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详情(61教学网)
我的位置: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 说明类 非连续性 文言文 古诗词曲 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ID:64880 2021-11-24 138页1111 326.93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部分需下载查看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说明类+非连续性+文言文+古诗词曲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钱塘江尽到桐庐(有删改)彭程在浙西北桐庐的山水间行走,时常会与吟咏此地风光的古诗词相遇。这些刻写在江畔诗碑、餐馆墙壁等处的诗句不期然地跳进游人服帘,为这方土地上的美丽做着生动的注脚。桐庐境内,峰峦竞秀,江河争流,山水交融。它的魅力的源泉,当首推富春江。富春江仿佛一条银色的玉带,绾接起两岸的山峦、田野和村落,迤逦连绵。“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这出自晚唐诗人韦庄笔下的诗句,清浅明丽,如同江水般带给人温润熨帖的感受。钱塘江流入桐庐、富阳境内,被称为富春江,这一段江山之美,赢来题咏无数。苏轼曾这样赞美:“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诗人们寄情山水,屐痕处处,遍览天下美景,眼光往往挑剔;但桐庐却让他们这般迷恋痴醉,它该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啊!其实,对于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并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慨叹了。诗画不分家。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它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便晕染成一幅幅画卷。元代,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的山水美景,于是长住下来,绘就了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富春山居图》。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周波渺,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之美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我与富春江的首次相遇,是在桐君山对岸。桐君山是桐庐的标志,相传有一老人,于此山中桐木之下采药结庐,人问其名,老人不语,手指桐木。后来人们就称其为桐君,其所居之山为桐君山,所居之屋为桐庐。这“桐庐”之名也散发着浓郁的隐逸气息。而桐君老人,也成了后世供奉的中药鼻祖。将身心融入这一片清幽山水,显然更容易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第138页共138页 的确有人以一种义无反顾的决绝,将整个生命交付给这里的灵山秀水。那一处高阁连亘、飞檐翘角的所在,便是严子陵钓台。严子陵为东汉时代的高士,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后来刘秀即帝位,以盛礼邀严子陵入京,许以谏议大夫的高位,严子陵固辞不就,归隐富春江畔。清晨,山林间飘荡着淡蓝色的雾气,黄昏,江面上闪烁着碎银般的波光;修竹佳木在和风中意空作响,岩石旁侧奇花异草静……数十年间,仰观俯察,静思默想,这里的每一幅画面,每一个细节,都是对自由旷达的生命方式的生动诠释。这缕精神的烟云,自此间的林泉烟霞中氤氲而出,弥散在后世众多典籍文章的册页和字行之间。连那些胸中鼓荡着侠气剑胆的人,脚步一踏上桐庐的地面,心灵也不由变得柔软温润。最有代表性的无疑该是范仲淹了。这位北宋名臣,因为上疏直言,不为当权者所容,一生屡遭贬谪。第二次被贬,便是出任睦州知州,当时又叫桐庐郡。虽然驻守仅半年多时间,却先后写成《出守桐庐道中十绝》《萧洒桐庐郡十绝》等许多作品,描绘了桐庐的风光物事以及桐庐人惬意恬适的日常生活。这充分表露出他从桐庐山水中发现了一种能够让人移心易志的气质,这使得范仲淹在渴望报效社稷、造福苍生的同时,又向往闲云野鹤,优游林泉。这期间,范仲淹还重建了破败坍记的严子陵祠堂并写下著名的《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以表达无限的心仪之意。是的,置身于这样的山水现场,那些日常汲汲以求的功名利禄之类,在不知不觉中会失却分量;相反,那种似乎遥远缥缈的事物却变得具有质感。今天,在桐庐的山水原野间徜徉行止,分明会有一种与大自然亲密而深切的融入感。仿佛严子陵、范仲淹的魂魄进入了自己的内心。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的当下,对超越了生活品质的追求,譬如“慢生活”的理念——脚步慢下来,心境静下来——愈发成为这里人们的共识。是的,脚步慢下来,心境静下来,才能够更好地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探究存在的奥秘,感悟生命的意义,桐庐境内,有不少明清时代的古村,这里开发的一些旅游休闲项目,将农家生活、乡野情趣与时尚潮流巧妙地结合起来,别有情致。清晨醒来,从所住民宿走出来,走进田野深处,金黄色的野花恣肆地开放,三五成群的母鸡在田埂边觅食,水塘旁有水鸟梳理羽毛……在这样原始补拙的环境中驻足,会真切地感受到生活是有根系的,心中会有一种笃实的家园感。沉浸在质朴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历史人文氛围中,不经意间会不会忽略了桐庐的另一种光彩?今天的桐庐经济发达、产业丰富,是多个领域中的翘楚。走在城区街道上,感觉分明就是一座很有规模的现代化繁华都市。从这里起步的那几家快递巨头,占据了中国快递业的大量市场份额,可以堪称是桐庐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生动隐喻。就要离开桐庐,又一次从桐君山对面的江畔经过,又看到传说中中药鼻祖栖身的地方,不由得想到:星移斗转,人世更替,而大自然始终是人类的一味大药。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将现实世界里的桐庐山水与艺术世界里的桐庐山水融合为一体,展现出秀丽的风光形胜和丰盈的诗画情韵。B.东汉的严子陵、北宋的范仲淹以及元代的黄公望归隐富阳江畔,将身心融入自然山水,构筑出别样的生命方式。C.今天的桐庐所开发的一些旅游休闲项目,依托明清时代的古村,融合了多种元素,充分体现出“慢生活”的理念。D.第138页共138页 文章两次写到桐君山,作者在此处与美丽的富春江相遇又告别,桐君传说深厚的文化内蕴引发了作者深沉的思考。2.分析“将身心融入这一片清幽山水,显然更容易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一句在文中的作用。3.对于已成为桐庐人们共识的“慢生活”理念,你有着怎样的看法?4.有人认为倒数第二段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请简述理由。5.文章最后一段说:“星移斗转,人世更替,而大自然始终是人类的一味大药。”这句话有着怎样的深刻含意?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1.B2.(1)内容上写大自然的清幽美好以及静谧安然的山水风光对人身心的净化和诱惑力。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承接上文关于桐庐山的传说以及名称的由来,又引出下文义无反顾选择将整个生命交付给桐庐的灵山秀水的严子陵及其钓台的内容。主旨上,突出清幽山水的魅力,让人产生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表达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之情。3.我认可这种“慢生活”理念。慢生活,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健康的心态,它和积极的奋斗不矛盾,是对人生的高度自信,是一种旅行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可以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以及传统,在工作和生活中适当地放慢速度和节奏有利于更美好地生活。慢生活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4.(1)不可删去。这一段写出了桐庐的经济发展状况、现代化程度,表明桐庐既有充满萧散淡泊的诗意、容易使人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的清幽山水,又有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保留这一段,其意图是,这里所倡导的是“慢生活”,让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人们,走进自然山水,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但并不是让人们像古人那样放弃功名利禄,远离人世,归隐自然山水;也不是一味地融入大自然,仰观俯察,静思默想,而不去从事正常的社会活动。(2)可以删去。文章自始至终写桐庐的山水之美和这种美对人的生命方式的改变、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提升。而这一段写桐庐的经济发展状况、现代化程度,游离文章主体内容,删去这一枝蔓,不但不影响文章结构的完整,还使文章脉络更加畅通,内容更加集中,更有力地突出主题。5.含意:从古到今,大自然始终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能使人萌发对于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具有修复人类心灵、提升生命意义的作用。分析:古代,无数文人画家,寄情自然山水,创作出艺术作品以陶冶性情;严子陵固辞不就,灵山秀水给了他自由旷达的生活;范仲淹屡遭贬谪,借自然山水消解功名利禄之心,获得了心灵的安定。今天,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日渐富足,却往往忽视心灵与精神的涵养,需要“慢生活”,时常在原始朴拙的环境中驻足,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从而感悟到生活的本质,使过于物质化的心灵得以疗救,以获得家园感。【分析】第138页共138页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北宋的范仲淹以及元代的黄公望归隐富阳江畔”错误。原文第三段说“元代,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的山水美景,于是长住下来”,第七段说“最有代表性的无疑该是范仲淹了。这位北宋名臣,因为上疏直言,不为当权者所容,一生屡遭贬谪。第二次被贬,便是出任睦州知州,当时又叫桐庐郡”,可见北宋的范仲淹、元代的黄公望并非归隐。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段落作用的能力。内容上写将身心融入大自然的美好风景中,容易产生一种对自在悠然生活的向往之情。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即第六段“我与富春江的首次相遇,是在桐君山对岸。桐君山是桐庐的标志,……其所居之山为桐君山,所居之屋为桐庐。这‘桐庐’之名也散发着浓郁的隐逸气息”,又引出下文“的确有人以一种义无反顾的决绝,将整个生命交付给这里的灵山秀水。那一处高阁连亘、飞檐翘角的所在,便是严子陵钓台”。效果上,突出清幽山水可以让人身心放松解除疲劳,忘掉世俗烦忧,内心得以净化进而在美好中获得悠然自在的快乐这个中心思想,富有感染力。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相关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结合“今天,在桐庐的山水原野间徜徉行止,分明会有一种与大自然亲密而深切的融入感”分析,这是“慢生活”的体现,人和自然和谐相融,在美景中愉悦身心,释放生活的烦恼。结合“仿佛严子陵、范仲淹的魂魄进入了自己的内心”分析,意在告诉我们古圣先贤早就体会到了慢生活的自在美好,作为今天的人们,更应该在创造物质生活之余学会精神享受。结合“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的当下,对超越了生活品质的追求,譬如‘慢生活’的理念——脚步慢下来,心境静下来——愈发成为这里人们的共识”分析,可见“慢生活”理念在人们心里已经达成了共识,所以这种生活方式也是不可或缺的。结合“是的,脚步慢下来,心境静下来,才能够更好地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探究存在的奥秘,感悟生命的意义,桐庐境内,有不少明清时代的古村,这里开发的一些旅游休闲项目,将农家生活、乡野情趣与时尚潮流巧妙地结合起来,别有情致”分析,“慢生活”的美好心境以及如何获得慢生活,同时慢生活的精神享受与物质的追求并不矛盾,这里可以合二为一实现双赢。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是探究题,答案不唯一,首先要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然后再陈述理由,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这是得分的关键点,尽可能分条陈述,使条理清楚。陈述时可以结合情节的发展、内容主旨的表达等分析。第138页共138页 文章倒数第二段主要写桐庐的经济发展状况、现代化程度。考生可以回答可以删去,也可以回答不能删去。如果回答可以删去,主要从文章整体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从内容上看,文章无论是开端的诗词之美,到山水之美,再到人文之美,自始至终写桐庐的山水之美和这种美对人的生命方式的改变、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提升。而这一段写桐庐的经济发展状况、现代化程度,“今天的桐庐经济发达、产业丰富,是多个领域中的翘楚。走在城区街道上,感觉分明就是一座很有规模的现代化繁华都市。从这里起步的那几家快递巨头,占据了中国快递业的大量市场份额,可以堪称是桐庐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生动隐喻”这些都游离了文章主体内容。从结构上看,删去这一枝蔓,不但不影响文章结构的完整,还使文章脉络更加畅通。另外,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讴歌山水之美和这种美对人的生命方式的改变,这一段记述显然与主题不合。如果回答不可删去,也要从文章整体的内容、主题等方面回答。从内容上看,这一段“今天的桐庐经济发达、产业丰富,是多个领域中的翘楚。走在城区街道上,感觉分明就是一座很有规模的现代化繁华都市。从这里起步的那几家快递巨头,占据了中国快递业的大量市场份额,可以堪称是桐庐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生动隐喻”写出了桐庐的今天的样子,与前文所写的山水自然美好契合一起,一是物质基础,一是精神层面,一切超脱的美好感觉其实是离不开经济发展状况的,所以说这一段所写的现代化程度是自然美好的保障,所谓生活既有眼前的苟且,又要有诗和远方,表明桐庐既有充满萧散淡泊的诗意、容易使人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的清幽山水,又有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人们毕竟不再是古代的人们,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既要有现代的生活节奏,也要保留有诗意栖居的心灵,留下这一段,其意图是,这里所倡导的是“慢生活”,让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人们,走进自然山水,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但并不是让人们像古人那样放弃功名利禄,远离人世,归隐自然山水;也不是一味地融入大自然,仰观俯察,静思默想,而不去从事正常的社会活动,是让人们正视生活,诗意的栖居。文章的主旨不单单是讴歌山水之美,更有现代生活之美,这种现代之美,也是这片神祇土地创造出来的。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要求考生能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即是理解体会词语、句子的含义;根据上下文,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第138页共138页 “星移斗转,人世更替”的意思是自然万物和人世都在运动变化着,而人的生命有限,自然是永恒存在的,意在启迪我们,应该珍爱生活和生命,学会享受自然以及生活的美好。理解“大自然始终是人类的一味大药”这句话,首先要理解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感受和改变,文中说,“将身心融入这一片清幽山水,显然更容易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这是大自然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给人们的感受,使用了比喻修辞,本体为大自然,喻体为对人身心的“治愈”——熏陶净化舒缓效果。文中还说“连那些胸中鼓荡着侠气剑胆的人,脚步一踏上桐庐的地面,心灵也不由变得柔软温润”“望峰息心”“从桐庐山水中发现了一种能够让人移心易志的气质”,这些句子说明,人们生活于世,忙忙碌碌,我们似乎呈现一种病态的追求,而自己浑然不觉,只有大自然伟大的美才会让我们“移心易志”,所以,这句话的含义是大自然用它萧散淡泊的诗意,能使人萌发对于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具有修复人类心灵、提升生命意义的作用。分析句子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文中所列举的文人画家入手,也可以结合作者的感受分析,他说“清晨醒来,从所住民宿走出来,走进田野深处,金黄色的野花恣肆地开放,三五成群的母鸡在田埂边觅食,水塘旁有水鸟梳理羽毛……在这样原始补拙的环境中驻足,会真切地感受到生活是有根系的,心中会有一种笃实的家园感”,这里一方面写出大自然的恬淡美好,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人融入自然的美好感觉。作者告诉我们“今天,在桐庐的山水原野间徜徉行止,分明会有一种与大自然亲密而深切的融入感。仿佛严子陵、范仲淹的魂魄进入了自己的内心。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的当下,对超越了生活品质的追求”,是的,脚步慢下来,心境静下来,才能够更好地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探究存在的奥秘,感悟生命的意义。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10题。审视连亭这些年我不止一次地审视自己和村庄的关系。在很小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心逃离,那时我所知道的方式有外出打工、远嫁、读书。我仔细地比较过各种逃离的方式。首先考虑的是打工,因为每逢过节,外出务工的人回来,总是光鲜亮丽的,说起话来神气十足,羡煞我们这些土里吧唧的孩子。后来,我发现他们最终是要回到村里娶妻生子的,即他们并不能彻底离开村庄。于是,我想到远嫁。我热切地参加一个又一个姑娘的婚礼,最后失望地发现,她们只不过是嫁到别的村庄罢了。换句话说,只不过是从一个村庄搬到另一个村庄罢了。我跑回瓦屋问外婆,怎样才能不待在村里呢?外婆说,只要上大学,就可以远走高飞了。我走上了读书进城的路,走得艰难而决绝。我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审视村庄的匮乏,一次又一次地剖析我的不足,我才能在前进的路上披荆斩棘。我成功了,以磨损村庄的属性作为代价。当我在城市蒙受委屈时,我对村庄的感情却发生了改变。一种叫做“乡愁”的东西逐渐缠绕我。它第一次俘获我是在高中时期,是因为赤裸裸的贫穷。那时我在离家一百多公里的市区高中念书。我的城市同学,多是衣食无忧,日子飞扬而快乐。而我,总是因为缺钱小心翼翼地躲避宿舍的集体活动。我的内心是孤独和羞耻的。我多么渴望和他们一起飞扬。我开始思念村庄,渴求它的庇护。在复杂的怀念中,我对村庄重新找到了认同感。人大约非得走出了自身的境遇之后才知道缺失了什么。无论主动或是被动选择,每个人都有他的命运,无论保留或者抛弃,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命运。由此,我也对村庄有了更多的理解。第138页共138页 如今,贫穷已经难不倒我,我依然被乡愁缠绕。它如河流般在我血脉里流淌。然而,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依然不愿意回到村庄,这是我不得不诚实面对的一点。我依然在努力远离它,即使漂泊不定,风餐露宿,我也不停下脚步。那么这仅仅是因为村庄是村庄,所以我才离开吗?显然,不全是,这里面有梦想的推动,有远方的诱惑。然而,反过来想,不也正是因为村庄无法承载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和野心,所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吗?起先只是一些人,后来是很多人。越来越多的人源源不断地朝一个方向而去,进入新的世界,那些人背后的世界,就冷寂下去,隐没在背影里。然而,又因为背后的世界承载他们过去的生息,他们在新的世界呼吸时,总能隐微感到一种来自往日的终痛。在过去的世界,村庄的先辈和草木杂居,与河流相伴,只要愿意,先辈们随时可以同鸟儿一起唱歌,同鱼儿一道游玩,在太阳下劳作,在黄昏后饮酒,在日与月的间隙里大笑、悲伤。他们唱歌,是因为阳光如此美好。他们劳作,是因为庄稼如此勃发。他们悲伤,是因为总有人免不了告别这世间的冷暖。后辈们进入新世界,经历动荡与迷惘,忍不住频频回望早已远去的昨日。这时候,他们所生发的思念是单纯的吗?他们对村庄所燃起的强烈感情是真实的吗?是真实的,但却不是单纯的,而是复杂曲折的。因为,他们当中没有人愿意再回到过去的世界。即使只能在新的世界强撑面子,纵然面庞已积累太多尘垢,他们宁可在虚荣中郁郁寡欢,唉声叹气,也不愿意回头。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悖论。当我们在城市定居后,村庄的老房子已不能承载“家”的全部含义。那么,村庄这时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是故乡的地理位置?是心灵的慰藉?是童年的芬芳?是亲友的音容笑貌?任凭祖先不断呼唤,偶尔回乡我也只是短暂地停留,而对于我的背弃,村庄以一抔黄土,几缕花香原谅了我。外婆用含糊不清的唠叨给予我祝福,她的嘱咐携带着风霜的粗粝。风霜在外婆的皱纹中刻下岁月的痕迹,这些皱纹又在我心中织就一张命运之网,致使一切平衡都被打破。如今我已年近三十,依然忍不住回望,只是目光多了几分凝重,几分释然。我更多时候想着去理解它,而不是向它索取,面对它,我也已不是逃离的姿态,因为它已经栓不住我了,它连迫使我逃的力量都没有了。这时我们的关系开始变得单纯。这时候,不是我在审视村庄,而是变成村庄在审视我。每逢我回乡,村庄就盯着我的面庞,衣着,审视一番,直到得出满意的结论,才会放心地接纳我。随后,我发现村庄在嘀嘀咕咕,话语夹杂着往日的嫉妒、今日的释然。起初,村庄的眼神在说,我们之间存在天然的界限,如同我们都是相似的父母所生。直到有一天,村庄看见我也穿上粗布衣裳干活,面朝黄土背朝天,村庄终于在认同中接纳我,“你们读书人没啥不一样的,”村庄说,“我们是一样的人了。”第138页共138页 这时候,村庄不再对我的离开和归来特别看待了,仿佛我还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孩子,每一次的离开和归来,就如同小时候背着书包上学放学一样。这时候,村庄对我而言,既是一个地名,又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还是一种情绪,一种声音,一种气息,一种心理意义的念想。(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头部分写自己对两种逃离村庄方式的否定,但外婆和外婆所指明的逃离方式赋予村庄特有的感情和意义。B.在与同学们的对比当中,作者对来自于村庄的经历感到孤独和羞耻,开始重新寻找对村庄的庇护和认同感。C.作为逃离农村进入城市生活的代表,作者和更多的人一样经历过动荡和困惑,甚至忍受虚荣心的折磨。D.作者在审视村庄的时候感觉村庄也在审视,其实是用村庄生活的特殊视角审视自己的思想与变化。7.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8.“我们这一代人的悖论”,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9.作者不止一次地审视自己和村庄的关系,得到哪些认识?10.文中多次强调自己的“逃离”,又多次审视“与村庄的关系”,这样写是否矛盾?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答案】6.B7.两次使用排比句式,写出了村庄的人们简单幸福的生活,与闯荡新世界的痛苦形成对比。8.虽然在村庄里的生活简单快乐,但是新一代来自村庄的人却愿意忍受在虚荣中郁郁寡欢、唉声叹气,也不愿意再回到村庄生活。9.①最初,因为贫穷而逃离,审视自己和村庄的关系,重新找到了对村庄的认同感;②后来虽然对村庄有更多的理解,但忍受不住远方的诱惑,对村庄产生真实而复杂的感情;③多次逃离之后心中产生很多疑问,审视之后,认识到村庄对自己的多重意义。10.不矛盾。多次逃离都迫使自己审视与村庄的关系,逃离是物质的逃离,而审视之后,得到了精神的回归与感情的认同。【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B.“作者对来自于村庄的经历感到孤独和羞耻”有误,作者感到羞耻的并不是来自村庄的经历,而是躲避集体生活,不敢面对自己的贫穷。故选B。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5题。第138页共138页 觅渡,觅渡,渡何处梁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他就义时才36岁,可人们已经纪念了他60年,而且还会永远纪念下去。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叫觅渡河。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八七会议”他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担,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但是他随即被王明,被自己的人一巴掌打倒,永不被重用。他其实不是被国民党杀的,是为左倾路线所杀。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而他先是仔细地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教师也挤进来听。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当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秋白被排挤离开党的领导岗位后,转而为文,短短几年著译竟有500万字。鲁迅与他之间的敬重和友谊,就像马克思与恩格斯一样的完美。秋白夫妇到上海住鲁迅家中,鲁迅和许广平睡地板,而将床铺让给他们。秋白被捕后鲁迅立即组织营救,他就义后鲁迅又亲自为他编文集,装帧和用料在当时都是第一流的。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近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他的俄文水平在当时的中国是数一数二了,他曾发宏愿,要将俄国文学名著介绍到中国来。他牺牲后鲁迅感叹说,本来《死魂灵》由秋白来译是最合适的。这使我想起另一件事。和秋白同时代的有一个人叫梁实秋,在抗日高潮中仍大写悠闲文字,被左翼作家批评为“抗战无关论”。他自我辩解说:人在情急时固然可以操起菜刀杀人,但杀人毕竟不是菜刀的使命。他还是一直弄他的纯文学,后来确实也成就很高,一人独立译完了《莎士比亚全集》。现在,当我们很大度地承认梁实秋的贡献时,世人更不该忘记秋白这样的情急了用菜刀去救国救民,甚至连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扑上去的人。如果他不这样做,留把菜刀作后用,留得青山来养柴,在文坛上他也会成为一个、甚至十个梁实秋。但是他没有。第138页共138页 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革命史上有多少英雄就有多少叛徒。像曾是共产党总书记的向忠发、政治局委员的顾顺章,都有一个工人阶级好出身,但是一被逮捕,就立即招供。而秋白偏偏以柔弱之躯演出了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他刚被捕时敌人并不明他的身份,他自称是一名医生,在狱中读书写字,连监狱长也求他开方看病。其实,他实实在在是一个书生、画家、医生,除了名字是假的,这些身份对他来说一个都不假。这时上海的鲁迅等正在设法营救他。但是一个听过他讲课的叛徒终于认出了他。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向来是以理行事,所谓士可杀而不可辱。秋白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已达到自由阶段的知识分子。蒋介石威胁利诱实在不能使之屈服,遂下令枪决。刑前,秋白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令敌开枪。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这在一般人看来真是多余。我们看他短短的一生斗争何等坚决:他在国共合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斗争,永远功彪史册;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动鬼神。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渺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这里却非要说一说这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这又是一种惊人的平静。就像敌人要给他治病时,他说:不必了。他将生命看得很淡。现在,为了做人,他又将虚名看得很淡。他不但解剖了自己的灵魂,在这《多余的话》里还嘱咐死后请解剖他的尸体,因为他是一个得了多年肺病的人。这又是他的伟大,他的无私。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特别是一些地位越高的人越爱这样做,别人也帮他们这样做,所谓为尊者讳。而他却不肯。作为领袖,人们希望他内外都是彻底的鲜红,而他却固执地说:不,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遐想。他是一个内心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来往觅渡的小舟。秋白就是从这里出发,四处奔波。他生命短促,行色匆匆。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没入历史的年轮。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自刎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第138页共138页 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将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秋白不朽。附:在《觅渡》中的目标是怎样发现人的价值,挖掘人的价值,想写出一种人格的力量和做人的道理。人也是永远探究不完的课题。人的精神世界其广阔、博大、复杂,人是另外一个宇宙。——梁 衡《我写<觅渡,觅渡,渡何处>》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家。——鲁迅挽秋白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中的“觅渡,觅渡,渡何处”既开篇巧妙自然地照应了题目,又一语双关,恰当地概括了瞿秋白不停地探索的一生,非常耐人寻味。B.同样是死,李逵与瞿秋白的区别是:前者是理性的,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是积极的,后者对生与死的理解更多的是鲁莽和冲动。C.梁衡把历史迷离的真相、人物真实的内心(理)和作者感伤的叹息(情)交织在一起,充分探寻瞿秋白纵横交错的复杂内心,从而达到了同类散文少有的感人深度。D.作为革命家,他的一生是求索的,也是失败的。而他的失败的革命历程仍然值得后人尊敬,就是因为,一个人生命中的精神底蕴连及他的人格品质,会比之功名更深刻更有力地给历史留下印记。12.如何理解“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1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14.作者叙写瞿秋白的生平事迹时为什么提到梁实秋、向忠发与“涂脂抹粉打扮自己”的人?请结合材料分析作用。15.梁衡希望在《觅渡》中挖掘人的价值,鲁迅说:“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瞿秋白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结合全文内容,分条陈述瞿秋白的人格力量内涵。【答案】11.B12.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他也是永远探究不完的课题(他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精神世界其广阔、博大、复杂,他是另外一个宇宙。他的人格的力量和做人的道理需要我们一直去发现,去挖掘。13.①使用对举句式,将瞿秋白与项羽相提并论(比照)。揭示了他们为了自己内心的追求,做出了异乎常情的选择,将生命的价值向上推了一层,虽败犹荣,价值长留,精神永存,留待后人回味怀念。②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写出了瞿秋白写《多余的话》勇于解剖自己的高尚情怀。③后一句卒章显志(点明中心)。给予瞿秋白高度评价,流露了景仰之情。第138页共138页 14.作者叙写瞿秋白的生平事迹时提到梁实秋等人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衬托)的写法,如第二自然段拿在抗日高潮中仍大写悠闲文字的梁实秋与情急了用菜刀去救国救民的瞿秋白对比,第三自然段拿曾是共产党总书记、但一被逮捕就立即招供的向忠发与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瞿秋白对比,第四自然段拿历史上那些为自己涂脂抹粉、极力隐恶扬善的人与用语自我解剖的瞿秋白做对比,以此从反面衬托出瞿秋白精神的可贵、人格的崇高和形象的伟大。15.作为革命家,他的一生是求索的,也是失败的。而他的失败的革命历程仍然值得后人尊敬,就是因为,一个人生命中的精神底蕴连及他的人格品质,会比之功名更深刻更有力地给历史留下印记。瞿秋白其人虽已离世,但其精神永存人间。①他放弃自己的才华,选择了以天下为己任,体现了心忧天下、勇于投身革命的英雄气概;②在艰难的革命道路上,面对生的希望,他选择了舍生取义,体现了他作为革命者的坚强不屈的精神;本他可以死得轰轰烈烈,他却选择写了一篇《多余的话》,非要说自己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真实自我的追求和独立人格的探索。【详解】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B.“前者是理性的,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是积极的,后者对生与死的理解更多的是鲁莽和冲动”错误,由文中“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可知,前者对应“瞿秋白”,后者对应“李逵”。故选B。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邢玉明谈歌锔匠邢玉明怎么也没想到,县委书记会找上门来,请他给港商曹柏青先生的三件文物瓷人锔裂隙。当年农村贫穷,破碗破盆破锅什么的,舍不得扔,就请人锔一锔,修补后再用。邢玉明锔碗锔盆锔锅,远近闻名。只是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后,农人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锔锅锔碗的渐渐少了。邢玉明的锔匠活终究暗淡下去,再也没有主顾了,他的锔弓和锔子,彻底闲置了。“这种活儿,我已经多年不干了,我今年都七十三了,眼力不行了,手也不行了,真是不行了!”第138页共138页 县委书记说:“这跟锔碗锔盆差不多,有什么不行的。这事就这么定了!市里的招商引资可是大事,市长等着回信呢!”话讲到这个份上,邢玉明只有答应了。邢玉明与婆姨乔明枝被接到市里,在博物馆的招待所住下。当天晚上,有关部门给邢玉明乔明枝接风,市文化局长代表市领导给邢玉明夫妇敬酒,邢玉明夫妇只是干干地陪笑。第二天,港商曹柏青先生亲自陪着他们去了博物馆。邢玉明看了看那三件瓷人的裂隙,始终不说话。如此两天,他坐在瓷人的旁边呆呆地傻看,摸着瓷人悠然地叹气。最后那天,大收藏家丁也成老先生来了,站在邢玉明的身边问:“老师傅,这件活儿能做么?”邢玉明笑了笑:“您说呢?”这天夜里,邢玉明让人搬了两架立梯,他提着工具,被人扶着,爬了上去坐了,乔明枝提着一只马灯,坐在另一架立梯上。事先,博物馆的人提出拉一道照明线,邢玉明摇头不肯,他说电灯有热度,锔活儿的时候,怕有影响。丁也成担心地问:“邢师傅,这样模糊的光线下干活儿,您有把握吗?”邢玉明笑道:“您要是信得过我,让我做就是了。您要是担心,就换人吧。”丁也成连忙摆摆手:“邢师傅,您干活儿吧。”邢玉明就扯动了锔弓,开始干活了。马灯的光线暗淡,人们什么也看不清楚,只听到锔弓嗡嗡地响,谁也不知道邢玉明是怎么样锔的。人们也能听到邢玉明与乔明枝慢声细语说着什么,他们使用的是家乡土话,人们听不明白。到了快天亮的时候,人们看到,三件瓷人,已经被邢玉明锔上了,邢玉明和乔明枝被人从梯子上扶下来。三件瓷人,竟然锔得天衣无缝。围观的人发出一片感慨声,曹柏青先生带头鼓起掌来。丁也成看得眼呆,喃喃道:“鬼斧神工啊!邢老师傅,真是……”人们这才恍然想起邢玉明夫妇,四下去看,邢玉明夫妇已经没有了踪影。丁也成认为他们夫妇熬了一夜,大概累了,去睡觉了,便让文物局的小赵去请邢玉明夫妇,先吃早饭,然后再休息。一会儿,小赵匆匆回来说:“丁先生,邢玉明夫妇已经走了。”丁也成刚刚吃进嘴里的一口稀饭吐了出来:“走了?他们怎么走的?”小赵说:“应该是坐长途汽车走的。”丁也成说:“你快去追他们回来,至少要他们留下那件锔弓。你问问那老师傅,他要多少钱,我收购了。”小赵赶紧着去了。丁也成再也吃不下去了:“这是民间的宝贝!那老师傅可是活着的文物啊!”小赵开车一路追到了邢玉明夫妇乘坐的长途汽车。小赵拦下汽车,找到了邢玉明,夫妇俩正昏昏地睡觉呢。他说了丁也成的意思,请邢玉明夫妇回去。邢玉明笑道:“不回去了。没听说过,锔匠还要看自己锔过的手艺。”第138页共138页 乔明枝也笑:“家里还有活儿呢。不耽误你们了。”小赵乞求说:“邢师傅,丁先生一定要您二位回去的。对了,他还说起您的家伙什,他还要买下来呢!”邢玉明一怔,呵呵地笑了:“买?这东西他也稀罕么?那好了,我白送给他了。”说着,他就起身把锔弓袋子从行李架上取下来,递给了小赵。小赵急忙问:“邢师傅啊,您还没说价钱呢!”乔明枝一旁摆了摆手,呵呵笑道:“什么价钱啊。他刚刚不是说过了么,白送给那位先生了。你快下车吧,都耽搁大家赶路了。”小赵下了车,眼看着长途汽车扬尘而去了。去年丁也成先生在香港举办收藏精品巡回展。在几千件藏品中,有人看到了邢玉明的那把锔弓,注着出处,锔弓颜色陈旧,像是从某一个遥远的地方截取下来的一段历史。