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仁峰先进事迹学习个人心得8篇卢仁峰先进事迹学习个人心得【一】焊接,也称熔接。焊接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军事紧密相连。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现代武器尤其是坦克的出现,对金属焊接工艺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埋弧焊、药芯焊丝电弧焊、电渣焊等自动或半自动焊接技术先后问世。“不学好一门技术,你一辈子将一事无成。”刚接触焊接时,老师傅的话让卢仁峰深受触动,他不想碌碌无为度过一生,希望干出一番事业。老师傅干活时,他盯着看,默记操作要领;吃饭时,他甚至把筷子当成焊条,把桌子当成试板,反复摸索操作技巧。然而,就在他逐步成为技术骨干时,一次意外事件,让他的焊接人生一度跌入低谷——左手被剪板机切掉。经过抢救,虽然保住了手,但小手指和无名指被切除,中指、食指彻底丧失功能,只有大拇指第二节保留了部分功能。当时,别说是辅助焊接,就连端杯水都很困难。那是卢仁峰最迷茫的时候。厂领导和工友们都劝他换个工种。要离开心爱的装甲战车,他舍不得;要告别让他痴迷的焊接事业,他更不甘心。“一定要战胜这些困难!”这时,一种信念强有力地支撑着他继续从事焊接。
出院后,卢仁峰第一次试着举起焊枪。结果让他很失望,左手根本起不到辅助作用,焊上去的零件很难保持垂直、精准。他不得不反复割下来、焊上去,别人一次能完成的焊接,他要两三次甚至十次。卢仁峰的心情五味杂陈。这时,他在报纸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小提琴家第一次登台演出,当乐曲进入高潮时,小提琴的G弦突然断了。他并没有停止演奏,而是不动声色地接上了另一首曲子,听众沉浸在优美的乐曲中,没有人注意到断了的G弦,演出最终获得成功。卢仁峰明白,现实生活中也有“断弦”的时候,演出中断弦,换新弦不过耽误几分钟,人生中的“断弦”却未必还有“新弦”可换。如果想要成功,自己只能尝试用“剩下的琴弦”继续演奏。卢仁峰做了特制的加厚隔热手套方便左手卡住零件,用牙齿咬住焊帽护住脸部。每天他加练强化基本功,常常一蹲就是几个小时。起来后,牙齿咬出了血,脸部肌肉酸痛、冷汗直冒。等他完成一天的“功课”时,厂房里早已空无一人。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单手焊接,他一练就是5年,厚厚的手套磨破了四五副,以超人的毅力,一跃成为厂里焊接技术的技术大拿。“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经历了8次手掌修正手术,卢仁峰在与病痛的抗争中,逐渐掌握了单手进行焊条电弧焊、氩弧焊等十几种焊接方法,更是完成了“短段逆向带压操作法”“特种车辆焊接变形控制”等多项创新成果。一次,某军品项目制造设备突然出现长达45厘米的裂纹,而当时市场上没有相应备件。“我来试试!”卢仁峰主动请缨。在没有相关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他硬是在水中奋战了50多个小时,最终焊接好裂缝,控制了高压水流,成功修复了泵体。“带水带压焊接技术”,也由此诞生。
卢仁峰先进事迹学习个人心得【二】卢仁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焊接技师,一个为坦克缝制保护伞的人。一辆坦克的车体由数百块装甲钢板焊接而成,长短焊缝多达800多条。当穿甲弹击中车体的时候每平方厘米会产生数十吨到数百吨的高压,如果焊接不牢的话,这些焊缝就会成为最容易被撕裂的开口。所以说,焊接质量是坦克装甲强度的重要保障。作为厂里技术最好的焊接工人,卢仁峰专门负责焊接坦克的驾驶舱,这是坦克最关键也是最复杂的部位。一次意外遭遇工伤几十年来,卢仁峰在焊接岗位上交出的一直是百分之百合格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却是他靠着一只手来完成的。1986年,那时卢仁峰进厂工作已经7年了,靠着平时勤学苦练,他的焊接技术在一同进厂的同龄人当中已是名列前茅。然而正当他鼓足心劲儿想大干一番时,一次意外却险些断送了他的前程。那时候的机器是没有感应器的,卢仁峰正在机器旁边量尺寸,左手往前一探,脚碰到了机器的开关,这个时候想抽出在机器中的左手已经来不及了。那一刻,卢仁峰没有惊慌失措,叫同事送他去医院。他右手拿着焊把试了试,并没有影响,这个时候才去机器后面把切掉的左手捡回来。
