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钱塘江尽到桐庐(有删改)彭程在浙西北桐庐的山水间行走,时常会与吟咏此地风光的古诗词相遇。这些刻写在江畔诗碑、餐馆墙壁等处的诗句不期然地跳进游人服帘,为这方土地上的美丽做着生动的注脚。桐庐境内,峰峦竞秀,江河争流,山水交融。它的魅力的源泉,当首推富春江。富春江仿佛一条银色的玉带,绾接起两岸的山峦、田野和村落,迤逦连绵。“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这出自晚唐诗人韦庄笔下的诗句,清浅明丽,如同江水般带给人温润熨帖的感受。钱塘江流入桐庐、富阳境内,被称为富春江,这一段江山之美,赢来题咏无数。苏轼曾这样赞美:“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诗人们寄情山水,屐痕处处,遍览天下美景,眼光往往挑剔;但桐庐却让他们这般迷恋痴醉,它该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啊!其实,对于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并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慨叹了。诗画不分家。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它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便晕染成一幅幅画卷。元代,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的山水美景,于是长住下来,绘就了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富春山居图》。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周波渺,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之美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我与富春江的首次相遇,是在桐君山对岸。桐君山是桐庐的标志,相传有一老人,于此山中桐木之下采药结庐,人问其名,老人不语,手指桐木。后来人们就称其为桐君,其所居之山为桐君山,所居之屋为桐庐。这“桐庐”之名也散发着浓郁的隐逸气息。而桐君老人,也成了后世供奉的中药鼻祖。将身心融入这一片清幽山水,显然更容易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的确有人以一种义无反顾的决绝,将整个生命交付给这里的灵山秀水。那一处高阁连亘、飞檐翘角的所在,便是严子陵钓台。严子陵为东汉时代的高士,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后来刘秀即帝位,以盛礼邀严子陵入京,许以谏议大夫的高位,严子陵固辞不就,归隐富春江畔。清晨,山林间飘荡着淡蓝色的雾气,黄昏,江面上闪烁着碎银般的波光;修竹佳木在和风中意空作响,岩石旁侧奇花异草静……数十年间,仰观俯察,静思默想,这里的每一幅画面,每一个细节,都是对自由旷达的生命方式的生动诠释。这缕精神的烟云,自此间的林泉烟霞中氤氲而出,弥散在后世众多典籍文章的册页和字行之间。第21页共21页
连那些胸中鼓荡着侠气剑胆的人,脚步一踏上桐庐的地面,心灵也不由变得柔软温润。最有代表性的无疑该是范仲淹了。这位北宋名臣,因为上疏直言,不为当权者所容,一生屡遭贬谪。第二次被贬,便是出任睦州知州,当时又叫桐庐郡。虽然驻守仅半年多时间,却先后写成《出守桐庐道中十绝》《萧洒桐庐郡十绝》等许多作品,描绘了桐庐的风光物事以及桐庐人惬意恬适的日常生活。这充分表露出他从桐庐山水中发现了一种能够让人移心易志的气质,这使得范仲淹在渴望报效社稷、造福苍生的同时,又向往闲云野鹤,优游林泉。这期间,范仲淹还重建了破败坍记的严子陵祠堂并写下著名的《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以表达无限的心仪之意。是的,置身于这样的山水现场,那些日常汲汲以求的功名利禄之类,在不知不觉中会失却分量;相反,那种似乎遥远缥缈的事物却变得具有质感。今天,在桐庐的山水原野间徜徉行止,分明会有一种与大自然亲密而深切的融入感。仿佛严子陵、范仲淹的魂魄进入了自己的内心。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的当下,对超越了生活品质的追求,譬如“慢生活”的理念——脚步慢下来,心境静下来——愈发成为这里人们的共识。是的,脚步慢下来,心境静下来,才能够更好地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探究存在的奥秘,感悟生命的意义,桐庐境内,有不少明清时代的古村,这里开发的一些旅游休闲项目,将农家生活、乡野情趣与时尚潮流巧妙地结合起来,别有情致。清晨醒来,从所住民宿走出来,走进田野深处,金黄色的野花恣肆地开放,三五成群的母鸡在田埂边觅食,水塘旁有水鸟梳理羽毛……在这样原始补拙的环境中驻足,会真切地感受到生活是有根系的,心中会有一种笃实的家园感。沉浸在质朴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历史人文氛围中,不经意间会不会忽略了桐庐的另一种光彩?今天的桐庐经济发达、产业丰富,是多个领域中的翘楚。走在城区街道上,感觉分明就是一座很有规模的现代化繁华都市。从这里起步的那几家快递巨头,占据了中国快递业的大量市场份额,可以堪称是桐庐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生动隐喻。就要离开桐庐,又一次从桐君山对面的江畔经过,又看到传说中中药鼻祖栖身的地方,不由得想到:星移斗转,人世更替,而大自然始终是人类的一味大药。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将现实世界里的桐庐山水与艺术世界里的桐庐山水融合为一体,展现出秀丽的风光形胜和丰盈的诗画情韵。B.东汉的严子陵、北宋的范仲淹以及元代的黄公望归隐富阳江畔,将身心融入自然山水,构筑出别样的生命方式。C.今天的桐庐所开发的一些旅游休闲项目,依托明清时代的古村,融合了多种元素,充分体现出“慢生活”的理念。D.文章两次写到桐君山,作者在此处与美丽的富春江相遇又告别,桐君传说深厚的文化内蕴引发了作者深沉的思考。2.分析“将身心融入这一片清幽山水,显然更容易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一句在文中的作用。第21页共21页
3.对于已成为桐庐人们共识的“慢生活”理念,你有着怎样的看法?4.有人认为倒数第二段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请简述理由。5.文章最后一段说:“星移斗转,人世更替,而大自然始终是人类的一味大药。”这句话有着怎样的深刻含意?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1.B2.(1)内容上写大自然的清幽美好以及静谧安然的山水风光对人身心的净化和诱惑力。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承接上文关于桐庐山的传说以及名称的由来,又引出下文义无反顾选择将整个生命交付给桐庐的灵山秀水的严子陵及其钓台的内容。主旨上,突出清幽山水的魅力,让人产生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表达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之情。3.我认可这种“慢生活”理念。慢生活,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健康的心态,它和积极的奋斗不矛盾,是对人生的高度自信,是一种旅行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可以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以及传统,在工作和生活中适当地放慢速度和节奏有利于更美好地生活。慢生活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4.(1)不可删去。这一段写出了桐庐的经济发展状况、现代化程度,表明桐庐既有充满萧散淡泊的诗意、容易使人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的清幽山水,又有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保留这一段,其意图是,这里所倡导的是“慢生活”,让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人们,走进自然山水,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但并不是让人们像古人那样放弃功名利禄,远离人世,归隐自然山水;也不是一味地融入大自然,仰观俯察,静思默想,而不去从事正常的社会活动。(2)可以删去。文章自始至终写桐庐的山水之美和这种美对人的生命方式的改变、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提升。而这一段写桐庐的经济发展状况、现代化程度,游离文章主体内容,删去这一枝蔓,不但不影响文章结构的完整,还使文章脉络更加畅通,内容更加集中,更有力地突出主题。5.含意:从古到今,大自然始终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能使人萌发对于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具有修复人类心灵、提升生命意义的作用。分析:古代,无数文人画家,寄情自然山水,创作出艺术作品以陶冶性情;严子陵固辞不就,灵山秀水给了他自由旷达的生活;范仲淹屡遭贬谪,借自然山水消解功名利禄之心,获得了心灵的安定。今天,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日渐富足,却往往忽视心灵与精神的涵养,需要“慢生活”,时常在原始朴拙的环境中驻足,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从而感悟到生活的本质,使过于物质化的心灵得以疗救,以获得家园感。【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第21页共21页
“北宋的范仲淹以及元代的黄公望归隐富阳江畔”错误。原文第三段说“元代,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的山水美景,于是长住下来”,第七段说“最有代表性的无疑该是范仲淹了。这位北宋名臣,因为上疏直言,不为当权者所容,一生屡遭贬谪。第二次被贬,便是出任睦州知州,当时又叫桐庐郡”,可见北宋的范仲淹、元代的黄公望并非归隐。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段落作用的能力。内容上写将身心融入大自然的美好风景中,容易产生一种对自在悠然生活的向往之情。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即第六段“我与富春江的首次相遇,是在桐君山对岸。桐君山是桐庐的标志,……其所居之山为桐君山,所居之屋为桐庐。这‘桐庐’之名也散发着浓郁的隐逸气息”,又引出下文“的确有人以一种义无反顾的决绝,将整个生命交付给这里的灵山秀水。那一处高阁连亘、飞檐翘角的所在,便是严子陵钓台”。效果上,突出清幽山水可以让人身心放松解除疲劳,忘掉世俗烦忧,内心得以净化进而在美好中获得悠然自在的快乐这个中心思想,富有感染力。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相关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结合“今天,在桐庐的山水原野间徜徉行止,分明会有一种与大自然亲密而深切的融入感”分析,这是“慢生活”的体现,人和自然和谐相融,在美景中愉悦身心,释放生活的烦恼。结合“仿佛严子陵、范仲淹的魂魄进入了自己的内心”分析,意在告诉我们古圣先贤早就体会到了慢生活的自在美好,作为今天的人们,更应该在创造物质生活之余学会精神享受。结合“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的当下,对超越了生活品质的追求,譬如‘慢生活’的理念——脚步慢下来,心境静下来——愈发成为这里人们的共识”分析,可见“慢生活”理念在人们心里已经达成了共识,所以这种生活方式也是不可或缺的。结合“是的,脚步慢下来,心境静下来,才能够更好地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探究存在的奥秘,感悟生命的意义,桐庐境内,有不少明清时代的古村,这里开发的一些旅游休闲项目,将农家生活、乡野情趣与时尚潮流巧妙地结合起来,别有情致”分析,“慢生活”的美好心境以及如何获得慢生活,同时慢生活的精神享受与物质的追求并不矛盾,这里可以合二为一实现双赢。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是探究题,答案不唯一,首先要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然后再陈述理由,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这是得分的关键点,尽可能分条陈述,使条理清楚。陈述时可以结合情节的发展、内容主旨的表达等分析。第21页共21页
