历亲闻而不是书上别人写的被他讲给了我。这时我的电话突然响起,是在山下饭后打牌的朋友喊我返程了。我看见他捡起地。上的书,站起来,向我招了招手,立即就走远了。于是,他向山里,我向山口。我闻见空气中互为融合却又保持独立的香气,分辨出属于猕猴桃花朵的那份香气。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写读书人“手脸黑而粗糙”,鞋跟不挂上,脚踩鞋面上,突出了生活随意的山里人的特征,也制造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B.小说多次写到读书人所看的书,再加上“我”的“愿意相信”和“宁愿相信”的句子内容,说明读书人所讲的并非亲身经历。C.“风吹在不同树叶上发出不同的声响组成和鸣”和“闻见空气中互为融合却又保持独立的香气”的描写暗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D.以“岔路口”为标题,既表明故事发生的地点,与结尾两人走向不同方向相呼应,也暗示了“我”和读书人不同的生活状态。8.在与读书人交往的过程中,“我”对读书人有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44页共44页,9.小说用大段篇幅写读书人“回到语言的河流边的人的讲述”,这段讲述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3分)B(无法得出“读书人所讲的并非亲身经历”这个结论)8.(6分)(1)在山下岔路口读书,与“扑蝶的捕蝉的钓鱼的摘花的”相比,我感到“稀罕”;(2)当“我”听到读书人年近六十从没离开一座山时,顿时产生了探究之意;(3)听完读书人的讲述,“我”“闻见”“分辨”出了其中暗含的思想。(每点2分)9.(6分)(1)这段讲述是为了突出读书人的“知道”,反衬“我”的“不知道。(2)突出读书人与“我”不同的生活方式,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涵。(3)为结尾“我”从他的讲述中有所领悟做铺垫。(每点2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水莲侯发山常言说,千里姻缘一线牵。那么,维系水莲和治河的爱情的这根“线”就是淮河。庚子年上半年,水莲作为医护人员参加河南医疗队驰援武汉工作,安徽阜阳的治河给武汉运送爱心菜。一个极偶然的机会,两人认识了。水莲随口问道:“你父母是不是都是水利工作者?”治河知道水莲话里的潜台词,说:“我家住在淮河边上,父辈是农民,曾吃过淮河泛滥的苦头,父亲便给我起名治河。”第44页共44页,“这么巧啊,我家也在淮河边上,信阳淮滨。”水莲惊讶地说。治河幽默地说:“我把河治理好了,水莲才能永远灿烂。”水莲忍俊不禁。几句话下来,两个不同省份的人,距离一下子拉近了。然后他们添加了微信,一来二去,彼此有了好感。水莲找了几个男友,都因与爸妈的意见不合而黄了。妈妈对未来女婿的要求,代表了当下大多数丈母娘的观念:有房,有车,有资产。爸爸呢,比较传统一点,说穷没根,富没苗,只要孩子勤奋本分就中。孩子好才是硬道理。这就给水莲找对象增加了难度,毕竟十全十美的小伙子尚属凤毛麟角。认识治河后,水莲觉得他既符合爸爸的要求,也能达到妈妈的标准。治河是大学生,回乡创业的。他家里有两层小楼,也有小车,有三个鱼塘,2018年投了上百万元的鱼苗。结束驰援任务后,水莲瞒着爸爸妈妈去了治河的老家。说实话,她是想验证一下真伪。这年头,不得不防。治河在微信上开玩笑说,你要是一条鱼就好了,从上游游下来就能见到我。两地相距七十多公里,水莲开车用了一个半小时,按照治河发的位置,导航到了目的地——王家坝。治河并没有说谎,他家的两层小楼是前年刚刚盖的,金碧辉煌,很是气派。三个鱼塘有三个足球场那么大,仓库,货车,一应俱全……在农村,这样的家底已经很是出类拔萃了。治河的父母也都是实在、厚道的农村人,跟水莲也能说到一起,像是多年不见的老亲戚。水莲回到家,对爸妈彻底坦白了。这一次,爸爸和妈妈的意见空前一致,而且答应了水莲和治河农历七月初七订婚。七月初连续的几场大雨,使得淮河水位暴涨。一旦决堤,水莲家的二百亩莲子种植基地就要毁于一旦。这个莲子种植基地可是她家的全部家当啊!当年投入30万,贷款10万,种植生态无公害莲子。采用“莲鱼共养”“种养共存”的经营模式养殖田螺、鲤鱼、泥鳅,还在莲子基地中建了步行观赏走廊、休闲亭子。去年还完了全部债务,实现了盈利。今年还打算建特色餐馆和农家民宿,提供观赏、游玩、吃住一条龙服务。爸爸和妈妈担心有个闪失,日夜守候在莲子基地。村干部已经要求几次,让他们撤出基地,他们还抱着幻想,河堤不会垮,基地没事。村干部没办法,打电话让水莲回来做父母的工作。趁着下午休班,水莲开车回到了自家的莲子基地。雨后初晴,那田田荷叶上带着晶莹的水珠,有的像反撑开的伞,有的像绿色的圆盘,有的像扇子。一枝枝荷花,有红色的,有粉色的,有白色的,亭亭玉立,千姿百态,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才开了两三片花瓣儿,像少女含羞的脸蛋……若是毁了,不知道爸爸妈妈会伤心成什么样子。听到汽车喇叭声,爸爸和妈妈迎了出来。“孩子,咱的基地保住了。”妈妈一边说一边擦拭着眼角。爸爸说:“淮河水位下降了,大堤没事了。”水莲晃了晃手机,一脸忧郁地说:“爸,妈,我刚在回来的路上得到治河的消息,他们家被洪水冲了,鱼塘、房子都没了。”“人没事吧?”爸爸着急地问。水莲说:“人没事,政府已经安置了。”妈妈迟疑了一下,说:“既然这样,订婚还是缓一缓吧。”第44页共44页,“妈,你说啥呢!”水莲急得差点哭出声来。妈妈说:“他家都没了,咋订婚?”“妈,你知道吗,王家坝的百姓是为了上游和下游的安全,开闸放水,把水引到了自己的家园……”话没说完,水莲已经呜咽起来。“告诉治河,订婚的日子不变。”爸爸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他没家了,在哪里订呢?”水莲像是回答爸爸的话,又像是自言自语。