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7课 兼 爱 Word版含解析
ID:42620
2021-10-15
17页1111
825.50 KB
第7课兼__爱课文导入素养任务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各家面对社会现实都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儒家仁爱,道家无为。韩非子说“儒墨为当世之显学”。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相反,隐学则是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显学更接近实践。儒家学派、黄老学派、墨家学说与杨朱学派组成了中国较早的显学学说。与儒家同称显学的墨家思想是什么样的主张呢?它和儒家学说有什么异同,我们怎么评价它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墨子。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学习本课中说理的方法和论证逻辑。3.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资讯概览]一、作者简介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二、思想情怀17,1.墨子名言集锦(1)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2)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3)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4)俭节则昌,淫佚则亡。(5)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6)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2.墨子核心思想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他认为,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最适合的方案。如“国家昏乱”,就选用“尚贤”“尚同”;国家贫弱,就选用“节用”“节葬”;等等。“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逸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与天子国君,则都要服从天志。[资讯概览]一、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他反对战争,反对暴力,幻想通过博爱来实现美好的社会。二、时代大事儒墨纷争先秦时期,儒墨为世之显学,17,两家争论非常厉害。《非乐》《非命》《非儒》是直接攻击儒家的篇目,从《公孟》等篇中,可以看到墨子在世时与儒家的直接争锋。墨子《公孟》篇中指出:“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当然墨家也遭到了儒家的痛批。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中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在这里,孟子将主张兼爱的墨子与主张为我的杨朱对举,说墨子主张兼爱,就是无父,无父就是禽兽。[情境活动]鲁迅小说《非攻》描写了战国时代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非攻》写道:“楚王早知道墨翟是北方的圣贤,一经公输般绍介,立刻接见了,用不着费力。”墨子之所以能说服楚王取消攻宋计划,他的这种“圣贤”的威望应该说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你眼中,墨子又是怎样一种形象?请结合掌握的墨子的材料,以“我心目中的墨子”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想。不少于300字。答: 参考答案:《论语》里有太多规矩,《韩非子》里有太多严肃,只有你,没有勾心斗角的纷争,没有尔虞我诈的虚伪,只有那种最为深邃厚重的墨色,散发着智慧的墨香,荡涤着心扉的明净,如同一把锐利的黑色利刃,划破了虚伪,唯留下平等和侠义。有太多太多的书里提到了你的传承者们——墨家弟子。你们仿佛是那个时代最为神秘的黑色光芒,是即便岁月尘埃滚滚也掩不住的力量,为义而生,亦为义而死。苍穹如墨,你着黑衣,行走在路上,身上背负着太多太多的信仰,像是湿润的指尖叩击麻木的心弦,心中你的身影在黑夜中静静地发着光亮,朦胧的月色,怎留得住你坚若磐石的志向,你黑色的身影是墨色山水间刻意的留白,激荡着清澈的涟漪。是呵,兼爱非攻!是呵,尚贤尚同!想跨越千山万水,穿过浩淼人海,走过荒凉孤寂去寻你,寻你的黑色,寻你的墨色。回头看一眼如墨苍穹,惊觉那是你智慧深邃的光芒,终成古老的文化宝藏。一、文学常识《墨子》《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17,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二、文化常识1.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2.孝慈,意思是指对上孝敬,对下慈爱。孝敬父母、慈爱子女、亲善兄弟姊妹,这不仅是我国传统道德规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3.家,周朝“家”即采邑,卿大夫的封地。家的领导是卿大夫,也叫家君。[文白对译]17,17,[文言积累]一、重点字音(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1.譬之如(pì)2.当察乱何自起(cháng)3.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wú)二、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当察乱何自起 “当”同“尝”,尝试2.故不孝不慈亡“亡”同“无”,没有三、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古今异义中的古义)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古义:互相爱护、关爱。今义:异性或同性爱人之间的相互爱慕、关爱。