文章倒数第二段主要写桐庐的经济发展状况、现代化程度。考生可以回答可以删去,也可以回答不能删去。如果回答可以删去,主要从文章整体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从内容上看,文章无论是开端的诗词之美,到山水之美,再到人文之美,自始至终写桐庐的山水之美和这种美对人的生命方式的改变、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提升。而这一段写桐庐的经济发展状况、现代化程度,“今天的桐庐经济发达、产业丰富,是多个领域中的翘楚。走在城区街道上,感觉分明就是一座很有规模的现代化繁华都市。从这里起步的那几家快递巨头,占据了中国快递业的大量市场份额,可以堪称是桐庐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生动隐喻”这些都游离了文章主体内容。从结构上看,删去这一枝蔓,不但不影响文章结构的完整,还使文章脉络更加畅通。另外,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讴歌山水之美和这种美对人的生命方式的改变,这一段记述显然与主题不合。如果回答不可删去,也要从文章整体的内容、主题等方面回答。从内容上看,这一段“今天的桐庐经济发达、产业丰富,是多个领域中的翘楚。走在城区街道上,感觉分明就是一座很有规模的现代化繁华都市。从这里起步的那几家快递巨头,占据了中国快递业的大量市场份额,可以堪称是桐庐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生动隐喻”写出了桐庐的今天的样子,与前文所写的山水自然美好契合一起,一是物质基础,一是精神层面,一切超脱的美好感觉其实是离不开经济发展状况的,所以说这一段所写的现代化程度是自然美好的保障,所谓生活既有眼前的苟且,又要有诗和远方,表明桐庐既有充满萧散淡泊的诗意、容易使人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的清幽山水,又有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人们毕竟不再是古代的人们,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既要有现代的生活节奏,也要保留有诗意栖居的心灵,留下这一段,其意图是,这里所倡导的是“慢生活”,让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人们,走进自然山水,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但并不是让人们像古人那样放弃功名利禄,远离人世,归隐自然山水;也不是一味地融入大自然,仰观俯察,静思默想,而不去从事正常的社会活动,是让人们正视生活,诗意的栖居。文章的主旨不单单是讴歌山水之美,更有现代生活之美,这种现代之美,也是这片神祇土地创造出来的。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要求考生能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即是理解体会词语、句子的含义;根据上下文,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第21页共21页
“星移斗转,人世更替”的意思是自然万物和人世都在运动变化着,而人的生命有限,自然是永恒存在的,意在启迪我们,应该珍爱生活和生命,学会享受自然以及生活的美好。理解“大自然始终是人类的一味大药”这句话,首先要理解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感受和改变,文中说,“将身心融入这一片清幽山水,显然更容易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这是大自然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给人们的感受,使用了比喻修辞,本体为大自然,喻体为对人身心的“治愈”——熏陶净化舒缓效果。文中还说“连那些胸中鼓荡着侠气剑胆的人,脚步一踏上桐庐的地面,心灵也不由变得柔软温润”“望峰息心”“从桐庐山水中发现了一种能够让人移心易志的气质”,这些句子说明,人们生活于世,忙忙碌碌,我们似乎呈现一种病态的追求,而自己浑然不觉,只有大自然伟大的美才会让我们“移心易志”,所以,这句话的含义是大自然用它萧散淡泊的诗意,能使人萌发对于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具有修复人类心灵、提升生命意义的作用。分析句子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文中所列举的文人画家入手,也可以结合作者的感受分析,他说“清晨醒来,从所住民宿走出来,走进田野深处,金黄色的野花恣肆地开放,三五成群的母鸡在田埂边觅食,水塘旁有水鸟梳理羽毛……在这样原始补拙的环境中驻足,会真切地感受到生活是有根系的,心中会有一种笃实的家园感”,这里一方面写出大自然的恬淡美好,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人融入自然的美好感觉。作者告诉我们“今天,在桐庐的山水原野间徜徉行止,分明会有一种与大自然亲密而深切的融入感。仿佛严子陵、范仲淹的魂魄进入了自己的内心。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的当下,对超越了生活品质的追求”,是的,脚步慢下来,心境静下来,才能够更好地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探究存在的奥秘,感悟生命的意义。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10题。审视连亭这些年我不止一次地审视自己和村庄的关系。在很小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心逃离,那时我所知道的方式有外出打工、远嫁、读书。我仔细地比较过各种逃离的方式。首先考虑的是打工,因为每逢过节,外出务工的人回来,总是光鲜亮丽的,说起话来神气十足,羡煞我们这些土里吧唧的孩子。后来,我发现他们最终是要回到村里娶妻生子的,即他们并不能彻底离开村庄。于是,我想到远嫁。我热切地参加一个又一个姑娘的婚礼,最后失望地发现,她们只不过是嫁到别的村庄罢了。换句话说,只不过是从一个村庄搬到另一个村庄罢了。我跑回瓦屋问外婆,怎样才能不待在村里呢?外婆说,只要上大学,就可以远走高飞了。我走上了读书进城的路,走得艰难而决绝。我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审视村庄的匮乏,一次又一次地剖析我的不足,我才能在前进的路上披荆斩棘。我成功了,以磨损村庄的属性作为代价。当我在城市蒙受委屈时,我对村庄的感情却发生了改变。一种叫做“乡愁”的东西逐渐缠绕我。它第一次俘获我是在高中时期,是因为赤裸裸的贫穷。那时我在离家一百多公里的市区高中念书。我的城市同学,多是衣食无忧,日子飞扬而快乐。而我,总是因为缺钱小心翼翼地躲避宿舍的集体活动。我的内心是孤独和羞耻的。我多么渴望和他们一起飞扬。我开始思念村庄,渴求它的庇护。在复杂的怀念中,我对村庄重新找到了认同感。人大约非得走出了自身的境遇之后才知道缺失了什么。无论主动或是被动选择,每个人都有他的命运,无论保留或者抛弃,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命运。由此,我也对村庄有了更多的理解。如今,贫穷已经难不倒我,我依然被乡愁缠绕。它如河流般在我血脉里流淌。然而,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依然不愿意回到村庄,这是我不得不诚实面对的一点。第21页共21页
我依然在努力远离它,即使漂泊不定,风餐露宿,我也不停下脚步。那么这仅仅是因为村庄是村庄,所以我才离开吗?显然,不全是,这里面有梦想的推动,有远方的诱惑。然而,反过来想,不也正是因为村庄无法承载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和野心,所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吗?起先只是一些人,后来是很多人。越来越多的人源源不断地朝一个方向而去,进入新的世界,那些人背后的世界,就冷寂下去,隐没在背影里。然而,又因为背后的世界承载他们过去的生息,他们在新的世界呼吸时,总能隐微感到一种来自往日的终痛。在过去的世界,村庄的先辈和草木杂居,与河流相伴,只要愿意,先辈们随时可以同鸟儿一起唱歌,同鱼儿一道游玩,在太阳下劳作,在黄昏后饮酒,在日与月的间隙里大笑、悲伤。他们唱歌,是因为阳光如此美好。他们劳作,是因为庄稼如此勃发。他们悲伤,是因为总有人免不了告别这世间的冷暖。后辈们进入新世界,经历动荡与迷惘,忍不住频频回望早已远去的昨日。这时候,他们所生发的思念是单纯的吗?他们对村庄所燃起的强烈感情是真实的吗?是真实的,但却不是单纯的,而是复杂曲折的。因为,他们当中没有人愿意再回到过去的世界。即使只能在新的世界强撑面子,纵然面庞已积累太多尘垢,他们宁可在虚荣中郁郁寡欢,唉声叹气,也不愿意回头。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悖论。当我们在城市定居后,村庄的老房子已不能承载“家”的全部含义。那么,村庄这时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是故乡的地理位置?是心灵的慰藉?是童年的芬芳?是亲友的音容笑貌?任凭祖先不断呼唤,偶尔回乡我也只是短暂地停留,而对于我的背弃,村庄以一抔黄土,几缕花香原谅了我。外婆用含糊不清的唠叨给予我祝福,她的嘱咐携带着风霜的粗粝。风霜在外婆的皱纹中刻下岁月的痕迹,这些皱纹又在我心中织就一张命运之网,致使一切平衡都被打破。如今我已年近三十,依然忍不住回望,只是目光多了几分凝重,几分释然。我更多时候想着去理解它,而不是向它索取,面对它,我也已不是逃离的姿态,因为它已经栓不住我了,它连迫使我逃的力量都没有了。这时我们的关系开始变得单纯。这时候,不是我在审视村庄,而是变成村庄在审视我。每逢我回乡,村庄就盯着我的面庞,衣着,审视一番,直到得出满意的结论,才会放心地接纳我。随后,我发现村庄在嘀嘀咕咕,话语夹杂着往日的嫉妒、今日的释然。起初,村庄的眼神在说,我们之间存在天然的界限,如同我们都是相似的父母所生。直到有一天,村庄看见我也穿上粗布衣裳干活,面朝黄土背朝天,村庄终于在认同中接纳我,“你们读书人没啥不一样的,”村庄说,“我们是一样的人了。”这时候,村庄不再对我的离开和归来特别看待了,仿佛我还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孩子,每一次的离开和归来,就如同小时候背着书包上学放学一样。第21页共21页
这时候,村庄对我而言,既是一个地名,又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还是一种情绪,一种声音,一种气息,一种心理意义的念想。(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头部分写自己对两种逃离村庄方式的否定,但外婆和外婆所指明的逃离方式赋予村庄特有的感情和意义。B.在与同学们的对比当中,作者对来自于村庄的经历感到孤独和羞耻,开始重新寻找对村庄的庇护和认同感。C.作为逃离农村进入城市生活的代表,作者和更多的人一样经历过动荡和困惑,甚至忍受虚荣心的折磨。D.作者在审视村庄的时候感觉村庄也在审视,其实是用村庄生活的特殊视角审视自己的思想与变化。7.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8.“我们这一代人的悖论”,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9.作者不止一次地审视自己和村庄的关系,得到哪些认识?10.文中多次强调自己的“逃离”,又多次审视“与村庄的关系”,这样写是否矛盾?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答案】6.B7.两次使用排比句式,写出了村庄的人们简单幸福的生活,与闯荡新世界的痛苦形成对比。8.虽然在村庄里的生活简单快乐,但是新一代来自村庄的人却愿意忍受在虚荣中郁郁寡欢、唉声叹气,也不愿意再回到村庄生活。9.①最初,因为贫穷而逃离,审视自己和村庄的关系,重新找到了对村庄的认同感;②后来虽然对村庄有更多的理解,但忍受不住远方的诱惑,对村庄产生真实而复杂的感情;③多次逃离之后心中产生很多疑问,审视之后,认识到村庄对自己的多重意义。10.不矛盾。多次逃离都迫使自己审视与村庄的关系,逃离是物质的逃离,而审视之后,得到了精神的回归与感情的认同。【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B.“作者对来自于村庄的经历感到孤独和羞耻”有误,作者感到羞耻的并不是来自村庄的经历,而是躲避集体生活,不敢面对自己的贫穷。故选B。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5题。觅渡,觅渡,渡何处梁衡第21页共21页
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他就义时才36岁,可人们已经纪念了他60年,而且还会永远纪念下去。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叫觅渡河。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八七会议”他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担,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但是他随即被王明,被自己的人一巴掌打倒,永不被重用。他其实不是被国民党杀的,是为左倾路线所杀。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而他先是仔细地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教师也挤进来听。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当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秋白被排挤离开党的领导岗位后,转而为文,短短几年著译竟有500万字。鲁迅与他之间的敬重和友谊,就像马克思与恩格斯一样的完美。秋白夫妇到上海住鲁迅家中,鲁迅和许广平睡地板,而将床铺让给他们。秋白被捕后鲁迅立即组织营救,他就义后鲁迅又亲自为他编文集,装帧和用料在当时都是第一流的。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近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他的俄文水平在当时的中国是数一数二了,他曾发宏愿,要将俄国文学名著介绍到中国来。他牺牲后鲁迅感叹说,本来《死魂灵》由秋白来译是最合适的。这使我想起另一件事。和秋白同时代的有一个人叫梁实秋,在抗日高潮中仍大写悠闲文字,被左翼作家批评为“抗战无关论”。他自我辩解说:人在情急时固然可以操起菜刀杀人,但杀人毕竟不是菜刀的使命。他还是一直弄他的纯文学,后来确实也成就很高,一人独立译完了《莎士比亚全集》。现在,当我们很大度地承认梁实秋的贡献时,世人更不该忘记秋白这样的情急了用菜刀去救国救民,甚至连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扑上去的人。如果他不这样做,留把菜刀作后用,留得青山来养柴,在文坛上他也会成为一个、甚至十个梁实秋。但是他没有。第21页共21页