“谁说没家?咱是一家人嘛,咱的家也是他的家,让他们全家都过来。”妈妈说,“咱的基地也正需要帮手呢。”爸爸点点头。水莲笑了,一张脸如同水塘中盛开的荷花,清秀脱俗,娇羞妩媚。补记:2020年7月23日,安徽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转移安置群众19.5万,闸口开闸76个小时左右,蒙洼蓄洪区共蓄洪3.75亿立方米,淮河王家坝段水位下降至28.28米,“上保河南,下保江苏,保住了整个华东地区”。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画线部分运用比喻等手法,从形状和色彩的角度写荷花之茂盛,既突出了水莲父母的勤劳能干,又从某种程度上交代了他们不肯离开基地的原因。B.文章使用反衬的手法,先写水莲之前几个男友都因爸妈意见不合而黄了,而到了治河这里,她爸妈的意见空前一致,并直接答应订婚,以此衬托出治河家境优越。C.文章后半部分主要采用对话形式展开,在体现人物性格的同时,加快了行文的节奏,推进情节发展,让读者的喜怒哀乐跟随人物的情感变化而变化。D.文章正文结尾对水莲的描写,照应文章的标题和前文对荷塘的描写,在直接写出水莲美丽的外表的同时,衬托其心灵之美,升华了文章主旨。8.小说结尾加的一段补记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侯发山的小说透露着质朴的乡土气息,请结合本文加以简析。【答案】7.B8.①补记部分补充交代时代背景,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更能打动读者;②通过补记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能凸显以治河为代表的人物的优秀品质;③补记的内容更能凸显文章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主旨。9.①语言质朴。(特征)文章用个性化、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如“穷没根,富没苗,只要孩子勤奋本分就中”等语言具有乡土气息。②人物形象质朴。文中的人物名字富有乡土气息,比如“治河”“水莲”这两个名字富有乡土特色。③题材质朴。从环境看,“鱼塘”“莲鱼共养”“种养共存”“农家民宿”“观赏、游玩、吃住一条龙服务”等带有当下新农村的典型特征。④人情质朴。文章通过一次洪灾再现汛情期间各地农民相互帮助、人们相互支持的情景,透露着质朴的人性美,蕴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解析】【7题详解】第44页共44页,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B.“使用反衬的手法”错,文章是通过介绍治河的个人条件和家庭条件来体现治河的优秀的,并没有使用反衬的手法。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本文是小说,而补充部分是新闻,属真实材料,这则新闻就是小说创作的背景,结尾补充新闻,增加了真实感和增强艺术效果。在表现人物方面“安徽阜阳王家坝安置了……,开闸放水76小时,是为了……”,而治河就是他们两个典型代表,这样写凸显人物的舍小家顾大家的优秀品质。在表现主题方面,“上保河南,下保江苏,保住了整个华东地区”等内容,凸显了“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是一篇以农村为背景的小说,那么在分析乡土气息时,就要找到文中能够体现农村特色的人、事、物。在人物方面,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比如“治河”“水莲”很有农村特色,富有乡土气息;小说语言,无论是叙述语言如“穷没根,富没苗,只要孩子勤奋本分就中”具有乡土气息,还是文中人物的对话,如妈妈说:“他家都没了,咋订婚?”“妈,你知道吗,王家坝的百姓是为了上游和下游的安全,开闸放水,把水引到了自己的家园……”话没说完,水莲已经呜咽起来。“告诉治河,订婚的日子不变。”爸爸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质朴的对话,富有乡土气息,表现出乡村家庭为女儿的婚姻各自的考虑;小说选材方面中涉及的“鱼塘”“莲鱼共养”“种养共存”“农家民宿”“观赏、游玩、吃住一条龙服务”等内容展现了新农村的面貌,富有乡土气息;比如:“这个莲子种植基地可是她家的全部家当啊!当年投入30万,贷款10万,种植生态无公害莲子。采用‘莲鱼共养’‘种养共存’的经营模式养殖田螺、鲤鱼、泥鳅,还在莲子基地中建了步行观赏走廊、休闲亭子。”所写内容均为乡村所处可见的事物,富有乡土气息。主题方面,如“妈,你知道吗,王家坝的百姓是为了上游和下游的安全,开闸放水,把水引到了自己的家园……”小说展现了互帮互助的人性美,蕴含了质朴的乡土气息。综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即可。第44页共44页,(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驮水的日子温亚军连队所在的山上离盖孜河有8公里,全连每天吃用的水都要由驴去河边驮。新买回来的驴和原来负责驮水的下士犟上了,在挨了无数鞭子后才勉强驮回两半桶水。连长决定让上等兵去接驮水工作。第一天早上,上等兵把驴牵出圈,往驴背上搁装水的挑子。驴极不情愿,一把摔了挑子。上等兵也不急,也不抽打驴,驴摔了挑子,他再搁上去,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和驴较量。他和驴都折腾出满身汗,可硬叫驴没有再往下摔挑子的脾气了,上等兵才牵上驴下山。8公里在新疆算不了什么,说起来是几步路的事,可上等兵赶着驴,走了近两个小时。