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5 七律•长征 名师教学设计.doc
展开
第二单元导读【单元导教】本单元围绕“革命岁月”这个主题编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5篇课文。课文反映的是不同斗争阶段的事情,但精神主旨是一样的:革命者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本单元时教师要注意将革命传统教育自然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引导学生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学生深入课文的语言文字,去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情感的熏陶。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要重点体会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引导学生写出印象深刻的重点部分,并且在关注整个场景的同时,也要描写个体的表现。《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两篇课文为本次习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七律·长征读懂诗句体会情感受到熏陶课文狼牙山五壮士观注整个场景点面结合描写个体表现开国大典重点写印象深刻的部分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围绕话题拟题目口语交际:演讲语气语调讲技巧语文实践活动过程写清楚重点写具体习作:多彩的活动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运用点面结合语文园地巩固语文能力【单元教学目标】
字词句:1.会写“律、崖”等32个字和“日寇、奋战”等40个词语。2.欣赏书写作品,能做到规范美观,养成自我检视的好习惯。课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七律·长征》。2.能说出《七律·长征》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3.能根据相关语句体会人物形象,受到情感的熏陶。4.了解课文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口头表达:1.演讲时能做到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2.演讲时能利用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书面表达:1.尝试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2.写出活动中的体会,能根据同学的建议,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3.能围绕话题拟定演讲题目,根据一定的要求写好演讲稿。4.学会用多种形式来替代“说”,让表达更生动。5七律·长征【课前解析】关注文本:《七律·长征》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中的第一篇课文,本诗是毛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长征中红军所走过的万水千山,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潮澎湃所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用词精当,表现出了诗人的豪迈之气。关注诗人: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关注创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这首七律就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看到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关注插图:
课文的插图是艾中信绘制的油画《红军过雪山》。整幅画如严峻的史诗一般展开,在雪山中,红军战士互相搀扶,坚强行进,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场面相照应。雪原高寒苍凉,更衬托出红军战士不屈不挠的意志。课文的上部分以毛泽东手书的《七律·长征》做底纹,那刚劲的运笔,磅礴的气势,生动地衬托出了诗句所表现的战斗豪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背诵课文。3.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4.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句的内容。2.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2.初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理清诗文脉络。【教学过程】出示课件1:一、激情导入,交流资料。1.导语:同学们,在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长征的故事呢?
出示课件2:预设:爬雪山、过草地、四渡赤水……通过阅读这些故事,相信你们已感受到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惧艰险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2.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预设1:关于长征的背景: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后来,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出示课件3:预设2:关于长征路线: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进行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地,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预设3: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巧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出示课件4:(设计意图:由于长征离学生生活比较远,通过交流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长征的感性认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3.是的,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诗人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1)教师讲解:“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全诗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律诗包括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出示课件5、6:
(2)对于这首诗的作者毛泽东,同学们都不陌生。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出示课件7:(3)毛泽东在写下这首诗的第二天,便在排以上的干部会上进行激情朗诵,请听朗诵。出示课件8:过渡:同学们想读读这首诗吗?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诗句,并把它读给你的同桌听。2.老师把这首诗中的生词请了出来,你会读吗?
