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人教版新高考历史(江苏版)一轮复习作业:专题一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附解析)
展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1.占卜是商代统治者通过贞人(专职占卜的人)借上天以神化王权的一种手段。从已发现的卜辞来看,商代前期占卜的范围非常广泛,多为贞人解释和发布;但后期的范围却大为缩小,多为商王行止的记录。这反映出( )A.商代后期政局更加稳定 B.商王的权力在不断增强C.宗教祭祀活动逐渐减少D.神权与王权正走向分离解析:选B。在商代前期,占卜的范围非常广泛,但是到了商朝后期,其占卜的范围大大缩小,由此可知到商朝后期,商王的权力有不断加强的趋势,故选B项。题干内容没有涉及其政局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题干内容涉及的是占卜范围和内容的一些变化,没有涉及宗教祭祀活动的情况,排除C项;在先秦时期,神权与王权结合得非常紧密,并没有分离的趋势,排除D项。2.(2020·北京丰台区二模)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地,称邶国。史书记载“殷民大悦”。后武庚叛乱被杀,原来属于武庚的封地被一分为二,一部分封给未参加叛乱的纣王之兄微子启,国号宋。这样做的目的是( )A.强化血缘认同B.维护社会稳定C.实现贵族平等D.加强直接管理解析:选B。由材料“武庚叛乱被杀,原来属于武庚的封地被一分为二,一部分封给未参加叛乱的纣王之兄微子启”可知,此举可以削弱叛国势力,维护社会稳定,故选B项;宗法制强调血缘认同,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出贵族间的平等关系,排除C项;分封制并未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排除D项。3.(2021·福建莆田模拟)卫国为殷商故地,周初分封卫国时,周公命始封君康叔对卫地的周人犯酗酒罪即“予其杀”,而对殷商遗民,则“毋庸杀之,姑惟教
之”。据此可知,周初( )A.形成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B.对殷商遗民实施怀柔政策C.采用儒法并施的治理策略D.承袭殷商的地方治理模式解析:选B。周公命康叔对卫地的周人犯酗酒罪即“予其杀”,而对殷商遗民,则“毋庸杀之,姑惟教之”,这说明周初对殷商遗民实施了怀柔政策,以巩固统治,故选B项。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排除A项;周初还没有儒法思想,排除C项;材料强调周初对殷商遗民实施怀柔政策,不涉及承袭殷商的地方治理模式,排除D项。4.在周以前,只有王的称号而无“天子”之称。“天子”之称是周人的创造,在周人的观念中,天是至上神,统治一切。“天子”之称表明,天神与周王是父子关系,这使得( )A.王权开始具有神秘色彩B.宗法制由此而产生C.周天子大宗地位神圣化D.君主专制制度加强解析:选C。材料“在周以前,只有王的称号……‘天子’之称表明,天神与周王是父子关系”说明周天子大宗地位神圣化,故选C项。商朝的大事用占卜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排除A项;宗法制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排除B项;君主专制制度是秦朝建立的,排除D项。5.(2021·湖南1月适应性考试·T1)据下图可知,西周( )
A.通过同姓封国来直接控制地方B.由异姓封国负责抵御夷狄C.异姓封国多是周朝征服的方国D.利用同姓封国来监督宋国解析:选C。从材料的信息可以看出,异姓封国,除了齐国等少数诸侯国属于功臣分封外,如申、吕、楚等封国大多是周朝征服的方国,这些都与周没有血缘关系,且也不属于其功臣分封的对象,故C正确。“直接控制”的说法错误,当时没有能够做到直接控制地方,排除A;夷狄主要是指东方与北方的部落,从材料可以看出鲁就在东方,是同姓的封国,故排除B;宋国的西、南方向都是异姓封国,排除D。6.西周贵族分为姬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两大集团。根据西周铜器铭文中的记载,以周王为首的姬姓贵族娶妻,应娶异姓贵族的女子;异姓贵族娶妻,也多在姬姓贵族女子中选择。这表明,西周贵族的婚姻( )A.维护门第等级B.严格遵守礼制C.政治色彩浓厚D.婚姻不能自主解析:选C。西周姬姓贵族与受封的异姓贵族之间相互通婚,通过联姻关系形成甥舅关系,目的在于维护统治,由此可见其政治色彩浓厚,故选C项。据“姬姓贵族娶妻,应娶异姓贵族的女子;异姓贵族娶妻,也多在姬姓贵族女子中选择”
可知,题干强调的是异姓贵族与姬姓之间的政治通婚,而非强调门第,排除A项;姬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之间存在政治联姻,主要是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与礼制无关,排除B项;贵族之间存在政治联姻,并不等同于婚姻不能自主,排除D项。7.(2021·江苏盐城模拟)周天子及其宗法上的血缘亲属为“姬”姓,殷商贵族为“子”姓,还有楚的“熊”姓,舜后裔的“姚”姓等姓和血缘的关系是清楚而单一的。材料表明当时( )A.姬姓王族是分封的主体B.宗法关系决定着社会等级C.以“姓”作为血缘纽带D.按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解析:选C。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以“姓”作为血缘纽带与材料中“……‘姚’等姓和血缘的关系是清楚而单一的”相符,故选C项。“周天子及其宗法上的血缘亲属为‘姬’姓”,只是诸姓之一,材料不能反映姬姓王族是分封的主体,排除A项;材料中“……‘姚’等姓和血缘的关系是清楚而单一的”并未涉及“决定着社会等级”,排除B项;材料中“……‘姚’等姓和血缘的关系是清楚而单一的”并未涉及分配政治权力,排除D项。8.严耕望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中列举了西周一些诸侯国的继承方式:鲁国兄死弟继,楚国采用少子继承制,秦国择勇猛者继承,曹国则无定制。这表明( )A.周王室尚未实现集权B.宗法继承观念逐渐淡化C.列国继承方式多样化D.嫡长子继承制并非主流解析:选C。题干反映了鲁国、楚国、秦国、曹国等诸侯国的继承方式各不相同,由此可知列国继承方式多样化,故选C项。题干未提及西周王室与地方诸侯的关系,排除A项;西周时期宗法继承观念浓厚,排除B项;西周时期宗法制的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排除D项。9.(2021·江苏南京六校联合体联考)“(由南之蔡)北绕而与鲁、齐,以及于卫、晋,而宋人自在大包围之中”“
