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展开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9.(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带着风声的花刘成章①半世纪前的某年某月,有一批血气方刚的艺术家,把“山丹丹”这个口语里、民歌里才有的声音,从民间的唇上搬下来,让它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开放在中华民族的典籍里。那批艺术家是延安鲁艺的人。我那时年小,并不知道此事,不过我却知道,山丹丹是我们陕北一种极好看的野花。②有一年夏天,我们几个七八岁的娃娃,大着胆子结伴上山。虽然山上山下不足十里的路程,但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一片一片的云,一湾一湾的水,糜谷风着沁人肺腑的清香,哧溜溜地吹过重重山梁,我们的衣裳和头发也被吹得活了。我们在欢笑打闹中爬上跳下。跑了好久,到了一道不长庄稼的荒草坡,那儿烈日照不上,我们就坐下乘阴凉。忽然,我们中的一个娃娃大声喊叫:“山丹丹!”应着喊声,我们一双双眼睛倏忽一亮,啊,真是的山丹丹!在不远处畔上,好红好红!我们就一起跑过去,看了又看。我们还一齐趴在那里,伸出各自的小黑爪子拱成一个花盆儿,而山丹丹就像栽到里边了,在花盆里迎风迎雨,快乐地生长和开花。③后来,有个同伴提议:咱们把这山丹丹挖回去栽上。我们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就捡了几块小石头当工具,把它连根儿挖了出来。我们第一次见到它的根,就像一疙瘩大蒜头。回家后,我们就把它栽到村前的一个石崖下了,并且浇了不少水。我们都心想,这下,山丹丹真的能在那儿迎风迎雨,快乐地生长和开花了。④光阴飞逝数十年之后,我在创作笔记里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在陕北的百花中,山丹丹最爱睡懒觉,开花最晚,但它是最有主意最沉稳的花。春二三月铁牛吼,黄牛也吼,它却翻个身又睡着了。四月五月六月,青蛙击鼓吵它,小河弹琴闹它,黄鹂梢头叫它快醒醒,千树万木大声呼唤,它也还是不醒不开。然而到了七月半,烈日猛地发威,炙烤得万物垂头打蔫,土地也往往干裂,这时候,山丹丹就赶紧起床,一听到雷电隆隆起身播雨,它就以开花回应,赶紧给雷电探寻着目标,哪一带需要雨,它就在哪一带摇摇自己的花朵。于是酷热的大夏天,往往就像打开了菩萨的甘露瓶儿,喜雨纷纷洒下。⑤但在我幼时的那些日子、那个石崖下,隔了几天再去看时,我们栽下的山丹丹早已枯死了。山丹丹虽然死了,我们的心却不死。以后好多天,我们都会上山去挖山丹丹,挖来就栽,以至于一些大人都说,你们这几个小鬼真有恒心啊!⑥我们挖了栽,栽了死,死了再挖,再栽再死再挖。但我们终未能栽活一棵!这下我们灰心了。那时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两句歌谣:我是小八路,生来爱自由。我们便认为山丹丹就像小八路,是最爱自由的花儿,只能让它生长在山野里,挖到家里是根本无法养活的。第17页共17页
⑦读大学时,我的知识增长了,知道山丹丹还有野百合、红百合、细叶百合等学名,但我只想继续叫它山丹丹。山丹丹是我们的祖先给它取的乳名。⑧每逢暑假回到陕北,我感到最幸运的事,就是能看到山丹丹。而暑假之时,山丹丹也正好刚刚开放,朵朵新鲜昡目。啊,你看这边的山沟里,好像地心的一滴岩浆溅出来了!你看那边的背洼上,好像仙女的一点胭脂落下来了!啊,好红好红的花,又有绿叶衬着;红有红的鲜嫩,绿有绿的脆甜,让人爱得心颤。⑨工作后,有一年在我乘车去榆林的路上,不意间看见一个正在行走的农村婆姨猛然停了下来,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那儿是一棵开得红亮的山丹丹。我看见那婆姨站定仔细地观赏起来,而在观赏的过程中,她就像得到了一种神启,或者得到了一种提醒:女人就是要俊要美!尽管她的穿着打扮可谓漂亮整洁,她还是捋了捋头发,又把衣襟再往好地拽了拽,然后才又迈步上路。这山丹丹,给了陕北人多少爱美的情愫!⑩在无数次欣赏之后,我对扎根这片土地上的山丹丹产生了无比崇敬之意。山丹丹不避阴暗,不嫌低微,总是和杂草们混生在一起,往往越是苦焦的穷乡僻壤,越有它的身影。在往昔那漫漫的长夜里,它就像杨白劳买回的二尺红头绳,就像一杆红旗突然飘扬在高高的永宁山上!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它,我们陕北这块灾难频繁的土地,怎么能够撑持下来?⑪直至现在,似乎猛然间我才醒悟,一般的花儿,模样大体都是婉约的、娴静的、秀气的,而山丹丹其状大异,它们虽然不失花的温柔,却又好像带着股刚健的风声。你看它们的六片花瓣都向后反卷着,像一只只飞着的、双翅并拢的鸟儿,或者朝前射去,或者向下俯冲,力量遒劲,气势凌厉,直逼人心。它们以凝聚在花瓣上的勇气汗气血气昭示人们,明白无误地昭示:最美丽的姿态,是奋飞起来!一如今天这里挣脱精神羁绊、焕发生命力量、顽强奋进的陕北人!⑫我为我们陕北那么穷苦荒凉的土地上,居然能生出如此高雅如此绮丽如此奢华如此动人心旌﹣﹣如此卓然不群的花而感动、骄傲和欣慰!(1)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山丹丹”有哪些“卓然不群”的特点?(2)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蕴藉隽永,还富有张力和立体感,试以下列语句为例,加以赏析。①我们中的一个娃娃大声喊叫:“山丹丹!”应着喊声,我们一双双眼睛倏忽一亮。我们就一起跑过去,看了又看。我们还一齐趴在那里,伸出各自的小黑爪子,拱成一个花盆儿,而山丹丹就像栽到里边了,在花盆里迎风迎雨,快乐地生长和开花。(描写角度)②你看它们的六片花瓣都向后反卷着,像一只只飞着的、双翅并拢的鸟儿,或者朝前射去,或者向下俯冲,力量遒劲,气势凌厉,直逼人心!(修辞角度)(3)找出文中一处关键语句,谈谈你对这篇文章主旨的认识。第17页共17页
