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单元测试卷:第七单元 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
展开
第七单元测试卷(一)测试范围:诗歌鉴赏时间:60分钟分数:66分姓名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一、(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2题。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襄水曲”表明作者家住襄水之滨,“楚云端”则表现出对家乡的仰望。句意平淡却情感含蓄而浓烈。B.“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作者所在地方距离家乡遥远,还表明此时与家乡两地隔绝,不能归去,用词贴切。C.“归帆天际看”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朝着家乡的方向极目远眺,内心充满难以诉说的悲凉。D.“迷津欲有问”运用典故,表现出作者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的矛盾心理。2.本诗首联广受后世称道,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14-15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贯休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13-,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注】鸂鶒:xīchì水鸟名。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B.“蚕娘洗茧前溪绿”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C.本诗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D.晚春是山中的忙碌季节,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景中有情,景外有人,给人以清新秀美之感。4.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谢寺①双桧②刘禹锡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龙象界③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注:①谢寺即法云寺,原是东晋大都督谢安的住宅,后其姑母削发为尼,遂改住宅为寺,故世称“谢寺”。时诗人30岁,因回忆曾在杜佑军中任职所作。②桧:一种常绿乔木。③龙象界:佛界。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全诗开篇围绕“古”字展开,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桧木苍劲、奇特等特点。B.颔联写古桧曾与禅客为伴,也曾与战旗相互辉映,见证了将军的赫赫战功。C.颈联描摹古桧,桧木高大茂盛,为佛寺遮阴装饰,枝条高耸于寺瓦之上。D.尾联看似在写长明灯照映桧木多年,实则写出了古桧木长久不衰的生命力。6.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野菊李商隐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①他年。紫云②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③近御筵。【注】①省:记,忆。②紫云:指代中书省。令狐楚、令狐绚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绚时任中书舍人。③霜栽:指野菊。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微香冉冉泪涓涓”。由于环境恶劣。野菊只能散发出细细的微香,难免要清泪涓涓。B.竹、椒、雁、蝉等意象凄美,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C.颈联将“此夕”与“他年”对照,暗含着作者对身世的无限感慨。D.这首诗突出特点是构思精密,立意高迈。诗人有意识地避实就虚,不作平直语。8.清·吴郡评曰:“此虽咏野菊。细绎通篇词意,多寓言伤感。”试分析这一评价。(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代边将有怀刘长卿少年辞魏阙,白首向沙场。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13-,暮笳吹塞月,晓甲带胡霜。自到云中郡,于今百战强。9.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主要用叙述和写景而非直抒胸臆来表达情感,故情感显得相对含蓄蕴藉。B.首联中“少年”和“白首”相对,指少年赴疆场白首不得归,可见戍边之久。C.颔联写塞马因“瘦”而思得秋草,则可知苦于久戍边地的征人更欲归乡安居。D.颈联借意象传情,薄暮笳声、塞上明月、战甲寒霜,无不充满悲凉伤感之意。10.请从题目中的“代”字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答: 六.(11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农家望晴雍裕之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江上渔者》第二句一个“但”字流露出作者对“江上往来人”的强烈的批判、谴责之情。B.《江上渔者》“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主旨所在。C.《农家望晴》“尝闻”二字,一反绝句平直起叙的常法,开头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D.《江上渔者》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在大风大浪里,这条小船就像一片树叶一样,让人感觉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12.两首诗所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 -13-,第七单元测试卷(二)测试范围:诗歌鉴赏时间:60分钟分数:66分姓名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一.(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念奴娇 登建康①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②辛弃疾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却忆安石③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④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注】 ①建康:今南京,曾为六朝国都。②史正志:字致道,时知建康府兼建康行宫留守。③安石:即谢安,字安石,早寓居会稽,晋孝武帝时任宰相,“淝水之战”大败前秦苻坚,晚年位高遭忌被疏。④宝镜:唐李濬《松窗杂录》载秦淮河有渔人网得宝镜,能照见五脏六腑,渔人大惊,失手宝镜落水,后遂不能再得。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开头三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题。词人登上高楼,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闲愁千斛”是形容愁苦极多,所谓“闲愁”是作者故作轻松之笔。B.上阕四、五两句,采用反问的方式,把“吊古伤今”落到实处,在问答中勾画出词人大声疾呼、痛苦欲绝、义愤填膺的形象。“兴亡满目”,“兴亡”是偏义词,侧重于“亡”字。C.最后两句,写词人眺望江面,看到狂风怒号,预感到风势将会愈来愈大,可能明朝长江卷起的巨浪,会把岸上的房屋推翻。用长江风浪险恶,暗指南宋的危局。D.“吊古”之作,大都借以抒发感慨或鸣不平。辛弃疾这首吊古伤今的词作,写得尤为成功,感人至深。写景时,感情色彩极其浓郁;抒情时,笔调极为深沉悲凉。2.