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详情(61教学网)
我的位置: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非连续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ID:61215 2021-11-07 24页1111 51.81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部分需下载查看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非连续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在火星表面着陆。这是我国首次实施火星着陆任务,我国也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探测器成功在火星着陆的国家。21世纪初,随着嫦娥探月工程立项,中国人意识到向另一颗星球进发的时代正在到来。2010年,8位院士联名向国家建议,开展月球以远的深空探测的综合论证。2016年1月,中国首次火星探测正式立项。2016年8月,我国首次公布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和火星车外观设计构型。2020年4月,国家航天局宣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命名规则也透露出,火星探测只是中国未来将要进行的行星探测的起点,其他行星也将迎来中国的“客人”。自1960年人类探索火星的征程开始,飞掠、环绕、着陆和巡视代表了目前火星探测的四种主要类型,中国的任务是环绕、着陆和巡视,一次实现三个目标,是其他国家第一次实施火星探测时前所未有的。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2021年2月10日,经过近6个半月的飞行,“天问一号”经过近火制动顺利进入环绕火星的轨道,成为中国首颗进入火星轨道的探测器。2021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宣布首辆火星车注命名为“祝融”。“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降落到火星表面的过程,经历了一个所谓“死亡八分钟”。5月15日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4时许,着陆巡视器与轨道器分离,历经约3小时的飞行后,进入火星大气。接下来,就是堪称生死考验的“死亡八分钟”。着陆巡视器先后经历了三个减速阶段——气动减速段、伞系减速段、动力减速段,之后进入悬停避障段,在距离表面100米高度处将速度减为0,达到悬停状态,同时避开下面的障碍物;最后,着陆巡视器在缓速下降段中依靠着陆支架降落在火星表面。在两器分离约30分钟后,轨道器进行升轨,返回停泊轨道,为着陆巡视器提供通信中继。(取材自鞠强的《通往火星的旅程》)注:火星车:全称火星漫游车。人类发射的在火星表面行驶并进行考察的一种车辆。第24页共24页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成功实施火星着陆任务,标志着我国进入太空探索新时代。B.“天问”指的是中国以火星探测为开端的行星探测任务。C.“天问一号”进入火星轨道,意味已经实现了环绕的探测目标。D.我国首个火星着陆巡视器指的是“祝融号”火星车。2.根据文意,下列不包括在“天问一号”“死亡八分钟”过程中的一项是(  )A.在停泊轨道实施降轨。B.减速为0之后悬停。C.避开火星表面障碍物。D.依靠着陆支架降落。材料二北京时间2021年4月19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机智号火星直升机在火星成功完成了首次试飞,这是历史上第一架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飞行的动力受控飞行器。与一般被送往其他星球的探测器不同,机智号本身没有搭载科学仪器,不承担科学任务,它只是作为一台测试设备,验证在另一颗星球上进行有动力受控飞行的可能性。火星表面重力约为地球表面重力的三分之一,大气的密度只有地球表面的1%,很难提供足够的升力。火星的白天能够接收到的太阳能大约只有地球上能接收到的太阳能的一半,而火星的夜晚,温度会降低到零下90℃。火星距离地球遥远,而通讯信号的强度是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飞往火星的时间要比去月球长得多,是以“月”而非“日”来计的,随着探测器深入越来越寒冷的太空,到达火星时阳光的强度只有地球的一半。机智号直升机在火星表面成功起飞将进一步扩展人类探索火星的视野,为探索增加一个空中的维度,可以作为登陆火星的航天员的侦察兵,携带小型的科学载荷,或者调查悬崖、洞穴、深坑以及其他航天员难以抵达的研究目标。(取材自鞠强的《在火星上飞行队直升机》)3.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为火星探测器必须增加的特殊的改进措施是(  )A.为各种科学设备加大升力。B.要为电子器件穿上保护罩。C.准备更多的太阳能电池板。D.需要装备高强度通讯设备。第24页共24页 材料三“祝融”的名称据说是这样来的。黄帝时有一个叫黎的孩子特别喜欢跟火亲近,十几岁就成了管火的能手。他把火的各种用途,传递给了百姓。黄帝封其为火正官,说:“黎,我给你取个大名,就叫祝融好了,祝就是永远,融就是光明,愿你永远给人间带来光明。”《淮南子·览冥训》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表达的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月亮的向往,我国探月工程大抵也因此得名为“嫦娥工程”。而“夸父计划”是中国的太阳监测卫星计划,由三颗卫星组成,全天候监测太阳活动的发生及其伴生现象、太阳活动导致的地球近地空间环境的变化、以及地球极光分布等。夜晚,北方的天空由七颗亮星连袂组成的酒斗形状——天枢、大漩、天矶、天权、玉衡、开阳和摇光,这就是北斗七星。很早时候,黄河流域以北的地区,就能根据黄昏时北斗斗柄的不同指向来确定时节,无数人像诗人杜甫在“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八首》之一)中描写的一样,按照它的方向寻找家的方向。1994年,我国启动北斗计划,使中国拥有了世界上继美国GPS、俄罗斯格罗纳斯系统之后第三个提供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全球服务。《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有一支暗物质探测团队——“悟空”号团队,通过中国的“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在深杳孤寂的宇宙,执着找寻疑似暗物质踪迹。两千多年前,屈原写下《天问》,连问了苍天172个问题,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天问一号”承载着中国航天的光荣与梦想,继续代表人类向宇宙发问。还有一种载人飞船叫“神舟”,有一个月球车叫“玉兔”,有一种深海探测器叫“蛟龙”,有一种海陆双栖大飞机叫“鲲鹏”……  这些科学成就的背后,印满了无数科研工作者奋斗的身影:被誉为嫦娥向导的铺路人叶叔华,曾在20世纪50—60年代主持建立和发展“中国综合世界时系统”,其精度从1963年起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被称为“北京时间”之母。如今94岁的她,依旧住在六十几平房子中,每天一个人去天文台食堂吃饭。