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革命史上有多少英雄就有多少叛徒。像曾是共产党总书记的向忠发、政治局委员的顾顺章,都有一个工人阶级好出身,但是一被逮捕,就立即招供。而秋白偏偏以柔弱之躯演出了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他刚被捕时敌人并不明他的身份,他自称是一名医生,在狱中读书写字,连监狱长也求他开方看病。其实,他实实在在是一个书生、画家、医生,除了名字是假的,这些身份对他来说一个都不假。这时上海的鲁迅等正在设法营救他。但是一个听过他讲课的叛徒终于认出了他。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向来是以理行事,所谓士可杀而不可辱。秋白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已达到自由阶段的知识分子。蒋介石威胁利诱实在不能使之屈服,遂下令枪决。刑前,秋白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令敌开枪。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这在一般人看来真是多余。我们看他短短的一生斗争何等坚决:他在国共合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斗争,永远功彪史册;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动鬼神。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渺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这里却非要说一说这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这又是一种惊人的平静。就像敌人要给他治病时,他说:不必了。他将生命看得很淡。现在,为了做人,他又将虚名看得很淡。他不但解剖了自己的灵魂,在这《多余的话》里还嘱咐死后请解剖他的尸体,因为他是一个得了多年肺病的人。这又是他的伟大,他的无私。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特别是一些地位越高的人越爱这样做,别人也帮他们这样做,所谓为尊者讳。而他却不肯。作为领袖,人们希望他内外都是彻底的鲜红,而他却固执地说:不,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遐想。他是一个内心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来往觅渡的小舟。秋白就是从这里出发,四处奔波。他生命短促,行色匆匆。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没入历史的年轮。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自刎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将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秋白不朽。附:第21页共21页
在《觅渡》中的目标是怎样发现人的价值,挖掘人的价值,想写出一种人格的力量和做人的道理。人也是永远探究不完的课题。人的精神世界其广阔、博大、复杂,人是另外一个宇宙。——梁 衡《我写<觅渡,觅渡,渡何处>》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家。——鲁迅挽秋白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中的“觅渡,觅渡,渡何处”既开篇巧妙自然地照应了题目,又一语双关,恰当地概括了瞿秋白不停地探索的一生,非常耐人寻味。B.同样是死,李逵与瞿秋白的区别是:前者是理性的,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是积极的,后者对生与死的理解更多的是鲁莽和冲动。C.梁衡把历史迷离的真相、人物真实的内心(理)和作者感伤的叹息(情)交织在一起,充分探寻瞿秋白纵横交错的复杂内心,从而达到了同类散文少有的感人深度。D.作为革命家,他的一生是求索的,也是失败的。而他的失败的革命历程仍然值得后人尊敬,就是因为,一个人生命中的精神底蕴连及他的人格品质,会比之功名更深刻更有力地给历史留下印记。12.如何理解“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1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14.作者叙写瞿秋白的生平事迹时为什么提到梁实秋、向忠发与“涂脂抹粉打扮自己”的人?请结合材料分析作用。15.梁衡希望在《觅渡》中挖掘人的价值,鲁迅说:“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瞿秋白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结合全文内容,分条陈述瞿秋白的人格力量内涵。【答案】11.B12.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他也是永远探究不完的课题(他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精神世界其广阔、博大、复杂,他是另外一个宇宙。他的人格的力量和做人的道理需要我们一直去发现,去挖掘。13.①使用对举句式,将瞿秋白与项羽相提并论(比照)。揭示了他们为了自己内心的追求,做出了异乎常情的选择,将生命的价值向上推了一层,虽败犹荣,价值长留,精神永存,留待后人回味怀念。②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写出了瞿秋白写《多余的话》勇于解剖自己的高尚情怀。③后一句卒章显志(点明中心)。给予瞿秋白高度评价,流露了景仰之情。14.作者叙写瞿秋白的生平事迹时提到梁实秋等人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衬托)的写法,如第二自然段拿第21页共21页
在抗日高潮中仍大写悠闲文字的梁实秋与情急了用菜刀去救国救民的瞿秋白对比,第三自然段拿曾是共产党总书记、但一被逮捕就立即招供的向忠发与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瞿秋白对比,第四自然段拿历史上那些为自己涂脂抹粉、极力隐恶扬善的人与用语自我解剖的瞿秋白做对比,以此从反面衬托出瞿秋白精神的可贵、人格的崇高和形象的伟大。15.作为革命家,他的一生是求索的,也是失败的。而他的失败的革命历程仍然值得后人尊敬,就是因为,一个人生命中的精神底蕴连及他的人格品质,会比之功名更深刻更有力地给历史留下印记。瞿秋白其人虽已离世,但其精神永存人间。①他放弃自己的才华,选择了以天下为己任,体现了心忧天下、勇于投身革命的英雄气概;②在艰难的革命道路上,面对生的希望,他选择了舍生取义,体现了他作为革命者的坚强不屈的精神;本他可以死得轰轰烈烈,他却选择写了一篇《多余的话》,非要说自己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真实自我的追求和独立人格的探索。【详解】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B.“前者是理性的,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是积极的,后者对生与死的理解更多的是鲁莽和冲动”错误,由文中“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可知,前者对应“瞿秋白”,后者对应“李逵”。故选B。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邢玉明谈歌锔匠邢玉明怎么也没想到,县委书记会找上门来,请他给港商曹柏青先生的三件文物瓷人锔裂隙。当年农村贫穷,破碗破盆破锅什么的,舍不得扔,就请人锔一锔,修补后再用。邢玉明锔碗锔盆锔锅,远近闻名。只是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后,农人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锔锅锔碗的渐渐少了。邢玉明的锔匠活终究暗淡下去,再也没有主顾了,他的锔弓和锔子,彻底闲置了。“这种活儿,我已经多年不干了,我今年都七十三了,眼力不行了,手也不行了,真是不行了!”县委书记说:“这跟锔碗锔盆差不多,有什么不行的。这事就这么定了!市里的招商引资可是大事,市长等着回信呢!”话讲到这个份上,邢玉明只有答应了。第21页共21页
邢玉明与婆姨乔明枝被接到市里,在博物馆的招待所住下。当天晚上,有关部门给邢玉明乔明枝接风,市文化局长代表市领导给邢玉明夫妇敬酒,邢玉明夫妇只是干干地陪笑。第二天,港商曹柏青先生亲自陪着他们去了博物馆。邢玉明看了看那三件瓷人的裂隙,始终不说话。如此两天,他坐在瓷人的旁边呆呆地傻看,摸着瓷人悠然地叹气。最后那天,大收藏家丁也成老先生来了,站在邢玉明的身边问:“老师傅,这件活儿能做么?”邢玉明笑了笑:“您说呢?”这天夜里,邢玉明让人搬了两架立梯,他提着工具,被人扶着,爬了上去坐了,乔明枝提着一只马灯,坐在另一架立梯上。事先,博物馆的人提出拉一道照明线,邢玉明摇头不肯,他说电灯有热度,锔活儿的时候,怕有影响。丁也成担心地问:“邢师傅,这样模糊的光线下干活儿,您有把握吗?”邢玉明笑道:“您要是信得过我,让我做就是了。您要是担心,就换人吧。”丁也成连忙摆摆手:“邢师傅,您干活儿吧。”邢玉明就扯动了锔弓,开始干活了。马灯的光线暗淡,人们什么也看不清楚,只听到锔弓嗡嗡地响,谁也不知道邢玉明是怎么样锔的。人们也能听到邢玉明与乔明枝慢声细语说着什么,他们使用的是家乡土话,人们听不明白。到了快天亮的时候,人们看到,三件瓷人,已经被邢玉明锔上了,邢玉明和乔明枝被人从梯子上扶下来。三件瓷人,竟然锔得天衣无缝。围观的人发出一片感慨声,曹柏青先生带头鼓起掌来。丁也成看得眼呆,喃喃道:“鬼斧神工啊!邢老师傅,真是……”人们这才恍然想起邢玉明夫妇,四下去看,邢玉明夫妇已经没有了踪影。丁也成认为他们夫妇熬了一夜,大概累了,去睡觉了,便让文物局的小赵去请邢玉明夫妇,先吃早饭,然后再休息。一会儿,小赵匆匆回来说:“丁先生,邢玉明夫妇已经走了。”丁也成刚刚吃进嘴里的一口稀饭吐了出来:“走了?他们怎么走的?”小赵说:“应该是坐长途汽车走的。”丁也成说:“你快去追他们回来,至少要他们留下那件锔弓。你问问那老师傅,他要多少钱,我收购了。”小赵赶紧着去了。丁也成再也吃不下去了:“这是民间的宝贝!那老师傅可是活着的文物啊!”小赵开车一路追到了邢玉明夫妇乘坐的长途汽车。小赵拦下汽车,找到了邢玉明,夫妇俩正昏昏地睡觉呢。他说了丁也成的意思,请邢玉明夫妇回去。邢玉明笑道:“不回去了。没听说过,锔匠还要看自己锔过的手艺。”乔明枝也笑:“家里还有活儿呢。不耽误你们了。”小赵乞求说:“邢师傅,丁先生一定要您二位回去的。对了,他还说起您的家伙什,他还要买下来呢!”第21页共21页
邢玉明一怔,呵呵地笑了:“买?这东西他也稀罕么?那好了,我白送给他了。”说着,他就起身把锔弓袋子从行李架上取下来,递给了小赵。小赵急忙问:“邢师傅啊,您还没说价钱呢!”乔明枝一旁摆了摆手,呵呵笑道:“什么价钱啊。他刚刚不是说过了么,白送给那位先生了。你快下车吧,都耽搁大家赶路了。”小赵下了车,眼看着长途汽车扬尘而去了。去年丁也成先生在香港举办收藏精品巡回展。在几千件藏品中,有人看到了邢玉明的那把锔弓,注着出处,锔弓颜色陈旧,像是从某一个遥远的地方截取下来的一段历史。(有删改)16.请简要分析邢玉明这一人物形象17.请探究小说结尾“锔弓颜色陈旧”的意蕴。1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邢玉明的锔匠活终究暗淡下去”,这样的叙写既交代了他“没想到”的原因,也为下文他的婉拒作了铺垫。B.“他坐在瓷人的旁边呆呆地傻看,摸着瓷人悠然地叹气”,这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描摹邢玉明准备工作的状态。C.小说中丁也成对邢玉明大加赞赏前的两次怀疑,侧面表现了民间艺人默默无闻、不易被关注的特点。D.乔明枝说的“你快下车吧,都耽搁大家赶路了”,既表达了对车上人的歉意,也流露出“家里还有活儿”的着急。【答案】16.(1)邢玉明是一名民间艺人,手艺精湛。当年,锔匠活远近闻名;县委书记会找上门来,请他给港商曹柏青先生的三件文物瓷人锔裂隙;三件瓷人,竟然锔得天衣无缝。(2)邢玉明以大局为重,识大体,能担责任。县委书记说给港商曹柏青先生的三件文物瓷人锔裂隙这件事关系到市里招商引资,邢玉明只有答应了。(3)邢玉明淡泊名利,默默无闻。把三件文物瓷人锔完裂隙后,不等赞扬,默默无闻地做完自己的工作,没有打招呼就坐长途汽车回家,还把锔弓白送给了丁也成。(4)邢玉明谨慎,做活时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准备工作时间长,不说话只观察;电灯有热度,锔活儿的时候,怕有影响,干活时用光线暗淡马灯照明,用家乡土话和妻子交谈。17.第21页共21页
(1)照应题目和开头。题目《邢玉明》,邢玉明就是一位锔匠,锔弓是他的工具,“锔弓颜色陈旧”点明了邢玉明的身份以及这份手艺时间的久远。(2)烘托人物形象。“锔弓颜色陈旧”烘托了邢玉明手艺的精湛,使用时间长,他具有传统民间艺人所特有的时代精神。(3)深化文章主旨。“锔弓颜色陈旧”,时代感强,表明这种传统民间手艺可能已经失传,工具只能作为收藏品,表明这种手艺以前存在过。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民间手艺失传的惋惜之情以及对这种手艺精神内涵的挽留和召唤。18.D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围城(节选)钱钟书①柔嘉不愿意姑母来把事闹大,但瞧丈夫这样退却,鄙薄得不复伤心,嘶声说:“你是个懦夫!懦夫!懦夫!我再不要看见你这个懦夫!”每个字像鞭子打一下,要鞭出她丈夫的胆气来,她还嫌不够狠,顺手抓起桌上一个象牙梳子尽力扔他。鸿渐正回头要回答,躲闪不及,梳子重重地把左颧打个正着,迸到地板上,折为两段。②鸿渐惊骇她会这样毒手,看她扶桌僵立,泪渍的脸像死灰,两眼全红,鼻孔翕开,嘴咽唾沫,又可怜又可怕,同时听下面脚步声上楼,不计较了,只说:“你狠,啊!你闹得你家里人知道不够,还要闹得邻舍全知道,这时候房东家已经听见了。你新学会泼辣不要面子,我还想做人,倒要面子的。”走近门大声说:“我出去了!”慢慢地转门钮,让门外偷听的人得讯走开然后出去。柔嘉眼睁睁看他出了房,瘫倒在沙发里,扶头痛哭。③鸿渐走出门,神经麻木,不感觉冷,意识里只有左颊在发烫。头脑里,情思弥漫纷乱像个北风飘雪片的天空。他信脚走着,彻夜不睡的路灯把他的影子一盏盏彼此递交。他仿佛另外有一个自己在说:“完了!完了!”散杂的心思立刻一撮似的集中,开始觉得伤心。左颊忽然星星作痛。同时感到周身疲乏,肚子饥饿。鸿渐本能地伸手进口袋,想等个叫卖的小贩,买个面包,恍然记起身上没有钱。他无处可去,想还是回家睡。他看表上十点已过,不清楚自己什么时候出来的,也许她早走了。④他一进门,房东太太听见声音,赶来说:“方先生,是你!你家少奶奶不舒服,带了李妈到陆家去了,今天不回来了。这是你房门的钥匙,留下来交给你的。你明天早饭到我家来吃。”鸿渐心直沉下去,捞不起来,机械地接钥匙,道声谢。房东太太像还有话说,他三脚两步逃上楼。第21页共21页
