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
展开
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题精选汇编一.议论文概念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二.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阐述中心问题,是文章灵魂。2.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论点赖以成立的基础,是文章的主体。3.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解决“怎样证明”。三.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四.议论文语言特点:①准确严密②概括和简洁性.③若使用修辞,体现用词生动形象性和感情色彩.考点透视与梳理:一.正确理解、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问题样式: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文的论点。3.本文举××的例子,意在论述什么观点?答题技巧总结:提炼和概括论点要注意最常犯的两类错误:(一)是误把分论点当作中心论点;(二)是误把结论当作中心论点。找论点常用的方法: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标题就是论点,它往往能够揭示论题,表明论述的范围。第28页共28页
2.从论点在文中的位置去寻找:有时论点在文章的开头提出,这就是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有时论点在文章的结尾出现,这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不过,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由此可见”“所以”“因此”“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表示总结性的词语;较少论点在文章的中间提出;也有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须由自己归纳概括。3.分析论据来反推论点: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是为了证明论点服务的,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分析论据,看它支持或反驳的是什么问题,这问题理所当然就是论点。4.通过研究提出论点的方式来分析论点:文章提出论点的方式很多,但值得重视的一种是:列现象——做分析——得出观点。5.摘录分论点:有一类文章没有中心论点,则需要摘录各个分论点。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短尾或带有标志性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等)。二.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论证过程)答题格式:1.分析全文的论证思路:(1)论点在开头:首先直接提出……论点(或“首先引用……的事例、名言等,提出……的论点”);然后用……事例或名言,从正面/反面进行论证(或“运用……的论证方法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2)论点在结尾:首先引用……的事例、名言等,引出……的论题;然后从正面/反面进行论证(或“运用……的论证方法论证……”);最后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或“证明了……的观点”)。2.分析某一段的论证思路:首先提出……观点(或“本段的论题”),然后从……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或“运用……的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最后再次强调(点明、深化)……观点。3.分析某几段的论证思路:第×段提出了……的观点(或“运用……的论证方法论证……”),第×至×段运用……的论证方法论证……的观点(或“分析……”)。常考题型二:第X段和第X段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格式:不能调换。第×段的内容是……,第×段的内容是……,二者存在先后的逻辑关系(或“这样的行文安排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与上/下文………一句相照应”存在时间先后顺序”)。因此不能调换。第28页共28页
三.概括、辨析论据问题样式:1.作者使用了哪些具体的论据?2.请为文章第X段补写一个事实论据3.第X段使用的关于……的事例,有什么作用?技巧总结:1.概括事实论据的解题思路(1)思路:紧扣论点,,从具体论述内容中挑拣关键语句予以归纳,(2)答题格式:采取“人物+事件”的基本格式进行表达,要求语言尽可能简洁,还要紧扣该段中作者的观点。2.分析论据内容及其作用的步骤(1)明确论据类型,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2)采取下列格式作答: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有分论点,则要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的作用。3.补写论据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1)基本原则;紧扣中心论点,如果该段中有分论点,则要紧扣分论点。(2)基本方法:补写事实论据可采取“人物+事件+简短评价”的答题格式,做到所选事例典型、真实,表达语言简洁概括。(3)补写道理论据要选择大家熟知的名言警句、格言、定理等,做到书写正确,有出处的一定要写清出处。四.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问题样式:1.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文章多次运用比喻论证,举出一段文字说明用比喻论证的好处。3.本文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技巧总结:1.举例论证主要作用:列举……事实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答题思路:首先明确作者列举了一个什么典型事例,分析是为了证明什么论点,然后突出举例论证的主要作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第28页共28页
答题格式: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道理论证主要作用:摆出具有权威性的……道理,使论证有力。答题思路: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或资料,分析是为了证明什么论点,然后把握其主要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答题格式:文章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了……的观点,从而具有权威性,使论证更加有力。3.比喻论证主要作用:把抽象的道理讲得通俗形象,浅显易懂,容易被人接受。答题格式:文章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4.对比论证主要作用:突出强调所论证的观点,使人印象深刻。答题思路:先分辨把什么和什么作对比,分析是为了证明什么论点,再把握对比论证法的特殊作用——正误分明,给人以更鲜明深刻的印象。答题格式:文章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在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时,要注意多种论证方式兼用的情况。三.段落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内容上的作用就是写出了什么;结构上的作用看位置在什么地方。开头段落作用答题格式:由……名言(故事、现象等)/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论题)/作为……论据来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尾段答题格式:总结全文,深化文章的中心论点/得出……结论/提出……的观点/发出…….的号召(希望)/补充论证了…….观点,使论证更严密(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说出内容及与中心论点的关系)第28页共28页
六.理解文意筛选信息题型: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常用的解题步骤: (1)一找:在原文中找与选段对应的句、段(一般是句)。(2)二比:对比分析。反复阅读,认真对比关键词句和选项句子,分析选项表达的意思与原文意思是否有偏差。(3)三判断:判断选项与原文意思相同与否,根据比对结果最终确定答案、常用的方法是排除法。注意选项常见错误类型:(1)增减扩缩。增加或减少某些字,扩大或缩小论证范围。(2)鱼目混珠。用似是而非的词语或句子代替正确的,造成意思的改变。(3)无中生有。利用考生的思维惯性,误导考生用想当然代替理性思考。(4)语言过于绝对化。要注意文中一些重要词语前的修饰性、限制性词语。如:时间、地点、范围、大小、已然、未然或然、必然……(5)因果混乱。注意“论证了、体现了……,是因为……”这样的词语。七.仿写。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仿照所给出的句子再写一两句话。仿写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句式一致。要分析例句的结构特点,把例句中每一句话分割成几部分,确定保留与变化部分。②修辞相同。如果所给例句运用了某种修辞,仿写句子时一定要注意与例句的修辞相同。③字数相等。仿写时字数要尽可能与所给例句一样多。④语意连贯。所写句子要符合整段文字的内容,感情色彩、语体风格应保持一致。 八.拓展延伸命题形式: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的看法2.针对……现象或观点,请说说你的感受或见解。3.你是否同意…..观点,请说明理由。4.请你针对……问题提出建议或做法。解题思路三步骤:(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明辨作者的情感态度是答好题的关键。(2).这类题往往要求结合实际经历,就一定要联系实际谈第28页共28页