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其时燕亦移于河北,大约在齐、卫之间。镐京与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抱殷宋于肘腋间”。这一格局( )A.便于周天子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团结C.导致诸侯国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D.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有效统治解析:选D。由材料“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抱殷宋于肘腋间”可知,这一格局加强了周天子对异姓诸侯的控制,从而维护对地方的有效统治,故选D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下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与材料中“周人”不符,排除A项;B项是宗法制的作用,而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排除B项;“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与材料中“而宋人自在大包围之中”“抱殷宋于肘腋间”不符,排除C项。10.公元前6世纪中叶,许多诸侯国内公室衰微、世卿执政,卿大夫争相兼并土地、占有财货,美其名曰求富。各大卿族以己之“富”在不同阶层中吸附私属,最终使得上至公子王孙,下至士庶人都有机会求富。这一现象( )A.得益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B.表明官僚政治体制逐渐成形C.根源于周王室的腐败和衰微D.推动了新型政治关系的形成解析:选D。材料“最终使得上至公子王孙,下至士庶人都有机会求富”说明这一现象有利于打破原有的阶级划分,推动新型政治关系的形成,故选D项。材料“许多诸侯国内公室衰微、世卿执政,卿大夫争相兼并土地”说明原因是公室衰微,而不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排除A项;官僚政治的出现是由于郡县制的推行,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排除C项。11.(2020·重庆二模)观察下图,据此可知,战国后期( )
A.宗法分封制度彻底崩溃 B.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C.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D.经济基础推动上层建筑变革解析:选C。据两幅图对比可知,春秋初期诸侯国很多,到战国时期转变为七个较大的诸侯国,这为日后统一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宗法分封制度彻底崩溃的表现是郡县制的确立,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仅能看出诸侯国的数量变化,不能反映社会转型,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确实是经济基础的变化推动上层建筑变革,具体表现为废分封、行县制,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12.(2020·山西太原二模)“士”,商、西周时期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后,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这反映了( )A.民间私学的兴盛B.士族制度的出现C.宗法制度的瓦解D.贵族政治的衰落解析:选D。根据材料“‘士’,商、西周时期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后,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可知,此时随着生产力发展,士阶层分化,贵族政治衰落,故选D项。材料无法反映“士”受到私学教育的影响,排除A项;魏晋时期,伴随着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出现,排除B项;宗法制度强调血缘亲疏,与材料所述士阶层分化不符,排除C项。13.(2021·广东惠州模拟)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规定,国中“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由乡长推荐,试用考核合格后就能参与政事。这一规定( )A.加强了中央集权B.打击了贵族特权
C.加剧了诸侯混战D.瓦解了传统秩序解析:选B。根据材料“‘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由乡长推荐,试用考核合格后就能参与政事”可知,管仲改革通过乡长推荐的方式,选拔一批有品德、才能的人,打破了原来的贵族世袭,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选拔人才的改革与诸侯混战无关,排除C项;春秋时期传统秩序并未完全瓦解,排除D项。14.周初的统治者在咀嚼胜利果实的时候,体味到一个深刻的道理——“天命靡常”,牧野之战中“前徒倒戈”的历史事实,让统治者深切感到“小民难保”。于是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这说明周初( )A.儒学居于统治地位B.出现敬天保民观念C.盛行功利主义思想D.神权、王权紧密结合解析:选B。根据材料“天命靡常”“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可知,周初统治者认识到天命和民心的重要性,出现敬天保民观念,故选B项。汉代武帝时期儒学开始居于统治地位,排除A项;功利之学注重实际功用和效果,与材料中强调“天命靡常”不符,排除C项;“神权、王权紧密结合”强调神权与王权的关系,与材料主体“天命”“小民”无关,排除D项。15.(2021·河北唐山一模)有学者认为,周平王东迁以后,王政衰微,霸政迭兴,甚至“陪臣执国命”。然而,这既不能证明西周分封制造成了城邦民主制,也不能证明专制程度的减弱。相反,正是经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中国的君主专制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该学者认为西周时期( )A.君主专制制度业已形成 B.经历过城邦民主制阶段C.分封制不利于国家统一 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确立
