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项测试卷5(Word版,含答案)
ID:63052
2021-11-15
12页1111
225.96 KB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项测试卷5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它”有氏族公共墓地,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也差别不大,反映了尚未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下列遗址中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A.姜寨聚落遗址B.牛河梁遗址C.陶寺遗址D.二里头遗址2.下图是某位学生整理的西周制度史。据史实判断,①②处应填入的是( )A.内外服制、小农经济B.内外服制、井田制C.分封制、井田制D.分封制、小农经济3.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完成“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的措施有( )①接受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 ②朝廷设立五经博士 ③实行“推恩令” ④实行科举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C.太后主政皇帝无权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5.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 )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6.“或许因为他(太宗李世民)本身带有少数民族血统之故,因此无论胡汉,都能一视同仁。这种作风对有唐一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下列选项中体现唐太宗“这种作风”的是( )第12页共12页
A.选官不拘一格,用人扬长避短B.选其(突厥)酋长,使入宿卫C.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D.对宗教一体扶植,“示存异方之教”7.下面为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据此能够反映( )年代农业税(万贯)商税(万贯)农业税∶商税至道三年(997年)2408.11567.360∶40天禧五年(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A.商品经济获得快速发展B.纸币成为主要流通货币C.城市商业活动监管加强D.农业生产发展走向衰落8.辽夏金元各政权统治者都创制了本民族文字。如“▲”创制了本民族文字,在科举考中开设“▲”进士科,用“▲”文字答题。“▲”处应填入的民族是( )A.契丹B.女真C.党项D.蒙古9.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和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这充分说明( )A.中国古代科技积淀深厚B.明朝科技已落后于西方C.科技发展依赖国家制度D.理论探讨甚于技术发明10.明朝后期,北方出现了“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的局面。其原因是( )A.明朝国力强盛,蒙古骑兵不敢进犯B.鞑靼和瓦剌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C.长城的修缮阻止了蒙古骑兵的南下D.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11.洋务派先后创办了19家军工企业。在收复新疆之战中,清军的先进武器特别是大炮,发挥了很大作用。这支中国军队被认为是完全不同于所有以前在中亚的中国军队,它基本上近似一个欧洲强国的军队。材料表明,清政府的这场自救运动( )第12页共12页
A.实现了中国近代化B.挽救了清政府的统治C.取得了一定的成效D.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12.老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中国的政治民主化之路B.中国军民的反帝斗争C.志士仁人的反封建历程D.清朝晚期近代化趋向13.下文是近代中国某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摘录,该条约( )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一、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A.与英、德、法、俄等八国签订于1900年B.刺激列强瓜分中国野心,掀起了瓜分狂潮C.割地面积和赔款数额都超过了之前的条约D.要求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14.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是在( )A.戊戌变法期间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C.北洋军阀时期D.新文化运动期间15.“它是在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各种各样的‘主义’传入中国,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A.维新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国民革命16.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基本工业建设计划”(1928年)、“实业建设程序案”(1931年)、“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3年)、“中国经济建设方案”(1937年)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 )A.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B.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抵御了日本对华的经济侵略D.使中国的经济结构趋向完善17.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一革命道路的开端是( )A.中共一大的召开B.国民革命军的北伐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D.《论持久战》的发表18.1979年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名义发表《告台湾同胞书》。这篇文告没有使用“解放台湾”的旧有提法,而是郑重宣告以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意味着( )第12页共12页
A.放弃了“武力统一”的政策B.对台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C.“一国两制”得到成功运用D.全面开放了与台湾的联系19.下表是内蒙古对外贸易进出口情况表(单位:万美元),据表中现象可推知( )年份外贸进出口总值边境贸易进出口总值占外贸的比重198390011101.22%1989433121206427.85%19931202837720364.18%19991607866640141.29%A.沿边地区开放的步伐快于沿海地区内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C.边境地区经济与内陆省份联系增强D.对外开放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企业下放自主权,是解放生产力,建立经济特区,也是解放生产力。但这些都是局部的,某个领域或方面的。只有实行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才是全局性的。这表明当时中国( )A.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B.发展生产力必须改革经济体制C.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D.两种经济体制的冲突逐渐缓和21.人类历史先后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同农业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第三次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其中,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主要由于( )A.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需求量增加B.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C.社会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D.专门性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22.下列对如图数据的分析,与史实相符的是( )第12页共12页
