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展开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父亲和那棵树 寇建斌①父亲把香椿树锯倒了。②先剃去枝杈,再锯断树干。女儿云到家时,树已躺在地上。院子空出一片,枝叶散落一地。云大喊:“爸,你怎么把树锯了?”父亲笑笑,不语,兀自打理着那已然不是树的木头。③树是父亲小时候栽的,与父亲的年龄相仿。一开春,就会冒出一树嫩芽,散发出醇厚浓郁的香气,灌满院子,灌满屋子,溢到村里村外。④到了谷雨这天,父亲就用绑了铁钩的竹竿摘香椿芽。云想爬到树杈上摘,父亲说树还小呢,撑不住。云想拿竹竿自己摘,父亲说小孩子手上没准呢,会把树弄疼的。云只能巴巴地抬着下巴看父亲摘。⑤阳光均匀地洒满枝头,香椿树顶着一头灿烂,随风在春日里摇着。父亲很小心,扳住芽头,手腕轻轻一抖,一苗嫩芽就飘落下来。云举着两只小手赶紧去接,嫩芽浮在手掌里,晶莹透亮,比花儿还漂亮。云将嫩芽擎到鼻尖,眯起眼睛,细闻,感觉那香气立时钻进了自己的身体,充盈在心里,肺里,脑袋里。父亲摘,云捡,待那洒满金色阳光的嫩芽都到了箩筐里,云便把一箩筐阳光抱进屋里。⑥这天的饭食里便有了云最爱吃的菜——香椿炒鸡蛋。金黄色的鸡蛋,翠绿色的香椿,杂糅在一起,很好看,也很好吃。云便把这一天当作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⑦香椿树很奇特,被剃光了头,就像理了发,很快又长出一茬嫩芽,接着又被剃一次。之后的叶子不香不嫩了,才属于它。许是因为每年要贡献两茬叶子,香椿远比臭椿树长得慢。臭椿的叶子闻着臭,连猪羊都不吃,树干却光滑,不像香椿满身伤疤般干裂,而且高大挺拔,站在香椿身旁,有种趾高气扬的傲慢。不过,论木质,臭椿松脆,不及香椿细密结实,难以派上用场。香椿站在矮处,并不仰视它,只安静地待在一隅,每年春天都奉献出新生命的嫩芽。⑧父亲剥去树皮,解了板,码好放起。次年开春,把锛、凿、刨、斧、锯全套把式搬出来,开始在木板上打墨线,他在做一件家具。云问做什么,父亲仍笑笑,不语。第21页共21页
⑨父亲早年当木匠,手很巧,帮人打过许多家具。后来村里需要,当了民办教师,就没有时间了,家里至今连一件像样的家具也没有。他把全副心思都用在学生身上。云半夜醒来,常看到父亲如雕像般坐在桌前,整理教案,批改作业。父亲的辛劳并未给家里的生活带来多少变化,工资少得可怜,农活耽误得多,庄稼收成也不好,不待别人奚落,他就羞愧不已。只有在面对学生的毕业成绩单时,父亲才会露出开心的笑容。长期劳累加上营养不良,使他很早就患上了肺病,人佝偻成大虾,嗓子咳到嘶哑。云劝父亲去看病,好多人也劝,父亲只笑笑[1],说没事,依旧坚持上课,他一刻也放不下他的学生。⑩父亲像雕琢工艺品一样,用他的香椿木做那件家具。按传统工艺,全部榫卯,不用一颗螺丝、铁钉。他做得很痴迷,也很吃力。谷雨这一天,家具终于做成了,是一张方桌,香椿木繁复细密的花纹清晰可见,那桌面美得像一幅画。家里人,邻居,还有村里的许多人都来看,无不赞叹。那天,父亲笑[2]了,也永远地止住了咳嗽,笑容凝固在了他的脸上。⑪又是谷雨,云坐在方桌前,看着那繁复细密的花纹,闻着从木纹里渗出的香气,想父亲的一生,想那棵香椿树,若有所悟。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21年5月25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①自然段,单句独立成段,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人以阅读冲击感。B.父亲当民办教师,工资很少,并未给家里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变化,感到后悔,羞愧不已。C.第[1][2]处“笑”含义不同,第[1]处是不在意的笑,第[2]处是心愿终了倍感欣慰的笑。D.文章构思巧妙,以香椿树为线索,既叙写眼前的事,又插入相关回忆,行文波澜起伏。2.第⑦自然段写臭椿树有何作用?(4分)3.请根据提示,赏析第⑤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云将嫩芽擎到鼻尖,眯起眼睛,细闻,感觉那香气立时钻进了自己的身体,充盈在心里,肺里,脑袋里。(词语运用角度)4.结尾写云坐在方桌前“想父亲的一生,想那棵香椿树,若有所悟”,她感悟到什么?请写出两点,并结合选文简要分析。(4分) 第21页共21页
答案:1.B2.内容上,对比衬托,以臭椿的“趾高气扬的傲慢”等特征反衬香椿树的美好,表达了对香椿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结构上,为下文以香椿树象征父亲做好铺垫。3.“擎”“眯”“闻”“钻”“充盈”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云吮吸香椿香味的醉人情景,侧面描绘了香椿树香味的怡人,表达出喜悦和赞美之情。4.①感悟到要像香椿树那样为后人留下芬芳;②感悟到要像父亲那样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有“香气”。香椿树一年两茬献出叶子,最后即使做成桌子,仍有“繁复细密的花纹”“渗出的香气”,由此看感悟做人要奉献,要为后人留下芬芳;父亲虽然是一个手巧的木匠,但因为有放不下他的学生,他放弃了自己的职业,甘愿受贫,获得人生有价值,有意义。