解析:选A。材料中“这既不能证明西周分封制造成了城邦民主制,也不能证明专制程度的减弱”“正是经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中国的君主专制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可知,该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君主专制已经存在并得到了发展,即西周时期君主专制制度业已形成,故选A项。该学者不认为西周曾经实行过城邦民主制,排除B项;该学者认为分封制导致的争霸斗争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发展,并未提及其对国家统一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中主要提及的是君主专制问题,未提及中央集权问题,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尚书·牧誓》云:“牝鸡司晨,惟家之索。”这句话不仅是中国古代齐家的戒律,而且是古代政治生活的信条。在这样的政治文化中,男性把持天下就是天经地义,女性参与政治就是名不正言不顺。但是,就在男性牢牢控制的政治领域,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几位女性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局面。秦宣太后、西汉吕后、北魏冯太后、灵太后、唐代武则天、北宋刘太后、辽国萧太后、清代孝庄太后、慈禧太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社会女政治家,她们的所作所为皆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据范若兰《古代女政治家研究中的道德和政治标准》材料二 西周分封制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身统治有机结合起来,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周王室用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势力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这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基础。分封制加速了各族
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材料三 除了向周边部族征战,西周很少发生战争或动乱,到第十任天子周厉王发生“国人暴动”时,西周已基本上稳定了200余年。西周是统一局面下实行地方分权,诸侯掌握着地方的军事和财政,但至少200年还没有一个诸侯搞分裂。这是为什么呢?——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题指导》(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为什么200年没有出现诸侯分裂和政局动荡的局面?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男性把持天下就是天经地义,女性参与政治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可得出,男性掌握政权,偶有女性掌权。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小农经济环境下男性在生产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宗法制和儒家思想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据材料一“秦宣太后、西汉吕后、北魏冯太后、灵太后、唐代武则天、北宋刘太后、辽国萧太后、清代孝庄太后、慈禧太后”可得出,与少数民族有关,少数民族文化迥异于中原文明,女性有一定地位,专制君主权力向女性的畸形延伸。第(2)题分封制的积极作用材料中有表述,但不能照抄材料,要逐条归纳。第(3)题西周政局稳定的原因既有制度上的保障(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也有时代的因素(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还与周王室控制着富庶的地区,实力强大有关。答案:(1)特点:男性掌握政权;偶有女性掌权。原因:小农经济环境下男性在生产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宗法制和儒家思想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迥异于中原文明,女性有一定地位;专制君主权力向女性的畸形延伸。(2)积极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促进了奴
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3)原因: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周王室实力强大,诸侯实力相对弱小;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礼乐制度强化了等级观念,形成了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17.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对中国社会政治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是一个成功的创造。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材料二 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摘编自常建华撰《中国文化通志·宗族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末民初宗族管理和周代相比有何不同。解析:(1)根据材料从族长的权力、家国关系和嫡长子继承等方面分析。(2)从宗族管理、与政治的关系等方面分析。答案:(1)特点: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嫡长子继承制。(2)不同:宗族管理具有民主性;规范化;分权色彩;与政治关系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