(4)与课文《故乡》一样,这篇文章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请举一例具体分析。(1)(自然属性)①移栽难以成活。②花时迟晚。③鲜艳炫目,惹人喜爱。④生长在荒僻阴暗之处。⑤花瓣向后反卷,展翅凌空。(精神属性)①不受拘束,喜爱自由。②最有主意,最沉稳,善良仁爱。③高雅、奢华,甘于奉献。④不惧恶劣环境,顽强抗争,坚守信念,给世界带来希望。⑤柔中带刚,凌厉遒劲,勇往直前。(2)①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少的我们看见山丹丹花时的惊喜和激动,以及将山丹丹守护在手心中的情景,突出了那时的我们对山丹丹的喜爱,富有立体感。②将“六片花瓣都向后反卷着的山丹丹花”比作“一只只飞着的、双翅并拢的鸟儿”,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丹丹花奋飞起来的美丽的样子,让人如感其力,如睹其形。(3)示例:文中作者说“它们以凝聚在花瓣上的勇气汗气血气昭示人们,明白无误地昭示:最美丽的姿态,是奋飞起来!一如今天这里挣脱精神羁绊、焕发生命力量、顽强奋进的陕北人”,由此可见,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描写山丹丹卓然不群的特点,赞美了像山丹丹一样,在阴暗荒僻环境中生长,在灾难频频中仍坚毅执着、保持精神气度的陕北人。(4)示例:如本文在叙述童年移栽山丹丹的过程时,插入数十年后“山丹丹”给自己留下的美好印象,一则以巧妙新颖的方式,写出其与众不同的自然习性;二则表现其泽被他人的品质,丰富了其精神内涵;三则避免了平铺直叙。(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3-16题。(16分)笔下犹能有花开肖复兴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③第17页共17页
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九年级语文4-3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呢?”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下得树来要走,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或跳远,我跳过去了或跳出来的那个高度或远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中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选自《北京晚报》2017年12月12日,有删改)13.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4分)场景偶遇老太太画像被发现老太太画花得知其年龄第17页共17页
“我”的心理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14.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15.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1)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2)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九年级语文4-416.第⑨段划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3分)13.(1).①好奇(2).②尴尬(3).③惊叹(4).④羡慕14.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春末盛开的紫藤萝与初冬凋零的紫藤萝对比,写出了时间对人的影响;反衬老太太“心未与年俱老”。15.(1)“瞄”是注视,写出了老太太对“我”举动的好奇,表现了她的俏皮。(2)“扫”是快速地看,写出了老太太对“我”的画不以为然的神态,表现了她的自信。16.明指老太太种的牡丹花;暗指老太太内心纯真,如花般美丽;作者希望自己将来也有颗年轻的,热爱生活的心(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3-17题。(16分)捞月亮的母亲(1)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天天黑之后,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在那座贫瘠大山的一处平整山坡上,我支起帐篷,准备在野外过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2)我吃了一惊,以为是有野兽出没,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仔细寻找声音的来源。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3)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可是,母子俩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山路旁边突兀而出的帐篷,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第17页共17页
