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详情(61教学网)
我的位置:
2022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宋明理学 能力提升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ID:59926 2021-11-02 8页1111 34.61 KB
已阅读8 页,剩余部分需下载查看
2022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宋明理学能力提升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1.朱襄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要求在日常生活中体察自己的道德,在处世态度方面,则强调中庸原则,认为做到中庸就能“和”。朱熹的这一思想旨在A.提高个人道德素质B.维护封建统治秩序C.宣扬儒家中庸思想D.树立理学统治地位2.某高中生在阐述一道论述题时用到的关键词句有:“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他阐述的主题可能是A.先秦儒学B.黄老之学C.汉代儒学D.宋明理学3.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涵十分丰富。下列古代思想家对仁的阐述对应错误的是A.孔子——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人人道德自觉B.孟子——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C.程颢——仁者能化物于无形,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D.朱熹——仁者境界强调获得精神的自主和自由以及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4.唐朝的妇女可以骑着高头大马去踏青,宋代的妇女只能坐在车里,偷偷掀开帘子向外望。《元史》的列女传收入了一百八十七个,《明史》的列女传则收入了三百零八个,这些女性基本上都是所谓“贞、孝、节、烈”的典型,明朝各地修建了三万六千多座贞节牌坊。这主要反映了A.理学影响了国家法律B.妇女地位的大幅提高C.理学思想的广泛影响D.文化主流思想的变化5.朱熹说:“未有这事,先有这理”,“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这表明朱熹主张A.万事万物客观存在B.天理是世界的本原C.各种事物均包含理D.天理人欲相互依赖6.二程指出:“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其理也。”这说明,二程A.主张格物以求科一学之真B.强调探究万物的重要性C.反对穷理借助反省内心D.认为穷理途径是多样的7.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第7页共8页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8.北宋疑孟者在怀疑中对孟子思想的深挖掘,使得孟子思想在当时受到了更大的关注。这不仅激发了学者研究孟学及其他儒学经典的意识,而且推动了儒家经典从“五经”系统向“四书”系统的转换。由此可见,北宋的疑孟思潮A.有助于新儒学的发展B.使仁政理念深人人心C.使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推动了陆王心学兴起9.元代士人杨维桢认为,元朝是华夏正统,而辽和金不是。他的理由是,儒家的传承,在朱熹之后一度中断,直到元代大儒许衡才再度延续儒家的“道统”。因为元朝有许衡这样承前启后的大儒,而辽、金却没有,所以尽管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元朝是正统而辽、金不是。对杨维桢的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杨维桢的看法接近于近代的民族国家观念B.杨维桢的看法是儒家“夷夏”观念的继承和发展C.杨维桢认为“正统”与否取决于文化而不是血统D.杨维桢把是否传承儒家文化看作政权合法性的标准10.清康熙时代,陆陇任某地知县,有兄弟二人争财产,告状到县衙,接到案件后,根本不用正常的诉讼程序加以讯问,不查谁是谁非,乃不言其产之如何分配,及谁曲谁直,但令兄弟互唤。此唤弟弟,彼唤哥哥。“未及五十声,已各泪下沾襟,自愿息讼。”地方官这样处理诉讼的原因是A.外儒内法的结果B.儒学执政理念的反映C.封建法制的完备D.地方官的懒散11.元朝中期开科举时,宰相向皇帝上资:“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已、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由此可知,当时A.科举考试不再考诗赋科目B.人才选拔制度更加成熟完备C.理学迎合了封建统治需要D.“五经”开始成为官方教材12.宋代理学家们承唐代书院整理典籍、辩彰学术之绪,以书院为基地,各自集合大批学者,努力经营自己的学派,总合古今学说,集成学术成就,再造民族精神,将学术与书院的发展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宋代书院的繁荣A.推动了理学的传播和发展B.促使各派思想趋于合流C.源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D.体现儒学陷入矛盾困境13.明初,程朱理学提倡“格物致知”,经朱元璋父子大力提倡成为官方正统;明代中后期,王阳明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在社会上引发巨大震动。这一变动反映出A.程朱理学官方正统地位旁落B.思想变动服务于社会需要C.心学力行精神获得士人认可D.传统儒学焕发出新的生机第7页共8页 14.明代思想家湛若水认为:“心即理也,理即心之中正也,一而已矣。”王阳明曾说:“晚得友于甘泉湛子,而后吾之志益坚,毅然若不可遏。则予之资于甘泉多矣。”湛若水的思想A.继承了王阳明心学的精髓B.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C.反映了儒学发展的新方向D.缓解了明朝政府的统治危机15.朱熹《童蒙须知》中要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凡为人子弟,说话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读书时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详缓看字;在长辈面前吃饭时,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由此可见A.理是宇宙之间万事万物的本原B.理学与普通人的生活休戚相关C.理学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D.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16.某思想家曾作诗咏《中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该诗体现出的思想属于A.先秦儒学B.战国法家C.程朱理学D.阳明心学17.“龙场猛悟道,一反程朱理。格物即格心,孔学千古秘。颇重致良知,未解世危机。”其评价针对的思想家是A.王守仁B.李贽C.顾炎武D.黄宗羲18.有学者认为,虽然唐代统治者多次修订礼乐典制,使祭奠天地祖先的制度得以规范化,以维系中华民族敬天法祖、忠孝仁爱的传统,但终不能和有统一教义教规、统一信仰的宗教相匹敌。这说明A.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受到挑战B.战乱时代人们渴求精神安慰C.道家针对生老病死作出解释D.佛教确立了正统思想的地位19.“宋儒若程若朱,皆深通佛教者,既喜其义理之高明详尽,而又忧其用夷变夏也。乃求得两全之法,避其名而居其实,取其珠尔还其椟。”陈寅恪这段话认为宋儒A.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儒学B.为创新佛学而重新阐释儒学C.名为阐明古学实是吸收异教D.出于爱国心理倡导“存天理,灭人欲”20.北宋大儒周敦顾认为,太极是“一”,阴阳是“二”,阴阳合是“三”,所以君是一、臣是二、能君(即个别君王能够符合理想的“君”的标准)则是“合”。