古代雅典居民结构比例图A.外邦人同样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B.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人数不足雅典居民的一半C.全体自由民可以参加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D.占据人口半数的奴隶可以担任政府公职23.古巴比伦时期,房产买卖开始活跃起来,形成了较完备的房产买卖契约。一般平民阶层是房产买卖的主要人群,而女祭司等富人也积极参与其中。这反映了古巴比伦( )A.祭司享有特权B.商品经济活跃C.妇女地位提高D.私有制度产生24.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很少能够真正收回土地,因为多层分封的关系,使得封臣封君之间彼此关系错综关联,而且土地零散,如果封君要收回土地则容易形成战争关系。这说明( )A.国王在法理上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B.王权受到封建领主的挑战必将走向衰落C.中世纪的西欧难以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D.王权必须依靠教权才能掌握世俗统治权25.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A.城市自治权B.人身自由权C.特许经营权D.男女平等权26.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来往于中国和墨西哥之间。自1571年航线开通后,仅20年间约有3000吨白银流入中国。这一现象表明太平洋航线的开通( )A.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B.直接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C.表明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出现了飞跃D.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创造条件27.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融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他(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里卢梭表达的思想是( )A.反对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B.国家主权掌握在人民手里C.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D.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8.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第12页共12页
A.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C.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29.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该法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这主要是因为( )A.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日渐消散B.工业资产阶级话语权的提升C.启蒙思想的传播改变决策者思想D.工业革命导致的贫富差距加大30.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与以往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较,最显著的特点是( )A.具有反法西斯侵略的性质B.是在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C.无产阶级成为领导力量D.具有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性质31.有学者认为,卡德纳斯改革是部分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促进了墨西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墨西哥成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拉丁美洲最民主的国家。下列有关卡德纳斯改革措施中,体现民主政治体制建立的是( )A.打击寡头势力B.推行土地改革C.抵制英国商品D.发展教育32.有学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是“两场大戏之间的过场”。从国际格局演变的角度看,下列对这“两场大戏”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A.苏联强势与美国强势B.大西洋时代与太平洋时代C.欧洲中心与美苏中心D.冷战对峙与多极化趋势33.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 )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B.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C.实现了无壁垒的自由贸易D.欧美与其他地区差距悬殊34.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秩序的特点是( )A.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协调B.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C.避免了国家间的矛盾冲突D.实现了真正的自由贸易35.下面是战后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形势表,表中可以反映出亚洲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兴起的国家印度、菲律宾、韩国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国家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海湾石油富国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第12页共12页
①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②各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③各国走上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④各国不断进行产业更新换代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36.中国古代保留了大量史籍文献,丰富的史料为后世研究提供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材料二 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参考了各种史料。他另外撰成《资治通鉴考异》,说明取舍史料的理由。以下是《考异》的两个事例:关于隋末名将薛仁果的名字,《考异》提到《旧唐书》《新唐书》《柳宗元集》写作“仁杲”,《太宗实录》写作“仁果”。而唐太宗陵墓前有石马六匹,其中一匹的铭文为“白蹄乌,平薛仁果时所乘”。《考异》认为石马铭文“最可据”。关于吐蕃赞普世系,唐代林恩撰写的杂史《补国史》记载,唐文宗时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其弟继位。此事《文宗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考异》参照《补国史》编入。(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史籍的编写体例,并选择其中一部史籍叙述其史学地位。(6分)(2)阅读材料二,指出《资治通鉴》参考的文献史料类型,并举例说明。(4分)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分配土地。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表明:中国共产党高举反封建的战斗旗帜,为在全国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提供了一个基本纲领。同时,它在国民党统治区产生了广泛的政治影响,对随后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发挥了推进作用。——摘编自李佑新、高文学《土地改革对新中国制度建设的历史影响》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解放区和即将解放的地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以改变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做法,第12页共12页
确立了“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改总路线。中央和地方政府派遣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指导土改运动。1952年年底,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外,大陆土改取得了巨大胜利,约3亿农民分得7亿亩地和大量生产资料及其他财产,最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一项最基本的历史任务。——摘编自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意义。(5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改革的原因。(5分)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从政治上来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美苏)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美国挑起冷战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40年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表现。(6分)(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60、70年代对两极格局构成挑战的力量中心有哪些?(4分)第12页共12页