“悟空”号的科学应用系统副总工程师范一中带领团队在2018年一次观测中,接收到的数据量突然锐减,用来寻找暗物质的火眼金睛,几乎失明了。在那之前,悟空已经在浩瀚太空中,寻找到了28亿个高能粒子,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经过19个小时不眠不休的排查、抢修,最后终于成功恢复了数据。中国人的浪漫和精神一步步把神话,变成现实。古人对广袤宇宙发出浪漫叩问,数千年后的我们在一一回应。而故事,还在继续。精神,永不灭,向天,问不休。(取材自罗发财的相关文章)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黄帝为表扬黎的功劳,封其为火正官,可以推测火正官就是专门管理火的官员。第24页共24页 B.暗物质探测卫星叫悟空,不仅代表科学家的赤诚,也说明暗物质发现难度极大。C.最后一句“故事”是指人们的奋斗历程,“问不休”是指人们对科学的不断探索。D.我国只有在航天器命名的方面,才既具有浓郁的文化色彩,又能代表民族精神。5.根据以上三个文本中所涉及的中国航天器命名特点,假如征求水星探测器的名称,你会如何命名它?请写出名称,并阐述理由。参考答案1.D2.A3.A4.D5.玄武一号。“玄武”起于中国古代神话,代表北方之神,为水神,象征冬季、水、生命、长寿等。水是生命的象征,代表中国探测宇宙的精神一代代传承,生生不息。【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我国首个火星着陆巡视器指的是‘祝融号’火星车”错误。祝融号是包裹在着落巡视器中的,到达火星表面才被释放出来。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第24页共24页 由原文“着陆巡视器先后经历了三个减速阶段——气动减速段、伞系减速段、动力减速段,之后进入悬停避障段,在距离表面100米高度处将速度减为0,达到悬停状态,同时避开下面的障碍物;最后,着陆巡视器在缓速下降段中依靠着陆支架降落在火星表面”可知,“天问一号”“死亡八分钟”的过程包括:在距离表面100米高度处将速度减为0,避开下面的障碍物,依靠着陆支架降落在火星表面。不包括“在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为各种科学设备加大升力”错误。只有在火星表面上进行飞行试验,才需要着重解决升力问题。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我国只有在航天器命名的方面”错误。材料提到了其他领域“有一种深海探测器叫‘蛟龙’,有一种海陆双栖大飞机叫‘鲲鹏’……”的命名,应该为“大型科学装备”。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表示:“我们国家的北斗工程建设用20年走完了其他国家40年走过的历程。”多年来,他们兼承中国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航天“三大精神”,逐渐历练铸造了自己研发制造团队的“北斗精神”,这就是: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现在的北斗三号卫星和北斗二号相比,寿命、信号性能和定位精度明显提高。比如,它搭载的自主研发的高精度铷原子钟和氢原子钟,300万年误差只有1秒。而世界独有的混合星座设计,更为国际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最重要的是,北斗三号的所有部件和核心器件已经达到100%国产化,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实际上,北斗工程研发建设队伍,有300多家单位,8万多人员,集中了全国优势科研力量,早已形成“全国一盘棋”,通力协作,攻坚克难的大格局。第24页共24页 行波管是卫星的重要核心部件,虽然未雨绸缪,经协作攻关已经国产化,但真正要在卫星上使用,仍会承担很大风险,真正决策还需要勇气和担当。在北斗三号去年第一发卫星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蓄电池电压微小误差的小插曲。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王平说:“不能带着任何疑点上天,那对整个工程是不负责任的,所以最后还是下决心,坚决要换。(摘自《焦点访谈》:北斗导航更广更精更强)材料二: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在发布会上表示,北斗除了基本服务体系以外,还有很多特色应用服务体系,共有六类。这六类服务体系是北斗区别于其他导航系统创新应用的特点。星基增强服务方面,相关技术内容已经写入国际民航组织标准,将为民航、海事、铁路等行业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完好性服务。精密单点定位服务方面,将为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提供动态分米级,静态厘米级的高精度定位服务,满足国土测绘、精准农业、自动驾驶等领域用户高精度服务需求。”区域短报文通信服务方面,将继承北斗二号短报文服务能力,用户可以无感知地实现过渡,同时将扩大用户容量、实现终端小型化和低功耗。全球短报文通信服务方面,已经发射搭载全球短报文载荷的14颗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具备提供全球试用服务的能力。地基增强服务方面,结合交通、测绘、地震、气象、国土等行业监测站网资源,已建成2000多个基准站,形成全国高精度一张网。国际搜救服务方面,由6颗中国地球轨道(MEO)卫星上搭载中轨搜救载荷,卫星入网后,将与其他全球中轨搜救系统一起,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搜索救援服务。(摘自中国证券网:北斗有六类特色应用服务体系)材料三:当疫情来势汹汹的时候,有许多大国重器挺身而出,各自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发挥着威力。其中,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就早已融入疫情防控的各个环节。第24页共24页 高精测量定位、加速“火雷”建成。武汉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对测量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一要准、二要快、三要快上加快。好在中国天上有了北斗,地面上也开发出了随时接收北斗数据的高精度测量仪,不仅可以省去基站架设的环节,信号也非常好。直接一次性完成了全部测量工作,省下不少时间。引导无人设备,助力消毒物流。“全国已经有上万架无人机接入千寻位置提供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依托北斗厘米级的导航定位能力,我们能够避免各类因为喷洒不精确带来的安全问题。”千寻位置首席执行官陈金培对记者说,“疫情爆发后我们就发起了这样一个平台,匹配供需双方信息,用无人机帮助政府、社会机构完成巡检、喷洒消毒液等工作,从而减少人员的接触,提高工作效率。(摘自《人民日报》:疫情防控急“北斗”显威力)6.“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发获得了巨大的成果,请结合材料谈谈具体原因。7.下列情况不属于“北斗”系统实用价值的一项是(  )A.“北斗”研发团队同心协力,实现了技术完全自主可控,为中国卫星事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B.“北斗”为周边国家和地区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成为中国“走出去”战略中一张亮眼的名片。