(4)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走了大约半个小时,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女人将水桶拴上绳子,放入井中,嘴里开始喃喃地说:“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5)“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着期待。(6)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7)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8)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还摸了摸小男孩的头。随后,母亲又看了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9)我不再犹豫,快步从低凹处走了出来,来到他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不安与恐惧。(10)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11)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12)我顿时恍然,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13)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我正在攒钱给他治。听说这病不难治,但是耗不起时间,要早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好在狗儿眼不好上不了学,不用担心明天他要早起。”(14)我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15)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的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16)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一切都像外面森严的大山一般井然有序。(17)我躺在外间屋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18)母亲说:“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月亮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19)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第17页共17页
(20)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21)时过境迁,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悲凉与温暖、伤痛与希望……13.本文主要写了与“我”有关的四件事,请从“我”的角度概括出其他三件事。(3分)① 。② 。③“我”跟着母子俩去她家住宿,了解了她家的情况。④ 。14.请简要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15.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16.联系全文,请简要分析第19段“我泪流满面难以自抑”的原因。(3分)17.小说标题为“捞月亮的母亲”,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捞月亮”的理解(3分)13.(3分)①“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山村,遇到母子俩;②“我”跟随着母子俩,看见他们捞月亮;④“我”深受触动,回城后接母子俩医治眼患。 14.(4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点明了“我”当时的心情;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为下文写“我”遇见母子俩捞月亮(母亲无钱为儿子医治眼病)的情节作铺垫(伏笔);与结尾“捞起迷途之心”的内容相呼应(与文末“我”的转变形成对比)。15(3分).动作描写,运用了“提”“牵”“踏”“摸”等一系列动词,生动细致地写出了女人提水的吃力,表现了女人的辛劳、坚强及对儿子的疼爱。外貌描写,“瘦弱”侧面写出了女人的贫困和劳累,以及对儿子的爱。神态描写,“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母子生活的贫困以及儿子患眼疾作了铺垫。16.(3分)母亲不惜自己的命也要为儿子治好病的那番话震撼了“我”;母亲辛勤劳动,拼命攒钱为儿子治眼病的行为打动了“我”;母亲的善良、真诚、淳朴及对“我”的热情招待感动了“我”;母亲为儿子捞月亮的举动唤醒了“我”,让“我”懂得要珍惜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第17页共17页
