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详情(61教学网)
我的位置: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提纲(含第1-6章 期中 期末共8套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汇编)
ID:28976 2021-09-16 78页1111 18.66 MB
已阅读10 页,剩余部分需下载查看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提纲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天体系统的层次1、天体(1)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2)分类:天然天体→星云、恒星(星云和恒星是最基本的天体)、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天体的判断:①宇宙中的物质(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②位于地球的大气层之外;③在一定轨道上独自运转(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2、天体系统可观测宇宙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1)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2)级别:3、太阳系模式图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①位置:八颗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②八颗行星按距日远近、体积、质量等结构特征:类地行星: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巨行星:E木星、F土星远日行星:G天王星、H海王星4、从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方面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1)(2)结构特征:地球与其他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似(距日远近、质量、体积)之处。4、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生命存在条件原因宇宙环境安全的宇宙环境安全的运行轨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的光照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当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液态水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产生了液态水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能量来源:来自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第78页共78页 (2)对地球的影响:①提供光和热,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②使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呈现纬度地带的差异。③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能量,如煤、石油等。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层与太阳活动①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②各太阳大气层所对应的太阳活动:光球层:太阳黑子;色球层:太阳耀斑、日珥;日冕层:日冕物质抛射③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④太阳活动的周期:11年(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磁暴”现象;②产生极光现象;③影响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纬度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青藏高原成为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太阳辐射能量多。地势地势高,空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质、水汽少,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天气天气晴朗,阴天少,日照时间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季节夏季,日照时数长,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冬季相反3、太阳辐射分布的空间差异三、地球的演化过程1、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地层与化石的关系: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2)地质年代表重要成矿期(铁、金、镍、铬)成煤期成煤期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球的大气层、海洋、陆地形成地壳运动剧烈,海陆格局变迁,后期汇聚联合古陆联合古陆开始解体现代海陆格局形成有机质蓝藻大爆发真核生物多细胞生物出现蓝藻低等生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寒武、奥陶、志留泥盆、石炭、二叠三叠、侏罗、白垩古近、新近、第四前寒武纪宙代纪生命演化海陆变迁矿产第78页共78页 形成动物界植物界显生宙新生代第四纪人类出现冰河时期,大量大型哺乳动物灭绝被子植物繁盛草原面积扩大第四纪大冰期新近纪①大部分哺乳动物目崛起②人类的祖先,类人猿出现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古近纪中生代白垩纪①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恐龙,侏罗、白垩纪达到繁②中后期,鸟;小型哺乳动物③末期,白垩纪物种大灭绝被子植物出现裸子植物极度兴盛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向现在位置漂移成煤期侏罗纪三叠纪古生代晚古生代二叠纪①早期:鱼类、脊椎动物发展时期②中期:两栖类③晚期:爬行动物开始出现④二叠纪生物灭绝95%晚期,裸子植物开始出现蕨类植物繁盛地壳运动剧烈海陆格局发生多次大变迁,后期汇聚成联合古陆(盘古大陆)成煤期石炭纪泥盆纪早古生代志留纪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的植物奥陶纪寒武纪元古宙前寒武纪蓝藻大爆发,真核生物、多细胞生物蓝藻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地球大气层、海洋、陆地慢慢形成重要成矿期:铁、金、镍、铬太古宙蓝藻等原核生物出现冥古宙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迹象2、地球的演化历程四、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代码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波的传播速度随波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S波横波慢固体P波纵波快固体、液体、气体(1)S、P两类地震波的区别第78页共78页 (2)两个不连续界面依据两个不连续面(界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地震波的速度变化特征地壳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332900P↑;S↑P↓;S消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度不一,海洋地壳薄,5~10千米;大陆地壳厚,30~41千米。大陆最厚:70千米地幔上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固体地核E:外核液体。呈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F:内核压力、密度很大的固态金属球【注】岩石圈: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1)大气圈:①组成: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氮气和氧气。