(3).梳理出答案要点,理清各要点间的联系,观点明确,有理有据。答题格式:明确的观点+联系实际(文本或材料)+紧扣论点的小结请你就本文观点谈一点看法:答题时,首先应明确同意与否,然后展开联想,联系实际加以论证或阐述。九.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1).修辞:①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有力的论述了的××论点,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②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③引用,A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同时有力证明了××论点。B引用名言,有力证明了××论点。④反问:增强语气,发人深思。⑤设问:启发读者思考,强调某种观点(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3).针对生活中的进行分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等。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第28页共28页
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类型1读书学习类(一)(2020·新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2分)中国文化的冲击与延续①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并不是从来没有遭遇过冲击,关键是冲击过后依然能够保持本色。②秦国统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完成统一。中原的核心地位,包含了多种因素,土地、人民、文化是关键要素。秦国统一之后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政策,无疑有利于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而统一之后的中国文化体量,骤然增大。可以说,就文化的内在紧密性而言,亚欧大陆西端的任何帝国,从波斯帝国到亚历山大帝国以及后来的罗马帝国,都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③此后,对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冲击,主要来自北方。《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朝的一位宦官名叫中行说,他投降匈奴后,努力劝说匈奴不要使用汉朝的纺织品,这样就能减少对汉朝的需要,拥有更主动的战略优势。其实,互通有无是贸易的本质,任何文明区域都需要外来商品的补充。农业地区与游牧地区具有互补性,而冲突发生便会带来文明破坏。总体上说,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效率较高,军事防范也有效果。然而一旦中国自身出现内在问题,遭受北方打击的可能性便会提高。④从文化的内在精神而言,会表现为文化韧性。与此同时,不可忽略中国文化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外在特征。体量庞大,自然增加了被征服的难度。从黄河到长江,这构成了中国文明的战略纵深。⑤冲突过后,中国文化获得新生力量,延续与发展继续。中国文化以中原为基本区,通过文化辐射扩大影响,各地情况或有不同,但动辄几百年上千年的历程,说明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以中国东北地区而言,唐宋时期,东北地方与中原的文化冲突激烈。契丹、女真都对中原政权构成巨大威胁。但到清朝统治中国之后,东北的汉化日益深入,最终在清朝完成了汉化的全过程。⑥在民族与文化的问题上,中国传统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在文化的差异上,强调环境与条件的作用,于是凡文化都是人的文化,只要是文化,都可以交流融合。“二十四史”的“四夷传”,无不表现为夷夏同源的观点,而这无疑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为中国文化一直处于发展之中,体量逐渐增大,文化的韧性也在加强,延续性于是不断呈现。⑦近代之后,中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的变局,来自西方的冲击带来最深刻的变化。然而,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来自西方的文化,最后一定会实现中国化。心中装有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史,才会有如此坚定的文化自信。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陈寅恪的判断正在被不断证实。工具理性的竞争当然会竞争下去,文化的韧力依然是保持廷续性的基础。(摘自《新华文摘》2020年第5期,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秦统一后中国文化体量增大,形成了内在紧密性很强的中原文化。B.中国文化极有韧性,因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增加了被征服的难度。C.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有的融合甚至经历上千年。第28页共28页
D.中国文化一直处于发展之中,文化的韧性在加强,延续性不断呈现。【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项“形成了内在紧密性很强的中原文化”表述不正确,这里的“中原文化”应为中国文化。故选A。2.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高效率的中央集权带来有效的军事防范,但这种体制的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B.东北地方与中原的文化冲突自古就有,契丹、女真一直都对中原政权构成巨大威胁。C.中国对文化的交流融合,主张求同存异,强调文化的差异主要是环境与条件的作用。D.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文化将会依然保持延续性,最终会实现西方文化中国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B项由原文“但到清朝统治中国之后,东北的汉化日益深入,最终在清朝完成了汉化的全过程”可见,本项“契丹、女真一直都对中原政权构成巨大威胁”表述错误。故选B。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第②段用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与秦帝国对比,是为了说明他们没有像中国一样的中原文化。B.第③段中运用举例论证,用《史记•匈奴列传》的材料证明“农业地区与游牧地区具有互补性”这一观点。C.第⑥段中引用“四夷传”中夷夏同源的观点来证明中国人非常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强调文化的交流融合。D.本文具有一般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谨准确,朴素平实,既清晰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也给人文化的厚重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有误,用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与秦帝国对比,是为了说明中国文化内在的紧密性强,而不是“为了说明他们没有像中国一样的中原文化”。故选A。(二)(2020·德阳)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不要秘诀的秘诀邓拓①以前在书店里常常可以看见有所谓《读书秘诀》《作文秘诀》之类的小册子,内容大致相似,其实没什么绝对的制胜法宝。但是,有些读者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工夫,抱着找秘诀的心理,结果就不免上当。因此,向他们敲一下警钟还是必要的。②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实在也说不出。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着:第28页共28页
“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③看来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好的见解。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松了,这就是“或作或辍,一暴十寒”的状态,必须注意克服。吴梦祥的这个学规对我们今天仍然有一些用处。④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特别是朱熹等理学家总喜欢搞这一套。但是其中也有的不是学规,而是一些经验谈。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⑤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他的这个主张,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因为他的声名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据自己读书的经验而提出了这种主张,我想这还是值得推荐的。⑥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如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的一首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⑦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⑧至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的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古代只有一个没有机会读书的木匠,曾经有过类似这种思想的萌芽。这个人就是齐国的轮扁。据《庄子》《天道篇》记载:“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何言耶?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接着,轮扁还介绍了他自己进行生产劳动的经验。他的话虽然不免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不该把一切所谓“圣人”之言全部否定了;但是,他反对读古人的糟粕,强调要从生产劳动中去体会,这一点却有独到的见地。⑨我们现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从根本上说,也不过如此。而这些又算得是什么秘诀呢?!如果一定要说秘诀,那么,不要秘诀也就是秘诀了。(有删改)1.下列对作者文中观点表达有误的一项是()A.要有专心致志的读书态度。B.要读书更要灵活地实际运用。C.“不求甚解”也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D.在生产劳动中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答案】D第28页共28页
