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详情(61教学网)
我的位置: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用法总结
ID:47210 2021-10-26 26页1111 71.65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部分需下载查看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初中语文常见虚词一览表(一) 常用虚词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词或作用例句之代词1、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是第三人称。他(们)、她(们)、它(们)公与之乘。(《曹刿论战》)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2、代第一人称的。我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3、指示代词,表近指。这(这件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前置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3、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爱莲说》)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公将鼓之。(《曹刿论战》)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动词到、往、到……去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其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而置之其座。(《古代寓言二则》)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他、它(不能加“的”)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陈涉世家》)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我的、我(自己)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幼时记趣》)4、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里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赵普》)5、指示代词这种有蒋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6、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其中的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其一犬坐于前。(《狼》)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其如地石何?(《愚公移山》)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马说》)[前一个译作“难道”,后一个译作“恐怕”]连词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或表选择。如果、还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以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于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在、从将军向宠……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出师表》)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表示动作的对象。向、对、同、给、到等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先帝在时……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被受制于人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比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表原因由于、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而连词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捕蛇者说》)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讽齐王纳谏》)转折关系但是、可是、却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递进关系而且、并且或不译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吾恂恂而起……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呼尔而与之。(《〈孟子〉二章》)则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就、便、原来是、已经是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核舟记》),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假使、如果;那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可是、却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表示选择。就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是、就是、就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乃副词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才乃悟前假寐,盖以故。(《狼》)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就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表示出人意料。竟、竟然,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竹溪记》)判断句中,表判断。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于是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以介词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把、拿、用屠惧,投以骨(《狼》)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先帝……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活板》)连词表示目的。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表示结果。以至、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动词认为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语气。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表示肯定语气。了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表示疑问语气。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八则》)表示感叹语气。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若毒之乎?(《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表测度语气吧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用于感叹句啊、呀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介词对(于),在,在……上面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焉代词疑问代词哪里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相当于“之”它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捕蛇者说》)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于之”。从这里、在那里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不复出焉(《桃花源记》)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八则)助词句末疑问语气助词。了、呢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虽连词表示假设。即使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表示转折。虽然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者助词结构助词。……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然代词起指示作用。这样、如此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连词表转折关系。然而、但是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语气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地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用于词尾。……的样子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好像……似的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为动词表判断。是中轩敞者为舱 (《核舟记》)表动作行为。做向吾不为斯役 (《捕蛇者说》)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向、对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表示被动。被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替、给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着、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当、等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所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所以表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表手段和目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初中语文常见虚词一览表(二)文言文虚词“而”意思全整理 转折连词“但是,却”《论语》“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山市》“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智子疑邻》“而疑邻人之父”《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而顷刻两毙”《爱莲说》“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核舟记》“而计其长”《观潮》“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而僦赁看幕”《马说》“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送东阳马生序》“足肤皲裂而不知”,《醉翁亭记》“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满井游记》“而城居者未知之也”《陈涉世家》“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唐雎不辱使命》“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而君逆寡人者”“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隆中对》“而智术浅短”“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而其主不能守”“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公输》“杀所不足而争有余”“宋无罪而攻之” “知而不争”“争而不得”“义不杀少而杀众”“公输盘诎,而曰”《孟子》“环而攻之而不胜”“然而不胜者”《鱼我所欲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乡为身死而不受”《愚公移山》“而山不加增”修饰连词可不译《论语》“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智子疑邻》“暮而果大亡其财”《塞翁失马》“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丁壮者引弦而战”《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共工怒触不周山》“怒而触不周之山”《核舟记》“启窗而观”,《大道之行也》“故外户而不闭”《观潮》“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争先鼓勇,溯迎而上”《马说》“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执策而临之”《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耶”“先天下之忧而忧”《醉翁亭记》“朝而往,暮而归”“临溪而渔”“杂然而前陈者”《满井游记》“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曰”《唐雎不辱使命》“挺剑而起”《隆中对》“挟天子而令诸侯”《出师表》“可计日而待也”《公输》“在宋城上而待楚寇”《孟子》“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鱼我所欲也》“蹴尔而与之”《孟子故事两则》“仰而视之”“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邹忌讽齐王纳谏》“窥镜而自视”“时时而间进”“暮寝而思之”,《愚公移山》“面山而居”“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何苦而不平”承接连词“然后”《童趣》“使之冲烟而飞鸣”“ 