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典型案例】学校落实“双减”政策回归教育本位先进经验总结稿2021年
展开
【“双减”典型案例】学校落实“双减”政策回归教育本位先进经验总结稿2021年“双减”政策是国策,关乎民生,更关乎民族复兴。它的出台,规格之高,前所未有。“双减”之下如何高举教育“旗”,出好管理“牌”,下活特色“棋”,奏响质量“曲”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面对的实际问题。落实“双减”政策,关键在学校,核心是作业,我们北极中学将从增强一个意识,做到“两个”结合,抓住“三个”关键,坚持五个强化发力,确保“双减”政策落地落实。一、增强一个意识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学校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主动承担责任。造成学生负担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学校的作业量过重,作业难度过大,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因此学校要增强主体意识和担当意识,自觉承担起“双减”工作的重任。二、做到两个结合1.“双减”与“五项管理”相结合。严把入校关,杜绝手机、管制刀具进校园;严格作息时间,确保学生睡眠;严格作业管理,科学推进“双减”工作;严格体质健康,开展“阳光体育”、“两操一课”体育活动;严把课外读物,倡导“好书为伴”课外阅读活动;丰富社团活动,开展有效的兴趣活动、实践活动、文体活动。
2.“双减”与“三增”相结合。一是增强作业整合性。始终做到作业三整合三统一,即课本、作业本与家庭作业整合在一起。作业三统一,即统一内容、统一时间、统一地点(教室)。二是增强多元评价。引导学生、家长、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三是增强课程建设。开出“三张单子”——基于学情了解的预习单、基于课堂学习的探究单、基于反思导向的整理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打造精彩课堂、趣味课堂,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三、抓住三个关键1.科学调整时间对学生严格执行早7:30开始到校,晚18:20离校,中途不统一组织早读、午自习,实现学生课业减负。对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争取每一位老师在校工作时间总量与原来的差不多,实行“时间与工作性质匹配制”,让担任不同性质学科的老师上下班的时间不一致,实现教师工作减负。2.践行课堂革命
围绕“减负增效、内涵发展”的总目标,以五点即“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易忘点、易混点”为课堂教学战略目标,以“三分讲七分练、课堂训练、练中讲、讲中练、讲练测评”为课堂教学策略目标,推行“1236”精彩课堂模式(“1”指课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中心。“2”指精彩课堂实施中的两个学生管理系统。“3”指课堂教学的三大环节,即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课堂展示交流解决问题,当堂检测巩固提高。“6”指课堂教学的六个必备步骤:即激趣导入、自主学习、学习展示、老师精讲、当堂检测、拓展延伸。)改变教师大量知识点灌输讲解、学生海量刷题的被动教学模式,扭转课堂教学中“无教法研讨、无学法指导、无习法思考”课堂教、研、学的被动学习局面。强化活动设计和问题导向,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给学生更多表现和思辨的机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3.精准设计作业对于作业我们提倡两句话:控制学生作业的量;保证学生作业的质,做到 “精选、适量、分层、全批”。强化课堂练习,坚持课堂5至10分钟练习、消化;实施分层作业,因材施教,每天作业总量要控制在90分钟之内,提倡体、音、美、信等科目不布置书面作业,道法、历史、地理、生物当堂完成作业。四、坚持五个强化1、强化组织,统筹推进。一是结合学校实际,成立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为成员的“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双减”制度,对学校“双减”工作、五项管理工作、课后服务进行协调分工,一体推进。
2、强化宣传,营造氛围。结合上级“双减”工作要求,学校在校园醒目位置布置了宣传横幅、宣传海报,同时利用led显示屏滚动播放“双减”政策宣传标语,营造浓厚的“双减”政策学习氛围,形成人人知“双减”,个个人谈“双减”的良好风气。3、强化引领,深悟细学。学校将“双减”政策与“五项管理”工作相结合,融入到“三个课堂”当中,落实支委领学、学科领学、个人领学三个主体,利用研修时段,通过组织全校教师参与“学双减、用双减、悟双减”微讲座、微分享活动,记录学习目的收获和心得,夯实个人学习成效。4、强化融合,减负增效。一是与课堂教学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提质减负”。二是与校内社团活动融合,着力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三是与校外研学旅行融合,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改革健康发展。5、强化督导,确保实效。学校成立“双减”督导中心,按照“双减”工作计划,定期对各处室和教师“双减”工作的进度、落实情况开展督导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列出问题清单,建立问题台账,督促责任人及时纠正问题。双减政策,重在落实,利在千秋,我们将减去那些枯燥乏味的课堂、简单重复的作业和单一死板的评价,减去社会、家长的焦虑,真正解放孩子的天性,创造孩子的未来。让教育回归到本来的样子——和风细雨、眼里有光、心中有爱、不紧不慢、不急不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