词的上片主要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13-,答: 二.(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汉寿城春望①刘禹锡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华表④半空经霹雳,碑文才⑤见满埃尘。不知何日东瀛变⑥,此地还成要路津。【注】 ①本诗是作者贬任朗州司马时所作。汉寿城,朗州古城。②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③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④华表:指路的路牌。⑤才:隐约。⑥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3.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5分)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B.颔联写“牧竖”“行人”,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C.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D.本诗主要寄托诗人贬谪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4.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40年。两首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依据诗歌,比较两首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5分)答: -13-,三.(11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寒食雨二首①(其二)苏 轼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②,死灰吹不起。【注】 ①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到达贬地黄州,本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寒食节。②哭穷途: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地哭起来。这里隐言拟学阮籍穷途之哭。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前四句描写了江水满涨,雨势逼人,栖身的小屋像一叶渔舟,在濛濛烟雨中飘摇抖动的画面。萧索凄凉之态既是诗境,更是诗人的心境。B.“空庖”“寒菜”“破灶”“湿苇”等物象写出了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C.诗人居于黄州,没有公务缠身,生活悠闲自得,竟不知年月几何,看到“乌衔纸”才恍悟当前正是寒食节令。D.“君门”两句写到诗人既不能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又不能退居故里,孝守先人坟墓,可谓希望全无,为下文直抒胸臆奠定了感情基调。6.苏轼的《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与此诗同期,但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却与本诗有很大差异,试就二者的不同简要分析。(5分)答: 四.(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13-,鹧鸪天 兰溪[注]舟中韩 淲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注】 兰溪: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地处钱塘江中游。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此词写作者舟行水上之所见所感,是一首清新俊逸的山水词,作者以清幽淡静之笔,写出了闲情逸致之趣。B.上片首句描绘了一幅兰溪烟雨图,细雨湿秋风,溪面一片烟,朦胧的溪面,朦胧的烟雨,渲染了一种凄苦冷寂的氛围。C.“帆迎……复圆”两句为写山色水容妙句,山色来还去,滩痕散复圆,以动写静,静中有动,充满意趣。D.结笔二句,一气贯成,写顺流而下,船行速度之快,将梦境与现实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心情。8.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全词进行简要分析。(5分)答: 五.(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 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注】 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1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凉风发”暗示了季节,“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D.诗人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10.诗人“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什么?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答: 六.(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客 游李 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注】 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曹植诗云:“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云“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齐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13-,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的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12.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5分)答: -13-,第七单元诗歌鉴赏(测试一)一、1.C【解析】(“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客船上”错,此处应是诗人想象家人们也在思念自己,因而遥望着天际的孤帆,期盼着自己的归去。)2.①首联选取了“落叶”“鸿雁”“长江”的典型意象,点明季节,描绘了一幅凄凉寒冷的深秋景象。(2分)②一个“寒”字,既点明了题目中的“早寒”,又渲染了秋天的寒意,还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失意悲凉。(2分)③首联采用起兴(或借景抒情)的手法,奠定全诗悲凉迷茫的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思乡与或出世或归隐而难以抉择的矛盾心情作铺垫,结构上也与诗歌的最后一句相呼应。(2分)二、3.B【解析】诗中没有表现农家生活的艰辛之意。4、【答案】第一问: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2分)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1分)第二问:(1)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2)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3)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每点1分)三、5.B(3分)(“古桧曾与禅客为伴”应为“古桧现在与禅客为伴”)6.(6分)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对建功立业的憧憬向往。