②作用:大气圈使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2)水圈:①组成: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②作用: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3)生物圈:①组成:地球表面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②作用: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接触地带,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第78页共78页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一、大气的组成及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2、大气组成成分及作用组成成分占大气体积百分比作用干洁空气氮气78%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氧气21%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0.038%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臭氧0.000001%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水汽可变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伴随热量的吸收和释放,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3、人类活动与大气成分(1)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①排放污染物,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②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导致气候变暖。影响:a.海平面上升。b.影响农业生产。c.影响水循环过程。③广泛使用冰箱、空调,大气中氟氯烃含量增加,臭氧受到破坏。危害:紫外线增加带来人类疾病,如皮肤癌、白内障等;导致气候变暖。(2)大气成分(氧气含量)对人体产生的影响适当的缺氧环境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力;但含氧量太低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1、划分依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2、对流层特点:①对流层的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②空气对流运动。③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3、平流层特点:①平流层的大气上部热、下部冷。②以平流运动为主。③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4、高层大气特点:①自平流层顶开始,气温会下降;随后,温度又持续上升。②空气密度很小。③在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三、大气受热过程及其相关现象1、大气的受热过程第78页共78页 2、大气的两个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通过反射、吸收,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吸收:平流层O3吸收紫外线;对流层CO2、H2O吸收红外线。②反射:云层和尘埃。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强。(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3、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变暖(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塑料进入温室,使温室内地面温度升高,地面长波辐射被截留,使大棚内大气充分增温;塑料隔绝与外界热交换。)②深秋农民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释放烟雾,空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③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地膜进入地面,地面温度升高,地膜减弱地面辐射,保证地温的储存。)④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4、利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解释现象:①“高处不胜寒”(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海拔越高,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温度越低。);②“晴天比阴天日较差大”(晴天,白天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云层薄,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温差大。);③“十雾九晴”(晴天的晚上,云层薄,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冷却凝结形成雾。);④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多的地方(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⑤深秋,霜冻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早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早晨又是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刻,故深秋的早晨易出现霜冻。);⑥一天中气温最高在午后两点(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近地面大气增温,会有一个过程。)第78页共78页 四、热力环流原理及其相关现象1、热力环流原理: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2、热力环流的应用(1)海陆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2)山谷风: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3)城市风:“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外。3、等压面变化规律(1)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沉;(2)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3)同一垂直方向——高空与近地面高低压相反;(4)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5)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6)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向高空凸起,低压区等压面向低空凹陷。即凸高凹低;五、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原因:冷热不均(根本原因)→上升和下沉→气压差→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直接原因)→风2、各种风的受力作用分析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风受力作用受力作用分析风向理想状态受一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第78页共78页 高空风受两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受三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4、风向的画法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且垂直于等压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一、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1、水循环的过程: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2、水循环的类型: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地表径流)(1)有利影响:①修筑水库: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水面面积扩大、地下水位提高,加大蒸发。②跨流域调水:改变了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缓解水资源短缺,增加蒸发量。③修梯田:削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蓄水保墒,加大蒸发。④植树造林:削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加大蒸发。⑤砂田:削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抑制蒸发,蓄水保墒。(2)不利影响:①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防洪抗旱的能力,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第78页共78页 ②城市化: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蒸发减少,地表径流增加。