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梅花象孙茂① 中国有35856种高等植物,居世界第三位。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被赋予多种崇高的内涵。“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赞美了梅花素雅高洁的品格。梅花凛然傲骨仍屹立于严寒中压雪吐芳,这种独立奋进的气节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梅花精神对中华民族有多方面的思想文化启迪,陶冶了无数人,对华夏人民形成不屈的民族气魄、正直的民族品格、高洁的民族风尚有着深远的影响。② 初识梅花,是大学。大学有梅园,坐落图书馆右侧,园里种有红白粉绿各类梅花,独缺金黄的腊梅。腊梅乃梅中极品,稀缺也自在情理之中。每到冬天,我都会特意去梅园赏梅。对着一株梅花思量细看,静静思忖那花儿笑盈盈地开在枯老褐黑的枝干上。梅园的梅花姿态雅致,净白的、润红的、淡绿的,微粉的,一串串菩提似的挂在枝间。最爱是淡绿,尤以圆鼓鼓的泛绿花苞惹人吝惜。每次赏看,都愿伸出指尖轻轻触碰花苞,我每次看那些含苞未放的花蕾都如看一个刚出生的娃娃般,小心又觉神圣。③ 身置寒冬,却是日日与洋溢爱意的梅花相视,看似寻常的细微,也是有意义的品赏。第21页共21页
① 冰天雪地是芳期,满树黄花满树诗。我对蜡梅一往情深,蜡梅迎风傲雪的英姿和气骨,令人钦佩。蜡梅开花比梅花要早约两个月,一般在农历腊月开放,梅花则在春天开放。蜡梅花以黄色为主,艳而不俗。蜡梅是清香,香味较浓,而梅花是暗香,香味薄淡。②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蜡梅,释名黄梅花,此物非梅类,色似蜜蜡,故得此名。清《花镜》也载:蜡梅俗作腊梅,一名黄梅,本非梅类。色似蜜蜡,且腊月开,故有是名。③ 我一直分不清腊梅和蜡梅。一字之差,部首之别,却是迥异万千。蜡梅不属梅花,但它具有梅花的某些特质,如形、香,如傲寒而立的品格。从植物学角度看,蜡梅与梅花也并非同一种植物。蜡梅,属蜡梅科,为落叶灌木;而梅花,属于蔷薇科,是一种落叶乔木。据查究,称其为“蜡梅”,是因其花瓣色似蜜蜡,质感像捻蜡而得名。至于“腊梅”,是因为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而这种花通常在每年的冬末初春开放,所以俗称其为“腊梅”。腊梅的“腊”字来自古时的祭祀。腊:在先秦时期,即古人对祖先、山川河流多有祭祀活动。冬季有两个重月,是农历的最后一个月,也称岁尾。在古代,属闲时。李玉洁先生在《文史知识》一文中指出腊月的祭祀为——蜡祭和腊祭。④ 蜡祭,是礼祭八神,所用祭品是“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这里所说的“万物”,当是指田中所产的谷粟杂粮。此祭为郊祭,即露天而祭。⑤ 腊祭,则是礼祭五神,祭祖先与五位家神(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吉祥,称之为“腊祭”。由于“腊祭”常在十二月举行,故秦汉以后这个月被称为腊月。⑥ 蜡梅外号繁多,名称却都优雅别致。被称为金梅、腊梅、蜡花、黄梅花等。其多为丛生灌木(梅花则为乔木),原产我国中部,是我国特产的传统名贵观赏花木。蜡梅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虽然蜡梅没有梅花艳丽多姿,但它不畏严寒,在寒冬中绽放,无疑也给春天到来之前的大地带来一丝暖意,给人们带来一份春的冀盼。充实又平淡,静谧而温馨。⑦ 大学便对梅花一见钟情、一往情深。毕业后工作,单位亦有腊梅,且开得一串一簇,满是心怡,让人久处寒冬,却因梅而满怀生机。犹记大学时,进入冬天,梅园的梅花渐次露出花脸,往日的姹紫嫣红统统躲藏起来,似不与梅争。梅树高大,从外观看树样皆一致,主干之上延伸出许许多多的细条,那些惹眼的梅花就垂挂在枝条上,一朵朵小巧灵动地看着树下走过的学子。学府有梅园,这也是一种极好的精神象征。我大二时得以看到这片梅花,初见时惊喜欢欣,随即拍了一张红梅的照片,这照片我用做了四年的微信头像。后来给父亲买智能机,申请了微信,同样找来一张之前拍的红梅给父亲做头像。我不知道我对梅花热爱到什么程度?但我确信,冬天的景物里,我一定最爱梅花。⑧ 第21页共21页
毕业后到工作单位,终日与楼前的蜡梅擦肩而过,有时也会凑近细看,却全然不知那是迷人的“蜡梅”。直到初冬的一日,那些绿叶间冒出点点金黄,我才得知,那就是心心念念的蜡梅。我初看到她时,她在楼前的花台里伫立,清风下摇曳着欢快的影子,低矮的灌木徐徐而生,枝叶间长满绿叶黄叶,但绿叶居多,有点“绿肥黄瘦”的意味。如果不仔细查看,你是看不到那些枝叶间丛生的蜡梅花的。我现在确定了,那就是“蜡梅”。楼院里的花台,有的蜡梅树枝叶落了精光,独剩一根根枝剑直指云霄,褐黑的枝条上沾满金金黄黄的蜡梅花;有的树呢?绿叶满枝,花苞还在冒头,有点吝啬的意思,仿佛不愿早早盛开供人观赏,怕是害羞呢。那绿枝呢?葳蕤繁茂,依旧绿宝石般泛着青。① 我凑近细看,花色有两种,一种是金黄的蜡梅,一种是淡黄的蜡梅。但无论金黄或淡黄都散溢着淡淡的甜香,那梅香不腻人,轻轻的,柔柔的,淡淡的,似有若无。蜡梅因其与梅同放,其香又近似。故诗曰:林下虽无倾国艳,枝头疑有返魂香。腊梅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梅花透着一种清新淡雅的暗香,而蜡梅香味要比梅花的香味更浓厚些。