拔山倒树而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论语》“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死而后已”《世说新语》“相委而去”《塞翁失马》“马无敌亡而入胡”“堕而折其髀”《伤仲永》“得为众人而已耶”《孙权劝学》“结友而别”《大道之行也》“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不而作”《湖心亭看雪》“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五柳先生传》“或置酒而招之”“既醉而退”《送东阳马生序》“久而乃和”《小石潭记》“乃记之而去”《岳阳楼记》“感极而悲者矣”《醉翁亭记》“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日出而林霏开”“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满井游记》“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陈涉世家》“夺而杀尉”“为坛而盟”“ 收而攻蕲”《唐雎不辱使命》“与臣而将四矣”“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长跪而谢之曰”《公输》“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邻有糠糟而欲窃之”《孟子》“委而去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故事两则》“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曹刿论战》“登轼而望之”“再而衰,三而竭”《邹忌讽齐王纳谏》“而复问其妾曰”《愚公移山》“聚室而谋曰”并列连词“而且”《论语》“学而时习之”“任重而道远”《口技》“妇拍而呜之”《核舟记》“中峨冠而多髯者”“而竖其左膝”《醉翁亭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而年又最高”“野芳发而幽香”“而乐亦无穷也”“往来而不绝者”“溪深而鱼肥”“起坐而喧哗者”《满井游记》“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隆中对》“则名微而众寡”“国险而民附”,《出师表》“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公输》“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孟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鱼我所欲也》“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生而取义”《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因果连词“因为”《满井游记》“而此地适与余近“《游褒禅山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赤壁之战》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表假设“如果”《冯婉贞》“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祭十二郎文》“死而有知,其几何离”表假目的“为了”《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特殊解释: 1罢了2紧接着3一会儿4有时5不久《山市》《口技》《湖心亭看雪》“城市依稀而已”“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相当于“只不过……样罢了”,6才,方才7通“尔”8通“如”9即“何况”《山市》《口技》《观潮》 “既而风定天清”“既而儿醒”“既而渐近”“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不久,紧接着《世说新语》《口技》“俄而雪骤”“ 俄而百千人大呼”——不久、一会儿《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有时《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不久《不祥》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方才《促织》《项脊轩志》“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察今》“军惊而坏都舍”—— 通“如”:好像,如同《谏太宗十思疏》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初中语文常见虚词一览表(三) 一、 之 1、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例如:①公将鼓之。②久之。③怅恨久之。2、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例如:①渔为甚异之。(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例如: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语法作用。(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如:①马之千里者。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 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 三、 者 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 ,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 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如:(1)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2)以伤先帝之明——以致(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4)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3、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1)皆以美于徐公。4、特殊用法:通假字,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 五、以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俯身倾耳以请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3. 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六、其 1、代词(1)表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②复前行,欲穷其林。③其一犬坐于前。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一定”“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真无马耶?可译作:“难道”②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大概③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可译为“恐怕”。④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一定”。 七、为 1、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如: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被。)②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向”“对”)③为楚造云梯之械。(wèi,“给”)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wèi,“当”)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èi,因为,由于)2、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当作”、“成为”,“雕刻”,“是”等。如: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成为)③为宫室、器皿。(雕刻)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3、特殊用法: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 八、于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在”、“向”、“到”、“从”、“跟”、“对”、“给”等。例如: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③舜发于畎亩之中(从)④欲报之于陛下也(向)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②皆以美于徐公。 ,九、焉 1、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语)2、语气助词。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4、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5、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十、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十一、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3、助词(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的样子”。如:翼然临于泉上、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十二、乃 1.副词(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2)可译为“于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三:则 1.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十四、因 1.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3.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4.副词,可译为“因此”。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十五、且 1. 副词(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2.连词(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十六、矣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相关课件
更多相关资料
展开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阅读 专项练习题精选汇编(部编版,含答案)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精选汇编(部编版,含答案) 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八年级上、下册 综合检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2022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文化常识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2022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字形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2022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字音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