【解析】本题是对文本论点的考查。A项,从文中第③段的“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的表述,与A观点一致;B项,从文中第⑤段“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表述中,与B观点一致;C项,根据第⑦段“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可知C项正确。D项,根据⑧段内容可知,齐国的轮扁“反对读古人的糟粕,强调要从生产劳动中去体会”,这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读书方法相符。D项理解为“在生产劳动中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说法过于片面。因此选D。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选文第①段例举现实生活中关于读书的现象,其目的是为了引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述。表明写作本文有极强的针对性。B.选文第⑤段紧扣第④段,先叙后议,叙议结合,强调了我们在读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实际运用,更要用得灵活。C.综观全文,选文的主体部分是四则引文,以及作者结合引文进行的多角度阐释,所以,这四个部分可以颠倒顺序。D.作为论述类文本,选文最大的特色是大量使用了举例论证。所选四个例子精要贴切,角度各不相同,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C项,文中四个部分不可以颠倒顺序。四则引文角度各不相同。吴梦祥的学规主要体现了读书“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陈善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陆九渊的读书经验是“读书不求甚解”。齐国的轮扁提倡读书要“去其糟粕”。四个部分先论述了读书的态度,再论述读书的科学方法,因此顺序不可以颠倒。因此选C。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题目“不要秘诀的秘诀”,前一个“秘诀”指的是专心致志的读书态度和科学的读书方法;后一个“秘诀”指的是不下苦功就会读书、作文的方法。B.选文在第⑥⑦段阐明的是:在读书的过程中,限于自身的知识和阅历,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死抠住不放,恰好是科学的读书方法。C.作者在最后一段明确地告诉人们:读书其实是没有秘诀的,关键在于要放弃贪图省力、不下苦功的念头,以专心致志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去读书。D.“我觉得……”“我想……”“我们观在读书……”,选文中大量出现这样的语句,使得整篇文章语言不温不火,娓娓道来,特别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A项,本文题目“不要秘诀的秘诀”,前一个“秘诀”指的是不下苦功就会读书、作文的方法;后一个“秘诀”指的是专心致志的读书态度和科学的读书方法。因此选A。第28页共28页
(三)(2020·齐齐哈尔)阅读《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一文,回答问题。(共9分)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最好的养心之道。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④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白己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围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有删改)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答案】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或“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概括议论文的观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议论文主要观点常出现的位置和特点。议论文的观点,一般应当是一个表态度的陈述句。一般是文章的标题,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时也需要概括整合分论点。然后结合本文,看文章的标题“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是一个陈述性句子,文章又是围绕这一观点展开的,由此可以知道本题的答案。第28页共28页
2.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从哪几方面展开论证?(2分)【答案】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分论点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明了分论点的特点和寻找方法,议论文的分论点是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中心论点,多是各段的段首或段尾句。本文中②段首句“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③段首句“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④段首句“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⑤段首句“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都是各段的论点,从不同方面证明了中心论点,因此可以直接找到答案。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3分)【答案】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具体生动地论证了“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这一分论点,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阅读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由“读《诗经》……”和“读《庄子》……”可判断是举例论证,由“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一句,可判断运用了比喻论证。作用的分析要说明论据证明了什么观点。第③段的分论点“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这一分论点,画线句在此段,自然也证明了这一分论点,而分论点有证明中心论点“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的作用,由此可知答案。4.读完文章,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读书收获。(不少于30字且不得引用文中原句)(2分)【答案】示例:我喜欢读名著,感觉读名著就是与大师们进行一场场心灵对话。鲜活的人物、人间的百态、深邃的思想、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情感、提升了我的品位。读书让我不断成长、成熟,有书为伴,真是人生幸事。【解析】本题考查拓展迁移能力。解答要依据文中观点,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收获,同时要注意“不少于30字且不得引用文中原句”的要求。本题,观点是“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分论点是“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等,结合自己的实际,如阅读名著,谈任一方面的收获,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四)(2020·武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①我的读书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浩如烟海,书虽多,有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③第28页共28页
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把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让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有些还要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④在读书的时候,先要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语言文字关。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做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⑤有句老话“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有些意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⑥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从前有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⑦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⑧知其意之后,还要明其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作者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主观上的反映。⑨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做不到全知全能。他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读书仅至知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所得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就有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还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得出的意就可能比较正确。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⑩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把书读活了,就是书为我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原文/冯友兰,基于命题需要改写)1.下列对读书“精其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书要“精其选”是因为书籍虽繁多,但有价值的书还是不多。B.时间是“精其选”最公正的评选家,相对而言,读者只起推荐作用。C.我们今天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能够永久流传的。D.时间精选出来的作品是值得精读的,需要细细品味、反复咀嚼。【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文章说“现在我们所称为‘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还要有些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我们只能看现在的榜。”故C项中“能够永久流传”的说法有误。故选C2.下列对读书“知其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读书要“知其意”,因为与丰富的意相比,受概念限制的语言,表意是有限的,会出现“言不尽意”的情况。B.读书要“知其意”,就需要把功夫下在文字之外,扔掉语言文字这个拐杖,才可体会文字以外的精神实质。C.“知其意”需要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领会字里行间的意思,体会“弦外音”“味外味”。第28页共28页