② 寒冬的日子,这蜡梅就静静地傲立寒风中,不惧风雨,不怕严寒,笑迎春光。每一朵花都会历经寒冬,就像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遭遇坎坷。寒冬冰雪中仍有蜡梅在盛开,这类生命的美好,总是与人不期而遇,带给人寒冬中的温暖与心润。一夜冰寒,花成了“冰花黄梅”,晶莹的花体,玉珠悬垂,暖暖的亮,盈盈的黄,整个世界顿时暖意融融。③ 蜡梅,是中国特有的树种。梅花因其凌寒怒放,先春盛开,倍受文人墨客的宠爱。梅花也是中华民族风骨精神的象征。中国自古有许多歌咏梅花的好词好诗,说起梅花,诗人们定是两眼放光,爱意无限。(选自《东北作家网》2020年12月26日,有删改)1.选文提到“蜡祭”和“腊祭”有什么作用?(2分)【句段作用】2.古代文人墨客心目中“梅”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简要概括。(2分)【概括归纳】3.第11段中的“绿肥黄瘦”暗指什么?(3分)【词语理解】第21页共21页
★4.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4分)【主旨情感】参考答案及解析:1.文中提到“腊祭”和“蜡祭”的理解释义,主要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梅花,了解蜡梅(腊梅);其次是可以更好增强文章的厚度(厚重感),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2.凌寒傲雪、高洁坚韧、一身清气、淡泊名利。(此处可结合“梅花精神”做概述)(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3.“绿肥黄瘦”。表层指的是冬天梅树枝叶落尽,绿叶零落,一树尽是黄艳艳盛开的蜡梅(黄梅花)。也特指人即使遭遇现有的磨难挫折,但一定有另一层明亮正为你敞开。4.作者通过对梅花的印象,辨析蜡梅和腊梅,表现其对梅花的深切喜爱;描写梅花的品格,表现其对人性格的塑造、对民族气节的影响,表达对梅花及具有像梅花一样品格的人们的赞美与景仰之情;对不惧风雨,不怕严寒,不怕挫折困难的昂扬精神进行了赞扬。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红唇绿嘴莫言老父病重,我由京返乡陪护。一日下午,忽听窗外大街上,传来一女子的号啕,众人皆愕然。我大姐惊道:“‘高参’来了!”只见一个女人,仰着红彤彤的大脸,张着大嘴,哭嚎着进入我家院子,“大舅啊……俺的个亲舅啊……你怎么狠心撇下俺走了啊……”我大姐恼怒地冲出去。父亲举起一只颤抖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别……别……惹她啊……”我大姐恼怒地说:“‘高参’,你这是唱的哪一出?”第21页共21页
“高参”满脸的悲痛表情就像落在烧得通红的炉盖上的一滴水,欻的一声便消失了,随即换上了一副惊愕的表情,说:“不是说俺大舅‘老’了吗?”“俺大好好的呢!”我大姐说。“您看看您看看,这些该死的造谣分子,”她一边说着,一边闯进了我父亲的居室,看到我后,她的脸上出现了喜洋洋的表情,道,“表哥,您啥时回来的?”然后伸出手来,我感到她的手又大又硬,力气很足。然后她又与我堂弟等人一一握手,这派头既不像个女人,也不像个农民,倒很像一位市里来的干部。最后,她俯身问躺在床上的我老父:“大舅,你还认识我吗?”我老父摇摇头。她提高嗓门说:“大舅,我是覃家庄上的覃桂英啊!”我父亲还是摇头。我姐姐大声说:“覃家庄俺姑的侄女,‘高参’!”我父亲笑了,用微弱的声音说:“‘高参’……知道,太有名了……不起……”“俺大舅真幽默。”“高参”道。“坐下吧。”我父亲说。她摸出一盒细支中华烟,问: “不介意我抽烟吧?”我大姐道:“高参’,你还是别抽了,俺大咳嗽。”她说:“也是,尽管抽烟是人权的一部分,但我的人权要建立在不侵犯别人人权的基础上才可以实施。”我诧异地看着这位出语不凡的胖大妇人,一时找不到要说的话。我姐姐看出了我的尴尬,便道:“你可不知道‘高参’ 有多厉害,胶东半岛都有名的人物。”我堂弟道:“岂止是胶东半岛,全中国都有名呢!”“姐,弟,你们就别讽刺我了。”“高参”嘴里这样说,但她的神情却是一副很享受的样子,“跟表哥这样的大作家比,我算什么?草民一枚!”“您老人家可不是‘草民一枚’,” 堂弟说,“您是著名‘公知”’, 策划大师!”“什么‘公鸡’‘母鸡’‘大师’“小师’,” 她说,“我不过是一个为弱小者争利益,为受迫害者鸣不平,为创造和谐、公正、民主的乡村社会而不计报酬、不遗余力的乡村知识分子。”她的话让我震惊。她是我小学的同班同学。她小学之后又混过两年农业中学,我之所以说“混”,是因为这样的学历在当时也不算低,但放在眼下,那就跟文盲差不多了……“高参”的手机响了,手机里传出一个男人的声音:“覃姐,晚上有空吗?一起吃个饭,平度有一个客户想见你,我订个包间。”她按着手机留言,骂道:第21页共21页