⑤开了卧室的门,拨亮电灯,破杯子跟断梳子仍在原处,成堆的箱子少了一只。他呆呆地站着,身心迟钝得发不出急,生不出气。柔嘉走了,可是这房里还留下她的怒容、她的哭声、她的说话,在空气里没有消失。他望见桌上一张片子,走近一看,是陆太太的。忽然怒起,撕为粉碎,狠声道:“好,你倒自由得很,撇下我就走!滚你的蛋,替我滚,你们全替我滚!”这简短一怒把余劲都使尽了,软弱得要傻哭个不歇。和衣倒在床上,觉得房屋旋转,想不得了,万万生不得病!明天要去找那位经理,说妥了再筹旅费,旧历年可以在重庆过。心里又生希望,像湿柴虽点不着火,而开始冒烟,似乎一切会有办法。⑥不知不觉中黑地昏天合拢、裹紧,像灭尽灯火的夜,他睡着了。最初睡得脆薄,饥饿像镊子要镊破他的昏迷,他潜意识挡住它。渐渐这镊子松了、钝了,他的睡也坚实得镊不破了,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⑦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有删改)注 本文节选自《围城》结尾部分,主要情节为方鸿渐和孙柔嘉在结婚定居上海后,因双方家庭和亲族,甚至佣人的介入,矛盾更为复杂,不断发生龃龉和纠纷。最后,方、孙的矛盾终因前者辞去报馆资料室主任而面临再次失业时激化,刚建的新家解体,方鸿渐打算投奔在重庆当官的赵辛楣谋取职业。1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中方鸿渐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家庭生活上:一方面,他希望过真诚愉快自由的家庭生活;另一方面,他又软弱无能,摆脱不开旧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压力。B.方鸿渐进卧室之后情绪变化有一个过程,从失望苦恼到愤怒狂躁,最后沮丧无奈。C.节选部分的情节是因为夫妻吵架,方鸿渐出走,最后心绪不定返家,最后借老钟的声音暗示了家庭的解体。D.选文表现了方鸿渐老练机智但易变盲动的性格特征,既懦弱退让又爱面子。20.妙用比喻是钱钟书的写作特色,请从第③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加以赏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21.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9. A第21页共21页
解析 B项方鸿渐的情绪是最后又萌生希望。C项“最后借老钟的声音暗示了家庭的解体”错。D项“老练机智”不恰当。20、“头脑里,情思弥漫纷乱像个北风飘雪片的天空。”以雪片的纷飞,形象地描绘了方鸿渐心绪的繁多凌乱,暗示了家庭矛盾的复杂错乱;也用雪天的寒冷,写出了方鸿渐内心的凄冷和痛苦。21、晚点的时钟富有象征意义:(1)形象地讽刺了方鸿渐生活在新的时代却有着落伍的家庭观念;(2)它既是围城冬夜环境的组成部分,也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婚姻解体的感伤和同情;(3)暗示了对人生困局的无奈。六、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最美的生活葛亚夫(1)简洁不是简单。简单,有可能是贫乏或单薄,甚至有可能是可怜巴巴的寒酸。简单,如同枯树枝干,只能够用来烧火,别无他用。简洁也不是我们传统意思上艰苦朴素中的朴素。朴素,当然也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朴素很可能是洗旧的表服,被阳光晒得发白而缺少了应该具有的色彩。(2)简洁的洁,不仅仅是干净的意思,这里的洁,包括着美的意味。因此,对比简单或朴素,简洁体现更多的是美,而这神美不是唐朝美人那种臃肿肥胖的美,而是那种以简洁践条句勒出来的现代美。(3)简洁所呈现出的美,是齐白石和八大山人用最少的笔墨留出最大的空白所画出的写意式的美,是米罗和蒙德里安以干净爽朗的线条色彩和几何图彤所构筑的象征性的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是简洁;“行到闲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更不是简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是简洁;“一去两三里,烟村四五家”,就是简洁。(4)简洁,对应的不仅是物化的奢侈豪华,同时也是精神的杂乱无章。千树万树,沉醉酣醉,正是生活坐标系简洁所对应的那奢靡的一极。现代的生活,拜物教的侵蚀,犬儒主义的盛行,人们越来越崇尚物质的占有和享乐,洒池肉林,娇妻美妾,香车豪宅,千金买笑,百杯买醉……欲望像是追求的无底洞,贪婪成了成功的光荣花,赚钱变为了人生第一的需要和幸福的惟一标志。人为物役,钱为君主,心被挤压得千疮百孔尘垢重重,离简洁怎幺能不越来越远?甚至以简洁为丢脸而不屑一顾,视简洁为简单而不值一提,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一点不足为奇。(5)不要说那些贪官污吏,那些大款富婆,他们的日子已经发霉,他们生活的字典里早没有了简洁的字眼,酒嗝中散发着腐臭的气味。就是在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和简洁也越来越背离,将简洁越来越遗忘,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第21页共21页
(6)在我看来,起码有这样三点,一是我们的吃饭,越发变得繁文缛节起来,为吃饭花的心思、浪费的人力物力,不计其数。二是房屋的装修,越发不知节度,巴洛克雕饰罗马柱,红木家具羊皮欧式灯,以豪华以金碧辉煌为蔓为荣。三是女人的打扮,脸上化妆的脂粉越发厚重,走起路来粉末飞扬,手上脚上的仝银饰品越发繁多,不走路都叮咚作响,不是为了点缀而是为炫耀。这些早已和简洁背道而驰,可是我们还以为这样的生活就是我们所期望的幸福和美的生活。(7)简洁的生活,看似简单,其实是多么的不容易做到,即使我们只是普通人。因为我们就被这样崇尚奢华制造奢靡繁衍奢侈的生活包围着,“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要想跳出这样的包围,该需要多么坚定的定力。(8)这种定力,就是要求我们认定:简洁的生活,其实是最美的生活,这是因为这种美里包含着对现代越发堕落的虫活的沉淀,沉淀下那些侵蚀我们的杂质和腐蚀剂。(9)简洁,有时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就像毫不值钱的麦秸,简洁几下,可以做成漂亮的麦秸画:就像毫不起眼的石头,简洁几斧头,可以做成精美的雕塑;就像毫无色彩的芦苇,却可以做成洁白的纸张;就像毫无分量的竹子,只要简洁地凿几个眼,可以做成能够吹出美妙旋律的笛子。(10)没错,简洁的生活,其实是以少胜多的生活,少的是我们对物质的贪得无厌,少的是对心灵和精神自由展开的空间,让我们的心里多一些音乐般美好的旋律。(11)简洁,看起来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是审美的一种要求;其实,更是现代精神自由的一种体现,是价值系统平衡的一个支点。2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二段在前文的基础上引出了简洁含有美的意味,明确简洁的美是简洁线条勾勒出来的现代美。B.第四段中“精神的杂乱无章”,指的是人们被物欲役使,丧失了精神追求,弄不清什么是真正的幸福。C.人们在吃饭、装修、女性的打扮上,误以为奢侈就是幸福和美,因此逃离这样的生活是需要定力的。D.文章先从概念入手,阐述简洁的含义,进而讨论社会现实,再提出自己倡导的生活方式,思路清晰。23.赏析文中画线语句。(5分)答:24.为什么说“简洁是最美的生活”?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第21页共21页
答案:22.C23.①运用引用和对比的手法,(2分)②承接上文,进一步明确了简洁的美的写意性、象征性,引起下文对物质奢侈豪华的否定,为深化文章主旨做铺垫。(2分)③表达生动形象,句式整齐,语言给人以美的感受。24.①简洁是一种简洁线条勾勒出来的有写意性、象征性的美,简洁的生活能抵御奢侈生活的杂质和腐蚀,简洁的生活能以少胜多,体现精神自由。因此作者认为“简洁是最美的生活”(3分)②作者对简洁的持欣赏的态度,冷静反思日常生活人们和简洁越来越背离的现状,真诚地期待简洁的美好生活。(3分)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书房梦葛亚夫⑴归有光写过一则短文,名字叫《杏花书屋记》。文章记述了他朋友父亲的一个梦: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期间,声琅然出户外。父亲将这个梦告诉儿子后,嘱咐道:“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⑵中国的读书人,谁都会有这样一个书屋之梦。坐拥书城,书房便不仅成为读书人被人认可的一个标志,也成为读书人对外拿得出手的或值得骄傲的一张名片。特别是在住房紧张,经济拮据的年代,书房更是很多读书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一个梦。⑶具体到我自己,有这样一个梦,是我读初一的那一年。我的一个同学的父亲,是当时《北京日报》的总编辑。有一天,这位同学邀请我到他家去玩,我第一次见到了书房是什么样子,那一个紧挨一个的书柜里排列整起的书籍,让我叹为观止。要是我也有这样一个书房该多好啊!梦在当时就这样不切实际地升腾……⑷当时,我连一个最简陋的书架都没有,我少得可怜的一些书,只好蜷缩在拥挤的家中墙角的一个只有区区两层的鞋架上。没有书房,退而求其次,我的梦想是有一个书架也好。⑸我终于有了一个书架,是在那之后十四年的1974年,我从北大荒返回北京当中学老师。发了第一个月工资,便迫不及待地跑到前门大街的家具店,花了22块买回一个铁制书架。那时,我的工资一个月只有42块半。⑹起初,我的书还放不满书架。但是,没过两年,书就多得放不下了。一开始的书房之梦,如同冻蛇,僵而未死,蠢蠢欲动地复活了。⑺二十六年之后,我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一间比较宽敞的书房。两面墙摆满了当年同学家那样的书柜,书柜里也挤满了那样多花花绿绿的书。我也像当年同学父亲一样老了,在书房梦的颠簸中,青春一去不返。第21页共21页
⑻短暂的兴奋,如绚丽的焰火,逝去后,忽然,我很是有些失落。⑼记得书放在鞋架子上的时候,那些书,翻来覆去,不知看过多少遍。⑽那个铁制书架上的书,我也都全部看过,不仅自己看,还推荐给朋友看。朋友来我家,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到那个书架旁翻书,然后抽出一本,朗读一段,和我探讨,或者争论。那时候,书中仿佛真的会有黄金屋和颜如玉一般,令我们痴迷。⑾如今,书柜里的书拥挤不堪,已经扔掉很多,很多书自从买回,就没有看过,如今,我很少到书房。读书,写东西,都是躺在卧室的床上。⑿如今,朋友来,更很少到书房,我出的书,送给他们,他们都懒得看,哪里还有兴趣和热情去看不相识的别人的书?兴趣和热情,都放在手机上,除非我的文章被放在手机上,他们才兴致勃勃地扫几眼,然后,水过地皮湿,把它删掉,移情别恋,去读新的电子文章。⒀如今,书房沦落到只是一个摆设,一种虚饰。⒁归有光在那篇文章中,记述他的那个朋友后来在父亲逝去数年之后,遵照父亲的意愿,“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古时,一楹是一间屋子,按照北京老四合院的规距,一般是建有正房三间,已经足够宽敞了。五间屋的书房,足以放下他的贮书万卷。而这万卷书的命运,我猜想,尽管古人崇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但恐怕和我的书房里的那些书的命运一样,是不会被读完的,甚至是连翻都不曾被翻过。⒂我想起早年前看过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的一部话剧,是田汉先生的《丽人行》。剧中那个资本家的家里也放有一个书架,他的太太也爱读书,书架放满了鲁迅的书,几年过后,书架上的书一本也没有了,放满了各种各样的高跟鞋。(有删改)25.文章第⑴段从归有光的《杏花书屋记》写起,有什么作用?(6分)26.请赏析第⑷段画线句子的妙处。(4分)27.第⑻段中作者说“我很是有些失落”,为什么?(4分)28.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以“书房梦”为题的妙处。(6分)答案:25.(1)写古人“杏花书屋”的梦想,表达作者对书屋的向往之情;(2)照应标题,引出下文中国读书人尤其是作者的书屋梦;③引用归有光《杏花书屋记》中的句子,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每点2分)26.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我只有很少的书,连一个简陋的书架都没有,表达出作者对拥有一个书架的强烈渴望。(每点1分)27第21页共21页
