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专题一第4讲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制度(带解析)
展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若张居正在汉唐宋三代,那是一好宰相。依明代制度论,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这是明代政治体制上最大的法理。钱穆意在说明明代( )A.废除丞相违背潮流 B.政治体制运行特点C.吏治败坏权臣弄权D.思想批判风气剧变解析:选B。张居正“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说明他没有实际的政府运作权力,仅是一个内阁学士,说明明代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故选B项。材料中钱穆本意并非评价明代废除丞相,排除A项;题干中并没有涉及明朝吏治腐败的问题,排除C项;题干述及的是明朝的政治现象,并没有涉及思想批判的问题,排除D项。2.(2021·四川德阳模拟)洪武十年,明太祖在中央设通政使司。通政司意为“政令通畅”,掌握内外一切奏章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出纳王命,为朝廷之喉舌;宣达下情,广朝廷之聪明,于政体关系最重也”。明初设立通政使司旨在( )A.分割地方权力B.提高行政效率C.加强行政管控D.弥补丞相职能解析:选C。通政使司的主要职责是上传下达,保持“政令通畅”,加强了明太祖对行政事务的管理和控制,故选C项。通政使司是中央官员,没有派驻到地方,排除A项;通政使司主要职责是上传下达,以此加强皇权,排除B项;通政使司“出纳王命”分割了丞相职能,排除D项。3.(2020·湖北武汉检测)明初,“浦江郑氏九世同居,明太祖常称之。马皇后从旁基之曰:以此众叛,何事不成?上惧然,因招其家长至,将以事诛之”。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后宫干政影响政治稳定B.中央政府打压民间势力C.宗族势力经常聚众叛乱
D.明初中央集权面临挑战解析:选B。由材料“上惧然,因招其家长至,将以事诛之”可见此事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其目的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选B项。材料中马皇后只是建议,不能说是后宫干政,排除A项;“浦江郑氏九世同居,明太祖常称之”无法说明其聚众叛乱,相反却是家庭和谐的典范,排除C项;“浦江郑氏”乃一个民间家族,材料没有涉及郑氏家族聚众叛乱,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D项。4.(2020·云南曲靖二模)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血缘观念淡化B.社会风俗发生变化C.实行嫡长子继承制D.纲常伦理遭到破坏解析:选A。《大明令》的规定说明明朝初期重视血缘关系,《问刑条例》的规定则体现明朝后期血缘观念逐渐淡化,故选A项;材料涉及的是血缘观念,并不是社会风俗,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血缘观念,不涉及嫡长子继承制,排除C项;明朝时一直以儒家纲常伦理为准绳,其并没有遭到破坏,排除D项。5.(2020·福建福州高三期末)下表是“明朝部分官员的职权及品级表”。官员职权品级六部尚书批答最高长官,掌各部事务正二品内阁大学士批答奏章,商承政务正五品十三道监察御史巡按州县,考察官员正七品知府掌一府之政正四品这反映了明朝政治特点是( )A.文官集团内部制约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监察体系日趋完备D.机构设置叠床架屋解析:选A。内阁大学士职权高于六部尚书,但品级较低,监察御史职权高于知府,品级亦较低,据此可知文官之间存在一定的制约机制,故选A项;君主
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代设立军机处,排除B项;表格反映的是明代部分官员的职权及品级,与监察体系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明代部分官员的职权及品级,而不是机构设置,排除D项。6.(2021·四川宜宾模拟)明初,设都察院专司监察百官。后来又设大理寺,与都察院、刑部合称三法司。大案由三法司会审,再奏请皇帝裁决。这一举措( )A.避免利用权力干预司法B.使皇帝的权力渐趋衰弱C.利于实现对朝政的控制D.遏制了朝廷官场的腐败解析:选C。根据“明初,设都察院专司监察百官”“大案由三法司会审,再奏请皇帝裁决”可知,皇帝通过设置三法司这一举措,实现了对司法权的控制,故选C项。皇帝裁决三法司的会审结果体现了利用权力干预司法,排除A项;“再奏请皇帝裁决”说明这一举措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排除B项;朝廷官场腐败的根源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举措不能真正遏制官场腐败,排除D项。7.(2020·山东济南二模)下表是学者对明清时期4035位举人通过进士考试的概率进行的分类统计表。据此可知科举制( )类别通过进士考试的概率乡试中的排名每提高10%增加3%考取举人的年龄每增加一年下降8%A.公平公正选拔人才B.立足提高官员素质C.加强社会的流动性D.任用官员不重资历解析:选C。根据表格反映的信息可知,明清时期影响举人通过进士考试概率的主要因素是乡试的排名和举人的年龄,这说明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是考生才华,而不是家世门第,这有利于下层平民通过科举制获得晋升,加强了社会的流动性,故选C项。表格反映的是影响科举选拔的因素,而公平公正是选拔人才过程中体现的特点,排除A项;科举制的立足点应该是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的