“去你娘的,我正要找你算账呢,你说俺大舅‘老’了,我现在就在俺大舅身边,俺大舅精神好着呢!你这个造谣分子,我饶不了你!”她将手机装进口袋,探身问我父亲,“大舅,你不生我的气吧?都是‘花脖子’这个杂种造谣!”我父亲闭着眼睛,仿佛睡着了。这时,“高参”口袋里的两个手机同时响了。她摸出了那款旧“华为”,又摸出一款新“苹果”。她看了一眼苹果手机,嘟了一句,又看华为手机,揿响,还是那位“花脖子”的声音:“覃姐,你可别怨我,我是听‘九儿他爹’说的。他说你大舅可能‘老’了,因为他从村委的监控器上看到莫言回来了……”我吃了一惊,道:“村子里还有摄像头?太厉害了!”“高参”道:“所以,表哥,得网络者得天下,失网络者失天下;得网络者得民心,失网络者失民心。所以,网络是天堂,网络也是地狱;所以,可以利用网络伸张正义,也可以利用网络冤杀好人;可以利用网络消费,也可以利用网络赚钱……总之,网络能把人变成鬼,也能把鬼变成人,当然也可以把人变成神……叫喊了几十年的‘缩小三大差别’①,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刚兴起互联网时那句‘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话现在基本上还适用。总之,表哥,自从有了互联网,我觉得自己才真正地过上了人的生活……”“佩服,覃桂英,不,“高参’,”我说,“我枉在北京待着,但实际上孤陋寡闻,感谢你给我上了一课。”“你与你朋友新近开那个‘两块砖’公号我已关注了。太保守了,表哥,你们根本不熟悉网络的运作规律,折腾了大半年,才几千个粉丝,如果交给我给你们经营,三个月,我不给你顺来一百万粉,我就不姓覃了。”“你早就不姓覃了,”我堂弟说,“你姓高叫‘高参’。”“姓高也没什么不好,俺姥娘家不也姓高吗?”“我很想知道你用什么方法能给我们吸来一百万粉丝。”我说。“哎哟表哥,这事可不是一句半句能说清的,这么着,”她摸出两块手机,道,“加个微信,过几天咱们坐下来细聊。”“我把自己推给你好几次请你加我,你都不理我,”她白了我一眼,然后用两块手机先后扫了我的二维码,说,“你得确认我,‘高参’和‘猪大自肥’。”““猪大自肥’,这名字真好!”我说。“我还有三个名字呢。”“你有五个手机?”我惊讶地问。第21页共21页
“‘老丈人的青鱼’有十二块手机呢。”她说,“我还有两个公众号,一个叫‘红唇’,一个叫 ‘绿嘴’, 表哥你得空关注一下。” 她俯身向我父亲,说,“大舅,我先走了,过几天再来看你。”她走后,我父亲悄声对我说:“千万小心她啊……”我说:“大,您放心,我心里有数!”(选自小说集《晚熟的人》,有删改)[注]①三大差别:指社会主义国家中存在的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1.简析“父亲”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2.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富有张力,请以划线语段为例进行赏析。(4分) 3.请从微信名“高参”和“猪大自肥”的角度,探究小说意蕴。(6分) 4.概括“我”见“高参”后的心理反应。(4分)答案:1.①父亲生病使“我”“大姐”“堂弟”“高参”聚集在同一场景,起着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②父亲对待“高参”的言行,表达了父亲对“高参”得罪不起的担心、厌恶,衬托了“高参”的能量巨大、令人恐惧。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从父亲对“高参”的沉默与对子女的反复告诫,暗含了对“高参”这类人物的批判和讽刺。(6分,每点2分)2.把农村妇女身份与政治性话语口吻、近乎文盲与乡村知识分子(1分)、口语与书面语联系在一起(1分),形成了强烈反差,从而带来了陌生化与极具冲击性的审美效果(1分),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1分)。第21页共21页
3.①高参,即高级参谋,覃桂英以此树立高大上的形象,包装和营销自己;猪大自肥,暗合了覃桂英借网络扩大影响力并牟取利益的心理。②作者借这两个微信名,暗示了覃桂英贪财自利、狂妄庸俗的特点,表达了对这类人的讽刺。③表达了作者对当前互联网生态的担忧。(6分,每点2分)4.诧异—震惊—反感—好奇—戒备(任选四个,顺序不能颠倒,词语意思相近即可)四、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一把抓徐国平“一把抓”是宗家中药铺百年不倒的招牌。据说这招牌还是慈禧太后亲赐的,只可惜那块金匾不慎毁于战火。宗世良的后人,衣钵相传,几代为医。在草药的选料和炮制上,家规要求甚严。自然,同样的病,在其他药铺要抓三五服,甚至十服八服,而在“一把抓”一服即可。后来,“一把抓”传至宗瑜手上。时过境迁,浞城的西药店林立各处。宗瑜没有“理所当然”顺时造势,反而将中药铺开在一条偏僻老巷深处,三间门面,狭小逼仄。他还将先人的牌匾换下,改名为“一把抓中药馆”,令人费解。宗瑜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中药馆的生意冷冷清清。无人光临时,宗瑜便泡上一壶清茶,一边细细呷品,一边静心翻览历代医书。不过,仍有一些老主顾,贪图“一把抓”的药价便宜,一副药少到几元钱,贵点的也不过几十元钱。不比其他一些药店,贵得让人咂舌。有人讥讽宗瑜这都啥年代了,一点经济头脑都没有。也有几个同行气不过,找上门当面质问,说他这是搅乱市场。宗瑜坦然一笑,说:“祖上留的规矩不能破,你我都是悬壶济世,道合志不同,又何必争执。”同行自觉没趣,也拿宗瑜没辙。宗瑜配药,从不用衡器,每味药全凭手拿捏。有人曾打过赌,结果,从宗瑜手中抓过的药,数次衡量均毫钱不差。宗瑜轻淡一笑,说:“雕虫小技,药在心间,手上自然有准。”第21页共21页