D.本文的标题是“读书要‘过河拆桥’”,这里的“过河拆桥”指的是“知其意”之后的“得意忘言”。【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文章说“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仅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B项中“扔掉语言文字这个拐杖,才可体会文字以外的精神实质”的表述有误,和原文说法相反。故选B。3.下列对读书“明其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作者表达的意与客观的理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读书还要进一步“明其理”。B.“明其理”是在把握作者主观认识和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他所反映的客观的理。C.“明其理”的过程中,读者之意和作者之意经过比较、补充、纠正,能得到客观的理。D.“明其理”之后,读者会获得较为正确的意,就可以在它指导下处理事务,解决问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文章说“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故C项中“能得到客观的理”的表述有误。故选C。(五)(2020·云南)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多读多写①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②俗传一句玩笑话,“千古文章一大抄”,就读他人文章以学习表达方法说,这句话却有相当的道理。一种意思,可用的表达方式(词语及其组织)不只一种,但不管其中的哪一种,都是由前人习用的框架描画或脱化而来。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这是多读作用的初步,因而笔能达意。③进一步,多读,熟悉各种表达方式,领会不同笔调的短长轻重,融会贯通,还可以推陈出新,把意思表达得更圆通,更生动。④多读,所学又不只是表达方面,还有内容方面。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吸收“思想”。学作文,由不会而变为会,由不好而变为好,既要能写,即顺利达意,又要有所写,即有值得写的内容。这内容,说是思想也好,知识也好,至少就初期说,而面壁自然悟不出,自己观察研究也所得有限。要有,就不能不吸收别人的,吸收的方法,主要当然是“读”。还有一种是学“思路”。思想,知识,其出现,其存在,都是有条理的,作文的内容必须合乎这个条理。这条理,成文之前就要有,那就是思路的条理,也就是想得头头是道,才能写得头头是道。这思路的条理也是渐渐培养成的,而培养之道,我个人的经验,就一般人说,主要是来自“学”,即读他人的。其次才是“思”,因为思,至少就早期说,绝大部分是顺着他人(所读之文)的路子走的。⑤第28页共28页
多读,熟了,积蓄在两方面增多,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如何表达,作文的困难自然就没有了。这样,专靠多读,不多写是不是可以呢?据我所知,有的人,读的方面修养很高,却不轻易动笔,间或动笔,像是功夫还是相当纯熟。这或许就是俗语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或者引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吧?我想这意思并不完全对,或者说,话说得过于简略,以致我们理解得不全面。事实是,就是不轻易动笔的人,以及“读书破万卷”的杜甫,至少在学习的时期,也是既勤读又勤写的。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多写的作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读来的熟悉,必须通过自己的笔才能明朗、巩固,成为熟练。另一方面,写不只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必须常写,内容才可以精粹,更有条理。⑥生而好之者也许没有,培养而成为书淫、诗癖的却所在多有。我还记得老师行辈中的一些人,他们亲口说,“多年了,工作之暇,如果眼前没有书,手里没有笔,总觉得没着没落。”就这样,他们有的未及上寿,一生却读了古今中外无数著作,写了上百万字。他们没觉得烦腻,反以为乐,原因就是多年如此,成了难于改变的习惯。准此理,多读多写并非难事,办法是养成习惯,使之成为乐趣。(选自张中行《作文杂谈》,有删改。)1.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空白处补充完整。(4分)【答案】(1)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2)吸收“思想”(3)整理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细读全文,标题点出文章论题,第①段开门见山,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由此可知第(1)空的答案。“多读”在内容方面由④段第一句“多读,所学又不只是表达方面,还有内容方面”可知第(2)空答案应该在此处找。根据段落中的“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吸收‘思想’……还有一种是学‘思路’”和表格中已经给出的部分,可知应该填写的是吸收“思想”;(3)空在“多写”部分,根据第⑤段“多写的作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读来的熟悉,必须通过自己的笔才能明朗、巩固,成为熟练。另一方面,写不只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必须常写,内容才可以精粹,更有条理。”可以知道(3)空就是概括“另一方面……”的内容:整理思路。2.第⑤段引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目的是什么?(2分)【答案】解除人们的误会,从反面证明“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既要多读,又要多写,才能真正会写)。【解析】本题考查论据的作用。解答本题要联系本段的论点“要多读,又要多写,才能真正会写”来思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引用的这些古诗文的观点是只要多读,慢慢就会写。然后分析其与论点的关系,即解除常用的名言给人们造成的误会,从反面证明论点。第28页共28页
3.结合自己的读写经历,说说多读多写的好处。(3分)【答案】示例:我读了《哈利•波特》,尝试写了几篇魔幻小故事,这些故事得到同学们的喜爱和称赞,我的读写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我享受了读写的快乐)。【解析】本题考查知识拓展和表达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可知:一要“结合读书经历”,二要谈多读多写的好处。可以具体指出读了哪些书,写了什么内容,通过多读多写自己有怎样的收获谈即可。类型2修养励志类(一)(2020·遂宁)阅读《拐弯》,完成问题。(12分)拐弯①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当被人问起他的长寿秘诀时,说:“凡事要想得开,想不开就拐个弯。”②从每个人成长的轨迹来看,人生天地间,路路九曲弯,从来没有笔直的。有人说,人在前进的路上就是两件事——前进和拐弯。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爱因斯坦曾说:“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达尔文说得更透彻:“适者生存。”他们所说的“适”,就是适应、顺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不仅在西方人眼中生命需要拐弯,中国古人亦有类似的认识。陆游也曾说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由此可见,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是个关键词,由于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不同,就出现了愿不愿、会不会、善不善拐弯的多种情形,由此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的世界。我想如果把拐弯用英文大写的字母来表示,可分出若干种类型。③一是把拐弯用字母“V”来表示。不仅形象上非常传神,而且真正表达了拐弯的意义: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拐弯,而是一种迂回型的拐弯,是形退实进。左边的一半,代表向下;右边的一半,代表向上。从左边的趋势来说,本应向下,但到底部终止了,又改为向上。这是一种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许多人和事都是这样由挫折走向成功的。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文革”时被勒令守楼听电话。这对别人来说可能是无法忍受的屈辱,可季老却在困境中发现了有利因素,利用三年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这一宏篇巨著,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建起了一座丰碑。④二是把拐弯用字母“N”来表示。这种拐弯和“V”有点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它表示人们按既定的道路和方向前进时,原路走不通了,必须拐穹,但这个弯不是返回原来的起点,而是扔到一个新的落脚点上,从而在新的领城获得断的发展。人在一生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控折、不幸。关键在于你是否学会了拐弯。只要你在心里据个弯,就会路随心转、超越自我,开创新天地。红极一时的影星克里斯朵夫·李维在一次马术比赛中意外坠落,成了一个高位截瘫者。他一度绝望过,也曾想就此了结生命,但在挫折面前,他最终选择了拐弯,以轮椅代步,当起了导演。他导演的影片还获得了金球奖。他还坚持用牙咬着笔,写出了他人生的第一部书《依然是我》,后来这部书还成为畅销书。第28页共28页