答案1.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姜寨聚落遗址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也差别不大,反映了尚未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A项正确;牛河梁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B项排除;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C项排除;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D项排除。2.C 解析依据图片提示,权力的分配主要是指分封制,而经济基础则是井田制,故C项正确。3.A 解析材料中汉武帝完成“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的措施指的是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还在朝廷设立五经博士,专门传授儒家经学;通过这些措施促进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所以①②正确,故选A项;实行“推恩令”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以③错误;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与汉武帝无关,所以④错误,故排除B、C、D三项。4.D 解析图片反映了东汉后期,由于皇帝年幼继位,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成为东汉后期政治腐败黑暗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5.A 解析根据题干“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可知,“佛图户”不再向政府缴纳赋税,故A项正确。6.B 解析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四个选项中属于民族政策的只有B项,故正确。7.A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宋代农业税的比重下降,商税的比重不断上升,说明商业经济发展繁荣,故选A项;商品经济发展不代表纸币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排除B项;C、D两项由表格数据无法体现,排除。8.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金创建了本民族的文字,并设置了女真进士科,故B项符合题意。9.A 解析据材料“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可知中国古代科技奠基于传统,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积淀深厚,故选A项;材料主要论述中国传统科技没有涉及中西对比,排除B项;材料中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都是个人不是国家制度,排除C项;材料“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说明著作探讨技术不是理论,排除D项。10.D 解析材料反映了明后期北部边境的和平安定局面,其原因是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故D项正确。第12页共12页
11.C 解析根据材料“在收复新疆之战中,清军的先进武器特别是大炮,发挥了很大作用”“它基本上近似一个欧洲强国的军队”可知,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的军事工业,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在一些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表明洋务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政府统治,故选C项。12.D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清政府在清末进行的三次重要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这体现了晚清历史发展的近代化趋向,故选D项。13.D 解析根据材料“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可得出该条约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与诸国仇敌之会”,结合所学这与《辛丑条约》有关,它还规定要求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故D项正确。14.B 解析辛亥革命时期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除旧布新,成立当天宣布改用公元纪年,紧接着又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故选B项。15.C 解析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C项正确。16.A 解析材料中提到的计划和议案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表现,是国家经济职能加强的表现,故A项正确。17.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选C项。18.B 解析不用“解放台湾”,宣告以“和平方式”统一,体现了对台政策的转变,故选B项。19.D 解析从1983年到1999年,内蒙古的外贸进出口总值、边境贸易进出口总值及占外贸的比重均有显著的增加,这说明我国对外开放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故选D项。20.B 解析根据“只有实行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才是全局性的”可知,邓小平认为只有实现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全面发展生产力,这表明当时中国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改革经济体制,故选B项。21.A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手工业主要是满足人们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需要,故选A项。22.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在古代雅典居民组成部分中,自由民所占的人数不足一半,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雅典,能够享受民主政治权利的只有成年男性公民,因此,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人数不足雅典居民的一半,故选B项。23.B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古巴比伦时期,“房产买卖开始活跃起来”,其参与人员既有一般的平民阶层,还有女祭司等富人,说明此时期古巴比伦房地产交易比较活跃,这就反映出其商品经济的活跃,故选B项。24.A 解析在封君封臣制度下,由于多层分封的关系,各级领主只对自己的直属上级领主负责,因此国王只是在法理上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故选A项。25.A 解析据材料“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可知,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城市市民,城市市民为争取自治权展开与封建主的斗争,故选A项。第12页共12页
26.A 解析材料说明太平洋航线的开通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反映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工商业发达,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又刺激了工商业发展,故选A项。27.B 解析卢梭认为政府是人民个人意志的共同体,行政权的受托人是人民的办事员,必须服从人民的意志,这说明卢梭始终把人民的意志放在首位,认为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故选B项。28.A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棉布的市场需求带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即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故A项正确。29.B 解析据材料“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可知,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减少对壮年男子的福利促使其工作,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要求,故选B项。30.A 解析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不仅仅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而且具有反法西斯侵略的性质,故选A项。31.