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篇合编2021年“双减”工作心得体会心得体会稿一响应党中央号召,立即行动起来,全面扎实做好“双减”工作,是XX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一、深刻理解“双减“的育人价值“双减”是全面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确保党的教育方针落地生根的重要路径先锋,是新时代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党中央以“双减”为“小切口”来撬动基础教育“大改”,着力保障义务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可谓定标明确,发力精准。XX区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坚决贯彻中央要求,提高政治站位,既要把“双减”工作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有力保障,又要充分认识“双减”工作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题中之义和价值所在,要通过落实“双减”任务,大力营造全区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为推进XX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二、全面落实“双减“的重点环节XX区坚决按照中央要求,在“双减”工作的三个重点环节上同时发力。
一是强化学生作业的育人功能,抓好作业管理工作。紧盯学校作业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予以纠正,要求学校在严控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强化作业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坚决落实教师认真批改作业和严禁给家长布置作业的要求;开展作业管理与设计案例展评活动,深化作业管改,切实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二是发挥课后服务的育人作用,抓好学校课后服务。始终把课后服务作为学校全面育人的保障。不断强调学校是学生课后服务的主渠道、主阵地,充分利用学校优势,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课后服务工作的主责,把开展课后服务作为治理校外培训机构违规办学行为、治理在职教师违规补课办班和克服唯分数、唯升学顽瘴痼疾的有效路径。三是优化课后培训的育人环境,抓好培训机构治理。近年来,我们把规范的校外培训作为家校共同育人的补充,全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着力构建部门协同、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强化专项治理与常态治理,坚持全面谋划、政策引领、多点发力,严格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积极构建起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的长效机制和专项治理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有效遏制了校外培训乱象。三、着力厚植“双减“的质量文化
减轻学生负担不仅要全面系统做好校内外减负工作,更重要的是在主阵地一一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上做足文章,做到内外兼修、增减并重,减负增效,确保学校育人质量的全面提高。为此,XX区提出以打造“三个课堂”,实施“课堂革命?XX行动”,全面推动XX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着力打造“三个课堂”。我们在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和教室、校园和校外三维空间的基础上,提岀并着力打造“三个课堂”,第一课堂(教室)聚焦不折不扣落实好国家课程;第二课堂(校园)着力培养学生消化课堂知识、增强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拓展的能力与素养;第三课堂(校外)放手让学生在走近大自然和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切实保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二是积极实施“课堂革命”。推岀了全学段实施“课堂革命?XX行动”,要紧扣“第一课堂”育人主阵地,一方面变革传统课堂物态形式和教学形态,积极开展探究式、项目化、合作式、互动式及情境化教学,整合信息技术,着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改变教学形态,以学生发展为主线,提高学生可接受性方式的变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内化知识,使课堂样态发生根本性变革,把“课堂革命”真正落到实处。三是扎实推进“XX行动”。
为把“三个课堂”建设和“课堂革命”做实做新做出成效,设计出了系统的分层活动载体进行推动,将“三个课堂”的实施载体序列化、层次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丰富深化课改的内涵,厚植“双减”工作的课程内涵,让课程成为实现“双减”目标的内驱力,让“XX行动”在XX大地落地生根。2021年中小学义务教育“双减”意见专题学习教师心得体会落实“双减”划好“双桨”“双减”政策的落地引发了社会的极大关注,给广大学生和家长释放了利好的信号,同时也给学校和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我深深感受到身上的压力与责任并重,同时也认为,要想真的落实好“双减”,减负的同时又做到增效,必须要划好学校学习的“双桨”——向课堂和作业要质量。一、课堂教学提质量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知识的接受、方法的提炼、语言的淬炼、思维的碰撞以及价值观的养成,皆在40分钟的课堂中得以发生并收获。可以说,课堂的效率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质量、作业的质量与速度以及思维的提升。所以,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扎扎实实、尽心尽力的备好每一堂课,课前充分了解学生学情,预设学生问题,做到因材施教,课堂上充分的尊重学生,给予并鼓励学生有表达与思辨的机会,不做“填鸭式”的教学,做到“以点带面”、精讲精练,重方法的引导与提炼,轻知识的传授与说教。二、课间交流润心灵《三国志》有云:“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学习之事亦是如此。课堂学习是双向发生,教师是引导者,学生为主体,并非教师备好课就一定能上好课,如果学生不配合或状态不好,再好的课也会没有质量。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成长历程,他们的感受、认知、思考方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如果不关注学生个体,皆如对待生产线出来分毫不差的产品一般,那教育就会显得冰冷而没有温暖。基于此,我在课堂上不仅是教授学生,同时更注重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努力与他们处在平等的位置,去倾听他们,与他们打成一片。而且我特别重视课间交流,课间10分钟看似很短,但是能够做到按时下课,将这些时间留给学生,留给自己与学生轻松的交流,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他们、走近他们,学生的心暖了,他们的劲就更足了,课堂就会更专注了。三、作业布置有指向