⑤三是把拐弯用字母“W”来表示。这说明人生前进的道路上弯很多,并不是拐一两次弯就能到达人生终点的,而是要经过多次拐弯的锻炼,经历多次挫折的磨练,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一些伟人、名人成长的轨迹,就雄辩地证明了他们正是在不断拐弯中前进,从而获得成功的。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推行“三民主义”,虽多次失败,但失志不渝,终于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两院院士王选一生经历了八次选择,也就是八次拐弯,终于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被誉为“当代毕昇”。⑥周老的“拐弯”说,是他百岁养生经验的总结,也是转换思路的小方法,更是指引人生方向的大智慧!(选自《读者文摘》,有改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答案】人生需要学会“拐弯”。【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概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的能力。选文整篇都是围绕“拐弯”进行论述,提倡在生活中“拐弯”,所以选文的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凡事要想得开,想不开就拐个弯”就是中心论点,或者归纳为人生需要学会“拐弯”。2.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答案】运用了举例论证(也含有道理论证)。既通过举例——古人的人生智慧,告诉读者人生起伏,需要智慧;也通过“柳暗花明”的古诗,使论证更有说服力。【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及其作用的把握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辨识画线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画线句引用了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是引用名言,属于道理论证,接着分析运用这一方法所论述的观点。运用陆游对“拐弯”的认识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的这一观点,最后说明作用,即有力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请简要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答案】先由“大家”的一句话引出论题,再举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和名言,论证人生定有“拐弯”,再通过三个分论点,分别论述人生的弯道各不相同,但都需要磨练和努力才能到达终点。【解析】本题考查理顺文本论证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细读选文,理清层次,本文为议论文应该分为三个层次,提出问题(本文第1、2段)、分析问题(第3—5段),解决问题(第6段),然后在各层次前分别加上“首先、然后、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本文第1段先由周有光的一句话引出论题,第2段再列举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和名言,论证人生定有“拐弯”,接着,文章3——5段通过三个分论点,分别论述人生的弯道各不相同,但都需要磨练和努力才能到达终点。最后一段总结全文,阐述观点。4.当下一些中学生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一蹶不振,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请你结合本文的观点,对其进行劝说。(3分)【答案】示例:哪个人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经历各种的困难和挫折,你所经受这点挫折也许只是别人经历困难的点滴,你勇敢地面对它,你多想想别人是怎样努力战胜自己遇到的挫折和困难的,你就有了更多的勇气和力量。【解析】本题考查开放型题目,类似的题目要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给出的材料内容进行分析。题干说一些中学生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一蹶不振,第28页共28页
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这是没有充分认识到人生的挫折,这需要联系文本2-5段内容作答,告诉这些中学生,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在经历挫折和苦难,接着联系现实生活,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要正视困难,学会拐弯,换一个方向,换一条路试试,只要你在心里据个弯,就会路随心转、超越自我,开创新天地。(二)(2020·南充)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共9分,每小题3分)守拙弓长①有诗云“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其实,守拙并不是五柳先生的首创,老子曾说过大巧若拙。陶潜以后,也有“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讲的都是对守拙的推崇。《艺经》有云“凡棋有善巧者,勿与之斗巧,但守我之拙,彼巧无所施”,此之为守拙。守拙是古代围棋九等之末,因其棋力尚浅,对弈之时往往漏洞百出,谓之拙。但其往往能及时发现并修正错误,谓之守。“守拙”虽为棋品之下下品,但“守拙之道”却是宝贵的人生经验。②守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有了这样的人生定力,就能摆脱私欲的羁绊,视名利淡如水;就能战胜前行路上的困难,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奋力攀登。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日日积累,久久为功,方见其真谛,享其果实。③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知道自己这辈子靠读书发达无望,遂“发愤教督诸子”,对长子曾国藩更是毫不松懈。但是他的教育方法十分落后:只知道一味用蛮力。他要求曾国藩,不读懂上一句,就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就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守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有效的,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基本功,不留遗弊。虽然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九年,但是一旦开窍之后,后面的路就越来越顺。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举人;又四年,高中进士。而那些早早进了学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来一个。④武林道语“入门先站三年桩”,桩基功底不牢,终生仅能花拳绣腿。干事创业,唯有务实归真,沉稳内敛,才能成功。如果心浮气躁,急子求成,到头来只能“山河依旧”。车著明扎根川西大凉山21年,在平凡单调的生活中,他是抱朴守拙的苦行僧。为了航天梦,他潜心天航发射数据处理研究,托举70颗卫星奔向太军,实现了发射中心一次次零的突破。⑤不少人总是习惯于投机取巧,不想脚踏实地,不愿下笨功夫、用实劲,而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人生寄希望于形形色色的机会,希望兔子撞到自己的树桩上。实践中,有的喜欢抄近道,耍小聪明,见事有利可图便一窝蜂,听说有一本万利之事便趋之若鹜,其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守拙之人不会截弯取直,更不会见机行事,而是遵循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躬行自明,身体力行”的笨办法。与借助他人之力相比,固然稍显拙陋,但正如古人所推崇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实现个人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必然需要善守读书求学之拙,干事创业之拙。⑥世界上只有雄鹰和蜗牛能到达金字塔顶。守拙,归根结底是要当老实人、做本分事,遵循客观规律,信守天地良心,以拙立身,以拙创业,以拙求进。(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1.下列对选文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第28页共28页
A.“守拙之道”是宝贵的人生经验。B.守拙是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C.守拙以立身、创业、求进。D.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中心论点。阅读分析本文可知,文章前两段先以诗文引出“守拙”的论题,并对“守拙”加以阐释,然后论述“守拙”的好处,不仅是宝贵的人生经验,也是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最后在第二段段末得出总结性结论: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后面③④⑤运用曾国藩、车著明等人的事例以及现代生活中的这一点现象来证明这一论断,最后一段提出要求,希望人们能守拙。故选D。2.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一项是()A.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C.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由上一题已经确定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可知本文主要在讲“守拙”的可贵性,根据B、C、D三个选项中的“三年得”“双泪流”“三遍读”“十回吟”“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可知这三项都是在讲“守拙”(即脚踏实地,做好基本功),而A项“本天成”“偶得之”与“拙”无关。故选A项。3.下列对本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目的在于引出本文的论题“守拙”,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采。B.第③段举曾国藩用蛮力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论证了“守拙”是一种品格:看起来慢,却最有效。C.第④段先通过武林道语引出本段论点“干事创业,唯有务实归真,沉稳内敛,才能成功”,再从反面论证,最后用事例正面论证。D.第⑤段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证明了只有守拙才能在学业、事业上取得成功的观点。【答案】B【解析】B项第③段举曾国藩的事例“论证了‘守拙’是一种品格”说法不当,而是为了论证“守拙是一种智慧”。(三)(2020·盐城)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4分)“干净”是最好的气质王永清①人最好看的样子,是干净。一直喜欢那些目光清澈的人,干净、自然、纯真。眼睛是心灵之窗,内心干净,才会有眼神的干净。当一个人以孩子般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世界也就变得简单纯净起未。第28页共28页