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卡德纳斯当选总统后,为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施行,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了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故A项正确。32.D 解析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格局是两极格局,并开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故从国际格局演变角度看“两场大戏”指的是冷战对峙与多极化趋势。33.B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经济发展中从未有过的现象,是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的表现,故选B项。34.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秩序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协调,故选A项。35.D 解析亚洲国家经济发展兴起的时间不同,这说明各国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①正确;海湾石油富国发展的显然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②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各国纷纷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了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③正确;材料并未就具体国家进行产业结构分析,无法得出产业更新换代的结论,④错误,故选D项。36.参考答案(1)《史记》:纪传体通史;《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地位:《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2)①史书(正史、杂史、实录)如《太宗实录》《旧唐书》《补国史》;②文集(诗词)如《柳宗元集》;③石刻、碑铭(或金石史料),如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信息“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得出:史书(正史、杂史、实录),第12页共12页
如《太宗实录》《旧唐书》《补国史》。由材料信息“《柳宗元集》”得出:文集(诗词),如《柳宗元集》;由材料信息“唐太宗陵墓前有石马六匹”得出:石刻、碑铭(或金石史料),如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37.参考答案(1)意义:推动了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蓬勃发展;激发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提升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影响力;有助于打击国民党反动统治,为新生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起到了推进作用。(2)特点:保存富农经济;政府主导,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行;坚持群众路线。原因:彻底推翻封建地主统治,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奠基;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38.参考答案(1)原因:对共产主义和苏联的仇视;扩大市场,发展本国经济的需要。表现:推行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联邦德国,造成德国分裂。(2)欧共体的成立与发展;日本的崛起;中国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的兴起)。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可知对共产主义和苏联的仇视;据材料一“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可知扩大市场,发展本国经济的需要。第二小问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推行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联邦德国,造成德国分裂等方面分析回答。第(2)问,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70年代欧共体的成立与发展、日本的崛起、中国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等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第12页共12页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项测试卷5(Word版,含答案)
展开
2022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项测试卷5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它”有氏族公共墓地,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也差别不大,反映了尚未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下列遗址中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A.姜寨聚落遗址B.牛河梁遗址C.陶寺遗址D.二里头遗址2.下图是某位学生整理的西周制度史。据史实判断,①②处应填入的是( )A.内外服制、小农经济B.内外服制、井田制C.分封制、井田制D.分封制、小农经济3.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完成“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的措施有( )①接受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 ②朝廷设立五经博士 ③实行“推恩令” ④实行科举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C.太后主政皇帝无权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5.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 )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6.“或许因为他(太宗李世民)本身带有少数民族血统之故,因此无论胡汉,都能一视同仁。这种作风对有唐一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下列选项中体现唐太宗“这种作风”的是( )第12页共12页
A.选官不拘一格,用人扬长避短B.选其(突厥)酋长,使入宿卫C.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D.对宗教一体扶植,“示存异方之教”7.下面为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据此能够反映( )年代农业税(万贯)商税(万贯)农业税∶商税至道三年(997年)2408.11567.360∶40天禧五年(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A.商品经济获得快速发展B.纸币成为主要流通货币C.城市商业活动监管加强D.农业生产发展走向衰落8.辽夏金元各政权统治者都创制了本民族文字。如“▲”创制了本民族文字,在科举考中开设“▲”进士科,用“▲”文字答题。“▲”处应填入的民族是( )A.契丹B.女真C.党项D.蒙古9.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和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这充分说明( )A.中国古代科技积淀深厚B.明朝科技已落后于西方C.科技发展依赖国家制度D.理论探讨甚于技术发明10.明朝后期,北方出现了“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的局面。其原因是( )A.明朝国力强盛,蒙古骑兵不敢进犯B.鞑靼和瓦剌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C.长城的修缮阻止了蒙古骑兵的南下D.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11.洋务派先后创办了19家军工企业。在收复新疆之战中,清军的先进武器特别是大炮,发挥了很大作用。这支中国军队被认为是完全不同于所有以前在中亚的中国军队,它基本上近似一个欧洲强国的军队。材料表明,清政府的这场自救运动( )第12页共12页