我是一名数学老师,布置作业时完全可以“简单粗暴”一点。比如,今天学习了乘法的笔算,完全可以布置n道竖式计算回去让学生去练习,但是,如果都是这样的话,学生的收获不大。所以,作业的布置一定要动动脑筋,不能太“简单粗暴”,要让学生明白作业布置和练习是有指向的,而不是单纯的让学生熟悉一项技能,掌握一门知识。我们要让自己布置的作业是是充满了生机的、多元的,让学生不是为了完成作业而作业,而是通过作业的过程提升能力。比如,在教授笔算时,我除了布置笔算练习外,还增加了让学生跟自己的父母去讲算理的过程,并要求他们来录视频或音频,这样的作业,让学生与家长增强了互动,又在互动中巩固了知识,提升了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四、课后辅导抓本质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明白的一点就是,无论你的课堂多么高效,跟学生的交流多么和谐,作业布置多么有指向,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都很好。所以,课后辅导对于学生也是至关重要的。我认为,给学生的课后辅导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学会诊断“抓本质”,重知识的梳理和方法的提炼,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比如,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我关于比的题目,我在跟他交流中,明白了其实他是对比的意义还不够理解,所以我先帮他把比的知识进行了一些梳理,结合除法以及分数与比之间的练习,让他更好的明白,最后,我没教他这道题,他说他已经会了。
“双减”的落地,意味着社会以往对学生“揠苗助长”的态势说再见,意味着我们要对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意味着我们要把学生达到能力培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学校,我会做到划好作业与课堂的“双桨”,为学生的学习路保驾护航,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2021年“双减”之后,教师要做这些改变“双减”政策之后,学生从沉重的课外负担中解放出来,但是作为教师,如何在减负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本文从思想观念和行为上给教师提供了一些可行建议,一起来看!基层教师虽然在教育系统处在“神经末梢”,却关乎教育大局,关乎“双减”工作落实效果。“双减”工作看似只是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其实是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基层教师必须从思想观念和行为上有所改变。
首先,在思想上教师必须树立内涵发展的观念,通过教育科学和教学智慧提高教学质量。按照“双减”工作的要求,减负必须同时提质。没有了“加时”“补课”的“法宝”,“题海”式的作业也不再可能了,几乎所有无限制占用学生时间和精力的做法都行不通了,还能如何提升教学质量?与经济发展一样,仅靠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总会走到尽头,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无法承受的困境,最终都要转向集约型发展,即要不断挖掘在现有投入、现有资源基础上最大化的发展可能。“双减”政策让这个阶段提前来临了,从此以后教师必须把目光投向自己的教学,不断发现自己教学中可以改进的地方……集约型发展模式的根本保障是科学技术的进步,集约型的教学提质也需要依靠教育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这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源泉,再有,其他教师的智慧也可以启迪我们。总之,“双减”之后,教师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通过不断完善自己、改进自己的教学来提升教学质量。其次,还要意识到“双减”的本质不是减,而是给孩子更大的发展空间。要“减”的是学校、教师、家长、校外培训机构强加给孩子的不必要、重复的学业负担,减下这些负担是为了孩子更好发展:“双减”文件还提出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学生课余时间还要“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也就是说,“双减”之后要给孩子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但在愈演愈烈的学业竞争压力下,很多孩子已经失去了自主权,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的孩子大有人在,更多孩子说不出自己的发展方向。鼓励个性发展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责任,个人体会,最重要的就是在评价上,要通过日常评价让孩子重新找到自我,并鼓励他们勇敢地朝一个更好的自我走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告别“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方式,多角度评价学生,包括正式的、系统化的评价和日常教学、生活中的口头评价,一定要坚持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孩子得以个性化成长。再有就是重成长轻成功、重过程轻结果式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树立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理念。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点滴积极变化,及时给予孩子正面鼓励。注重过程化评价,结果当然也要看到,但当结果不好时,教师的评价也一定要回溯孩子的努力过程,这种评价正是鼓励他们做“更好自我”的最好方式。