下山路上,驴故意磨蹭,上等兵不急不恼,任它由着自己的性子走。到了河边,上等兵往挑子上的桶里装满水后,驴又闹腾开了,几次把挑子摔下来,弄了上等兵一身的水。上等兵也不生气,驴摔下来,他再搁上去,摔下来,再放上去。他一脸的惬意样惹得驴更是气急。直到下午,上等兵才牵着驴驮了两半桶水回到山上。倒下水后,上等兵没有歇息,又牵着驴去驮水。如此折腾到天快亮时,驮够了四趟水,才让驴歇下。第二天,刚吹起床哨,上等兵就把驴牵出来去驮水。这天虽然也驮到了半夜,可桶里的水基本是满的。一连几天,如果不驮够四趟水,上等兵就不让驴休息,但他没有抽过驴一鞭子。慢慢地,在上等兵不愠不怒、不急不缓的调教中,驴没了那份暴烈,心平气和得就像河边的水草。上等兵感觉到驴已经真心实意接纳了他,便对驴更加亲切友好了。驴读懂了那份亲近,朝空寂的山中吼叫几声,又在自己吼叫的回声里敲出鼓点一样的蹄音欢快地走着。上等兵感应着驴的欢快,知心地拍了拍驴背,把缰绳往它脖子上一盘,不再牵它,只跟在一边。他又想到该给驴起个名字,兴奋起来,一点没犹豫,就给驴起名“黑家伙”。连长喜欢叫兵们这个家伙那个家伙的,驴全身黑色,就该叫“黑家伙”。虽然驴不是兵,但也是连队的一员,是他的战友。渐渐地,“黑家伙”熟悉了每天的水要驮回哪里,它总主动走到那里。一天,上等兵在路上耽搁了一下,“黑家伙”没有接到叫它停的命令,径自走出好远。待上等兵追到山上,“黑家伙”已经把两桶水分别驮到一班和二班的门口,正站着等他喂草料呢。上等兵冲到“黑家伙”跟前,“黑家伙”以为自己做错了事,扑闪着大眼睛,等着一个不高兴的表情。上等兵没有骂它,却伸出手抚着它的背,表扬它,“黑家伙”兴奋地冲天叫了几声。有了这一次,上等兵决定让“黑家伙”独自驮水回连。在河边装上水后,他对“黑家伙”第44页共44页,说你自己回吧,“黑家伙”就自己上山了。“黑家伙”第一次独自上路时,上等兵有点不放心,悄悄地跟在后面,远远地看着,他发现“黑家伙”稳健的身影,竟是群山中惟一的动点。这惟一的动点,一下子使四周沉寂的山峰山谷多了些让人感动的东西。过了一个多小时,“黑家伙”驮着空挑子回到河边。上等兵高兴极了,扑上去亲了它一口,并把自己在河边割的青草奖赏给它。“黑家伙”吃着,不停地甩着尾巴,表示它的高兴。上等兵买回一个铃铛,拴到“黑家伙”的脖子上。铃铛声清脆悦耳,陪伴着“黑家伙”行走在寂静的山道上。“黑家伙”喜欢这铃铛声,离上等兵越来越近,步子也越来越快,铃铛声也越加响亮,远远地传到盖孜河边。为了打发“黑家伙”不在身边的时间,上等兵带上了课本,在河边复习功课,他心里一直做着考军校的梦呢。复习累了,他背着手在草地上散步。他想到考上军校后,会和“黑家伙”分开,心里一阵难受,就拼命地给“黑家伙”割青草,想把“黑家伙”一个冬天甚至几个冬天要吃的草都割下、晒干,预备好。在铃铛声中,又过了一年。这年夏天,上等兵考取了军校。走的那天,上等兵叫“黑家伙”驮着自己的行李下山,再最后一次给“黑家伙”背上的挑子里装上水,看着它往山上走去,直到走出很远。等他恋恋不舍地背着行李要走时,突然熟悉的铃声由远及近急促而来。他转身向山路望去,“黑家伙”正以他平时不曾见过的速度飞奔而来,纷乱的铃铛声大片大片地摔落在地。上等兵的心不由一颤,眼睛模糊了,模糊中,他发现,奔跑着的“黑家伙”是这凝固的群山中惟一的动点。(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写到驴对下士的反抗、不合作,与后文上等兵独特的驯驴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上等兵不急不躁、耐心平和的性格特点。B.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铃铛声,一人一驴行走在山路上,清脆的铃铛声打破了山道的寂静,展现出空灵悠远、意境优美的画面。C.小说标题意味深长,“驮水的日子”既是上等兵与驴相处的美好时光,也是与战友戍边的岁月,寄寓了他对这一段军旅生活的深深眷恋。D.小说讲述了上等兵与驮水的驴之间情感变化的故事,叙事自然平实,情感真挚动人,表现了当代军人的人性美以及人与动物的和谐美。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上等兵驯驴,暗线是上等兵的进步与成长。B.作者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铃铛声,驴行走在山道上,清脆的铃铛声打破了山道的寂静,反映了边关军旅生活的单调与孤独。C.上等兵自始至终没有出现名字,驮水的驴却被上等兵取了一个名字,表达了上等兵对驴的喜爱,也表现了上等兵待驴平等,视驴如战友。第44页共44页,D.小说叙事自然平实,情感真挚动人,虽然没有运用任何情节技巧,却给人余味悠长的阅读感受。6.小说中两次写上等兵发现“黑家伙”是“群山中惟一动点”,但两次的情形不同,上等兵的心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这样写有什么效果。【答案】4.B5.D6.①分析:第一次的情形是上等兵悄悄跟在驴后面,表现了他对驴的喜爱、关心;第二次的情形是上等兵离开时,突出了他和驴之间的依恋、不舍。②效果:两次描写在情节上互为呼应,丰富了人物形象,表现了人和动物战友般的深厚情谊。【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空灵悠远”不符合小说的意境。本篇小说的意境特点是“优美”。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D.“没有运用任何情节技巧”错,本文有“下士”与“上等兵”对待驴的态度的对比和两次写上等兵发现“黑家伙”是“群山中惟一的动点”前后的照应等,可见小说运用了技巧。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某个情节作用的鉴赏能力。完成此题首先要找出相关描写,第一次为“黑家伙”第一次独自上路时,上等兵有点不放心,悄悄跟在后面,远远地看着,他发现“‘黑家伙’稳健的身影,竟是群山中惟一的动点。