A.实现了中国近代化B.挽救了清政府的统治C.取得了一定的成效D.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12.老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中国的政治民主化之路B.中国军民的反帝斗争C.志士仁人的反封建历程D.清朝晚期近代化趋向13.下文是近代中国某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摘录,该条约( )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一、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A.与英、德、法、俄等八国签订于1900年B.刺激列强瓜分中国野心,掀起了瓜分狂潮C.割地面积和赔款数额都超过了之前的条约D.要求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14.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是在( )A.戊戌变法期间B.南京临时政府时期C.北洋军阀时期D.新文化运动期间15.“它是在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各种各样的‘主义’传入中国,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A.维新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国民革命16.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基本工业建设计划”(1928年)、“实业建设程序案”(1931年)、“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3年)、“中国经济建设方案”(1937年)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 )A.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B.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抵御了日本对华的经济侵略D.使中国的经济结构趋向完善17.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一革命道路的开端是( )A.中共一大的召开B.国民革命军的北伐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D.《论持久战》的发表18.1979年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名义发表《告台湾同胞书》。这篇文告没有使用“解放台湾”的旧有提法,而是郑重宣告以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意味着( )第12页共12页
A.放弃了“武力统一”的政策B.对台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C.“一国两制”得到成功运用D.全面开放了与台湾的联系19.下表是内蒙古对外贸易进出口情况表(单位:万美元),据表中现象可推知( )年份外贸进出口总值边境贸易进出口总值占外贸的比重198390011101.22%1989433121206427.85%19931202837720364.18%19991607866640141.29%A.沿边地区开放的步伐快于沿海地区内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C.边境地区经济与内陆省份联系增强D.对外开放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企业下放自主权,是解放生产力,建立经济特区,也是解放生产力。但这些都是局部的,某个领域或方面的。只有实行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才是全局性的。这表明当时中国( )A.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B.发展生产力必须改革经济体制C.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D.两种经济体制的冲突逐渐缓和21.人类历史先后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同农业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分工,第三次是出现了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其中,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主要由于( )A.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需求量增加B.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C.社会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D.专门性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22.下列对如图数据的分析,与史实相符的是( )第12页共12页
古代雅典居民结构比例图A.外邦人同样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B.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人数不足雅典居民的一半C.全体自由民可以参加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D.占据人口半数的奴隶可以担任政府公职23.古巴比伦时期,房产买卖开始活跃起来,形成了较完备的房产买卖契约。一般平民阶层是房产买卖的主要人群,而女祭司等富人也积极参与其中。这反映了古巴比伦( )A.祭司享有特权B.商品经济活跃C.妇女地位提高D.私有制度产生24.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很少能够真正收回土地,因为多层分封的关系,使得封臣封君之间彼此关系错综关联,而且土地零散,如果封君要收回土地则容易形成战争关系。这说明( )A.国王在法理上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B.王权受到封建领主的挑战必将走向衰落C.中世纪的西欧难以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D.王权必须依靠教权才能掌握世俗统治权25.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A.城市自治权B.人身自由权C.特许经营权D.男女平等权26.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来往于中国和墨西哥之间。自1571年航线开通后,仅20年间约有3000吨白银流入中国。这一现象表明太平洋航线的开通( )A.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B.直接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C.表明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出现了飞跃D.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创造条件27.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融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他(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里卢梭表达的思想是( )A.反对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B.国家主权掌握在人民手里C.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D.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8.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第12页共12页
A.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C.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29.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该法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这主要是因为( )A.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日渐消散B.工业资产阶级话语权的提升C.启蒙思想的传播改变决策者思想D.工业革命导致的贫富差距加大30.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与以往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较,最显著的特点是( )A.具有反法西斯侵略的性质B.是在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C.无产阶级成为领导力量D.具有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性质31.有学者认为,卡德纳斯改革是部分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促进了墨西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墨西哥成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拉丁美洲最民主的国家。下列有关卡德纳斯改革措施中,体现民主政治体制建立的是( )A.打击寡头势力B.推行土地改革C.抵制英国商品D.发展教育32.有学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是“两场大戏之间的过场”。从国际格局演变的角度看,下列对这“两场大戏”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A.苏联强势与美国强势B.大西洋时代与太平洋时代C.欧洲中心与美苏中心D.冷战对峙与多极化趋势33.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 )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B.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C.实现了无壁垒的自由贸易D.欧美与其他地区差距悬殊34.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秩序的特点是( )A.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协调B.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C.避免了国家间的矛盾冲突D.实现了真正的自由贸易35.下面是战后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形势表,表中可以反映出亚洲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兴起的国家印度、菲律宾、韩国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国家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海湾石油富国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第12页共12页