②干净的人善良,无邪念。曾国藩说,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唯恐人知。做坏事的人,内心是不干净的,带着包袱生活,心理负担何其沉重?常见四处逃亡的罪犯被抓后“一身轻松”。心存善念的人内心光明、干净,看到在风中卖菜的大娘,就把她的菜全部买下来,好让她早点回家。给流浪汉两个馒头,让有急事的行人用一下你的手机。或者,把垃圾从绿化带里带到垃圾箱里,给陌生人一个微笑……总之,一直沿着善念走下去,就会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人都面善,心中油然涌起对万事万物感恩的情愫。③干净的人行为端正,坦坦荡荡。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才能身正心安梦魂稳,心底无私天地宽。品行端正的人干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身处俗世,却不为俗世所困,依然保持初心如故。无论取得怎样的荣耀,始终谦虚低调,不高人一等,不张牙舞爪,不会变的喧嚣与功利,给人的感觉永远是赏心悦目,如沐春风。④干净,说到底是一种修养,不邋遢、不潦草,无论命运有多么不公,不见一丝怨怼。不管外在环境多么糟糕,始终拾掇好自己的仪容,保持外表的干净和得体。上海永安公司四小姐郭婉莹,年少时美丽而富有,“文革”时期,因是资本家的女儿,沦落到去打扫厕所,但她见人永远要化好妆,换上干干净净的衣服。别人不理解,她却回答说:“因为这才是人活着的样子。”⑤干净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一个地方如果干净的人多了,这个地方的环境会更为清朗、清爽。因为大家行事光明磊落,不算计人,不欺骗人,不出卖人,该办的事一定办,不该办的事一定不办,自然民风淳,风气正,政风清,人心平和。⑥孟德斯鸠说过: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生活本来单纯,清白做人,干净做事。人有净气,风度自来。(选白(扬子晚报》2020年3月4日,有删改)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牙净’是最好的旗帜”?(4分)【答案】(1)干净的人善良、无邪念;(2)干净的人行为端正、坦坦荡荡;(3)干净是一种修养,不邋遢,不潦草;(4)干净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能力。仔细阅读文本,根据文本内容,找出几个分论点即可概括出来。根据第②段内容“干净的人善良,无邪念。曾国藩说,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唯恐人知”得出:干净的人善良,无邪念;根据第③段内容“干净的人行为端正,坦坦荡荡。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才能身正心安梦魂稳,心底无私天地宽”得出:干净的人行为端正,坦坦荡荡;根据第④段内容“干净,说到底是一种修养,不邋遢、不潦草,无论命运有多么不公,不见一丝怨怼。不管外在环境多么糟糕,始终拾掇好自己的仪容,保持外表的干净和得体”得出:干净,说到底是一种修养,不邋遢、不潦草;根据第⑤段内容“干净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一个地方如果干净的人多了,这个地方的环境会更为清朗、清爽”得出:干净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然后综述即可。2.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1)结合语境,写出第③段中加点词“喧嚣”的意思。(2分)(2)联系前文,说说第④段划线句中“人活着的样子”指什么?(2分)第28页共28页
【答案】(1)喧嚣是指炫耀自己的成就。【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仔细阅读文本,根据上文内容分析。结合“无论取得怎样的荣耀,始终谦虚低调,不高人一等,不张牙舞爪”分析,喧嚣是指不谦虚,炫耀自己的成就。(2)无论命运多么不公,都没有一丝怨怼,无论处境多么艰难,始终保持外表干净与得体。【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含义。仔细阅读第④段内容,根据文本内容分析即可。结合“无论命运有多么不公,不见一丝怨怼。不管外在环境多么糟糕,始终拾掇好自己的仪容,保持外表的干净和得体。上海永安公司四小姐郭婉莹,年少时美丽而富有,‘文革’时期,因是资本家的女儿,沦落到去打扫厕所,但她见人永远要化好妆,换上干干净净的衣服”根据得出:无论命运多么不公,都没有一丝怨怼,无论处境多么艰难,始终保持外表的干净与得体。3.根据第②段内容填空。(3分)本段首先提出分论点,接着以曾国藩的话为道理论据论证分论点:然后运用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论证,通过逃亡罪犯被抓等例子,从“做坏事的人,内心是不干净的”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最后总结出干净的人保持善念,心存感恩。【答案】举例对比心存善念的人内心光明、干净【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思路的把握。只要根据提示,分析出第②段的论证思路即可。先以曾国藩的话为道理论据论证分论点,然后根据“做坏事的人,内心是不干净的,带着包袱生活,心理负担何其沉重?常见四处逃亡的罪犯被抓后‘一身轻松’。心存善念的人内心光明、干净”分析,采用了对比论证方法,再根据“看到在风中卖菜的大娘,就把她的菜全部买下来,好让她早点回家。给流浪汉两个馒头,让有急事的行人用一下你的手机。或者,把垃圾从绿化带里带到垃圾箱里,给陌生人一个微笑……”分析,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从“做坏事的人,内心是不干净的”和“心存善念的人内心光明、干净”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论点。最后总结全段,强调分论点。据此填空即可。4.请摘抄文中给你启示或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心得。(3分)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原句:一个地方如果干净的人多了,这个地方的环境会更为清朗、清爽。心得:群众的力量是庞大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干净,那么我们国家自然会民风淳朴,政治清明,就像疫情发生时,我们每个人都为疫情控制做出了巨大贡献,最终我们向全世界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从文中摘录出文中给你启示或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如:当一个人以孩子般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世界也就变得简单纯净起来。然后根据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或者引申义,写出心得(感悟)即可。心得:孩子的眼睛是纯净的,内心是纯洁的。要学会运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你看到的世界是美丽的,干净的。(四)(2020·营口)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在劳动中淬炼成长张凡第28页共28页
①炒一份“余老师同款蛋炒饭”,以“抗疫加油”为主题进行一场水果拼盘大比拼,养护一盆绿植作为特殊的开学礼物,制作一个手工包送给妈妈……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学生们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成长时光,这也成为进行劳动教育的一个机会。一些学校开展“厨艺云课堂”“线上手工课”等活动,引导学生们参与形式多样的家务劳动。一份份特别的“作业”,让居家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让学生们在一菜一饭、一针一线中体会劳动的滋味。②“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依然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③《尚书》有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谚’通‘修’,粗俗,鲁莽)。”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会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环顾我们周边,青少年“不识稼穑”的现象,并不罕见。因为“课业忙”“不重视”等原因,他们少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难以对现实中的劳动有更多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让他们在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才能不断夯实成长的基础。④劳动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有的意见》,对于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⑤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真正走进生活的课堂、走进劳动的现场,在扎根大地的劳动中,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实现成长。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案】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解析】这道题考查概括中心论点的能力。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核心,考生要能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把握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明确的判断性语句。中心论点常见于题目、开头、中间和结尾,如果文中没有明确的概括性语句,就需要自己结合作者的论证进行概括。本文的题目是“在劳动中淬炼成长”,很显然不是一个完整的陈述观点的句子,那么就要找出作者表明对“成长”的看法的语句。本文作者针对在第①自然段用社会现象引领读者思考,在第②段用名言引出本文的论点“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后面是对此观点的论证。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道理论证。引用《尚书》中的名言,论述了不体会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珍视劳动的价值(或论述了不接受劳动教育的危害),从而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析所给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画线句是《尚书》的名言,很显然是运用了道理论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作用,画线句位于第③段,第③段有自己的分论点,本段内容的内容自然论述了本文的分段点,第28页共28页
