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详情(61教学网)
我的位置:
2022高考生物(山东版)一轮总复习专题21群落及其演替—模拟(有解析)
ID:43085 2021-10-17 13页1111 403.10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部分需下载查看
专题21 群落及其演替【5年高考】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1.(2020山东,19,3分)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不定项)(  )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答案 AB 2.(2020课标全国Ⅰ,6,6分)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记)重捕法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答案 A 3.(2020江苏单科,15,2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答案 C 4.(2019江苏单科,6,2分)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答案 A 5.(2019浙江4月选考,6,2分)下列群落中,其植物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的是(  )                  A.荒漠B.苔原C.草原D.森林答案 A 6.(2018海南单科,22,2分)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  )                  A.捕食B.(种间)竞争C.寄生D.互利共生答案 B 7.(2017海南单科,18,2分)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种间)竞争关系答案 D 8.(2019天津理综,7,10分)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中温带半干旱区,当农田连续耕作六年后,农作物产量往往下降,弃耕后土地易沙化。对三片弃耕土地分别采取围封禁牧、人工种植灌木或乔木等恢复措施,灌木、乔木成活后该地自然恢复。十五年后进行调查,结果见表。   指标样地   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g·kg-1)草本植物种数(种)节肢动物个体数(只·样本-1)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弃耕地(对照)禁牧草地人工灌木林人工乔木林0.260.660.771.370.090.360.420.271.12.62.81.63.19.47.410.00.61.70.81.1*多样性指数综合反映丰富度和均匀度据表回答:(1)土壤含水量增加最明显的是      样地。土壤全氮增加最明显的是      样地,这是该样地内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相互作用的结果,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          。 (2)三种恢复措施均可改良土壤,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3)在半干旱地区,节肢动物是物种最丰富和数量最多的类群,在食物网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三种恢复措施中更适宜于中温带半干旱区的是          。 (4)在中温带半干旱区,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    。 答案 (1)人工乔木林 人工灌木林 互利共生 (2)间接 (3)围封禁牧 (4)强考点二 群落的类型与演替9.(2020课标全国Ⅱ,6,6分)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  )A.②①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③①②答案 A 10.(2020海南单科,2,2分)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亚灌木→多年生灌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B.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C.多年生亚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亚灌木,其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更强D.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较强有关答案 C [教师专用题组]【5年高考】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2题。在应用基因工程改变生物遗传特性,进而利用种间关系进行生物防治方面,中国科学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资料一:人类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致使环境不断恶化。王成树等从黄肥尾蝎中克隆出一种神经毒素基因AalT,将其导入能寄生在许多害虫体内的绿僵菌中,增强绿僵菌致死害虫的效应,可有效控制虫害大规模爆发。 资料二:小麦赤霉病是世界范围内极具毁灭性的农业真菌病害。王宏伟、孔令让等从长穗偃麦草中克隆出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将Fhb7导入小麦,其表达产物可减轻赤霉菌对小麦的感染,从而避免小麦赤霉病大规模爆发。资料三:疟疾由受疟原虫感染的雌按蚊通过叮咬在人群中传播。王四宝等从几种微生物中克隆出5种不同抗疟机制的基因,将它们导入按蚊的肠道共生菌AS1中。在按蚊肠道内,AS1工程菌分泌的基因表达产物可杀灭疟原虫。因AS1可在按蚊亲代和子代种群中扩散,所以在含AS1工程菌按蚊的群落中,疟疾传播一般可被阻断。1.(2020天津,11,4分)目的基因是基因工程的关键要素。关于上述资料中涉及的目的基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来源:必须从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基因组文库中直接获取B.作用:上述基因表达产物一定影响防治对象的生长或存活C.转化:均可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D.应用:只有将目的基因导入防治对象才能达到生物防治目的答案 B 资料一、二、三中的目的基因都是科学家从生物体内直接分离并克隆出的,并非是从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基因组文库中直接获取的,A错误。资料一中,基因表达产物能有效控制虫害大规模爆发,资料二中,基因表达产物能避免小麦赤霉病大规模爆发,资料三中,基因表达产物可杀灭疟原虫,说明题述基因表达产物一定影响防治对象的生长或存活,B正确。资料一中将神经毒素基因AalT导入绿僵菌,资料三中将抗疟机制的基因导入按蚊的肠道共生菌AS1,可采用感受态细胞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资料二中将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导入小麦,小麦属于单子叶植物,基因枪法是单子叶植物中常用的一种基因转化方法,可采用基因枪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C错误。只有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生物且成功表达,使受体生物具有了相应性状才能达到生物防治目的,D错误。2.(2020天津,12,4分)在利用种间关系进行生物防治的措施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施用绿僵菌工程菌减少虫害,不改变绿僵菌与害虫之间存在寄生关系B.