17.(3分)“捞月亮”既指母亲给儿子捞起映在水中的月亮,给了儿子生活的希望与期待;也指母亲努力攒钱为儿子治眼病,表达了母亲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愿望;还指母亲的言行捞起了“我”的迷途之心,拯救了“我”的灵魂。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乡村的记忆①有泥土,有花草树木,就有自然,就有庄稼,就有庄稼依偎的村庄。土地是村庄的子宫,村庄是城市的祖先。②村庄总有一两棵大树,它们可以是槐树,可以是柳树,也可以是松树、榆树、白果树等等,总之,它们成了村庄的标志,村庄的旗帜,它们可以是路标,可以是村徽,可以是村民的骄傲,可以是淳朴热情村民的致意。总之,你循着这大树来,看到这大树,难免会激动起来。③门前的菜园子里,按照四季变化,阴阳五行种植白菜,黄瓜,紫茄子,红萝卜,青豆角……该什么季节吃什么,顺其自然,天人合一。菜园子前面一般都是池塘或河沟,浇水方便,排水也方便。池塘岸边多柳树,柳树喜水,有水自然幸福成长,无水也不会干枯死亡。水是柳木的灵魂,柳木是柳树的尸体。乡村植物互相依存,千丝万缕。丝瓜和葫芦、茶豆藤蔓可能搅在一起,你不必去考虑谁结了什么果实,它们也不要你论功行赏,你需要你就摘取,瓜豆种类不同,它们的名字对于人类,都叫奉献。④村庄的老人德高望重,也谨言慎行,他们说话往往比领导有用;乡村妇女心直口快,也不掖不藏,语言常常不顾忌性别,她们也许少了粉黛,可打扮起庄稼来,做起针线茶饭来,都是美不胜收;乡村的孩子活泼爱动,夏天是水中的游鱼,冬天是雪中狐狸,无衣不冷,赤脚无处不去,太阳晒不蜕皮,水淹不死,虫咬不伤,高处掉下来,揉几下就康复。割草放牛,爬树翻墙头,偷瓜摘桃,四处漫游。如今的孩子,身在童年,不知童年属于谁,童年如今已是遥远的记忆。⑤走向村庄,必然有几条小路,或许不平坦,或许不笔直,还有蔓草侵道,或有路两边高粱玉米夭折伏在路心,你不要顾及这些,它们不是故意,你一直往里走,看到袅袅升起的炊烟,听到鸡鸣狗叫,这就是你要去的地方,随便问一个老人,一个孩子你要找的人家,他们都会不厌其烦地指点,或者干脆就直接带你去你要去的人家,他会率先喊那家主人,根据他们自己的辈分,喊出对方的应该称呼--你家来亲戚了。⑥在村庄里你感受最深的恐怕是热情和宁静。热情是村民,宁静是夜晚,不过,也不一定,风、清香、狗吠、蝉鸣也可以有不尽的热情,村庄也随时可以宁静,窗外滴滴答答的雨声,叽叽喳喳的鸟鸣也会让你除去浮躁,你会像婴儿一样安详睡去,很多不该有的精神负载都在这里卸掉。第17页共17页
⑦一个村庄可以错落散乱南北,也可以一条屋脊贯穿东西,但是,村民们谁也不会走错家门,谁都知道谁家锅大碗小,谁家悲欢离合,吵架的,有人去苦口婆心劝解;红白喜事的,有人去衷心祝贺或如丧考妣地同情。农活时节,搭把手,帮个忙,你有,我有,大家有才是真有,全村家家喝西北风,你一家喝稀饭也不踏实啊。⑧一个村庄从雏形那天起,经过几千年,几百年的演化,浓厚的家族意识,亲情氛围,村落文化,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形成一个村庄自有其道理,其生生灭灭也是自然存在的。为此,我所能做到的就是用粗陋的文字,记录一点将不再可能出现的景象物件,留作记忆吧。1.文章题为“乡村的记忆”,乡村给我哪些记忆?分条概括其特点。(6分)2.赏析划线语句:“土地是村庄的子宫,村庄是城市的祖先。”(3分)3.文章中第⑥段最后一句说:“你会像婴儿一样安详睡去,很多不该有的精神负载都在这里卸掉。”为什么“不该有的精神负载”可以在这里卸掉?(3分)4.最后一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3分)5.结合文本,说说作者对乡村有怎样的感情。(4分)(1)①乡村的大树给“我”以归宿感。②乡村的植物顺应自然、相互依存,为人类奉献自我。③村里人的生活有自己的规则,有规律而又自然天成。④村庄的道路各具形态,问路会得到热情的帮助。⑤村庄的热情和宁静可以让人卸下精神负载。⑥整个村庄是一个整体,相互了解而又祸福与共。(2)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土地孕育出村庄的美好,而村庄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雏形,是城市发展的基础。(3)“不该有的精神负载”指生活中关于名利的纷争。在淳朴自然的乡村里,这样的纷争变得毫无意义,因而能够摆脱烦扰,享受心灵的宁静。(4)①总结全文,点明“为乡村留下记忆”这一中心,升华主题。②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③引起读者思考。(5)①看到乡村,有“归宿感”,充满怀念与热爱。②面对乡村的消亡,执着的记录下“乡村的记忆”,充满惋惜和无奈。第17页共17页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3-16题。(17分)永别了,弹弓毕飞宇从入学到小学毕业,陪伴我的是一把弹弓。那时候,弹弓不仅是我们的玩具,同时还是我们随身携带的武器。我的弹弓很高级,先说“丫”字型弓柄,我选用的是桑树的枝叉,一边是笔直的,而另一侧带有天然的弧度,握在手里有美不胜受之感。桑树有极好的韧劲,硬铮而又极具弹性,这一来在瞄准的时候就可以把弹弓的弓柄捏得很靠近,只在中间留下一段很小的距离,这对提高射击的精确性大有好处。而我的拉簧就更高级了,我的拉簧是赤脚医生那里用于打吊针的滴管,这种黄色的橡胶皮管有惊人的弹力,射出去的子弹呼呼生风。而我的子弹不是小石头,我精选了形状上佳的树果子,树的果子水分充足,沉甸甸的,在它击中生猪、耕牛、毛驴或山羊的时候,这些牲畜们会平白无辜地四爪离地,像乒乓球那样一蹦多高,又一蹦多高。