经过24小时的手术,虽然接回一部分,但由于神经部分损坏严重,手的功能基本丧失了。在医院里住院的卢仁峰让他的妻子把所有的书全都搬到病房里来,病房成了他学习的图书室。在别人看来是难熬的住院时间倒成了他工作之外学习充电的宝贵机会。一年的时间卢仁峰看了三本和焊接技术有关的书籍,正好弥补了他理论知识的不足。老卢的口头禅:办法总比困难多出院后卢仁峰重新回到焊接岗位,让他没想到的是一只手工作的难度超乎想象。最难的是装配每一个零件的时候,总是达不到精准度,而且稍微一不注意就把受伤的手给碰了。这只受过伤的手稍微碰一下就疼痛难忍。虽然受伤,卢仁峰骨子里却带着军工人的坚韧与乐观精神。对他来说面对的挑战越大,迸发的能量就越强。尤其是接图纸和接工程的时候,他很少针对别人的图纸提要求。在卢仁峰看来,但凡他能解决的,就不提要求。缺少工具他自己创新,焊接材料也是他自己研究。“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老卢的一句口头禅。他的左手没有神经,没有知觉,总容易被烫到。后来他就想办法,到冬天冷的时候,里头加一个手套,外边再加一个,这样就在高温下焊接也不怕。另外焊接常备的手持焊帽,别人拿手操作很灵活,对卢仁峰来说却是很难使用。经过尝试,卢仁峰在这个焊帽里加了一个卡子,这样他就可以用嘴叼住,不影响右手正常干活儿。热心公益热爱生活这天下午,卢仁峰来到x市某技校,为即将毕业的学生们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让学生们全方位认识焊接行业,并实地为他们指导操作。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卢仁峰也非常热心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在他看来,让学生们及早地融入社会,少走弯路,也是他工作的一部分。
自从受伤以后,家务事基本上由妻子一人包办,卢仁峰则全身心扑在工作上。除了逢年过节时做几个拿手菜,柴米油盐的事他很少过问。卢仁峰喜欢唱歌,在一些热闹欢庆的场合,他从不吝惜自己的歌喉。对一些经典老歌他更是偏爱有加,卢仁峰说,老歌唱起来有味道,更有劲儿。卢仁峰先进事迹学习个人心得【三】卢仁峰,是x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大成装备公司一名普通的电焊工人。只有一只手可以正常工作的他,执着地坚守在平凡的焊接岗位上,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了一个个焊接技术难题,赢得“独手焊侠”的美誉。他先后获得兵器工业集团公司首席技师、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今年被评为x自治区劳动模范。1979年,卢仁峰来到x一机集团从事焊接工作。从拿起焊钳的第一天起,卢仁峰就给自己树立了目标:当一名最优秀的工人。然而,1986年的一次意外险些让卢仁峰彻底失去了左手,大拇指、食指、中指被勉强缝合后,左手基本上不能再工作。面对无情的打击,卢仁峰没有退缩。回到工厂后,他给自己定下了每天要练习50根焊条的底线,常常一蹲就是几个小时。由于左手不再能起到灵活的辅助作用,焊上去的零件很难保持垂直、精准,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割下来、焊上去。别人一次能完成的活儿,他却要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才能干完。就是凭着这股较真劲,卢仁峰掌握了单手焊条电弧焊、氩弧焊等十几种焊接方法。
2009年,作为国庆阅兵装备的某型号轮式车辆首次批量生产。在整车焊接蜗壳部位过程中,由于新型装甲材料具有碳含量高、刚性极大和蜗壳壁薄等特点,在焊接过程中焊接变形和焊缝成型难以控制,严重影响整车的装配质量和进度。卢仁峰在车体狭小的空间里,认真研究、分析材料的特性,查找问题,找寻解决的办法。经历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推倒重来,多少回从绝望到希望,他终于总结出了“正反面焊接,以变制变”的操作方法,使该产品生产合格率一下子由60%提高到96%。此项目获得了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创新成果一等奖。2013年,卢仁峰又承担起了动车组铝摇枕焊接的技术攻关工作。铝焊接对于一直从事装甲钢装焊的大成装备公司算是一个空白。卢仁峰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像一名刚入门的学徒工一样重新上路。经过上百次的反复钻研和实验,他总结出了母材熔化时间、加入填充金属的最佳时机和最佳焊接角度等技术理论,一举攻破了技术难题,使动车组铝摇枕这一发展前景好、附加值高的轨道交通高新装备制造项目试制成功。在由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焊接高级技师后,卢仁峰把很大的心血花费在了带徒弟和团队建设上。10几年间,卢仁峰带出了50多名徒弟,个个都成了技术上的骨干。卢仁峰先进事迹学习个人心得【四】“自己没文化,学不会一门技术,一辈子也就一事无成了,我不想这样度过人生,我渴望成功。”当记者见到49岁的卢仁峰时,他吐露心声。为了这个目标,卢仁峰付出了血的代价。卢仁峰与电焊结缘始于16岁,作为下乡知青回城的他来到一机集团。每每看到前辈们在工作中取得成绩,他都羡慕不已,也从此喜欢上了焊接。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一定要学会,还要学好、学精。看到师傅们施展绝技,他盘算着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将电焊玩转。