(有删改)16.请简要分析邢玉明这一人物形象17.请探究小说结尾“锔弓颜色陈旧”的意蕴。1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邢玉明的锔匠活终究暗淡下去”,这样的叙写既交代了他“没想到”的原因,也为下文他的婉拒作了铺垫。B.“他坐在瓷人的旁边呆呆地傻看,摸着瓷人悠然地叹气”,这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描摹邢玉明准备工作的状态。C.小说中丁也成对邢玉明大加赞赏前的两次怀疑,侧面表现了民间艺人默默无闻、不易被关注的特点。D.乔明枝说的“你快下车吧,都耽搁大家赶路了”,既表达了对车上人的歉意,也流露出“家里还有活儿”的着急。【答案】16.第138页共138页 (1)邢玉明是一名民间艺人,手艺精湛。当年,锔匠活远近闻名;县委书记会找上门来,请他给港商曹柏青先生的三件文物瓷人锔裂隙;三件瓷人,竟然锔得天衣无缝。(2)邢玉明以大局为重,识大体,能担责任。县委书记说给港商曹柏青先生的三件文物瓷人锔裂隙这件事关系到市里招商引资,邢玉明只有答应了。(3)邢玉明淡泊名利,默默无闻。把三件文物瓷人锔完裂隙后,不等赞扬,默默无闻地做完自己的工作,没有打招呼就坐长途汽车回家,还把锔弓白送给了丁也成。(4)邢玉明谨慎,做活时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准备工作时间长,不说话只观察;电灯有热度,锔活儿的时候,怕有影响,干活时用光线暗淡马灯照明,用家乡土话和妻子交谈。17.(1)照应题目和开头。题目《邢玉明》,邢玉明就是一位锔匠,锔弓是他的工具,“锔弓颜色陈旧”点明了邢玉明的身份以及这份手艺时间的久远。(2)烘托人物形象。“锔弓颜色陈旧”烘托了邢玉明手艺的精湛,使用时间长,他具有传统民间艺人所特有的时代精神。(3)深化文章主旨。“锔弓颜色陈旧”,时代感强,表明这种传统民间手艺可能已经失传,工具只能作为收藏品,表明这种手艺以前存在过。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民间手艺失传的惋惜之情以及对这种手艺精神内涵的挽留和召唤。18.D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围城(节选)钱钟书①柔嘉不愿意姑母来把事闹大,但瞧丈夫这样退却,鄙薄得不复伤心,嘶声说:“你是个懦夫!懦夫!懦夫!我再不要看见你这个懦夫!”每个字像鞭子打一下,要鞭出她丈夫的胆气来,她还嫌不够狠,顺手抓起桌上一个象牙梳子尽力扔他。鸿渐正回头要回答,躲闪不及,梳子重重地把左颧打个正着,迸到地板上,折为两段。②鸿渐惊骇她会这样毒手,看她扶桌僵立,泪渍的脸像死灰,两眼全红,鼻孔翕开,嘴咽唾沫,又可怜又可怕,同时听下面脚步声上楼,不计较了,只说:“你狠,啊!你闹得你家里人知道不够,还要闹得邻舍全知道,这时候房东家已经听见了。你新学会泼辣不要面子,我还想做人,倒要面子的。”走近门大声说:“我出去了!”慢慢地转门钮,让门外偷听的人得讯走开然后出去。柔嘉眼睁睁看他出了房,瘫倒在沙发里,扶头痛哭。③鸿渐走出门,神经麻木,不感觉冷,意识里只有左颊在发烫。头脑里,情思弥漫纷乱像个北风飘雪片的天空。他信脚走着,彻夜不睡的路灯把他的影子一盏盏彼此递交。他仿佛另外有一个自己在说:“完了!完了!”散杂的心思立刻一撮似的集中,开始觉得伤心。左颊忽然星星作痛。同时感到周身疲乏,肚子饥饿。鸿渐本能地伸手进口袋,想等个叫卖的小贩,买个面包,恍然记起身上没有钱。他无处可去,想还是回家睡。他看表上十点已过,不清楚自己什么时候出来的,也许她早走了。④他一进门,房东太太听见声音,赶来说:“方先生,是你!你家少奶奶不舒服,带了李妈到陆家去了,今天不回来了。这是你房门的钥匙,留下来交给你的。你明天早饭到我家来吃。”鸿渐心直沉下去,捞不起来,机械地接钥匙,道声谢。房东太太像还有话说,他三脚两步逃上楼。第138页共138页 ⑤开了卧室的门,拨亮电灯,破杯子跟断梳子仍在原处,成堆的箱子少了一只。他呆呆地站着,身心迟钝得发不出急,生不出气。柔嘉走了,可是这房里还留下她的怒容、她的哭声、她的说话,在空气里没有消失。他望见桌上一张片子,走近一看,是陆太太的。忽然怒起,撕为粉碎,狠声道:“好,你倒自由得很,撇下我就走!滚你的蛋,替我滚,你们全替我滚!”这简短一怒把余劲都使尽了,软弱得要傻哭个不歇。和衣倒在床上,觉得房屋旋转,想不得了,万万生不得病!明天要去找那位经理,说妥了再筹旅费,旧历年可以在重庆过。心里又生希望,像湿柴虽点不着火,而开始冒烟,似乎一切会有办法。⑥不知不觉中黑地昏天合拢、裹紧,像灭尽灯火的夜,他睡着了。最初睡得脆薄,饥饿像镊子要镊破他的昏迷,他潜意识挡住它。渐渐这镊子松了、钝了,他的睡也坚实得镊不破了,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⑦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有删改)注 本文节选自《围城》结尾部分,主要情节为方鸿渐和孙柔嘉在结婚定居上海后,因双方家庭和亲族,甚至佣人的介入,矛盾更为复杂,不断发生龃龉和纠纷。最后,方、孙的矛盾终因前者辞去报馆资料室主任而面临再次失业时激化,刚建的新家解体,方鸿渐打算投奔在重庆当官的赵辛楣谋取职业。1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中方鸿渐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家庭生活上:一方面,他希望过真诚愉快自由的家庭生活;另一方面,他又软弱无能,摆脱不开旧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压力。B.方鸿渐进卧室之后情绪变化有一个过程,从失望苦恼到愤怒狂躁,最后沮丧无奈。C.节选部分的情节是因为夫妻吵架,方鸿渐出走,最后心绪不定返家,最后借老钟的声音暗示了家庭的解体。D.选文表现了方鸿渐老练机智但易变盲动的性格特征,既懦弱退让又爱面子。20.妙用比喻是钱钟书的写作特色,请从第③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加以赏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21.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38页共138页 答案19. A解析 B项方鸿渐的情绪是最后又萌生希望。C项“最后借老钟的声音暗示了家庭的解体”错。D项“老练机智”不恰当。20、“头脑里,情思弥漫纷乱像个北风飘雪片的天空。”以雪片的纷飞,形象地描绘了方鸿渐心绪的繁多凌乱,暗示了家庭矛盾的复杂错乱;也用雪天的寒冷,写出了方鸿渐内心的凄冷和痛苦。21、晚点的时钟富有象征意义:(1)形象地讽刺了方鸿渐生活在新的时代却有着落伍的家庭观念;(2)它既是围城冬夜环境的组成部分,也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婚姻解体的感伤和同情;(3)暗示了对人生困局的无奈。六、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最美的生活葛亚夫(1)简洁不是简单。简单,有可能是贫乏或单薄,甚至有可能是可怜巴巴的寒酸。简单,如同枯树枝干,只能够用来烧火,别无他用。简洁也不是我们传统意思上艰苦朴素中的朴素。朴素,当然也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朴素很可能是洗旧的表服,被阳光晒得发白而缺少了应该具有的色彩。(2)简洁的洁,不仅仅是干净的意思,这里的洁,包括着美的意味。因此,对比简单或朴素,简洁体现更多的是美,而这神美不是唐朝美人那种臃肿肥胖的美,而是那种以简洁践条句勒出来的现代美。(3)简洁所呈现出的美,是齐白石和八大山人用最少的笔墨留出最大的空白所画出的写意式的美,是米罗和蒙德里安以干净爽朗的线条色彩和几何图彤所构筑的象征性的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是简洁;“行到闲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更不是简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是简洁;“一去两三里,烟村四五家”,就是简洁。(4)简洁,对应的不仅是物化的奢侈豪华,同时也是精神的杂乱无章。千树万树,沉醉酣醉,正是生活坐标系简洁所对应的那奢靡的一极。现代的生活,拜物教的侵蚀,犬儒主义的盛行,人们越来越崇尚物质的占有和享乐,洒池肉林,娇妻美妾,香车豪宅,千金买笑,百杯买醉……欲望像是追求的无底洞,贪婪成了成功的光荣花,赚钱变为了人生第一的需要和幸福的惟一标志。人为物役,钱为君主,心被挤压得千疮百孔尘垢重重,离简洁怎幺能不越来越远?甚至以简洁为丢脸而不屑一顾,视简洁为简单而不值一提,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一点不足为奇。第138页共138页 (5)不要说那些贪官污吏,那些大款富婆,他们的日子已经发霉,他们生活的字典里早没有了简洁的字眼,酒嗝中散发着腐臭的气味。就是在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和简洁也越来越背离,将简洁越来越遗忘,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6)在我看来,起码有这样三点,一是我们的吃饭,越发变得繁文缛节起来,为吃饭花的心思、浪费的人力物力,不计其数。二是房屋的装修,越发不知节度,巴洛克雕饰罗马柱,红木家具羊皮欧式灯,以豪华以金碧辉煌为蔓为荣。三是女人的打扮,脸上化妆的脂粉越发厚重,走起路来粉末飞扬,手上脚上的仝银饰品越发繁多,不走路都叮咚作响,不是为了点缀而是为炫耀。这些早已和简洁背道而驰,可是我们还以为这样的生活就是我们所期望的幸福和美的生活。(7)简洁的生活,看似简单,其实是多么的不容易做到,即使我们只是普通人。因为我们就被这样崇尚奢华制造奢靡繁衍奢侈的生活包围着,“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要想跳出这样的包围,该需要多么坚定的定力。(8)这种定力,就是要求我们认定:简洁的生活,其实是最美的生活,这是因为这种美里包含着对现代越发堕落的虫活的沉淀,沉淀下那些侵蚀我们的杂质和腐蚀剂。(9)简洁,有时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就像毫不值钱的麦秸,简洁几下,可以做成漂亮的麦秸画:就像毫不起眼的石头,简洁几斧头,可以做成精美的雕塑;就像毫无色彩的芦苇,却可以做成洁白的纸张;就像毫无分量的竹子,只要简洁地凿几个眼,可以做成能够吹出美妙旋律的笛子。(10)没错,简洁的生活,其实是以少胜多的生活,少的是我们对物质的贪得无厌,少的是对心灵和精神自由展开的空间,让我们的心里多一些音乐般美好的旋律。(11)简洁,看起来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是审美的一种要求;其实,更是现代精神自由的一种体现,是价值系统平衡的一个支点。2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二段在前文的基础上引出了简洁含有美的意味,明确简洁的美是简洁线条勾勒出来的现代美。B.第四段中“精神的杂乱无章”,指的是人们被物欲役使,丧失了精神追求,弄不清什么是真正的幸福。C.人们在吃饭、装修、女性的打扮上,误以为奢侈就是幸福和美,因此逃离这样的生活是需要定力的。D.文章先从概念入手,阐述简洁的含义,进而讨论社会现实,再提出自己倡导的生活方式,思路清晰。23.赏析文中画线语句。(5分)答:第138页共138页 24.为什么说“简洁是最美的生活”?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22.C23.①运用引用和对比的手法,(2分)②承接上文,进一步明确了简洁的美的写意性、象征性,引起下文对物质奢侈豪华的否定,为深化文章主旨做铺垫。(2分)③表达生动形象,句式整齐,语言给人以美的感受。24.①简洁是一种简洁线条勾勒出来的有写意性、象征性的美,简洁的生活能抵御奢侈生活的杂质和腐蚀,简洁的生活能以少胜多,体现精神自由。因此作者认为“简洁是最美的生活”(3分)②作者对简洁的持欣赏的态度,冷静反思日常生活人们和简洁越来越背离的现状,真诚地期待简洁的美好生活。(3分)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书房梦葛亚夫⑴归有光写过一则短文,名字叫《杏花书屋记》。文章记述了他朋友父亲的一个梦: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期间,声琅然出户外。父亲将这个梦告诉儿子后,嘱咐道:“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⑵中国的读书人,谁都会有这样一个书屋之梦。坐拥书城,书房便不仅成为读书人被人认可的一个标志,也成为读书人对外拿得出手的或值得骄傲的一张名片。特别是在住房紧张,经济拮据的年代,书房更是很多读书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一个梦。⑶具体到我自己,有这样一个梦,是我读初一的那一年。我的一个同学的父亲,是当时《北京日报》的总编辑。有一天,这位同学邀请我到他家去玩,我第一次见到了书房是什么样子,那一个紧挨一个的书柜里排列整起的书籍,让我叹为观止。要是我也有这样一个书房该多好啊!梦在当时就这样不切实际地升腾……⑷当时,我连一个最简陋的书架都没有,我少得可怜的一些书,只好蜷缩在拥挤的家中墙角的一个只有区区两层的鞋架上。没有书房,退而求其次,我的梦想是有一个书架也好。⑸我终于有了一个书架,是在那之后十四年的1974年,我从北大荒返回北京当中学老师。发了第一个月工资,便迫不及待地跑到前门大街的家具店,花了22块买回一个铁制书架。那时,我的工资一个月只有42块半。⑹起初,我的书还放不满书架。但是,没过两年,书就多得放不下了。一开始的书房之梦,如同冻蛇,僵而未死,蠢蠢欲动地复活了。第138页共138页 ⑺二十六年之后,我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一间比较宽敞的书房。两面墙摆满了当年同学家那样的书柜,书柜里也挤满了那样多花花绿绿的书。我也像当年同学父亲一样老了,在书房梦的颠簸中,青春一去不返。⑻短暂的兴奋,如绚丽的焰火,逝去后,忽然,我很是有些失落。⑼记得书放在鞋架子上的时候,那些书,翻来覆去,不知看过多少遍。⑽那个铁制书架上的书,我也都全部看过,不仅自己看,还推荐给朋友看。朋友来我家,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到那个书架旁翻书,然后抽出一本,朗读一段,和我探讨,或者争论。那时候,书中仿佛真的会有黄金屋和颜如玉一般,令我们痴迷。⑾如今,书柜里的书拥挤不堪,已经扔掉很多,很多书自从买回,就没有看过,如今,我很少到书房。读书,写东西,都是躺在卧室的床上。⑿如今,朋友来,更很少到书房,我出的书,送给他们,他们都懒得看,哪里还有兴趣和热情去看不相识的别人的书?兴趣和热情,都放在手机上,除非我的文章被放在手机上,他们才兴致勃勃地扫几眼,然后,水过地皮湿,把它删掉,移情别恋,去读新的电子文章。⒀如今,书房沦落到只是一个摆设,一种虚饰。⒁归有光在那篇文章中,记述他的那个朋友后来在父亲逝去数年之后,遵照父亲的意愿,“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古时,一楹是一间屋子,按照北京老四合院的规距,一般是建有正房三间,已经足够宽敞了。五间屋的书房,足以放下他的贮书万卷。而这万卷书的命运,我猜想,尽管古人崇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但恐怕和我的书房里的那些书的命运一样,是不会被读完的,甚至是连翻都不曾被翻过。⒂我想起早年前看过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的一部话剧,是田汉先生的《丽人行》。剧中那个资本家的家里也放有一个书架,他的太太也爱读书,书架放满了鲁迅的书,几年过后,书架上的书一本也没有了,放满了各种各样的高跟鞋。(有删改)25.文章第⑴段从归有光的《杏花书屋记》写起,有什么作用?(6分)26.请赏析第⑷段画线句子的妙处。(4分)27.第⑻段中作者说“我很是有些失落”,为什么?(4分)28.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以“书房梦”为题的妙处。(6分)答案:25.(1)写古人“杏花书屋”的梦想,表达作者对书屋的向往之情;(2)照应标题,引出下文中国读书人尤其是作者的书屋梦;③引用归有光《杏花书屋记》中的句子,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每点2分)第138页共138页 26.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我只有很少的书,连一个简陋的书架都没有,表达出作者对拥有一个书架的强烈渴望。(每点1分)27.作者梦寐以求的书房现在只是一个摆设,一种虚饰。(1分)(1)书柜里的书很多,但很少看;(1分)(2)没书房想有书房,有了书房,却很少到书房;(1分)(3)以前朋友到访喜欢翻看书架上的书,现在朋友来很少到书房,即使是“我”的书,如果不放到网上,也无人问津。(1分)28.(1)线索作用,以“书房梦”贯穿全文,使行文集中,结构完整严谨;(2)“书房梦”是中国读书人的理想,催人上进,但真正拥有书房后,用于读书的时间却少了,书房只是一个摆设,一种虚饰,梦想与现实的反差引人深思;(3)表现了作者忧戚的心情,对人们只顾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读书生活、精神追求的担忧。(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说明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主题一 传统文化一、【2021·遂宁】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古人去哪里找“热搜”李方恩①拜科技革命所赐,现代人可以运用各种方便的条件去查询各类知识,了解热点所在。那么,古人没有搜索引擎,如果有类似的需求,该怎么办呢?有办法,他们可以查询类书。②中国古代的图书大体上分成“经史子集”四类。其中,经是指儒家经典,史是指史书,子汇集了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和一些宗教典籍,集收录的则是文学作品。这种分类方法是从隋朝开始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分类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因为很多知识无法装到“经史子集”这个体系中。于是,类书就逐渐出现了。③类书类似于我们经常用到的各种工具书,但是它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从内容来看,类书广泛搜集了各种书籍,内容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类知识,这和今天的百科全书有得一比。其次,类书只是把各种知识汇聚到一起,不添加任何评论和批注。最后,从编辑方式来看,类书分门别类地编排了搜集而来的资料,以便于使用者查询。这三个特点是类书最突出的特点。④那么,第一部类书是哪一本呢?研究者普遍认为,编订于曹魏年间的《皇览》是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是魏文帝曹丕召集大臣刘劭、王象等人编辑的,全书分成四十多部,一千多卷,八百多万字。  A  曹丕雅好文章,热爱文学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他经常要查询一些典章故事,在治理国家时,他也希望可以学习先贤明君的事迹。于是,公元220第138页共138页 年,他召集了一些名臣儒士,想要编辑这样一部书。这部书费时三年编成,是严格意义上的类书。 ⑤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部价值极高的书,大部分都失传了。  B  到了明朝,一部规模空前的类书《永乐大典》横空出世。《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永乐大典》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注意,此处没有之一。 ⑥《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下令名臣解缙和姚广孝等人主持编纂。朱棣告诉他们:“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意思是说,从文字形成以来所有的著作,你们都要把它们分门别类地弄成一部书,不要嫌多。这部书从1403年开始编纂,直到1408年才最后完成。全书一共2287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图书近8000种,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光辉成就的扛鼎之作,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⑦从古代各种各样的类书,再到今天各种各样的搜索引擎,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则是人类对各种旧闻新知的好奇心。(摘自《知识窗》2020年第4期,有改动)1.结合第③段内容,请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类书。2.下面这句话放在A、B两处的哪一处更适合?为什么?  好在这部书开了类书编纂的先河,此后各种类书层出不穷,名气较大的有唐朝的《艺文类聚》、宋朝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3.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为了准备辩论赛,你需要到古籍图书室去查阅下列语句的相关资料。为提高检索效率,第138页共138页 你应该到“经史子集”哪一类去查找?甲: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乙: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甲:    乙:    丙:     二、【2021·襄阳】阅读下文,完成问题。窗,中国园林的眼睛张玉梅①春和景明,绿荫满窗。透过一扇扇花窗,春天有了万般风致。②诗有诗眼,画有醒画,园林也有自己的点景,而窗恰是空间变换中的点睛之笔。中国园林对窗的设计极为重视,园林至精至微处往往体现在窗的安排上。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吾观今世之人,能变古法为今制者,其惟窗栏二事乎……但造房建宅,与置立窗轩同是一理,明于此而暗于彼,何其有聪明而不善扩乎”。李渔推窗栏之理为园林建筑之基,而整个园林建筑只是窗栏之“扩”而已。③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将建筑、书法、绘画,甚至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集于一体,为精神生活提供了特殊的情境,与中国独有的生活美学一脉相通。而窗是园林的“眼睛”,在满足流通光与风的基本功能之外,更在园林造景中衍生出借景、框景、对景、漏景等许多巧妙的用途,形成别样丰富的趣味。汉代刘熙在《释名》中解释“窗,聪也,于内窥见外为聪明也”。可见,除了功能之用,“窗”更是中国人观看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巧妙外化。④欲露还藏是中国园林的游戏,那种开门见山的方式显然不适合中国园林的意境创造。抑是为了放,障是在于开。柳暗花明处,曲径通幽处,别有洞天处,让游览者的心中掀起波澜。窗是园林优美曲线运动中的节点,由于它的存在,曲中增加了含蓄,曲中更富于变化。中国绘画与中国园林异构同心,异曲同工。古代书画中“窗”的元素随处可见,文人的松窗读易、携琴访友,乃至生活中实景、小像等均会以窗为画面背景。⑤中国古代及近代的花窗,冰梅纹窗棂、花卉人物故事纹窗棂、花鸟纹窗棂等,无不显示了古代工匠的精巧技艺。从花窗的物理结构考察,虽然花窗的制作工艺是对几何原理的应用,但是其中依然能印证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思维方式。“六幂”之美,尽在其中。在规矩中,尽含世间的千变万化。“六幂”是古代花窗制作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图案,它以两个顶心相对的等边三角形形成的交叉线为基线,有规律地增减损益,形成变化无穷的样式。常见的万字格、龟背锦、蜂窝式等图案都是六幂图案的衍生。⑥相对于含纳万景而言,中国园林是局促而狭小的,园林建筑及花草布置,假山设立,一窗一亭一桥一廊,都不是纯然的外在设置,它为人心而设。在园林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宇宙观,看出其中所蕴含的人生旨趣。白居易说“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中国园林除了实用和审美之外,强调的是安顿人心,伸展性灵。而窗的存在,让园中有园,景外有景,第138页共138页 将大千世界动的趣味收摄其中,尽收眼底,这也是中国人由近及远、由小见大的哲学思想。⑦园林是一个鲜活的系统,窗前的风景因时而变,因地而变,时光流转中,窗也成就了每个人的风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⑧小窗中藏有世界的大观。(选文有改动)1.请说说选文第②段中哪句话最能总括“窗”的整体特征。2.第⑦段画线句引用卞之琳《断章》中的诗句,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园林至精至微处往往体现在窗的安排上”,句中加点词语“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B.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列举了“窗”在园林造景中的多种用途。C.中国绘画与中国园林异构同心,异曲同工,而“窗”是二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D.第⑧段“小窗中藏有世界的大观”,句中加点词语形成解明对比,既体现了“由小见大”的哲学思想,又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主题二 科技创新三、【2021·龙东】阅读下文,完成问题。今别月宫去 采得月壤归①2020年12月3日23时10分,嫦娥五号上升器月面点火,3000牛发动机工作约6分钟后,顺利将携带月壤的上升器送入预定环月轨道,成功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起飞。②点火起飞后,上升器经历垂直上升、姿态调整和轨道射入3个阶段,进入预定环月飞行轨道。随后,上升器将与环月等待的轨返组合体交会对接,将月球样品转移到返回器,后者将等待合适的月地入射窗口,做好返回地球的准备。③据介绍,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面后,开展了太阳翼展开、机构解锁等相关准备工作,之后就进入了“挖土”的工作模式。此次嫦娥五号探测器自动采样任务采用表钻结合、多点采样的方式,设计了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模式。第138页共138页 ④这两种模式并不是同时进行。首先开启的是钻取模式,钻具钻取主要获得月面以下的样品。截至12月2日4时53分,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完成了月球钻取采样及封装。接着,机械臂表取装置开始自动采样并封装,机械臂表取则主要获得月球表面样品,截至12月2日22时,经过约19小时月面工作,嫦娥五号顺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并已按预定形式将样品封装保存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中。专家介绍,为确保月球样品在返回地球过程中,保持真空密闭以及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探测器在月面对样品进行了密封封装。⑤为了顺利完成采样任务,着陆器随身携带了钻取采样装置、表取采样装置、表取初级封装装置和密封封装装置等“神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彭兢介绍,机械臂表取可以想象成类似人手的装置,在腕关节设有两个采样装置,很像挖土的铲子;钻具钻取则可以钻入月球内部,钻取月壤岩芯。它们科学分工,精密配合,采取深钻、浅钻、“铲土”“挖土”“夹土”等各种方式,采集月壤样品并进行密封封装。⑥距人类上一次从月球采样至今,已有40多年的时间没有拿到新的月球样品。科学家表示,对月壤的研究不仅涉及月球本身,还包含太阳系空间物质和能量的重要信息。将月球的月壤等关键性样品运回地面实验室供科学家精准分析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月球的状态、温度、物质含量等重要信息,深化对月壤、月壳和月球形成演化的认识。(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第⑤段中的“神器”具体指什么?2.第③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第④段中加点词语“主要”能否删除?为什么?4.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除了本文介绍的内容外,第138页共138页 请你再列举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项科技成就。四、阅读下文,完成问题。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王 欣①享受着人工智能带来便捷的同时,人们常不无担忧地问: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它会不会像《黑客帝国》中的矩阵一样,成为人类的统治者?②人工智能(简称AI)的传说可以追溯至古埃及,真正崭露头角则是在20世纪。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学家们提出了AI这个概念,试图模拟和拓展人类的智能并应用于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1959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诞生;1962年,第一台搬运机器人诞生;1965年,第一台具有声光“感觉”的机器人诞生;1966年,第一台聊天机器人诞生……机器人成了人工智能的代表。其实工厂里的智能机器、家庭中的智能家电、几乎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等都是人工智能的杰作。③AI真的具有智能吗?毫无疑问,计算机可以进行计算,它的所有智能都建立在计算这种功能之上。以AlphaGo战胜人类的围棋高手为例,AlphaGo存贮了很多棋谱的信息,可以计算出每一步棋输赢的概率,知道最有可能获胜的下一步棋。它没有创造出前人没有过的下法,也没有战胜对手的主观愿望,可是它的每一步棋都是高手的真传,这样的优势积累起来足以令人类的个体望尘莫及。④人工智能据说也可以写诗,只要给它足够数量的文字资料作为语料库,再通过编程让它从语料库里选择一些文字按照一定的原则排列组合,就变成了一首诗。乍一看,这些诗像模像样、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细细推敲就觉得不伦不类,无法承载人类的情感与理性。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工智能的诗作流传,可见在创造性的领域,人工智能想追上人类还遥遥无期。⑤为了让人工智能变得更聪明,计算机科学家不断向脑科学取经。如果把大脑的信息处理比喻成一个黑箱,有信号的输入,有信号的输出,输入和输出之间是神经网络的信号传递。计算机矩阵破解了这个黑箱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用矩阵中的点来模拟神经元的发放频率,用矩阵中的线(公式)来模拟神经元的整合规律。计算机矩阵看似庞大复杂,其实远比人类大脑简单和单调。计算机矩阵通过一次一次地拟合,确实可以把一些简单的输入—输出之间的联系模仿得比较逼真,第138页共138页 主要集中在感觉输入—运动输出这样的反射性活动方面。对于那些来无影去无踪的思维、推理、联想等脑的高级功能,计算机可以说是无从模仿。⑥人们最担心的一点就是:人工智能会不会拥有自我意识,有朝一日反抗人类?对于这个想法,相信绝大多数脑科学家会报以一声苦笑。什么是自我意识?脑科学目前对这个问题一筹莫展,在未来的漫长岁月中,能够把自我意识相关的神经回路、神经递质弄清楚就不错了,至于这些物质是怎么变成精神的,在哪一个层面,那些电流、那些化学物质就形成了可以驰骋古今、纵横四海的意识,这是比黑洞还要深奥的秘密。⑦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是:就让人工智能在运动控制、计算、识别的方面发挥所长吧!至于情感、意志、决策、想象、创造这些方面则交给人类来做。人类不应该害怕被机器超越,人类要不断超越自己——不要让人性的弱点被AI放大,无休止地破坏和改变自然,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选自《科普时报》)1.第④段加点词“不伦不类”在文中的含义是: 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根据文章第②—⑥段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介绍人工智能的历史发展过程。    (1)    介绍人工智能无法超越人类在创造性的领域,无法承载人类的情感与理性。    (2)        (3)    4.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通过两个问句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同时也引出了说明对象。B.第④段写人工智能创作的诗作不可能流传,细细推敲显得不伦不类。C.第⑤段中“黑箱”是指大脑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神经网络信号。D.全文流露出作者对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深切忧虑,提醒我们保持警惕。5.以下这段文字放在文章哪两段之间最恰当?(填写选项)请阐述理由。  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类,机器人可以微笑,也可以说出“我爱你”这样的话语,可是它毕竟是硅晶和金属制作的,不是生命有机体。只是当机器人的外形看起来和人类极为相似的时候,当它的语言通过图灵测试令人类真假难辨的时候,人们该如何对待它们,第138页共138页 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A.第③段与第④段B.第④段与第⑤段C.第⑤段与第⑥段D.第⑥段与第⑦段主题三 生活科普五、【2021·枣庄】阅读下文,完成问题。“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段梅红①“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中国文化中自古至今传承着“民以食为天”的警训。然而,当曾经的贫穷、饥饿、匮乏与我们渐行渐远,“吃”便被赋予了许多生理需要之外的社会功能,也有了诸多社会表现,“舌尖上的浪费”就是其中一种。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对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萨4个城市的366家餐饮企业开展了长达5年的追踪研究,2018年底,发布了《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报告》的数据可以看出,食物浪费的严重程度已非“触目惊心”四字所能概括。③根据《报告》,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中国餐饮业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餐馆的食物浪费量更大,因为这样的场合往往是朋友相见、商务聚会的场所,点餐、就餐往往更注重“面子”。这类聚会还伴有大量酒水消费,因而会减少对其他食物的食用,常常导致更为严重的食物浪费。据《报告》,大型餐馆商务聚会类型的平均浪费率高达38%。④校园也是浪费的“重灾区”。各种供餐方式中,以盒饭浪费最严重,浪费量高达每人每餐216克,约占食物供应量的1/3。换句话说,1/3学生的盒饭被倒掉了。香港《南华早报》也曾刊文指出,内地大学校园里2800万大学生每年扔掉的粮食足以养活1000万人。⑤要知道,这只是“城市餐饮”这一环节中的浪费。其实在消费前的制作环节,很多浪费行为已经在厨房开始了。比如,不少烹饪食材其实只使用一部分;一些用于吊汤的食材大部分被丢弃;为了口感,极端挑剔地选用食材;为了卖相,很多食材只是入眼而非入口。⑥如果继续向前追溯,在食物进入市场流通之前,浪费已经出现。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我国每年仅在粮食存储、运输和加工等环节造成的损失就在350万吨以上。对此,《经济日报》曾报道,我国每年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环节产生的浪费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第138页共138页 ⑦或许很多人还未意识到,餐桌浪费不仅意味着大量食物被扔掉,更意味着生产这些食物时所投入的大量淡水资源、能源、土地以及生产资料等的无效消耗。同时,处理这些厨余垃圾也将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如果我们能够减少或避免浪费食物,那么,每年就会有250万亿升的淡水、11113亿千瓦时的电力、18919平方千米的森林重新回到我们身边。⑧如果美食不可辜负,那么食物就是我们与自然最近的红线,我们有千万种理由让每一粒米、每一叶菜都能最终囿于厨房和餐桌。(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1.从选文说明内容看,“舌尖上的浪费”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餐饮浪费:餐桌食物浪费、大型餐馆浪费、         ;二是消费前的环节浪费:厨房浪费、         等方面。 2.第③段中加点的“仅”“就”不能删除,为什么?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阅读本文后,有的同学深有感触,表示赞同,但也有少数人不能理解,认为现在国家脱贫了,吃喝不愁了,浪费一点无关紧要,情有可原。据此,班级拟开展以“制止餐饮浪费,涵养节俭风尚”为主题的一次辩论会,请你为辩论会拟写一则辩题。辩题示例:正方:逆境有利于成长 反方:逆境不利于成长正方: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 反方: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六、阅读下文,完成问题。为什么统计数据有时会“撒谎”①收集统计数据是一项复杂而又精细的工作,每一步都有出错的可能。即使所有的细节都万无一失,最终得到的数据里也会隐藏大量的陷阱。如果盲目地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有时会得出一些甚为荒谬的结论。第138页共138页 ②统计学家曾经调查过铀矿工人的寿命,其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在铀矿工作的工人居然与普通人的寿命相当,有时甚至更长!难道统计结果表明在铀矿工作对身体无害甚至有益吗?当然不是!事实上,只有那些身强体壮的人才会去铀矿工作,他们的寿命本来就可能长一些;正是因为去了铀矿工作,才把他们的寿命拉低到了平均水平,造成了数据的伪独立性。这种现象常常被称为健康工人效应。③有虚假的独立性数据,就有虚假的相关性数据。统计数据显示,去救火的消防员越多,火灾损失越大。初次听到这样的结论,想必大家的反应都一样:这怎么可能呢?仔细想想你就明白了:正是因为火灾灾情越严重,损失会越大,所以才会有更多消防员去救火。这里的因果关系弄颠倒了。数据只能显示两个事情有相关性,但并不能告诉你它们内部的逻辑关系。④事实上,两个在统计数据上呈现相关性的事件,甚至有可能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统计数据表明,冰激凌销量增加,鲨鱼食人事件也会同时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把冰激凌销售点全部取缔了,就能减小人被鲨鱼吃掉的概率。真实的情况是,这两个变量同时增加只不过是因为夏天到了。又如,统计数据显示,篮球队的获胜率,竟然与队员的球袜长度成正比。