这惟一的动点,一下子使四周沉寂的山峰山谷多了些让人感动的东西”,在经历与驴的较量以后,驴成了上等兵工作的伙伴,从他悄悄跟在驴后面,表现了他对驴的关心和发自内心的喜爱。第二次为“上等兵的心不由一颤,眼睛模糊了,模糊中,他发现,奔跑着的黑家伙是这凝固的群山中惟一的动点”,此时上等兵要与相处很长时间的朋友分离了,而驴也表现出对他的恋恋不舍,此时上等兵的内心是感动、依恋与不舍等情感的混合。解答效果一问,就是回答情节的作用,文中两次写上等兵发现“黑家伙”是“群山中惟一的动点”,一前一后,很显然是前后呼应;这种呼应主要是突显人物形象及主题。通过这两次描写,我们看到了上等兵善良细腻的内心世界,也体会到了人与驴之间的真挚感情。因此可总结出既丰富了上等兵这一人物形象,又突出了人与驴之间的如同战友般的深厚情谊。第44页共44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字号老 舍钱掌柜走后,辛德治——三合祥的大徒弟,好几天没正经吃饭。钱掌柜是绸缎行公认的老手,正如三合祥是公认的老字号。辛德治是钱掌柜手下教练出来的人。可是他并不专因私人的感情而这样难过,也不是自己有什么野心。辛德治说不上来为什么这样怕,好像钱掌柜带走了一些永难恢复的东西。多少年了,三合祥是永远那么官样大气:金匾黑字,绿装修,黑柜蓝布围子,大杌凳包着蓝呢子套,茶几上永远放着鲜花。多少年了,三合祥除了在灯节才挂上四只宫灯,垂着大红穗子,没有任何不合规矩的胡闹八光。多少年了,三合祥没打过价钱,抹过零儿,或是贴张广告,或者减价半月;三合祥卖的是字号。多少年了,柜上没有吸烟卷的,没有大声说话的;有点响声只是老掌柜的咕噜水烟与咳嗽。这些,还有许许多多可宝贵的老气度、老规矩,由周掌柜一进门,辛德治看出来,全要完!果然,周掌柜——来了还没有两天——要把三合祥改成蹦蹦戏的棚子:门前扎起一座彩牌,“大减价”每个字有五尺见方,两盏煤气灯,把人们照得脸上发绿。这还不够,门口一档子洋鼓洋号,从天亮吹到三更;四个徒弟,都戴上红帽子,在门口,在马路上,见人就给传单。这还不够,他派定两个徒弟专管给客人送烟递茶,哪怕是买半尺白布,也往后柜让,也递香烟。这还不够,买一尺还饶上一尺,还赠送洋娃娃,伙计们还要和客人随便说笑;客人要买的,假如柜上没有,不告诉人家没有,而拿出别种东西硬叫人家看。辛德治要找个地方哭一大场去!在柜上十五六年了,没想到过——更不用说见过了——三合祥会落到这步田地!三合祥是“君子之风”的买卖,这个光荣的历史,是长在辛德治的心里的。可是现在?辛德治也并不是不晓得,年头是变了。拿三合祥的左右铺户说,多少家已经把老规矩舍弃,而那些新开的更是提不得的,因为根本就没有过规矩。他最恨的是对门那家正香村:掌柜的踏拉着鞋,叼着烟卷,镶着金门牙。老板娘背着抱着,好像兜儿里还带着,几个男女小孩,成天出来进去,进去出来,唧唧喳喳,不知喊些什么。那群伙计,不知是从哪儿找来的,全穿着破鞋,可是衣服多半是绸缎的。有的贴着太阳膏,有的头发梳得象漆杓,有的戴着金丝眼镜。再说那份儿厌气:一年到头老是大减价,老悬着煤气灯,老转动着留声机。买过两元钱的东西,老板便亲自让客人吃块酥糖;不吃,他能往人家嘴里送!辛德治想不到世上会有这样的买卖,而且和三合祥正对门!第44页共44页,更奇怪的,正香村发财,而三合祥一天比一天衰微。他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难道买卖必定得不按着规矩作才行吗?现在三合祥与正香村的煤气灯把街道照青了一大截,它们是一对儿!三合祥与正香村成了一对?!这莫非是作梦么?不是梦,辛德治也得按着周掌柜的办法走。他得和客人瞎扯,他得让人吸烟,他得把人诓到后柜,他得拿着假货当真货卖,他得等客人争竞才多放二寸,他得用手术量布——手指一捻就抽回来一块!他不能受这个!但是,过了一节,他不能不佩服周掌柜了。节下报账,虽然没赚什么,可是没赔。周掌柜笑着给大家解释:“你们得记住,这是我的头一节呀!我还有好些没施展出来的本事呢。”辛德治看出来,钱掌柜是回不来了;世界的确是变了。可是,不多久,周掌柜到正香村领东去了。正香村需要这样的人,而周掌柜也愿意去,因为三合祥的老规矩太深了,仿佛是长了根,他不能充分施展他的才能。辛德治送出周掌柜去,好像是送走了一块心病。对于东家们,辛德治以十五六年老伙计的资格,是可以说几句话的,他去给钱掌柜运动,也托出钱掌柜的老朋友们来帮忙。他不说钱掌柜的一切都好,而是说钱与周二位各有所长,应当折中一下,不能死守旧法,也别改变得太过火。老字号是值得保存的,新办法也得学着用。钱掌柜果然回来了。街上只剩了正香村的煤气灯,三合祥恢复了昔日的肃静,虽然因为欢迎钱掌柜而悬挂上那四个宫灯,垂着大红穗子。三合祥的门凳上又罩上蓝呢套,钱掌柜眼皮也不抬,在那里坐着。伙计们安静地坐在柜里,有的轻轻拨弄算盘珠儿,有的徐缓地打着哈欠,辛德治口里不说什么,心中可是着急。半天儿不能进来一个买主。偶尔有人在外边打一眼,似乎是要进来,可是看看金匾,往正香村那边走去。有时候已经进来,看了货,因不打价钱,又空手走了。过了一节,三合祥非减人不可了。辛德治含着泪和钱掌柜说:“我一人干五个人的活,咱们不怕!”老掌柜也说:“咱们不怕!”辛德治那晚睡得非常香甜,准备次日干五个人的活。可是过了一年,三合祥倒给正香村了。(选自《老舍文集》,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文本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小说以辛德治的视角为主,由他见证了三合祥的兴衰变迁,作为一种全知全能视角,既能自由叙事,又方便作者表达情感与态度。B.钱掌柜不得不离开三合祥,源于一个无可奈何的原因:把买卖做赔了。因为三合祥的东家看重的是经济收益,商业现实是残酷的。C.做“君子之风”买卖的三合祥败给了正香村,而舍弃老字号的规矩后,三合祥的生意渐渐好起来了,暗示了这是老字号必走的改革之路。D.小说中出现的“道具”——宫灯和煤气灯,具有象征作用。宫灯象征着三合祥的老气度老规矩,煤气灯象征着以正香村为代表的新做派新特点。