正当卢仁峰在焊接岗位上潜心钻研并开始大显身手的时候,1986年的一场事故却让他险些彻底失去左手。经过抢救,他的左手虽然保住了,但小手指和无名指被切除,食指、中指彻底丧失功能,只有第二节大拇指保留了部分功能。当时大多数人认为,他不可能再从事这个职业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卢仁峰没有倒下,妻子的不离不弃、父母的鼓励、组织的关爱,给了他莫大的安慰和动力。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组织上准备让他去做库管员的工作。然而,练好一门技术的人生目标支撑着他,“我下定决心要战胜这些困难,坚持自己的理想。”倔强的卢仁峰再一次拿起他心爱的焊枪,重返挚爱的焊接岗位。卢仁峰记得自己说过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行!我能行!”尽管他如此自信,可别人一次能完成的活儿,他却要数次才能干完。卢仁峰的妻子董焕先说,他给自己定下了每天要焊完50根焊条的任务。他常常一连几个月吃住在车间,一蹲就是数小时,直到厂房里空无一人……卢仁峰先进事迹学习个人心得【五】高尔基说:“在自然剥夺了人类用四肢走路的本领时,它就给予他一根拐杖,那就是理想。”而卢仁峰用他一生的坎坷经历,为这句话作了完美的注解。记者问卢仁峰,什么时候最快乐?这个常年与钢铁打交道的汉子,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看到亲手焊接的坦克和轮式装甲车驶过天安门的时候,我流泪了。我知道,那是喜悦的泪水。”对他来说,用最高的标准焊接出最坚固的坦克和装甲车,让官兵驾驶着它们驰骋_场,是他的骄傲。
x第一机械集团承担着我国坦克的生产任务。作为厂里技术最好的焊接工人,卢仁峰专门负责焊接驾驶舱,这是坦克上最关键也是最复杂的部位。某型主战坦克使用坚硬的特种钢材,焊接难度极高。卢仁峰的工友们回忆,有近半年时间,他连吃饭都在琢磨怎么焊出符合要求的产品。卢仁峰的妻子董焕先也是一名焊接工人。看着丈夫长年累月坚守一线,她理解老卢的那种倔强:“为了让工友们吃得好一点,他把家里的炉具和柴米油盐都搬到了车间休息室,他就是这么个不管多难都要把事情做成的人,我有时会给他们做做饭,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卢仁峰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没有合适的工具,他带领团队成员制造工具;为了找准合适的焊接角度,他钻到车下进行焊接,落下的火花烫得他满身伤疤。“光是料就用了1000多块,试验一次不行再换另一种方法,试验了300多种方法,用了整整5年时间终于攻克了这个难题。”卢仁峰说。某型轮式车辆所用的装甲材料碳当量高、可焊性差,严重影响到装备的质量和进度。在狭小的空间里,卢仁峰和工友们反复推敲、试验,最后总结出一种新的焊接方法,有效提升了装备的质量和焊接效率。工友们常说,卢仁峰之所以被称为焊接“大师”,是因为有一手绝活——一动焊枪,他就知道钢材的可焊性如何,仅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的声音,就能辨别出碳含量有多少,应采用怎样的工艺。在穿甲弹冲击和车体涉水等试验过程中,他焊接的坦克车体坚如磐石、密不透水。“困难并不可怕,只要坚持、努力去做,就没有干不成的活。”
卢仁峰的执着,像一根焊条把他和这份事业牢牢地“焊”到一起。卢仁峰爱看书,工作室的书桌、卧室床头都有专业书籍,其中《金属学》《焊接工艺》等常用的工具书已经翻得起了毛边,里边各种颜色的笔涂得密密麻麻。在他的刻苦钻研下,越来越多的实践成果得到理论固化,并逐步推广应用。“金属材料与焊接材料的选用匹配法”“特种车辆焊接变形控制”等多项成果荣获国家专利,熔化极氩弧焊接技术甚至被应用到神舟七号上。卢仁峰先进事迹学习个人心得【六】在卢仁峰家乡x,沙漠深处生长着一种树,名为“胡杨”。与其他的杨树不同,胡杨能忍受沙漠中干旱、多变的恶劣气候,对盐碱有着极强的忍耐力,生长在沙漠中枝繁叶茂,被人们赞美为“沙漠的脊梁”。卢仁峰常常把自己看作一棵胡杨,即使失去了一只手,那种坚定的信念始终深植心中,支撑着他正视眼前的困难,越挫越勇,向着一个个难题险关发起冲锋。熟悉卢仁峰的人,都知道他是老军工人的后代。几十年前,他的父母远赴大西北支援国家建设,在一线生产岗位一干就是一辈子,这种舍家为国的奉献精神从小感染着他。重技术、讲奉献,是老一辈军工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他希望把这种精神一直传承下去。当下,全社会都在宣扬工匠精神。对此,卢仁峰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工匠要有一颗责任心,有一种敬业精神。当工人就当最优秀的工人,做焊工就要成为最有能力的专家。”