四、词类活用(根据提示解释词义)(一)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故贼人身以利其身 残害,损害(二)动词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故亏兄而自利使……受损失17,(三)形容词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故贼人身以利其身使……得利(2)犹有大夫之相乱家使……乱如何辨析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主要有三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类型解说例句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定居)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让……做丞相)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①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发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势力削弱)使动判断的依据就是其语法概念:某个词(不论原始词型是什么)使它后面的事物具备了自身的性质或状态,那么这个词就有了使动用法。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这句话里面的“利”,本是形容词,但在这个句子中,它使后面的名词“足”具备了“利”的基本特性,那么“利”就出现了使动用法,即形容词使动,解释为“使……快”。五、重点实虚词(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爱(1)起不相爱 爱护,关爱17,(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喜爱(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爱慕,欣赏(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爱惜,吝惜2.劝(1)恶得不禁恶而劝爱鼓励(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劝说3.恶(1)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wū,相当于“何”“怎么”(2)交相恶则乱仇恨(3)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罪恶4.以(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介词,把(2)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连词,来六、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的句子)1.判断句(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也”表判断)译文: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2)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也”表判断)译文: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混乱。(3)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此……也”表判断)译文: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2.宾语前置察此何自起?(“何自”即“自何”)译文:细察这些从哪里产生的呢?七、典型名句1.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2.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17,若此则天下治。3.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NO.1文本初读]在下面的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内容。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开篇提出议论的焦点,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第二部分:分析原因,列举事例,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起于“__①__”。第三部分: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__②__”“则天下治”的观点。第四部分: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答: 参考答案:①不相爱 ②天下兼相爱[NO.2文本精读]任务驱动一 文段理解和分析(一)阅读课文第1、2段,完成以下问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圣人:至善之人B.必知疾之所自起起:引起C.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察:考察D.盗爱其室,不爱异室室:家解析:选B 起:产生。2.下列对这两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开头提出“圣人”是如何做的,与《劝学》的开头“君子曰”所起的作用相同,都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B.墨子用治病和治国道理一致来相比,认为治病首先要找病因,治国也要先找乱因,都要“对症下药”。C.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在于“不爱”并提出“兼爱”,这与儒家的“仁者爱人”是相同的。17,D.墨子提到的乱象既包括家庭中的父子、兄弟不睦,也包括社会上的盗贼横行、国家的君臣和诸侯之乱。解析:选C 治理的方式与儒家并不同,儒家主张用名分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解决。3.第1段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答: 参考答案:文段从治乱开始,指出治乱先要明确“乱”的原因,再加以治理;接着用医生治病作类比;最后又从反面论述治理国家,不明确“乱”的原因,就不能治理好国家。4.第2段分别从几个方面论述了“起不相爱”的观点?答: 参考答案: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起不相爱”的观点:①臣、子、弟之不孝,君、父、兄之不慈;②盗贼之横行;③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二)阅读课文第3、4段,完成以下问题。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起不相爱 起:产生B.爱人若爱其身若:像C.恶施不孝施:实行D.家与家不相乱乱:侵扰解析:选A 起:起源。6.下列对这两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段在上文反面举例的基础上,从正面阐述兼爱的好处,从而与上文形成正反对比论证。B.