.作者梦寐以求的书房现在只是一个摆设,一种虚饰。(1分)(1)书柜里的书很多,但很少看;(1分)(2)没书房想有书房,有了书房,却很少到书房;(1分)(3)以前朋友到访喜欢翻看书架上的书,现在朋友来很少到书房,即使是“我”的书,如果不放到网上,也无人问津。(1分)28.(1)线索作用,以“书房梦”贯穿全文,使行文集中,结构完整严谨;(2)“书房梦”是中国读书人的理想,催人上进,但真正拥有书房后,用于读书的时间却少了,书房只是一个摆设,一种虚饰,梦想与现实的反差引人深思;(3)表现了作者忧戚的心情,对人们只顾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读书生活、精神追求的担忧。(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第21页共21页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展开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钱塘江尽到桐庐(有删改)彭程在浙西北桐庐的山水间行走,时常会与吟咏此地风光的古诗词相遇。这些刻写在江畔诗碑、餐馆墙壁等处的诗句不期然地跳进游人服帘,为这方土地上的美丽做着生动的注脚。桐庐境内,峰峦竞秀,江河争流,山水交融。它的魅力的源泉,当首推富春江。富春江仿佛一条银色的玉带,绾接起两岸的山峦、田野和村落,迤逦连绵。“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这出自晚唐诗人韦庄笔下的诗句,清浅明丽,如同江水般带给人温润熨帖的感受。钱塘江流入桐庐、富阳境内,被称为富春江,这一段江山之美,赢来题咏无数。苏轼曾这样赞美:“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诗人们寄情山水,屐痕处处,遍览天下美景,眼光往往挑剔;但桐庐却让他们这般迷恋痴醉,它该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啊!其实,对于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并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慨叹了。诗画不分家。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它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便晕染成一幅幅画卷。元代,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的山水美景,于是长住下来,绘就了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富春山居图》。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周波渺,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之美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我与富春江的首次相遇,是在桐君山对岸。桐君山是桐庐的标志,相传有一老人,于此山中桐木之下采药结庐,人问其名,老人不语,手指桐木。后来人们就称其为桐君,其所居之山为桐君山,所居之屋为桐庐。这“桐庐”之名也散发着浓郁的隐逸气息。而桐君老人,也成了后世供奉的中药鼻祖。将身心融入这一片清幽山水,显然更容易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的确有人以一种义无反顾的决绝,将整个生命交付给这里的灵山秀水。那一处高阁连亘、飞檐翘角的所在,便是严子陵钓台。严子陵为东汉时代的高士,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后来刘秀即帝位,以盛礼邀严子陵入京,许以谏议大夫的高位,严子陵固辞不就,归隐富春江畔。清晨,山林间飘荡着淡蓝色的雾气,黄昏,江面上闪烁着碎银般的波光;修竹佳木在和风中意空作响,岩石旁侧奇花异草静……数十年间,仰观俯察,静思默想,这里的每一幅画面,每一个细节,都是对自由旷达的生命方式的生动诠释。这缕精神的烟云,自此间的林泉烟霞中氤氲而出,弥散在后世众多典籍文章的册页和字行之间。第21页共21页
连那些胸中鼓荡着侠气剑胆的人,脚步一踏上桐庐的地面,心灵也不由变得柔软温润。最有代表性的无疑该是范仲淹了。这位北宋名臣,因为上疏直言,不为当权者所容,一生屡遭贬谪。第二次被贬,便是出任睦州知州,当时又叫桐庐郡。虽然驻守仅半年多时间,却先后写成《出守桐庐道中十绝》《萧洒桐庐郡十绝》等许多作品,描绘了桐庐的风光物事以及桐庐人惬意恬适的日常生活。这充分表露出他从桐庐山水中发现了一种能够让人移心易志的气质,这使得范仲淹在渴望报效社稷、造福苍生的同时,又向往闲云野鹤,优游林泉。这期间,范仲淹还重建了破败坍记的严子陵祠堂并写下著名的《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以表达无限的心仪之意。是的,置身于这样的山水现场,那些日常汲汲以求的功名利禄之类,在不知不觉中会失却分量;相反,那种似乎遥远缥缈的事物却变得具有质感。今天,在桐庐的山水原野间徜徉行止,分明会有一种与大自然亲密而深切的融入感。仿佛严子陵、范仲淹的魂魄进入了自己的内心。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的当下,对超越了生活品质的追求,譬如“慢生活”的理念——脚步慢下来,心境静下来——愈发成为这里人们的共识。是的,脚步慢下来,心境静下来,才能够更好地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探究存在的奥秘,感悟生命的意义,桐庐境内,有不少明清时代的古村,这里开发的一些旅游休闲项目,将农家生活、乡野情趣与时尚潮流巧妙地结合起来,别有情致。清晨醒来,从所住民宿走出来,走进田野深处,金黄色的野花恣肆地开放,三五成群的母鸡在田埂边觅食,水塘旁有水鸟梳理羽毛……在这样原始补拙的环境中驻足,会真切地感受到生活是有根系的,心中会有一种笃实的家园感。沉浸在质朴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历史人文氛围中,不经意间会不会忽略了桐庐的另一种光彩?今天的桐庐经济发达、产业丰富,是多个领域中的翘楚。走在城区街道上,感觉分明就是一座很有规模的现代化繁华都市。从这里起步的那几家快递巨头,占据了中国快递业的大量市场份额,可以堪称是桐庐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生动隐喻。就要离开桐庐,又一次从桐君山对面的江畔经过,又看到传说中中药鼻祖栖身的地方,不由得想到:星移斗转,人世更替,而大自然始终是人类的一味大药。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将现实世界里的桐庐山水与艺术世界里的桐庐山水融合为一体,展现出秀丽的风光形胜和丰盈的诗画情韵。B.东汉的严子陵、北宋的范仲淹以及元代的黄公望归隐富阳江畔,将身心融入自然山水,构筑出别样的生命方式。C.今天的桐庐所开发的一些旅游休闲项目,依托明清时代的古村,融合了多种元素,充分体现出“慢生活”的理念。D.文章两次写到桐君山,作者在此处与美丽的富春江相遇又告别,桐君传说深厚的文化内蕴引发了作者深沉的思考。2.分析“将身心融入这一片清幽山水,显然更容易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一句在文中的作用。第21页共21页
3.对于已成为桐庐人们共识的“慢生活”理念,你有着怎样的看法?4.有人认为倒数第二段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请简述理由。5.文章最后一段说:“星移斗转,人世更替,而大自然始终是人类的一味大药。”这句话有着怎样的深刻含意?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1.B2.(1)内容上写大自然的清幽美好以及静谧安然的山水风光对人身心的净化和诱惑力。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承接上文关于桐庐山的传说以及名称的由来,又引出下文义无反顾选择将整个生命交付给桐庐的灵山秀水的严子陵及其钓台的内容。主旨上,突出清幽山水的魅力,让人产生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表达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之情。3.我认可这种“慢生活”理念。慢生活,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健康的心态,它和积极的奋斗不矛盾,是对人生的高度自信,是一种旅行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可以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以及传统,在工作和生活中适当地放慢速度和节奏有利于更美好地生活。慢生活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4.(1)不可删去。这一段写出了桐庐的经济发展状况、现代化程度,表明桐庐既有充满萧散淡泊的诗意、容易使人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的清幽山水,又有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保留这一段,其意图是,这里所倡导的是“慢生活”,让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人们,走进自然山水,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但并不是让人们像古人那样放弃功名利禄,远离人世,归隐自然山水;也不是一味地融入大自然,仰观俯察,静思默想,而不去从事正常的社会活动。(2)可以删去。文章自始至终写桐庐的山水之美和这种美对人的生命方式的改变、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提升。而这一段写桐庐的经济发展状况、现代化程度,游离文章主体内容,删去这一枝蔓,不但不影响文章结构的完整,还使文章脉络更加畅通,内容更加集中,更有力地突出主题。5.含意:从古到今,大自然始终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能使人萌发对于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具有修复人类心灵、提升生命意义的作用。分析:古代,无数文人画家,寄情自然山水,创作出艺术作品以陶冶性情;严子陵固辞不就,灵山秀水给了他自由旷达的生活;范仲淹屡遭贬谪,借自然山水消解功名利禄之心,获得了心灵的安定。今天,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日渐富足,却往往忽视心灵与精神的涵养,需要“慢生活”,时常在原始朴拙的环境中驻足,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从而感悟到生活的本质,使过于物质化的心灵得以疗救,以获得家园感。【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第21页共21页
“北宋的范仲淹以及元代的黄公望归隐富阳江畔”错误。原文第三段说“元代,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的山水美景,于是长住下来”,第七段说“最有代表性的无疑该是范仲淹了。这位北宋名臣,因为上疏直言,不为当权者所容,一生屡遭贬谪。第二次被贬,便是出任睦州知州,当时又叫桐庐郡”,可见北宋的范仲淹、元代的黄公望并非归隐。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段落作用的能力。内容上写将身心融入大自然的美好风景中,容易产生一种对自在悠然生活的向往之情。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即第六段“我与富春江的首次相遇,是在桐君山对岸。桐君山是桐庐的标志,……其所居之山为桐君山,所居之屋为桐庐。这‘桐庐’之名也散发着浓郁的隐逸气息”,又引出下文“的确有人以一种义无反顾的决绝,将整个生命交付给这里的灵山秀水。那一处高阁连亘、飞檐翘角的所在,便是严子陵钓台”。效果上,突出清幽山水可以让人身心放松解除疲劳,忘掉世俗烦忧,内心得以净化进而在美好中获得悠然自在的快乐这个中心思想,富有感染力。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相关概念的理解分析能力。结合“今天,在桐庐的山水原野间徜徉行止,分明会有一种与大自然亲密而深切的融入感”分析,这是“慢生活”的体现,人和自然和谐相融,在美景中愉悦身心,释放生活的烦恼。结合“仿佛严子陵、范仲淹的魂魄进入了自己的内心”分析,意在告诉我们古圣先贤早就体会到了慢生活的自在美好,作为今天的人们,更应该在创造物质生活之余学会精神享受。结合“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的当下,对超越了生活品质的追求,譬如‘慢生活’的理念——脚步慢下来,心境静下来——愈发成为这里人们的共识”分析,可见“慢生活”理念在人们心里已经达成了共识,所以这种生活方式也是不可或缺的。结合“是的,脚步慢下来,心境静下来,才能够更好地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探究存在的奥秘,感悟生命的意义,桐庐境内,有不少明清时代的古村,这里开发的一些旅游休闲项目,将农家生活、乡野情趣与时尚潮流巧妙地结合起来,别有情致”分析,“慢生活”的美好心境以及如何获得慢生活,同时慢生活的精神享受与物质的追求并不矛盾,这里可以合二为一实现双赢。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是探究题,答案不唯一,首先要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然后再陈述理由,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这是得分的关键点,尽可能分条陈述,使条理清楚。陈述时可以结合情节的发展、内容主旨的表达等分析。第21页共21页