C.“北斗”引导无人设备完成救灾工作,为建筑事业提供精准快速的测量,推动公共事业发展。D.“北斗”在自动驾驶、短报文通信服务、气象监测等方面有出色表现,是人们生活的得力助手。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北斗”与其他全球中轨搜救系统一起提供了高效、优质的搜索救援服务,这是北斗区别于其他导航系统创新应用的特点之一。B.星基增强服务、精密单点定位服务、区域短报文通信服务等六个基础服务体系有力地证明了“北斗”系统的先进性。C.为了助力抗疫工作的高效进行,避免人员接触,千寻位置提供了“北斗”精准定位服务,用无于入人机帮助政府和社会机构进行巡检等工作。D.北斗三号使用了更高性能铷原子钟和氢原子钟,时间感更强,北斗卫星因此计时精准,即使是记录人类文明史,误差也不到1秒。第24页共24页  答案6.(1)科研团队秉承“三大精神”铸就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精神。(2)自主研发,掌握了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技术的局面。(3)全国上下,同心协力,形成“全国一盘棋”。(4)科研人员勇于担当,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7.A8.D【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重要概念,分析文章内容要点能力。A.是“北斗”系统研发团队取得的成就,不属于“北斗”系统的实用价值。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A.“‘北斗’与其他全球中轨搜救系统一起提供了更加高效、优质的搜索救援服务”中“一起提供了”说法不当。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将与其他全球中轨搜救系统一起,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搜索救援服务”分析可知,选项把未然说成已然。B.“星基增强服务、精密单点定位服务、区域短报文通信服务等六个基础服务体系”错误,张冠李戴。根据原文“北斗除了基本服务体系以外,还有很多特色应用服务体系,共有六类”可知,星级增强等六类是特色服务体系,而不是“基础服务体系”。C.“避免人员接触”错误。根据原文“从而减少人员的接触”可知,选项太过绝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第24页共24页 传统的图文书总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当今流行的图文书中,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反倒沦为配角。如《一个人的战争》一书刊行了“新视像读本”,该读本共238页,配有图画212幅,几乎每一页都作了设计。其“卖点”不再是原有的书面文字,而在于那些新奇、精美、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任何读物,倘使缺少图像,便会失去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这正是“读图时代”的新法则。进一步思考这一现象,或许可以推断,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某种转变,已从专注于文字理解转向热衷于图像直观。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文字读物可以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多义性的体验,在解析现象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的深度方面,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图像化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正像林白所言:“绝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林白的解释道出了文与图之间的“互文性”阐发,但这种阐发隐含着某种“危机”。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从前一方面来看,图文书把书籍“通俗化”和“大众化”了,因而扩大读者范围;但从后一方面来看,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漫画书,将一些经典“连环画化”或“漫画化”。本来,这些经典著作多以思想深刻见长,特定的古汉语不但是其独特的表述手段,同时也是读者进入这些经典深刻思想的必要条件和路径。然而,在“读图时代”,此类读物被大量的“通俗化”,改造成“图画本”,独特的语言表述被转换为“平面化”甚至“庸俗化”的图解。比如蔡志忠漫画系列,将诸子经典中的精深思想,图解为一种漫画形式,虽然这也许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些古代经典,但同时又存在将古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漫画化和简单化的可能性。假如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这些漫画式的理解和解释。留在他们心中的只有这些平面化的漫画图像,这是否会导致古代经典中的深义的变形以致丧失呢?而唐诗宋词这样纯粹的语言艺术作品,被转化为漫画时,文字独特的魅力及其所引发的丰富联想已被刻板地僵固于特定画面,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体验呢?“读图”时尚的流行,也许正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性,其潜在的后果之一是重图轻文的阅读指向。我以为,“读图时代”的读图隐忧乃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因此造成了对文字的挤压。在“读图时代”,从文化活动的对象上说,文字有可能沦为图像的配角和辅助说明,图像则取得文化主因的地位;从文化活动的主体上说,公众更倾向于读图的快感,从而冷落了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尤其是太多插图进入文学著作中,搅乱了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文章的内在文脉,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文字引向图像本身,也暗藏着破坏了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的可能性。第24页共24页 一言以蔽之,“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图像凌越文字在当代文化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读图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文化,改变了文学原有的格局,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价值观。(摘编自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材料二:就图像与文字的根本属性来看,图像最显著的优点是视觉的真实感,它可以为人们带来与叙述对象几乎无差的体验,即具象性;文字则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感悟与互通。