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政之道,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国家,都要兼爱而不能自爱。C.禁恶劝爱,是墨子的主张,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劝人为善,如此则天下可治。D.与儒家的“仁爱”建立在“亲亲”血缘关系上相比,墨子更主张无差别的爱。解析:选B 墨子并没有否定“自爱”,只是说不能为了“自爱”而损害别人。7.第3段在句式上构成了排比,如:“犹有……乎”句式的排比,“谁……”17,句式的排比。请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答: 解析:结合排比的作用,可以发现这几个句子的语意是层层递进的,增强了逻辑性和说服力。参考答案:这样写形成层层递进、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表达效果,逻辑性强,有说服力。任务驱动二 综合理解和分析8.关于“兼相爱”思想的评价,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墨子“兼相爱”思想是一种高标准的理想社会的价值观,在春秋时期没被封建统治阶级采纳是有原因的,因为它太理想化了。B.“兼相爱”思想脱离了当时的经济基础和客观现实,幻想跨越阶级之间的利益差别而实现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道德调和,这种道德模式实质上是一种美好的幻想。C.“兼相爱”一直沉睡了两千多年。这两千年正值中国帝王专制的两千年,也是中国人民在黑暗中受苦受难、挣扎革命的两千年。D.墨子的“兼爱”思想是无法苟合于特权专制政体的,而要重兴,必然要等到君主集权彻底被粉碎,人民当家、以人为本的时期。解析:选A “价值观”应为“道德观”,“春秋时期”应为“战国时期”。9.(素养提升)简析我们学过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本文中所阐述的治国之道有何不同。答: 参考答案:前者:仁或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或施行仁政得民心)。后者:爱(兼爱,爱民、君臣父子都相爱)。[NO.3思维拓展]爱人若己,爱无差等:即反对独知爱己的自私自利与有亲疏尊卑的宗法观念。儒家虽然也主张“仁爱”,但在爱人的程度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原则,而墨子则主张要视人如己、不分人我、不辨亲疏地彼此相爱。兼异于别,兼以易别:即贵“兼”而非“别”,并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来取代“别相恶、交相贼”。墨子把“兼”与“别”对立起来,认为“兼”是“生天下之大利者”,17,“别”为“生天下之大害者”。他还认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所以他主张“别非而兼是”“兼以易别”。墨子的“兼爱”思想,因不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特权思想的要求,所以自战国起直至持续时间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结束,一直未被统治者接纳。那么,现在我们重读《墨子》,其“兼爱”思想是否有现实意义?答: 参考答案:虽然墨子的“兼爱”思想没有被封建统治者接纳,可如今我们对墨家思想精髓的挖掘对于今天市场经济下调和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家庭,促进和谐社会,等等,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兼爱”思想是保证社会和谐有序的法宝。如果能在社会管理上采取这种柔性思想来改善人际关系,使人们做到既“爱自己”也“爱别人”,就能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其次,“兼爱”思想还对社会具有教化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确实是富裕了,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日渐淡化,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只自爱不爱人、爱物胜过爱人、金钱至上、损人利己、坑人骗人等现象层出不穷且日趋严重。这些丑恶的社会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我们应该加强社会道德建设,从墨子那里批判地吸收关于“爱人”的伦理思想,弘扬“兼爱”的传统美德,让“兼爱”大放光芒!最后,“兼爱”思想还有助于处理国家间的问题。国家之间难免会有文化的碰撞甚至冲突,在这方面,“兼爱”思想中体现的相互融合、兼容并蓄的积极态度,有助于解决当今多元化世界的差异问题。[类文赏读]17,墨子思想是中国智慧的源头之一,至今闪烁着熠熠的思想光芒,他有关以古为镜、居安思危、兼爱非攻等论说,让一代一代的后人受益无穷。赏读下面有关墨子的文本,进一步感知其思想的伟大和深刻。 一、古诗文经典赏析1.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译文] 君子不用水来当镜子,而是拿别人来当镜子。用水当镜子可以看到的是容貌,而用人当镜子则可以知道吉凶对错。[赏析] 《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广为流传,其实墨子早就说过这样的话了。所以中国智慧的源头,可以说都在诸子百家。2.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译文] 心中没有预先考虑应对事变的方法,就不能应付突然变故。[赏析] 我们中国人素来主张居安思危,无事之时备有事,平素就要对可能突发的变故准备应对的策略和方法。这样在事变发生时才不至于慌张,才能避免忙中出错。这两句多用于说明居安思危的道理。3.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译文] 爱别人的,别人也必然爱他;利于别人的,别人也必然利于他;憎恶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憎恶他;残害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残害他。[赏析]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对别人好,自然能得到别人的敬意和回报。根据这一理论,墨子认为,假如天下之人,都能够相互尊敬,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符合人的自然性的需要,又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二、思辨阅读墨子:黑色的光亮余秋雨这样的墨家,理所当然地震惊四方,成为“显学”。后来连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也说:“世之显学,儒墨也。”但是,这两大显学,却不能长久共存。墨子熟悉儒家,但终于否定了儒家。其中最重要的,是以无差别的“兼爱”,否定了儒家有等级的“仁爱”17,。