难道把队员的球袜都换长一些,就能增加球队实力吗?显然不是。数据背后真正的因果关系是,球队的获胜概率和队员的球袜长度同时受第三个因素——队员身高——的影响,这导致了获胜概率与球袜长度之间表现出虚假的相关性。⑤可见,要想从统计数据中挖掘出正确的结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只从表面上观察数据,往往会得到一些错误的信息。正如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言:“世上一共有三种谎言:谎言,糟糕的谎言,还有统计数据。”1.第②段加点词“大跌眼镜”在文中的意思是:              。 2.第②段以“铀矿工人与普通人的寿命相当,有时甚至更长”为例,是为了说明(  )A.铀矿工人寿命更长B.健康工人效应C.数据的虚假独立性D.统计数据会“撒谎”3.以下内容,适合放入文中的哪一段?(  )  有数据表明打太极拳的人和不打太极拳的人平均寿命相当。事实上,打太极拳确实可以强身健体,延长寿命,但打太极拳的人往往体弱多病。A.第②段B.第③段C.第④段D.第⑤段4.第③~④段中“去救火的消防员越多,火灾损失越大”与“冰激凌销量增加,鲨鱼食人事件也会同时增加”两个例子及分析,能互换位置吗?请说明理由。第138页共138页 5.运用本文第④段中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现象一】1950年左右,大气层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和肥胖症人口的数量都出现了一次非常剧烈的增长。【现象二】20世纪50年代,汽车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尾气排放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陡然增加。主题四 自然奥秘七、阅读下文,完成问题。高产水稻新种——“巨型稻”王 莹①从中国科学院获悉,由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夏新界研究员领衔的水稻育种团队16日宣布,历经十余年研究,团队日前培育出超高产优质“巨型稻”。②这种“巨型稻”长得比人高,株高一般在1.8米以上,最高可达2.2米。该种“巨型稻”的光合效率高,单位面积生物量比现有水稻品种高出50%,平均有效分蘖40个,单穗最高实粒数达500多粒,单季产量可超过800千克/亩。此种水稻的培育成功,被认为开启了水稻研制的一扇新门。经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DNA指纹检测,以及华智水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56k水稻SNP基因芯片指纹图谱检测,确认“巨型稻”是一种水稻新种质材料。③“巨型稻”是在现有优异种源的基础上,运用突变体诱导、野生稻远缘杂交、分子标记定向选育等一系列育种新技术,获得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新种质材料。其具有突出的高产、强抗等显著优势。“巨型稻”茎秆粗壮,直径可达18.5毫米,叶片蜡质和角质层厚,具有抗倒伏、抗病虫害、耐淹涝等特点。④在湖南长沙郊区的试验田现场,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新种质材料,具有很高的生物量,未来还需要努力提高收获指数。”⑤据了解,作物的产量取决于生物量和收获指数两大性状,前者为作物的总量,后者为籽粒、果实等所占比例。经过前两次绿色革命以及近年的不断挖掘,现有水稻种质的生物量和收获指数都已接近上限,选育超大生物量水稻新种质成为水稻育种的主流方向。⑥当前,我国普遍面临农村劳动力短缺、水稻种植“增产不增收”,早稻种植面积逐年下降的局面。“巨型稻”株形高大、稀植、生育期长、叶茂且冠层高、淹水深度大,可为蛙、鱼和泥鳅等稻田养殖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具有适宜种—养结合的优势。⑦为充分利用“巨型稻”这一特殊优势,提升稻田生产经济效益,2017年在“长沙站”建设了30亩“巨型稻”生态综合种养模式试验与示范区,第138页共138页 采用化肥、农药、抗生素零使用等有机农业生产方式。与现有常用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相比,稻谷产量至少提高一倍以上,青蛙、泥鳅、稻花鱼等养殖动物的成活率亦提高一倍以上,生长周期缩短15-20天,个体重量提高20%以上,产量提高1.5倍以上,全部产品实现绿色、优质化,亩均纯收入超过万元。(节选自“新华网”10月16日)1.选文第⑦段“为充分利用‘巨型稻’这一特殊优势”的“特殊优势”指什么?请联系上文回答。2.选文的说明对象是     ,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3.第②段中加点的“一般”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八、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梯田:地球的美丽曲线①梯田层层叠叠舒展的曲线,与起伏的山峦、流淌的溪水等自然元素和谐相融,共同构建独特的山与水的艺术。这是人类改变自然、融入自然的完美作品。②中国的梯田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时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对山坡地进行改造。而“梯田”一词正式出现是在南宋范成大《骖鸾录》中:“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③梯田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由于东部多平原,中国的梯田按地区细分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江南丘陵,其中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堪称南北方梯田的代表。广西、云南这些多山多雨的地方梯田数量居多,其中以云南哀牢山元阳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和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最为出名。④梯田是人们长期劳动的成果,智慧的结晶。山顶为森林,山腰建村寨,山脚建梯田。在有水源的地方开山与治水相结合,沿等高线而建的梯田,能截留顺坡而下的水土,同时减少了土方的动用,有效缓解耕地不足的情况。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累积。人们在稻田里养鸭,栽秧过后投入鱼苗,任其自然生长,游动的鱼鸭能翻土壤,粪便又可直接做肥料,收割稻谷时一箩箩鲜鱼便成了美味佳肴,第138页共138页 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⑤原本山岭环境的不毛之地通过人的劳作变成了时而清秀、时而逶迤、时而壮阔的梯田美景。而舒展的曲线、起伏的山峦、层叠间生命的绿色、流淌在山涧的潺潺溪水,无不描绘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画面。梯田的艺术之美就这样展示在天地间,渗透到人心里。⑥梯田有线条变幻之美。有的舒缓流畅,像一条河,缓缓流向山外;有的蜿蜒曲折,犹如银蛇缠绕大山。梯田有光影色彩之美。随着季节的变换,梯田呈现出迥然相异的节律美。初春,形状各异的大小梯田盛满清泉,将天光云影倒映其中。三、四月间,层层梯田青翠欲滴,宛如一块块绿色地毯。夏末秋初,稻谷成熟,放眼望去,一片金黄。冬天,银装素裹,犹如冰雕玉琢的童话世界。⑦梯田的美,在日出日落,在春夏秋冬。正如欧阳修所说:“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其乐亦无穷也。”梯田,让山展示出了优美的韵律,使水变幻出了五光十色。梯田,把大自然的山与水艺术化地呈现于人世间。1.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梯田?2.梯田是人们长期劳作的成果。细读文本,说说适宜建造梯田的位置。3.宣传委要将这篇文章推荐给学校的科普宣传栏,请你在⑤~⑦自然段选择语句,将推荐理由补充完整。  本文虽然为科普说明文,但作者在文字的运用上颇下功夫,能让人在感知事物特征的基础上感受到文字的典雅美丽。例如:  推荐理由:  主题五 时事热点九、【2021·辽阳、本溪】阅读下文,完成问题。第138页共138页 海洋二号三星组网,意味着什么①5月19日,海洋二号D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该星是国家空间基础设施海洋动力卫星系列的第三颗业务卫星,将与海洋二号B星、海洋二号C星等构成我国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星座,主要用于观测海面风场、海面高度、有效波高、重力场和大洋环流等信息,建成我国首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其将为海况预报、风暴预警、降水预报、地表分析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等领域提供有力支撑。②随着三星组网,我国对全球海洋监测的覆盖能力达80%以上,海洋监测的效率和精度大幅提升,将高效服务于我国海洋防灾减灾、海上交通和海洋经济发展。③那么,海洋二号三星组网,究竟意味着什么呢?④精准捕捉台风。海洋二号系列卫星装载微波散射计,可有效用于海面风力的测量,风速测量精度优于2米/秒,为台风预报的及时性和精准度提供了有力保证。⑤根据风力等级划分,风速小于2米/秒为一级风。也就是说,即使海面刮起一级“软风”,也不会逃过海洋二号系列卫星的“法眼”。据报道,自海洋二号系列卫星发射以来,我国近海平均每年20余次的台风均实现精准捕捉,无一漏网。而海洋二号D星在轨投入使用后,将进一步增强监测和预警能力,为我国沿海城市防灾减灾和全球灾害监测提供重要保障。⑥      。在海洋二号A星满身“神器”的基础上,海洋二号B星开始新增了船舶自动识别和数据收集系统,具备对全球船舶自动识别以及接收、存贮和转发我国近海及其他海域浮标测量数据的能力。海洋二号D星的导航系统更是全面升级,具备GPS和北斗双模数据接收功能,进一步实现了导航能力的自主可控。海洋二号B星、C星、D星组网运行后,相当于在太空中织就“天眼”,实现全球海面船只的位置、航向、航速精确勘测,为支持和服务全球海上定位、导航、搜救等提供重要保障。 ⑦发布快速预报。海洋二号系列卫星均装载微波辐射计,可用于海面温度测量,辅之以雷达高度计,可识别出大洋中的锋面和中尺度涡,为探测大洋渔场分布情况等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⑧自海洋二号系列卫星在轨应用以来,多家渔业公司将海洋二号卫星数据推广应用于远洋渔业,可节约燃油5%,渔获量提高2%~3%,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我国利用海洋光学卫星并结合海洋二号系列卫星数据,可发布大洋渔场的快速预报。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三大洋17个大渔场的预报能力。⑨开启“小时级”监测。海洋二号B星、C星、D星奔跑在不同的轨道上,其组网运行将使全球海洋监测进入“小时级”时代。曾经单颗星需要20多天才能针对全球观测一次,此次我国首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建成后,全球海洋观测仅需6小时。⑩总之,海洋二号B星、C星、D星在太空织起的“中国网”,将为海洋防灾减灾、海上交通、海洋经济发展等带来几何式增长,为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为人类更好地开发、利用、保护、管控海洋提供“中国力量”。第138页共138页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1.在选文⑥段中的横线上给本段填写一个恰当的中心句。2.比较分析选文⑤段中加点的“法眼”与“据报道”两个词语的语言特点。3.选文⑨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4.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选文题目交代了说明对象,以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B.海洋二号B星、C星、D星组网后,我国对全球海洋监测的覆盖能力达80%以上。C.海洋二号系列卫星均装载微波辐射计,可以识别出大洋中的锋面和中尺度涡。D.选文⑩段总结全文,强调海洋二号三星组网对我国的重大意义及对人类的贡献。5.你认为海洋二号系列卫星可为沿海渔民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哪些具体帮助?第138页共138页 【参考答案】一、1.类书是广泛搜集书籍中的各种知识,不添加任何评论和批注,并分门别类地编排起来,以便于查询的工具书。【解析】本题考查下定义,考生要对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熟练掌握,即什么是(叫)什么。通过阅读文章第③段内容,从段落的“首先……以便于使用者查询”中很容易得到答案。2.应放在B处。因为④⑤⑥段是按照时间顺序,从曹魏时的《皇览》到明朝的《永乐大典》来介绍类书的。【解析】本题考查将材料放回文本内容中,材料讲述的是这部书的历史意义,列举了唐朝的《艺文类聚》、宋朝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类书。做好这类题目需要联系上下文内容进行分析,通过阅读可以看出,④⑤⑥段是按照时间顺序,从曹魏时的《皇览》到明朝的《永乐大典》来介绍类书的。最后不难看出,放在B处合适。3.①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永乐大典》具有广泛搜集书籍中的各种知识这一特点,增强了说明的科学性和准确性。②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永乐大典》比作中国文化的名片,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永乐大典》的重要性,使说明对象具体可感。【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说明方法的能力。第⑥段画线句子中运用了大量的数字,如“22877卷”“11095册”“3.7亿”“8000种”,很明显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增强了说明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句子把《永乐大典》比作中国文化的名片,则是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生动形象。回答时从列数字和打比方的角度分析即可。4.甲:史 乙:经 丙:集【解析】通过阅读文章第②段,我们知道“经是指儒家经典,史是指史书,子汇集了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和一些宗教典籍,集收录的则是文学作品”。甲选自《史记》中的《陈涉世家》,属于“史”;乙选自《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是儒家经典,属于“经”;丙选自《岳阳楼记》,是文学作品,属于“集”。二、第138页共138页 1.诗有诗眼,画有醒画,园林也有自己的点景,而窗恰是园林空间变换中的点睛之笔。【解析】本题考查判断说明文中心句的能力。题干要求找出最能总括“窗”的整体特征的句子,因为本文所谈的“窗”的整体特点就是窗在园林空间变换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第②段首句最能总括“窗”的整体特征。2.引用卞之琳《断章》中的诗句,一方面体现了本文说明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使文章更有韵味和哲思,带给读者审美的愉悦,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另一方面也更加突出了“窗也成就了每个人的风景”的特点。(意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中选用诗句作用的分析。关于第⑦段引用卞之琳《断章》中的诗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的作用,可从体现这篇说明文语言特点及内容——窗的作用的角度分析。因为“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的诗句中有关于窗子的内容,引用这一诗句恰恰能说明窗成就每个人的风景的作用。3.C 【解析】C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选文并没有说“窗”是中国绘画与中国园林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只是说“窗是园林优美曲线运动中的节点”“古代书画中‘窗’的元素随处可见……小像等均会以窗为画面背景”。三、1.示例:钻取采样装置、表取采样装置、表取初级封装装置和密封封装装置。【解析】本题考查提取信息。首先确定答题范围,“神器”一词在第⑤段中,可从上下文中寻找其具体所指。依据第⑤段首句“为了顺利完成采样任务,着陆器随身携带了钻取采样装置、表取采样装置、表取初级封装装置和密封封装装置等‘神器’”可知,“神器”具体指的是钻取采样装置、表取采样装置、表取初级封装装置和密封封装装置等。2.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嫦娥五号探测器自动采样的两种模式。【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阅读第③段画线句,由“设计了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模式”可知,画线句子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分类别的作用为使说明内容条理清晰,再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即可,对嫦娥五号探测器自动采样任务的模式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3.不能删去。“主要”起限制作用,在文中指钻具钻取的样品最重要的来自月面以下,但不排除其他情况。如果删掉,语意过于绝对,与客观事实不符。“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答此类题要先回答“不能删去”或“能删去”,一般回答“不能删去”;然后分析该词的意思,这样运用的好处是什么;再分析若删去后意思会变成什么,与原文内容不相符或过于绝对;最后下结论: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因此不能删去。4.示例: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成功;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完成;中国空间站的组建等。(答出两项即可)第138页共138页 【解析】本题考查拓展延伸。根据平时的积累列举出两项科技成就即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科技成就有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改革开放后的科技成就有成功发射世界首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完成,中国空间站的组建等。从以上的科技成就中任选两项作答即可,也可以列举其他科技成就,符合题干要求即可。四、1.人工智能通过编程将文字按一定原则组合起来的诗经不起推敲,显得不规范。【解析】本题考查词语含义。“不伦不类”的本义是不像这一类,也不像那一类,形容不成样子或不规范。再结合语境义。结合第④段“人工智能据说也可以写诗,只要给它足够数量的文字资料作为语料库,再通过编程让它从语料库里选择一些文字按照一定的原则排列组合,就变成了一首诗”“但是细细推敲就觉得不伦不类,无法承载人类的情感与理性”可知,“不伦不类”在这里指人工智能通过编程将文字按一定原则组合起来的诗经不起推敲,显得不规范。2.列举人工智能战胜人类围棋高手的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工智能具有计算的优势,足以令人类的个体望尘莫及。【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思路:结合前后文寻找说明目的,尽量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结合“毫无疑问,计算机可以进行计算,它的所有智能都建立在计算这种功能之上”“这样的优势积累起来足以令人类的个体望尘莫及”等句子可知,通过举出人工智能战胜人类围棋高手的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人工智能具有计算的优势,足以令人类的个体望尘莫及。3.(1)人工智能具有计算的优势。(2)在人脑的高级功能领域,计算机可以说是无从模仿。(3)人们对人工智能会不会拥有自我意识的担心。【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梳理和概括。(1)结合第③段“AI真的具有智能吗?毫无疑问,计算机可以进行计算,它的所有智能都建立在计算这种功能之上”“可是它的每一步棋都是高手的真传,这样的优势积累起来足以令人类的个体望尘莫及”可概括:人工智能具有计算的优势。(2)结合第⑤段“对于那些来无影去无踪的思维、推理、联想等脑的高级功能,计算机可以说是无从模仿”可概括:在人脑的高级功能领域,计算机可以说是无从模仿。(3)结合第⑥段“人们最担心的一点就是:人工智能会不会拥有自我意识,有朝一日反抗人类”可概括:人们对人工智能会不会拥有自我意识的担心。4.A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分析。B.结合第④段“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工智能的诗作流传”可知,有关键词“迄今为止”,不包括未来,而“第④段写人工智能创作的诗作不可能流传”过于绝对,错误;C.结合第⑤段“如果把大脑的信息处理比喻成一个黑箱”可知,“第⑤段中‘黑箱’是指大脑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神经网络信号”表述错误;D.结合第⑥段“对于这个想法,相信绝大多数脑科学家会报以一声苦笑……能够把自我意识相关的神经回路、神经递质弄清楚就不错了”和第⑦第138页共138页 段“人类不应该害怕被机器超越……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可知,全文并没有流露出作者对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深切忧虑,因为通过科学家的研究,人脑是非常复杂的,人工智能产生意识是很难的,“全文流露出作者对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深切忧虑,提醒我们保持警惕”理解错误;故选A。5.D 这段文字写人工智能不是生命有机体,但作者提出了它的语言通过图灵测试令人类真假难辨时,人们该如何对待的问题。第⑦段正是对这一问题给出的明智的答案。同时,这段文字内容紧承第⑥段人们对人工智能会不会拥有自我意识的担心。【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所给材料紧承第⑥段人们对人工智能会不会拥有自我意识的担心,而第⑦段对这一问题给出了明智的答案。故应该放在第⑥段和第⑦段之间。五、1.校园浪费 食物进入市场流通之前浪费【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意。第③段介绍了城市餐饮浪费,如餐桌食物浪费、大型餐馆的食物浪费,第④段介绍了校园浪费,第⑤段介绍了消费前的环节中的厨房浪费,第⑥段介绍了在食物进入市场流通之前的浪费。据此,将相关信息填入对应的空白处即可。2.“仅”“就”表限制,强调仅仅是我国城市餐饮业的餐桌食物浪费量已经很大了,说明还有其他方面的浪费。去掉后与原文不符合,“仅”“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析】本题考查品味说明语言。说明文赏析词语的表达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或生动的特点答题。答题格式:①说明词语的意思,②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③××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或生动性。“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1800万吨”中的“仅”“就”,强调仅仅餐桌食物浪费这一项,浪费量已经很大,如果去掉,就无法凸显别的方面还有很大的浪费。这些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浪费食物的克数和占比的数字,举出内地大学校园每年浪费掉的食物能够养活的人数这个例子,具体地说明了校园“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使说明更具体更充分。【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首先准确定位第④段。从“216克”“1/3”“1000万人”等可以判断语段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从“香港《南华早报》也曾刊文指出,内地大学校园里……”可以判断语段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再来分析列数字及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即说明本段文字“校园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最后分析这两种说明方法的使用,对说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使说明显得具体充分。概括作答即可。4.(示例)正方:拒绝舌尖上的浪费 反方:避免刻意和过度节约影响生活【解析】本题考查拟写辩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先拟写正反观点,文章以“触目惊心”来形容“舌尖上的浪费”,旨在表达“拒绝舌尖上的浪费”的写作意图,故可将正方观点拟写为“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再来根据正方观点拟写反方观点,注意反方观点要与正方观点相对,同时有辩论的意义和价值,可拟写为“避免刻意和过度节约影响生活”。六、第138页共138页 1.统计学家调查的铀矿工人的寿命与普通人的寿命相当甚至更长的结果让人大吃一惊。【解析】本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首先理解词语本义,然后带入情境,解释语境义。“大跌眼镜”本义为对出乎意料的结果或不可思议的事物感到非常惊讶;结合“统计学家曾经调查过铀矿工人的寿命”“在铀矿工作的工人居然与普通人的寿命相当,有时甚至更长”可知,“大跌眼镜”在文中的意思是让人“大吃一惊”。2.C 【解析】本题考查举例说明的作用。第②段以“铀矿工人与普通人的寿命相当,有时甚至更长”为例,结合后文“事实上,只有那些身强体壮的人才会去铀矿工作,他们的寿命本来就可能长一些;正是因为去了铀矿工作,才把他们的寿命拉低到了平均水平,造成了数据的伪独立性”可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数据和事实不符,因此是为了说明数据的虚假独立性,故选C。3.A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材料的位置。解答时需要搞清楚材料的具体内容,然后在文段里找出对应位置。材料将打太极拳和不打太极拳的人的寿命进行比较,得出“两者寿命相当”的结论。但是如果考虑“打太极拳的人往往体弱多病”的因素,可得出:因为他们打太极,寿命延长了,所以和不打太极拳的人寿命相当。这与“铀矿工人与普通人的寿命相当,有时甚至更长”这一举例作用一样,也是为了说明数据的虚假独立性,和第②段说明内容一致,因此放在第②段。故选A。4.不能。因为在说明虚假的相关性数据时,按逻辑应先说明相关性数据显示的事件的因果关系,而虚假体现为因果颠倒,再说明相关性数据显示的事件没有因果关系。“消防员救火与火灾”的例子说明因果颠倒,“冰激凌和鲨鱼”的例子说明没有因果关系。【解析】本题考查材料的顺序。“救火的消防员越多,火灾损失越大”的例子是说明因果颠倒,表示数据只能显示两个事情有相关性,但并不能告诉人们它们内部的逻辑关系,是为了让读者更好理解“有虚假的独立性数据,就有虚假的相关性数据”这一事理;而“冰激凌和鲨鱼”的例子用“冰激凌销量增加,鲨鱼食人事件也会同时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把冰激凌销售点全部取缔了,就能减小人被鲨鱼吃掉的概率”说明两个在统计数据上呈现相关性的事件,甚至有可能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两个例子及其分析,分别是在说明③段和④段的事理,所以不能调换位置。另外,③段和④段的事理,按照“先说明相关性数据中的因果关系,再说明相关性数据没有因果关系”的顺序安排,符合一般逻辑认知。5.示例:大气层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和肥胖症人口的数量变化,都受第三个因素——汽车产业一定规模的影响,汽车尾气排放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同时,人们更多地用汽车代步,活动大大减少,自然肥胖症人口也会增加。【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运用。现象一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和“肥胖症人口的数量”两组数据没有关联,但两者同时受到现象二“汽车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一元素的影响,可用“说明两个在统计数据上呈现相关性的事件,甚至有可能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来解释。第138页共138页 七、1.特殊优势指的是“巨型稻”株形高大、稀植、生育期长、叶茂且冠层高、淹水深度大,可为蛙、鱼和泥鳅等稻田养殖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具有适宜种—养结合的优势。【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梳理和筛选能力。“特殊优势”是指与其他水稻相比的与众不同、特别的优势。从第⑥段“株形高大、稀植、生育期长、叶茂且冠层高、淹水深度大,可为蛙、鱼和泥鳅等稻田养殖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具有适宜种—养结合的优势”可知,巨型稻在高度、种植密度、生长周期、蓄水深度以及综合养殖(种—养结合)等方面都是普通水稻不能相比的。2.“巨型稻” 茎秆高且粗壮,叶茂且冠层高;生育期长,光合效率高;亩产量高;抗倒伏、抗病虫害、耐淹涝;适宜种—养结合等。【解析】说明对象的类型有“具体事物”“抽象事理”两类,一般从题目、开头、结尾或根据内容进行判断与概括。从题目“高产水稻新种——‘巨型稻’”及首段“历经十余年研究,团队日前培育出超高产优质‘巨型稻’”和主体部分内容,可知文章的说明对象是“巨型稻”。然后从第②-⑥段的中心句可以概括归纳出它的特征。3.不能删去。“一般”强调通常情况下,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果去掉这个词,就变成了株高一定在1.8米以上,太绝对,与实际情况不相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解析】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要求准确无误。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八、1.本文从梯田的历史、分布及典型代表、建造特点及价值、艺术美四个方面介绍了梯田。【解析】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题干要求,在文段中找到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提炼出相关的要点,再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作答。根据题干,确定答题区域为②~⑦段。文章第②段说明的是中国的梯田历史;第③段说明的是梯田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及典型代表;第④段说明的是梯田的特点及功用;第⑤⑥⑦段说明的是梯田形成的自然美景。据此可概括作答。2.多水源的山脚处。【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依据文章第④段中的“山顶为森林,山腰建村寨,山脚建梯田。在有水源的地方开山与治水相结合,沿等高线而建的梯田,能截留顺坡而下的水土,同时减少了土方的动用,有效缓解耕地不足的情况”可知,适宜建造梯田的位置是“有水源的山脚处”。3.例如:“原本山岭环境的不毛之地通过人的劳作变成了时而清秀、时而逶迤、时而壮阔的梯田美景。”推荐理由:三个“时而”连用,既展现梯田不断变换的美,又有节奏感。【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是指说明文语言轻松活泼、幽默风趣,一般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第138页共138页 或字词、短语、句子描写生动、优美。作答时,结合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回答句子是如何进行遣词造句的,是如何进行生动、形象地说明的即可。如:语句“有的舒缓流畅,像一条河,缓缓流向山外;有的蜿蜒曲折,犹如银蛇缠绕大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梯田有线条变幻之美的特点。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九、1.示例:织就太空“天眼”。【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能力。从“海洋二号B星、C星、D星组网运行后,相当于在太空中织就‘天眼’”来看,“织就‘天眼’”是本段的主要说明内容。2.“法眼”生动说明了海洋二号系列卫星及时、精准捕捉海风的能力之强;“据报道”起限制作用,表明了后面说明的内容是有根据的。两词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但前者生动,后者平实。【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法眼”是比喻性说法,形象生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动的一面;“据报道”,有限制作用,表明说明的内容不是空穴来风,是有根据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3.作比较、列数字,具体、准确且突出地说明了海洋二号三星组网观测全球海洋时间之短(速度之快),从而说明海洋二号三星组网运行将使全球海洋监测进入“小时级”时代。【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从“20多天”“仅需6小时”看,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从“曾经单颗星需要20多天才能针对全球观测一次”到“全球海洋观测仅需6小时”看,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用是准确而突出地说明了海洋二号三星组网观测全球海洋时间之短(速度之快)。4.C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从“海洋二号系列卫星均装载微波辐射计,可用于海面温度测量,辅之以雷达高度计,可识别出大洋中的锋面和中尺度涡,为探测大洋渔场分布情况等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可知,“海洋二号系列卫星”虽均装载微波辐射计,但不能直接识别大洋中的锋面和中尺度涡,必须“辅之以雷达高度计”。故选C。5.发布渔场快速预报,使渔民及时了解鱼汛;为渔船提供精准导航;对遇险渔船精准定位,为及时搜救提供位置信息。【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能力。从④段“为台风预报的及时性和精准度提供了有力保证”和⑤段“为我国沿海城市防灾减灾和全球灾害监测提供重要保障”可知,为渔民提供精确台风预报,防灾减灾;从⑥段“在太空中织就‘天眼’,实现全球海面船只的位置、航向、航速精确勘测,为支持和服务全球海上定位、导航、搜救等提供重要保障”可知,为渔船提供精准导航;从⑦段“为探测大洋渔场分布情况等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和⑧段“多家渔业公司将海洋二号卫星数据推广应用于远洋渔业,可节约燃油5%,渔获量提高2%~3%,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可知,发布渔场快速预报,使渔民及时了解鱼汛。据此作答,言之有理即可。第138页共138页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写一本小说不容易,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这个态度,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完全因为它“小”而易读,可供消遣。反之,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正因为它有它特具的作用,不是别的文体所能替代的。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因为哲学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地去描写,使人产生兴趣,因而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也写人间,似乎与小说相同。可是,一般来说,历史往往缺乏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活灵活现。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世间恐怕只有小说能原原本本地描画人世生活,并且能暗示出人生意义。就是戏剧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因为戏剧须摆到舞台上去,而舞台的限制往往让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描画。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读小说,第一能让我们得到益处的,便是小说的文字。世界上虽然也有文字不甚好的伟大小说,但是一般来说,好的小说大多是有好文字的。所以,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物态心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使其活生生地立在我们眼前。况且一部小说。有景有人有对话,千状万态,包罗万象,更使我们心宽眼亮,多见多闻,假若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丰富的最好的模范文。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要断定一本小说内容的好坏,颇不容易,因为世间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作为小说的材料,实在不容易分别好坏。不过,我们可以这样来决定: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这似乎是说,要看作者的态度如何了。