即抽象性。图像是叙述对象的投射与镜像反应,文字是对叙述对象能指和所指的符号化反应。正是由于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这些“天差地别”,许多人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势同水火”,其实这些都仅仅是表象而已,它们之间更多的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字的形成过程包含了形象性,它内隐着建构客观世界精神的“像”。图文之间一直存在着天然联系,古时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论述就很好地印证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图像化时代,文字与图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学语言在叙述上的形象性正不断地突显出来,图像在无形之中将文学语言中的“像”进行了放大,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尽管文学深层次中的审美意义、情感内涵还无法通过图像进行完美演绎,但是文学语言图像化作为文学的表现形式,可以促进读者对文学意蕴和情感的体会。图像具有极强的情感渲染性,它的这一特性能够推动文学审美空间的扩充,在意蕴上给人以更为直观的感受,既可以实现对文学“有意味的形式”的鉴赏,又可以做到对感悟对象真实性的把握。过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更多以心灵的体悟为主,人们从感知渠道来看属于单边的审美感悟。而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它内在的属性决定了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其进行认知和体味。因为语言的图像化意味着以感官来触摸文学深层次的灵魂,以眼、耳、鼻、口、舌来真切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以有形来觉察无形,这势必会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摘编自杜更胜《读图时代文学的蜕变之语言图像化》)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流行图文书中图像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图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沦为配角,当代人的阅读方式已发生转变。B.图像和文字的“互文性阐发”造成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甚至使经典著作庸俗化。第24页共24页 C.插图大量涌入文学作品,搅乱了叙事格局和逻辑,中断了内在文脉,可能破坏读者对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D.图像有视觉的真实感和极强的情感渲染性,能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的特点,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奇、精美、内容丰富的图像会大大增加读物对读者的诱惑力和视觉冲击力,促使读者消费和阅读。B.如果将唐诗宋词转化为漫画,特定的画面就会使其失去文字的独特魅力,剥夺读者对诗意语言的体验。C.公众倾向于读图的快感,冷落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会使图像“霸权”加剧,文字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D.在读图时代,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文学作品进行认知和体味,鉴赏活动不再是单边的审美感悟。11.材料一第二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参考答案9.C10.B11.①对比论证,比较文字和图像各自的特点和优势。②引用论证,引用林白的话,指出图文之间的互文性阐发有一种“有趣的吻合”。③举例论证,举蔡志忠漫画例子,论证经典著作漫画化的利弊。④假设论证,假设读者对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漫画形式的理解,指出其后果。【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流行图文书中图像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图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错误,文中为“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只是“似乎”;第24页共24页 B.“图像和文字的‘互文性阐发’造成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错误,“一方面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有效阐发,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图像对文字的曲解和转义”,可知选项以偏概全;D.“图像有视觉的真实感和极强的情感渲染性,能赋予”错误,偷换主语,“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的是“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如果将唐诗宋词转化为漫画,特定的画面就会使其失去文字的独特魅力”错误,原味“但从后一方面来看,图像有可能影响人们对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漫画书”“这是否会剥夺读者对文学作品诗意语言的体验呢”,可知是未知的,推断不成立。故选B。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日各高校晒出了今年录取通知书样本,各位考生、家长翘首以盼。其实,古代为激励士人勤奋努力并扩大科考影响,官府除张榜公布外,也制作了特别精美的“录取通知书”。古人曾用金粉或金属粉制成一种金色涂料,用来装饰笺纸或调和在油漆中涂饰器物,这就是“泥金”。“泥金”手法是中国的一种传统高档装涂工艺,只有富贵人家才能用得起。将泥金涂饰在笺简上,用于进士及第时报喜,这就是“泥金帖子”。“泥金帖子”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录取通知书,唐代已出现。根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记载,朝廷会派人到进士及第的考生家中,传送泥金帖子,以此来报登科之喜。泥金帖子一直沿用到宋朝,如杨万里的《送族弟子西赴省》诗中“淡墨榜头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须封”。第24页共24页 唐朝稍后出现了“金花帖子”,也称为“榜帖”。根据宋代洪迈的《容斋续笔·金花帖子》记载,唐朝进士及第后,朝廷会发放素绫为轴贴上金花的“金花帖子”。到了宋朝,金花帖子仍是主要的录取通知书。