他认为,儒家的爱,有厚薄,有区别,有层次,集中表现在自己的家庭,家庭里又有亲疏差异。其实最后的标准是看与自己关系的远近,因此核心还是自己。这样的爱,是自私之爱。他主张“兼爱”,也就是祛除自私之心,爱他人就像爱自己。《兼爱》篇说——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这话讲得很明白,而且已经接通了“兼爱”和“非攻”的逻辑关系。是啊,既然“天下兼相爱”,为什么还要发动战争呢?墨子的这种观念,确实碰撞到了儒家的要害。儒家“仁爱”的前提和目的,都是礼,也就是重建周礼所铺陈的等级秩序。在儒家看来,如果社会没有等级,世界就成平的了,何来尊严,何来敬畏,何来秩序?但在墨家看来,世界本来就应该是平的,只有公平才有所有人的尊严。在平的世界中,根本不必为了秩序来敬畏什么上层贵族。要敬畏,还不如敬畏鬼神,让人们感到冥冥之中有一种督察之力,有一番报应手段。由此建立秩序。由于碰撞到了要害,儒家急了。孟子挖苦说,兼爱,也就是把陌生人当作自己父亲一样来爱,那就是否定了父亲之为父亲,等于禽兽。这种推理,把兼爱推到了禽兽,看来也实在是气坏了。墨家也被激怒了,说:如果像儒家一样把爱分成很多等级,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那么,总有一天,也能找到杀人的理由。因为有等级的爱最终只会着眼于等级而不是爱,一旦发生冲突,放弃爱是容易的,而爱的放弃又必然导致仇。在这个问题上,墨家反复指出儒家之爱的不彻底。《非儒》篇说,在儒家看来,君子打了胜仗就不应该再追败逃之敌,敌人卸了甲,就不应该再射杀,敌人败逃的车辆陷入了岔道,还应该帮着去推。这看上去很仁爱。但在墨家看来,本来就不应该有战争。如果两方面都很仁义,打什么?如果两方面都很邪恶,救什么?据《耕柱》篇记载,墨家告诉儒家,君子不应该斗来斗去。儒家说,猪狗还斗来斗去呢,何况人?墨家笑了,说,你们儒家怎么能这样,讲起道理来满口圣人,做起事情来却自比猪狗?作为遥远的后人,我们可以对儒、墨之间的争论作几句简单评述。在爱的问题上,儒家比较实际,利用了人人都有的私心,层层扩大,向外类推,因此也较为可行;墨家比较理想,认为在爱的问题上不能玩弄自私的儒术,但他们的“兼爱”难于实行。17,如果要问我倾向何方,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墨家。虽然难于实行,却为天下提出了一种纯粹的爱的理想。这种理想就像天际的光照,虽不可触及,却让人明亮。儒家的仁爱,由于太讲究内外亲疏的差别,造成了人际关系的迷宫,直到今天仍难于走出。当然,不彻底的仁爱终究也比没有仁爱好得多,在漫无边际的历史残忍中,连儒家的仁爱也令人神往。不止“兼爱”问题上的分歧,墨家对儒家的整体生态都有批判。例如,儒家倡导的礼仪过于繁缛隆重,丧葬之时葬物多到像死人搬家一样,而且居丧三年天天哭泣的规矩也对子女太不公平,又太像表演。儒家倡导的礼乐精神,过于追求琴瑟歌舞,耗费天下太多的心力和时间。从思维习惯上,墨家批评儒家一心复古,只传述古人经典而不鼓励有自己的创作,即所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墨家认为,只有创造新道,才能增益世间之好。在这里,墨家指出了儒家的一个逻辑弊病。儒家认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人才是君子,而成天在折腾自我创新的则是小人。墨家说,你们的遵从的古,也是古人自我创新的成果呀,难道这些古人也是小人,那你们不就在遵从小人了?墨家还批评儒家“不击则不鸣”的明哲保身之道,提倡为了天下兴利除弊,“击亦鸣,不击亦鸣”的勇者责任。墨家在批评儒家的时候,对儒家常有误读,尤其是对“天命”中的“命”,“礼乐”中的“乐”,误读得更为明显。但是,即使在误读中,我们也更清晰地看到了墨家的自身形象。既然站在社会底层大众的立场上,那么,对于面对上层社会的秩序理念,确实有一种天然的隔阂。误读,太不奇怪了。更不奇怪的是,上层社会终于排斥了墨家。这种整个态度,倒不是出于误读。上层社会不会不知道墨家的崇高地位和重大贡献,例如,就连早已看穿一切的庄子,也曾满怀钦佩地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就连统治者视为圭臬的法家,也承认他们的学说中有不少是“墨者之法”;甚至,就连大家都认为经典的《礼记》中的“大同”理想,也与墨家的理想最为接近。但是,由于墨家所代表的社会力量是上层社会万分警惕的,又由于墨家曾经系统地抨击过儒家,上层社会也就很自然地把它从主流意识形态中区隔出来了。秦汉之后,墨家衰落。历代文人学士虽然也偶有提起。往往句子不多,评价不高,这种情景一直延续到清后期。俞樾在为孙诒让《墨子间诂》写的序言中说:乃唐以来,韩昌黎之外,无一人能知墨子者。传诵既少,注释亦稀,乐台旧本,久绝流传,阙文错简,无可校正,古言古字,更不可晓,而墨学尘邈终古矣。17,这种历史命运实在让人一叹。但是,情况终于改变了。一些急欲挽救中国的社会改革家发现,旧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改变,而那些数千年来深入民间社会的精神活力则应该调动起来。因此,大家又重新惊喜地发现了墨子。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创刊号中,故意不理会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而独独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后来他又经常提到墨子,例如:仁爱也是中国的好道德,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梁启超先生更是在《新民丛报》上断言:“今欲救亡,厥惟学墨。”他在《墨子学案》中甚至把墨子与西方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培根、穆勒做对比,认为一比较就会知道孰轻孰重。他伤感地说:只可惜我们做子孙的没出息,把祖宗遗下的无价之宝,埋在地窖里二千年,今日我们在世界文化民族中,算是最缺乏伦理精神、缺乏科学精神的民族,我们还有面目见祖宗吗?如何才能够一雪此耻,诸君努力啊!孙中山和梁启超,是真正懂得中国的人。他们的深长感慨中,包含着历史本身的呼喊声。墨子,墨家,黑色的珍宝,黑色的光亮,中国亏待了你们,因此历史也亏待了中国。那么,千说万说,墨子四处传播的道义中,有哪一些特别重要,感动过千年民间社会,并感动了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呢?我想,就是那简单的八个字吧——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兼爱”“非攻”我已经在上文作过解释,“尚贤”“尚同”还没有,但这四个中国字在字面上已经表明了它们的基本含义:崇尚贤者,一同天下。所谓一同天下,也就是以真正的公平来构筑一个不讲等级的和谐世界。我希望,人们在概括中华文明的传统精华时,不要遗落了这八个字。结合文本内容,思考分析:墨家的爱和儒家的爱为什么不能长久共存?答: 17,参考答案:墨家的这种“兼爱”不同于儒家的“仁爱”,儒家的“仁爱”是有等级、有亲疏之分的爱,而“兼爱”是平等、博大的爱,是对生命一视同仁的。儒家的“仁爱”理想已经很高了,而墨家的“兼爱”理想更为高远、大气。这是普照天下的光芒,是所有人都感到同样亮度和温暖的光芒,这是爱的理想主义。但儒家的“仁爱”有等级,核心是自己;墨家的“兼爱”无差别,爱他人就像爱自己。儒、墨两大显学可以说如水火相遇,难以调和,不能长久共存。17