①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②各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③各国走上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④各国不断进行产业更新换代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36.中国古代保留了大量史籍文献,丰富的史料为后世研究提供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材料二 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参考了各种史料。他另外撰成《资治通鉴考异》,说明取舍史料的理由。以下是《考异》的两个事例:关于隋末名将薛仁果的名字,《考异》提到《旧唐书》《新唐书》《柳宗元集》写作“仁杲”,《太宗实录》写作“仁果”。而唐太宗陵墓前有石马六匹,其中一匹的铭文为“白蹄乌,平薛仁果时所乘”。《考异》认为石马铭文“最可据”。关于吐蕃赞普世系,唐代林恩撰写的杂史《补国史》记载,唐文宗时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其弟继位。此事《文宗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考异》参照《补国史》编入。(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史籍的编写体例,并选择其中一部史籍叙述其史学地位。(6分)(2)阅读材料二,指出《资治通鉴》参考的文献史料类型,并举例说明。(4分)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分配土地。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表明:中国共产党高举反封建的战斗旗帜,为在全国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提供了一个基本纲领。同时,它在国民党统治区产生了广泛的政治影响,对随后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发挥了推进作用。——摘编自李佑新、高文学《土地改革对新中国制度建设的历史影响》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解放区和即将解放的地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以改变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做法,第12页共12页
确立了“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改总路线。中央和地方政府派遣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指导土改运动。1952年年底,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外,大陆土改取得了巨大胜利,约3亿农民分得7亿亩地和大量生产资料及其他财产,最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一项最基本的历史任务。——摘编自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意义。(5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改革的原因。(5分)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从政治上来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美苏)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美国挑起冷战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40年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表现。(6分)(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60、70年代对两极格局构成挑战的力量中心有哪些?(4分)第12页共12页
答案1.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姜寨聚落遗址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也差别不大,反映了尚未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状况,A项正确;牛河梁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B项排除;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C项排除;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D项排除。2.C 解析依据图片提示,权力的分配主要是指分封制,而经济基础则是井田制,故C项正确。3.A 解析材料中汉武帝完成“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的措施指的是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还在朝廷设立五经博士,专门传授儒家经学;通过这些措施促进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所以①②正确,故选A项;实行“推恩令”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以③错误;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与汉武帝无关,所以④错误,故排除B、C、D三项。4.D 解析图片反映了东汉后期,由于皇帝年幼继位,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成为东汉后期政治腐败黑暗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5.A 解析根据题干“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可知,“佛图户”不再向政府缴纳赋税,故A项正确。6.B 解析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四个选项中属于民族政策的只有B项,故正确。7.A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宋代农业税的比重下降,商税的比重不断上升,说明商业经济发展繁荣,故选A项;商品经济发展不代表纸币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排除B项;C、D两项由表格数据无法体现,排除。8.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金创建了本民族的文字,并设置了女真进士科,故B项符合题意。9.A 解析据材料“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可知中国古代科技奠基于传统,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积淀深厚,故选A项;材料主要论述中国传统科技没有涉及中西对比,排除B项;材料中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都是个人不是国家制度,排除C项;材料“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说明著作探讨技术不是理论,排除D项。10.D 解析材料反映了明后期北部边境的和平安定局面,其原因是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故D项正确。第12页共12页