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提到:国家初期,遵循唐朝惯例,对进士登第的考生,发放金花帖子。帖子是用当时泼洒金粉的顶级纸张制成,“长五寸许,间半之”。目前许多学者认为这种金花帖子才是古人真正意义的科举录取通知书,是古代录取通知书中颇具价值的一个。不过这种通知书也只延续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被朝廷取消了。明朝,考生的录取通知书被称为“捷报”或“报帖”,民间则称为“喜报”。明人王世贞的《觚不觚录》中记载:考生考中乡试或者举子考中会试,郡县都一定会送上捷报。《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后送来的就是捷报,第三回写到: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进士及第的通知书,一般会写哪些内容呢?根据《容斋续笔·科举恩数》记载,北宋咸平元年孙仅的录取通知书是这样写的:先列出四位主考官,并请他们签上名字,标注上四个人的年龄、出生日期,祖先的名讳、父亲的名讳以及祖父母去世的日期:最后才写状元孙仅,他的个人信息和四位考官相同。宋朝州试的录取通知书则相对简单些,主要书写被录取学子的姓名、籍贯、三代姓名。明清时的录取通知书比较简单,直接写上考生的名次。如《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录取通知书这样写着: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查黄甲。明清时,捷报已有专用印版,印好后直接填上被录取学子的姓名、名次等。此外,古代录取通知书写好后,也要加盖录取的专用印章,称为“过朱”。古代送通知书也是一项比较重要的仪式,各级官府会安排专人将通知书直接通达学子家中,报喜人一般不少于三人,都骑上高头大马,高举彩旗、旌幌,带上唢呐班子,一路上鸣炮奏乐,吹吹打打,热闹非凡。中榜者收到榜帖或喜报,一般会把它张贴在厅堂中最显眼的位置,以此光耀门庭。相较于古代,现代录取通知书内容比较简单。一般写的都是:某某同学被某某学校、某某学院、某某专业录取,并于某某日报到。基本上会通过邮局或快递公司,一一邮寄到考生的手中。近年来各大高校逐渐重视文化价值传递,录取通知书的设计,越来越重视创新和个性。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颇具创意。清华门是清华园内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不仅是清华大学的象征,也是清华大学的二校门。清华大学2018年以来的录取通知书将这一元素融入其中,其上有一个立体的“清华门”,它采用激光雕刻工艺,由30多件纸艺部件、上百个拼插结构手工拼接而成。2020年的清华大学硕士录取通知书,则采用横开本的形式,内页左侧为精美的插图页,以清华校色紫色为主色调,提取校河、荷塘、荷花等清华元素,与清华学堂、二校门、大礼堂、日晷,体育馆等系列标志性建筑相融合;内页右侧为录取通知文书,底纹由清华校花紫荆花造型组合排列形成。通知书整体的设计理念突出了清华校歌中“永木清华众秀钟”,展现了“清芬挺秀,华夏增辉"的清华风采。从古到今,录取通知书的意义,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通知消息的层面。送达通知书的仪式感所蕴含的对过去努力的肯定和对未来美好的希望,显示出更大的魅力。(节选自《录取通知书的进化史》材料二:第24页共24页 8月19日,三峡大学2020级本科新生动画版录取通知书发放。这是该校首次发放电子版录取通知书。据三峡大学招生及就业指导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电子版的录取通知书不仅快速便捷,可以让学生及早感受到喜悦,更重要的是它上面有从高考报名系统导出的考生本人的电子照片,具有防顶替、防冒领的作用。新生可通过扫描关注“三峡大学招生及就业指导处”官方微信公众号,领取本人的专属录取通知书。通知书图片还可保存,并可以分享到朋友圈,让亲朋好友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悦。其实,电子录取通知书不是今年才出现的。早在2014年,西安交通大学就在高考录取工作中,创新利用移动互联网来向考生发放录取通知书。(摘编自《光明网》)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泥金技术在唐朝属于比较高档的装涂工艺,而进士及第后使用“泥金帖子”报喜,由此可知进士出身富贵人家。B.北宋时期录取通知书的内容繁简不一,依据考试的级别填写的内容也有所区别,殿试较繁,州试则相对简单。C.古代录取通知书要加盖录取专用印章,称为“过朱”,与现在录取通知书上加盖学校公章、印有校长签名意义相当。D.与传统纸质录取通知书相比,电子录取通知书具有更加安全便捷的独特优势,但却少了一些送达时的现场仪式感。1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材料一使用的论证方法的一项是(  )A.引用论证B.事例论证C.比喻论证D.对比论证14.请简要概括录取通知书的古今变迁。①泥金帖子—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⑤录取通知书—⑥________。15.古今录取通知书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请简要概括。参考答案第24页共24页 12.A13.C14.   金花帖子    捷报(报帖)(喜报)    版印捷报    电子录取通知书    15.①内容不同:古代内容相对复杂,现代内容比较简单。②材质不同:古代只有纸质,而现代则或纸质或电子。③工艺不同:古代采用泥金贴花等工艺,现在则运用了科技手段。④寄送方式不同:古代或官邮或专人送达;现在则邮寄或网上领取。⑤发送仪式不同:古代会有各种仪式,现在则没有。【分析】12.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项,“由此可知进士出身富贵人家”错误,由原文“‘泥金’手法是中国的一种传统高档装涂工艺,只有富贵人家才能用得起。将泥金涂饰在笺简上,用于进士及第时报喜,这就是‘泥金帖子’”可知,“泥金”只有富贵人家才能用得起,而“泥金帖子”是官府所作,与进士的家庭贫富没有关系。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根据材料一内容可知,材料一没有使用比喻论证。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而这种约束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通常似乎又很难超越。没有考虑所要涉及的困难,我就开始着手建立我自己的原子对撞机。我一直研究科学文献,最后我确信能够建造一台所谓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这种加速器能把电子加速到数百万电子伏特。第24页共24页 首先,我购买了少量的钠—22,它是一种能够自然地放射正电子(电子的反物质)的放射性物质。然后我建造了一个云室,在云室中可以看到亚原子粒子留下的踪迹。这样我就能够拍下好几百张由反物质留在云室中的精美照片。紧接着,我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包括好几百磅重的废品处理钢,在我的车间建造一个230万电子伏特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这个加速器完全有能力产生一束反电子。为了产生电子感应加速器所必需的巨大磁场,我努力说服父母亲让他们帮助我在我读高中的那个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我们把整整一个圣诞假日花费在这条50码长的线路上,缠绕和安装笨重的线圈,这种线圈将使高能电子的运动路径发生弯曲。