(3分)谢寺前的古桧木历经沧桑,时过境迁,如今仍青翠生机,让诗人产生了对往事的感怀之意。同时,诗人也想像桧木一样,既能与当年主人的丰功伟绩相呼应,也能为现在的佛寺蔽阳遮雨,生有所用,为国家建功立业。(3分)(意思对即可)四、7.B主要表现手法是象征-13-,8.首联:点出野菊所处的环境:它的北面是苦竹园,而且还有椒坞在旁。竹的味道那么苦,椒的味道又那么辣,苦、辣之味包裹着菊花。由于环境恶劣。本来花气袭人的野菊只能散发出细细的微香,所以它难免要清泪涓涓。不断洒落了。颔联:菊花毕竟是花中的强者,它是决不会甘于寂寞的,备受风霜困扰,如同寒雁羁栖,这已经是够可悲可叹的了,可它又怎么能够敛香隐迹,甘心与暮秋的寒蝉一样寂寞下去呢?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实则暗指旧友不能向朝廷引荐自己。这首诗突出特点是构思精密,立意高迈。诗人自己似乎很清楚。有意识地避实就虚,采用象征的手法。字面上除五、六两句外,明里句句写的是野菊,但实际上句句都是在写自己句句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野菊托根于辛苦之地,花发于西风落叶之时,倍受苦寒,这是诗人命运的生动写照。五、9.A【解析】}A项“非直抒胸臆”错,“征人思故乡”是直接抒情。10.①“代”即代替,诗中作者替边关将士表达心声。边将少年赴边,白首难回,思乡情切;②边地环境恶劣艰辛,战事频繁,诗人代边将抒发感怀,表达了对戍边将士深切的同情;③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也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边境不宁(国事衰微)的担忧。【解析】略六.11.A【解析】A项,“但”字流露出对“渔者”的同情。12.相同点:两首诗都是悯农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不同点:范诗写的是江上的渔民。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但它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打来的。雍诗写的是秦地的农民。麦收时节,风雨不止,白发老农长时间站在麦场高处,盼望着天晴。【解析】《江上渔者》反映出人们只喜欢品尝味道鲜美的鲈鱼,却不知道渔民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险与艰辛。作者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农家望晴》这首诗选取收割时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的一个农家生活片段,集中刻画了一个老农望云的形象,这一“望”,可以使读者想到农家一年半载的辛勤劳作。此诗对农民有同情,但没有直接表达同情的语句;对农民有歌颂,但没有直接歌颂的语句。所以两首诗都是悯农诗,不同点是各自所写的重点不同。第七单元诗歌鉴赏(测试二)一.1.B【解析】B项,“采用反问的方式”说法错误,“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有问有答,应该是设问。故选B。2.①抒发作者对于自己虽关心国事,但身不在要位,始终不能伸抗金之志的深深忧愁。“闲愁千斛”,是作者故作轻松之笔,其实是抗金之志不得伸使作者感到非常压抑。②流露出今不比昔的悲凉。“虎踞龙蟠何处是?只觉兴亡满目”是说建康形势很险要,而今却是一片败亡的气息,表达词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③“柳外斜阳”五句,渲染了国势渐衰的悲凉气氛,传达出深沉的爱国之情。④隐含着对软弱的南宋朝廷的谴责。“虎踞龙蟠何处是?”饱含感情地发问,异常生动地勾画出词人大声疾呼、痛苦欲绝、义愤填膺的形象。二.3.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颔联写‘牧竖’‘行人’,增添了景中的生气”有误;颔联虽有“牧竖”和“行人”出现,但并没有增添任何生气。C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有误;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D项,“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无中生有。4.相同点:遥望春景的荒芜、破败和凄凉。不同点:①《春望》描写战乱中的场景,《汉寿城春望》描写战乱后的遗迹。②《春望》描写国都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地方景象。③《春望》描写景物和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全诗写景。【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作答时,应找出两首诗歌中的意象,-13-,分析景象的特点。《春望》中,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流泪,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自己的哀怨和衰老。描写的是战乱中的场景,且所写的是国都长安的景象。《汉寿城春望》中,第一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汉寿城,勾勒出来的景物颇多,有荒祠、古墓、荆棘、榛莽,破败荒凉,写的是战乱后的遗迹。三、5.C【解析】C项,“没有公务缠身,生活悠闲自得”理解有误。被贬黄州后苏轼锐气大减,精神萎靡不振,在这样的情绪支配下,他消极应付、度日如年,直到看见乌鸦衔起人们烧剩的纸钱,才想起寒食已至。6.《定风波》通过记叙出游时归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寒食雨二首(其二)》则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自己打算学习阮籍穷途而哭,抒写出对政治的冷淡和但求平静无事,免遭迫害,除此之外,别无他念的真性情。【解析】《寒食雨二首(其二)》,诗人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君门九重欲归不能,亲人坟墓远隔万里欲祭不可,于是篇末说要学阮籍穷途之哭,表达对政治的冷淡和忧谗畏讥的心情。《定风波》通过记叙出游时归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四、7.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凄苦冷寂”不恰当。首句“雨湿西风水面烟”是写景。一个“湿”字,把雨和风都写活了,给人以清新之感;“烟”之上贯以“水面”,更呈迷蒙之美。在这么一幅清淡幽雅的画面上,慢慢化入一个突出的人物形象:“一巾华发上溪船。”这句不仅写出词人的装束与年纪,更重要的是以轻巧的笔调传达出词人的洒脱风貌。8.①享受人与自然相融的和谐之美。“华发”可见词人已届老年,然兴致盎然,“帆迎”“橹破”写出词人与大自然的契合。②面对时空变迁、世易时移的泰然、洒脱之情。结笔二句写半夜才梦到钱塘,醒来钱塘美景已在眼前,梦与现实相融于一体,隐约可见出词人自在愉悦之情。五、9.B【解析】B项,“‘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错。“相接”是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指能彼此对话,思想感情上互生共鸣的人。10.诗人“月下沉吟久不归”的原因是人世混浊,知音难遇(或“古来相接眼中稀”)。诗人“长忆”谢朓,含蓄点出“我”与谢朓精神“相接”,抒发了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的感慨。六、11.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C项,“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误,应该是“暖”和“悲”形成对比。12.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异:崔诗主要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所以连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时看到了镜中的白发,表达了韶光易逝的愁苦。李诗主要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不能实现,于是想写封家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