三篇合编2021年“双减”工作心得体会心得体会稿一响应党中央号召,立即行动起来,全面扎实做好“双减”工作,是XX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一、深刻理解“双减“的育人价值“双减”是全面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确保党的教育方针落地生根的重要路径先锋,是新时代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党中央以“双减”为“小切口”来撬动基础教育“大改”,着力保障义务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可谓定标明确,发力精准。XX区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坚决贯彻中央要求,提高政治站位,既要把“双减”工作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有力保障,又要充分认识“双减”工作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题中之义和价值所在,要通过落实“双减”任务,大力营造全区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为推进XX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二、全面落实“双减“的重点环节XX区坚决按照中央要求,在“双减”工作的三个重点环节上同时发力。
一是强化学生作业的育人功能,抓好作业管理工作。紧盯学校作业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予以纠正,要求学校在严控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强化作业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坚决落实教师认真批改作业和严禁给家长布置作业的要求;开展作业管理与设计案例展评活动,深化作业管改,切实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二是发挥课后服务的育人作用,抓好学校课后服务。始终把课后服务作为学校全面育人的保障。不断强调学校是学生课后服务的主渠道、主阵地,充分利用学校优势,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课后服务工作的主责,把开展课后服务作为治理校外培训机构违规办学行为、治理在职教师违规补课办班和克服唯分数、唯升学顽瘴痼疾的有效路径。三是优化课后培训的育人环境,抓好培训机构治理。近年来,我们把规范的校外培训作为家校共同育人的补充,全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着力构建部门协同、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强化专项治理与常态治理,坚持全面谋划、政策引领、多点发力,严格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积极构建起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的长效机制和专项治理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有效遏制了校外培训乱象。三、着力厚植“双减“的质量文化
减轻学生负担不仅要全面系统做好校内外减负工作,更重要的是在主阵地一一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上做足文章,做到内外兼修、增减并重,减负增效,确保学校育人质量的全面提高。为此,XX区提出以打造“三个课堂”,实施“课堂革命?XX行动”,全面推动XX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着力打造“三个课堂”。我们在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和教室、校园和校外三维空间的基础上,提岀并着力打造“三个课堂”,第一课堂(教室)聚焦不折不扣落实好国家课程;第二课堂(校园)着力培养学生消化课堂知识、增强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拓展的能力与素养;第三课堂(校外)放手让学生在走近大自然和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切实保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二是积极实施“课堂革命”。推岀了全学段实施“课堂革命?XX行动”,要紧扣“第一课堂”育人主阵地,一方面变革传统课堂物态形式和教学形态,积极开展探究式、项目化、合作式、互动式及情境化教学,整合信息技术,着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改变教学形态,以学生发展为主线,提高学生可接受性方式的变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内化知识,使课堂样态发生根本性变革,把“课堂革命”真正落到实处。三是扎实推进“XX行动”。
为把“三个课堂”建设和“课堂革命”做实做新做出成效,设计出了系统的分层活动载体进行推动,将“三个课堂”的实施载体序列化、层次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丰富深化课改的内涵,厚植“双减”工作的课程内涵,让课程成为实现“双减”目标的内驱力,让“XX行动”在XX大地落地生根。2021年中小学义务教育“双减”意见专题学习教师心得体会落实“双减”划好“双桨”“双减”政策的落地引发了社会的极大关注,给广大学生和家长释放了利好的信号,同时也给学校和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我深深感受到身上的压力与责任并重,同时也认为,要想真的落实好“双减”,减负的同时又做到增效,必须要划好学校学习的“双桨”——向课堂和作业要质量。一、课堂教学提质量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知识的接受、方法的提炼、语言的淬炼、思维的碰撞以及价值观的养成,皆在40分钟的课堂中得以发生并收获。可以说,课堂的效率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质量、作业的质量与速度以及思维的提升。所以,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扎扎实实、尽心尽力的备好每一堂课,课前充分了解学生学情,预设学生问题,做到因材施教,课堂上充分的尊重学生,给予并鼓励学生有表达与思辨的机会,不做“填鸭式”的教学,做到“以点带面”、精讲精练,重方法的引导与提炼,轻知识的传授与说教。二、课间交流润心灵《三国志》有云:“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学习之事亦是如此。课堂学习是双向发生,教师是引导者,学生为主体,并非教师备好课就一定能上好课,如果学生不配合或状态不好,再好的课也会没有质量。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成长历程,他们的感受、认知、思考方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如果不关注学生个体,皆如对待生产线出来分毫不差的产品一般,那教育就会显得冰冷而没有温暖。基于此,我在课堂上不仅是教授学生,同时更注重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努力与他们处在平等的位置,去倾听他们,与他们打成一片。而且我特别重视课间交流,课间10分钟看似很短,但是能够做到按时下课,将这些时间留给学生,留给自己与学生轻松的交流,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他们、走近他们,学生的心暖了,他们的劲就更足了,课堂就会更专注了。三、作业布置有指向
