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ID:6392
2021-08-31
5页1111
15.62 KB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科学发展观看问题。全面推广素质教育,更理念,使数学课堂变成有玩、有写、有说,真正适应新的一代独生子女的学习环境。 二、班级分析: 我班的学生优秀生挺棒,碰到困难的积极思考,而且还提出更好的建议。经过了三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极大部分我学生能达到教学目标,对数学有了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但也发现有个别同学计算能力较弱,有好大一部分同学遇到较灵活的思考题,有畏缩情绪。针对这些情况,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在学数学中得到快乐,发展思维。 三、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这册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这是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基础。我国的计数习惯是每四位一级,把万以内的数位顺序弄清楚,掌握了第一级数的读、写法则,再学习万以上的数就可以类推了。因此,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认数的重要基础知识。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会用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在加、减法计算方面,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这些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等等。 解决问题是在学习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对于实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给学生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包括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和认识“锐角和钝角”等内容。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学会进行最简单的图形平移,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且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这一册教材也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 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结束时 期末 平均错误率 速度 平均错误率 速度 表内除法 6%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 4%以内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 五、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首先,在“解决问题”单元,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其次,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逐步培养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数感是人的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加强数感的培养是当前数与计算教学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通过数概念教学培养数感是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的最直接途径。 3、教学表内除法计算,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加强优化计算与能力的培养。 6、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7、有步骤的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课时安排: 一、解决问题(4课时) 二、表内除法(一)(13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图形与变换(4课时) 剪一剪…………………………………………1课时 四、表内除法(二)(9课时)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左右, 解决问题………………………………………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 五、万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 六、克和千克(2课时) 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7课时) 有多重…………………………………………1课时 八、统计(3课时) 九、找规律(4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科学发展观看问题。全面推广素质教育,更理念,使数学课堂变成有玩、有写、有说,真正适应新的一代独生子女的学习环境。 二、班级分析: 我班的学生优秀生挺棒,碰到困难的积极思考,而且还提出更好的建议。经过了三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极大部分我学生能达到教学目标,对数学有了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但也发现有个别同学计算能力较弱,有好大一部分同学遇到较灵活的思考题,有畏缩情绪。针对这些情况,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在学数学中得到快乐,发展思维。 三、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这册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这是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基础。我国的计数习惯是每四位一级,把万以内的数位顺序弄清楚,掌握了第一级数的读、写法则,再学习万以上的数就可以类推了。因此,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认数的重要基础知识。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会用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在加、减法计算方面,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这些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等等。 解决问题是在学习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对于实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给学生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包括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和认识“锐角和钝角”等内容。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学会进行最简单的图形平移,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且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这一册教材也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 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单元结束时 期末 平均错误率 速度 平均错误率 速度 表内除法 6%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 4%以内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 五、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首先,在“解决问题”单元,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其次,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逐步培养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数感是人的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加强数感的培养是当前数与计算教学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通过数概念教学培养数感是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的最直接途径。 3、教学表内除法计算,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加强优化计算与能力的培养。 6、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7、有步骤的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课时安排: 一、解决问题(4课时) 二、表内除法(一)(13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图形与变换(4课时) 剪一剪…………………………………………1课时 四、表内除法(二)(9课时)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左右, 解决问题………………………………………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 五、万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 六、克和千克(2课时) 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7课时) 有多重…………………………………………1课时 八、统计(3课时) 九、找规律(4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