同一件事,在甲作家手里便当作一个社会问题而提出,在乙作家手里或者就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说。前者的态度严肃,关切人生;后者的态度随便,不关切人生。那么,前者就给我们一些知识,一点教训,所以好;后者只是供我们消遣,白费了我们的光阴,所以不好。第138页共138页 一部好的小说,必是真有的说,真值得说。它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来支撑门面,作者要怎样说,自然有个打算,但是这个打算绝不是把故事拉得长长的,好多赚几个钱。所以,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去定好环,而是要以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好环。假若我们能这样去读小说,则小说一定不是只供消遣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为人处世和文学修养都大有裨益。(摘编自老舍《怎样读小说》有删改)材料二:《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在北京专访《小说课》作者毕飞宇。舒晋瑜:您以经典的标准选择篇目,《小说课》除汪曾祺的作品外几乎没有当代作品,仅仅是篇幅和时间的限制,还是另有原因?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毕飞宇:当代作品讲得少是因为我缺少自信。讲过世的作家的作品相对来讲更安全,如果我讲余华,他也许会告诉我,他可没那个意思,那我的脸还要不要?——这是玩笑了。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当代文学里有非常好的作品,但它到底有没有可能成为经典,我们都不知道。经典的产生过程极其诡异,它需要内部因素,外部的条件也得具备,有些时候一部经典作品的产生可能是历史给这个作家、这个作品带来了特别的机遇。就作品本身而言,我认为当代文学已经产生了不少的杰作,许多作品的品相比现代文学的经典甚至更好,但是,当代文学的体量太大了,经典是一间小屋,它究竟能放多少东西呢?没有人知道。舒晋瑜: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毕飞宇:我不记得是谁说的了,经典就是可以反复阅读的东西,千真万确。鲁迅的代表作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了,现在再读,还是有新的发现,还是能带来审美上的震撼。我对王彬彬教授说,鲁迅的小说确实是太好了。过去我们过分在意鲁迅的思想。而实际上,这个作家的文本意识特别强。我现在是这样看待经典重读这件事的,它在骨子里有一个年纪的问题。我们读经典的时候往往很年轻,二十来岁,可是,写经典的作家阅历已经很丰富了,这个年龄落差就会带来一个问题,阅读的理解力达不到写作的理解力,我们没有对话的能力。等我们也到了一定的年纪,我们的理解力长进了,这时候再读,就有了对话的资格。这个时候你对许多字句甚至是标点符号就会有新的感受。舒晋瑜: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吗?包括不同版本的同部作品?第138页共138页 毕飞宇:我阅读经典小说,基本不能用“阅读”这个词,对我来说这个词太正式,其实我把玩的心更多,有点像玩古玩。我不玩古玩,我就把经典当做了古玩,很省钱的。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把宝物放在手上一遍又一遍的。我读经典是这样的心态,非常快乐幸福,我就是喜欢,我觉得这是最好的阅读方式。舒晋瑜: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毕飞宇:我看小说,有时候一页纸可能花半个小时,等我把这一页翻过去,才明白过来,我的眼睛里并没有小说,我早就沿着小说的场景岔出去了,沿着作家的描写对象按照自己的想象“飞”出去了。舒晋瑜:您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毕飞宇:你也不是外人,那我就说了,我是土地上生长的艺术家,本质上我是艺术家,很不靠谱,斜着生,歪着长,如果风调雨顺,我也可以结几个果子,好不好吃不关我的事。舒晋瑜:《小说课》中的内容,跨度有多大?毕飞宇:比较大,我的好友庞余亮替我算过了,从《水浒》到汪曾祺,六百年。(摘编自《毕飞宇谈怎样读小说》,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舍认为分析一部小说内容的好坏,应主要从作者在作品中对社会人生和事件的态度的角度入手。B.老舍认为我们只有读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读哲学、历史、戏剧等作品做不到这一点。C.毕飞宇认为经典作品需要反复阅读,随着阅历的丰富、理解力的长进,读者会具备与作者对话的能力,不断有新发现、新感受。D.“很省钱的”“很不靠谱,斜着生,歪着长”“我的好友庞余亮替我算过了”等表现了毕飞宇语言朴实幽默,使得访谈气氛更加融洽。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舍认为能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复杂的物态心态,最恰当的文字形容人情物状的小说,才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的最好的小说。B.老舍认为读小说时,只要我们关注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谋篇布局的方法,就一定能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提高文学修养。C.毕飞宇认为当代文学的诸多优秀作品不确定能否成为经典,这是他缺少自信而在《小说课》中讲得少的重要原因。D.舒晋瑜运用“追问”,从“不断重读”到“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再到“如何把玩一部作品”,及时抓住新亮点,拓深、拓广访谈内容。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本次访谈核心话题的一项是()(3分)A.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您对经典作品有重新的认识和理解吗?第138页共138页 B.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C.平时的阅读中,所有喜欢的经典作品您都这么翻来覆去地对比着看吗?D.我无法想象您如何把玩一部作品。4.对于“怎样读小说”,老舍和毕飞宇分别给出了怎样的方法?(4分)答案1.BB项,“只有读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读哲学、历史、戏剧等作品做不到这一点”说法绝对,原文“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历史往往缺乏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活灵活现。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强调的是哲学和历史也能让人明白人间,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只是它们不如小说那么形象、有趣。故选B。2.DA项,“能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复杂的物态心态,最恰当的文字形容人情物状的小说,才是让我们受益匪浅的最好的小说”错误,原文“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物态心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是就读小说应该注重读什么内容而言,并没有说什么是最好的小说。B项,“只要我们……就一定能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说法绝对,原文“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去定好环,而是要以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谋篇布局去定好环”说的是读小说评价好坏的标准。C项,“这是他缺少自信”错,“当代作品讲得少是因为我缺少自信”只是他的自谦之说。故选D。3.B分析材料二,本次访谈的核心话题是“怎样读小说”,而“您怎么看待当代作品和经典之间的距离”是由核心话题延伸出来的话题。故选B。4.①老舍:注意小说的内容及作者处理内容的态度,学习文字和谋篇布局;②毕飞宇:反复揣摩着读,把自己的想象融入到作品情境中去读。(每点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第138页共138页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来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阶级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任、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材料二:第138页共138页 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苏轼在想:就像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吗?走过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点点,似断似连,又能够说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呢?年轻的苏轼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不管怎样,人总还是要辛勤地努力吧!当年父子三人走在崤山道上,风雪交加,路途崎岖,蹇驴在颠簸中发出长长的嘶喊。这就是路。如今兄弟俩都考上了进士,从小官做起,跟各样的人打交道,疲惫、厌倦总是难免,但总还要努力走下去,这就是路。在苏轼的诗中,“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人世无常,虽然也可以导出某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无所住”的态度去应对无常,也可以引导出超越的旷达。在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正像前面说过的,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时,黄河决堤,大水围城数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苏轼住在城墙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终于率士民顶住了洪水的侵袭,贏得了极大的声誉。任杭州太守时,他为了兴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条风光绮丽的苏公堤。他绝不会把自己“空”成一个对现实世界毫无意义的虚壳。(摘编自骆玉明《诗里特别有禅》)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的诗文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了人生空漠之感,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B.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关键,是因为苏轼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C.阮籍、陶潜对政治杀戮都感到恐惧哀伤,但并没有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D.朱熹、王船山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因为他们觉得苏轼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中“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种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苏轼的影响。B.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些,但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C.人世无常,可以生发出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可以生发出超越的旷达,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态度。第138页共138页 D.喜欢老庄与佛禅,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与始终正直和富于责任感是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3.下列诗文中不能透露出人生空漠之感的一项是(3分)A.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B.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C.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参考答案评分细则1.B(B项,“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关键,是因为苏轼是忠君爱国……人物”错误,材料一表述为“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后一面”是指苏轼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2.A(B项,“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错误,材料一只表述苏轼的文艺成就比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没有将他们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进行比较。C项,“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态度”错误,根据材料二“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只是“对苏轼来说”。D项,“是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错误,根据材料二“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可知,二者是可以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3.D(D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是说不能主观臆断,表现的是苏轼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表现出“人生空漠之感”。)4.材料一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论证思路展开。(1分)首先提出观点,指出苏轼之所以在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是因为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1分)接着论述苏轼诗文中表现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退隐心理)比前人更深刻更沉重;(1分)最后指出这一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后世的影响。(1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第138页共138页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超然客公众号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选自袁行霈《境与象》)材料二:诗歌意境,从表现对象分,有“物意境”“事意境”“情意境”“理意境”。所谓“物意境”,也叫“物境”,就是以“物”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山水诗、咏物诗、山水画、花鸟画中多有此类意境。“物境”具有令人身临其境的“形似”的审美特点。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这些都是“物境”名句,一个个逼真如画,历历在目,令人有“处身于境”、目悦神怡之美感。所谓“事意境”,也叫“事境”,就是以事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叙事诗、咏史诗和写人诗中多有此类意境,此外古典戏曲、小说和散文中也往往有此类佳作。事境有大有小,有时一句诗就是一个事境,如“少小离家老大回”“风雪夜归人”“落花时节又逢君”;有时一首诗是一个事境,如《孔雀东南飞》《长恨歌》和《卖炭翁》。事境的审美特点是“近”,贴近生活,真实可信,所以才能获得“亲切不泛”的美感享受。第138页共138页 所谓“情意境”,也叫“情境”,就是以“情”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抒情诗、抒情小赋、抒情散文和音乐、戏曲中多有此类意境。在古典诗歌中,有直抒其情成境者。如赵嘏《忆山阳》:“折柳城边起暮愁,可怜春色独怀忧,伤心正叹人间事,回首多惭江上鸥。”金圣叹评云:“看他四七二十八字,中间杂用‘愁’字、‘怜’字、‘忧’字、‘伤’字、‘叹’字、‘惭’字,凡若干悲苦字成诗,知先生怀忧,真有甚深者也?”但更多的是借景抒情而成境者。如汉乐府《西洲曲》:“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又如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李白是写情境的圣手,超然客公众号他有许多这方面的名句,诸如“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在李白笔下,风、水、月皆成为情的化身,而又是那样亲切自然,尽情尽理,真是大家风范。所谓“理意境”,也叫“理境”,就是以“理”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如果说“情境”的审美特点是求“美”的话,那么“理境”的审美特点则是求“真”。玄言诗、哲理诗、议论散文、寓言、写意画中多有此类意境。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都是直言其理的名句,还有借景言理的,如崔颢《黄鹤楼》一诗,金圣叹评云:“他何曾是作诗,真是直上直下放眼恣看,看见道理却是如此。”什么“道理”呢?就是“黄鹤”飞了,“昔人”去了,甚至他们早都死了,而“楼”还存在着。生命是有限的,空的,只有“楼”是无限的,实的。所以,感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便是这首诗的道理。这些道理是通过昔人、黄鹤、楼、白云、此地、千载等时空意象表现出来的。前者所举名句,或理,或意,都浸泡在浓郁的感情里;后者所举的“道理”则隐含在意象之中。所以朱光潜先生说:“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理”融化在赤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中,它绝不说抽象地未受情感饱和的理。”(选自古风《意境探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意境并非意和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想象世界。B.“境生于象”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可见意境的形成无需借助特殊的艺术手法。D.抒情诗、抒情小赋和抒情散文中多有“情境”,这种“情境”有的是直抒其情,有的是借景抒情。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138页共138页 A.引用《董氏武陵集纪》中称赞董铤的诗的语句,意在证明刘禹锡否认“境生于象”这一观点。B.“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这一比喻的意思是象生于境,没有境就没有象。C.《孔雀东南飞》一首诗是一个贴近现实生活的事境,可给读者“亲切不泛”的美感享受。超然客公众号D.“情境”求“美”,“理境”求“真”,“情”“理”在同一诗作中不能兼而有之。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情意境”观点的一项是(3分)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C.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4.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的论证思路。(4分)参考答案1.C(“可见意境的形成无需借助特殊的艺术手法”错误。原文是“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2.C(A项“意在证明刘禹锡否认‘境生于象’这一观点”错误,应该是“意在证明刘禹锡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他并不否认“境生于象”。B项“这一比喻的意思是象生于境,没有境就没有象”错误,应该是“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D项“‘情’‘理’在同一诗作中不能兼而有之”错误。从材料二中“或理,或意,都浸泡在浓郁的感情里”可以推知,“情”“理”在同一诗作中是能兼而有之的。)3.B(A项属于“物意境”,B项属于“情意境”,C项属于“事意境”,D项属于“理意境”。)4.①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②然后点明西方英美意象派认为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③接着作者举出了中国古诗中大量的例子来印证自己的观点。④最后总结,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是错误的。【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四、现代文阅读材料一:第138页共138页 传媒是文明的载体,文明兴衰的晴雨表。人类文明的兴衰、更替始终伴随着传媒技术的发明和进步。中国式传媒是当下中国新型文明形态的一个窗口,中国新型文明实践决定了中国式传媒发展道路的走向,它直接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符号系统,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媒现代性话语实践超越了西方的现代性逻辑,注入了中国式实践的原创性内涵。从历时性维度看,中国社会对传播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有着悠久历史。然而,封建时代统治者对于信息传播的认识一般停留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状态,通常采取堵塞信息渠道的办法,控制信息的传播。甲午战争后,有识之士深切地认识到开启民智的重要性,对新闻事业在救国图强中的作用充满期待。此后,各类报纸如雨后春笋般产生,近代传媒巳然成为人们心目中现代化的表征。从共时性维度看,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颁布,维护了公民的言论权利,美国出现了“意见自由市场”与国家现代化取得同步发展的局面,于是,以西方现代化理念为核心的西方中心论话语形成。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夏威夷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西方中心论”者就断言,只要发展中国家接受西方传媒的内容,就一定走向现代化。其理论核心.诉求,是要求发展中国家效仿西方国家媒体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理念。然而,中国没有按照西方的脚本行事。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中国传媒扬弃了西方模式,重新定位现代传媒的社会角色,强调传媒政党“喉舌”和人民“喉舌”的双重属性,着眼于文明发展服务现代性要求,依据本土现实特征进行调整。自19世纪30年代大众化报业以来的西方传媒,无不秉持商业本位,其公共领域建设的诸种努力动机往往源于商业目的。而其以“言论自由”为招牌对高度意识形态议题的操弄,往往是提升注意力的有效途径,其终极目标不外乎读报率、收视率、点击率等商业指标。由于受到资金、技术和舆论等手段的控制,新闻界变得煽情而不负责任。中国式传媒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传媒当作人民的事业来经营,始终坚持人民性的基本立场,以及惩恶扬善的正面取向。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呈现载体,传媒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当代文明的品质。在传规制中,政府规制的努力方向就是确保传媒的良性发展。中国当下传媒内容生产的两种倾向直接影响传媒的品质,动摇传媒的人民性基础。一是基于商业逻辑,将媒介生产视同一般性商品生产,看重其交换价值。二是基于民粹主义逻辑,否定-切精英或政府主导的文化,将文化的主导权归还给民众,极度推崇反智性的文化,这就造成了文化的非智性倾向。两种传媒文化生产逻辑都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到文化发展质量。媒介深度融合是中国式传媒适应新型文明形态的一种自我调整,它摆脱了西方经验支撑的文化现代性的宿命,将开放、共享、贴近作为与人类新型文明共振的基本内容和姿态,验证了基于西式现代性的传媒角色和发展道路在中国本土的“水土不服”,拓宽了发展中国家文明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媒体深度融合过程既表现为媒体形态的融合,更表现为文化融合,媒介深度融合正是要促成文化的代际融合、民族间融合,最终实现文化共同体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总体目标。第138页共138页 ——(摘编自陈龙《人类文明新形态下中国式传媒的特有气质》)材料二: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颠覆了既有的传播格局,传统媒体面临着新的变局。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以及基于其上的新兴传播媒介的广泛应用,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传播者,传播者与相应的传播媒介相结合就可能成为一个媒体。这极大拓宽了个人及各种社会组织的表达渠道,某些个体和团体的信息传播与意见表达可以更加迅捷地广泛扩散,甚至具有超越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和表达力。一方面,传播技术的低门槛应用,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新闻的垄断,扩大了社会成员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人人参与的传播也导致了信息过剩、虚假新闻泛滥的弊端。中国媒体该如何应对这一新挑战?从技术上来说,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势在必行。就理念上来说,“建设性新闻”应该是一种可供尝试的新选择。建设性新闻源起于20世纪末的公共新闻运动,成型于欧洲,并影响了全世界。这--理念的提出,在于试图回应互联网时代新闻的泛滥对职业媒体发起的挑战。有鉴于传统的西方职业媒体以往所报道的新闻过多专注于“坏事情”,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以及媒体作为中立者置身于事.件之外,对存在的问题只揭露不治理,中国“建设性新闻”理念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原理,有针对性地着重强调“积极”和“参与”。无论是“积极”还是“参与”,都是对传统西方新闻理论所秉持的“坏事情就是好新闻”“媒体记者必须中立”的观点的一种扬弃。由于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原因,建设性新闻理念在西方很难成为主流。相反,建设性新闻理念适合中国基本国情,能够成为主流媒体的主流理念。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它是非对抗性的、合作性的、建设性的。因此,在新时代新阶段,中国媒体能够为建设性新闻理念注入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实践,能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摘编自唐绪军《建设性——新时代新阶段中国媒体的新追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式传媒反映了新型文明形态,它直接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符号系统,所以超越了西方的现代性逻辑,形成了自己的逻辑思路。B.依据本土现实进行调整,封建统治者开启民智,兴办报纸,期待新闻事业救国图强,顺应了时代要求,让中国传媒由传统走向了现代化。C.应对传播技术低门槛带来的问题,中国尝试实践建设性新闻的理念,将媒体作为中立者置于事件之外,适合中国国情,能有效促进社会和谐。D.中国传媒坚持人民性立场,强调传媒是政党和人民“喉舌”的属性,这有效促成文化间的代际融合、民族间的融合,体现中国智慧。第138页共138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美国等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同时,“意见自由市场”也取得了同步的发展,它维护了公民的言论自由,与中国将传媒当作人民的事业来经营相似。B.长期以来西方传媒加强了公共领域建设,提升了注意力,但秉持着商业的本位,新闻界变得不负责任,这暴露出西式文明现代性的困境。C.中国当下部分传媒将媒介生产视同一般性商品生产,或否定一切精英或政府主导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传媒的人民性基础。D.传媒技术日新月异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极大地拓宽了个人及各种社会组织的表达渠道,但也导致了信息过剩、虚假新闻泛滥的弊端。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论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澎湃新闻客户端打造成目前下载量接近2亿规模的新型媒体互动平台,与之共同发展的澎湃新闻官方微博、微信,也逐渐成长为头部媒体账号。B.近几年来,我国多个新媒体平台出现了不少知华友华的国际朋友,他们通过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对内或对外传递中国声音。C.《全新周刊》自2013年起停止印刷纸质版内容,采用数字化媒体的方式呈现内容,灵活便捷,方便读者,深受喜爱。D.主流媒体及时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深入。4.材料一、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4分)参考答案1.(3分)D(A“它”应指代中国新型文明实践,另强加因果;B张冠李戴,应是有识之士,另外“中国传媒也并末走向现代化”;C项偷换概念,“置于事件之外”的应是传统的西方职业媒体。)2.(3分)A(西方的“言论自由”仅是幌子,实则是行商业的目的,与中国传媒的人民性立场不同。)3.(3分)C(不能体现媒体的融合,也不符合“建设性新闻”的特征。)4.(4分)①举例论证,举西方传媒秉持商业本位而加强其公共领域建设的例子,论证西方传媒的不负责任,增强了说服力。第138页共138页 ②对比论证,将封建统治者采取堵塞信息渠道,控制信息的传播和近代各类报纸如雨后春笋般产生进行对比,论证了开启民智,发展新闻事业的重要性,增强论证的力度。(或:将西方职业媒体报道新闻过多专注“坏事情”和媒体记者中立,对问题不治理的事实与中国“建设性新闻”有针对性地强调“积极”与“参与”进行对比,论证“建设性新闻”理念在西方很难成为主流,增强了说服力。)③比喻论证,以“水土不服”论证了西式现代化的传媒和发展道路在中国不合适,论证生动形象。评分建议:每点2分,论证方法1分,分析1分。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章学诚《文史通义》说“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这说的就是“文学自觉”。当然我用的“文学”虽是包括“文章”的大文学概念,但起码有个基本界定,就是文学要相对独立。现在的文学史,包括以前的那些文学史,都说先秦是文史哲浑然不分,诗乐舞融于一体,这样说大体是不错的。但是到了战国中后期,就发生了变化,屈原的《离骚》不能唱,与诗歌和舞蹈脱离了。有了专门写美文的,就不是文史哲浑然不分了,文学从综合艺术当中脱离了,当然不是全部,但是逐渐有了这种倾向,这就叫文学相对独立,那么也就是自觉的开始。如果从“四部”分类来看,把集部看成文学作品,《楚辞》作为集部第一本书,没放到子部,也没放到经部,就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就是说,所谓文学的自觉或初步自觉,它得相对独立,不独立谈不上文学自觉。从屈原开始,到宋玉,文学的色彩更浓了。“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过程,不是突发性的,不是说昨天还沉沉大睡,今天一觉醒来就自觉了。另外,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反复多次觉醒,不是自觉完了以后就不用再自觉了,而是可能在自觉之后的有些时代它又不自觉了,有的时候它有倒退。文学的自觉不是个别人先知先觉,不是一两个人就代表文学自觉了,它是社会性的、群体性的,必须有足够的力量来支撑,这才能够自觉。就是说必然有一个群体,有普遍的社会性。(摘编自李炳海《“文学的自觉”是不是伪命题?》)材料二:从此前的各种讨论意见看,“中国文学的自觉”这个命题,不妨分解为“人的自觉”和“文体的自觉”两部分,两者互有联系,但不可混淆,各有各的内涵和意义。第138页共138页 首先说“人的自觉”。从本质上说,文学即人学,这已是学术界乃至一般社会公众普遍认同的一个理念。它意味着“文学”只是人使用的一种工具,工具何来“自觉”?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都是人创造出来的,本质上属于“物”,而“物”是谈不上什么自觉不自觉的。严格地说,只有“人的自觉”而不是“文学的自觉”。很多学者在讨论“文学自觉”之时,正是着眼于“人的自觉”而展开的,但又都忽视了“自觉”的本质意义所在。“文学的自觉”表述为“自觉的文学”更为恰当,“自觉”的主语永远是“人”而不是人所使用的某种工具,正如牛拉车不走,我们应该“鞭牛”而不是“鞭车”。“自觉”的本质意义可以这样来界定:主体在清醒意识和具有支配能力下的一种自由活动,这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一种能力,因而也是对人类精神特征的一种界定。“自觉的文学”也是这样,其创作者必须具备一种来自个体生命经验又超越个体生命经验的主体意识,在这种主体意识和充分的支配能力的状况下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必然是真情流露而非虚情假意,是超越一己之喜怒哀乐而具有推己及人的普适性和永恒性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自觉的人”和“不自觉的人”,“自觉”是个体生命的行为意识和内心体验。可以说,历史上那些最伟大杰出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创作主体在一种“自觉”的意识下创作出来的,它与时代没有必然关系,而只与创作主体的意识状态有关,换句话说,这个概念意味着一种个性化和独立性的存在,而不能笼统地说哪个历史时期“文学自觉”。再从文学内部发展规律角度说,“中国文学的自觉”又可以概括为“文体的自觉”。它主要考察的是某种文学体裁和技巧从自发到自觉的一种成熟过程,这也同样符合“自觉”概念中“清醒意识”和“支配能力”这两个根超然客公众号本属性,在此,“自觉”主要表示“完备”“成熟”之意。但所谓“文学成为独立门类”如何界定?评判标准又是什么?难道四言诗的时代,就证明“文学没有独立”?其实,这只表明一个事实: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体产生和成熟的时间是不同的,很多学者正是基于这一点,将某种文体成熟的时代定义为“自觉”,这种从文体内部寻找答案的努力是可取的,但不能一概而论,以偏概全。比如,我们可以说汉代是赋这种文体成熟的时代,但仅此而已,称为“赋体的自觉”可以,不能说所有文学都“自觉”了。同样,东汉后期至魏晋时代则是五言古诗“自觉”的时代,但也仅此而已,不能说所有文学都“自觉”了。近体诗的真正自觉到了唐代才完成,而“词”这种文学体裁的自觉,则到了宋代才实现。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古代文体的自觉过程,可谓由“自发”到“自觉”的一个漫长历程,无论着眼于哪种文体,都很难将“文学自觉”绝对地指向某个特定时代。由此可以了然,为何关于“文学自觉”会有那么多种不同的观点和解释。笔者以为,有关“文学自觉”的各种观点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统合在一起的,前提是必须打破钱锺书所谓“时代禁咒”,明确“文学的自觉”与时代无关,只与创作者的个体心态是否“自觉”有关。第138页共138页 (摘编自张培锋《也说中国文学的自觉》)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们认为先秦时期文史哲浑然不分,诗乐舞融于一体,这种观点忽略了文学的相对独立性。B.文学的自觉不是突发的,其发展过程是一直渐进向前的,由个人到群体而最终具有普遍的社会性。C.从文学的工具性和人的主体性的角度出发,将“文学的自觉”表述为“自觉的文学”是更为恰当的。D.虽然不同文体产生和成熟的时间不同,但我们也不能将某种文体成熟的时代就定义为“文学自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屈原的《离骚》脱离了诗乐舞于一体的规范,《楚辞》纳入了集部,都表明楚辞已完全实现了文学的独立。B.具备来自个体生命经验又超越个体生命经验的主体意识的创作者创作的作品自然具有普适性和永恒性。C.东汉后期至魏晋时代是五言古诗“自觉”的时代,与鲁迅认为魏晋南北朝文学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观点一致。D.材料一认为“文学的自觉”是不存在的,属伪命题;材料二则认为此命题的意义和价值需重新认识和定义。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文学的独立从战国时期初露端倪,到西汉中期已经基本实现,这个过程的完成以刘向对图书的分类作为基本标志。B.萧统的《文选》没有录经、史、子之作,被后世认为是以纯文学的准则来选录的,但事实上却收录了大量的应用体文章。C.哲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把人的觉醒和文的觉醒联系起来,认为魏晋时期文学的觉醒是人的觉醒的表现形式。D.