但是,它们的毛皮上不会有外伤,只有绿色的液汁缓缓地流淌。我那把弹弓绝对是高科技的产物,——所谓高科技,完全是材料,说得科学一点,就是最合适的材料用在最恰当的地方。像我这个岁数的中国人有几个不知道弹弓的呢?在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弹弓是中国大地上最普及、最常见的少儿玩具与少儿武器。在更多的时候,它不是玩具,而仅仅是武器。因为那时的教育是一种仇恨教育、警惕教育。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警惕,都有仇恨。警惕什么?仇恨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愈是不知道就愈要教育,愈要培养。有警惕与仇恨就必须有武器。全民皆兵,我们也是兵。红小兵没有钢枪,红小兵就必须有弹弓。我们整天把弹弓揣在口袋里,射击鸟类、家禽、家畜、电线,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互相瞄准。1984年,在美国的洛杉矶,在二十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许海峰为我们中国赢得了第一枚奥运金牌。举国为之欢腾。许海峰是一个搞射击的,众所周知,他出色的基本功得益于少年时代的弹弓训练。弹弓、射击、奥运会、金牌、举国欢腾,这里头有它的内在逻辑。那一年我正在读大二,我真是羡慕许海峰。如果我们能有机会得到一把枪,凭我们扎实的弹弓基础,把那枚金牌带回来的绝不可能只是许海峰一个。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枪杆子里头同样出奥林匹克荣光。我没有能成为许海峰,因为我“出事”了。第一件不算太大,——第17页共17页
我在百无聊赖的日子里用弹弓射击了一位农民朋友家的老母鸡。母鸡正在觅食,我躲在墙角,用一棵树果子精确无比地击中了它的脑袋,这只老母鸡突然张开了翅膀,斜着头,围着一个并不存在的圆圈不停地打转。我快活疯了,跟着它手舞足蹈了起来。人一得意就得出事,我被老母鸡的主人当场逮住了,他把我交给了我的父亲。我的父亲用一种极其狠毒的方式收拾了我。他命令我写了一份检查书,当着我的同班同学,站在老母鸡主人的家门口大声宣读。那种羞耻真让我终生难忘。现在想来,从这件事情上我们至少可以正视三点:一,人之恶,二,羞耻感的被唤起,三,有效的外部力量。但是,我想说,作为玩具,弹弓实在不能说是一个坏东西。真正的大事出在数月之后,——事情的起因我可是一点也想不起来了,结果是极其可怕的,当时我正在教室里头,我用弹弓打坏了黑板上方人物肖像的眼睛。尽管我还是个孩子,然而,在那个刹那,我懂得了什么叫大祸临头,什么叫魂飞魄散。谢天谢地,我的班主任王大怡老师取下了画像,同时没有声张。但那种“后怕”伴随了我很久,你只有真正恐惧过,你才能明白什么叫“后怕”。我扔掉了我的弹弓,再也没有摸过一次。当一种东西被认定了它的“武器”性之后,即使是玩具,游戏的性质也只能是零。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与妻子陪我们的儿子到金鹰去买玩具,在满眼的玩具面前,我的儿子简直手足无措。他每一次都这样,高兴得像个贼。这是一种幸福的标志。他的幸福让我幸福。我想起了我的童年与少年。那是一个没有玩具的年代,那是一个人之恶易于膨胀的年代,那还是一个最容易被恶所威胁的年代。儿童节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日子,可我却想起了那把该死的弹弓。13.作者围绕“弹弓”写了哪些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情?事情的结果怎样?作者的感受如何?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表格横线上填写文字。(6分)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事情的结果“我”的感受①牲畜们四爪离地,蹦得很高②用弹弓射击农民朋友家的老母鸡③④⑤⑥“后怕”伴随我很久,真正的恐惧14.本文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结合文章具体语句进行简要赏析。(4分)15.作者对弹弓的感情是复杂的,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弹弓怀有哪些感情。(3分)16.本文和《背影》都写到了父亲,但两位父亲对孩子的爱的表现有所不同,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13.①用弹弓射击生猪、耕牛、毛驴或山羊②骄傲满足③父亲让我当着我的同班同学的面大声朗读我写的检查④羞耻⑤用弹弓打坏了黑板上方人物肖像的眼睛⑥“班主任王大怡老师取下了画像,同时没有声张”或“我扔掉了我的弹弓,再也没有摸过一次”。(每点1分)第17页共17页