不体会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珍视劳动的价值,而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所以进而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3.选文③④段的顺序可否调换?为什么?【答案】不能。③段是从“劳动技能的提升”角度论述的,④段是从“劳动精神的培育”角度论述的。二者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或答:与第④段的首句相对应),所以不能互换。【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顺序的掌握能力。解答时,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观点。不能调换。然后重点分析不能调换的原因。第③段是从“劳动技能的提升”角度论述的,④段从“劳动精神的培育”角度论述的,第③段与第④段是递进关系,他们之间是由内在的逻辑关系的,所以不能换。4.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读了本文后你得到的启示。【答案】示例:读了本文我意识到劳动对我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学校组织大扫除,我很反感,认为耽误学习。现在我明白了,劳动不仅可以锻炼我的劳动技能,还可以锻炼我的意志品质,以后我会积极参与各种劳动实践活动。【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感悟文章主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先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谈想法。本题围绕论点,可以确定“劳动对我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论点,然后列举生活中相关的一个例子即可。(五)(2020·长沙)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山不过来,我过去①我们有很多人常常习惯于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若别人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心里便堵得慌,忍不住要对别人指手画脚,大有不改变你就誓不罢休之势。②但是,【甲】改变别人,谈何容易!而当我们无法改变别人时,我们的指责会越来越多,戾气会越来越重。最后,不仅无济于事,还会让自己深陷负面情绪,变成牢骚满腹、埋天怨地的“怨妇”。③所以,我们能否换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山不过来,我过去!既然改变别人难以实现,那就尝试反思自我,改变自己。④思维角度一变,便会拨云见日,柳暗花明,心结烟消云散,世界豁然开朗。细思量,你甚至还会欣喜地发现尝试改变自己的诸多好处。⑤尝试改变自己,你就有可能收获更积极的心态。每一步自我的改变,都是最好的修心养性,是积极心态的加油站。你的抑郁情绪因此而改变,心情舒畅,信心满满。消极拖延的毛病因此而消失,你会走在时间的前面。你尝试着改变易怒易烦的习惯,做到“肚中能忍万般事,哈哈一笑天地宽”。⑥尝试改变自己,你就可能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三国时期的吕蒙在孙权的悉心劝导下,尝试着改变自己,才赢得了鲁肃的赏识,与之“结友而别”。新时代成功的人必须具备四种核心竞争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调整自我,适应他人。因为这样你就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带领你的团队披荆斩棘。⑦尝试改变自己,你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善于自我反省并改变的曾子,终成一代贤人。个人如此,企业也是一样。阿里巴巴文化“六脉神剑”之一是“唯一不变的是改变”,【乙】第28页共28页
这都体现了不断改变自我才是企业不断发展的真正内驱力。⑧山不过来,我过去!有了这样一种思想,梦想之路就会更宽阔。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①段从指责别人的习惯引出话题,第②段则提出了改变别人有难度且于己无益的观点。B.⑤~⑦段从心态、人际关系和成长三个方面来谈改变自己的诸多好处,有理有据。C.第⑦段主要运用举例和对比论证,论证了“尝试改变自己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的观点。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论述了尝试改变自己的好处,逻辑严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采用排除法,也可以“一锤定音”,即找到错误选项,直接确定答案。C项考查论证方法。第7段引用曾子的话进行论证,属于道理论证。此外,还列举了阿里巴巴文化“六脉神剑”之一是“唯一不变的是改变”的事例,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对比论证在该段没有体现,所以答案为C。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择两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两处,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俗话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②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③华为价值观是“客户第一,员工第二”。正是永远把客户利益放在首位,华为才成为享誉全球的高科技企业。④“好空调,格力造。”格力空调如今能做到国内乃至世界一流水平,就在于一直坚持“产品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信念。A.甲①乙③B.甲①乙④C.甲②乙③D.甲②乙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还原语句的能力。分析题干可知,甲处应从①②句中选填一句,乙处应从③④句中选填一句。第1段论述“很多人常常习惯于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第2段用“但是”转折,然后引出“改变别人,谈何容易”的观点,所以甲处所表达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性格不会轻易改变”,填②句合适。第7段的观点“尝试改变自己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二所给第③项论述的是华为永远把客户利益放在首位,突出的是不变。第④项“好空调,格力造”突出的是“改变自己,追求高品质”,能够论证该段观点。所以乙处填④句合适。故选D。3.第⑧段划横线的句子“山不过来,我过去”的含义是什么?【答案】如果事情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可能收获更积极的心态,才可能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才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山如果不过来,我就自己过去。【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语境去思考,答出其表面义与深层含义。这句话处于文章的末段,还应结合文章的主旨去理解。“山不过来,我过去”这句话的表面意义是“山如果不过来,我就自己过去”。结合本文的论点来理解,这句话是说“尝试改变自己”。至于为什么要改变自己,⑤⑥⑦段分别从第28页共28页
“尝试改变自己,你就有可能收获更积极的心态”、“尝试改变自己,你就可能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尝试改变自己,你就可能收获更大的成长”三个方面具体论证。这三个分论点很好地阐释了“山不过来,我过去”的含义。综上所述,可得答案。类型3生活热点类(一)(2020·凉山)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共15分)粗俗的标语是语言瘟疫道迩①“聚餐就是找死,拜年就是害人”“今年上门明年上坟”。中国是文明的古国,这样的标语何来文明?大过年的,迎面就是这样一句你即使不骂娘,心里也不好受,有话就不能好好说吗?再有“硬道理”的宣传,以这样野蛮的言词说出来,能取得好效果吗?正如有评论所言,这是在宣传,还是在诅咒?有人说,这些“土味”标语横幅像泥石流一样,“无情”却又十分“硬核”,达到了防疫宣传的目的。我则以为不会有好的效果。言简意赋的时事标语,确实可以将复杂的道理简单化。但是,这种“野蛮生长”的“硬核标语”,既不文明,也不科学,怎么可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呢?②“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出门打断腿,还嘴打掉牙”。这都是什么标语啊!古人发明汉语是为了交流的,不是用来侮辱同胞的,用这样的标语防御疫情,简直就是语言暴力,甚至触犯法律。在疫情面前在灾难面前,白衣天使在前方“浴血奋战”,某些人却在后方割文明。疫情面前,情绪恐惧、生活不便,人们本来就不好受,宣传应该好好说话,要有温情有温度。这么充满杀气诅咒的标语,是一种语言瘟疫,是在拉退文明进步的车轮,不但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反而给疫情防控添乱③这种粗俗粗暴的标语,或许能震慑人,但对疫情防拉没有一点好处。然而,有人说非常之时就要用非常之法,有人非常肯定非常赞赏这种租俗的语言。真是社会的悲哀。