“全国十大最美职工”“中华技能大奖”“国家级技能大师”……面对一项项荣誉,卢仁峰表现淡然。相比这些荣誉,卢仁峰更在乎的是他的“工作室”,他希望有生之年把自己的绝活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卢仁峰所带的科研攻关班,被一机集团命名为“卢仁峰班组”。在他的带领下,班组成员个个都是焊接能手,并担负起多个重点项目的攻关任务。多年来,卢仁峰带出的百余名工匠,迅速成长为企业的技师、高级技师和技术能手,有的还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能手”等殊荣。在徒弟们眼里,生活中的卢仁峰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大哥,工作中的他却是一位极为严苛的老师。卢仁峰说:“严师出高徒,我对他们严一些就是希望他们早日成才。”一天5块钢板、30根焊条的“定位点焊”,是卢仁峰对徒弟们的硬要求。徒弟们焊接完钢板,卢仁峰会逐个检查点焊效果,误差超标就要重来。他常常对徒弟们说:“把军品做成精品,是每一名军工人的职责所在。”卢仁峰先进事迹学习个人心得【七】2月24日,以卢仁峰冠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在x一机集团举行了揭牌仪式。“这些年,取得了些成绩,虽然有自身努力,但没有企业的土壤、领导和工友的鼓励,我也克服不了那么多困难,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门手艺传下去!”卢仁峰心态非常平和。灯火通明,焊花飞溅,几名弟子正在卢仁峰的指导下练习焊接技术。卢仁峰性格很温和,但是教起徒弟,他就像变了一个人,理论和实践上都严格要求。
为了提高徒弟们焊接手法的精确度,他总结出“强化基础训练法”,每带一名新徒弟,不管徒弟过去的基础如何,一年内每天必须进行5块板、30根焊条的“定位点焊”,每点误差不得大于0.5毫米,不合格就推倒重来。为了有针对性地共同提高,他提出了“案例剖析法”,定期将徒弟们召集在一起,每个徒弟进行一项示范操作,然后大家共同讲评,最后由他做总结。为了不让徒弟重走自己因理论知识匮乏而走的弯路,他归纳提炼出《理论提高6000字读本》,要求徒弟们强记硬背,然后在实践中理解消化。几年间,卢仁峰带出了40多名徒弟,个个都成了技术上的骨干。他带出的徒弟有“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x第一机械集团公司高级技师王x,有“全国技术能手”、“x劳动模范”、x第一机械集团公司高级技师翟兴刚,有x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x第一机械集团公司高级技师卢仁昌,有兵器工业集团技术能手付阿什楞等……卢仁峰先进事迹学习个人心得【八】“自己没文化,学不会一门技术,一辈子也就一事无成了,我不想这样度过人生,我渴望成功。”当记者见到49岁的卢仁峰时,他吐露心声。为了这个目标,卢仁峰付出了血的代价。卢仁峰与电焊结缘始于16岁,作为下乡知青回城的他来到一机集团。每每看到前辈们在工作中取得成绩,他都羡慕不已,也从此喜欢上了焊接。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一定要学会,还要学好、学精。看到师傅们施展绝技,他盘算着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将电焊玩转。
正当卢仁峰在焊接岗位上潜心钻研并开始大显身手的时候,1986年的一场事故却让他险些彻底失去左手。经过抢救,他的左手虽然保住了,但小手指和无名指被切除,食指、中指彻底丧失功能,只有第二节大拇指保留了部分功能。当时大多数人认为,他不可能再从事这个职业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卢仁峰没有倒下,妻子的不离不弃、父母的鼓励、组织的关爱,给了他莫大的安慰和动力。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组织上准备让他去做库管员的工作。然而,练好一门技术的人生目标支撑着他,“我下定决心要战胜这些困难,坚持自己的理想。”倔强的卢仁峰再一次拿起他心爱的焊枪,重返挚爱的焊接岗位。卢仁峰记得自己说过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行!我能行!”尽管他如此自信,可别人一次能完成的活儿,他却要数次才能干完。卢仁峰的妻子董焕先说,他给自己定下了每天要焊完50根焊条的任务。他常常一连几个月吃住在车间,一蹲就是数小时,直到厂房里空无一人……