文章倒数第二段主要写桐庐的经济发展状况、现代化程度。考生可以回答可以删去,也可以回答不能删去。如果回答可以删去,主要从文章整体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从内容上看,文章无论是开端的诗词之美,到山水之美,再到人文之美,自始至终写桐庐的山水之美和这种美对人的生命方式的改变、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提升。而这一段写桐庐的经济发展状况、现代化程度,“今天的桐庐经济发达、产业丰富,是多个领域中的翘楚。走在城区街道上,感觉分明就是一座很有规模的现代化繁华都市。从这里起步的那几家快递巨头,占据了中国快递业的大量市场份额,可以堪称是桐庐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生动隐喻”这些都游离了文章主体内容。从结构上看,删去这一枝蔓,不但不影响文章结构的完整,还使文章脉络更加畅通。另外,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讴歌山水之美和这种美对人的生命方式的改变,这一段记述显然与主题不合。如果回答不可删去,也要从文章整体的内容、主题等方面回答。从内容上看,这一段“今天的桐庐经济发达、产业丰富,是多个领域中的翘楚。走在城区街道上,感觉分明就是一座很有规模的现代化繁华都市。从这里起步的那几家快递巨头,占据了中国快递业的大量市场份额,可以堪称是桐庐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生动隐喻”写出了桐庐的今天的样子,与前文所写的山水自然美好契合一起,一是物质基础,一是精神层面,一切超脱的美好感觉其实是离不开经济发展状况的,所以说这一段所写的现代化程度是自然美好的保障,所谓生活既有眼前的苟且,又要有诗和远方,表明桐庐既有充满萧散淡泊的诗意、容易使人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的清幽山水,又有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人们毕竟不再是古代的人们,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既要有现代的生活节奏,也要保留有诗意栖居的心灵,留下这一段,其意图是,这里所倡导的是“慢生活”,让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人们,走进自然山水,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但并不是让人们像古人那样放弃功名利禄,远离人世,归隐自然山水;也不是一味地融入大自然,仰观俯察,静思默想,而不去从事正常的社会活动,是让人们正视生活,诗意的栖居。文章的主旨不单单是讴歌山水之美,更有现代生活之美,这种现代之美,也是这片神祇土地创造出来的。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要求考生能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即是理解体会词语、句子的含义;根据上下文,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第21页共21页
“星移斗转,人世更替”的意思是自然万物和人世都在运动变化着,而人的生命有限,自然是永恒存在的,意在启迪我们,应该珍爱生活和生命,学会享受自然以及生活的美好。理解“大自然始终是人类的一味大药”这句话,首先要理解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感受和改变,文中说,“将身心融入这一片清幽山水,显然更容易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这是大自然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给人们的感受,使用了比喻修辞,本体为大自然,喻体为对人身心的“治愈”——熏陶净化舒缓效果。文中还说“连那些胸中鼓荡着侠气剑胆的人,脚步一踏上桐庐的地面,心灵也不由变得柔软温润”“望峰息心”“从桐庐山水中发现了一种能够让人移心易志的气质”,这些句子说明,人们生活于世,忙忙碌碌,我们似乎呈现一种病态的追求,而自己浑然不觉,只有大自然伟大的美才会让我们“移心易志”,所以,这句话的含义是大自然用它萧散淡泊的诗意,能使人萌发对于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具有修复人类心灵、提升生命意义的作用。分析句子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文中所列举的文人画家入手,也可以结合作者的感受分析,他说“清晨醒来,从所住民宿走出来,走进田野深处,金黄色的野花恣肆地开放,三五成群的母鸡在田埂边觅食,水塘旁有水鸟梳理羽毛……在这样原始补拙的环境中驻足,会真切地感受到生活是有根系的,心中会有一种笃实的家园感”,这里一方面写出大自然的恬淡美好,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人融入自然的美好感觉。作者告诉我们“今天,在桐庐的山水原野间徜徉行止,分明会有一种与大自然亲密而深切的融入感。仿佛严子陵、范仲淹的魂魄进入了自己的内心。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的当下,对超越了生活品质的追求”,是的,脚步慢下来,心境静下来,才能够更好地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探究存在的奥秘,感悟生命的意义。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10题。审视连亭这些年我不止一次地审视自己和村庄的关系。在很小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心逃离,那时我所知道的方式有外出打工、远嫁、读书。我仔细地比较过各种逃离的方式。首先考虑的是打工,因为每逢过节,外出务工的人回来,总是光鲜亮丽的,说起话来神气十足,羡煞我们这些土里吧唧的孩子。后来,我发现他们最终是要回到村里娶妻生子的,即他们并不能彻底离开村庄。于是,我想到远嫁。我热切地参加一个又一个姑娘的婚礼,最后失望地发现,她们只不过是嫁到别的村庄罢了。换句话说,只不过是从一个村庄搬到另一个村庄罢了。我跑回瓦屋问外婆,怎样才能不待在村里呢?外婆说,只要上大学,就可以远走高飞了。我走上了读书进城的路,走得艰难而决绝。我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审视村庄的匮乏,一次又一次地剖析我的不足,我才能在前进的路上披荆斩棘。我成功了,以磨损村庄的属性作为代价。当我在城市蒙受委屈时,我对村庄的感情却发生了改变。一种叫做“乡愁”的东西逐渐缠绕我。它第一次俘获我是在高中时期,是因为赤裸裸的贫穷。那时我在离家一百多公里的市区高中念书。我的城市同学,多是衣食无忧,日子飞扬而快乐。而我,总是因为缺钱小心翼翼地躲避宿舍的集体活动。我的内心是孤独和羞耻的。我多么渴望和他们一起飞扬。我开始思念村庄,渴求它的庇护。在复杂的怀念中,我对村庄重新找到了认同感。人大约非得走出了自身的境遇之后才知道缺失了什么。无论主动或是被动选择,每个人都有他的命运,无论保留或者抛弃,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命运。由此,我也对村庄有了更多的理解。如今,贫穷已经难不倒我,我依然被乡愁缠绕。它如河流般在我血脉里流淌。然而,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依然不愿意回到村庄,这是我不得不诚实面对的一点。第21页共21页
我依然在努力远离它,即使漂泊不定,风餐露宿,我也不停下脚步。那么这仅仅是因为村庄是村庄,所以我才离开吗?显然,不全是,这里面有梦想的推动,有远方的诱惑。然而,反过来想,不也正是因为村庄无法承载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和野心,所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吗?起先只是一些人,后来是很多人。越来越多的人源源不断地朝一个方向而去,进入新的世界,那些人背后的世界,就冷寂下去,隐没在背影里。然而,又因为背后的世界承载他们过去的生息,他们在新的世界呼吸时,总能隐微感到一种来自往日的终痛。在过去的世界,村庄的先辈和草木杂居,与河流相伴,只要愿意,先辈们随时可以同鸟儿一起唱歌,同鱼儿一道游玩,在太阳下劳作,在黄昏后饮酒,在日与月的间隙里大笑、悲伤。他们唱歌,是因为阳光如此美好。他们劳作,是因为庄稼如此勃发。他们悲伤,是因为总有人免不了告别这世间的冷暖。后辈们进入新世界,经历动荡与迷惘,忍不住频频回望早已远去的昨日。这时候,他们所生发的思念是单纯的吗?他们对村庄所燃起的强烈感情是真实的吗?是真实的,但却不是单纯的,而是复杂曲折的。因为,他们当中没有人愿意再回到过去的世界。即使只能在新的世界强撑面子,纵然面庞已积累太多尘垢,他们宁可在虚荣中郁郁寡欢,唉声叹气,也不愿意回头。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悖论。当我们在城市定居后,村庄的老房子已不能承载“家”的全部含义。那么,村庄这时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是故乡的地理位置?是心灵的慰藉?是童年的芬芳?是亲友的音容笑貌?任凭祖先不断呼唤,偶尔回乡我也只是短暂地停留,而对于我的背弃,村庄以一抔黄土,几缕花香原谅了我。外婆用含糊不清的唠叨给予我祝福,她的嘱咐携带着风霜的粗粝。风霜在外婆的皱纹中刻下岁月的痕迹,这些皱纹又在我心中织就一张命运之网,致使一切平衡都被打破。如今我已年近三十,依然忍不住回望,只是目光多了几分凝重,几分释然。我更多时候想着去理解它,而不是向它索取,面对它,我也已不是逃离的姿态,因为它已经栓不住我了,它连迫使我逃的力量都没有了。这时我们的关系开始变得单纯。这时候,不是我在审视村庄,而是变成村庄在审视我。每逢我回乡,村庄就盯着我的面庞,衣着,审视一番,直到得出满意的结论,才会放心地接纳我。随后,我发现村庄在嘀嘀咕咕,话语夹杂着往日的嫉妒、今日的释然。起初,村庄的眼神在说,我们之间存在天然的界限,如同我们都是相似的父母所生。直到有一天,村庄看见我也穿上粗布衣裳干活,面朝黄土背朝天,村庄终于在认同中接纳我,“你们读书人没啥不一样的,”村庄说,“我们是一样的人了。”这时候,村庄不再对我的离开和归来特别看待了,仿佛我还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孩子,每一次的离开和归来,就如同小时候背着书包上学放学一样。第21页共21页
这时候,村庄对我而言,既是一个地名,又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还是一种情绪,一种声音,一种气息,一种心理意义的念想。(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头部分写自己对两种逃离村庄方式的否定,但外婆和外婆所指明的逃离方式赋予村庄特有的感情和意义。B.在与同学们的对比当中,作者对来自于村庄的经历感到孤独和羞耻,开始重新寻找对村庄的庇护和认同感。C.作为逃离农村进入城市生活的代表,作者和更多的人一样经历过动荡和困惑,甚至忍受虚荣心的折磨。D.作者在审视村庄的时候感觉村庄也在审视,其实是用村庄生活的特殊视角审视自己的思想与变化。7.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8.“我们这一代人的悖论”,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9.作者不止一次地审视自己和村庄的关系,得到哪些认识?10.文中多次强调自己的“逃离”,又多次审视“与村庄的关系”,这样写是否矛盾?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答案】6.B7.两次使用排比句式,写出了村庄的人们简单幸福的生活,与闯荡新世界的痛苦形成对比。8.虽然在村庄里的生活简单快乐,但是新一代来自村庄的人却愿意忍受在虚荣中郁郁寡欢、唉声叹气,也不愿意再回到村庄生活。9.①最初,因为贫穷而逃离,审视自己和村庄的关系,重新找到了对村庄的认同感;②后来虽然对村庄有更多的理解,但忍受不住远方的诱惑,对村庄产生真实而复杂的感情;③多次逃离之后心中产生很多疑问,审视之后,认识到村庄对自己的多重意义。10.不矛盾。多次逃离都迫使自己审视与村庄的关系,逃离是物质的逃离,而审视之后,得到了精神的回归与感情的认同。【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B.“作者对来自于村庄的经历感到孤独和羞耻”有误,作者感到羞耻的并不是来自村庄的经历,而是躲避集体生活,不敢面对自己的贫穷。故选B。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5题。觅渡,觅渡,渡何处梁衡第21页共21页
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他就义时才36岁,可人们已经纪念了他60年,而且还会永远纪念下去。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叫觅渡河。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八七会议”他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担,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但是他随即被王明,被自己的人一巴掌打倒,永不被重用。他其实不是被国民党杀的,是为左倾路线所杀。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而他先是仔细地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教师也挤进来听。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当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秋白被排挤离开党的领导岗位后,转而为文,短短几年著译竟有500万字。鲁迅与他之间的敬重和友谊,就像马克思与恩格斯一样的完美。秋白夫妇到上海住鲁迅家中,鲁迅和许广平睡地板,而将床铺让给他们。秋白被捕后鲁迅立即组织营救,他就义后鲁迅又亲自为他编文集,装帧和用料在当时都是第一流的。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近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他的俄文水平在当时的中国是数一数二了,他曾发宏愿,要将俄国文学名著介绍到中国来。他牺牲后鲁迅感叹说,本来《死魂灵》由秋白来译是最合适的。这使我想起另一件事。和秋白同时代的有一个人叫梁实秋,在抗日高潮中仍大写悠闲文字,被左翼作家批评为“抗战无关论”。他自我辩解说:人在情急时固然可以操起菜刀杀人,但杀人毕竟不是菜刀的使命。他还是一直弄他的纯文学,后来确实也成就很高,一人独立译完了《莎士比亚全集》。现在,当我们很大度地承认梁实秋的贡献时,世人更不该忘记秋白这样的情急了用菜刀去救国救民,甚至连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扑上去的人。如果他不这样做,留把菜刀作后用,留得青山来养柴,在文坛上他也会成为一个、甚至十个梁实秋。但是他没有。第21页共21页