引入Fhb7增强小麦的抗菌性,目的是调节真菌对植物的寄生能力C.AS1工程菌分泌的多种表达产物不改变AS1与按蚊之间存在共生关系D.使AS1工程菌分泌多种表达产物杀灭疟原虫,目的是调节按蚊对人的寄生能力答案 D 绿僵菌寄生在许多害虫体内,施用绿僵菌工程菌能增强绿僵菌致死害虫的效应,但并没有改变绿僵菌与害虫之间的寄生关系,A正确;小麦赤霉病是真菌病害,引入Fhb7增强小麦的抗菌性,说明Fhb7可降低真菌对植物的寄生能力,避免小麦赤霉病大规模爆发,B正确;AS1是按蚊的肠道共生菌,AS1工程菌分泌的多种基因表达产物可杀灭疟原虫,且AS1可在按蚊亲代和子代种群中扩散,说明AS1工程菌分泌的多种表达产物不改变AS1与按蚊之间的共生关系,C正确;疟疾由受疟原虫感染的雌按蚊通过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使AS1工程菌分泌多种基因表达产物可杀灭疟原虫,目的是阻断疟疾传播途径,使人体不患疟疾,D错误。3.(2018浙江4月选考,4,2分)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温度B.氧气的垂直分布C.光的穿透性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答案 D 本题通过对影响群落结构因素的分析,体现了对生命观念中的进化与适应观要素的考查。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包括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与大气中的颗粒物含量无关。4.(2017北京理综,3,6分)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实验分析能力。分析题干可知,该实验探究酸雨对樟树和楝树树苗株高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可知,酸雨对楝树株高影响(抑制生长)较明显,对樟树影响不大,A正确;从该实验结果不能确定酸雨对樟树及楝树种群密度、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及其他树种的影响,B、C、D错误。5.(2015四川理综,7,6分)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答案 A 随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的生物量变小,植物间的竞争将减小;蜥蜴活动地点距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蜥蜴个体数越少;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有效降低蝗虫种群密度,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蝗虫种群密度、植物生物量、蜥蜴个体平均数均随距石头远近变化而变化,故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6.(2014课标全国Ⅰ,6,6分)某种植物病毒Ⅴ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Ⅴ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Ⅴ是互利共生关系答案 A 分析题意可知:青蛙以稻飞虱为食,二者属于捕食关系,A正确;水稻和青蛙不是竞争关系,B错误;植物病毒V与水稻是寄生关系,C、D错误。7.(2013海南单科,25,2分)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1482037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答案 D 随着池塘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蝌蚪存活率降低,乙成活率升高,说明捕食者的食物主要是甲和丙,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加,A正确、D错误;三种蝌蚪由于有相同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空间而构成竞争关系,但捕食者的介入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B正确;无捕食者时,乙蝌蚪的存活率最低,说明无捕食者时乙的竞争力最弱,乙可能消失,C正确。8.(2012全国,3,6分)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田鼠和杂草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答案 B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等知识。农田生态系统中,豌豆和杂草都是生产者,因争夺阳光、水和矿质元素等共同资源而形成竞争关系,选项B符合题意。田鼠和杂草属于捕食关系,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故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9.(2012福建理综,3,6分)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答案 C 此题综合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由图可知,三种茶园中纯茶园物种数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抵抗力稳定性最差,易产生暴发性虫害,A错误;题图只表明10月份杉茶间作园物种数最多,但无法得知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大小,B错误;图中显示梨茶间作园在6月份时物种数最多,此时营养结构最复杂,C正确;人类的生产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错误。10.(2011全国,4,6分)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答案 A 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所有的群落都具有。如草坪中地表动物和植被栖息动物的分布均属于分层现象。11.(2011江苏单科,17,2分)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垂直带ⅠⅡⅢⅣⅤⅥ海拔(m)<10001000~20002000~25002500~30003000~3500>3500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寒灌丛草甸蝶类种349452201136125100 数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答案 D 由表中数据可发现,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不同,其差异反映了群落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不是水平结构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选项A、B错误。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蝶类种数随之减少,说明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的气候特征密切相关,故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12.(2020浙江7月选考,26,7分)一种当地从未分布的新杂草出现在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排挤了原有的杂草而成为主要的杂草种类,对农作物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问题:(1)当新杂草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     。