卢仁峰先进事迹学习个人心得8篇卢仁峰先进事迹学习个人心得【一】焊接,也称熔接。焊接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军事紧密相连。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现代武器尤其是坦克的出现,对金属焊接工艺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埋弧焊、药芯焊丝电弧焊、电渣焊等自动或半自动焊接技术先后问世。“不学好一门技术,你一辈子将一事无成。”刚接触焊接时,老师傅的话让卢仁峰深受触动,他不想碌碌无为度过一生,希望干出一番事业。老师傅干活时,他盯着看,默记操作要领;吃饭时,他甚至把筷子当成焊条,把桌子当成试板,反复摸索操作技巧。然而,就在他逐步成为技术骨干时,一次意外事件,让他的焊接人生一度跌入低谷——左手被剪板机切掉。经过抢救,虽然保住了手,但小手指和无名指被切除,中指、食指彻底丧失功能,只有大拇指第二节保留了部分功能。当时,别说是辅助焊接,就连端杯水都很困难。那是卢仁峰最迷茫的时候。厂领导和工友们都劝他换个工种。要离开心爱的装甲战车,他舍不得;要告别让他痴迷的焊接事业,他更不甘心。“一定要战胜这些困难!”这时,一种信念强有力地支撑着他继续从事焊接。
出院后,卢仁峰第一次试着举起焊枪。结果让他很失望,左手根本起不到辅助作用,焊上去的零件很难保持垂直、精准。他不得不反复割下来、焊上去,别人一次能完成的焊接,他要两三次甚至十次。卢仁峰的心情五味杂陈。这时,他在报纸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小提琴家第一次登台演出,当乐曲进入高潮时,小提琴的G弦突然断了。他并没有停止演奏,而是不动声色地接上了另一首曲子,听众沉浸在优美的乐曲中,没有人注意到断了的G弦,演出最终获得成功。卢仁峰明白,现实生活中也有“断弦”的时候,演出中断弦,换新弦不过耽误几分钟,人生中的“断弦”却未必还有“新弦”可换。如果想要成功,自己只能尝试用“剩下的琴弦”继续演奏。卢仁峰做了特制的加厚隔热手套方便左手卡住零件,用牙齿咬住焊帽护住脸部。每天他加练强化基本功,常常一蹲就是几个小时。起来后,牙齿咬出了血,脸部肌肉酸痛、冷汗直冒。等他完成一天的“功课”时,厂房里早已空无一人。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单手焊接,他一练就是5年,厚厚的手套磨破了四五副,以超人的毅力,一跃成为厂里焊接技术的技术大拿。“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经历了8次手掌修正手术,卢仁峰在与病痛的抗争中,逐渐掌握了单手进行焊条电弧焊、氩弧焊等十几种焊接方法,更是完成了“短段逆向带压操作法”“特种车辆焊接变形控制”等多项创新成果。一次,某军品项目制造设备突然出现长达45厘米的裂纹,而当时市场上没有相应备件。“我来试试!”卢仁峰主动请缨。在没有相关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他硬是在水中奋战了50多个小时,最终焊接好裂缝,控制了高压水流,成功修复了泵体。“带水带压焊接技术”,也由此诞生。
卢仁峰先进事迹学习个人心得【二】卢仁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焊接技师,一个为坦克缝制保护伞的人。一辆坦克的车体由数百块装甲钢板焊接而成,长短焊缝多达800多条。当穿甲弹击中车体的时候每平方厘米会产生数十吨到数百吨的高压,如果焊接不牢的话,这些焊缝就会成为最容易被撕裂的开口。所以说,焊接质量是坦克装甲强度的重要保障。作为厂里技术最好的焊接工人,卢仁峰专门负责焊接坦克的驾驶舱,这是坦克最关键也是最复杂的部位。一次意外遭遇工伤几十年来,卢仁峰在焊接岗位上交出的一直是百分之百合格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却是他靠着一只手来完成的。1986年,那时卢仁峰进厂工作已经7年了,靠着平时勤学苦练,他的焊接技术在一同进厂的同龄人当中已是名列前茅。然而正当他鼓足心劲儿想大干一番时,一次意外却险些断送了他的前程。那时候的机器是没有感应器的,卢仁峰正在机器旁边量尺寸,左手往前一探,脚碰到了机器的开关,这个时候想抽出在机器中的左手已经来不及了。那一刻,卢仁峰没有惊慌失措,叫同事送他去医院。他右手拿着焊把试了试,并没有影响,这个时候才去机器后面把切掉的左手捡回来。