出示课件9:逶迤磅礴等闲七律云崖岷山横渡铁索3.加横线的这几个词语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出示课件10、11、12: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本文指红军把历经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山很险峻。4.字词读准了,生词理解了,相信这首诗大家也一定会读了,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出示课件13:(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生字,理解词语意思等方式,使学生读通课文,为后面更好地理解文本做铺垫。)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歌大意1.默读,静思大意。教师引导:联系课本中的注释、插图以及你所查阅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七律·长征》,想一想,这首诗每联的意思。思考完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出示课件14:
2.你读懂了哪句诗?预设1: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都看得极为平常。预设2:绵延不断、高低起伏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高大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不过像从脚下滚过的小泥丸。预设3: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金沙江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根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预设4: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本上提供的图片、注释、链接以及学生课外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等多种途径来明确诗意,锻炼学生自己读懂古诗的能力。)3.朗读全诗,想一想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15:预设:全诗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1、2句,总的指出红军不怕困难,把艰难困苦看成平平常常的小事;第二部分是第3到7句,讲述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难”的具体事例,承接上一部分的内容;第三部分是第8句,总结全诗,表达出红军长征胜利后的心情。四、反复朗读,总结全文。(一)多种形式朗读。1.老师范读,读出诗句的停顿节奏。2.学生按节奏自由练习朗读,注意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3.全班齐读,读出气势。(二)教师小结:这首《七律·长征》气势磅礴、格调高昂,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又一幅红军英勇战斗的图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及其饱含的感情。2.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1.导入: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壮举。在长征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主席回顾这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旅程,挥笔写下了恢弘豪迈的《七律•长征》,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2.请全体同学大声朗读《七律·长征》。出示课件16:二、细读鉴赏,品悟情感。(一)整体感悟,体会精神。1.老师范读,学生思考,体会感悟。2.读完这首诗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出示课件17:
预设:难、长、险……3.不错,在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中,红军走遍了“万水千山”,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诗中也有一句话概括写出了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谁找到了?预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出示课件18: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句诗的理解。预设1:体会长征的遥远:抓“远征”一词。预设2:体会长征的艰难:抓“万水千山”一词。预设3:体会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抓“只等闲”。(板书:万水千山、不怕、只等闲)5.同学们,红军战士面对这千难万险、困难重重,他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齐读)(二)合作探究,领略诗境。再读诗文,请用“”画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画出描写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出示课件19: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预设: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教师追问:你看到了怎样的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逶迤”与“磅礴”。)(板书:五岭、乌蒙)预设:连绵不断、高大险峻、气势雄伟……出示课件20:老师补充:(2)你又从哪里可以感受到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呢?预设1:“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预设2:“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板书:腾细浪、走泥丸)教师追问: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从这强烈的夸张和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我感受到红军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出示课件21:(3)请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过渡: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逐句品悟诗情,通过补充资料、图片、书画、朗读等多种手段进行点拨,旨在让学生在明白意思的基础上,讲出自己的感受,使其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预设:云崖、大渡桥横铁索寒。出示课件22:教师追问:大渡河地势险要,河面宽300多米,望着泸定桥那13根冰冷的闪着寒光的铁链,你有什么感觉?预设:心惊胆战。过渡:只要看一眼那冰冷的铁索,望着桥下那湍急的水流,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此时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吧!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片段,谈感受。(板书:大渡河(强渡))出示课件23:教师画外音:1935年5月,红军来到了天险大渡河,河对岸敌人重兵把守,身后几十万追兵即将赶到。而唯一通道泸定桥上的桥板早已被敌人抽掉,只剩下13根寒光闪闪的铁链……在这千钧一发之际,22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展开了夺桥之战。预设:看着硝烟弥漫的天空,看着还在滴血的铁索,心里酸酸的,很心痛。小结:这是浸染着战士鲜血的一句诗,这是融入烈士生命的一句诗,更是诗人缅怀战友的一句诗!让我们齐读!(2)红军战士害怕了吗?你从哪里可以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畏艰难?