夫人耐不住清贫,屡劝宗瑜,凭着百年招牌,何不将药铺搬至人来人往的繁华地段。宗瑜笑笑,摇摇头说:“又不卖萝卜白菜,干我们这行的,得把日子看淡一些,看淡了,心底便是清风明月,便是辽阔旷远。”夫人嘁一声,茫然不解,清风明月?辽阔旷远?哪跟哪呀这是!好在近几年,随着人们养生观念的增强,冷落多时的中医又回归热门。有一段时间,好几家私立医院纷纷高薪聘请宗瑜坐诊,也有些投资商贪图“一把抓”的招牌,出巨资收购或入股,均被宗瑜婉言谢绝。夫人免不得抱怨宗瑜过于清高迂腐,这年头哪行不是挖空心思把钱赚到手。宗瑜却嗤之以鼻,说:“医病先要医心,铜臭气太浓,再好的良药也会失去根基。”一天过午.药馆来了一位中年男子,自称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总。开春患了一种怪病,浑身虚软,气喘无力,跑遍了各大医院,钱花了不少,病却毫无起色,这才慕名而来。宗瑜一番望闻问切下来,心平气和道:“你只是气火太盛,并无大碍。你有没有带来别处大夫开的药方?”中年男子闻听,脸色放松,从皮包里掏出一大把处方。宗瑜接过,一一过目后,哂然一笑,说:“中医讲究阴阳调和,你的药方,开的尽是冬虫夏草之类名贵补药,反而失之平衡。庸医误人,只图牟利,一服药少说也千儿八百吧。中年男子连连点头称是。随后,宗瑜配齐一服药,说:“我抓了一副贱药,治你的病或许有效。”中年男子忙说:“只要病愈,价钱不惜。”宗瑜淡淡一笑,说:“不要以为钱多就是良药,贱药不贵,20元足矣。”中年男子难以置信。数日后,中年男子驱车来到“一把抓”中药馆,兴奋地说:“一服药下去,病真的就好多了。”随后,执意要重金酬谢,硬是被宗瑜推辞。眼见中医馆红火起来。谁也没想到,宗瑜却失手了。一天早上,人们发现“一把抓”铁将军把门,那块悬挂多年的牌匾也被摘走了。一打听,才知一位患者服过宗瑜抓的药后,上吐下泻,患者家属便闹上门,要说法要赔偿,引得不少同行大老远也跑来看热闹。宗瑜疑惑,自己一向抓药谨慎,怎能出此纰漏?羞愤之下,按先前那位患者的药方,抓了煎熬好自己喝下。没出半日,竟也上吐下泻,浑身泛起红斑。第21页共21页
宗瑜开始怀疑从市场进的那些草药,吩咐夫人将那服药方上的草药,取样送检。结果很快出来,其中三味草药的农药残留物严重超标,服下必然引起中毒。尽管不是自己药方的问题,可祸根毕竟出在“一把抓”的草药上。没有把好草药货源一关,宗瑜依然愧疚难当,遂做出摘匾关门之举。后来,有浞城人在外地一山野,偶然遇到了宗瑜,当时他正在山间平地躬身翻晒着草药。一问才知,宗瑜承包了一大片地,亲自把关,雇人种植中草药。(选自《天津文学》,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宗瑜将中药铺开在老巷深处,是因为宗瑜不愿与铜臭气太重的西药店为伍,主要表现出宗瑜对自己医术的自信,B.宗瑜的同行说宗瑜的廉价药搅乱了市场,但又拿宗瑜没辙,反映出同行对钱财的贪慕与对宗瑜医术的信服。C.宗瑜认为抓药之准是雕虫小技,表现了他谦虚的品格,所谓“药在心间”更重要的是为了突出宗瑜悬壶济世的职业操守。D.宗瑜“失手”之后摘掉牌匾转而承包土地种植中草药,表现了宗瑜在理想破灭之后调适的智慧与一贯的冲淡与平静。2.小说中两次写宗瑜的夫人对他不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可以删除,也有人认为不能删除,请说说你的观点并结合全文阐明理由。(6分)答案:1.C本题中,A项,“主要表现出宗瑜对自己医术的自信”错误,宗瑜把药店开在老巷深处,只是因为他为人低调,自甘淡泊,心胸旷达。从他的话“天外有天,人上有人”上也可以看出他为人低调,而不是表现他“对自己医术的自信”。B项,“反映出同行对钱财的贪慕与对宗瑜医术的信服”错误,同行拿宗瑜没辙,只是说没办法让宗瑜和他们一样抬高药价,能反映同行对钱财的贪慕,并不能直接表现出对其医术的信服。D项,“理想破灭之后调适的智慧”错误。文中一直写宗瑜宁静淡泊的处世态度,并未写他的“理想”,自然谈不上“破灭”。“失手”之后承包土地种药材,显然并非什么“调适的智慧”,而是为了能够提供优质药材,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第21页共21页
2.①小说中两次写宗瑜夫人对他不满,都是为了衬托宗瑜这一人物形象。②第一次是以宗瑜夫人的难耐清贫突出宗瑜的淡泊自守与旷达坦然。③第二次是以宗瑜夫人抱怨宗瑜过于清高迂腐,从而进一步突出宗瑜的不慕名利。3.示例一:不能删。①小说最后一段作为补记,使小说故事情节更加完整;②突出了宗瑜对传统医德的坚守与对责任的担当,丰富了人物形象;③深化了小说对传统医德的呼唤这一主题。示例二:可以删。①小说戛然而止,含而不露,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②删除最后一段,表现了宗瑜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心理,突出了宗瑜的隐忍;③折射出中医面临的困境,同时增强了小说对现实的批判力度。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铁厨子徐国平早先,老家办婚宴,大都请来三五乡厨,在自家搭棚筑灶,将桌椅当院摆开。宾客围桌而坐,乡厨操锅挥勺,帮工穿梭上菜。酒菜飘香四溢,满院人声鼎沸。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宾客们咂嘴剔牙,谈论最多的是乡厨的厨艺。当时,大多人家的日子,本就过得窘迫,再办喜宴,往往捉襟见肘。加上菜样单一,能在有限的荤腥中,做出丰盛可口的宴席,确实要看厨子的手段。其中,对铁厨子的赞誉最多。铁厨子不是本地人,左腿有残疾。据说,两三岁时,患了幼儿瘫,遭家人遗弃。幸好,被铁厨师发现,见其可怜抱回家中。铁厨师是省城一家大酒店的大厨,镂月裁云,厨艺绝伦。只是,夫人一直没有生育。见铁厨子身有残疾,夫人嫌弃无比,铁厨师却视如己出,细心抚养。后来,铁厨师告老返乡,在我们老家落户。铁厨师是个热心肠,老家谁办喜宴,一请就到,毫无架子。铁厨子年过十五,也没上学。养母贪吃懒做,游手好闲。铁厨子在家挑水劈柴,烧火做饭,稍有怠慢,便遭打骂。铁厨子只有忍气吞声。第21页共21页