经过24小时的手术,虽然接回一部分,但由于神经部分损坏严重,手的功能基本丧失了。在医院里住院的卢仁峰让他的妻子把所有的书全都搬到病房里来,病房成了他学习的图书室。在别人看来是难熬的住院时间倒成了他工作之外学习充电的宝贵机会。一年的时间卢仁峰看了三本和焊接技术有关的书籍,正好弥补了他理论知识的不足。老卢的口头禅:办法总比困难多出院后卢仁峰重新回到焊接岗位,让他没想到的是一只手工作的难度超乎想象。最难的是装配每一个零件的时候,总是达不到精准度,而且稍微一不注意就把受伤的手给碰了。这只受过伤的手稍微碰一下就疼痛难忍。虽然受伤,卢仁峰骨子里却带着军工人的坚韧与乐观精神。对他来说面对的挑战越大,迸发的能量就越强。尤其是接图纸和接工程的时候,他很少针对别人的图纸提要求。在卢仁峰看来,但凡他能解决的,就不提要求。缺少工具他自己创新,焊接材料也是他自己研究。“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老卢的一句口头禅。他的左手没有神经,没有知觉,总容易被烫到。后来他就想办法,到冬天冷的时候,里头加一个手套,外边再加一个,这样就在高温下焊接也不怕。另外焊接常备的手持焊帽,别人拿手操作很灵活,对卢仁峰来说却是很难使用。经过尝试,卢仁峰在这个焊帽里加了一个卡子,这样他就可以用嘴叼住,不影响右手正常干活儿。热心公益热爱生活这天下午,卢仁峰来到x市某技校,为即将毕业的学生们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让学生们全方位认识焊接行业,并实地为他们指导操作。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卢仁峰也非常热心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在他看来,让学生们及早地融入社会,少走弯路,也是他工作的一部分。
自从受伤以后,家务事基本上由妻子一人包办,卢仁峰则全身心扑在工作上。除了逢年过节时做几个拿手菜,柴米油盐的事他很少过问。卢仁峰喜欢唱歌,在一些热闹欢庆的场合,他从不吝惜自己的歌喉。对一些经典老歌他更是偏爱有加,卢仁峰说,老歌唱起来有味道,更有劲儿。卢仁峰先进事迹学习个人心得【三】卢仁峰,是x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大成装备公司一名普通的电焊工人。只有一只手可以正常工作的他,执着地坚守在平凡的焊接岗位上,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了一个个焊接技术难题,赢得“独手焊侠”的美誉。他先后获得兵器工业集团公司首席技师、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今年被评为x自治区劳动模范。1979年,卢仁峰来到x一机集团从事焊接工作。从拿起焊钳的第一天起,卢仁峰就给自己树立了目标:当一名最优秀的工人。然而,1986年的一次意外险些让卢仁峰彻底失去了左手,大拇指、食指、中指被勉强缝合后,左手基本上不能再工作。面对无情的打击,卢仁峰没有退缩。回到工厂后,他给自己定下了每天要练习50根焊条的底线,常常一蹲就是几个小时。由于左手不再能起到灵活的辅助作用,焊上去的零件很难保持垂直、精准,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割下来、焊上去。别人一次能完成的活儿,他却要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才能干完。就是凭着这股较真劲,卢仁峰掌握了单手焊条电弧焊、氩弧焊等十几种焊接方法。
2009年,作为国庆阅兵装备的某型号轮式车辆首次批量生产。在整车焊接蜗壳部位过程中,由于新型装甲材料具有碳含量高、刚性极大和蜗壳壁薄等特点,在焊接过程中焊接变形和焊缝成型难以控制,严重影响整车的装配质量和进度。卢仁峰在车体狭小的空间里,认真研究、分析材料的特性,查找问题,找寻解决的办法。经历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推倒重来,多少回从绝望到希望,他终于总结出了“正反面焊接,以变制变”的操作方法,使该产品生产合格率一下子由60%提高到96%。此项目获得了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创新成果一等奖。2013年,卢仁峰又承担起了动车组铝摇枕焊接的技术攻关工作。铝焊接对于一直从事装甲钢装焊的大成装备公司算是一个空白。卢仁峰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像一名刚入门的学徒工一样重新上路。经过上百次的反复钻研和实验,他总结出了母材熔化时间、加入填充金属的最佳时机和最佳焊接角度等技术理论,一举攻破了技术难题,使动车组铝摇枕这一发展前景好、附加值高的轨道交通高新装备制造项目试制成功。在由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焊接高级技师后,卢仁峰把很大的心血花费在了带徒弟和团队建设上。10几年间,卢仁峰带出了50多名徒弟,个个都成了技术上的骨干。卢仁峰先进事迹学习个人心得【四】“自己没文化,学不会一门技术,一辈子也就一事无成了,我不想这样度过人生,我渴望成功。”当记者见到49岁的卢仁峰时,他吐露心声。为了这个目标,卢仁峰付出了血的代价。卢仁峰与电焊结缘始于16岁,作为下乡知青回城的他来到一机集团。每每看到前辈们在工作中取得成绩,他都羡慕不已,也从此喜欢上了焊接。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一定要学会,还要学好、学精。看到师傅们施展绝技,他盘算着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将电焊玩转。