预设:云崖暖。教师追问:金沙江波涛汹涌,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直插云霄。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红军却感觉暖?出示课件24:预设1:当时正值夏天,气温较高。预设2:因为红军战士渡江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帮助,所以心里感到温暖。预设3:1935年5月,红军来到金沙江南岸。他们成功运用调虎离山之计,结果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教师追问:此时此刻,战士们心里又有怎样的感觉?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1:乐滋滋的、暖融融的。 预设2: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过渡:是呀,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巧渡金沙江!没有想到在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我们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板书:金沙江(巧渡))(3)小结:恶战大渡河,智取金沙江。这一寒一暖,你能读出两种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朗读)预设:金沙水拍云崖暖(高兴地),大渡桥横铁索寒(沉重地)。(4)长征途中,易也好,难也罢,红军战士们只把它们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这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及视频,以更形象直观的手段,让学生感受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与敌人战斗的激烈,更易使学生体会红军的勇敢与不怕牺牲的精神。)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出示课件25:
预设:千里雪教师追问:展开想象,假如你就置身于这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你会遇到哪些困难?出示课件26:预设:寒风凌冽、环境恶劣、缺衣少食……(2)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我们的红军战士们却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笑逐颜开,他们在“喜”什么?出示课件27:预设:翻过雪山,就即将迎来长征的胜利!小结:是呀,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战士欣喜若狂!这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更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假如你就是红军战士,你会怎样把红军的这种胜利的喜悦和
万丈豪情读出来?(齐读最后一句)(板书:岷山(喜踏雪)、尽开颜)三、加深理解,探究写法。 1.过渡: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难道红军长征仅仅遇到这几个困难吗?预设:不是。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共翻越了18座高山,24条大河,进行了无数激烈的战斗……2.教师追问:为什么这么多内容,毛泽东却只描写了五个画面?出示课件28:预设: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英勇的红军战士走过了千山万水,历经了千难万险,而诗歌字数有限,所以诗人选取了长征途中最能展现当时艰难困苦和表现红军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的典型画面进行艺术的概括。教师小结:是的,长征书写了一首惊心动魄的史诗,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毛泽东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那就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美之情,来再读全诗!四、课外拓展,阅读迁移。 1.读《菩萨蛮·大柏地》,感受豪迈。出示课件29:
(1)出示资料:大柏地在江西瑞金城北。1929年初,湘赣两省军阀何键、鲁涤平联手第三次“会剿”井冈山。1月14日,毛主席率红军主力下山,意图将敌人引离井冈山。离山后红军在赣南数战不利,直至2月11日,得以在大柏地歼赣军刘士毅两个团,才打破危局。这首词就是毛主席重经大柏地时所作。出示课件30:(2)自由朗读,进一步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3)对比阅读《七律·长征》,感受毛主席乐观豪迈的胸襟及革命情怀。 出示课件31:(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毛泽东诗词的语言风格,感受伟人的革命情怀。)五、布置作业出示课件32:
1.书写生字,背诵并默写全诗。2.毛主席的诗词每一首都是那样充满壮志与豪情,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毛泽东的诗词,仔细品味。六、板书设计七律·长征 毛泽东·万水 金沙江(巧渡)只等闲大渡河(强渡)千山 五岭(腾细浪) 不怕(难) 乌蒙(走泥丸) 岷山雪(喜踏)尽开颜【课后反思】《七律·长征》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中的第一篇课文。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从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古诗、读懂古诗,再到深入地理解诗歌等角度进行教学,条理比较清晰。在理解诗歌时,我用一个主问题来统领全篇,紧紧扣住“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这条主线展开,层层深入,使学生体会到长征的艰难,以及领会到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一、回环复读,升华情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统领,每个环节教学之后,都会回到这句话的朗读中,希望学生能在一次次的反复朗读中,逐渐提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二、抓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在解决完字词的基础上,我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如“万水千山”“等闲”“逶迤”“磅礴”“暖、寒”“尽开颜”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红军战士所面临的险恶的自然条件,以及惊心动魄的激烈的战斗场面,使学生能更好地感受诗词所传递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
豪迈的大无畏精神。三、利用反差,引导学生体会感情。“反差”是这首诗贯通首尾的修辞艺术,也是最具特征的精神气象。因此,在学生领会了诗的每一联“反差”之后,自然就能感悟诗词所要表现的情感了。“逶迤”与“细浪”、“磅礴”与“泥丸”、“千里雪”与“尽开颜”,诗词表现的反差愈是强烈,学生对诗词情感的体会就愈鲜明、深入。四、对比阅读,感受伟人情怀。学习最终的目的是掌握并运用。在教学的最后,我安排了“拓展阅读”《菩萨蛮·大柏地》,这也是毛泽东的诗词。在教学中,我只提供了诗词的创作背景,而让学生以自学为主,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长征的艰难历程,感受红军及伟人的乐观精神和豪迈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