14.如“这些牲畜们会平白无辜地四爪离地,像乒乓球那样一蹦多高,又一蹦多高。”(1分)该句运用动作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四爪离地跳起的牲畜比作一蹦多高又一蹦多高的乒乓球(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牲畜们被弹弓射中受疼跳起的样子(1分),从侧面烘托出“我”的弹弓威力之大(1分)。15.①喜爱。弹弓陪伴了“我”整个童年,他不仅是“我”的玩具,也是“我”的“武器”;(1分)②不舍。文章题为“永别了,弹弓”,虽已多年不玩,但他对弹弓有着深深的眷念之情;(1分)③怨恨。“儿童节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日子,可我却想起了那把该死的弹弓。”童年玩弹弓的经历让我遭遇过深深的恐惧,给我带来了心理阴影,所以在喜爱和不舍的同时,作者又对弹弓怀有一丝怨恨(1分)。16.《永别了,弹弓》:父亲对“我”的爱是严厉的,“我”用弹弓射鸡取乐,父亲命令我写了一分检查书,当着我的同班同学,站在老母鸡主人的家门口大声宣读。这促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最终“改邪归正”。(2分)《背影》:父亲对“我”的爱是无微不至的,嘱我小心、嘱托茶房、买橘子、铺座位等,都体现出父亲对“我”的关怀、体贴、爱护。(2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3-16题。(16分)小千世界林清玄①安迪台风来访时,我正在朋友的书斋闲谈,狂乱喧嚣的风雨声不时透窗而来,一盏细小的灯花烛火在风中微明微灭,但是屋外的风雨愈大,我愈感觉得朋友书房的幽静,并且微透出书的香气。②我常想,在茫茫的大千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有一个自己的小千世界,这小千世界是可以思考、神游、欢娱、忧伤,甚至忏悔的地方,应该完全不受到干扰,如此,做为独立的人才有意义。(A)因为有了小千世界,当大千世界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际,我们可以用清明的心灵来观照;当举世狂欢、众乐成城之时,我们能够超然的自省;当在外界受到挫折时,回到这个心灵的城堡,我们可以在里面得到安慰;心灵的伤口复原,然后做一次比以前更好的出发。③这个“小千世界”最好的地方无疑是书房,因为大部分人的书房里都收藏了无数伟大的心灵,随时能来和我们会面,我们分享了那些光耀的创造,而我们的秘密还得以独享。我认为每个人居住过的地方都能表现他的性格,尤其是书房,因为书房是一个人最亲密的地点,也是一个人灵魂的写照。④第17页共17页
我每天大概总有数小时的时间在书房里,有时读书写作,大部分的时间是什么也不做,一个人静静的让想像力飞奔,有时想想一首背诵过的诗,有时回到童年家前的小河流,有时品味着一位朋友自远地带来给我的一瓶好酒,有时透过纱窗望着遥远的点点星光想自己的前生,几乎到了无所不想的地步,那种感应仿佛在梦中一样。⑤有一次,我坐在书桌前,看到书房的字纸篓已经满了出来,有许多是我写坏了的稿纸,有的是我已经使用过的笔记,全被揉皱丢在字纸篓里,而到后来我已经完全忘记了内容,我要去倒字纸篓的时候灵机一动,把那些我已经舍弃的纸一张张拿起来,铺平放在桌上,然后我便看见了自己一段生活的重现,有的甚至还记载着我心里最深处的一些秘密,让自己看了都要脸红的一些想法。⑥后来我体会到“敬惜字纸”的好处,丢掉了字纸篓,也改正了从前乱丢字纸的习惯。书房的字纸篓都藏有这么大的玄机,缘着书架而上的世界,可见有多么的海阔天空了。⑦安迪台风来访那一夜,我在朋友家聊天到深夜才回到家里,没想到我的书房里竟进了水,那些还夹着残破树叶的污水足足有半尺高,我书架最下层的书在一夜之间全部泡汤,一看到抢救不及,心里紧紧的冒上来一阵纠结的刺痛,马上想到一位长辈:远在加州的许齐昱教授,他的居处淹水,妻儿全跑出了屋外,他为了抢救地下室的书籍资料,迟迟不出,直到儿子在大门口一再催促,他才从屋里走来,就在这时,他连人带房子及刚抢救的书籍资料一起被冲下山去,尸体发现在数十英里的郊野。⑧许齐昱生前好友甚多,我在美国旅游的时候,听到郑愁予、邓清茂、白先勇、于崇信、金恒炜都谈过他死的情形,大家言下都不免有些怅然。一位名震国际的汉学家,诗书满腹,却为了抢救地下室的书籍资料而客死异域,也确要叫人长叹;但是我后来一想,假如许公逃出了屋外,眼见自己的数十年心血、自己最钟爱的书房被洪水冲走,那么他的心情又是何等的哀伤呢?这样想时也就稍微能够释然。⑨我看到书房遭水淹的心情是十分哀伤的,因为在书架的最底层,是我少年时期阅读的一批书,它虽然随着岁月褪色了,大部分我也阅读得熟烂了,然而它们曾经伴随我度过年少的时光,有许多书一直到今天还深深的影响着我;不管我搬家到哪里,总是带着这批我少年时代的书,不忍丢弃,闲时翻阅也颇能使我追想到过去那一段意气风发的日于,对现在的我仍存在着激励自省的作用。⑩这些被水淹的书中,最早的一本是一九五八年大众书局出版吕津惠翻译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我的大姊花五元买的,一个个看下来,如今传在我的手中,我是在初中一年级读这本书的。⑪随手拾起一些湿淋淋的书,有史怀哲的《非洲手记》、英格玛•柏格曼的《野草毒》、安德烈•纪德的《刚果记行》、阿德勒的《自卑与生活》、叔本华的《爱与生的苦恼》、田纳西•威廉的《青春之鸟》、赫胥黎的《瞬息的烛火》、沙林杰的《麦田守望者》、梅立克和普希金的小说,以及艾斯本的遗稿,总共竟有五百余册的损失。⑫第17页共17页
对一个爱书的人,书的受损就像农人的田地被水淹没一样,那种心情不仅是物质的损失,而是岁月与心情的伤痕。我蹲在书房里看劫后的书,突然想起年少时展读这些书册的情景,书原来也是有情的,我们可以随时在书店里购回同样内容的新书,但书的心情是永远也买不回来了。⑬(B)“小千世界”是每个人“小小的大千”,种种的纪录好像在心里烙下了血的刺青,是风雨也不能磨灭的。但是在风雨里把钟爱的书籍抛弃,我竟也有了黛玉葬花的心情,一朵花和一本书一样,它们有自己的心,只是做为俗人的我们,有时候不能体会罢了。13.文章以“书房”为线索行文,请在横线上补充恰当内容,梳理好文章思路。(6分)① ,想到书房是最好的“小千世界”。② ,忆长辈救书丧命。③ ,抒写对“小千世界”的感悟。14.作者在第⑦⑧段中插叙许齐昱教授为教书而牺牲的内容有什么作用。(3分)15.请从画线A、B两句话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进行赏析。