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7课 兼 爱 Word版含解析
展开
第7课兼__爱课文导入素养任务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各家面对社会现实都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儒家仁爱,道家无为。韩非子说“儒墨为当世之显学”。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相反,隐学则是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显学更接近实践。儒家学派、黄老学派、墨家学说与杨朱学派组成了中国较早的显学学说。与儒家同称显学的墨家思想是什么样的主张呢?它和儒家学说有什么异同,我们怎么评价它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墨子。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学习本课中说理的方法和论证逻辑。3.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资讯概览]一、作者简介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二、思想情怀17,1.墨子名言集锦(1)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2)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3)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4)俭节则昌,淫佚则亡。(5)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6)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2.墨子核心思想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他认为,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最适合的方案。如“国家昏乱”,就选用“尚贤”“尚同”;国家贫弱,就选用“节用”“节葬”;等等。“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逸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与天子国君,则都要服从天志。[资讯概览]一、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他反对战争,反对暴力,幻想通过博爱来实现美好的社会。二、时代大事儒墨纷争先秦时期,儒墨为世之显学,17,两家争论非常厉害。《非乐》《非命》《非儒》是直接攻击儒家的篇目,从《公孟》等篇中,可以看到墨子在世时与儒家的直接争锋。墨子《公孟》篇中指出:“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当然墨家也遭到了儒家的痛批。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中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在这里,孟子将主张兼爱的墨子与主张为我的杨朱对举,说墨子主张兼爱,就是无父,无父就是禽兽。[情境活动]鲁迅小说《非攻》描写了战国时代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非攻》写道:“楚王早知道墨翟是北方的圣贤,一经公输般绍介,立刻接见了,用不着费力。”墨子之所以能说服楚王取消攻宋计划,他的这种“圣贤”的威望应该说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你眼中,墨子又是怎样一种形象?请结合掌握的墨子的材料,以“我心目中的墨子”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想。不少于300字。答: 参考答案:《论语》里有太多规矩,《韩非子》里有太多严肃,只有你,没有勾心斗角的纷争,没有尔虞我诈的虚伪,只有那种最为深邃厚重的墨色,散发着智慧的墨香,荡涤着心扉的明净,如同一把锐利的黑色利刃,划破了虚伪,唯留下平等和侠义。有太多太多的书里提到了你的传承者们——墨家弟子。你们仿佛是那个时代最为神秘的黑色光芒,是即便岁月尘埃滚滚也掩不住的力量,为义而生,亦为义而死。苍穹如墨,你着黑衣,行走在路上,身上背负着太多太多的信仰,像是湿润的指尖叩击麻木的心弦,心中你的身影在黑夜中静静地发着光亮,朦胧的月色,怎留得住你坚若磐石的志向,你黑色的身影是墨色山水间刻意的留白,激荡着清澈的涟漪。是呵,兼爱非攻!是呵,尚贤尚同!想跨越千山万水,穿过浩淼人海,走过荒凉孤寂去寻你,寻你的黑色,寻你的墨色。回头看一眼如墨苍穹,惊觉那是你智慧深邃的光芒,终成古老的文化宝藏。一、文学常识《墨子》《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17,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二、文化常识1.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2.孝慈,意思是指对上孝敬,对下慈爱。孝敬父母、慈爱子女、亲善兄弟姊妹,这不仅是我国传统道德规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3.家,周朝“家”即采邑,卿大夫的封地。家的领导是卿大夫,也叫家君。[文白对译]17,17,[文言积累]一、重点字音(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1.譬之如(pì)2.当察乱何自起(cháng)3.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wú)二、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当察乱何自起 “当”同“尝”,尝试2.故不孝不慈亡“亡”同“无”,没有三、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古今异义中的古义)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古义:互相爱护、关爱。今义:异性或同性爱人之间的相互爱慕、关爱。