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革命史上有多少英雄就有多少叛徒。像曾是共产党总书记的向忠发、政治局委员的顾顺章,都有一个工人阶级好出身,但是一被逮捕,就立即招供。而秋白偏偏以柔弱之躯演出了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他刚被捕时敌人并不明他的身份,他自称是一名医生,在狱中读书写字,连监狱长也求他开方看病。其实,他实实在在是一个书生、画家、医生,除了名字是假的,这些身份对他来说一个都不假。这时上海的鲁迅等正在设法营救他。但是一个听过他讲课的叛徒终于认出了他。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向来是以理行事,所谓士可杀而不可辱。秋白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已达到自由阶段的知识分子。蒋介石威胁利诱实在不能使之屈服,遂下令枪决。刑前,秋白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令敌开枪。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这在一般人看来真是多余。我们看他短短的一生斗争何等坚决:他在国共合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斗争,永远功彪史册;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动鬼神。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渺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这里却非要说一说这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这又是一种惊人的平静。就像敌人要给他治病时,他说:不必了。他将生命看得很淡。现在,为了做人,他又将虚名看得很淡。他不但解剖了自己的灵魂,在这《多余的话》里还嘱咐死后请解剖他的尸体,因为他是一个得了多年肺病的人。这又是他的伟大,他的无私。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特别是一些地位越高的人越爱这样做,别人也帮他们这样做,所谓为尊者讳。而他却不肯。作为领袖,人们希望他内外都是彻底的鲜红,而他却固执地说:不,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遐想。他是一个内心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来往觅渡的小舟。秋白就是从这里出发,四处奔波。他生命短促,行色匆匆。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没入历史的年轮。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自刎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将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秋白不朽。附:第21页共21页
在《觅渡》中的目标是怎样发现人的价值,挖掘人的价值,想写出一种人格的力量和做人的道理。人也是永远探究不完的课题。人的精神世界其广阔、博大、复杂,人是另外一个宇宙。——梁 衡《我写<觅渡,觅渡,渡何处>》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家。——鲁迅挽秋白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中的“觅渡,觅渡,渡何处”既开篇巧妙自然地照应了题目,又一语双关,恰当地概括了瞿秋白不停地探索的一生,非常耐人寻味。B.同样是死,李逵与瞿秋白的区别是:前者是理性的,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是积极的,后者对生与死的理解更多的是鲁莽和冲动。C.梁衡把历史迷离的真相、人物真实的内心(理)和作者感伤的叹息(情)交织在一起,充分探寻瞿秋白纵横交错的复杂内心,从而达到了同类散文少有的感人深度。D.作为革命家,他的一生是求索的,也是失败的。而他的失败的革命历程仍然值得后人尊敬,就是因为,一个人生命中的精神底蕴连及他的人格品质,会比之功名更深刻更有力地给历史留下印记。12.如何理解“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1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14.作者叙写瞿秋白的生平事迹时为什么提到梁实秋、向忠发与“涂脂抹粉打扮自己”的人?请结合材料分析作用。15.梁衡希望在《觅渡》中挖掘人的价值,鲁迅说:“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瞿秋白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结合全文内容,分条陈述瞿秋白的人格力量内涵。【答案】11.B12.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他也是永远探究不完的课题(他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精神世界其广阔、博大、复杂,他是另外一个宇宙。他的人格的力量和做人的道理需要我们一直去发现,去挖掘。13.①使用对举句式,将瞿秋白与项羽相提并论(比照)。揭示了他们为了自己内心的追求,做出了异乎常情的选择,将生命的价值向上推了一层,虽败犹荣,价值长留,精神永存,留待后人回味怀念。②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写出了瞿秋白写《多余的话》勇于解剖自己的高尚情怀。③后一句卒章显志(点明中心)。给予瞿秋白高度评价,流露了景仰之情。14.作者叙写瞿秋白的生平事迹时提到梁实秋等人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衬托)的写法,如第二自然段拿第21页共21页
在抗日高潮中仍大写悠闲文字的梁实秋与情急了用菜刀去救国救民的瞿秋白对比,第三自然段拿曾是共产党总书记、但一被逮捕就立即招供的向忠发与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瞿秋白对比,第四自然段拿历史上那些为自己涂脂抹粉、极力隐恶扬善的人与用语自我解剖的瞿秋白做对比,以此从反面衬托出瞿秋白精神的可贵、人格的崇高和形象的伟大。15.作为革命家,他的一生是求索的,也是失败的。而他的失败的革命历程仍然值得后人尊敬,就是因为,一个人生命中的精神底蕴连及他的人格品质,会比之功名更深刻更有力地给历史留下印记。瞿秋白其人虽已离世,但其精神永存人间。①他放弃自己的才华,选择了以天下为己任,体现了心忧天下、勇于投身革命的英雄气概;②在艰难的革命道路上,面对生的希望,他选择了舍生取义,体现了他作为革命者的坚强不屈的精神;本他可以死得轰轰烈烈,他却选择写了一篇《多余的话》,非要说自己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真实自我的追求和独立人格的探索。【详解】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B.“前者是理性的,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是积极的,后者对生与死的理解更多的是鲁莽和冲动”错误,由文中“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可知,前者对应“瞿秋白”,后者对应“李逵”。故选B。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邢玉明谈歌锔匠邢玉明怎么也没想到,县委书记会找上门来,请他给港商曹柏青先生的三件文物瓷人锔裂隙。当年农村贫穷,破碗破盆破锅什么的,舍不得扔,就请人锔一锔,修补后再用。邢玉明锔碗锔盆锔锅,远近闻名。只是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后,农人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锔锅锔碗的渐渐少了。邢玉明的锔匠活终究暗淡下去,再也没有主顾了,他的锔弓和锔子,彻底闲置了。“这种活儿,我已经多年不干了,我今年都七十三了,眼力不行了,手也不行了,真是不行了!”县委书记说:“这跟锔碗锔盆差不多,有什么不行的。这事就这么定了!市里的招商引资可是大事,市长等着回信呢!”话讲到这个份上,邢玉明只有答应了。第21页共21页
邢玉明与婆姨乔明枝被接到市里,在博物馆的招待所住下。当天晚上,有关部门给邢玉明乔明枝接风,市文化局长代表市领导给邢玉明夫妇敬酒,邢玉明夫妇只是干干地陪笑。第二天,港商曹柏青先生亲自陪着他们去了博物馆。邢玉明看了看那三件瓷人的裂隙,始终不说话。如此两天,他坐在瓷人的旁边呆呆地傻看,摸着瓷人悠然地叹气。最后那天,大收藏家丁也成老先生来了,站在邢玉明的身边问:“老师傅,这件活儿能做么?”邢玉明笑了笑:“您说呢?”这天夜里,邢玉明让人搬了两架立梯,他提着工具,被人扶着,爬了上去坐了,乔明枝提着一只马灯,坐在另一架立梯上。事先,博物馆的人提出拉一道照明线,邢玉明摇头不肯,他说电灯有热度,锔活儿的时候,怕有影响。丁也成担心地问:“邢师傅,这样模糊的光线下干活儿,您有把握吗?”邢玉明笑道:“您要是信得过我,让我做就是了。您要是担心,就换人吧。”丁也成连忙摆摆手:“邢师傅,您干活儿吧。”邢玉明就扯动了锔弓,开始干活了。马灯的光线暗淡,人们什么也看不清楚,只听到锔弓嗡嗡地响,谁也不知道邢玉明是怎么样锔的。人们也能听到邢玉明与乔明枝慢声细语说着什么,他们使用的是家乡土话,人们听不明白。到了快天亮的时候,人们看到,三件瓷人,已经被邢玉明锔上了,邢玉明和乔明枝被人从梯子上扶下来。三件瓷人,竟然锔得天衣无缝。围观的人发出一片感慨声,曹柏青先生带头鼓起掌来。丁也成看得眼呆,喃喃道:“鬼斧神工啊!邢老师傅,真是……”人们这才恍然想起邢玉明夫妇,四下去看,邢玉明夫妇已经没有了踪影。丁也成认为他们夫妇熬了一夜,大概累了,去睡觉了,便让文物局的小赵去请邢玉明夫妇,先吃早饭,然后再休息。一会儿,小赵匆匆回来说:“丁先生,邢玉明夫妇已经走了。”丁也成刚刚吃进嘴里的一口稀饭吐了出来:“走了?他们怎么走的?”小赵说:“应该是坐长途汽车走的。”丁也成说:“你快去追他们回来,至少要他们留下那件锔弓。你问问那老师傅,他要多少钱,我收购了。”小赵赶紧着去了。丁也成再也吃不下去了:“这是民间的宝贝!那老师傅可是活着的文物啊!”小赵开车一路追到了邢玉明夫妇乘坐的长途汽车。小赵拦下汽车,找到了邢玉明,夫妇俩正昏昏地睡觉呢。他说了丁也成的意思,请邢玉明夫妇回去。邢玉明笑道:“不回去了。没听说过,锔匠还要看自己锔过的手艺。”乔明枝也笑:“家里还有活儿呢。不耽误你们了。”小赵乞求说:“邢师傅,丁先生一定要您二位回去的。对了,他还说起您的家伙什,他还要买下来呢!”第21页共21页
邢玉明一怔,呵呵地笑了:“买?这东西他也稀罕么?那好了,我白送给他了。”说着,他就起身把锔弓袋子从行李架上取下来,递给了小赵。小赵急忙问:“邢师傅啊,您还没说价钱呢!”乔明枝一旁摆了摆手,呵呵笑道:“什么价钱啊。他刚刚不是说过了么,白送给那位先生了。你快下车吧,都耽搁大家赶路了。”小赵下了车,眼看着长途汽车扬尘而去了。去年丁也成先生在香港举办收藏精品巡回展。在几千件藏品中,有人看到了邢玉明的那把锔弓,注着出处,锔弓颜色陈旧,像是从某一个遥远的地方截取下来的一段历史。(有删改)16.请简要分析邢玉明这一人物形象17.请探究小说结尾“锔弓颜色陈旧”的意蕴。1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邢玉明的锔匠活终究暗淡下去”,这样的叙写既交代了他“没想到”的原因,也为下文他的婉拒作了铺垫。B.“他坐在瓷人的旁边呆呆地傻看,摸着瓷人悠然地叹气”,这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描摹邢玉明准备工作的状态。C.小说中丁也成对邢玉明大加赞赏前的两次怀疑,侧面表现了民间艺人默默无闻、不易被关注的特点。D.乔明枝说的“你快下车吧,都耽搁大家赶路了”,既表达了对车上人的歉意,也流露出“家里还有活儿”的着急。【答案】16.(1)邢玉明是一名民间艺人,手艺精湛。当年,锔匠活远近闻名;县委书记会找上门来,请他给港商曹柏青先生的三件文物瓷人锔裂隙;三件瓷人,竟然锔得天衣无缝。(2)邢玉明以大局为重,识大体,能担责任。县委书记说给港商曹柏青先生的三件文物瓷人锔裂隙这件事关系到市里招商引资,邢玉明只有答应了。(3)邢玉明淡泊名利,默默无闻。把三件文物瓷人锔完裂隙后,不等赞扬,默默无闻地做完自己的工作,没有打招呼就坐长途汽车回家,还把锔弓白送给了丁也成。(4)邢玉明谨慎,做活时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准备工作时间长,不说话只观察;电灯有热度,锔活儿的时候,怕有影响,干活时用光线暗淡马灯照明,用家乡土话和妻子交谈。17.第21页共21页
(1)照应题目和开头。题目《邢玉明》,邢玉明就是一位锔匠,锔弓是他的工具,“锔弓颜色陈旧”点明了邢玉明的身份以及这份手艺时间的久远。(2)烘托人物形象。“锔弓颜色陈旧”烘托了邢玉明手艺的精湛,使用时间长,他具有传统民间艺人所特有的时代精神。(3)深化文章主旨。“锔弓颜色陈旧”,时代感强,表明这种传统民间手艺可能已经失传,工具只能作为收藏品,表明这种手艺以前存在过。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民间手艺失传的惋惜之情以及对这种手艺精神内涵的挽留和召唤。18.D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围城(节选)钱钟书①柔嘉不愿意姑母来把事闹大,但瞧丈夫这样退却,鄙薄得不复伤心,嘶声说:“你是个懦夫!懦夫!懦夫!我再不要看见你这个懦夫!”每个字像鞭子打一下,要鞭出她丈夫的胆气来,她还嫌不够狠,顺手抓起桌上一个象牙梳子尽力扔他。鸿渐正回头要回答,躲闪不及,梳子重重地把左颧打个正着,迸到地板上,折为两段。②鸿渐惊骇她会这样毒手,看她扶桌僵立,泪渍的脸像死灰,两眼全红,鼻孔翕开,嘴咽唾沫,又可怜又可怕,同时听下面脚步声上楼,不计较了,只说:“你狠,啊!你闹得你家里人知道不够,还要闹得邻舍全知道,这时候房东家已经听见了。你新学会泼辣不要面子,我还想做人,倒要面子的。”走近门大声说:“我出去了!”慢慢地转门钮,让门外偷听的人得讯走开然后出去。柔嘉眼睁睁看他出了房,瘫倒在沙发里,扶头痛哭。③鸿渐走出门,神经麻木,不感觉冷,意识里只有左颊在发烫。头脑里,情思弥漫纷乱像个北风飘雪片的天空。他信脚走着,彻夜不睡的路灯把他的影子一盏盏彼此递交。他仿佛另外有一个自己在说:“完了!完了!”散杂的心思立刻一撮似的集中,开始觉得伤心。左颊忽然星星作痛。同时感到周身疲乏,肚子饥饿。鸿渐本能地伸手进口袋,想等个叫卖的小贩,买个面包,恍然记起身上没有钱。他无处可去,想还是回家睡。他看表上十点已过,不清楚自己什么时候出来的,也许她早走了。④他一进门,房东太太听见声音,赶来说:“方先生,是你!你家少奶奶不舒服,带了李妈到陆家去了,今天不回来了。这是你房门的钥匙,留下来交给你的。你明天早饭到我家来吃。”鸿渐心直沉下去,捞不起来,机械地接钥匙,道声谢。房东太太像还有话说,他三脚两步逃上楼。第21页共21页