(3分)16.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小千世界”最好是书房。(4分)13.①台风天与友人书斋闲谈②深夜回家发现书房进水③为书房的损失而哀伤(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14.①突出了书房是灵魂的写照(1分)②衬托了“我”的哀伤(1分)15.A句示例:运用排比手法,(1分)增强语势,写出了“小千世界”在不同情况下给人心灵的积极作用,(1分)表达了作者对“小千世界”的感激与赞美之情。(1分)B句示例:运用比喻手法,(1分)将“小千世界”的记录比作“血的刺青”,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千世界”对作者过往的“岁月与心情”的记录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1分)说明了“小千世界”深深触及了作者的灵魂。(1分)(或从用词角度赏析,言之成理均可)16.①分享伟大心灵的创造②可以驰骋想象,品味美好③独享秘密④藏着最珍贵温暖的记忆⑤复原伤口,整装再发(答到四点即给满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17分)泉贾平凹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被雷电击折了。家里来信说,它死得很惨,是拦腰断的,裂成四块,什么也不能做,只有将它锯下来,劈成木柴烧罢了。我听了,很是伤感。后来我回乡去,就不能不去看它了。第17页共17页
这棵老槐,打我记事起,就在门前站着,似乎没见长,一直是那么粗,那么高。我们小孩子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荡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很。与我们同乐的便是那些鸟儿了,一到天黑,漫天的黑点,陡然间全落了进去,奇妙地不见了。我们觉得十分有趣,猜想那一定是鸟儿的家,它们惊惧夜的黑暗,想得到家的庇护,享受家的温暖。或者,它竟是一块立在天地之间的磁石,无所不包地将空中的生灵都吸去了,留给黑暗的,只是那个漠漠的天的空白。冬天,世上什么都光秃秃的,老槐也变得赤裸,鸟儿却来报答它,落得满枝满梢。立时,一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于是,它们飞来了,我们就听着这冬天的歌,欢喜地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小叫;它们飞走了,我们就捡着抖落在树下的几片羽毛,幻想着也要变成一只鸟儿,住在树上,或飞到天空,看那七斗星座,究竟是谁夜夜把勺儿放在那里,又要舀些什么呢?如今我回来了,离开老槐十多年的游子回来了。我一站在村口,就急切切地看那老槐,它果然不见了。进了院门,家人很吃惊,又都脸色灰黑,我立即看见那老槐了,被劈成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我的心不禁抽搐起来。我大声责问家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怎么骤然之间,就在这天地间消失了呢?如今,我的童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也不能再留存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个刺眼的,让人痛心的树桩吗?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场沧桑的残酷,眼里蕴藏的对老槐的一腔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一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那桩四边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奋力地长上来,高的已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我想起当年的夏夜,槐荫铺满院落,孩子们手拉手围着树转的情景,不觉又泪流满面。世界是这般残忍,竟不放过这么一棵老槐,是它长得太高了、目标要向着天上,还是它长得太大,挡住了风雨的肆虐?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的,终伏在我的身上,看着我的眼,说:“爸爸,树没有了。”“没有了。”“爸爸也想槐树吗?”我突然感受到孩子的可怜了。我同情老槐,是它给过我幸福,给过我快乐;我的小儿更是悲伤了,他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棵槐树下长大,可他的幸福、快乐并没有尽然就霎时消失。我再不忍心看他,催他去睡,他却说他喜欢每天坐在这里,已经成习惯了。“爸爸,”小儿突然说,“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唉,这孩子,为什么偏偏要这样说呢?水一样的声音,我是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古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可这因叶动而响的“水”,怎么就被雷电斩断了呢?难道天上可以有银河,地上可以有长江,却容不得这天地之间绿的“水流”吗?“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呼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眼泉吗?”第17页共17页