四、词类活用(根据提示解释词义)(一)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故贼人身以利其身 残害,损害(二)动词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故亏兄而自利使……受损失17,(三)形容词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故贼人身以利其身使……得利(2)犹有大夫之相乱家使……乱如何辨析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主要有三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类型解说例句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定居)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让……做丞相)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①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发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势力削弱)使动判断的依据就是其语法概念:某个词(不论原始词型是什么)使它后面的事物具备了自身的性质或状态,那么这个词就有了使动用法。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这句话里面的“利”,本是形容词,但在这个句子中,它使后面的名词“足”具备了“利”的基本特性,那么“利”就出现了使动用法,即形容词使动,解释为“使……快”。五、重点实虚词(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爱(1)起不相爱 爱护,关爱17,(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喜爱(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爱慕,欣赏(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爱惜,吝惜2.劝(1)恶得不禁恶而劝爱鼓励(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劝说3.恶(1)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wū,相当于“何”“怎么”(2)交相恶则乱仇恨(3)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罪恶4.以(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介词,把(2)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连词,来六、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的句子)1.判断句(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也”表判断)译文: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2)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也”表判断)译文: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混乱。(3)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此……也”表判断)译文: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2.宾语前置察此何自起?(“何自”即“自何”)译文:细察这些从哪里产生的呢?七、典型名句1.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2.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17,若此则天下治。3.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NO.1文本初读]在下面的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内容。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开篇提出议论的焦点,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第二部分:分析原因,列举事例,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起于“__①__”。第三部分: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__②__”“则天下治”的观点。第四部分: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答: 参考答案:①不相爱 ②天下兼相爱[NO.2文本精读]任务驱动一 文段理解和分析(一)阅读课文第1、2段,完成以下问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圣人:至善之人B.必知疾之所自起起:引起C.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察:考察D.盗爱其室,不爱异室室:家解析:选B 起:产生。2.下列对这两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开头提出“圣人”是如何做的,与《劝学》的开头“君子曰”所起的作用相同,都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B.墨子用治病和治国道理一致来相比,认为治病首先要找病因,治国也要先找乱因,都要“对症下药”。C.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在于“不爱”并提出“兼爱”,这与儒家的“仁者爱人”是相同的。17,D.墨子提到的乱象既包括家庭中的父子、兄弟不睦,也包括社会上的盗贼横行、国家的君臣和诸侯之乱。解析:选C 治理的方式与儒家并不同,儒家主张用名分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解决。3.第1段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答: 参考答案:文段从治乱开始,指出治乱先要明确“乱”的原因,再加以治理;接着用医生治病作类比;最后又从反面论述治理国家,不明确“乱”的原因,就不能治理好国家。4.第2段分别从几个方面论述了“起不相爱”的观点?答: 参考答案: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起不相爱”的观点:①臣、子、弟之不孝,君、父、兄之不慈;②盗贼之横行;③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二)阅读课文第3、4段,完成以下问题。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起不相爱 起:产生B.爱人若爱其身若:像C.恶施不孝施:实行D.家与家不相乱乱:侵扰解析:选A 起:起源。6.下列对这两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段在上文反面举例的基础上,从正面阐述兼爱的好处,从而与上文形成正反对比论证。B.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政之道,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国家,都要兼爱而不能自爱。