当最后建成时,这个300磅重、6千瓦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耗掉了我屋子中所产生的每一点能量。当我接通它后,通常会烧断每一根保险丝,屋子变得漆黑一团。在屋子周期性陷入黑暗的同时,妈妈常常在摇头。(我想,妈妈对于她有一个不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反而在汽车间建造一架巨大的电子仪器的儿子困惑不解。)使我感到欣慰的是,仪器成功产生了比地磁场强两万多倍的磁场,而这正是加速一束电子所必需的。(选自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材料二:高鹤说,在对天文学认识转变的过程中,我曾经多次想过放弃。最接近离开天文是在硕士阶段,那个时候人生又来到了选择的十字路口,即将步入社会,从事怎样的工作成了首要问题。我当时已经意识到,如果继续学习我感兴趣的天文,将来的出路可能无非是天文台研究员或高校教师,而这两个职业都不是高薪职业,选择了就只能甘受清贫。面对北京的高房价,我动摇了,想要通过考取保险精算资格证,成为一名薪酬高的精算师。经过四年天文学专业课的培训,我很快通过自学就完成了保险精算资格的7门课的考试,只差最后2门经济学基础课就可以获得从业资格了。但在自学和备考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一种说不出的压抑,在做那些财务报表和保险分析的时候,我感觉不到一丝快乐和成就感,这与做天文学研究的过程截然不同。在做天文学研究的过程中,每一次小小的突破,哪怕只是几行代码成功运行都会使我有说不出的兴奋。在临近硕士毕业时,我最终下定决心继续学习天文,物质上清苦一点,可换来的是精神上的满足,是值得的。现在想来,或许就是心底一直埋着的那些关于星空的问题在指引着我吧,也许这就是习总书记说的不忘初心吧。经历过这些波折,再开始学习,目的变得更单纯了,做事情也更纯粹了。纯粹地从科学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推翻自己。(选自《他们为什么爱上基础学科》)第24页共24页 材料三:人类与生俱来的探究自然、创新科技的渴望和冲动,是促进科学发现的最原始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好奇心和创造力紧密关联,为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我们的教育需要改变什么?需要引导儿童学习转型。传统学习方式下,少年儿童在层层选拔过程中好奇心逐渐丧失、创造力逐渐萎缩。我们需要做出对应性改变,对学前儿童和义务教育初期阶段的儿童区别对待,借助不同的模式有差异地培养儿童的好奇心。选自(《如何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材料四:从科学的根本来说,一切创造性的发现和研究本质上都是非功利的。保持一颗超越功利之心才能进入创造的状态,不能老想着做出来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用处——因为有好处的事情都是根据既往的经验总结出来的,而创造性是要打破既往的约束,开拓出新的东西,所以功利心太重了不可能做出非常好的创造性工作。你做科学不是为了追求真理,你获得荣誉也不是因为人们认识到了你的真理而向你由衷的致谢,当科学研究变成一个赚钱的生意时,民族还能有什么希望?所以,要想真正营造出创新的氛围,国家就必须要在奖励机制与惩罚机制上下功夫,让吹牛的代价远高于他的潜在收益,把奖金和荣誉颁发给真正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人。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培育起人们对真理的热爱心,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心,这才是驱动科技创新的源头所在。否则,即便某些东西暂时做的还不错,但从长远和整体来看,最终还是会落后的,甚至连翻盘的机会都没有。(吴国盛《中美真正的差距是什么?》)16.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作者开展科学实验的过程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视要涉及的困难→寻找相关材料→进行实验操作B.确立勇往直前的信念→确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C.筹建实验室→建造电子感应加速器→扩建电子感应加速器D.准备实验材料→动手建设云室→筹建电子感应加速器第24页共24页 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来道雄起初想建立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但通过研究,他确信他那时只能够建造一台所谓的电子感应加速器。B.加来道雄建造的仪器成功产生了他期盼的实验结果,这使他感到了欣慰,让我们看到兴趣带来了科研的快乐。C.从文中“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其实就是他本人按照计划而进行学习、研究、实验等自我进步的历程。D.高鹤对从事天文学研究有过动摇,说明从事科学研究要面临物质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满足不能两全的矛盾问题。18.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鹤在对天文学认识转变的过程中,曾经多次想过放弃,这主要来自北京的高房价所带来的生活压力。B.高鹤经历过那些波折后再开始学习,目的变得更单纯了,做事情也更纯粹了,这说明选准方向很重要。C.让青少年保持科学兴趣,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这有利于培养这个群体的科学家潜质。D.“老想着做出来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用处”,这与创造性工作的要求背道而驰,是难以开拓创新的。19.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哪些方面对成为科学家较为重要?请你加以概述。答案16.D17.A18.A19.(1)做科学研究要打好理论基础(2)要敢于大胆尝试(3)要坚守初心,热爱科学(4)去除功利心,追求精神满足(5)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对真理的热爱,保持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创造力。第24页共24页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无视要涉及的困难”错,原文第一段“没有考虑所要涉及的困难”说的是在开展实验前没有考虑到困难的因素,选项中的“无视”是不怕的意思。B.“确定实验方案”错,根据原文“我一直研究科学文献,最后我确信能够建造一台所谓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这种加速器能把电子加速到数百万电子伏特”可知,他是一直研究科学文献,奠定理论基础,然后准备实验材料,而不是先确定实验方案。C.“筹建实验室”错,由原文“我建造了一个云室,在云室中可以看到亚原子粒子留下的踪迹。这样我就能够拍下好几百张由反物质留在云室中的精美照片”可知,“我”建造的是“云室”,而不是“实验室”,选项偷换概念。故选D。