好在,铁厨师开始传授铁厨子手艺了。铁厨师说,一个厨师首先离不开一手好刀法。铁厨子自知身残,立志苦练,很快,操刀娴熟自如,萝卜或土豆切过后,均细如发丝,竟能穿针而过。铁厨师言传身教,每道菜的炮制,作料,火候等工序,铁厨子都心领神会。一次,铁厨师偶染风寒,卧床在家。村前一户办婚宴,见铁厨师去不了,主家焦急万分。铁厨子一旁,闷声说了句,爹,您若放心,俺去!铁厨子到了主家,问清几桌宴席,备好菜和作料,然后,不慌不忙地吩咐几个帮厨,切剁蒸炸。婚宴开席,菜肴一一上桌,宾客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铁厨子听后,方才坐下喝了一杯热茶。这时,主家慌慌张张跑来,说新媳妇的娘家人要留下闹洞房,晚上又多添了两桌酒席。主家事先没有准备。铁厨子先稳下主家,问,家中有啥多余的菜?主家一脸无奈地说,只有萝卜。铁厨子沉思片刻,慢条斯理地说,把萝卜准备好。主家疑惑不安。到了晚上,铁厨子还真就鼓捣出两桌花样不一、清香扑鼻的菜肴。满桌宾客,风卷残云,吃罢,竟没品出满桌的菜料全是萝卜。事后,主家感激万分。回到家,铁厨师问起,铁厨子说,客人中午饱餐荤腥,晚上的口味自然偏喜清淡,所以蒙混过关。铁厨师闻罢,连连点头,说,你可独挑大梁了。铁厨子一宴成名。铁厨师病逝后,养母赶铁厨子空身出门。铁厨子四处漂荡做起乡厨。其间,他推陈出新,精心搭配,那些平常不过的菜肴,一经他妙手偶得,花样奇出,余香满口。后来,各色酒店大量涌现。老家的婚宴开始到酒店举办了。铁厨子的养母也开了一家铁家酒店。并费尽周折找来铁厨子做主厨。铁厨子很不情愿。可养母说,我这把年纪,酒店干好了,将来还不是你的?等攒下钱,为娘再给你挑个漂亮的服务员做媳妇。铁厨子不再推辞,尽心帮养母经营酒店。很快,生意火爆,吃客如云。只是,养母为了降低成本,贪图小利,竟偷偷使用起地沟油。第21页共21页
铁厨子掌勺时,一瞟油的颜色,撩起一闻,把炒锅一扔,喊来养母,这油不地道!养母却满不在乎,管它啥油,能做菜就中。铁厨子一脸不悦,吼道,菜是俺做的,这样做会砸了俺的招牌,俺不干!养母气急败坏,指着铁厨子骂道,你个白眼狼,要不是老娘当初养你,你早饿死街头了。铁厨子没再言语,一摔围裙,离开酒店。铁厨子去了一家小酒馆,虽薪水少些,可铁厨子有个条件,必须货真价实。一次,有人在小酒馆设宴。正巧,席间有一位省城大饭店的董事长,品味后,连声称赞,没想到这么小的酒馆,能吃到这么上乘的美味。非让老板唤来铁厨子,说几日后是其母亲的寿辰,重金请他去做主厨。铁厨子连声推辞,都是一些乡野粗菜,上不了大席。董事长遂道出实情,说其家母胃口不好,佳肴吃遍无数,总提不起食欲。铁厨子最终应允,说,冲您这份孝心,俺不妨一试。寿宴那日,铁厨子精心烹制,菜肴油而不腻,清爽可口。董事长的母亲果然食指大动。特别是最后端上的寿桃,更是令她胃口大开,连声说这么些年,这是吃得最可口的一顿饭。董事长问起寿桃的配料,铁厨子直言相告,无非一些杂面加豆腐渣,精心搭配蒸制而成。你想想,再好的美味佳肴也有吃腻的时候。董事长恍然大悟,出高薪欲聘铁厨子为私家厨师。铁厨子婉言谢绝,说,你有老母孝敬,俺也有老娘需人伺候。原来,铁厨子养母的酒店,终因偷用地沟油被查封。养母惊恐之下,中风偏瘫。铁厨子默默地来到养母身边,端屎端尿,昼夜伺候。养母羞愧难当,呜呜落泪。铁厨子一边擦泪,一边劝慰,生恩不如养恩重,俺就是你的亲儿子。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斯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情节曲折,并讲究铺垫和伏笔,如“养母为降低成本,贪图小利,竟偷偷使用起地沟油”,为下文养母酒店被查封,中风偏瘫做铺垫。B.小说一开头写“宾客们咂嘴剔牙,谈论最多的是乡厨的厨艺”,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渲染出了悲凉的气氛。第21页共21页
C.小说结尾,养母和铁厨子均落泪,令人心碎。这样的结尾,使小说的情节完整,既感动了读者又巧妙地暗扣了小说的主题,发人深省。D.小说采用设置悬念的描述性语言,使文章欢快活泼、华丽、自然、流畅。描述了铁厨子的成长故事,表现了铁厨子知恩图报的优秀品质。2.小说中“铁厨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3.文中对养母进行了四次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案:【答案】1.A【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和鉴赏评价的能力。B项“同时渲染出了悲凉的气氛”错误,文章开头对宾客的表述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下文对铁厨子的描写,并无“悲凉的气氛”。C项“巧妙地暗扣了小说的主题”错误,应该是直接紧扣小说的主题。