C.禁恶劝爱,是墨子的主张,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劝人为善,如此则天下可治。D.与儒家的“仁爱”建立在“亲亲”血缘关系上相比,墨子更主张无差别的爱。解析:选B 墨子并没有否定“自爱”,只是说不能为了“自爱”而损害别人。7.第3段在句式上构成了排比,如:“犹有……乎”句式的排比,“谁……”17,句式的排比。请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答: 解析:结合排比的作用,可以发现这几个句子的语意是层层递进的,增强了逻辑性和说服力。参考答案:这样写形成层层递进、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表达效果,逻辑性强,有说服力。任务驱动二 综合理解和分析8.关于“兼相爱”思想的评价,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墨子“兼相爱”思想是一种高标准的理想社会的价值观,在春秋时期没被封建统治阶级采纳是有原因的,因为它太理想化了。B.“兼相爱”思想脱离了当时的经济基础和客观现实,幻想跨越阶级之间的利益差别而实现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道德调和,这种道德模式实质上是一种美好的幻想。C.“兼相爱”一直沉睡了两千多年。这两千年正值中国帝王专制的两千年,也是中国人民在黑暗中受苦受难、挣扎革命的两千年。D.墨子的“兼爱”思想是无法苟合于特权专制政体的,而要重兴,必然要等到君主集权彻底被粉碎,人民当家、以人为本的时期。解析:选A “价值观”应为“道德观”,“春秋时期”应为“战国时期”。9.(素养提升)简析我们学过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本文中所阐述的治国之道有何不同。答: 参考答案:前者:仁或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或施行仁政得民心)。后者:爱(兼爱,爱民、君臣父子都相爱)。[NO.3思维拓展]爱人若己,爱无差等:即反对独知爱己的自私自利与有亲疏尊卑的宗法观念。儒家虽然也主张“仁爱”,但在爱人的程度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原则,而墨子则主张要视人如己、不分人我、不辨亲疏地彼此相爱。兼异于别,兼以易别:即贵“兼”而非“别”,并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来取代“别相恶、交相贼”。墨子把“兼”与“别”对立起来,认为“兼”是“生天下之大利者”,17,“别”为“生天下之大害者”。他还认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所以他主张“别非而兼是”“兼以易别”。墨子的“兼爱”思想,因不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特权思想的要求,所以自战国起直至持续时间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结束,一直未被统治者接纳。那么,现在我们重读《墨子》,其“兼爱”思想是否有现实意义?答: 参考答案:虽然墨子的“兼爱”思想没有被封建统治者接纳,可如今我们对墨家思想精髓的挖掘对于今天市场经济下调和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家庭,促进和谐社会,等等,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兼爱”思想是保证社会和谐有序的法宝。如果能在社会管理上采取这种柔性思想来改善人际关系,使人们做到既“爱自己”也“爱别人”,就能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其次,“兼爱”思想还对社会具有教化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确实是富裕了,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日渐淡化,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只自爱不爱人、爱物胜过爱人、金钱至上、损人利己、坑人骗人等现象层出不穷且日趋严重。这些丑恶的社会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我们应该加强社会道德建设,从墨子那里批判地吸收关于“爱人”的伦理思想,弘扬“兼爱”的传统美德,让“兼爱”大放光芒!最后,“兼爱”思想还有助于处理国家间的问题。国家之间难免会有文化的碰撞甚至冲突,在这方面,“兼爱”思想中体现的相互融合、兼容并蓄的积极态度,有助于解决当今多元化世界的差异问题。[类文赏读]17,墨子思想是中国智慧的源头之一,至今闪烁着熠熠的思想光芒,他有关以古为镜、居安思危、兼爱非攻等论说,让一代一代的后人受益无穷。赏读下面有关墨子的文本,进一步感知其思想的伟大和深刻。 一、古诗文经典赏析1.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译文] 君子不用水来当镜子,而是拿别人来当镜子。用水当镜子可以看到的是容貌,而用人当镜子则可以知道吉凶对错。[赏析] 《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广为流传,其实墨子早就说过这样的话了。所以中国智慧的源头,可以说都在诸子百家。2.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译文] 心中没有预先考虑应对事变的方法,就不能应付突然变故。[赏析] 我们中国人素来主张居安思危,无事之时备有事,平素就要对可能突发的变故准备应对的策略和方法。这样在事变发生时才不至于慌张,才能避免忙中出错。这两句多用于说明居安思危的道理。3.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译文] 爱别人的,别人也必然爱他;利于别人的,别人也必然利于他;憎恶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憎恶他;残害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残害他。[赏析]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对别人好,自然能得到别人的敬意和回报。根据这一理论,墨子认为,假如天下之人,都能够相互尊敬,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符合人的自然性的需要,又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二、思辨阅读墨子:黑色的光亮余秋雨这样的墨家,理所当然地震惊四方,成为“显学”。后来连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也说:“世之显学,儒墨也。”但是,这两大显学,却不能长久共存。墨子熟悉儒家,但终于否定了儒家。其中最重要的,是以无差别的“兼爱”,否定了儒家有等级的“仁爱”17,。他认为,儒家的爱,有厚薄,有区别,有层次,集中表现在自己的家庭,家庭里又有亲疏差异。