我是一名数学老师,布置作业时完全可以“简单粗暴”一点。比如,今天学习了乘法的笔算,完全可以布置n道竖式计算回去让学生去练习,但是,如果都是这样的话,学生的收获不大。所以,作业的布置一定要动动脑筋,不能太“简单粗暴”,要让学生明白作业布置和练习是有指向的,而不是单纯的让学生熟悉一项技能,掌握一门知识。我们要让自己布置的作业是是充满了生机的、多元的,让学生不是为了完成作业而作业,而是通过作业的过程提升能力。比如,在教授笔算时,我除了布置笔算练习外,还增加了让学生跟自己的父母去讲算理的过程,并要求他们来录视频或音频,这样的作业,让学生与家长增强了互动,又在互动中巩固了知识,提升了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四、课后辅导抓本质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明白的一点就是,无论你的课堂多么高效,跟学生的交流多么和谐,作业布置多么有指向,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都很好。所以,课后辅导对于学生也是至关重要的。我认为,给学生的课后辅导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学会诊断“抓本质”,重知识的梳理和方法的提炼,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比如,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我关于比的题目,我在跟他交流中,明白了其实他是对比的意义还不够理解,所以我先帮他把比的知识进行了一些梳理,结合除法以及分数与比之间的练习,让他更好的明白,最后,我没教他这道题,他说他已经会了。
“双减”的落地,意味着社会以往对学生“揠苗助长”的态势说再见,意味着我们要对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意味着我们要把学生达到能力培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学校,我会做到划好作业与课堂的“双桨”,为学生的学习路保驾护航,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2021年“双减”之后,教师要做这些改变“双减”政策之后,学生从沉重的课外负担中解放出来,但是作为教师,如何在减负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本文从思想观念和行为上给教师提供了一些可行建议,一起来看!基层教师虽然在教育系统处在“神经末梢”,却关乎教育大局,关乎“双减”工作落实效果。“双减”工作看似只是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其实是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基层教师必须从思想观念和行为上有所改变。
首先,在思想上教师必须树立内涵发展的观念,通过教育科学和教学智慧提高教学质量。按照“双减”工作的要求,减负必须同时提质。没有了“加时”“补课”的“法宝”,“题海”式的作业也不再可能了,几乎所有无限制占用学生时间和精力的做法都行不通了,还能如何提升教学质量?与经济发展一样,仅靠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总会走到尽头,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无法承受的困境,最终都要转向集约型发展,即要不断挖掘在现有投入、现有资源基础上最大化的发展可能。“双减”政策让这个阶段提前来临了,从此以后教师必须把目光投向自己的教学,不断发现自己教学中可以改进的地方……集约型发展模式的根本保障是科学技术的进步,集约型的教学提质也需要依靠教育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这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源泉,再有,其他教师的智慧也可以启迪我们。总之,“双减”之后,教师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通过不断完善自己、改进自己的教学来提升教学质量。其次,还要意识到“双减”的本质不是减,而是给孩子更大的发展空间。要“减”的是学校、教师、家长、校外培训机构强加给孩子的不必要、重复的学业负担,减下这些负担是为了孩子更好发展:“双减”文件还提出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学生课余时间还要“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也就是说,“双减”之后要给孩子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但在愈演愈烈的学业竞争压力下,很多孩子已经失去了自主权,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的孩子大有人在,更多孩子说不出自己的发展方向。鼓励个性发展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责任,个人体会,最重要的就是在评价上,要通过日常评价让孩子重新找到自我,并鼓励他们勇敢地朝一个更好的自我走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告别“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方式,多角度评价学生,包括正式的、系统化的评价和日常教学、生活中的口头评价,一定要坚持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孩子得以个性化成长。再有就是重成长轻成功、重过程轻结果式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树立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理念。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点滴积极变化,及时给予孩子正面鼓励。注重过程化评价,结果当然也要看到,但当结果不好时,教师的评价也一定要回溯孩子的努力过程,这种评价正是鼓励他们做“更好自我”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