欧洲文学发源于古希腊史诗,小说、戏曲是其主流,其文学特质强调形象;以诗文为正宗的中国古代文学强调抒情言志。4.从出土文物“说书俑”来看,戏曲、小说自汉代即有,直到元明清时期才走向成熟。据此,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文学自觉”的理解。(4分)参考答案1.B(3分。根据“而是可能在自觉之后的有些时代它又不自觉了,有的时候它有倒退”可知,“其发展过程是一直渐进向前的”错误)第138页共138页 2.B(3分。A项“楚辞已完全实现了文学的独立”错误,原文意在强调“文学的相对独立”;C项,原文“但也仅此而已,不能说所有文学都‘自觉’了”,所以“观点一致”错误;D项材料一认为“‘文学的自觉’是不存在的,属伪命题”之说判断错误,第二段强调了“文学自觉”有一个渐进过程,第三段说明“文学的自觉”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可以看出“文学的自觉”不是伪命题)3.A(3分。材料一认为“文学的自觉”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且具有普遍的社会性;A项能够支持这一观点;B项强调《文选》中选文的文体问题,与材料无关;C项认为文学自觉中可从“人的觉醒”和“文的觉醒”二者之间的关系来探讨,与材料一无关;D项是对中西方文学特质的比较,与材料无关)4.①戏曲、小说的发展历程漫长,“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过程。②可以将元明清视为戏曲、小说的自觉时代,但“文学自觉”不能绝对地指向某个特定的时代。(4分。每点2分)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移情现象要使审美者获得美感,必须是主、客观条件的完美统一。首先,移情的对本身必须是美的。一个审美者有可能把风摆动的杨柳看成是一个娇柔的女子,但面对一株干枯的树木就完全不会有这样的感觉。美感脱离了客观存在的美,就是一句空话。其次,客观存在的美必须通过审美主体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活动,才能产生美感。真正的审美活动决不是简单的拟人式的物我同一,而已经是内在情感与外部事物间的一种“同构”。这种“同构”的产生,就是审美主体在情感的推动下,运用思维和想象确地把握事物本身的特征而实现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如果离开了诗人对暮年和夕阳的相似点的联想和理解,就不可能出现这个审美的移情现象。可见,审美移情活动的确是主、客观条件的完美统一。人的美感意识中所产生的移情心理活动,是意识对于客观事物的美的主观反映。审美移情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实际上就是在审美主体反映审美对象的过程中,审美主体的感情作用于审美对象的联想的一种表现,是美感和联想相互作用的结果。第138页共138页 意大利美学家缪越陀里认为,在诗的形象中,无生命的自然景物好象成了有生命的东西,具有人的感情和性格,主要是因为“想象力受了感情的影响”。可见,审美移情作为联想的表现形式之一,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所产生的心理基础是情感和想象的相互作用。而联想只是由一物想起另一物,使两个事物的表象联在一起,不一定具有人的情感。“夜莺在歌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等等,不都是在审美主体感情的作用下,根据自然事物的特征与人的感情、活动、性格的相似而形成的联想吗?不同的是,在这种相似联想中,情感的作用,快引起联想的事物与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了更大的必然联系,因而往往消失其联想过程,使自然事物的形象特征与人的感情、意志、活动在欣赏者的意识中完超然客公众号全融为一体,欣赏者便似乎直感到自然事物本身也有了感情和活动。欣赏者的感情和联想相互作用和结合,能使欣赏者在联想中产生一种充满感情的幻觉,所以我们才把审美移情视为联想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审美移情是对自我生命发现的结果,所以才导致美感的产生。对审美活动而言,不是外部世界的一切都能获得审美愉快,只有那些由主体的整个心灵选择出来与自己类似和相通的事物才能使其愉快。当人们用审美的方式去观察自然时,其实是努力在整体自然中发现“自我”的倒影,反过未,每当他的个性在外在世界中获得自我感觉时,便意味着他已进入了审美状态,可见,审美移情是在人类能够较力清醒地领悟自然和人生的阶段上产生的。人从认识外物走向认识自我,从自然的拟人化(物我同一)到自然的人化(物我同构),正是这种“清醒”的标志。(摘编自姜开成《审美移情与文学创作》)材料二:中国古代关于审美移情的理论比较重视自然规律、自然环境对审美主体的心境的影响。审美过程中产生的移情作用,一般都因为主体受物境的影响而形成,但外界的物境需与主体内在的心境相一致时,才会形成移情作用。心境是一种人自身的活动和体验都染上情绪色彩的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由于审美主体的心境不同,对自然景物产生的移情作用也有很大的不同。主体在心情愉悦时,常觉得花欢草笑、莺歌燕舞;而在黯然伤神时却又感到云愁月惨、鸟虫衔悲。由于心璄的外化,竟使本来没有感情的事物看起来有了感情,而有了感情的事物反过来也会影响人情感,结果便是“情能移境,境也能移情”。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美学还认为,审美移情有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对象必须有“可以移人之情者”,一个是主体必须有“触性性通,导情情出”的审美能力。而主休的审美能力归根结底来源于现实生活的体验,杨万里“山思江情不负伊,雨恣情态总成奇。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的诗句说出了这个规律。体验得越深,赋景物以情感甚至生命并与有情感甚至有生命的景物相決与化的审美移情作用就越大。第138页共138页 因为在审美判断中,“如果愉快和直观对象的纯粹形式的把所握结合着,而不联系到一个为了一定的认识的目的的概念:那么表象就不联系到客体,而至联系到主体”,而主体的心境对对象的情感化和生命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风何豫人,令我思东溪。草色有佳意,花枝稍含徥”“野花愁对客,泉水咽迎人”“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雨云、春风、绿草、花枝、野花、泉水这些本来没有生命、没有情感的表象,由于它们“联系到主体”,与主体的特定心境产生共鸣,与主体的生命情感相关,它们便与诗人赠答往还,从而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一同进入到“天籁人籁合同而化”的境界。(摘编自钟仕伦《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述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审美者面对杨柳和干枯树木可能会有不同感觉,说明移情审美的产生是以客观存在的美为基础的。B.在感情的作用下,审美移情能够使联想的事物和被联想的事物直接产生联系,不需要联想的过程。C.真正的审美活动是内在情感与外部事物的同构,是自然的人化,而不只是简单的对自然的拟人化。D.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美学认为,主体审美能力和客观审美对象相辅相成,都是移情的重要条件。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移情是联想的一种特殊形式,主体如果对所见的事物无法产生联想,也就不会有审美移情。B.只有物境与心境一致时才产生移情,因此当人心情沮丧时看到“莺歌燕舞”也不会有触动。C.生活体验程度与移情作用的大小关系密切,所以老年人的审美移情体验比青年人的更丰富。D.在审美判断中,主体的心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景物情态的变化不会影响主体的审美。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居于“移情”现象的一项是(    )(3分)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D.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参考答案1.(3分)B(“不需要联想的过程”曲解文意)2.(3分)A(B项“人心情沮丧时看到‘莺歌燕舞’也不会有触动”曲解文意;C项“老年人的审美移情体验比青年人的更丰富”于文无据;D项“景物情态的变化不会影响主体的审美”错)3.(3分)C(只是景物描写,不符合移情特点)第138页共138页 4.①材料一先围绕审美移情是主、客观条件统一的观点,以举例和引证论证展开论述;然后论述了审美移情是如何产生的。②材料二先写人的内在心境和外在物境会相互作用,然后论述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的两个重要条件,并以举例和引证加以阐释。(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材料一∶数字化一方面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一个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种新的异化。人性的"潘多拉"盒子在被数字化再度开启时,天使与魔鬼同样是一道迸出,翩翩共舞。一般说来,数字化所带来的人类虚拟生存方式,本质上是人的现实生存的一种延伸。人类在进入数字化时代之际,恪守与发扬人类社会所普遍尊崇的人文操守及其基本规范,仍将是有效地防范人性在数字化构筑的虚拟世界中被异化、被扭曲的重要方式和重要途径。数字化生存中恪守人文操守尤为重要。数字化生存使人在突破"现实时空"的种种限制当中,为建构现代人新的价值世界与意义世界,提供了新的空间,数字化生存是人类将超越现实的想象变成了可实际操作的人生实践。特别是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和双向互动、快捷便利等特点,人类在这种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中,同样能够以对生命的价值关怀、存在的意义探究,来探讨和表现人性的奥秘、人生的真谛和建构人类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正如尼葛洛庞蒂所说∶"网络空间的发展所寻求的是给普通人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希望的声音。"然而,从数字化生存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上来看,虚拟世界在极大地张扬人性的同时,也不时地为人性的发展制造了陷阱,带来了阻碍。当一些属于人性之"恶"的意识、观念等,像瘟疫一样在虚拟世界蔓延时,那种非人性的、非人道的东西就充斥着人的精神生活,使人性中的幽暗之灵不时的浮出、显现,游荡、徘徊。譬如,不需蒙面的电脑黑客,可以肆意发起破坏性攻击,或干尽偷鸡摸狗之类的扒窃、诈骗等犯罪之事;一些心怀鬼胎或别有用心之人,则会利用网络制造陷阱,传播暴力、色情等格调低下的信息与文娱节目,诱人上当,腐蚀心灵;还有一些沉溺于虚拟世界之中的电脑"鳏夫"、"寡妇"、奴隶式的"网虫"等等,几乎是长期不食人间烟火,得不到人间高尚的人文情操的熏陶,又缺乏远大的人文理想的支撑,故往往是虚实颠倒,是非不分,空虚茫然,无所事事。这些由数字化生存而带来的新的异化现象,本质上仍是人文精神失落、人文价值失范与意义沦丧的表现.第138页共138页 在数字化构筑的虚拟世界中,对于发生在虚拟世界中的种种非人道、非人性的现象,要坚决予以否定与批判,并努力在数字化生存当中,建构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文氛围和道德境界,通过对自然、社会现成秩序和客观规律性、必然性的主体感知、体悟、服从和超越,促进数字化生存中角色的新定位,从而更好地恪守人文操守。(摘编 自黄健、 王东莉《数字化生存与人文操守》)材料二∶当今世界著名的思想大师吉登斯说∶"认同是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被惯例性地创造出来的,虚拟认同是对虚拟生存活动中的某种信念、原则、标准的追求,并把这种信念自觉内化为自己的认同取向,或是作为标准引导自己的虚拟行为。"网络技术为人的虚拟生存活动提供了技术前提和物质基础,离开了这样的物质前提也就没有人的所谓虚拟生存活动,当然也就谈不上虚拟认同。在虚拟的"场所"中,人们可以隐去现实的身份,虚构出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并以这个理想的形象展开交往活动,从而获得在现实世界中所无法获得的感受和体验。虚拟生存活动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又与其他精神活动方式区别开来,而更带有了"现实性"的特点。这也正是容易把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混同起来的根源所在。在网络世界中形成了一个个建立在人们共同的兴趣、爱好、个性或是价值观念基础上的网络群体和虚拟社区。在这种情况下,个性、价值观是各个交往主体所真实具有的,而不是虚拟出来的。主体在虚拟社区中活动的身份可以是虚拟的,但表达的个性、价值观却是他在现实世界中所拥有的。在虚拟活动中,由于主体的缺场性和虚拟性,传统交往方式中的社会规范无法对网络交往主体形成有效的制约,造成了交往主体在交往活动中自我规范意识的弱化和缺失。缺场的虚拟交往弱化了他律作用的机制,很大程度上遮蔽了他律作用的途径。在虚拟交往中即使违背了某种社会规范的要求,由于交往的缺场性和虚拟性,往往也不会承担相应的代价,或者较少地承担代价。这样一来,很容易造成虚拟交往中主体活动的失范。虚拟社会中各种价值观念的充分表达与展示,在后果上经常表现为优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蚀与占领。虚拟生存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能够获得比现实生活经历更多的体验。但同时也暗含着导致价值认同断裂、虚拟生活对现实生活僭越的文化风险。(摘编自庄友刚《虚拟认同与文化风险》)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人类正在进入数字化时代,人类因此有了一个新的生存空间,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B.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利于人类将现实的想象变成可以实际操作的人生实践。第138页共138页 C.没有网络技术的前提和基础,就没有人的所谓虚拟生存活动,也就谈不上虚拟认同。D.在虚拟"场所"中,人们通过隐去现实身份、虚构出理想的自我形象获得感受和体验。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几乎长期不食人间烟火、得不到人间高尚人文情操的熏陶,导致了网民们常常无所事事。B.感知、体悟、服从和超越自然、社会中的现成秩序和规律性,可更好地恪守人文操守。C.虚拟生存活动是与其他精神活动方式区别开来的一种精神活动,带有"现实性"的特点。D.对于虚拟生存中的一些主体失范的言行,不能因为主体的虚拟就不加以批评教育和引导。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正确对待虚拟生存"的一项是(3分)A.5月8日"黑暗面"入侵美国最大的燃油管道运营商获取大量数据,以此威胁要求赎金。B.法国巴黎法院认为雅虎公司在网络上拍卖纳粹物品的行为违法,必须删除相关信息。C.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极少数网民利用微信群、QQ群传播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D.网络虚拟社群所蕴涵的放大效应常以较强的解构性冲击着国家或政府对信息的控制。4.材料二开篇引用吉登斯的话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参考答案1.(3分)B(“现实的想象”错,应该为“超越现实”,其他正确,故选B。)2.(3分)A(以偏概全,其他正确,故选A。)3.(3分)B4.(4分)①开篇即引用吉登斯的话,让读者直接掌握材料话题;②引用名言,阐明“虚拟认同”的准确内涵; ③引用当今世界著名思想大师的言论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评分建议:一点2分,两点即满分,意思对即可。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第138页共138页 (二)(11分)李纲,自其祖始居无锡。登政和二年迸士第,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靖康元,以吴敏为行营副使,纲为参谋官。金将斡离不兵渡河,徽宗东幸,宰执议请上暂避敌锋。纲进曰:“今日之计,当整饬军马,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太宰时中忿曰:“李纲莫能将兵否?”纲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傥使治兵,愿以死报。”乃以纲为尚书右丞。宰执犹守避敌之议。有旨以纲为东京留守,纲为上力陈不可去之意。上意颇悟。会内侍奏中宫已行,上色变,仓卒降御榻曰:“不能留矣。”纲泣拜,以死邀之。上感悟,遂命辍行。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金人知有备,又闻上已内禅,乃退。(节选自《宋史·李纲传》)[注释]①斡离不:人名。②中官:皇后。8.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太宰时中忿曰(恼怒)B.李纲莫能将兵出战否(率领)C.以死邀之(阻拦)D.遂命辍行(连续)9.下列句中的“以”与“以言事忤权贵”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待勤王之师B.愿以死报C.以中有足乐者D.策之不以其道10.翻译下列句子。(4分)(1)纲为上力陈不可去之意。(2)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11.国家危急时,李纲是怎样力挽狂澜的?请简要概括。(3分)(二)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9-13题。(18分)第138页共138页 斗茶①记[宋]唐庚①政和二年三月壬戍,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②。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某闽入,其所赍③宜尤高,而又次之。然大较④皆精绝。②盖尝以为天下之物有宜得而不得,不宜得而得之者。富贵有力之人,或有所不能致,而贫贱穷厄、流离迁徙之中,或偶然获焉。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良不虚也。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而近世欧阳少师作《龙茶录》,序称嘉褚七年亲飨明堂,致斋之夕,始以小团分赐二府,人给一饼,不敢碾试,至今藏之。时熙宁元年也。吾闻茶不问团铤,要之⑤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千里致水,真伪固不可知,就令识真,已非活水。自嘉祜七年壬寅至熙宁元年戊申,首尾七年,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此岂复有茶也哉!③今吾提瓶走龙塘,无数十步,此水宜茶,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而海道趋建安,不数日可至,故每岁新茶不过三月至矣。罪戾之余,上宽不诛,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汲泉煮茗,取一时之适,虽在田野,孰与烹数千里之泉、浇七年之赐茗也哉?(节选自《眉山文集》,有删改)[注释]①斗茶:流行于宋代的一种品评茶叶高下的游戏。②寄微斋:唐庚被贬惠州时读书、品茗、会客之室。③赍(jī):携带。④大较:大略,大体。⑤要之:总之。9.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10.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2)其所赍宜尤高:(3)或有所不能致:(4)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11.请用现代汉语写出第②段画线句的意思。(4分)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12.细读文章,品味加点词,体会作者的心境。(2分)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13.阅读全文,回答问题。(6分)(1)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文章开头即交代斗茶的时间、地点及人物,叙述清晰。B.这一次斗茶的水是不一样的,都是客人自己带来的。第138页共138页 C.文中对李卫公之水提出了质疑,认为奔波千里取来的水已不是活水。D.文章名为《斗茶记》,但对斗茶一事却一笔带过,重在生发议论。(2)作者多次运用对比手法阐述观点。理解文章内容,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4分)(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6-10题。(18分)【甲】云花寺有圣画殿,长安中谓之七圣画。初,殿宇既制,寺僧召画工,将命施彩饰,会贵其直①,不合寺僧祈酬,亦竟去。后数日,有二少年诣寺来谒日:“某,善画者也。今闻此寺将命画工,某不敢利其价,愿输功,可乎?”寺僧欲先阅其迹②。少年日:“某弟兄凡七人,未尝画于长安中,宁有迹乎?”寺僧以为妄,稍难之。少年曰:“某既不纳师之直,苟不可师意,即命圬其壁,未为晚也。”寺僧利其无直,遂许之。后一日,七人果至,各挈彩绘,将入其殿,且谓僧曰:“从此去七日,慎勿启吾之门,亦不劳饮食,盖以畏风日所侵铄也。可以泥锢④吾门,无使有纤隙;不然,则不能施其妙矣。”僧从其语。如是凡六日,阒④无有闻。僧相语曰:“此必他怪也。且不可果其约⑤。”遂相与发其封。户既启,有七鸽翩翩。望空飞去,其殿中彩绘俨若,四隅唯西北墉@未尽其饰焉。后画工来见之,大惊曰:“真神妙之笔也。”于是无敢继其色者。(选自张读《宣室志》)[注释]①贵其直:画工要价太贵。②迹:这里指在其他地方的画稿或作品。③锢:封闭。④阒(qD):寂静,空寂。⑤不可果其约:不可始终守约。⑥墉:高墙。【乙】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第138页共138页 (纪昀《河中石兽》)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2分)可以泥锢吾门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1)如是凡六日:(2)遂相与发其封:(3)竟不可得:(4)转转不已: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未尝画于长安中,宁有迹乎?(2分)(2)尔辈不能究物理。(2分)9.联系上下文,揣摩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寺僧此刻的心理。(4分)10.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请分别举例分析。(4分)10.(1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巨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①,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②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③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倾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第138页共138页 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出师表》。(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注释】①病笃:病重。②嗣子:此指刘禅。嗣:继承。③股肱:比喻辅佐之臣。(1)下列对乙文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B.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C.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D.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庶竭驽钝庶:表示期望。B.以彰其咎彰:表彰。C.属以后事属:通“嘱”,嘱托。D.效忠贞之节效:贡献,献出。(3)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报先帝而忠陛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残年余力C.召亮于成都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继之以死公将鼓之(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说明出师北伐势在必行,交代出师后朝政事宜,叮咛后主牢记“先帝遗诏”。B.乙文以时间为线,主要叙写刘备托孤,诸葛亮尽心辅佐后主、以图大志等事宜。C.在写法上,甲文以叙事为主,辅以描写;乙文则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D.甲乙两文,一“表”一“传”,体裁各异,但都表现了诸葛亮忠于蜀汉之情。(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②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第138页共138页 7.(10分)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问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出名)B.斯是陋室(这)C.可爱者甚蕃(多)D.陶后鲜有闻(新鲜)(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温故而知新C.濯清涟而不妖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南阳/诸葛庐B.往来无白/丁C.中通/外直D.不蔓/不枝(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孔子云:何陋之有?(5)请根据【甲】【乙】两文填写表格。选文/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不同的物象相同的志趣【甲】①  ②  【乙】莲第138页共138页 6.(1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1)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静以修身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B.非志无以成学处处志之(《桃花源记》)C.蒙辞以军中多务至霸上及棘门军(《周亚夫军细柳》)D.非复吴下阿蒙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A.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B.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D.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3)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B.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第138页共138页 A.【甲】文以“夫”字发起议论,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B.【乙】文中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起初推脱,后听从劝说学习,终有所获。C.【甲】文讲道理透彻深刻。【乙】文以对话表现人物,生动传神,富于情味。D.【甲】文开篇即明确提出修身养德要求。【乙】文用吕蒙言行侧面表现鲁肃学识进步。(5)把【甲】【乙】两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9.(12分)文言文阅读。【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②,千里之马至者三。(《战国策•千金求马》)【注】①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②期年:满一年。(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B.食之不能尽其材/千里之马至者三买C.其真无马邪/其首五百金D.骈死于槽枥之间/涓人言于君曰(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执策而临之(面对)B.策之不以其道(马鞭)C.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同“返”,返回)第138页共138页 D.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买)(3)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朗读节奏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B.【甲】文托物寓意,把知人善任的贤君比作伯乐,把未被发现的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C.与【甲】文的以议论为主不同,【乙】文以记叙为主,叙述“涓人”用重金购买死马的头,刺激各地献来宝马,不满一年即成功收获好几匹千里马的故事。D.【甲】【乙】两文都涉及“千里马”,然而千里马的境遇却迥乎不同。【甲】文中的千里马被埋没,【乙】文中的千里马受到重视。(4)把【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②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5)有人认为【甲】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阐述。5.(12分)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有自岳阳至者,以滕候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属有所记。”予发书按图①第138页共138页 ,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津、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②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藤侯之惠利③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④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节选自欧阳修《偃虹堤记》)【注释】①按图:按照地图,文中指看着地图。②远迩:远近。③惠利:指恩惠利益。④作者;建造者。(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B.是进亦忧,退亦忧我亦无他,惟手熟尔C.夫事不患于不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可以数计哉技亦灵怪矣哉(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选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散文《岳阳楼记》。岳阳楼,湖南岳阳西门城楼,扼长江,临洞庭。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C.【甲】文“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称屈原或《楚辞》作者为“骚人”,后泛指文人;【乙】文“滕侯”,即岳州知州滕宗谅,字子京。D.【甲】文的“吾谁与归”与【乙】文的“吾滕侯之所为也”均为倒装句,即宾语前置。(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成语,如“政通人和”“气象万千”“心旷神怡”。B.【乙】文第二段围绕“利”字,交代修偃虹堤的目的,高度评价滕侯修堤的功绩。C.【甲】【乙】两文为应邀之作,【甲】文侧重抒发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感,【乙】文侧重表达滕侯以民为本的情怀。D.【甲】【乙】两文末段都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点明文章主旨,流露作者思想感情。第138页共138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二)(11分)李纲,自其祖始居无锡。登政和二年迸士第,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权贵,改比部员外郎,迁起居郎。靖康元,以吴敏为行营副使,纲为参谋官。金将斡离不兵渡河,徽宗东幸,宰执议请上暂避敌锋。纲进曰:“今日之计,当整饬军马,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太宰时中忿曰:“李纲莫能将兵否?”纲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傥使治兵,愿以死报。”乃以纲为尚书右丞。宰执犹守避敌之议。有旨以纲为东京留守,纲为上力陈不可去之意。上意颇悟。会内侍奏中宫已行,上色变,仓卒降御榻曰:“不能留矣。”纲泣拜,以死邀之。上感悟,遂命辍行。命纲为亲征行营使,以便宜从事,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敌兵攻城,纲身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斩酋长十余人,杀其众数千人。金人知有备,又闻上已内禅,乃退。(节选自《宋史·李纲传》)[注释]①斡离不:人名。②中官:皇后。8.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太宰时中忿曰(恼怒)B.李纲莫能将兵出战否(率领)C.以死邀之(阻拦)D.遂命辍行(连续)9.下列句中的“以”与“以言事忤权贵”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待勤王之师B.愿以死报C.以中有足乐者D.策之不以其道10.翻译下列句子。(4分)(1)纲为上力陈不可去之意。(2)治守战之具,不数日而毕。11.国家危急时,李纲是怎样力挽狂澜的?请简要概括。(3分)第138页共138页 8.D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D项中“辍”应解释为停止。9.C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例句与C项中的“以”均为介词,因为iA项是连词,相当于“而”;B、D项是介词,用。lO.(1)李纲极力向皇上陈述不能离去的理由。(2)(李纲)修整防守作战的器具,没几天便完成了。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作答时要注意文言句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注意句子要连贯通顺。11.①在宰执大臣建议“暂避敌锋”时挺身而出,愿领兵出战;②力劝皇帝不要离开东京;③敌兵攻打开封城时,李纲亲自督战。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表明国家危急的内容是从“靖康元年”到选段最后,根据这部分归纳概括作答即可。【参考译文】李纲,从他祖父开始在无锡居住。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中进士,不断升职做到监察御吏并代理殿中侍御史,因为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迁职为比部员外郎,又升迁为起居郎。靖康元年(1126年),任命昊敏为行营副使,李纲为参谋官。金将斡离不领兵渡过黄河,徽宗往东走了,宰执大臣议请钦宗暂时躲避一下敌人的锋芒。李纲进言:“今日之计。应该整顿军马,使他们相互坚守,以等待勤王军队的到来。”太宰白时中愤愤地说:“莫非李纲能够领兵出战?”李纲说:“如果陛下不认为我懦弱无能,让我领兵,我愿意以死相报。”于是(皇上)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宰执大臣仍然坚持躲避敌人的主张。朝廷传旨让李纲担任东京留守,李纲极力向皇上陈述不能离去的理由,皇上稍有醒悟。恰逢内侍入奏说皇后已经动身了,皇上脸色突变,慌忙离开座位,说:“我不能停骝了。”李纲哭泣着跪拜,以死劝阻皇上留下。皇上省悟,于是下令停止南行。钦宗任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遇事可以不经请示而随机处置。李纲修整防守作战的器具,没几天便完成了。敌兵攻打开封城,李纲亲自督战,他招募健壮勇士从城上用绳子吊下去发动袭击,斩杀敌人酋长十余人,杀死他们的士兵数千人。金人知道城中已有防备,又听说徽宗已传位给钦宗,于是便撤兵了。(二)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9-13题。(18分)斗茶①记[宋]唐庚①政和二年三月壬戍,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②第138页共138页 。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某闽入,其所赍③宜尤高,而又次之。然大较④皆精绝。②盖尝以为天下之物有宜得而不得,不宜得而得之者。富贵有力之人,或有所不能致,而贫贱穷厄、流离迁徙之中,或偶然获焉。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良不虚也。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而近世欧阳少师作《龙茶录》,序称嘉褚七年亲飨明堂,致斋之夕,始以小团分赐二府,人给一饼,不敢碾试,至今藏之。时熙宁元年也。吾闻茶不问团铤,要之⑤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千里致水,真伪固不可知,就令识真,已非活水。自嘉祜七年壬寅至熙宁元年戊申,首尾七年,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此岂复有茶也哉!③今吾提瓶走龙塘,无数十步,此水宜茶,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而海道趋建安,不数日可至,故每岁新茶不过三月至矣。罪戾之余,上宽不诛,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汲泉煮茗,取一时之适,虽在田野,孰与烹数千里之泉、浇七年之赐茗也哉?(节选自《眉山文集》,有删改)[注释]①斗茶:流行于宋代的一种品评茶叶高下的游戏。②寄微斋:唐庚被贬惠州时读书、品茗、会客之室。③赍(jī):携带。④大较:大略,大体。⑤要之:总之。9.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10.