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起初想……但通过研究,他那时只能够建造一台所谓的电子感应加速器”理解错误,选项的意思是他起初的想法是不能实现的。由原文结尾“使我感到欣慰的是,仪器成功产生了比地磁场强两万多倍的磁场,而这正是加速一束电子所必需的”和开头“我就开始着手建立我自己的原子对撞机。我一直研究科学文献,最后我确信能够建造一台所谓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这种加速器能把电子加速到数百万电子伏特”可知,电子感应加速器的建造成功,正是建立原子对撞机所所必需的,可见他的实验是成功的。故选A。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24页共24页 A.“曾经多次想过放弃,这主要来自北京的高房价所带来的生活压力”错误,由原文“我曾经多次想过放弃。最接近离开天文是在硕士阶段,那个时候人生又来到了选择的十字路口,即将步入社会,从事怎样的工作成了首要问题”可知,高房价的压力、工作的选择问题只是最近一次想放弃的因素,不是他多次想放弃的主要原因。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几十年来的“红学”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微观方面。而《红楼梦》作为经典名著,我们的阅读和研究更应该着眼于文学本身,更应该立足于小说的社会背景、情节故事和人物命运。对《红楼梦》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认识《红楼梦》的意义不仅仅是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也不仅仅是“有情之天下”以及对个体命运的体验和感叹,而且是存在于多重世界和生命历程之中,存在于观照现实生活之中,这是超越种族和国度的。《红楼梦》中有生活世界、艺术世界和哲学世界三重世界,《红楼梦》还写了希望、烦恼和无奈失落三个生命历程。摘编自成中英《〈红楼梦〉的世界、人生和艺术》)材料二:《红楼梦》的诞生,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可借鉴的艺术典范。在中国古典小说乃至世界文学史领域里,它达到了高峰。《红楼梦》的创作登峰造极、出神入化、浑朴天成。小说中表现出的唯物观、辩证论、发展论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也是客观的。《红楼梦》成书迄今已200多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它不仅感动了中国人,而且也得到其他民族的重视与喜爱。《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国,感动了不同民族的读者。《红楼梦》即梦断红楼、梦逝红楼之意,《红楼梦》的创作以贾、史、王、薛(谐音理解为假、死、亡、血)四大封建贵族大家庭为背景,叙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曹雪芹试从时代精神演进及其与社会实践互动的角度切入,把握当时的历史发展的主线与脉络,达到了对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协调统一的全新理解和深刻把握。《红楼梦》融政、经、文、艺、史、哲、理、法、医、社会、建筑、音乐、绘画、舞蹈、戏剧、孔儒、李道、释佛、玄学以及伦理于一炉,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可以说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产物,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红楼梦》不是死的小说,而是有时代精神活跃其间的“活”的化身。第24页共24页 “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东方三大显学。红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谓三教九流、五花八门、一览无余。(摘编自李海林《<红楼梦>赏析》)材料三:《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我们不只是在读《红楼梦》,我们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许多人把《红楼梦》摆在床头,每天晚上睡前读一段,若有所悟,每次感觉都那么不同。许多人会问《红楼梦》十二钗,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林语堂说:最喜欢探春,最不喜欢妙玉。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最喜欢”和“最不喜欢”。反复看了二三十次《红楼梦》,我不敢回答看起来这么简单的问题。探春是贾政的女儿、宝玉的妹妹。她的母亲赵姨娘,一个丫头出身的妾。因为卑微的出身,赵姨娘似乎总是愤愤不平,嫉妒他人,总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她也把这委屈转化成报复他人的恶毒言语或行为,连自己亲生的女儿探春,也不例外。探春聪明,大器,极力想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她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她处事公正不徇私,曾经在短时间内代理王熙凤管理家务,有条不紊,兴利除弊,展现了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林语堂一定喜欢探春,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但是妙玉呢?妙玉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因为家道败落,不得不出家为尼,她寄养在贾家的寺庙中,看来是修行,心中却积压着不可说的郁浊的苦闷。妙玉孤傲,看不起俗世的人,对乡下来的刘姥姥嗤之以鼻。她孤芳自赏,这样的性格,即使在今日,恐怕也很难有朋友,在世俗社会,总是招人嫌怨。我们能够“不喜欢”妙玉吗?我们能够嘲笑妙王吗?《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红楼梦》的作者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他对任何生命形式,都没有“不喜欢”,都没有恨,包括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在他的心目中,她们都是应该被尊重的对象,都是可以被欣赏的。他在繁华的人间,看到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没有比较,只有欣赏,只有欢喜与赞叹。第24页共24页 多读几次《红楼梦》,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不会再随便说:喜欢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人。(摘编自《蒋勋说<红楼梦>》)20.在《红楼梦》十二钗中,林语堂为什么最喜欢探春?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2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学”是东方三大显学之一,其研究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微观方面。