11.C 解析根据材料“在收复新疆之战中,清军的先进武器特别是大炮,发挥了很大作用”“它基本上近似一个欧洲强国的军队”可知,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的军事工业,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在一些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表明洋务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政府统治,故选C项。12.D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清政府在清末进行的三次重要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这体现了晚清历史发展的近代化趋向,故选D项。13.D 解析根据材料“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可得出该条约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与诸国仇敌之会”,结合所学这与《辛丑条约》有关,它还规定要求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故D项正确。14.B 解析辛亥革命时期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除旧布新,成立当天宣布改用公元纪年,紧接着又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故选B项。15.C 解析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C项正确。16.A 解析材料中提到的计划和议案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表现,是国家经济职能加强的表现,故A项正确。17.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选C项。18.B 解析不用“解放台湾”,宣告以“和平方式”统一,体现了对台政策的转变,故选B项。19.D 解析从1983年到1999年,内蒙古的外贸进出口总值、边境贸易进出口总值及占外贸的比重均有显著的增加,这说明我国对外开放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故选D项。20.B 解析根据“只有实行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才是全局性的”可知,邓小平认为只有实现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全面发展生产力,这表明当时中国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改革经济体制,故选B项。21.A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手工业主要是满足人们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需要,故选A项。22.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在古代雅典居民组成部分中,自由民所占的人数不足一半,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雅典,能够享受民主政治权利的只有成年男性公民,因此,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人数不足雅典居民的一半,故选B项。23.B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古巴比伦时期,“房产买卖开始活跃起来”,其参与人员既有一般的平民阶层,还有女祭司等富人,说明此时期古巴比伦房地产交易比较活跃,这就反映出其商品经济的活跃,故选B项。24.A 解析在封君封臣制度下,由于多层分封的关系,各级领主只对自己的直属上级领主负责,因此国王只是在法理上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故选A项。25.A 解析据材料“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可知,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城市市民,城市市民为争取自治权展开与封建主的斗争,故选A项。第12页共12页
26.A 解析材料说明太平洋航线的开通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反映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工商业发达,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又刺激了工商业发展,故选A项。27.B 解析卢梭认为政府是人民个人意志的共同体,行政权的受托人是人民的办事员,必须服从人民的意志,这说明卢梭始终把人民的意志放在首位,认为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故选B项。28.A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棉布的市场需求带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即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故A项正确。29.B 解析据材料“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可知,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减少对壮年男子的福利促使其工作,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要求,故选B项。30.A 解析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不仅仅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而且具有反法西斯侵略的性质,故选A项。31.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卡德纳斯当选总统后,为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施行,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了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故A项正确。32.D 解析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格局是两极格局,并开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故从国际格局演变角度看“两场大戏”指的是冷战对峙与多极化趋势。33.B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经济发展中从未有过的现象,是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的表现,故选B项。34.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秩序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协调,故选A项。35.D 解析亚洲国家经济发展兴起的时间不同,这说明各国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①正确;海湾石油富国发展的显然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②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各国纷纷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了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③正确;材料并未就具体国家进行产业结构分析,无法得出产业更新换代的结论,④错误,故选D项。36.参考答案(1)《史记》:纪传体通史;《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地位:《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2)①史书(正史、杂史、实录)如《太宗实录》《旧唐书》《补国史》;②文集(诗词)如《柳宗元集》;③石刻、碑铭(或金石史料),如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信息“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得出:史书(正史、杂史、实录),第12页共12页
如《太宗实录》《旧唐书》《补国史》。由材料信息“《柳宗元集》”得出:文集(诗词),如《柳宗元集》;由材料信息“唐太宗陵墓前有石马六匹”得出:石刻、碑铭(或金石史料),如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37.参考答案(1)意义:推动了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蓬勃发展;激发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提升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影响力;有助于打击国民党反动统治,为新生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起到了推进作用。(2)特点:保存富农经济;政府主导,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行;坚持群众路线。原因:彻底推翻封建地主统治,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奠基;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38.参考答案(1)原因:对共产主义和苏联的仇视;扩大市场,发展本国经济的需要。表现:推行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联邦德国,造成德国分裂。(2)欧共体的成立与发展;日本的崛起;中国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的兴起)。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可知对共产主义和苏联的仇视;据材料一“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可知扩大市场,发展本国经济的需要。第二小问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推行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联邦德国,造成德国分裂等方面分析回答。第(2)问,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70年代欧共体的成立与发展、日本的崛起、中国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等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第12页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