第44页共44页,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表现在:三合祥前后变化的对比;三合祥和同为绸缎店的正香村、天成店的对比;辛德治前后思想变化的对比。8.小说中钱掌柜、周掌柜的经营之道各有特点,请加以概括。对比他们的经营之道,你有哪些认识思考?【答案】7.CE8.①钱掌柜做生意货真价实,言无二价,坚持经商规矩;不迎合顾客,经营方式上缺少变通②周掌柜做生意以假充真,拉客强卖,短尺少寸,缺少经营诚信;能用多种方式占领市场,迎合顾客。③二者各有优劣,我们应该辩证看待。学习钱掌柜的诚信待客和周掌柜的市场经济意识的同时,也要扬弃他们的不变通和缺少诚信。【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文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C.“这是老字号必走的改革之路”错误。自打周老板来了以后,有些老规矩被舍弃了,但是“过了一节,他不能不佩服周掌柜了”。三合祥“虽然没赚什么,可是没赔”,但是他内心深处又很留恋以前按老规矩做生意的三合祥,“难道买卖必定得不按着规矩作才行吗?”这些话反映了辛德治的矛盾心理。他痛恨新来的周掌柜,但是又不得不承认三合祥赔本这个现实。“而舍弃老字号的规矩后,三合祥的生意渐渐好起来了”,让读者思考“老字号”的店铺在社会变革中该如何生存并发展。E.“辛德治前后思想变化的对比”错误。由“辛德治送出周掌柜去,好像是送走了一块心病”“去给钱掌柜运动,也托出钱掌柜的老朋友们来帮忙”“辛德治含着泪和钱掌柜说:‘我一人干五个人的活,咱们不怕!’老掌柜也说:‘咱们不怕!’”可知,他的思想自始至终没有什么变化。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内容以及个性化解读文本的的能力。本题有两个问题,要分开来回答。第一个问题时要回答钱掌柜、周掌柜经营之道的各自特点。阅读原文,分别找到这两位老板的经营方式,再概括他们的经营特点。第44页共44页,“多少年了,三合祥是永远那么官样大气”“多少年了,三合祥除了在灯节才挂上四只宫灯,垂着大红穗子没有任何不合规矩的胡闹八光。多少年了,三合祥没打过价钱,抹过零儿,或是贴张广告,或者减价半月;三合祥卖的是字号。多少年了,柜上没有吸烟卷的,没有大声说话的;有点响声只是老掌柜的咕噜水烟与咳嗽”“三合祥是‘君子之风’的买卖”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钱掌柜的经营之道是:正直规矩,生意做得官样大气,言无二价,货真价实,“君子之风”的买卖。“许许多多可宝贵的老气度,老规矩,由周掌柜一进门,……全要完!”“周掌柜……要把三合祥改成蹦蹦戏的棚子:门前扎起一座彩牌,‘大减价’每个字有五尺见方,……。这还不够,门口一档子洋鼓洋号,从天亮吹到三更;四个徒弟,都戴上红帽子,在门口,在马路上,见人就给传单”“他派定两个徒弟专管给客人送烟递茶,哪怕是买半尺白布,也往后柜让,也进香烟”“买一尺还饶上一尺,还赠送洋娃娃,伙计们还要和客人随便说笑;客人要买的,假如柜上没有,不告诉人家没有,而拿出别种东西硬叫人家看”“辛德治也得按着周掌柜的办法走。他得和客人瞎扯,他得让人吸烟,他得把人诓到后柜,他得拿着假货当真货卖,他得等客人争竞才多放二寸,他得用手术量布——手指一捻就抽回来一块!”周掌柜的经营之道是:不守老规矩,狡诈逢迎,大减价,打广告,拉客人,以假代真,强卖东西,短尺少寸。针对以上两位掌柜的不同特点的经营之道,结合小说的主旨,考生可以提出这样的看法:钱掌柜的经营方式代表了旧时代、旧文明,它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了,三合祥走向衰败是必然的。周掌柜的新经营模式虽能盈利,但盈利的同时也失去了对传统的坚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美食家·吃喝小引陆文夫①美食家这个名称很好听,读起来还真有点美味!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加以解释的话,不妙了:一个十分好吃的人。好吃还能成家!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但偏偏有那么一个人因好吃而成家,他就是朱自冶。我藐视他,憎恨他,反对他。②首先得声明,我决不一般地反对吃喝;如果我自幼便反对吃喝的话,那末我呱呱坠地之时就是一命鸣呼之日了。可是我们的民族传统讲究勤劳朴实,生活节俭,好吃历来就遭到反对。母亲对孩子从小便进行“反好吃”的教育。③朱自冶是个房屋资本家,他剥削别人没有任何技术,只消说“收房钱”,甚至连这也不用说,因为收房钱的事儿自有经纪人代理。房屋资本家大概总懂得营造术吧,这门技术对社会也是有用的。可朱自冶对此却是一窍不通,他连自家究竟有多少房屋,坐落在哪里,都是稀里糊涂的。④第44页共44页,都说好吃的人总是顾嘴不顾身,这话却有点道理,尽管朱自冶有足够的钱来顾嘴又顾身,可他对穿着一事毫无兴趣。听说他也曾结过婚,但不曾见过身边有女人。只一次,看见他和一个妖冶的女人合坐一辆三轮车。后来才知道,那女人是雇不到车,请求顺带的,朱自冶也毫不客气地叫那女人付掉一半车钱。⑤因为我的姨妈和朱自冶的姑妈是表姐妹,在我父亲谢世之后,便搬进朱宅,住在前面的平房里。不出房钱,只消看看门,料理点家务。朱自冶早出晚归,没家没务。倒是我妈实在看不过去,要帮他拆洗被褥,扫扫灰尘。他不仅不欢迎,反而觉得不胜其烦。因为家在他的概念中仅仅是一张床铺。⑥朱自冶起得很早,因为他的肠胃到时便会蠕动。眼睛一睁,他的头脑里便跳出一个念头:“快到朱鸿兴去吃头汤面!”这句话需要做一点讲解。⑦那时候,苏州有一家出名的面店叫朱鸿兴,如今还开设在怡园的对面。同样的一碗面,各自都有不同的吃法,美食家对此是颇有研究的。比如说你向朱鸿兴的店堂里一坐:“喂!来一碗××面。”跑堂的稍许一顿。那跑堂的为什么要稍许一顿呢?