若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气候变化使该杂草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这种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属于    调节因素。 (2)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杂草属于    层。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杂草种类发生改变后,生物群落是否发生了演替?    。为什么?               。 (3)如果要控制该杂草的种群密度,除了人工拔除杂草外,还可采取的化学措施有      、生物措施有    。 答案 (1)环境容纳量 外源性(2)草本 未发生 因为生物群落类型没有发生改变(3)施用除草剂 生物防治解析 (1)种群密度即种群数量长期维持在相对稳定阶段,说明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维持在最大值,即环境容纳量K值。调节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有气候、食物、捕食、寄生等,题述因素是连续阴雨和低温的气候变化,故属于外源性因素。(2)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杂草属于草本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称为演替。据题可知:杂草种类发生了变化,但仍然是农田生态系统,处于草本植物阶段,即生物群落类型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生物群落未发生演替。(3)采用化学药物如杀虫剂、除草剂等降低生物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降低杂草的种群密度常用除草剂。用信息传递的方式如释放信息素、释放天敌等降低生物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13.(2012课标,32,8分)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    (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   (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    。 答案 (1)同一 (2)群落 (3)小于 相同 雌鹿或雄鹿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种群、群落概念的理解及实验探究能力。(1)该草原上全部的鹿(包括雌、雄鹿)属于同一种群。(2)一定自然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组成群落。(3)该实验以项圈和棍棒分别代表雌、雄鹿,以抛出的物体种类组成为自变量,以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为因变量,探究“鹿角效应”假说的正确性。若假说正确,丙组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所需平均时间最短,即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群体,被捕食的风险较小。考点二 群落的类型与演替 14.(2019浙江4月选考,6,2分)下列群落中,其植物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的是(  )A.荒漠B.苔原C.草原D.森林答案 A 荒漠缺水,其植物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A正确,B、C、D错误。15.(2015课标全国Ⅰ,4,6分)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 D 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演替为灌木阶段,灌木阶段物种的丰富度大于草本阶段,A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空间结构更为复杂,B错误;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强,C错误;与上一个阶段相比,草本阶段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大幅度增加,导致异养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度增加,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通气性越来越好,从而为灌木阶段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D正确。知识拓展 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依次为地衣→苔藓→草本→灌木→乔木,各阶段群落竞争阳光等资源的能力依次递增。16.(2013江苏单科,10,2分)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边坡处理方式植被覆盖率(%)小型土壤动物土壤有机质(g/kg)物种数个体数甲种植植物973726019.8乙不干预892811.9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答案 B 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等相关知识。根据表格中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边坡甲比边坡乙物种数目多,因此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增加物种数目,从而提高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导致生境改变的结果;边坡甲虽没有移栽乔木,但随着演替的进行,将来也会出现乔木;边坡甲的群落演替最终会达到相对稳定,因此不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因此B项分析最为合理。17.(2014课标全国Ⅰ,30,11分,0.776)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答案 (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 解析 (1)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所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故在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次生演替中,虽然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次生演替的速度快,经历的时间短。(3)该地区气候越来越干燥,自然演替的最终方向是荒漠,由于人类的开垦活动,该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故人类开垦活动使群落演替速度加快,但演替方向未发生改变。知识拓展 (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2)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3)受条件制约,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不一定是“森林”(如条件恶劣的沙漠地区,群落不会演替至森林阶段)。18.(2013课标Ⅰ,32,6分,0.686)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数/种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    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 (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相应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 答案 (1)次生 土壤 (2)草丛 常绿阔叶林(3)复杂 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1)由于被破坏的常绿阔叶林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故此类演替为次生演替。