素质是其客观效果,排除B项;表格反映的是明清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没有体现官员的任用情况,排除D项。8.(2021·河北石家庄训练)清代除继续沿袭明代《脱漏户口》《人户以籍为定》等传统法律规定外,还制定了一些补充条款,如“察其祖寄,辨其宗系,区其良贱。冒籍者、跨籍者、越边侨籍者,皆禁止”等。这可以用来佐证清代( )A.租佃制度的瓦解B.阶层流动的弱化C.宗法观念的扩展D.专制集权的强化解析:选D。根据材料“除继续沿袭明代……传统法律规定外,还制定了一些补充条款”可知清代强化了户籍管理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体现了专制集权的强化,故选D项。清代租佃关系沿袭前代进一步发展,排除A项;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制度的变化以及科举制的发展,阶层流动并未弱化反而加强,排除B项;材料中“察其祖寄,辨其宗系”是为了通过加强对户籍的控制强化集权,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C项。9.(2021·四川攀枝花模拟)巡抚在明初为中央派出协调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官职,其职责为“抚循地方、考察属吏、提督军务”。洪熙、宣德时,临时差官开始过渡为常驻地方的巡抚官,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由此可知,明代( )A.巡抚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B.君主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C.政府试图不断完善监察体系D.行省制度已无法继续推行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巡抚起初是中央派出协调地方的临时官员,后来变为常驻地方的巡抚官后,皇帝又要选派“近官”对其监督和制衡,这表明明代君主专制集权不断强化,故选B项。巡抚的主要职责是“抚循地方、考察属吏、提督军务”,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项;明代先后派出的巡抚和“近官”虽然能起到完善监察体系的作用,但这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C项;题干与行省制
度无关,排除D项。10.(2021·河北承德一调)据清史料记载:“军机处为枢密重地,非奏事人待旨及上所宣召者,虽王公大臣不许私入,如敢私入,或私自会见军机官员,随时纠劾论处。”据此可知,军机处( )A.办事效率高B.秉旨办事C.官衙管理严D.保密性强解析:选D。由材料“军机处为枢密重地,非奏事人待旨及上所宣召者,虽王公大臣不许私入,如敢私入,或私自会见军机官员,随时纠劾论处”可知军机处为机密场所,保密性强,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军机处的办事效率,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军机处保密性的特点,并未提及军机大臣秉旨办事的工作职责,排除B项;军机处不是法定的、独立的政府衙门,排除C项。11.(2021·河南名校联盟质检)在清代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巡抚主民政事务,总督主军事。但实际上,二者的职权具有相当的类似性,可以说是相互交织,彼此渗透,且有的督抚其辖地也有局部重叠。这一做法是为了( )A.打破权力垄断以加强中央集权B.加强君主专制以维护皇权独尊C.提高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效率D.军民分治以加强地方的独立性解析:选A。据材料“二者的职权具有相当的类似性,可以说是相互交织,彼此渗透,且有的督抚其辖地也有局部重叠”可知,巡抚和总督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制约,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地方制度,并不是君主专制,排除B项;总督和巡抚职权分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排除C项;军民分治导致地方独立性削弱,排除D项。12.(2020·广西南宁高三摸底)明清时期,各级官吏莅位与离任之时,都要先祭告于城隍,始终受到城隍老爷的“监察”,成为定制,于是,城隍监察百官与司民之神权,便正式确立。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监察制度更加完善B.专制统治得到加强C.民间信仰发生变化D.封建迷信甚嚣尘上解析:选B。据材料“都要先祭告于城隍”可知,是思想的控制而不是政治上的监察制度,故A项错误;据材料“各级官吏莅位与离任之时,都要先祭告于城隍”可知,明清时期加强了思想控制,故B项正确;据材料“城隍监察百官与司民之神权,便正式确立”可知,民间信仰城隍并未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城隍监察百官”说明强调的是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迷信,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清代地方州县是上层政权机构或正规官僚行政机构的最低一级,州县官因之称为“亲民之官”。