他是在等待你吩咐吃法的——硬面,烂面,宽汤,紧汤,拌面;重青,免青,重油,清淡点,重面轻交,重交轻面……如果是朱自冶向朱鸿兴的店堂里一坐,你就会听见那跑堂的喊出一大片:“来哉,清炒虾仁一碗,要宽汤、重青,重交要过桥,硬点!”⑧一碗面的吃法已经叫人眼花练乱了,朱自冶却认为这些还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吃“头汤面”。千碗面,滑溜,而且有—股面汤气,朱自冶如果吃下一碗有面汤气的面,他会整天精神不振,总觉得有点什么事儿不如意。所以他不能像奥勃洛摩夫那样躺着不起床,必须擦黑起身,勿匆盥洗,赶上朱鸿兴的头汤面。吃的艺术和其它的艺术相同,必须牢牢地把握住时空关系。⑨朱自冶揉着眼睛出大门的时候,那个拉包月的阿二已经把黄包车拖到了门口。朱自冶大模大样地向车上一坐,头这么一歪,脚这么一踩,叮当一阵铃响,到朱鸿兴去吃头场面。吃罢以后再坐上阿二的黄包车,到闾门石路去蹲茶楼。⑩苏州的茶馆到处有,那朱自冶为什么独独要到闾门石路去呢?有考究。那爿大茶楼上有几个和一般茶客隔开的房间,摆着红木桌、大藤椅,自成一个小天地。那里的水是天落水,茶叶是直接从洞庭东山买来的;煮水用瓦罐,燃料用松枝,茶要泡在宜兴出产的紫砂壶里。吃喝吃喝,吃与喝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凡称得上美食家的人,无一不是陆羽和杜康的徒弟的。⑪朱自冶登上茶楼之后,他的吃友们便陆续到齐。美食家们除掉早点之外,决不能单独行动,最少不能少于四个,最多不得超过八人,因为苏州菜有它一套完整的结构。所以美食家们必须集体行动。先坐在茶楼上回味昨天的美食,评论得失,第一阶段是个漫谈会。会议一结束便要转入正题,为了慎重起见,还不得不抽出一段时间来讨论今日向何方?是到新聚丰、义昌福,还是到松鹤楼。如果这些地方都吃腻了,他们也结伴远行,到木渎的石家饭店去吃鲃肺汤,枫桥镇上吃大面,或者是到常熟去吃叫花子鸡……可惜我不能把苏州和它近郊的美食写得太详细,深怕会因此而为苏州招来更多的会议,小说的副作用往往难以料及。第44页共44页,(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先是对“美食家”这雅号表称道,而后“不妙”两字笔锋一转,点明此类人的核心特征,奠定了对“美食家”的情感基调。B.作者善抓细节做文章。跑堂的“稍许一顿”,写出了待客周到;“妖冶”一词勾勒了女子的形象,进而展现了姑苏女子的审美倾向。C.夹叙夹议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作者运用灵活多变的笔法,以幽默风趣的笔调,为以朱自冶为代表的“美食家”们的精神画像。D.结尾“可惜”句看似突兀,实为创新之笔。“我”本来是小说中的叙述者,却似乎突然变成了作者本人,颇具“庄生梦蝶”之妙。8.概述“我”藐视、憎恨、反对朱自治的原因。(6分)答:9.结合本文,谈谈陆文夫小说“现实”与“虚构”的关系。(6分)答:7.B【7题详解】B项,“进而展现了姑苏女子的审美倾向”错误。“妖冶”指妖媚而不庄重,作者写这样一个女子是为了衬托朱自冶除了吃喝别无所好。8.(1)因为“我”自幼便接受了“反好吃“的教育;(2)因为朱自冶是个不学无术的资本家,对社会毫无贡献;(3)因为朱自冶专注吃喝,不通人情世故。【8题详解】依据“可是我们的民族传统讲究勤劳朴实,生活节俭,好吃历来就遭到反对。母亲对孩子从小便进行‘反好吃’的教育”可概括为:因为“我”自幼便接受了“反好吃“的教育;依据“朱自冶是个房屋资本家,他剥削别人没有任何技术,只消说‘收房钱’,甚至连这也不用说,因为收房钱的事儿自有经纪人代理。房屋资本家大概总懂得营造术吧,这门技术对社会也是有用的。可朱自冶对此却是一窍不通,他连自家究竟有多少房屋,坐落在哪里,都是稀里糊涂的”可概括为:因为朱自冶是个不学无术的资本家,对社会毫无贡献;依据“朱自冶早出晚归,没家没务。倒是我妈实在看不过去,要帮他拆洗被褥,扫扫灰尘。他不仅不欢迎,反而觉得不胜其烦。因为家在他的概念中仅仅是一张床铺”可概括为:因为朱自冶专注吃喝,不通人情世故。9.(1)苏州的现实生活是陆文夫虚构《美食家》的基础。它为小说提供了典型环境和原型人物;(2)《美食家》中虚构的内容使现实的形象更生动,矛盾更集中,地域文化展现更充分。【9题详解】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它源于生活,但更高于生活。就本文而言,小说的故事情节、朱自冶这一形象都是虚构的,但其来源却是苏州的现实生活,包括苏州城里特有的风味美食,如“硬面,烂面,宽汤,紧汤,拌面;重青,免青,重油,清淡点,重面轻交,重交轻面……”第44页共44页,;风俗人情,如“美食家们除掉早点之外,决不能单独行动,最少不能少于四个,最多不得超过八人,因为苏州菜有它一套完整的结构”;原型人物,如不学无术的资本家,毫无社会价值的食客、茶客等。但《美食家》中虚构的内容使现实的形象更生动,矛盾更集中,地域文化展现更充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鼠疫(节选)[法]阿尔贝·加缪第10章封城晚上,里厄发了一份电报给他的妻子,告诉她说,城已封了,他身体健康,要她继续当心自己的身体,他惦念着她。当他从医院里出来的时候,看到一位年轻人在等他。里厄觉得好像曾见到过他,但思索着不敢肯定。“我曾在事件发生前,为了了解阿拉伯人的生活情况而来讨教过你,”那人说,“我叫朗贝尔。”对方显得有些烦躁,他是来请里厄医生帮忙的。里厄邀他陪自己步行到中心区的一家诊疗所,因为他有事要吩咐。他们就顺着黑人居住区的小街走去。天色逐渐朦胧,但是过去一到这个时刻就很吵闹的城市,现在却变得出奇的安静。朗贝尔谈着,情绪十分激动。他把女友丢在巴黎。封城开始后他曾去排了两个钟头的长队,获准打了一份仅仅只有“一切均好,不久再会”几个字的电报。今天早晨起床时,他忽然想到毕竟他不能预计事态会持续多久,决定离开奧兰。他与奥兰市无关,没有必要留在这里。朗贝尔说:“但我毕竟是外地人。”