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2)其所赍宜尤高:(3)或有所不能致:(4)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11.请用现代汉语写出第②段画线句的意思。(4分)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12.细读文章,品味加点词,体会作者的心境。(2分)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13.阅读全文,回答问题。(6分)(1)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文章开头即交代斗茶的时间、地点及人物,叙述清晰。B.这一次斗茶的水是不一样的,都是客人自己带来的。C.文中对李卫公之水提出了质疑,认为奔波千里取来的水已不是活水。D.文章名为《斗茶记》,但对斗茶一事却一笔带过,重在生发议论。(2)作者多次运用对比手法阐述观点。理解文章内容,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4分)第138页共138页 9.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作答时,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进一步确定。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人认为它不逊色于清远峡的水。“昔人”是主语,“以为”是谓语,“不减清远峡”是宾语,故朗读节奏为: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10.(1)一起(2)尤其,特别(3)得到(4)经历,经过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可联系上下文,注意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现象,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作答时,还可联系我们学过的课内文言文,比如,“相与”可以联系《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相与步于中庭”。11.唐代宰相李卫公喜欢喝惠山泉水,设置驿站传送惠山泉水,不以几千里之远送到。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作答时,要注意文言句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好”“置”。12.“从容”在文中有舒缓、悠闲之意。作者说自己贬谪到惠州,以戴罪之身在乡村与朋友一起煮茶品茗,获取身心快乐。作者虽然处在劣境中,但能以茶为乐,泰然处之,表现了作者随性而适、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赏析。“从容”是舒缓、悠闲的意思,用来形容“诸公”,属于人物描写中的神态描写,此描写表现出文中人物当时随性而适、随遇而安的状态。13.(1)B(2)A.取龙塘水烹之,无数十步B.茶贵新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第(1)题B项说法错误,从第①段可知本次斗茶“取龙糖水烹之”,不存在客人各自带水的情况。第(2)题A空可从第①③段“取龙塘水烹之”无数十步”得到答案,B空可从第②段“吾闻茶不问团铤,要之贵新”得出答案。【参考译文】政和二年三月的一天,(我)和两三个友人一起在寄傲斋品评茶叶。我为大家取龙塘的水煮荼并评定茶的高低,以某荼为上品,某茶位列第二。某个福建人,他所携带的茶应该最好,却被排在了第三。然而大体上都属绝妙上乘之品。第138页共138页 (我)曾以为天下的东西有应该得到却得不到的,不应该得到却得到的。富贵而有能力的,有时却不一定能得到,但在贫贱困顿、流离漂泊之中,有时却能在偶然间得到。世人所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确实不假啊。唐代宰相李卫公喜欢喝惠山表水,设置驿站传送惠山泉水,不以几千里之远送到。而近代欧阳修写《龙茶录》,序中称嘉祜七年,仁宗皇帝在明堂祭杷,行斋戒之礼的晚上,把小团茶分别赐给了枢密院、政事堂二府,每人分得了一小团茶饼。欧阳修)不舍把茶饼碾碎了饮用,至今还珍藏着。这时已是熙宁元年了。我听说茶不管是小团茶还是(压成长方形的)铤荼,总之是贵在其新;煮茶的水不管江水还是井水,总之最重要的是{要活水。不远千里去取水,水的真假固然不清楚,即使就算是真的水,(到了目的地后)已经不再是活水了。从嘉祜七年壬寅到熙宁元年戊申,前后已有七年,更历经了三个皇帝,但所赐的茶还保存着,这哪里还是茶啊?如今我提着水瓶去龙塘取水,没有几十步路,龙塘的水适合泡茶,古人认为它不逊色于清远峡的水。走海路到(福建)建安,没几天就可以到了,所以每年三月新茶就会送到(惠安这里)了。犯罪的我,承蒙皇帝宽恕不杀之恩,能够和各位在这里悠闲地谈笑。取龙塘之泉水煮荼品饮,得到一时的闲适,虽然身在乡野,与用数千里之外送来的泉水去煮七年前的陈荼相比,哪个更闲适呢?(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6-10题。(18分)【甲】云花寺有圣画殿,长安中谓之七圣画。初,殿宇既制,寺僧召画工,将命施彩饰,会贵其直①,不合寺僧祈酬,亦竟去。后数日,有二少年诣寺来谒日:“某,善画者也。今闻此寺将命画工,某不敢利其价,愿输功,可乎?”寺僧欲先阅其迹②。少年日:“某弟兄凡七人,未尝画于长安中,宁有迹乎?”寺僧以为妄,稍难之。少年曰:“某既不纳师之直,苟不可师意,即命圬其壁,未为晚也。”寺僧利其无直,遂许之。后一日,七人果至,各挈彩绘,将入其殿,且谓僧曰:“从此去七日,慎勿启吾之门,亦不劳饮食,盖以畏风日所侵铄也。可以泥锢④吾门,无使有纤隙;不然,则不能施其妙矣。”僧从其语。如是凡六日,阒④无有闻。僧相语曰:“此必他怪也。且不可果其约⑤。”遂相与发其封。户既启,有七鸽翩翩。望空飞去,其殿中彩绘俨若,四隅唯西北墉@未尽其饰焉。后画工来见之,大惊曰:“真神妙之笔也。”于是无敢继其色者。(选自张读《宣室志》)[注释]①贵其直:画工要价太贵。②迹:这里指在其他地方的画稿或作品。③锢:封闭。④阒(qD):寂静,空寂。⑤不可果其约:不可始终守约。⑥墉:高墙。【乙】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第138页共138页 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2分)可以泥锢吾门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1)如是凡六日:(2)遂相与发其封:(3)竟不可得:(4)转转不已: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未尝画于长安中,宁有迹乎?(2分)(2)尔辈不能究物理。(2分)9.联系上下文,揣摩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寺僧此刻的心理。(4分)10.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请分别举例分析。(4分)6.可/以泥/锢吾门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朗读停顿。作答时,可根据句意和语法构成来判断。“可”是能愿动词,,可以l“以”是介词,“以泥”是“用泥”的意思,介宾短语,故“可以”悬两个词,中间应断开;“锢吾门”是动:宾结构,“以泥”作它的状语,故应断开。7.(1)这样(2)-起(3)终了,最后(4)停止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第(1)题“是”在古汉语中常作代词,这、这样,此句意思“像这样总共六次”;第(2)题“相与”可联系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相与步于中庭”来理解;第(3)题“竟”可联系句意“最后不能获得”来理解;第(4)题“已”,停止,此句意思是“一转一转不停止”。8.(1)从来没有在长安作过画,怎么会有作品呢?(2)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作答时要注意特殊句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如第(1)题,宁,怎么;迹,遗迹,指作品。第(2)题,尔辈,你们;究,探求;物理,古今异义,事物的道理。9.寺僧觉得(少年的话)不可信,不敢完全相信少年,心中充满怀疑。第138页共138页 解析:此题考查揣摩文中人物的心理。作答时要结合上下文。前文少年说能画,寺僧要看画稿,而少年却说从未在长安作过画,因此寺僧产生了怀疑。10.甲文用画工的“大惊”和“无敢继其色者”来衬托七兄弟的画技高超。乙文将寺僧的做法。讲学家的看法与老河兵的做法作对比,衬托了老河兵实事求是,对事物进行深入观察的特点。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表达技巧。作答时要抓住原文语句。甲文结尾“后画工来见之,大惊”“于是无敢继其色者”,用画工大惊和没有敢增色的人衬托七兄弟画技高超;乙文以寺僧的做法和讲学家的说法来衬托老河兵的观察细致。【参考译文】【甲】云花寺呈有个圣画殿,长安人称它为“七圣画”。当初,大殿(刚)建成,寺里的僧人找来画工,要让(他们)画彩绘装饰;恰好他们的要价太贵,不符合僧人期望的薪酬,最终就离开了。几天后,有两个少年来到寺里进见说:“我们是擅长画画的人。如今听说寺里要找画工,我们不敢在价格上得到好处,(只是)希望献出(一些)技艺,可以吗?”僧人想要先看看他们的画稿。少年说:“我们兄弟一共七个人,从来没有在长安作过画,怎么会有作品呢?”僧人认为(这)很荒诞,稍加质问他们。少年说:“我们已经不接受您的钱财,如果不合您的心意,就让人粉刷墙壁,也不晚啊。”僧人认为没有花钱很好,就同意了。第二天,七个人当真到了,各自举着彩绘(的工具),要进入殿中,并且对僧人说:“从这时起七天(时间里),千万不要打开我们的门,也不劳烦供养(我们)吃喝,大概可因此避免风吹日晒侵蚀毁坏(作品)。可以用泥封住我们的门,不让(门)有细微的间隙;不这样(的话),就不能施展神奇(的技艺)了。”僧人依从他们的话。像这样一共六天,(大殿里)寂静无声。僧人互相议论说:“这里必有古怪。还是不要始终守约。”于是(僧人)一起打开了大门的泥封。门打开了,有七只鸽子轻快地飞舞,向着天上飞走了,大殿中的彩绘庄严美丽,四个角落唯有西北的高墙没有完成装饰。后来的画工看到了彩绘,大为惊奇地说:“真是神妙的笔法啊!”因此没有敢接着上色的人。10.(1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第138页共138页   愿陛下托巨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①,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②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③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倾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出师表》。(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注释】①病笃:病重。②嗣子:此指刘禅。嗣:继承。③股肱:比喻辅佐之臣。(1)下列对乙文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B.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C.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D.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庶竭驽钝庶:表示期望。B.以彰其咎彰:表彰。C.属以后事属:通“嘱”,嘱托。D.效忠贞之节效:贡献,献出。(3)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报先帝而忠陛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残年余力C.召亮于成都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继之以死公将鼓之(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第138页共138页 A.甲文说明出师北伐势在必行,交代出师后朝政事宜,叮咛后主牢记“先帝遗诏”。B.乙文以时间为线,主要叙写刘备托孤,诸葛亮尽心辅佐后主、以图大志等事宜。C.在写法上,甲文以叙事为主,辅以描写;乙文则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D.甲乙两文,一“表”一“传”,体裁各异,但都表现了诸葛亮忠于蜀汉之情。(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②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分析】参考译文:【甲】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方法,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乙】章武三年的春天,刘备在永安病得很厉害,传命召见当时还在成都的诸葛亮,将后事嘱托给他,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如果我的继承人刘禅能够辅助的话,就辅助。如果他不具备作为一个君主的才干,你可以自己取代他的帝位。”诸葛亮哭泣地说:“我当用尽自己辅助的能力,献出忠君不二的气节,一直到死!”刘备又下诏书命令刘禅说:“你和丞相一起处理事务,要像父亲一样侍奉他。”建兴元年,册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始治理国家的事务。后来,又加封诸葛亮为益州牧。政事无论巨细都由诸葛亮决定。南部和中部的几个郡联合起来叛乱,诸葛亮因为刘备刚刚去世,没有轻易用兵作战,而是让使者去吴国下聘礼,和他们结亲,成了友好邻国。三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南征,到秋季就把叛乱全部平息了。军备充足,国家富饶,于是开始练兵习武,以等待将来大举进军中原。五年,率领各部军队向北出发,进驻汉中,临出发时,上书了《出师表》。第138页共138页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为:军备充足,国家富饶,于是开始练兵习武,以待将来大举进军中原。断句为: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ACD.正确;B.有误,“彰”应该解释为:彰显、揭示。故选:B。(3)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A.而:表并列/而:表并列。相同。B.以:把/以:凭借。不相同。C.于:在/于:到。不相同。D.之:到/之:音节助词。不相同。故选:A。(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甲文以叙事为主,辅以抒情,乙文则以叙述为主,融以描写。故选:C。(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①句重要词语有:临,面对;涕零,流泪,落泪;不知所言,不知道自己都说了什么。整句的意思是: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②句重要词语有:无,无论;巨细,大的和小的(事情);咸,全,都;于,由。整句的意思是:政事无论巨细都由诸葛亮决定。答案:(1)D(2)B(3)A(4)C(5)①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②政事无论巨细都由诸葛亮决定。【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第138页共138页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  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7.(10分)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问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出名)B.斯是陋室(这)C.可爱者甚蕃(多)D.陶后鲜有闻(新鲜)(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温故而知新C.濯清涟而不妖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南阳/诸葛庐第138页共138页 B.往来无白/丁C.中通/外直D.不蔓/不枝(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孔子云:何陋之有?(5)请根据【甲】【乙】两文填写表格。选文/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不同的物象相同的志趣【甲】①  ②  【乙】莲【分析】参考译文:【甲】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乙】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ABC.正确;D.有误,鲜:少。故选:D。(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而”的辨析能力。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而”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A.句意为: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而:连词,表示转折。第138页共138页 B.句意为:温习学过的知识就能获得新的理解和感受;而:连词,表示承接。C.句意为: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而:连词,表示转折。D.句意为: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而:连词,表示转折。故选:B。(3)本题考查给语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ACD.正确;B.有误,句意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故断句为:往来无/白丁。故选:B。(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词:何,什么。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表现手法及作者情感的能力。结合甲文内容可知,通过对陋室的描绘,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结合乙文内容可知,通过对莲的描绘和赞颂,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据此可知,他们相同的志趣是: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答案:(1)D(2)B(3)B(4)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5)①陋室;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点评】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6.(1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第138页共138页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1)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静以修身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B.非志无以成学处处志之(《桃花源记》)C.蒙辞以军中多务至霸上及棘门军(《周亚夫军细柳》)D.非复吴下阿蒙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A.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B.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D.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3)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B.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甲】文以“夫”字发起议论,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B.【乙】文中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起初推脱,后听从劝说学习,终有所获。C.【甲】文讲道理透彻深刻。【乙】文以对话表现人物,生动传神,富于情味。D.【甲】文开篇即明确提出修身养德要求。【乙】文用吕蒙言行侧面表现鲁肃学识进步。(5)把【甲】【乙】两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第138页共138页 【分析】参考译文:【甲】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乙】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修:修养/长;B.志:志向/做标记;C.军:军营/军营;D.复:再/回答。故选:C。(2)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例句中“之”结构助词,的。A.之,结构助词,的;B.之,代词;C.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意义;D.之,动词,到。故选:A。(3)本题考查节奏划分。句意为: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节奏划分为: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故选:B。(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BC.正确;第138页共138页 D.有误,【乙】文用鲁肃言行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而不是用用吕蒙言行侧面表现鲁肃学识进步。故选:D。(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与,跟随。驰,疾行,指飞速逝去。句意为: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②中重点词语有:但,只,仅。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句意为: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答案:(1)C(2)A(3)B(4)D(5)①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②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9.(12分)文言文阅读。第138页共138页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②,千里之马至者三。(《战国策•千金求马》)【注】①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②期年:满一年。(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B.食之不能尽其材/千里之马至者三买C.其真无马邪/其首五百金D.骈死于槽枥之间/涓人言于君曰(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执策而临之(面对)B.策之不以其道(马鞭)C.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同“返”,返回)D.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买)(3)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朗读节奏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B.【甲】文托物寓意,把知人善任的贤君比作伯乐,把未被发现的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C.与【甲】文的以议论为主不同,【乙】文以记叙为主,叙述“涓人”用重金购买死马的头,刺激各地献来宝马,不满一年即成功收获好几匹千里马的故事。D.【甲】【乙】两文都涉及“千里马”,然而千里马的境遇却迥乎不同。【甲】文中的千里马被埋没,【乙】文中的千里马受到重视。(4)把【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第138页共138页 ②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5)有人认为【甲】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阐述。【分析】参考译文:【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乙】古代有一位国君,用千金的代价去买一匹千里马。三年的时间过去了,还是买不到千里马。近侍对国君说:“您把买马的任务交给我吧!”君主派他出去了三个月,买到了千里马,可马已经是死的,他用五百两金子买了那匹马的头,返回报告君主。君主大怒,说:“要你买活马,为什么用五百两金子买死马?”近侍回答说:“死马都要用五百两金子买,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必然知道君主您会真心买马的,千里马现在快要到了。”果然不出大臣所料,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接连有好几个人领着千里马来见国君。国君也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千里马。【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A.而:表转折/而:表转折。相同。B.之:代词,指代千里马/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不相同。C.其:表示反诘语气/其:代词,指代千里马。不相同。D.于:在/于:对。不相同。故选:A。(2)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ACD.正确;B.有误,“策”的意思是用马鞭驱赶。故选:B。(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有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BCD.正确。故选:A。第138页共138页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句的重要词语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一食,吃一顿;或,有时;尽,完;粟一石,一石粮食。整句的意思是: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②句的重要词语有:古,古代;人君,国君;以,用;求,买;得,得到。整句的意思是:古代有一位国君,用千金的代价去买一匹千里马。三年的时间过去了,还是买不到千里马。(5)本题考查启示感悟能力。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A(2)B(3)A(4)①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②古代有一位国君,用千金的代价去买一匹千里马。三年的时间过去了,还是买不到千里马。(5)示例:我认同局限性这个观点。在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此作者的希望很难实现。在当今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我们在大展宏图的同时考虑的是如何增长自己的才能,为民为国做贡献。【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 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  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5.(12分)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第138页共138页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有自岳阳至者,以滕候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属有所记。”予发书按图①,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津、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②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藤侯之惠利③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④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节选自欧阳修《偃虹堤记》)【注释】①按图:按照地图,文中指看着地图。②远迩:远近。③惠利:指恩惠利益。④作者;建造者。(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B.是进亦忧,退亦忧我亦无他,惟手熟尔C.夫事不患于不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可以数计哉技亦灵怪矣哉(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第138页共138页 A.【甲】文选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散文《岳阳楼记》。岳阳楼,湖南岳阳西门城楼,扼长江,临洞庭。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C.【甲】文“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称屈原或《楚辞》作者为“骚人”,后泛指文人;【乙】文“滕侯”,即岳州知州滕宗谅,字子京。D.【甲】文的“吾谁与归”与【乙】文的“吾滕侯之所为也”均为倒装句,即宾语前置。(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成语,如“政通人和”“气象万千”“心旷神怡”。B.【乙】文第二段围绕“利”字,交代修偃虹堤的目的,高度评价滕侯修堤的功绩。C.【甲】【乙】两文为应邀之作,【甲】文侧重抒发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感,【乙】文侧重表达滕侯以民为本的情怀。D.【甲】【乙】两文末段都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点明文章主旨,流露作者思想感情。(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分析】译文:【甲】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衔接远山,吞没长江,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第138页共138页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  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他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乙】有一个从岳阳来的客人,拿着滕子京太守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希望您能写一篇记。”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看到从岳阳门往西到金鸡的右边,其外面隐约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筑,叫做偃虹堤。问来人建造此堤的人和为此堤起名字的人,客人说:“这都是我们滕太守做的。”……  大概深深考虑老百姓的人,在谋划一些事情时是精到的,所以能够用很少的力气却取得很多的功效。凭借百步远的湖堤,抵挡天下的险阻,消除不可预测的担心,施恩于当地百姓并且惠及于荆州、湘潭、贵州、四川,凡是往来于湖中的人,不论是远是近都可以得到这个堤的利益。而且岳阳又是四个地方的交通要道,往来的船只在此停泊的,一天总共要有多少呢!假使修堤的土石有幸长久不坏,那么滕子京太守给人和物带来的恩惠和便利,难道是可以用数字计算的吗?事情不担心干不成,而担心容易毁坏。建造人开始并非不想让它长久完好,可是继承者倒常常使它废弃。自古以来,贤良睿智的人士为百姓防御灾患,兴办公益,那些工程废弃后的遗址到处都有。如果继承者都像开始建造的人那么用心,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惠,天下还有把有利的事物丢掉的吗?【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观:景观/看;B.亦:都是“也”的意思;C.患:担心/祸患;D.哉:反问用词,可译为,吗/感叹用词,表示由衷的感叹,可译为,啊。故选:B。(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把握。ABC.正确;D.有误,“吾滕侯之所为也”的意思是:我们滕太守做的。不是倒装句。故选:D。(3)本题考查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ABC.正确;D.有误,【甲】文末段只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没有记叙。故选:D。第138页共138页 (4)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有: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句意: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②重点词有:则,那么。于,在。遗,丢掉。句意: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惠,天下还会有把有利的事物丢掉的吗?答案:(1)B(2)D(3)D(4)①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②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惠,天下还会有把有利的事物丢掉的吗?【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 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第138页共138页 古诗词曲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分类一 古诗词曲单篇阅读第1首 行路难(其一)李 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2021邯郸二模]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形象地写出诗人的心态,体现了他的浪漫主义诗风。B.“冰塞川”“雪满山”两个比喻不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因带有浓厚的夸张色彩而颇具豪放的气势。C.“多歧路,今安在?”表现出诗人已从迷惘中清醒过来,以古人的崇高志向自勉。D.本诗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2.[2021邯郸二模]为什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被人们广为流传?(3分)3.[2021唐山路南区二模]阅读全诗,说说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2分)第2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2017河北]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第138页共138页 B.这首诗的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二十三年来的人生经历。C.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D.这首诗的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2.[2017河北]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3.[2021唐山遵化市一模]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称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联“神妙”。请简析这一联诗句妙在哪里。(3分)4.[原创新题]诗中加线的句子哪个词最需要重读?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第3首 水调歌头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2019河北]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C.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2.[2019河北]这首词中加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3分)3.[原创新题]“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人们一般在什么场合下引用这句话?(3分)第138页共138页 第4首 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1.[2021张家口一模]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一首思恋之歌,写尽离别之痛、相思之苦。B.“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春风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象征着爱情的艰难。C.颈联拟写诗人的相思之情,从青春易老到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D.尾联诗人寄希望于青鸟传信,流露出恋人间无法经常见面,只能靠书信传情的惆怅。2.[原创新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角度赏析其妙处。(3分)3.[原创新题]结合后两联诗句,分析作者借助哪些细节具体呈现了复杂缠绵的情感。