其实最后的标准是看与自己关系的远近,因此核心还是自己。这样的爱,是自私之爱。他主张“兼爱”,也就是祛除自私之心,爱他人就像爱自己。《兼爱》篇说——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这话讲得很明白,而且已经接通了“兼爱”和“非攻”的逻辑关系。是啊,既然“天下兼相爱”,为什么还要发动战争呢?墨子的这种观念,确实碰撞到了儒家的要害。儒家“仁爱”的前提和目的,都是礼,也就是重建周礼所铺陈的等级秩序。在儒家看来,如果社会没有等级,世界就成平的了,何来尊严,何来敬畏,何来秩序?但在墨家看来,世界本来就应该是平的,只有公平才有所有人的尊严。在平的世界中,根本不必为了秩序来敬畏什么上层贵族。要敬畏,还不如敬畏鬼神,让人们感到冥冥之中有一种督察之力,有一番报应手段。由此建立秩序。由于碰撞到了要害,儒家急了。孟子挖苦说,兼爱,也就是把陌生人当作自己父亲一样来爱,那就是否定了父亲之为父亲,等于禽兽。这种推理,把兼爱推到了禽兽,看来也实在是气坏了。墨家也被激怒了,说:如果像儒家一样把爱分成很多等级,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那么,总有一天,也能找到杀人的理由。因为有等级的爱最终只会着眼于等级而不是爱,一旦发生冲突,放弃爱是容易的,而爱的放弃又必然导致仇。在这个问题上,墨家反复指出儒家之爱的不彻底。《非儒》篇说,在儒家看来,君子打了胜仗就不应该再追败逃之敌,敌人卸了甲,就不应该再射杀,敌人败逃的车辆陷入了岔道,还应该帮着去推。这看上去很仁爱。但在墨家看来,本来就不应该有战争。如果两方面都很仁义,打什么?如果两方面都很邪恶,救什么?据《耕柱》篇记载,墨家告诉儒家,君子不应该斗来斗去。儒家说,猪狗还斗来斗去呢,何况人?墨家笑了,说,你们儒家怎么能这样,讲起道理来满口圣人,做起事情来却自比猪狗?作为遥远的后人,我们可以对儒、墨之间的争论作几句简单评述。在爱的问题上,儒家比较实际,利用了人人都有的私心,层层扩大,向外类推,因此也较为可行;墨家比较理想,认为在爱的问题上不能玩弄自私的儒术,但他们的“兼爱”难于实行。17,如果要问我倾向何方,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墨家。虽然难于实行,却为天下提出了一种纯粹的爱的理想。这种理想就像天际的光照,虽不可触及,却让人明亮。儒家的仁爱,由于太讲究内外亲疏的差别,造成了人际关系的迷宫,直到今天仍难于走出。当然,不彻底的仁爱终究也比没有仁爱好得多,在漫无边际的历史残忍中,连儒家的仁爱也令人神往。不止“兼爱”问题上的分歧,墨家对儒家的整体生态都有批判。例如,儒家倡导的礼仪过于繁缛隆重,丧葬之时葬物多到像死人搬家一样,而且居丧三年天天哭泣的规矩也对子女太不公平,又太像表演。儒家倡导的礼乐精神,过于追求琴瑟歌舞,耗费天下太多的心力和时间。从思维习惯上,墨家批评儒家一心复古,只传述古人经典而不鼓励有自己的创作,即所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墨家认为,只有创造新道,才能增益世间之好。在这里,墨家指出了儒家的一个逻辑弊病。儒家认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人才是君子,而成天在折腾自我创新的则是小人。墨家说,你们的遵从的古,也是古人自我创新的成果呀,难道这些古人也是小人,那你们不就在遵从小人了?墨家还批评儒家“不击则不鸣”的明哲保身之道,提倡为了天下兴利除弊,“击亦鸣,不击亦鸣”的勇者责任。墨家在批评儒家的时候,对儒家常有误读,尤其是对“天命”中的“命”,“礼乐”中的“乐”,误读得更为明显。但是,即使在误读中,我们也更清晰地看到了墨家的自身形象。既然站在社会底层大众的立场上,那么,对于面对上层社会的秩序理念,确实有一种天然的隔阂。误读,太不奇怪了。更不奇怪的是,上层社会终于排斥了墨家。这种整个态度,倒不是出于误读。上层社会不会不知道墨家的崇高地位和重大贡献,例如,就连早已看穿一切的庄子,也曾满怀钦佩地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就连统治者视为圭臬的法家,也承认他们的学说中有不少是“墨者之法”;甚至,就连大家都认为经典的《礼记》中的“大同”理想,也与墨家的理想最为接近。但是,由于墨家所代表的社会力量是上层社会万分警惕的,又由于墨家曾经系统地抨击过儒家,上层社会也就很自然地把它从主流意识形态中区隔出来了。秦汉之后,墨家衰落。历代文人学士虽然也偶有提起。往往句子不多,评价不高,这种情景一直延续到清后期。俞樾在为孙诒让《墨子间诂》写的序言中说:乃唐以来,韩昌黎之外,无一人能知墨子者。传诵既少,注释亦稀,乐台旧本,久绝流传,阙文错简,无可校正,古言古字,更不可晓,而墨学尘邈终古矣。17,这种历史命运实在让人一叹。但是,情况终于改变了。一些急欲挽救中国的社会改革家发现,旧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改变,而那些数千年来深入民间社会的精神活力则应该调动起来。因此,大家又重新惊喜地发现了墨子。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创刊号中,故意不理会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而独独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后来他又经常提到墨子,例如:仁爱也是中国的好道德,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梁启超先生更是在《新民丛报》上断言:“今欲救亡,厥惟学墨。”他在《墨子学案》中甚至把墨子与西方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培根、穆勒做对比,认为一比较就会知道孰轻孰重。他伤感地说:只可惜我们做子孙的没出息,把祖宗遗下的无价之宝,埋在地窖里二千年,今日我们在世界文化民族中,算是最缺乏伦理精神、缺乏科学精神的民族,我们还有面目见祖宗吗?如何才能够一雪此耻,诸君努力啊!孙中山和梁启超,是真正懂得中国的人。他们的深长感慨中,包含着历史本身的呼喊声。墨子,墨家,黑色的珍宝,黑色的光亮,中国亏待了你们,因此历史也亏待了中国。那么,千说万说,墨子四处传播的道义中,有哪一些特别重要,感动过千年民间社会,并感动了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呢?我想,就是那简单的八个字吧——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兼爱”“非攻”我已经在上文作过解释,“尚贤”“尚同”还没有,但这四个中国字在字面上已经表明了它们的基本含义:崇尚贤者,一同天下。所谓一同天下,也就是以真正的公平来构筑一个不讲等级的和谐世界。我希望,人们在概括中华文明的传统精华时,不要遗落了这八个字。结合文本内容,思考分析:墨家的爱和儒家的爱为什么不能长久共存?答: 17,参考答案:墨家的这种“兼爱”不同于儒家的“仁爱”,儒家的“仁爱”是有等级、有亲疏之分的爱,而“兼爱”是平等、博大的爱,是对生命一视同仁的。儒家的“仁爱”理想已经很高了,而墨家的“兼爱”理想更为高远、大气。这是普照天下的光芒,是所有人都感到同样亮度和温暖的光芒,这是爱的理想主义。但儒家的“仁爱”有等级,核心是自己;墨家的“兼爱”无差别,爱他人就像爱自己。儒、墨两大显学可以说如水火相遇,难以调和,不能长久共存。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