为了结束谈话,里厄试图安慰朗贝尔,提醒他能在奥兰找到很好的报道资料,如果仔细考虑一下,任何事件都有可取的一面。这时他们已走到市区的中心。在中心区的大街上,见到的已不是平时的人群了。几个行人急急忙忙地向远处住所走去,没有一个人面带笑容。朗贝尔突然说道:“这是因为她和我,我们相识不久,但十分投机。”里厄不说什么。朗贝尔又说“我打扰您了。我只想要求您为我出一张证明,说明我没有患上这种倒霉的疾病。”两人走到阅兵场。蒙着一层灰色尘土的无花果树和棕榈树的树枝一动不动地下垂着,树丛中有一座满是尘土的、肮脏的、象征共和国的雕像。他们在雕像前停步,里厄朝朗贝尔看看,这位记者的呢帽戴在后脑勺上,系着领带的衬衫领子的纽扣解开着,胡髭也没有好好剃过,脸上一副负气不服的神情。第44页共44页,里厄最后说:“我理解您的心情,但是我不能为您出证明,因为事实上我并不知道您是否患有这种病,即使您现在没有病,我也不能证明您在离开我直到走进省政府的一段时间内不会传染上。况且,即使……”“况且,即使什么?”朗贝尔问。“况且,即使我给了您证明,对您也无济于事。”“那为什么?”“因为城中像您这种情况的人有好几千:然而没有放走过一个。”“但假使他们本人都没有染上鼠疫呢?”“这个理由还不够。事关大家安全,也只有这样做。”“但是我不是这里的人嘛!”“从现在起,您同大家一样,也算是这里的人了。”朗贝尔激动起来,他说“这是人道问题,我向您发誓。也许您不能体会一对情投意合的人两相分开的滋味。”“安全才是最大的人道!对不起,现在我只能这么说!”里厄冷静严肃地盯着朗贝尔。他当然希望朗贝尔同他的爱人重逢,希望一切相爱的人们再度相会,但是碍于法令,碍于鼠疫,他的任务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朗贝尔痛苦地说,“您不会体会,您是在讲大道理,您生活在抽象观念中。”医生抬头望着象征共和国的雕像说,他不知道他是否在讲大道理,不过他讲的是明摆着的事实。记者整了整领带以不服气的口吻说,“我会离开这个城市的。”医生说他是理解他的想法的,但是这事情与他无关。“啊!我明白了,”朗贝尔说“您就要讲些为了公众利益之类的话了,但是公众利益也要以个人幸福为基础的!”第20章留下朗贝尔走到医生家里。里厄的母亲告诉朗贝尔,他可以在城内高地的医院里找到她的儿子。他辗转了多家医院,终于找到了里厄。这是一间宽敞的大厅,尽管天气炎热,窗户还是紧闭着。从装有铁栅栏的高高的窗口中泻进来一股强烈的光线,有几个穿着白衣的男人在这光线下缓慢地走动。里厄弯着身子站在一个正在呻吟的病人面前,朗贝尔几乎认不出是他了。医生正在切开病人的腹股沟,有两个女护士在床的两旁帮着把病人的下肢分开。“医生,”朗贝尔说,“我不走了,我想留下来跟你们在一起。”里厄似乎还没能从疲劳中恢复过来。他声音低沉地问道:“那么她呢?”朗贝尔说,如果他走掉,他会感到羞耻,这会影响他对留在外边的那个人的爱情。但里厄振作了一下,用有力的声音说:“这是愚蠢的,选择幸福,谈不上有什么羞耻。”朗贝尔说:“是啊,不过要是只顾一个人自己的幸福,那就会感到羞耻。”第44页共44页,朗贝尔继续说:“我一直认为我是外地人,我跟你们毫无关系。但是现在我见到了那么多人都和你们一样在做同一件事。我懂得,不管我愿意或者不愿意,我是这城里的人了。这件事跟我们大家都有关系。”没有人回答他的话,于是朗贝尔好像忍不住了,“再说,你们在这医院里干什么?你们是不是也放弃了幸福?”大家沉默了很久,这时里厄独自转过身去,抬起眼皮,看了一下朗贝尔,然后费劲地挺直身子说:“朗贝尔,请原谅我,您讲的这一点,我不清楚。既然您愿意,那么就跟我们一起留下。”接着他凝视着前方,继续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值得人们为了它而舍弃自己的所爱。然而,不知什么原因,我自己就像您一样,也舍弃了我的所爱。”(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奥兰市封城后出奇安静的街区,蒙上灰色尘土、一动不动的树木,让整个环境显得萧条恐怖。B.小说先呈现朗贝尔在里厄面前的焦躁形象,再叙述他之前的经历,暗示了疫情的紧张,制造了悬念。C.文中朗贝尔的烦躁激动和里厄的冷静严肃,朗贝尔前后行为和想法的不同,都形成对比,使人物形象更鲜明。D.文中“抬起眼皮”“费劲地挺直身子”等细节描写体现了里厄医生的极度疲惫,暗示奥兰城中医护人员奇缺。8.小说画波浪线处的人物对话针讨论了哪些问题?对话氛围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9.面对奥兰城的鼠疫,朗贝尔前后的行为和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有何深意?请结合小说节选部分简要分析。(6分)第44页共44页,(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5分)三年教师生涯结束了,孙少平又回家当了农民。自此陷入了极大的苦恼之中。他倒不全是为当农民而苦恼。当农民也没啥,无数像他这样的青年不都是靠土里刨食生活吗?可是,在家中,父母和大哥是主事人,他只能在他们设计的框架中干自己的活。作为一个已经有男性尊严的人,他在内心深处感到痛苦。他渴望寻找自己独立的生活!只要能像个男子汉那样去生活,哪怕比当农民还苦,他也心满意足。这种意识早在他高中毕业时就产生了,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表现得更强烈罢了。按说,眼下这社会,只要肯卖劲,哪怕纯粹在土里刨食,也能有饭吃,有衣穿,有钱花,有老婆孩子,人活一世还求啥哩?可谁让你读了那么些书,又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如果你从小就在这双水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不就和乡亲们抱一样的理想吗?