(3分)第5首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2021河南改编]有些同学在默写时会把“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请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里用“雁”字。(3分)2.[原创新题]细读这首词中加线的句子,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描绘塞外的奇特风光。(3分)第138页共138页 3.品析“浊酒一杯家万里”中“一杯”和“万里”的妙处。(3分)4.[2021河南改编]“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3分)第6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 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原创新题]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作的上片描述出猎情况,下片抒发情感,语言风格粗犷、豪放。B.词作以“狂”字开篇,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展现了词人的不羁姿态。C.“千骑卷平冈”生动勾勒出一幅千骑奔驰、腾空越野的壮阔画面。D.下片借用冯唐获罪遭遣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感慨。2.[2021黄冈改编]该词以“狂”字贯穿,纵情放笔,气势豪迈。请说说该词上片是如何体现“狂”的。(4分)3.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面句子。(3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第7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志同道合的朋友陈同甫的,“壮词”即豪放之词。B.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节奏紧凑,绘声绘色,形象生动。第138页共138页 C.上片实写军旅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D.下片一、二句写马快弦急,战斗激烈,从侧面衬托了词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从气氛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事的胜利。2.[原创新题]“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中,用“马”“弓”两个意象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3.[原创新题]结合这首词的题材和思想感情,说说辛弃疾的词为什么被称为“英雄之词”。(3分)第8首 满江红秋 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B.“俗子胸襟谁识我”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自己不被“俗子”理解的处境以及知音难觅的无奈与苦闷。C.“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化用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抒发了词人因不被丈夫理解,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D.全词塑造了一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不愿为女子身份所束缚,情愿忍受世人的不理解,也要奋发做出一番事业的女英雄的形象。2.请分析“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的作用。(2分)3.[原创新题]有人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请联系词作内容加以分析。(3分)第138页共138页 第9首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1.[2021石家庄长安区质检]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反映了在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下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B.诗的开篇“十五”与“八十”形成对照,突出老兵“从军征”时间之久,同时也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C.“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四句以乐景写哀情,渲染了荒凉寂静、人迹皆无的凄清氛围。D.全诗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一位征战多年的老兵家破人亡的凄凉遭遇。2.[2021石家庄长安区质检]请你发挥想象,描绘老兵“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的画面。(3分)3.[原创新题]题目《十五从军征》是后人加的。请你发散思维,为本诗重新拟一个题目,并说明原因。(不得以“无题”为题。3分)第10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第138页共138页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2021河北]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人名)。(1分) 2.[2021河北]说说你对这首诗题目的理解。(2分)3.[2021河北]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从“风”写起,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就写出了风之大、风之猛,表现出塞北之风的狂暴肆虐。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梨花比作雪花,设喻新颖,造语奇警,不落窠臼,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行者目送行人远去,直到无法望见,却还在凝望留在雪地上的马蹄印迹,言尽而意无穷。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矫健,流畅洒脱,意气飞扬,离愁别绪中富有豪迈气概,是边塞诗中的佳作。第11首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202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改编]下列对这首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登亭远眺,感慨历史兴衰,在大处落笔,时空交融,慨叹“千古兴亡”悠远难追。B.褒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孙权,气魄宏大雄壮,能在小令中包含如此重大的题材内容,并不多见。C.融典故入词,曹操的话被巧妙地安排在下阕,毫无斧凿痕迹,熔经铸史,驱遣自如。D.以三问三答来结构全篇,自相呼应,层层推进,创前所未有的意境,情感豪迈奔放。2.[202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改编]叠词能够突出意象的情态。如《诗经》中的“蒹葭苍苍”“关关雎鸠”“青青子衿”等。请结合词作,从韵律、内容上谈谈你对“悠悠”的理解。(2分)3.[原创新题]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词人抒发了哪些“怀”。(2分)第138页共138页 4.[2021铜仁改编]作者融典故入词,寄情委婉深沉。请对“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作出赏析。(4分)第12首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2021青海改编]诗的颔联用“      ”和“      ”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及个人的命运。(2分) 2.[2021泰安改编]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开篇回顾了个人身世和自己的抗元斗争经历,以星光的暗淡寥落暗示个人心境的凄凉落寞。B.颔联使用比喻,形象地说南宋国势衰微如风中柳絮,个人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C.颈联巧借两个地名,语意双关,既表明作者被俘所经之地,又渲染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D.整首诗构思巧妙,寓意深刻,情味十足,是诗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理想人生赞歌,读来令人荡气回肠。3.[原创新题]有人认为英雄人物文天祥在诗中感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显得消极悲观,请结合诗歌内容批驳这一观点。(3分)4.[原创新题]明代名臣于谦评价文天祥“宁正而毙,弗苟而全”。请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表现文天祥的这种气节的。(3分)第138页共138页 第13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原创新题]张浩认为这首小令画面感十足,准备据此画一幅图画参加美术社举办的绘画比赛。但他有些难以把握“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展现的画面,请你向他描述画面帮助他完成画作。(3分)2.[原创新题]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望西都,意踌躇”中“踌躇”的妙处。(3分)3.[原创新题]校园诗词大会上,主持人准备了三条文字线索让同学们猜诗句。张浩只听到前两条线索便抢答出正确答案“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请你结合下面给出的两条文字线索,说说主持人未给出的第三条文字线索可能是什么。(3分)线索一:这是一首元代怀古小令,写于作者应召前往关中的途中,作者是张养浩。线索二:这首小令勾勒出王朝兴亡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清醒认识。线索三: 第14首 黄鹤楼崔 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神话传说起笔,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B.前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以“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缠绵的乡愁。第138页共138页 D.虽然本诗与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形式和内容不同,但两诗中漂泊异乡的伤感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是相同的。2.[2021北京改编]诗歌颔联、颈联用精当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用“悠悠”形容白云的飘荡无定,用“①    ”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用“萋萋”形容② 。(2分) 3.[2021北京改编]《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3分)第15首 使至塞上王 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2021石家庄42中模考]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诗题《使至塞上》以及诗句中的“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等词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B.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中偶句押“ɑn”韵,韵脚是“延”“天”“圆”“然”,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C.颈联景物既为下联景物的出场设定了特殊背景,又暗示了孤寂、感伤、前路茫然的悲观心态。D.尾联既是实写,又暗示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敬意。2.[原创新题]诗人奉命出使边塞慰问将士,路上所见景物很多,为什么偏要写“蓬”“雁”?(3分)3.[原创新题]有人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所描写的景色传递出的是孤独和悲伤,而不是雄浑和刚毅。你认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3分)第138页共138页 第16首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远眺湖面,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B.颈联以“乱花迷眼”“浅草没蹄”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初春百花盛放、草木繁茂的景象。C.尾联用“最爱”一词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D.全诗紧扣“早春”着笔,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形象鲜活,色彩鲜明,清新自然。2.[原创新题]“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中的“行不足”三字极有表现力,请结合整首诗加以赏析。(3分)3.[2021云南改编]王维笔下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与本诗的颈联都写到了花草,请问这两个景象中所描写的花草有什么不同?(4分)4.[2021云南改编]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诗人是如何来表达的?(3分)第17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第138页共138页 1.[2021秦皇岛海港区一模]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无车马喧”真实地写出了诗人隐居之所荒凉冷清、人迹罕至的特点。B.“问君何能尔”巧妙地转换了叙事角度,以他人的视角发问,颇具情趣。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出傍晚时分,云入山峰,鸟入山林的景象。D.“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陶醉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能否改成“望”?为什么?(3分)3.[原创新题]诗中“心远地自偏”一句该如何理解?(2分)第18首 春望杜 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原创新题]“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      ”三个字,写出了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2分)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对全诗有什么作用?(3分)3.[原创新题]请结合全诗分析“望”的含义,说说作者据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第19首 雁门太守行李 贺第138页共138页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黑云”两句既写景也写事,运用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B.“半卷”两句中以“半卷红旗”“声不起”表现出了战士们在行军途中士气不振。C.“报君”两句运用燕昭王的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D.诗中描绘了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表现出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2.请简要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3分)3.[原创新题]有人评价李贺的诗歌色彩浓重,别具特色。请你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3分)第20首 赤壁杜 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原创新题]诗歌前两句运用了借物起兴的写法。请你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借的什么“物”,“兴”的是什么。(3分)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自将磨洗认前朝”的妙处。(3分)3.[原创新题]本诗的后两句涉及历史上的什么战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第21首 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第138页共138页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用“接”“连”二字连接多个意象,展现出一幅浑然无际的壮美画面。B.这首词以天帝与“我”之间的问答勾连上下两片,衔接紧密,一气呵成。C.“日暮”与前文的“晓”字照应,突出跋涉寻觅之久,暗含年华老去之感。D.“谩有”意为“徒有、空有”,这是作者的自谦之辞,表现了她对天帝的敬重。2.[2021唐山路北区一模]这首词在黄昇的《花庵词选》中题作《记梦》,请写出词人描绘的具体梦境。(3分)3.[原创新题]近人梁启超评此词:“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请从场景角度赏析其豪放的艺术风格。(3分)第22首 浣溪沙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1.[原创新题]词人“徘徊”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分)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3分)3.请结合词作内容,谈谈本词所流露出的情感。(3分)第23首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2021唐山古冶区一模]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第138页共138页 A.该诗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出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热烈浓郁。B.“辗转反侧”运用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男子因思慕之深彻夜难眠的情景。C.全诗没有直接描写淑女的容貌,而是借助君子的苦苦相思将她的美好、可人展现出来。D.“琴瑟友之”实写君子同淑女恋爱后生活的和谐美满。2.[2021唐山古冶区一模]请从感官角度赏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句。(3分)3.[原创新题]丽丽认为诗歌开头的首章与后两章吟咏的内容并无太多关联。请你说说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3分)第24首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2016河北]请解释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2分)2.[2016河北]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3.[原创新题]“白露”这一意象在诗中反复出现,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第138页共138页 第25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 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是杜少府将要到蜀州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二人临别时所写。B.首联以写景起兴,对仗十分工整,点明了送别之地和友人赴任之所。C.颔联表明诗人与杜少府都是为求官漂泊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D.尾联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充满难以释怀的悲戚之情。2.[原创新题]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字或“望”字。(2分)3.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简述其中所蕴含的哲理。(2分)第26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2018河北]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生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第138页共138页 2.[2018河北]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3分)3.[原创新题]“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境况?(2分)第27首 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一肖像描写,把卖炭翁尘灰满面,十指熏黑的形象刻画得极为传神。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一极度反常的心理,凸显老翁内心的忧伤。C.诗歌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社会现实。D.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受“宫市”之苦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2.请分析“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在诗中的作用。(3分)3.[原创新题]读完这首诗后,喜爱绘画的秦放同学想给卖炭翁画一幅画像,你认为作画时,他应该突出卖炭翁的哪个细节?请说明理由。(3分)第28首 观沧海曹 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第138页共138页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乐府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B.“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并以“观”字统领全篇。C.“日月之行”四句,既是眼前实景,又融入了想象,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D.诗歌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所加的套语,同时与诗的内容也一脉相承。2.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3分)3.请描述“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所展现的画面。(3分)4.[原创新题]秋是悲凉的季节,但在曹操的眼中却充满了生机,为什么?(3分)第29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 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题目中“左迁”一词的意思是:       。(1分) 2.加线句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3分)3.[原创新题]《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后两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第138页共138页 第30首 次北固山下王 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3分)2.[2021保定竞秀区一模]赏析加线的句子。(3分)3.[原创新题]从意象选用的角度赏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分)第31首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2021湘西州改编]王国维曾说:“《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3分)2.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3分)3.[原创新题]这首元曲是如何紧扣“秋”来展现意境的?(3分)第32首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第138页共138页 1.[2021潍坊改编]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题目看,这是一封寄给妻子的家书;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B.“期”“巴山夜雨”两次出现,韵律回环往复,营造了时空交错的意境,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C.“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秋”字既点明季节,又烘托出诗人的绵远愁思。D.诗歌前两句由一问一答,写到眼前景色,寓情于景。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3分)3.[原创新题]虚实相生是本诗鲜明的特点,请结合诗歌后两句对这一特点进行简要分析。(3分)第33首 木兰诗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2021石家庄28中一模]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风格刚健质朴。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B.“愿为市鞍马”的“市”是“市场”的意思,“万里赴戎机”的“戎机”是“战事”的意思。C.“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运用对偶手法,描写了木兰在边塞艰苦的军旅生活。第138页共138页 D.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有对家乡的眷恋,但也有自己女儿身秘密的因素。2.[2021石家庄28中一模]根据诗歌内容,说说为什么自古以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3分)3.[2021陕西改编]有同学将加线句的意思理解为:“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大家都说他的理解不对。请你说服他。(3分)4.[2021陕西改编]有评论说,“不闻爷娘唤女声”一句点出了木兰当时的处境和身份。请对此做简要分析。(2分)第34首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请赏析诗中的“独”字。(3分)2.[原创新题]诗歌前两句用了两次“不见”,表达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2分)3.诗歌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例并简要分析。(2分)第35首 望岳杜 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2021黄石改编]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第138页共138页 A.本诗中无“望”,却句句向岳而望,自近而远,由朝至暮,从泰山整体到泰山周围。B.开篇一问一答,写泰山横跨齐鲁,郁郁葱葱,表现出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C.诗中三、四句写大自然把种种神奇秀丽的景致都集聚于泰山,泰山的白天晚上明暗不同。D.诗中五、六句由动景到静景,写诗人仰见层云涌动、飞鸟还林,内心激荡不已。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3分)3.[2021黄石改编]本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常常被后人称道,句中“会当”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第36首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原创新题]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千寻”一词运用夸张手法,写山上古塔之高,也写出诗人的立足点之高。B.次句写诗人登上了高塔,亲眼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C.“浮云”比喻奸佞小人,这里比喻当时政治上阻挠变法的保守势力。D.末句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积极变革的勇气和决心。2.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3分)3.[原创新题]请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中体会到的作品情境。(3分)第37首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第138页共138页 1.[2021石家庄43中一模]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属于七言律诗,作者是南宋的陆游。B.首联中“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C.“山重水复”可见地形复杂,写出此处山水的无穷变化。一个“疑”字写出这变化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又一村”写出了欣喜之情。这两句蕴含着生活哲理。D.颈联中的“春社”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农民丰收后的喜悦。“社”为谷神。2.请分析“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中“暗”“明”二字好在哪里。(3分)3.[2021襄阳改编]如果作者有微信,他写完此诗后发布到朋友圈。一位朋友点赞并留言:“吾友此诗,颔联最佳——寓哲理于写景,让人豁然开朗。”请你说说颔联蕴含了什么哲理。(2分)第38首 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2014河北]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人名)。(1分) 2.[2014河北]这首诗加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2分)3.[2014河北]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3分)4.[2021海南改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    ”和“    ”两幅实景,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2分) 第39首 泊秦淮杜 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请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2分)2.请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首句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2分)第138页共138页 3.[原创新题]可否将“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替换为“正”字?请简述理由。(3分)4.[原创新题]最后两句表面上写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有弦外之音,请说说“弦外之音”是什么。(2分)第40首 相见欢李 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1.[原创新题]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句“无言独上西楼”绘尽孤独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B.“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只是写出了梧桐深院的清冷秋景。C.“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D.“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现了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的内心感受。2.请简要分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锁”字的表达效果。(3分)3.谈一谈你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理解。(3分)分类二 古诗词曲对比阅读题组一一、[2020河北]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1~2题。(5分)赤 壁杜 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第138页共138页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请解释《赤壁》这首诗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2.阅读《登幽州台歌》,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3分)二、[2015河北]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1~2题。(7分)望 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 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4分)(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绘了          的景象。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          的景象。 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临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B.“家书抵万金”,形容家中书籍的珍贵。此句写出了乱离中人共有的一种感受,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C.“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动细致地描绘了诗人忧愁难解的情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D.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与五、六两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语意凝练,节奏感强,富有韵律美,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三、[2021石家庄质检]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1~2题。(6分)渔家傲李清照第138页共138页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这两首词都记“梦”,请分别概括“梦”中的经历。(4分)2.这两首词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之处?(2分)四、[2021石家庄28中三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1~2题。(6分)黄鹤楼崔 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游山西村陆 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黄鹤楼》中加线句的画面。(3分)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广为流传的原因是什么?(3分)题组二第138页共138页 一、[原创新题]阅读下面两首作品,回答1~2题。(5分)次北固山下王 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两首作品描绘了不同的时令,从诗歌中哪些意象可以看出来?请分别举一例说明。(2分)2.诗歌中加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二、[原创新题]阅读下面两首作品,回答1~2题。(7分)泊秦淮杜 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相见欢李 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1.