县以下为基层社会,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作为上层统治伸向基层统治触角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材料二 17世纪英国的基层社会管理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他们主要通过民众选举推选出合适的民警人员,与当地的教会管理相互交织。地方政府与居民的关系并非完全的“按章办事”,而是时刻地变换着的。换言之,在教区的社会管理中,他们的裁决大多是依照约定俗成的习惯来进行的,教区民警和地方官吏都受到传统文化习俗和行为规范的约束。在这个地方共同体中,最有效的约束并不是来自帝国的条文章程,而是“睦邻关系”的传统,法律相比而言屈服于这种观念,而不是凌驾之上。这种管理机制能够充分地体现人性,而不是冰冷的事
实。这种闪烁着自由的管理机制,虽然在处理问题方面没有严格的刻度作为标准,但是他在英国17世纪的基层管理上面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直到后来英国建立起规范化的近代官僚体制,才逐渐取代这种“乡绅自治”的管理体制。——摘编自许洁明《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及其积极作用。(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7世纪英国与清代基层社会管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13分)解析:(1)第一小问主要特点,据材料一“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二是……三是……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发展态势”得出三大系列社会组织并存,彼此之间相互联系,不是国家正式官僚机构。第二小问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管理,稳定了基层社会的社会秩序,促进基层社会的发展。(2)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据材料二从对基层社会的影响、基层管理的特点等方面说明。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答案:(1)主要特点:不是国家正式官僚机构;三大系列社会组织并存;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积极作用:对基层社会实施了有效的管理;维持了基层社会的统治秩序;推动了基层社会的发展;等等。(2)不同之处:清代宗法关系在基层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7世纪英国社会习俗及睦邻关系在基层社会中影响较大;清代基层有代表官方的社会组织参与管理,而17世纪英国基层主要是选举产生的民警与教会管理结合。原因: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向地方延伸,宗法观念影响深远;英国民主思想产生较早,且宗教对社会影响较大。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政治发展呈现出的趋势,并对其进行历史解释。(12分)解析: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中的长城图片可看出北部受少数民族威胁,根据北京城的平面图可得出迁都;清军入关说明长城的防御功能逐渐丧失,明清易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第二小问历史解释,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角度分析明朝政治发展的原因及影响。答案:趋势:蒙古余部、女真势力崛起,先后威胁明朝统治;明初都城北迁,最终确定了北京的国都地位;国家经略重点由海洋重新转回北部边疆;重修的长城边防功能渐失;明清易代,封建社会得以延续;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巩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君主专制日趋强化。历史解释:元朝灭亡后,北方蒙古余部逐渐分裂为鞑靼、瓦剌两大集团,严重威胁明朝北部边防,明中期曾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为加强北部边防,明朝营建并迁都北京,重修的长城绵延宏伟,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郑和七下西洋后,远洋航海活动也销声匿迹。明朝前期,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招抚女真各族。明末内乱不断之时,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族后迅速崛起,并对明朝展开进攻。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并逐一击败农民军余部和南明残部,确立起对全国的统治,中国进入最后一个封建统一王朝。明朝废除宰相,权分六部;废除行省,设三司;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