(2)在题表所罗列的群落中,草丛营养结构最简单,物种种类最少,故其恢复力稳定性最强;而常绿阔叶林营养结构最复杂,物种种类最多,其自我调节能力最强,故其抵抗力稳定性最强。(3)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其中生存的动物分层的复杂程度。【3年模拟】时间:40分钟 分值:4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2021届山东威海开学检测,11)种植抗旱的蒿类植物可对局部沙化的环境进行有效治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治理沙化环境不能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B.治沙植物应选用根系发达、叶小或退化且角质层发达的品种C.沙化环境中影响群落空间结构的最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D.在沙化环境中觅食的动物之间只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答案 B 2.(2021届山东菏泽期中,6)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有差别,为了调查群落中物种数的多少,通常采用最小面积的方法来统计,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如图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及落叶林中样方面积与物种数的关系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B.统计热带雨林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以用标记重捕法C.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所以样方面积越大越好D.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加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答案 A 3.(2021届山东六校二联,7)为研究稻螟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某地区将鸭子引入农田捕食稻螟虫,对稻螟虫进行有效控制,据此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甲乙A.引入鸭后,稻螟虫种群K值降低,甲图曲线其K值为N3B.乙图AB段,稻螟虫初始数量为N0,且每天增加3%,t天后种群数量为N0×0.03tC.通过鸭子捕食稻螟虫进行防治,可以减少农药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D.天敌、竞争者等都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故也可通过引入稻螟虫竞争者来达到防控目的答案 C 4.(2020山东临沂期末,11)外来植物水葫芦在我国某地淡水湖泊中疯狂生长,严重破坏了当地水域生态环境,使得当地原有优势物种鱼腥草、香蒲等的种群数量连年减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该地香蒲的种群密度时,应该划定样方随机取样B.引进水葫芦可为草食性鱼类提供更多的食物,这样同时也增加了该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C.水葫芦、鱼腥草和香蒲三种植物彼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D.由上述结果推测,该地区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逐渐降低答案 B 5.(2020山东济南期末,14)如图表示某林区在被大火烧毁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恢复情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林区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程度不断提高,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B.该地区植物类群的变化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取代,灌木又被乔木取代C.1996年该地区的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D.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是原有物种的恢复过程答案 A 6.(2020山东等级考模拟,10)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某地用该方法治理正在沙化的土地并取得良好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B.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C.该过程改变了演替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方向D.该方法可增大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答案 C 7.(2020山东等级考模拟,11)某山区的一些退耕地,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优势物种由喜阳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逐渐向耐阴的多年生草本转变,有的地段可出现灌木林,甚至森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退耕地逐渐转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喜阳植物形成的遮阴环境有利于耐阴植物生长C.该山区的高山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森林形成后水土流失减少,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答案 C 8.(2020山东青岛二中期末,11)“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对生物的影响。如图表示疏于管理的大豆田中,大豆与狗尾草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甲、乙两曲线分别代表大豆和狗尾草两种群B.t1~t5,乙种群呈“S”形增长C.t2~t3,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乙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该农田中,物种丰富度将逐渐增加答案 C 9.(2020山东蒙阴实验中学期末,7)某池塘群落演替的过程如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演替的顺序为丁→甲→丙→乙,演替过程中群落的能量输入大于能量输出 B.图示只展示了部分演替过程,演替将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没有终点C.图示四个过程中的群落均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且垂直分层不尽相同D.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群落演替的方向可能发生改变答案 B 10.(2020山东泰安一检,19)森林群落中由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下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可以推断出(  )A.