是的,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疫,让国人如临大敌,但是打赢这场疫情防御战,不能依靠野蛮的战术,不能依靠原始的战术,不能添乱,更不能违法用语言伤及国人,必须依靠现代科技和现代人的智慧,依靠科学,避免接触,科学隔离,众志成城,共克时艰。④著名诗人、著名杂文家彭俐在杂文诗中说,“病毒,让一切变得透明”,是的,大疫来临确实很考验人,但是,我以为“病毒”暴发并不代表某些人的恶劣天性粗鄙天性也要释放出来,不文明并不能成为救世良药。文明标语多得是,干嘛非要用粗俗的呢?就不会好好说话吗?比如“不聚餐不聚会就是最好的防疫”,“今年过年不串门,拜年最好用微信”,“用科学的生活方式战胜最严峻的疫情”,“宅在家里就是最好的防御”等等。这些文明标语不是更能让人接受吗?⑤粗俗粗暴的标语的出现,又何尝不是走极端的野蛮防疫呢?泼妇驾街式的、地痞流氓式的标语,折射出的是某些人素质的低下和法治观念的淡薄。这些语言垃圾污染了环境,也污染了人心,不仅不能起到提醒、倡导和防控的作用说不定还会激起人们的反感和逆反心理,适得其反。(选自《杂文月刊》2020年4期,有改动)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答案】粗俗的标语是语言瘟疫。第28页共28页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概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的能力。这篇文章都是围绕粗俗的标语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统领全篇,一般在标题、开头或结尾居多,它应当是一个表观点、态度的陈述句,本文的题目是一个表达了作者观点的陈述句,而且文章都是围绕这一点来写的,由此可以知道本文的标题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2.粗俗的标语为什么不能达到防疫宣传的目的?请结合全文回答。(4分)【答案】用这样的标语防御疫情,简直就是语言暴力,甚至触犯法律,粗俗标语是在拉退文明进步的车轮,不但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反而给疫情防控添乱,不能依靠野蛮的战术,不能依靠原始的战术,不能添乱,更不能违法用语言伤及国人,必须依靠现代科技和现代人的智慧,依靠科学。【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需要通读全文,然后从文中找到具体的句子作答,文章第2、3段列举了粗俗的标语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第2段中写粗俗的标语“用这样的标语防御疫情,简直就是语言暴力,甚至触犯法律。”“是在拉退文明进步的车轮,不但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反而给疫情防控添乱”,第3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不能依靠野蛮的战术,不能依靠原始的战术,不能添乱,更不能违法用语言伤及国人,必须依靠现代科技和现代人的智慧,依靠科学”。3请判断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5分)【答案】比喻论证,把“不文明”比作“救世良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粗俗的不文明的语言不能缓解疫情,进一步突出了文明标语的重要。【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论证方法的种类,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然后结合句子分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划线的句子“不文明并不能成为救世良药”,把“不文明”比作“救世良药”,很显然是运用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突出证明运用粗俗标语给人带来的影响,进一步证明文明用语的重要性。4.请为当前的疫情防控,拟一则文明标语(不得抄袭文中引用过的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答案】答案示例:(1)众志成城,齐心协力防控疫情;(2)拒野味,不聚会,亲友情,网上叙,少出行,莫大意。【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标题的拟写能力。要求防控疫情的标语要运用修辞手法,可以比喻、拟人,也可以运用排比手法。除了使用文明语言之外还要注意字数限制,不跟文本中的内容重复,要体现科学防疫的方法和作用。(二)(2020·北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庚子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发。这是一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战争,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抗疫阶段性成果。这一成采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制度的优势和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实力,也与中国人民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息息相关。第28页共28页
②敢于担当的精神,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充分体现。担当意味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意味着在关键时刻能将国家、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疫情期间,有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戳中了人们的泪点:钟南山院士靠在车座上闭目小憩,脸上是难以掩饰的疲惫。这是因为钟老匆忙奔赴疫区,没有时间好好休息。一位84岁的老人,不亲赴抗疫一线本无可厚非,但他首先想到的是为抗疫尽自己的力量,不顾劳累与安危,毅然决然奔赴疫区。从年事已高的院士专家,到90后、00后的年轻医护人员,他们面对疫情义无反顾,坚定前行,承受难以想象的身体和心理压力,做出了巨大牺牲。他们勇敢承担起社会责任,以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命的敬佑,争分夺秒,连续作战,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生命,为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了光明,守护了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③抗疫英雄敢于担当,奋战在前线,广大民众也自觉服从大局,为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做出了贡献。疫情突发正值春节假期,国家一声令下,全民响应,人们取消了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和各种聚会,克服困难就地隔离。武汉人民、湖北人民顾全大局,顽强不屈,为阻击病毒做出巨大贡献。他们面对离汉离鄂通道关闭后交通停滞、城市“停摆”,克服了近距离接触病毒、物资紧张以及长时间隔离带来的国难,服从大局,咬紧牙关,团结坚守。在这场伟大的抗疫战争中,英雄的武汉人民、湖北人民将载入史册,为人们所铭记。④医务工作者等抗疫一线的广大勇士逆行出征,不惧牺牲,用血肉之躯构筑起阻击病毒的铜铁长城:他们是栋梁,体现了敢于担当的精神。广大民众在疫情期间以国家利益为重,响应国家号召,约束自我,居家隔离;他们是基石,体现了服从大局的意识。有栋梁,大厦将倾;没有基石,栋梁也将失去支撑。由此可见,____________,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4亿中国人民都是抗击疫情的伟大战士。1.根据你对全文论述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在第④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答案】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是能够战胜疫情的必要条件。【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涉及续写、连贯和文意理解等知识点。根据前面的“由此可见”可知,横线上应当填入一个结论句。这个结论句首先是对第④段内容的小结。这一段第一句赞美医务工作者的“勇于担当的精神”,第二句话赞美它们的“服从大局的意识”。将两个结论合并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出本段的中心即可。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甲】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努力下,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乙】第②段列举钟南山院士和年轻的医护人员勇赴疫区的事例,意在证明有担当精神的人不分年龄大小。【丙】第③段由之前的论证过渡到论述广大民众服从大局的意识,并用全国人民、武汉人民、湖北人民的事例来论证。【答案】丙【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综合理解的能力。首段的这句话不是中心论点,是背景,是结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原因,并不是讲成果。故排除甲。第②段列举钟南山和年轻医护人员的例子,意在论证段首的中心句“勇于担当的精神,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排除乙。3.下面是有关抗疫的材料。请你结合上面的文字,简要说明材料体现了中国人民怎样的精神。材料:所有好的做法如果想要奏效,必须要有公众的集体意愿。正因如此,中国有能力通过传统公共卫生干预方法应对一种新型的未知病毒。第28页共28页
——布鲁斯·艾尔沃德(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注:①【传统公共卫生干预】用提倡戴口罩、限制大众集会等手段来保障人民大众健康。【答案】材料说明了中国人民通过传统卫生干预抗击疫情,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公众的集体意识,及服从大局的精神。从文章中同样能够看出,这种“国家一声令下,全民立刻响应”的精神为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做出了贡献。【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文本和课外链接材料,把握作品主题的能力。属于拓展感悟类题目。先分析材料的核心观点。世卫组织顾问的话,共两句。第一句是条件复句,强调的是应当有“公众的集体意识”,第二句和第一句是因果关系,第二句是“果”,指出中国通过传统公共卫生干预法取得了抗疫的阶段性胜利的原因。选文则指出,抗疫精神的核心是“国家一声令下,全民立刻响应”,人们都顾全大局,群策群力,共克时艰。将两者整合起来,就是材料所体现的精神——公众的集体意识和服从大局精神。第28页共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