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眼前的景色使我惊异不已:啊,真是一眼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泛起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泉!生命的泉!”我激动起来,紧紧抱住了我的小儿。想这大千世界,竟有这么多出奇不意,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生动,永不枯竭,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根枝条,便是一道道水源了!我有些不能自已了。月光下,一眼一眼看着那树桩皮里抽上来的嫩枝,是那么的精神,一片片的小叶绽开来,绿得鲜鲜的、深深的。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柱?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哦,一个泡沫里有一个小小的月亮,灿灿的,在夜里摇曳生辉。小儿见我高兴,也快活起来,从怀里掏出一撮往日捡的羽毛,万般逗弄,问我:“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能。”我肯定地说。“鸟儿还会来吗?”“会的。”“那还会有雷电击吗?”小儿突然说出的这句话,使我惶恐了,怎样回答他呢?说不会有了,可在这茫茫世界里,我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分子,我能说出那话,欺骗孩子,欺骗自己吗?“或许还会吧,”我看着小儿的眼睛,鼓足了劲儿说,“但是,泉水不会枯竭,它永远会从树中长上来,因为这泉水是活的!”说完,我们就再没有言语,静静地坐在树桩的泉边,在袅袅的风里,在万籁沉沉的夜里,尽力抚平心绪,屏住呼吸,谛听那从地下涌上来的,在泉里翻涌的,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选自《贾平凹散文精选集:万物有灵》)13.作者在行文中描绘了老槐在不同时间的场景特点,并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心理感受。请按行文先后顺序依次概括,补充填写以下表格。(6分)老槐的场景特点作者的心理感受被雷电所击,拦腰折断,裂成四块,被家人劈成柴烧很是伤感①②③④⑤⑥14.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童年的“我”与小儿两人在性格上的异同点。(4分)15.文中写景,化静为动、化实为虚、多种修辞等手法运用自如,请择其一,选用与文题“泉”第17页共17页
相照应的一句写景句作简要赏析。(3分)16.本文与《紫藤萝瀑布》在写法上和主旨表达上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分析。(4分)13.①那么粗,那么高,冬天老槐变得赤裸,鸟儿落满枝头;②依恋,欢喜;③老槐被劈成碎片,乱七八糟地堆放,白花花的刺眼;④痛苦,痛心,同情;⑤月光下的树桩如一眼泉,年轮如涟漪,树桩皮里抽出嫩枝,小叶绽开有露珠;⑥高兴,激动(不能自已)(6分,意同即可)14.相同点:都围着树或树桩活动,可见他们热爱老槐树;都对所见事物进行想象,可见他们有童心,想象力丰富。(2分,意同即可)不同点:老槐树陪伴“我”成长,童年的“我”是快乐无忧的;小儿问“这嫩枝儿能长大吗”等问话,小儿是有焦虑、担忧的。(2分,意同即可)15.示例一,【化静为动】“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柱?”将小叶这一静景,化静为动,比作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水柱”的动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嫩枝的顽强的生命力。(例句1分,赏析2分,只写例句不作赏析不给分,意同即可)示例二,【化实为虚】“这绿的结晶,生命的精灵,莫非就是从泉里溅起的一道道水柱?那锯齿一般的叶峰上的露珠,莫非是水溅起时的泡沫?”作者将眼前所见的绿叶、露珠的实景,想象成水柱、泡沫,化实为虚,想象生动,丰富了文章的意境。(例句1分,赏析2分,只写例句不作赏析不给分,意同即可)示例三,【多种修辞】“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泛起的涟漪吗?”运用比喻、反问的修辞,将白木质比作水影,将年轮比作涟漪,生动形象地描绘月光照耀树桩之景,并以反问加强语气,表达“我”惊讶、激动的心情。(例句1分,赏析2分,只写例句不作赏析不给分,意同即可)16.写法上:①借物抒情,托物寓理。都借所写之物表达对生命的赞美及哲思。②虚实结合,前后对比。都写了现实之景,并回忆了过去之景,实景与虚景相结合,前后对比,突出主题。(2分,答到其中一点,意同即可)主旨表达上:都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表达出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乐观向上,生生不息,对未来充满信心,让生命绚丽多彩的主旨。(2分,意同即可)第17页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