⑤开了卧室的门,拨亮电灯,破杯子跟断梳子仍在原处,成堆的箱子少了一只。他呆呆地站着,身心迟钝得发不出急,生不出气。柔嘉走了,可是这房里还留下她的怒容、她的哭声、她的说话,在空气里没有消失。他望见桌上一张片子,走近一看,是陆太太的。忽然怒起,撕为粉碎,狠声道:“好,你倒自由得很,撇下我就走!滚你的蛋,替我滚,你们全替我滚!”这简短一怒把余劲都使尽了,软弱得要傻哭个不歇。和衣倒在床上,觉得房屋旋转,想不得了,万万生不得病!明天要去找那位经理,说妥了再筹旅费,旧历年可以在重庆过。心里又生希望,像湿柴虽点不着火,而开始冒烟,似乎一切会有办法。⑥不知不觉中黑地昏天合拢、裹紧,像灭尽灯火的夜,他睡着了。最初睡得脆薄,饥饿像镊子要镊破他的昏迷,他潜意识挡住它。渐渐这镊子松了、钝了,他的睡也坚实得镊不破了,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⑦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有删改)注 本文节选自《围城》结尾部分,主要情节为方鸿渐和孙柔嘉在结婚定居上海后,因双方家庭和亲族,甚至佣人的介入,矛盾更为复杂,不断发生龃龉和纠纷。最后,方、孙的矛盾终因前者辞去报馆资料室主任而面临再次失业时激化,刚建的新家解体,方鸿渐打算投奔在重庆当官的赵辛楣谋取职业。1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中方鸿渐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家庭生活上:一方面,他希望过真诚愉快自由的家庭生活;另一方面,他又软弱无能,摆脱不开旧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压力。B.方鸿渐进卧室之后情绪变化有一个过程,从失望苦恼到愤怒狂躁,最后沮丧无奈。C.节选部分的情节是因为夫妻吵架,方鸿渐出走,最后心绪不定返家,最后借老钟的声音暗示了家庭的解体。D.选文表现了方鸿渐老练机智但易变盲动的性格特征,既懦弱退让又爱面子。20.妙用比喻是钱钟书的写作特色,请从第③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加以赏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21.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9. A第21页共21页
解析 B项方鸿渐的情绪是最后又萌生希望。C项“最后借老钟的声音暗示了家庭的解体”错。D项“老练机智”不恰当。20、“头脑里,情思弥漫纷乱像个北风飘雪片的天空。”以雪片的纷飞,形象地描绘了方鸿渐心绪的繁多凌乱,暗示了家庭矛盾的复杂错乱;也用雪天的寒冷,写出了方鸿渐内心的凄冷和痛苦。21、晚点的时钟富有象征意义:(1)形象地讽刺了方鸿渐生活在新的时代却有着落伍的家庭观念;(2)它既是围城冬夜环境的组成部分,也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婚姻解体的感伤和同情;(3)暗示了对人生困局的无奈。六、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最美的生活葛亚夫(1)简洁不是简单。简单,有可能是贫乏或单薄,甚至有可能是可怜巴巴的寒酸。简单,如同枯树枝干,只能够用来烧火,别无他用。简洁也不是我们传统意思上艰苦朴素中的朴素。朴素,当然也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朴素很可能是洗旧的表服,被阳光晒得发白而缺少了应该具有的色彩。(2)简洁的洁,不仅仅是干净的意思,这里的洁,包括着美的意味。因此,对比简单或朴素,简洁体现更多的是美,而这神美不是唐朝美人那种臃肿肥胖的美,而是那种以简洁践条句勒出来的现代美。(3)简洁所呈现出的美,是齐白石和八大山人用最少的笔墨留出最大的空白所画出的写意式的美,是米罗和蒙德里安以干净爽朗的线条色彩和几何图彤所构筑的象征性的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是简洁;“行到闲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更不是简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是简洁;“一去两三里,烟村四五家”,就是简洁。(4)简洁,对应的不仅是物化的奢侈豪华,同时也是精神的杂乱无章。千树万树,沉醉酣醉,正是生活坐标系简洁所对应的那奢靡的一极。现代的生活,拜物教的侵蚀,犬儒主义的盛行,人们越来越崇尚物质的占有和享乐,洒池肉林,娇妻美妾,香车豪宅,千金买笑,百杯买醉……欲望像是追求的无底洞,贪婪成了成功的光荣花,赚钱变为了人生第一的需要和幸福的惟一标志。人为物役,钱为君主,心被挤压得千疮百孔尘垢重重,离简洁怎幺能不越来越远?甚至以简洁为丢脸而不屑一顾,视简洁为简单而不值一提,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一点不足为奇。(5)不要说那些贪官污吏,那些大款富婆,他们的日子已经发霉,他们生活的字典里早没有了简洁的字眼,酒嗝中散发着腐臭的气味。就是在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和简洁也越来越背离,将简洁越来越遗忘,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第21页共21页
(6)在我看来,起码有这样三点,一是我们的吃饭,越发变得繁文缛节起来,为吃饭花的心思、浪费的人力物力,不计其数。二是房屋的装修,越发不知节度,巴洛克雕饰罗马柱,红木家具羊皮欧式灯,以豪华以金碧辉煌为蔓为荣。三是女人的打扮,脸上化妆的脂粉越发厚重,走起路来粉末飞扬,手上脚上的仝银饰品越发繁多,不走路都叮咚作响,不是为了点缀而是为炫耀。这些早已和简洁背道而驰,可是我们还以为这样的生活就是我们所期望的幸福和美的生活。(7)简洁的生活,看似简单,其实是多么的不容易做到,即使我们只是普通人。因为我们就被这样崇尚奢华制造奢靡繁衍奢侈的生活包围着,“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要想跳出这样的包围,该需要多么坚定的定力。(8)这种定力,就是要求我们认定:简洁的生活,其实是最美的生活,这是因为这种美里包含着对现代越发堕落的虫活的沉淀,沉淀下那些侵蚀我们的杂质和腐蚀剂。(9)简洁,有时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就像毫不值钱的麦秸,简洁几下,可以做成漂亮的麦秸画:就像毫不起眼的石头,简洁几斧头,可以做成精美的雕塑;就像毫无色彩的芦苇,却可以做成洁白的纸张;就像毫无分量的竹子,只要简洁地凿几个眼,可以做成能够吹出美妙旋律的笛子。(10)没错,简洁的生活,其实是以少胜多的生活,少的是我们对物质的贪得无厌,少的是对心灵和精神自由展开的空间,让我们的心里多一些音乐般美好的旋律。(11)简洁,看起来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是审美的一种要求;其实,更是现代精神自由的一种体现,是价值系统平衡的一个支点。2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二段在前文的基础上引出了简洁含有美的意味,明确简洁的美是简洁线条勾勒出来的现代美。B.第四段中“精神的杂乱无章”,指的是人们被物欲役使,丧失了精神追求,弄不清什么是真正的幸福。C.人们在吃饭、装修、女性的打扮上,误以为奢侈就是幸福和美,因此逃离这样的生活是需要定力的。D.文章先从概念入手,阐述简洁的含义,进而讨论社会现实,再提出自己倡导的生活方式,思路清晰。23.赏析文中画线语句。(5分)答:24.为什么说“简洁是最美的生活”?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第21页共21页
答案:22.C23.①运用引用和对比的手法,(2分)②承接上文,进一步明确了简洁的美的写意性、象征性,引起下文对物质奢侈豪华的否定,为深化文章主旨做铺垫。(2分)③表达生动形象,句式整齐,语言给人以美的感受。24.①简洁是一种简洁线条勾勒出来的有写意性、象征性的美,简洁的生活能抵御奢侈生活的杂质和腐蚀,简洁的生活能以少胜多,体现精神自由。因此作者认为“简洁是最美的生活”(3分)②作者对简洁的持欣赏的态度,冷静反思日常生活人们和简洁越来越背离的现状,真诚地期待简洁的美好生活。(3分)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书房梦葛亚夫⑴归有光写过一则短文,名字叫《杏花书屋记》。文章记述了他朋友父亲的一个梦: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期间,声琅然出户外。父亲将这个梦告诉儿子后,嘱咐道:“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⑵中国的读书人,谁都会有这样一个书屋之梦。坐拥书城,书房便不仅成为读书人被人认可的一个标志,也成为读书人对外拿得出手的或值得骄傲的一张名片。特别是在住房紧张,经济拮据的年代,书房更是很多读书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一个梦。⑶具体到我自己,有这样一个梦,是我读初一的那一年。我的一个同学的父亲,是当时《北京日报》的总编辑。有一天,这位同学邀请我到他家去玩,我第一次见到了书房是什么样子,那一个紧挨一个的书柜里排列整起的书籍,让我叹为观止。要是我也有这样一个书房该多好啊!梦在当时就这样不切实际地升腾……⑷当时,我连一个最简陋的书架都没有,我少得可怜的一些书,只好蜷缩在拥挤的家中墙角的一个只有区区两层的鞋架上。没有书房,退而求其次,我的梦想是有一个书架也好。⑸我终于有了一个书架,是在那之后十四年的1974年,我从北大荒返回北京当中学老师。发了第一个月工资,便迫不及待地跑到前门大街的家具店,花了22块买回一个铁制书架。那时,我的工资一个月只有42块半。⑹起初,我的书还放不满书架。但是,没过两年,书就多得放不下了。一开始的书房之梦,如同冻蛇,僵而未死,蠢蠢欲动地复活了。⑺二十六年之后,我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一间比较宽敞的书房。两面墙摆满了当年同学家那样的书柜,书柜里也挤满了那样多花花绿绿的书。我也像当年同学父亲一样老了,在书房梦的颠簸中,青春一去不返。第21页共21页
⑻短暂的兴奋,如绚丽的焰火,逝去后,忽然,我很是有些失落。⑼记得书放在鞋架子上的时候,那些书,翻来覆去,不知看过多少遍。⑽那个铁制书架上的书,我也都全部看过,不仅自己看,还推荐给朋友看。朋友来我家,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到那个书架旁翻书,然后抽出一本,朗读一段,和我探讨,或者争论。那时候,书中仿佛真的会有黄金屋和颜如玉一般,令我们痴迷。⑾如今,书柜里的书拥挤不堪,已经扔掉很多,很多书自从买回,就没有看过,如今,我很少到书房。读书,写东西,都是躺在卧室的床上。⑿如今,朋友来,更很少到书房,我出的书,送给他们,他们都懒得看,哪里还有兴趣和热情去看不相识的别人的书?兴趣和热情,都放在手机上,除非我的文章被放在手机上,他们才兴致勃勃地扫几眼,然后,水过地皮湿,把它删掉,移情别恋,去读新的电子文章。⒀如今,书房沦落到只是一个摆设,一种虚饰。⒁归有光在那篇文章中,记述他的那个朋友后来在父亲逝去数年之后,遵照父亲的意愿,“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古时,一楹是一间屋子,按照北京老四合院的规距,一般是建有正房三间,已经足够宽敞了。五间屋的书房,足以放下他的贮书万卷。而这万卷书的命运,我猜想,尽管古人崇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但恐怕和我的书房里的那些书的命运一样,是不会被读完的,甚至是连翻都不曾被翻过。⒂我想起早年前看过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的一部话剧,是田汉先生的《丽人行》。剧中那个资本家的家里也放有一个书架,他的太太也爱读书,书架放满了鲁迅的书,几年过后,书架上的书一本也没有了,放满了各种各样的高跟鞋。(有删改)25.文章第⑴段从归有光的《杏花书屋记》写起,有什么作用?(6分)26.请赏析第⑷段画线句子的妙处。(4分)27.第⑻段中作者说“我很是有些失落”,为什么?(4分)28.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以“书房梦”为题的妙处。(6分)答案:25.(1)写古人“杏花书屋”的梦想,表达作者对书屋的向往之情;(2)照应标题,引出下文中国读书人尤其是作者的书屋梦;③引用归有光《杏花书屋记》中的句子,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每点2分)26.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我只有很少的书,连一个简陋的书架都没有,表达出作者对拥有一个书架的强烈渴望。(每点1分)27第21页共21页
.作者梦寐以求的书房现在只是一个摆设,一种虚饰。(1分)(1)书柜里的书很多,但很少看;(1分)(2)没书房想有书房,有了书房,却很少到书房;(1分)(3)以前朋友到访喜欢翻看书架上的书,现在朋友来很少到书房,即使是“我”的书,如果不放到网上,也无人问津。(1分)28.(1)线索作用,以“书房梦”贯穿全文,使行文集中,结构完整严谨;(2)“书房梦”是中国读书人的理想,催人上进,但真正拥有书房后,用于读书的时间却少了,书房只是一个摆设,一种虚饰,梦想与现实的反差引人深思;(3)表现了作者忧戚的心情,对人们只顾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读书生活、精神追求的担忧。(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第21页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