下列对两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点明夜泊地点,同时照应诗题,引起下文。B.《泊秦淮》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将描写、记叙、抒情、议论有机融为一体。C.《相见欢》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形象化,抒发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D.《泊秦淮》主要表达对商女不关心国事,隔江吟唱《玉树后庭花》的批判之情。2.《泊秦淮》与《相见欢》都有写到“月”,请分析两首作品中“月”的作用有何不同。(4分)第138页共138页 三、[原创新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1~2题。(7分)【甲】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乙】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赏析“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这两句诗。(3分)2.甲、乙两诗加线的句子都流露出忠贞报国的意愿,诗人的抒情方式与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四、[原创新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1~2题。(6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 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 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请简要分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的妙处。(3分)2.加线的句子为什么被称为千古名句?(3分)第138页共138页 五、[原创新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1~2题。(6分)卖炭翁(节选)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十五从军征(节选)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1.请对《卖炭翁》(节选)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3分)2.任选一处加横线的句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句呈现的景象。(3分)第138页共138页 答案分类一 古诗词曲单篇阅读第1首 行路难(其一)1.(3分)C 【解题思路】 “多歧路,今安在?”的意思是:眼前岔路这么多,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由此可知,诗人仍处在迷惘之中。故C项表述有误。2.(3分)示例:该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告诫人们即使处于低谷也不应该放弃理想信念,只要坚持,理想终会实现。(意思对即可)3.(2分)由一开始的苦闷、徘徊转变为慷慨激昂、乐观豪迈。(意思对即可)第2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3分)A 【解题思路】 本诗是刘禹锡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白居易的作品,故A项表述有误。2.(3分)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意志坚定)。(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3.(3分)哲理方面: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新事物也必将取代旧事物(或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情感方面: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虽身处逆境却仍能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修辞方面: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表达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浮沉的感叹,也表现出旷达的胸襟。(任选一个角度,意思对即可)4.(3分)示例1:“二十三年”最需要重读。该词突出了诗人贬官时间之长,表达出诗人的无限辛酸与愤懑。示例2:“弃”最需要重读。该词写出了诗人被贬边远之地的无限辛酸与愤懑的心境。(任选一词赏析,意思对即可)第3首 水调歌头1.(3分)C 【解题思路】 C项,“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表述有误。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词人表现出既向往月宫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何似在人间”一句,表明在经过一番比较后,词人觉得还是人间好,表现了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2.(3分)示例:表达了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表现出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3.(3分)哲理:人生不会完美,要有豁达的胸襟。(2分)一般在宽慰遭遇失败或挫折的人时引用这句话。(1分)(意思对即可)第138页共138页 第4首 无题1.(3分)C 【解题思路】 C项,应是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2.(3分)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才停止流烛泪”来比喻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形象生动、贴切感人。(意思对即可)3.(3分)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夜晚在月下苦吟,久不能寐;假托青鸟传递自己的相思之苦。(意思对即可)第5首 渔家傲·秋思1.(3分)①北雁南飞是塞外秋天特有的景象,用“雁”更符合地域和时令特点。②大雁是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寄寓着思乡之情,用“雁”更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2.(3分)示例:塞外大漠里,绵延不绝的山峰如千万个屏障。长烟直上、夕阳西下之时,只有一座孤城紧闭着城门。(意思对即可)3.(3分)“一杯”与“万里”对比悬殊,表达了戍边将士浓浓的乡愁。4.(3分)示例1:通过描写绵长悠远的羌笛声和满地白霜,营造凄清的氛围,透露出作者孤寂悲凉的情感。示例2:选择典型意象“羌管”和“霜”,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蕴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示例3:“悠悠”写出了羌笛声的绵长、凄清,透露出作者的悲凉之感(或一个“满”字,写出了秋霜之浓,暗示了作者愁绪的浓重)。(结合词句内容,分析合理即可)第6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1.(3分)D 【解题思路】 D项,下片借用了“冯唐出使”的典故,词人以魏尚自许,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2.(4分)“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写出猎装备的精良;“千骑卷平冈”写出猎场面的壮观;“为报倾城随太守”写为太守报知全城百姓跟随他出猎;“亲射虎,看孙郎”词人自比孙权,要亲自射虎。这些词句语言表达豪迈,都体现出“狂”。(扣住装备精良、场面壮观、全城跟随、自比孙权等内容作答即可)3.(3分)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拉满的弓比作满月,勾勒出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示例2:运用“射天狼”的典故,抒发了词人希望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合理即可)第7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3分)C 【解题思路】 C项,上片是词人“梦中”所见,是虚写,并非实写。2.(2分)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词人飞奔向前、英勇杀敌的豪迈形象。(意思对即可)第138页共138页 3.(3分)题材上,写雄豪勇猛的军营生活;感情上,表达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这些都是英勇战斗、杀敌报国的英雄所为,充满英雄豪气,所以称辛词为“英雄之词”。(意思对即可)第8首 满江红1.(3分)C 【解题思路】 C项,表述有误。应是:抒发了词人因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2.(2分)表现出环境的静谧和寂寥,为下文抒情蓄势(做铺垫)。3.(3分)示例1:“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示例2:“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加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写出了词人的豪情壮志。(举出一例并加以分析即可)第9首 十五从军征1.(3分)C 【解题思路】 C项,“以乐景写哀情”表述有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描绘的是老兵家中荒凉破败的景象,并非乐景。2.(3分)老态龙钟的老兵,步履蹒跚地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远望。远方空空如也,除了坟墓,一个亲人也看不见,他不禁老泪纵横,串串泪珠打湿了破旧的征衣。(符合题目要求,意思对即可)3.(3分)【示例1】题目:《还乡》 原因:这首诗围绕老兵戍边还乡后的所见、所为、所感而写,“还乡”二字体现了诗歌描述的具体情节。(题目1分,原因2分)【示例2】题目:《观庭有感》 原因:这首诗先写老兵在归乡途中远观家中,“松柏冢累累”;再写老兵近看家中,一片荒凉。而《观庭有感》中的“观”包含远观和近看,“庭”点明了地点,“有感”则反映了老兵的情感变化。(题目1分,原因2分)第10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1分)岑参2.(2分)这首诗是歌行体;是写雪中送别的。(每点1分)3.(3分)B 【解题思路】 B项,“将梨花比作雪花”表述有误,应为“将雪花比作梨花”。第11首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1.(3分)D 【解题思路】 D项,“情感豪迈奔放”表述有误,应是:情感沉郁悲怆。2.(2分)示例:音韵上,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律美,又与下文“滚滚”相和;内容上,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每点1分)3.(2分)①怀念故土。词人登上北固楼远眺,想到了已经沦陷的中原故土。②感怀国势。词人慨叹历史兴亡之事,实则也是在感慨此时南宋王朝的无所作为。(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第138页共138页 4.(4分)词人借用曹操赞叹孙权的语言,(1分)表明希望南宋有像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1分)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1分)也暗含了自己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1分)第12首 过零丁洋1.(2分)风飘絮 雨打萍(每空1分)2.(3分)A 【解题思路】 “干戈”指战争;“寥落”是“稀少”的意思,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四周星”指四周年。因此,“辛苦遭逢起一经”是作者对个人身世和抗元斗争经历的回顾,“干戈寥落四周星”主要是说抗元战争逐渐消歇,从起兵到被俘已经四年了,而非“以星光的暗淡寥落暗示个人心境的凄凉落寞”。据此可知答案选A。3.(3分)“说惶恐”是追忆自己在江西兵败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叹零丁”是感慨眼前被俘虏的孤苦(或“惶恐”“零丁”是诗人当时所处环境的真实体现)。(2分)强化了内心的悲愤,为后面情绪转为激昂蓄势(或作者并未消沉退缩,而是喊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1分)(意思对即可)4.(3分)文天祥在尾联直抒胸臆,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鲜明直接地表达了自己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充分体现了他顽强不屈、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意思对即可)第13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1.(3分)示例:层层叠叠的山峦像是在这里聚集,从四面八方奔来,雄伟壮阔;奔腾不息的黄河像在怒吼,浪涛飞溅,汹涌澎湃。(意思对即可)2.(3分)踌躇,这里形容心潮起伏,描写了作者在潼关遥望长安,看到眼前的破败景象,追忆当年长安的繁华,不禁思绪万千,徘徊不前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沧桑、历史兴亡的感慨,为下文的抒情蓄势。(意思对即可)3.(3分)示例:该句是这首小令之眼,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和人文关怀,是这首小令主题的开拓和深化。第14首 黄鹤楼1.(3分)D 【解题思路】 D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未表达出漂泊异乡的伤感和对家乡的思念。2.(2分)①历历 ②芳草的茂盛(每空1分)3.(3分)示例:合理。“日暮”时分万物思归,而诗人漂泊在外,产生了无限乡思。求学途中的鲁迅见到供人住宿的驿站名为“日暮里”,很可能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生发了对家国的思念,所以“还记得这名目”。(尾联的情感1分,鲁迅的心情1分,二者关系1分。有其他答法,视其合理程度给分)第15首 使至塞上1.(3分)C 【解题思路】 C项,应是颔联,而非颈联。第138页共138页 2.(3分)诗人以“蓬”“雁”自比,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使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示诗人内心漂泊不定的感受。(意思对即可)3.(3分)示例1:认同。因为诗人此次出使边塞的心情孤寂难言,茫茫无边的沙漠中,一缕孤烟更添孤独,一轮落日也让人不禁产生伤感之情,与诗人的心境相吻合。(言之有理即可)示例2:不认同。诗人看到沙漠中孤烟直上,尽显劲拔刚毅之美,长河之畔落日浑圆,平添壮阔雄奇之感,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情由此得到释放,心胸也为之开阔。(言之有理即可)第16首 钱塘湖春行1.(3分)B 【解题思路】 B项,“百花盛放、草木繁茂”表述有误,应是“乱花初放、芳草才生”。2.(3分)示例1:“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表现了诗人对钱塘湖美景的喜爱与不舍之情,从中可以感受到钱塘湖春景的美不胜收。示例2:“行不足”是“最爱”的体现,也照应了题目中的“行”字。3.(4分)①王维写的是正值春天雨中的草色和桃花,花草色彩浓艳;(2分)②本诗颈联所写的则是初春时节的花草,大地上的鲜花繁多,竞相初放,小草嫩绿喜人。(2分)4.(3分)开头对钱塘湖早春的景色作整体描写,(1分)然后由远及近从听觉、视觉等作细致的描绘渲染,(1分)最后用“最爱”直抒胸臆。(1分)第17首 饮酒(其五)1.(3分)A 【解题思路】 由前一句“结庐在人境”可知,A项“写出了诗人隐居之所荒凉冷清、人迹罕至的特点”表述有误。2.(3分)不能。(1分)“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适恬淡的氛围相吻合。“望”字更有目的性,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2分)(意思对即可)3.(2分)只要心情闲适、志向高洁,即使身居闹市也能获得内心的宁静。(意思对即可)第18首 春望1.(2分)连三月 强烈思念妻子儿女(每空1分)2.(3分)描写了春望之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残败不堪,乱草丛生。(2分)诗人借助景物,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荒凉凄惨的气氛。(1分)(意思对即可)3.(3分)“望”既是写春天所见,(1分)又是作者心中的期盼,盼望战乱早日停止,百姓安居乐业,盼望与家人团聚。(2分)第19首 雁门太守行1.(3分)B 【解题思路】 B项,“表现出了战士们在行军途中士气不振”表述有误。“半卷红旗”指黑夜行军,偃旗而行,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声不起”指夜寒霜重,战鼓声低沉而不响亮。这表现的是战士们虽面对重重困难,但是毫不气馁的精神面貌。第138页共138页 2.(3分)“角声满天秋色里”中的“满”字从听觉的角度表现出战争规模之大,鼓角齐鸣,杀声干云,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将士们在号角声的鼓舞下士气高昂、奋力出击的场景。(意思对即可)3.(3分)示例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用“黑”色表现敌军人数众多,黑压压一片,用浓重的“黑云”暗喻敌军嚣张的气焰;用“金”色表现阳光照耀甲胄时的耀眼夺目,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的英姿勃发、不可侵犯。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意思对即可)示例2:“塞上燕脂凝夜紫”用“燕脂”“夜紫”形容战场血迹,写出将士们血流遍地的场景,表现出战争的悲壮惨烈。(意思对即可)第20首 赤壁1.(3分)借“折戟”起兴,引出对赤壁之战的议论,抒发怀才不遇之情。(意思对即可)2.(3分)“将”“磨洗”“认”这一系列动作,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这一前朝故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3.(2分)赤壁之战。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每问1分)第21首 渔家傲1.(3分)D 【解题思路】 D项,“这是作者的自谦之辞,表现了她对天帝的敬重”表述有误,应是:表现了词人空有才华而遭遇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2.(3分)词人在梦中横渡天河,回到天帝的居所,天帝情意恳切地问她:归宿何处?她向天帝诉说了自己面临的“路长”与“日暮”的苦闷,即便诗句为人称道,也是空无用处。(意思对即可)3.(3分)示例1:选取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等景象,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意境阔大,风格豪迈。示例2:借用庄子笔下大鹏鸟正乘着旋风飞上九万里高空的景象,展现恢宏的境界;愿此风把“蓬舟”吹到三山,胆气豪迈,气魄雄壮。第22首 浣溪沙1.(2分)触景生情(惜时伤春);哲思绵延。(每点1分)2.(3分)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无可奈何”对“似曾相识”,“花落去”对“燕归来”,对仗工整,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和哲思,感情浓郁,寓意深刻。(意思对即可)3.(3分)示例:这首词通过对自然规律变迁更替的描述,透露出词人对时光流逝、好景不长的怅惘,表达了词人的物是人非之感和孤独寂寞之情。第23首 关雎1.(3分)D 【解题思路】 “琴瑟友之”是虚写,是男子想象中的同淑女恋爱后生活的和谐美满,故D项说法有误。第138页共138页 2.(3分)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1分)以雎鸠和鸣于河洲之上(或以雎鸠和鸣于河洲之上起兴),引出男子对意中人的思慕,(1分)渲染出和谐的氛围。(1分)3.(3分)比兴的表现手法。(1分)首章以雎鸠为“比”的对象,“兴”起君子想要追求的淑女;(1分)借助雎鸠的行为来引出主人公对淑女的殷切期盼,以此情感总揽全诗。(1分)第24首 蒹葭1.(2分)(我)所说的所爱的人,在水的另一边。(意思对即可)2.(3分)D 【解题思路】 D项,诗歌没有表现主人公的绝望情绪。3.(3分)既起兴点明了季节,营造抒情的氛围;又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意思对即可)第25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3分)D 【解题思路】 D项,诗歌的尾联劝勉友人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并没有悲戚之情。2.(2分)“辅”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辅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示例: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3.(2分)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闷。第26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3分)D 【解题思路】 D项,“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述有误,应是“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2.(3分)示例:加线句子用“飞”“渡”“洒”“挂罥”“飘转”“沉”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写了狂风中茅草乱飞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的痛惜之情。(言之成理即可)3.(2分)写出了诗人自安史之乱以来辗转飘零、居无适所、无法安寝的困顿的生活境况。(意思对即可)第27首 卖炭翁1.(3分)B 【解题思路】 B项,“凸显老翁内心的忧伤”表述有误。这一反常的心理,凸显的是老翁处境的艰难和内心活动的复杂。2.(3分)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宫使的仗势欺人、粗暴蛮横。②间接地表现了卖炭翁在强权面前的无奈、无助。③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控诉(或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3.(3分)示例1:突出卖炭翁的面部。卖炭翁常年在南山伐薪烧炭,风吹日晒,烟熏火烤,满脸灰尘,脸上显出烟火色。突出卖炭翁的面部,更能表现出他的艰辛和令人同情的一面。示例2:突出卖炭翁的手部。卖炭翁常年在南山伐薪烧炭,风吹日晒,烟熏火烤,收炭装炭,手指都成了黑色的。突出卖炭翁的手部,更能表现他的艰辛和令人同情的一面。第138页共138页 示例3:突出卖炭翁衣服的单薄。天寒地冻,卖炭翁却穿着单薄的衣衫。突出卖炭翁衣服的单薄,更能反映他的悲惨境遇和令人同情的一面。(意思对即可)第28首 观沧海1.(3分)D 【解题思路】 D项,“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2.(3分)示例:描绘了一派草木繁茂、大海辽阔壮美(1分)的宏伟壮丽的景象(1分),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宽广豪迈的胸襟。(1分)(从动静结合方面作答也可得分)3.(3分)辽阔的海面上,蔚蓝色的海水水波荡漾;耸立的山岛点缀在辽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4.(3分)因为曹操北征乌桓刚刚打了胜仗,内心充满了喜悦,对未来统一中原、建功立业充满了信心。秋天在他眼中充满生机,正是他抱负远大、胸襟开阔的表现。(意思对即可)第29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1分)降职2.(3分)①内容上:点明时令,描绘出暮春时节柳絮落尽、杜鹃啼鸣的景象,(1分)烘托了凄凉悲惋的氛围,寄寓了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1分)②结构上:为下文抒发对友人深情关切的情感蓄势。(1分)(意思对即可)3.(3分)既有对友人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友人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还有深切的思念和热诚的关怀。(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第30首 次北固山下1.(3分)示例:春潮上涨,江水与两岸齐平,江面更显开阔;船行江中,春风吹拂,船帆高挂,船行驶得平稳而轻快。(考生能根据诗句大意描绘出基本景象即可)2.(3分)示例1: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描写出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流逝,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示例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蕴含着新旧事物交替,新事物总是无限美好的生活哲理。3.(3分)“雁”在古诗中多为游子思乡的寄托,传达惆怅和哀愁之情。(1分)这两句诗写诗人欲借归雁传递家书,抒发浓浓的思乡之情。(2分)第31首 天净沙·秋思1.(3分)示例: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独行。2.(3分)示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第138页共138页 3.(3分)示例:选用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来描绘秋景,寄情于物,渲染悲凉气氛,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图。第32首 夜雨寄北1.(3分)A 【解题思路】 A项表述有误,这是一首七言绝句。2.(3分)对团聚的期盼之情;对妻子的安慰之意;对滞留巴蜀不能北归的无奈和孤寂之感。(每点1分)3.(3分)示例:“共剪西窗烛”是虚写,“巴山夜雨”是实写,这两句虚实结合,(1分)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夜雨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与妻子聚首时的幸福快乐,(1分)表达了诗人思归的急切心情。(1分)(意思对即可)第33首 木兰诗1.(3分)B 【解题思路】 B项,“愿为市鞍马”的“市”是“买”的意思。2.(3分)示例: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报效国家、英勇善战、勇敢坚强、不慕名利,这些优秀品质是千百年来木兰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每点1分。任答三点,意思对即可)3.(3分)这四句使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相互交错、补充。应该理解为“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4.(2分)示例1:①借“不闻”点出木兰替父从军、奔赴战场的处境;②借“唤女声”点出木兰的女子身份。示例2:借木兰对父母的依恋、思念,点出她替父从军、奔赴战场的处境和她的女子身份。第34首 登幽州台歌1.(3分)“独”是“独自”的意思,在诗中有孤独之意,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理想破灭的孤寂郁闷之情。2.(2分)既表露出对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的钦佩仰慕,又隐含着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哀愁感伤。(每点1分)3.(2分)示例1:通过“前”与“后”、“古人”与“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示例2:通过“天地悠悠”与“独”的对比,表现出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第35首 望岳1.(3分)B 【解题思路】 A项,“自近而远”表述有误,应是“自远而近”。C项,“泰山的白天晚上明暗不同”表述有误,应该是“泰山的南面北面明暗不同”。D项,“由动景到静景”表述有误,诗中五、六句均为动景。2.(3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钟”字写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之情;(1分)“割”字写高大的泰山使山南、山北在同一时间形成明、暗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1分)3.(3分)“会当”的意思是终当,终要。这两句诗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第138页共138页 第36首 登飞来峰1.(3分)B 【解题思路】 B项,由“闻说鸡鸣见日升”可知,诗人是听说“鸡鸣日升”的景象,并未“亲眼看到”。2.(3分)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方法,(1分)“飞来山上”“千寻”正面写峰高、塔高,(1分)“鸡鸣”即“见日升”从侧面衬托出峰高、塔高。(1分)3.(3分)诗人独自站在飞来峰上,怀着革新变法的理想和远大抱负极目远眺,眼前缭绕的云雾,遮挡住他的视线,但这云雾挡不住他的壮志豪情。第37首 游山西村1.(3分)D 【解题思路】 D项,“春社”是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不是“庆祝活动,表达农民丰收后的喜悦”。“社”为土地神,不是“谷神”。2.(3分)“暗”指不明亮,突出了绿柳的繁茂荫浓;“明”指明艳,突出了鲜花的娇艳明丽。“暗”“明”二字描绘出农村自然景色的优美。此外,“暗”与“明”形成对比,寓理于景,比喻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的希望。3.(2分)示例1: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示例2: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第38首 己亥杂诗(其五)1.(1分)龚自珍2.(2分)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3.(3分)示例:这两句诗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却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言之成理即可。答出比喻修辞手法给1分,答出表达的思想感情给1分,答出总体评价给1分)4.(2分)白日斜 吟鞭东指(每空1分)第39首 泊秦淮1.(2分)示例:浩渺寒江及江边沙滩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江上,也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意思对即可)2.(2分)两个“笼”字,将轻烟、寒水、淡月、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之情。3.(3分)示例1:不可以。诗中的“犹”是“还”的意思,表明晚唐统治者纸醉金迷、不以国事为重的生活从过去到现在,没有半点改变,凸显出诗人强烈的忧愤之情;“正”字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示例2:可以。“正”字客观、冷静地描绘了歌女们的生活,其中意味让读者去体会,有发人深省的效果。第138页共138页 4.(2分)讽刺那些不以国事为重、只顾寻欢作乐、毫无亡国之忧的统治者,表现诗人的忧虑与愤慨。第40首 相见欢1.(3分)B 【解题思路】 B项,“只是写出了梧桐深院的清冷秋景”表述有误。这句话不只是写出了满院的清冷秋景,还写出了词人心中的凄凉和愁苦。2.(3分)“锁”字将清秋气氛化作可锁之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梧桐深院的萧瑟凄凉,渲染了清幽寂静、孤独凄苦的氛围,烘托出词人心中的凄凉和愁苦,表达了词人无可解脱的孤寂。3.(3分)示例1: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用丝剪不断又梳理不清来比拟愁思难以排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的亡国之痛、离愁之深。示例2:运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把抽象的愁思具体化。离愁欲剪却不能剪断,想梳理却更加杂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的亡国之痛、离愁之深。分类二 古诗词曲对比阅读题组一一1.(2分)示例:折断的戟沉埋在泥沙中未被销蚀,自己拿来磨洗后辨认出是前朝的遗物。(意思对即可)2.(3分)示例:诗人独自站在高高的幽州台上,面对广阔的原野和辽阔的天空,思绪万千,不禁落泪。(意思对即可)二1.(4分)(1)泰山神奇秀丽,高大雄伟(2)国都残破,乱草丛生(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2.(3分)B 【解题思路】 B项,“家书抵万金”的意思是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金”。其中“书”的意思是书信,不是书籍。三1.(4分)李词:回到天庭,与天帝对话。辛词:回到军营,经历军营生活和激烈的战斗。(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2.(2分)都表达了内心的苦闷和对理想的追求。(意思对即可)四1.(3分)示例: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2.(3分)【示例】这两句蕴含哲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的事物是消长变化的。(意思对即可)题组二一第138页共138页 1.(2分)【示例】《次北固山下》:潮平、归雁。(举一例即可)《天净沙·秋思》:枯藤、西风。(举一例即可)(每点1分)2.(3分)①与首联相呼应;②寄托思乡之情;③问句、用典等手法的使用,使情感的表达更鲜明突出。(每点1分)二1.(3分)D 【解题思路】 D项表述有误。《泊秦淮》中,作者主要借对商女的批评,表达对统治者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忧虑和愤慨,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2.(4分)《泊秦淮》中的“月”点明了时间,与下句中的“夜”相呼应,用月光笼罩秦淮河的景象渲染了冷寂凄清的氛围,为下文抒情议论做铺垫。《相见欢》中的“月”是残月,作者借月抒情,抒发内心的孤寂落寞与离愁别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三1.(3分)上句用“浩荡”写诗人离愁之多,用“白日斜”渲染离别的伤感氛围;下句“吟鞭”“天涯”写出了诗人辞官归家的轻松和喜悦。(意思对即可)2.(4分)甲诗加线句运用移情于物、借物抒情的方法,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执着追求理想的感情。乙诗加线句运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达了诗人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以及舍生取义的决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四1.(3分)①取其季节之意,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②取其形象之意,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给读者以画面感。③取其象征之意,以“杨花”暗喻友人前途命运未卜、漂泊无依,借用子规的鸣叫声表达对友人的牵挂,希望友人早日归来。(每点1分)2.(3分)示例:该句蕴含着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的哲理,表现出诗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以及与友人深厚的情谊。五1.(3分)示例: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将卖炭翁的命运与他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表明一车炭是卖炭翁生活的全部依靠,为下文写宫使强取豪夺的罪行做了有力铺垫。2.(3分)示例1: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拉车的老牛非常疲惫,驾车的卖炭老翁也饿得饥肠辘辘了,他们终于赶到集市,在集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示例2:老兵颤颤巍巍地走到家门前,只见野兔在墙下的狗洞里进进出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满目荒凉,一片萧瑟。第138页共138页
相关课件
更多相关资料
展开
初中英语期末十大必考语法点汇总 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考点汇总 部编道德与法治初中选择题时政热点(含答案) 初中英语常用句型汇总(共62种,各种题型都在考)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八九年级上册课标文言文重点句子整理汇总(直接打印每生一份熟读熟记)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阅读 专项练习题1(部编版,含答案)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