B.《红楼梦》因为是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感动了很多人,所以乃至在世界文学史领域里都达到了高峰。C.《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因为我们不只是在读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我们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D.《红楼梦》的作者不喜欢妙玉。小说中的妙玉家道败落,出家为尼,孤芳自赏,心中积压着郁浊的苦闷。2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意义存在于生活世界、艺术世界和哲学世界三重世界之中,还存在于希望、烦恼和无奈失落三个生命历程之中。B.《红楼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读者可以从中各取所需。C.《红楼梦》呈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作者引领我们理解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去悲悯和包容。D.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对谁都没有恨,对丫头、仆人也尊重、欣赏,这体现了宝玉善良、顺从的性格。23.下列有关《红楼梦》的研究成果,与材料一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A.尹伊君《红楼梦的法律世界》B.李广柏《红楼梦的奇与美》C.关华山《<红楼梦>中的建筑研究》D.金兰《近三十年红楼饮食文化研究综述》第24页共24页 参考答案20.①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②探春聪明,大器,她极力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处事公正不徇私,展现出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③探春的形象符合林语堂的思想取向,探春是林语堂尊崇的生命典型。21.C22.D23.B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就是指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生活和工作中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的排放量,达到减少大气污染、减缓生态恶化的目的。“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更为健康、更为自然的生活态度,意味着人类要负起保护地球的责任和义务。材料二为实现中国在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标的目标,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推动产业减排。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居民能源消耗的增速就开始逐渐超过工业能耗,占总能耗的比例一直维持在20%以上。材料三第24页共24页 2020年1月,中国能源基金会和南方周末在北京联合发布了《家庭低碳生活与低碳消费行为研究报告》。报告中有如下一些结论:①公众对于全球变暖和气候问题的认知度较高,各项认知平均分都在4.1分以上(满分5分),但是对“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知识储备不足,平均分和认同度较低。②对于低碳生活的意义,公众相信它可以“对地球负责”“造福后代”,但对低碳生活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和个人愉悦感认同度相对较低。③公众对低碳生活与消费存在困扰,其中对“低碳产品辨识困难”最多,其次是对其功用存疑、担心影响生活质量。④受访者中,每月都会网购的人数占比高达85%,每周网购1~3次的接近30%。这其中有不少是不必要的消费,因“网购的便利和快捷”“拼团/拼单”而产生的不必要消费高达61%。⑤公众更接受的减碳方式是“省着用”而非“省着买”,相比消费减量,公众更愿意在使用过程中节约。材料四中国矿业大学陈红教授说:“早在2009年,原环保部就启动了‘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认证的研发工作,随后从中央到地方都相继出台了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多的进口方要求提供碳标识。低碳标识的确立,可以减少中国出口型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受到冲击。绿色供应链发展起来,消费者也能更好地识别并选择低碳产品。”[以上材料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及《南方周末》2020年6月4日]2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低碳生活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要求我们减少生活和工作中的能耗,避免碳的排放。B.居民能耗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逐渐超过工业能耗,占总能耗的比例一直在20%以上。C.低碳生活践行难的主要原因是公众对低碳生活的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和难以辨识低碳产品。D.各地相继出台低碳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就能确保消费者有效识别和选择低碳产品。25、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请你就如何让公众有效践行低碳生活提三点建议。(3分)答案:24.C25、示例:①做好“低碳生活”知识宣传;②结合民众生活,宣传讲解“低碳生活”的意义;③政府做好低碳产品标识的研发与使用监管工作。第24页共24页
相关课件
更多相关资料
展开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阅读 专项练习题精选汇编(部编版,含答案)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精选汇编(部编版,含答案) 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八年级上、下册 综合检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2022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文化常识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2022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字形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2022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字音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