周敦颐的思想产生的背景是A.理学官方哲学地位的确立B.道家思想短暂占据统治地位C.皇权专制达到顶峰D.儒释道“三教合流”二、综合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故为人主者,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宝,立无为之位,而乘备具之官,足不自动,而相者导进,口不自言,而摈者赞辞,心不自虑,而群臣效当,故莫见其为之,而功成矣,此人主之所以法天之行也。为人臣者法地……为人臣者比地贵信,而悉见其情于主,主亦得而财之,故王道威而不失。第7页共8页 ——摘自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臣)不得于君,则其道何由而行。——摘自程颐《河南程氏易传》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摘自朱熹《朱子大全》父子之仁,君臣之义,莫非天赋之本然,民彝之固有;被乃独以父子为自然,而谓臣之相属,特出于事势之不得已,夫岂然哉。——摘自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材料三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执绋,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于曳木者之前,从曳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君臣观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二人对君臣关系的认识。(3)根据材料三,归纳黄宗羲提倡的君臣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司马光根据古礼及民间冠礼实际情况,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将下限改为十五岁。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如金溪陆氏家族,“(陆)九韶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儿童在家礼中得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规范训练。——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材料二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象确立的原因。第7页共8页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时期,小说是被摒弃在主流文化之外的文学样式,由于其游离在官方视域之外,因而得以生存乃至蓬勃发展。同时,明清时期颊繁而又严苛的文字狱,使得文人小心翼翼,避免贪-时文字之快而触犯统治者的禁忌,以致遭罪甚至遭遇满门抄斩的灾祸。于是,这个时期的文人很客易就转向为通俗小说作家。仕途不畅、人生失意,都极容易使得丈人寄情于文学创作。——摘编自彭巧《明清章回小说中情理冲突模式研究》材料二《红楼梦》通过贾宝玉的自由人生和以贾政为代表的道学人生的冲突,表现了对主体意识的礼赞和对程朱理学的批判。《西游记》通过对孙悟空的主体意识和人格自我完善中的能动作用的肯定,表达了个体人格与群体人格、主体意识与伦理意识统一的人格理想;以不乏调侃意味的笔调描写了猪八戒好色贪财.爱吃好睡的世俗性格的同时,最终还是让如来佛封这位色情未泯、口壮身慷、食肠宽大的八戒适得其所地做了个受用的净坛使者,这表现出的是当时人们对人欲的认可和宽容。《儒林外史》则以人们对功名富贵的态度作为价值判断的基点,对在功名富贵面前保持独立人格的真儒奇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肯定,同时又以对经世实学的重视和以对礼、乐、兵、农的提倡,表现出对阳明心学空谈心性流弊的纠正。——摘编自宋克夫《论章回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小说兴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表现。24.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通过家庭治理体系的完善实现家国同构,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氏祖训箴规》对孔子后裔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提出要求,务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居家思俭,不要嗜利忘义;子孙为官者,凡遇民间诉讼,必当理性判断,不愧为良吏;读书明理,做一名谦谦君子。——摘编自《孔氏祖训箴规》材料二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左宗棠在给长子孝威的信中说:“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国人)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孔氏祖训箴规》所体现的传统儒家思想。第7页共8页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国传统家训“革新”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第7页共8页 参考答案1.B2.D3.B4.C5.B6.D7.B8.A9.A10.B11.C12.A13.B14.C15.B16.D17.A18.A19.C20.D21.(1)特点:以天、地比喻君臣关系;以“君为臣纲”为核心;吸收其他学派思想(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相结合)。(任答两点即可)(2)认识:臣子只有依附于君主才能存在;君主的地位是与天理联系在一起的;把“君为臣纲”的原则作为至高天理的体现。(任答两点即可)(3)关系:黄宗羲倡导平等的君臣关系。产生背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理学思想日益僵化。(任答两点即可)22.(1)礼仪教育与训练;利于宗族祠堂进行教育培养;通过塑造良好儿童形象宣传培养。(2)理学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科举制发展。23.(1)原因:小说被摒弃在主流文化之外,游离在官方视域之外;明清时期统治者推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一些士人成为通俗小说作家;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理学思想日益僵化,東缚了人性。第7页共8页 (2)表现:打破了天理主宰一切的格局肯定了人的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打破了天理对世俗生活的禁锢,充分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对经世实学的提倡,纠正了阳明心学空谈心性的流弊。24.(1)思想:仁爱忠孝(讲仁爱、尚忠孝、崇教化);立德修身;节俭持家;重义轻利;为官公正。(2)表现:形式上主要以家书为形式;内容上强调学以致用,反对八股;学习西方,工商强国。原因:民族危机出现;西方思想传入。第7页共8页
相关课件
更多相关资料
展开
冲刺2022届高考物理大题限时集训专题02 动力学两类问题 斜面模型(解析版) 冲刺2022届高考物理大题限时集训15 电感感应之线框类进出磁场问题(解析版) 冲刺2022届高考物理大题限时集训16 电感感应之导体棒在导轨上运动问题(解析版) 冲刺2022届高考物理大题限时集训专题12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解析版) 冲刺2022届高考物理大题限时集训专题17 电感感应中动量能量问题(解析版) 冲刺2022届高考物理大题限时集训专题14 带电粒子在叠加场中的运动(解析版)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