D项,小说采用的是叙述性的语言,文章“朴实”,而不是“欢快活泼、华丽”。2.(1)聪慧善学。立志苦练,操刀娴熟自如,将萝卜、土豆切得细如发丝;用萝卜做出两桌花样不同的宴席,宾客吃过竟浑然不知。(2)刚毅正直。养母为了降低成本、贪图小利,使用地沟油,铁厨子严词拒绝,离开酒店。(3)知恩图报。养母中风偏瘫,铁厨子不计前嫌,义不容辞昼夜伺候,报答养育之恩。(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抓住文中关键句“铁厨子自知身残,立志苦练,很快,操刀娴熟自如”“吼道,菜是俺做的,这样做会砸了俺的招牌,俺不干”“铁厨子一边擦泪,一边劝慰,生恩不如养恩重,俺就是您的亲儿子”等进行分析概括即可。3.(1)第一、二次描写可以看出养母嫌弃铁厨子的残疾,铁厨师病逝后,养母将其赶出家门,暗示养母心狠手辣、不近人情的性格,并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2分)(2)第三次描写养母开始对铁厨子好言相劝,后来又气急败坏,前后态度的巨大差异,表现了其唯利是图的本性。养母费尽周折找来铁厨子做主厨,因贪图小利,竟然使用地沟油,被铁厨子严词拒绝,衬托了铁厨子正直的性格。(2分)第21页共21页
(3)第四次描写养母因酒店终因偷用地沟油被查封,中风偏瘫。铁厨子不计前嫌,侍奉左右,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2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内容的能力。首先找到描写养母的关键句,“见铁厨子身有残疾,夫人嫌弃无比”“铁厨师病逝后,养母赶铁厨子空身出门”“养母为了降低成本,贪图小利,竟偷偷使用起地沟油”“养母惊恐之下,中风偏瘫”等。然后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从形象、主题、情节等角度分析即可。六、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下题。这次我演什么角色(节选)伊·布德洛哈里·纳什是一个五金行的小职员,也是业余剧团——北克劳弗尔德假面假发俱乐部的演员,成功扮演过很多角色,但他对自己的演技很不自信,每次导演邀请他时,他都会凄苦地问:“这次我演什么角色?”他从不参加任何会议,因为要是手里不拿着剧本,他从来不知道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他还没有结婚,他不同女孩子出去闲逛——就连要好的男朋友也没有。海伦·肖是一家电话公司的女职员,长期摆着同一副笑脸。应酬查询电话费顾客的职业生活,把她训练成了电话公司的一架殷勤有礼的自动机器。她能享受到的作为一个人的乐趣,大概就是被某个电影明星惠顾的幻想。哈里·纳什与海伦·肖都被邀请出演《欲望号街车》,哈里扮演剧中的丈夫,海伦扮演剧中的妻子。同台演出使她萌发了追求哈里的决心。一次演出结束后,哈里面对到台上来祝贺的观众又准备逃走,海伦把他留了下来,说有礼物送给他。海伦拿着礼物走回来。礼物是一本小蓝书,带有一条当书签用的大红缎带。这是一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里非常尴尬,除了“谢谢”两个字以外再也想不到要说什么。“夹着书签的那一页是我最喜欢的一场。”海伦说。“唔。”哈里说。“你不想看看我喜欢的是哪一场吗?”她问道。哈里无可奈何地把书翻到夹着红带子的一页。海伦凑到他身边来,读了一行朱丽叶的台词。“‘告诉我,你怎么会到这儿来,为什么到这儿来?’”她读道,“‘花园的墙这么高,是不容易爬上来的;要是我家里的人瞧见你在这儿,他们一定不让你活命。’”她指着下面的一行。“现在看看罗密欧说什么。”她说。第21页共21页
“唔。”哈里说。“你读读罗密欧的话。”海伦说。哈里清了清喉咙。他不想读这个剧,但却不能不读。“‘我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园墙,’”他用平常说话的语气读道。但是他的声调一下子变了。“‘因为砖石的墙垣是不能把爱情阻隔的’”;他朗读道,身子挺直起来,一下子年轻了八岁;他变得又英武又洒脱。“‘爱情的力量能做到的事,他都会冒险尝试,’”他大声念道,“‘所以我不怕你家里人的干涉。’”“‘要是他们瞧见了你,’”海伦说,她带着他向舞台一边走去。“‘唉!’”哈里说,“‘你的眼睛比他们二十柄刀剑还厉害。’”在海伦的带领下,他俩走向舞台的下场门。“‘只要你用温柔的眼光看着我,’”哈里说,“‘他们就不能伤害我的身体。’”“‘我怎么也不愿让他们瞧见你在这儿。’”海伦说。这是我们听到的最后一句话。这两人从舞台上走出去,再也没有回来。演员们举办的茶话会两个人都没有参加。一个星期以后这两个人结婚了。他们生活得好像满幸福,尽管有时候表现得有些古怪;这就要看这一时期他们一起朗读的是什么剧本了。“上个星期,”她说,“我同奥瑟罗结了婚;浮士德使劲和我谈恋爱,后来我又被巴里斯诱拐走了。你说我是不是咱们这里最幸福的姑娘?”我说我想是这样的。我还说城里大多数女性也都是这样的。“她们本来也是有这样机会的。”她说。“她们多数人受不了那种兴奋劲儿,”我说。我告诉他俱乐部又请我导演一个剧。我问她和哈里能不能参加演出。她笑容满面地说:“这次我演什么角色啊?”1.小说以“这次我演什么角色”为题有什么好处?(6分)答:2.小说为什么要详细描述送礼物、念台词的情节?(6分)答:3.哈里和海伦一个星期以后结婚了,你认为他们的婚姻会幸福吗?试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分析。(8分)答:第21页共21页