辛劳几年,箍一处新窑,娶个媳妇,生个儿子,做个地道的庄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思考的太多,这才有了不为周围人理解的苦恼……一个人在山里劳动歇息的时候,他头枕手掌仰面躺在黄土地上,长久地望着高远的蓝天和悠悠的白云,眼里会莫名地盈满了泪水,山里寂静无声,甚至能听见自己鬓角的血管在喂喂地跳动。一种强烈的愿望不断从内心升起,他不甘心在双水村默无声息地生活一辈子!老感觉远方有一种声音在召唤他,他不间断地做着远行的梦。唉!有时他又动摇了,还是顺从命运的安排吧!呆在家里虽说精神不痛快,但一日三餐不用操心;有个头疼脑热,也有亲人照料。若流落异乡,就得全靠自个了……但是,到外面去闯荡的想法,还是不能从他心中消失。他的内心为此而炽热地燃烧,有时激动得像打摆子。他意识到,要走就得赶快走!要不,就可能丧失勇气。为什么不趁年轻去实现梦想呢?哪怕碰个头破血流也能聊以自慰啊?要是再过几年,迫不得已成了家,那手脚就永远被捆住了!可是,到外面去干什么?别无选择。只能像大部分外出农民一样到各种工地上当小工,扛石头,提泥包,钻炮眼……不管怎样,非去不可!一切都想好以后,他先找了父亲。孙玉厚老汉惊得目瞪口呆。“你怎猛然想起要出门哩?出那么远的门,人生地不熟,我和你妈怎能放心?”“呆在家里不痛快,我想出去闯一闯……”父亲低下头,说:“第44页共44页,你当惯了老师,刚开始劳动,肯定不习惯,过上一两年,也就习惯了。外面的世界不是咱们的,你出去,还不是要受苦?再说,有个啥事,也没人帮扶……”“爸,这你不要操心。我都二十几岁的人了,自个儿能照顾自个儿。我出去兴许还能给家里赚几个活钱,爸,你...”孙少平几乎要哭了。父亲看出他是做了长时间打算的,很难说服他改变想法,只好犹豫地说:“那这事你要和你哥商量哩!我老了,给你拿不了主意。不过,爸生怕你有个闪失....”少平严肃而感动地对父亲点了点头。天黑以后,少平吞吞吐吐对哥哥说出了他的心事。少安惊讶得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他生气地对弟弟说:“你胡想啥哩!家里现在这么忙,你咋能到外面去逛呢?”这个“逛”字刺伤了少平的心。他有点儿生硬地对哥哥说:"我不是去逛!我是要出去干点儿事!”“干啥事?无非去当个小工!一天挣个仁核桃俩枣,连嘴都糊不住!干嘛去受这罪呢?你在家里,咱们父子三人,加上你嫂,一边种地一边经营咱这烧砖窑,这不好好的嘛!”“我已经二十几的人了,我自己也可以干点儿事!”少安一时不能理解弟弟是什么意思,难道你现在没事可干吗?但少安猛然感到,弟弟已经长大成人了!他不能再在他面前以老大自居了!是啊,弟弟大了……本该高兴,可此刻却有一丝说不出的伤感。看来,弟弟是个和他想法不太一样的人,并且很难劝阻。兄弟俩沉默了好一会儿,一人嘴里噫着根旱烟棒,使劲地抽着。天已经黑严,远处村子里亮起了模糊的灯光。在金家湾那边,不知谁家婆姨正拖长音叫孩子回家睡觉。东拉河水声朗朗,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那你看着办吧,你已经长大成人了,我……”少安感到语塞,不知说什么了。这时候,孙少平的心情也沉重起来了。他对哥哥说:“我走了,你和爸的负担就更重了……”少安轻轻叹了一口气,说:“既然你一心要出去,就不要牵挂家里,倒是你自己一人在外,没啥依靠,要好好操心哩!”黑暗中,两团泪水涌满了少平的双眼……晚上,他躺在炕上,半睡半醒。明天就要走了,走向一个前途未卜的世界,他现在才感到了一片令人心悸的渺茫,不由得手心里捏出两把汗水睡梦中,他感觉有人轻轻地摩擎他的头,他知道那是父亲的手。汹涌的泪水通过鼻孔管流进肚子里……第二天早晨,少平挤上长途车。他尽量笑着向亲人们挥手告别,两颗泪珠早已从他的脸颊上滑落下来……(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44页共44页,A.小说虽然写了孙少平因为读了很多书,知道的太多,思考的太多,结果产生了无法排遣的内心痛苦,但并不是以此否认读书的意义。B.小说很注重细节描写,最典型的是对孙少平几次流泪的描写,有的反映出他对自己命运的哀伤,有的反映出他对亲人的愧疚或不舍。C.小说在写少平和哥哥谈话时,巧妙地插入了一段夜晚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农村夜晚的安谧、宁静、温馨而欢快,烘托了人物此刻的心情。D.小说反映的是农村、农民的生活,大量使用方言土语,比如“土里刨食”“仁核桃俩枣”等,语言朴实,地域色彩浓,充满了乡土气息。8.对比父亲和哥哥对“孙少平外出闯世界”的态度,请结合内容分析其异同点。(6分)9.小说是如何具体塑造孙少平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7.C8.(6分)相同点:都是反对的态度。他们都没有发现少平内心深处的苦恼,两人听到时,都感到很惊讶。不同点:两人不同意他外出闯世界的原因不一样。父亲是因为对儿子不放心;哥哥是因为家里太忙,他不应该出去瞎逛。9.(6分)小说前半部分基本是心理描写,表现了孙少平想过一种独立的有尊严的生活,不安于现状;后半部分基本是语言描写,通过他与哥哥和父亲的对话,凸显了他倔强、自尊心很强的特点;侧面烘托,通过描写父亲和哥哥的表现,间接表现孙少平更追求精神生活的特点。第44页共44页
相关课件
更多相关资料
展开
冲刺2022届高考物理大题限时集训专题02 动力学两类问题 斜面模型(解析版) 冲刺2022届高考物理大题限时集训15 电感感应之线框类进出磁场问题(解析版) 冲刺2022届高考物理大题限时集训16 电感感应之导体棒在导轨上运动问题(解析版) 冲刺2022届高考物理大题限时集训专题12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解析版) 冲刺2022届高考物理大题限时集训专题17 电感感应中动量能量问题(解析版) 冲刺2022届高考物理大题限时集训专题14 带电粒子在叠加场中的运动(解析版)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