正当卢仁峰在焊接岗位上潜心钻研并开始大显身手的时候,1986年的一场事故却让他险些彻底失去左手。经过抢救,他的左手虽然保住了,但小手指和无名指被切除,食指、中指彻底丧失功能,只有第二节大拇指保留了部分功能。当时大多数人认为,他不可能再从事这个职业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卢仁峰没有倒下,妻子的不离不弃、父母的鼓励、组织的关爱,给了他莫大的安慰和动力。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组织上准备让他去做库管员的工作。然而,练好一门技术的人生目标支撑着他,“我下定决心要战胜这些困难,坚持自己的理想。”倔强的卢仁峰再一次拿起他心爱的焊枪,重返挚爱的焊接岗位。卢仁峰记得自己说过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行!我能行!”尽管他如此自信,可别人一次能完成的活儿,他却要数次才能干完。卢仁峰的妻子董焕先说,他给自己定下了每天要焊完50根焊条的任务。他常常一连几个月吃住在车间,一蹲就是数小时,直到厂房里空无一人……卢仁峰先进事迹学习个人心得【五】高尔基说:“在自然剥夺了人类用四肢走路的本领时,它就给予他一根拐杖,那就是理想。”而卢仁峰用他一生的坎坷经历,为这句话作了完美的注解。记者问卢仁峰,什么时候最快乐?这个常年与钢铁打交道的汉子,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看到亲手焊接的坦克和轮式装甲车驶过天安门的时候,我流泪了。我知道,那是喜悦的泪水。”对他来说,用最高的标准焊接出最坚固的坦克和装甲车,让官兵驾驶着它们驰骋_场,是他的骄傲。
x第一机械集团承担着我国坦克的生产任务。作为厂里技术最好的焊接工人,卢仁峰专门负责焊接驾驶舱,这是坦克上最关键也是最复杂的部位。某型主战坦克使用坚硬的特种钢材,焊接难度极高。卢仁峰的工友们回忆,有近半年时间,他连吃饭都在琢磨怎么焊出符合要求的产品。卢仁峰的妻子董焕先也是一名焊接工人。看着丈夫长年累月坚守一线,她理解老卢的那种倔强:“为了让工友们吃得好一点,他把家里的炉具和柴米油盐都搬到了车间休息室,他就是这么个不管多难都要把事情做成的人,我有时会给他们做做饭,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卢仁峰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没有合适的工具,他带领团队成员制造工具;为了找准合适的焊接角度,他钻到车下进行焊接,落下的火花烫得他满身伤疤。“光是料就用了1000多块,试验一次不行再换另一种方法,试验了300多种方法,用了整整5年时间终于攻克了这个难题。”卢仁峰说。某型轮式车辆所用的装甲材料碳当量高、可焊性差,严重影响到装备的质量和进度。在狭小的空间里,卢仁峰和工友们反复推敲、试验,最后总结出一种新的焊接方法,有效提升了装备的质量和焊接效率。工友们常说,卢仁峰之所以被称为焊接“大师”,是因为有一手绝活——一动焊枪,他就知道钢材的可焊性如何,仅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的声音,就能辨别出碳含量有多少,应采用怎样的工艺。在穿甲弹冲击和车体涉水等试验过程中,他焊接的坦克车体坚如磐石、密不透水。“困难并不可怕,只要坚持、努力去做,就没有干不成的活。”
卢仁峰的执着,像一根焊条把他和这份事业牢牢地“焊”到一起。卢仁峰爱看书,工作室的书桌、卧室床头都有专业书籍,其中《金属学》《焊接工艺》等常用的工具书已经翻得起了毛边,里边各种颜色的笔涂得密密麻麻。在他的刻苦钻研下,越来越多的实践成果得到理论固化,并逐步推广应用。“金属材料与焊接材料的选用匹配法”“特种车辆焊接变形控制”等多项成果荣获国家专利,熔化极氩弧焊接技术甚至被应用到神舟七号上。卢仁峰先进事迹学习个人心得【六】在卢仁峰家乡x,沙漠深处生长着一种树,名为“胡杨”。与其他的杨树不同,胡杨能忍受沙漠中干旱、多变的恶劣气候,对盐碱有着极强的忍耐力,生长在沙漠中枝繁叶茂,被人们赞美为“沙漠的脊梁”。卢仁峰常常把自己看作一棵胡杨,即使失去了一只手,那种坚定的信念始终深植心中,支撑着他正视眼前的困难,越挫越勇,向着一个个难题险关发起冲锋。熟悉卢仁峰的人,都知道他是老军工人的后代。几十年前,他的父母远赴大西北支援国家建设,在一线生产岗位一干就是一辈子,这种舍家为国的奉献精神从小感染着他。重技术、讲奉献,是老一辈军工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他希望把这种精神一直传承下去。当下,全社会都在宣扬工匠精神。对此,卢仁峰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工匠要有一颗责任心,有一种敬业精神。当工人就当最优秀的工人,做焊工就要成为最有能力的专家。”