在各层次中林窗下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B.林窗下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数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C.光照只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的水平结构D.林窗下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答案 A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1.(2021届山东六校联考,11)科学家设计一系列50m×50m的区域以研究更格卢鼠(啮齿类)对其他小型食种子啮齿类动物的影响,将更格卢鼠从一半这样的区域中移走,另一半保持原样。每个区域的围墙上都有能使啮齿类动物通过的孔洞;但是,移走更格卢鼠的那一半区域围墙孔洞较小,更格卢鼠不能通过,接下来三年实验数据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区域之间的其他啮齿类动物不会存在竞争关系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更格卢鼠的数目时,若被天敌吃掉的个体中有被标记的个体,估算值将偏大C.该实验因变量在不同条件下变化趋势是同步的,有可能是由气候变化导致的D.更格卢鼠与其他啮齿类动物发生竞争,可能是因为它们的生态位发生了重叠答案 CD 12.(2021届山东德州月考,18)以生物的有机物积累量(生物量)为指标,统计某农田在退耕3年、10年及30年后生态系统中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生物量所占比例,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在退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B.在退耕农田上群落演替的方向为草本→灌木→乔木C.在10~30年,物种丰富度基本不变D.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基本不变答案 CD 13.(2021届山东临沂月考,11)某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贻贝、石鳖等动物,藤壶、贻贝、石鳖相互之间无捕食关系,但都可被海星捕食。海星被人捕光后,藤壶较另两种动物数量明显增加更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藤壶、贻贝、石鳖三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B.海星被捕光后,藤壶成为优势种,其种内竞争加剧C.该潮间带中全部动物和浮游植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D.等距取样法适合调查生活在狭长海岸的藤壶种群密度答案 C 14.(2020山东青岛胶州一中月考,18)1859年,一位英格兰农场主将欧洲兔带到澳大利亚草原放养,后来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生态专家先后采用引入狐狸(y1年)和黏液瘤病毒(y2年)等手段进行防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引入狐狸防治欧洲兔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是狐狸捕食较多的袋鼠B.引入的病毒能防治欧洲兔但对袋鼠影响不大,原因是病毒的专性寄生C.0~y1年欧洲兔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y1年时为防治的最佳时间D.若调查中被标记的部分个体标记物脱落,则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小答案 AB 三、非选择题(共8分)15.(2020山东淄博网考二,22)(8分)当土地停止耕种时,演替便开始了,最早入侵耕地的植物称为先锋植物,先锋植物的出现是演替开始的标志。随着演替的发展,弃耕地周围环境中的物种逐渐向弃耕地中扩散。在自然状态下,演替会使植被得以恢复,最终发展为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学家在研究某弃耕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对不同时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弃耕土地上的演替类型属于    。土地在经数年精耕细作之后,以往植被的痕迹往往被彻底清除,同时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不仅适于作物,还适于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生长,所以最早入侵弃耕土地的先锋植物是          。 (2)随着演替的发展,物种数量增多,群落内不同植物种群之间的    关系明显加剧,依据曲线图,请描述物种丰富度在50a内的变化:   。  (3)经研究调查发现,群落中有一部分植物能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无性繁殖,属于克隆植物。在群落演替的中后期,这些克隆植物占据优势地位,与大部分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能通过分株之间的连接物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克隆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这种现象叫生理整合。请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曲线下降的原因:   。 (4)在自然条件下,这片弃耕土地最终发展成为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这属于群落的        ,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        的能力。 答案 (1)次生演替 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或一年生杂草) (2)种间竞争 在演替的前20a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到达顶点,20a~30a物种丰富度下降,30a后物种丰富度达到稳定状态 (3)因为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克隆植物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的竞争优势,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使得该地区物种丰富度降低 (4)垂直结构 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
相关课件
更多相关资料
展开
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名篇名句默写 专项练习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答题具体步骤与技巧复习指南(实用!) 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环境保护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2新高考数学人教A版一轮总复习训练11.4抽样方法与总体分布的估计专题检测(带解析) 2022新高考数学人教A版一轮总复习训练11.1随机事件、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专题检测(带解析) 2022高考生物(山东版)一轮总复习专题26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专题检测(有解析)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