答案:1.小说的标题是一个问句,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交待了人物具有演员的身份;同时利用这一标题把演戏和生活结合起来,暗示了小说内容。2.这是小说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详细描述这一情节为后文写两人在一个星期以后结婚作了铺垫;这样写还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哈里畏缩、不自信,海伦主动、热情。3.示例一:不会。因为哈里是一个极为不自信的人,而海伦也只有靠扮演剧中的角色才能感觉到幸福;文中所说“他们生活得好像满幸福,尽管有时候表现得有些古怪;这就要看这一时期他们一起朗读的是什么剧本了” “我同奥瑟罗结了婚;浮士德使劲和我谈恋爱,后来我又被巴里斯诱拐走了。”便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可以说他们的婚姻是以扮演戏剧里的角色维持着的,脱离现实,非常脆弱,不可能得到长久的幸福。示例二:会。因为海伦是一个主动、热情的人,她总是能从角色的扮演中得到生活的幸福,哈里在她的鼓励之下也逐渐变得自信起来;文中所说“他朗读道,身子挺直起来,一下子年轻了八岁;他变得又英武又洒脱。”便表明了这一点;只要他们维持共同的爱好,把戏中的幸福当作生活的幸福,就能够获得长久的幸福。七、阅读下面一篇外国小说,完成下题。程序控制的丈夫伊·布德洛清晨五时,佩塔尔被闹钟唤醒,他似乎被毒蛇咬了一口,急忙从床上跳下来。他必须去度周末。决不能误了火车。妻子和儿子昨天已经走了,倘若他不能按时赶到,他们定会惊慌不安。佩塔尔按了一下闹钟的按钮,钟表下面放着妻子留给他的字条:“亲爱的,打开录音机。”佩塔尔立即遵照妻子的指示打开了录音机。刹那间,欢快的流行歌曲在屋间荡漾起来,音乐停止后,录音机里传来妻子的声音:“早晨好,亲爱的!睡得怎么样?”“这与你何关?”嘟囔了一句,抽起烟来。“马上把烟灭掉!”妻子从录音机里命令道,“到冰箱里取出早餐用的木瓜酱。注意,不要吃起来没完。”他刚刚吃完早饭,妻子的命令又从录音机里飞出来:“看看阳台花盆下面的字条。”妻子在字条里提醒他别忘了浇花,详尽地说明如何进行这一美化环境的工作。第21页共21页
厨房里的字条敬告他及时洗碗。贴在衣柜门前的字条要求他如何打扮自己:穿灰色的西装,不要忘记扎领带。佩塔尔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正欲动手收拾旅行包时,在包底又发现一张条子:别忘了带刮脸刀。佩塔尔顺从地将险些忘记的刮脸刀放到旅行包里,便向门口走去,可是房门上的字条威风凛凛地命令道:回去!烟灰缸里还有一只没有熄灭的烟卷。在房门的另一面上,妻子留下了最后一道命令:检查一下,你是否把门锁好了?佩塔尔拉了拉门柄,一切符合要求,门已经锁好。在火车站,他走到售票口,把钱递给了售票员。“我买一张票。”佩塔尔说。“去哪儿?”售票员问道。“去哪儿?”佩塔尔迷惑不解地自言自语,下意识地转过头去,寻找妻子。然而妻子不在身边。“您是否能告知去何处?难道这也是不可告人的秘密吗?”售票员挖苦道。这时佩塔尔恍然大悟,是妻子忘记告诉他去何处。他张大嘴吸了一口气慢慢地吐着气,把钱收回衣袋里。回到家里,他砸碎了录音机,打开了鸟笼,放走了囚在笼中的金丝鸟,然后拿出一瓶酒,连鞋也没脱就躺到床上,嘴对着瓶口畅饮起来,脸上泛起了甜蜜的微笑。1.小说结尾,丈夫“脸上泛起了甜蜜的微笑”。请在上文找出与这种表情构成对比的三处描写。(6分)答:2.塔佩尔夫人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请结合原文简要赏析。(6分)答:3.你认为佩塔尔会摆脱程序的控制吗?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答案:1.①他似乎被毒蛇咬了一口。②立即遵照妻子的指示打开了录音机。③嘟囔了一句,抽起烟来。④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⑤顺从地。(三处即可得本题的满分)第21页共21页
2.这与小说中被控制的丈夫那种无奈、焦躁、痛苦的情绪形成强烈的反差,从反面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的情感。3.示例:会。①他对程序控制有不满情绪,这从他被闹钟唤醒、听到妻子的录音、看到妻子的留言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来。②他有基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这从他吃早餐、浇花、洗碗、穿衣打扮可以看出来。这些技能和习惯不会因为摆脱程序控制而丧失。③最后一段的举动表明他已下定决心摆脱程序控制,“甜蜜的微笑”表明他对非控制状态的满足感。/不会。①如果没有程序控制,他会不知所措。他起床、吃早饭、浇花、洗碗、穿衣全靠程序控制。②偶尔脱离程序控制,他就会做粗野无益的事:抽烟、砸东西、粗鲁地喝酒、不脱鞋子就睡觉……日常生活会使他重新接受程序控制。(联系原文,言之有理即可)第21页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