“全国十大最美职工”“中华技能大奖”“国家级技能大师”……面对一项项荣誉,卢仁峰表现淡然。相比这些荣誉,卢仁峰更在乎的是他的“工作室”,他希望有生之年把自己的绝活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卢仁峰所带的科研攻关班,被一机集团命名为“卢仁峰班组”。在他的带领下,班组成员个个都是焊接能手,并担负起多个重点项目的攻关任务。多年来,卢仁峰带出的百余名工匠,迅速成长为企业的技师、高级技师和技术能手,有的还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能手”等殊荣。在徒弟们眼里,生活中的卢仁峰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大哥,工作中的他却是一位极为严苛的老师。卢仁峰说:“严师出高徒,我对他们严一些就是希望他们早日成才。”一天5块钢板、30根焊条的“定位点焊”,是卢仁峰对徒弟们的硬要求。徒弟们焊接完钢板,卢仁峰会逐个检查点焊效果,误差超标就要重来。他常常对徒弟们说:“把军品做成精品,是每一名军工人的职责所在。”卢仁峰先进事迹学习个人心得【七】2月24日,以卢仁峰冠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在x一机集团举行了揭牌仪式。“这些年,取得了些成绩,虽然有自身努力,但没有企业的土壤、领导和工友的鼓励,我也克服不了那么多困难,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门手艺传下去!”卢仁峰心态非常平和。灯火通明,焊花飞溅,几名弟子正在卢仁峰的指导下练习焊接技术。卢仁峰性格很温和,但是教起徒弟,他就像变了一个人,理论和实践上都严格要求。
为了提高徒弟们焊接手法的精确度,他总结出“强化基础训练法”,每带一名新徒弟,不管徒弟过去的基础如何,一年内每天必须进行5块板、30根焊条的“定位点焊”,每点误差不得大于0.5毫米,不合格就推倒重来。为了有针对性地共同提高,他提出了“案例剖析法”,定期将徒弟们召集在一起,每个徒弟进行一项示范操作,然后大家共同讲评,最后由他做总结。为了不让徒弟重走自己因理论知识匮乏而走的弯路,他归纳提炼出《理论提高6000字读本》,要求徒弟们强记硬背,然后在实践中理解消化。几年间,卢仁峰带出了40多名徒弟,个个都成了技术上的骨干。他带出的徒弟有“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x第一机械集团公司高级技师王x,有“全国技术能手”、“x劳动模范”、x第一机械集团公司高级技师翟兴刚,有x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x第一机械集团公司高级技师卢仁昌,有兵器工业集团技术能手付阿什楞等……卢仁峰先进事迹学习个人心得【八】“自己没文化,学不会一门技术,一辈子也就一事无成了,我不想这样度过人生,我渴望成功。”当记者见到49岁的卢仁峰时,他吐露心声。为了这个目标,卢仁峰付出了血的代价。卢仁峰与电焊结缘始于16岁,作为下乡知青回城的他来到一机集团。每每看到前辈们在工作中取得成绩,他都羡慕不已,也从此喜欢上了焊接。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一定要学会,还要学好、学精。看到师傅们施展绝技,他盘算着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将电焊玩转。
正当卢仁峰在焊接岗位上潜心钻研并开始大显身手的时候,1986年的一场事故却让他险些彻底失去左手。经过抢救,他的左手虽然保住了,但小手指和无名指被切除,食指、中指彻底丧失功能,只有第二节大拇指保留了部分功能。当时大多数人认为,他不可能再从事这个职业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卢仁峰没有倒下,妻子的不离不弃、父母的鼓励、组织的关爱,给了他莫大的安慰和动力。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组织上准备让他去做库管员的工作。然而,练好一门技术的人生目标支撑着他,“我下定决心要战胜这些困难,坚持自己的理想。”倔强的卢仁峰再一次拿起他心爱的焊枪,重返挚爱的焊接岗位。卢仁峰记得自己说过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行!我能行!”尽管他如此自信,可别人一次能完成的活儿,他却要数次才能干完。卢仁峰的妻子董焕先说,他给自己定下了每天要焊完50根焊条的任务。他常常一连几个月吃住在车间,一蹲就是数小时,直到厂房里空无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