4、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2)不同水体以不同周期自然更新;(3)维系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4)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二、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海水的温度(1)分布规律①垂直分布: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变化。通常情况下,表层水温最高;从海洋表层至1000米深水温变化幅度较大;1000米以下温度变化幅度较小。②水平分布: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③季节分布: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2)海水温度的影响①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少;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导致有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②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越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③对气温的调节作用: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比陆地的小,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慢。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比内陆地区小。2、海水的盐度(1)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大致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逐渐降低。副热带海域盐度高副热带海域受副高控制,炎热少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赤道海域盐度不高赤道海域温度虽高,蒸发强烈,但降水丰沛高纬盐度较低纬度越高,海水温度逐渐降低,蒸发量较低(2)海水盐度与人类:①晒盐:日照充足、降水较少的沿海地区。②制碱:从海水提取镁、溴等资源。③养殖:盐度的稳定性极其重要。④海水淡化:缓解沿海国家或地区的缺水状况。3、海水的密度(1)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①水平分布: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第78页共78页 ②垂直分布: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因纬度而异。◎中低纬度海区:一定深度内,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再往下,随深度的变化很小。◎高纬度海区:随深度的变化较小。(2)海水密度与人类:有时候,海水层出现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减小的情况,称为“海中断崖”。因海水浮力突然变小,潜艇会掉到安全潜水深度以下。四、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海浪:海水的波状起伏(1)类型:①海浪②海啸③风暴潮(2)影响:①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②是一种重要的海洋能资源,可提供能源。③海啸和风暴潮能量巨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3)海岸防护:人们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如修建海堤、种植海岸防护林等。2、潮汐: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白天的海水涨落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为汐。(1)成因: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2)规律: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为大潮;农历每月的初七、八和二十二、三为小潮。(3)影响:潮间带采集和养殖、沿海港口建设和航运、潮汐发电,都需认识并利用潮汐规律。3、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1)分类:①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的洋流。②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海水受到扰动→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如: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离岸风→上升流→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如:秘鲁渔场。②影响海洋航行:海轮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航行速度;洋流从极地地区挟带冰山向较低纬度漂移,给海上航运造成威胁;寒暖流交汇处和寒流影响海域多海雾,不利于航行。③影响海洋污染:第78页共78页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了净化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范围。④影响大陆沿岸气候: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3)洋流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海域: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南半球呈逆时针;大洋东岸为寒流,大洋西岸为暖流。②北半球中高纬海域: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逆时针。大洋东岸为暖流,大洋西岸为寒流。③南半球中高纬海域:环绕地球一周的西风漂流(西风吹动形成的寒流);南极洲外围与西风漂流相反的南极环流(极地东风吹动形成的寒流)。④北印度洋为特殊的季风洋流: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海水从东向西流,呈逆时针;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海水从西向东流,呈顺时针。第四章地貌一、喀斯特地貌1、表现形式(1)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等。(2)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溶洞,溶洞内有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石柱等。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1)岩石条件: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2)气候条件:气候温暖湿润(3)地下水条件:地下水循环通畅3、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定义形成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水溶蚀岩石而形成的沟槽溶沟是地表水沿岩石裂隙流过,对岩石溶蚀和侵蚀而成的;溶蚀和侵蚀面积大的形成洼地;没有被溶蚀和侵蚀的岩石形成峰丛,进一步溶蚀形成峰林→孤峰→残丘洼地水溶蚀岩石而形成的洼地峰丛多个喀斯特山峰有明显的基部相连峰林成片分布的呈浑圆状的石灰岩山峰孤峰单个孤立的石灰岩山峰残丘单个孤立的石丘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地下洞穴地下水沿岩石裂隙溶蚀而成第78页共78页 地下河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裂隙溶蚀形成的地下河道石钟乳悬挂在石灰岩洞穴顶部,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倒锥状堆积体含有Ca(HCO3)2的水沿溶洞顶部细小裂隙渗出变成CaCO3后不断沉积在洞顶,不断向下延伸形成石钟乳;滴落到洞底的岩溶水,不断沉积,向上伸展形成石笋;石钟乳和石笋不断生长,连在一起,形成石柱石笋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不断从地面向上长高的类似竹笋的堆积体石柱石笋和石钟乳连接在一起,形成石柱二、河流地貌1、上游与下游河谷形态的差异河段河床特征成因上游河床深而窄,多V形河谷流水侵蚀作用强,堆积作用弱下游河床宽而浅,多槽形河谷流水侵蚀作用弱,堆积作用强2、河流堆积地貌组成位置特征冲积扇山前扇状堆积体,堆积物较大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地势低平,堆积物颗粒细小,适合农耕三角洲河流入海(湖)口三、风沙地貌1、类型地貌类型分布形成条件常见地貌风蚀地貌干旱地区,在我国主要是西北地区多沙漠和戈壁,风大而频繁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等风积地貌沙漠地区、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风沙堆积作用形成新月形沙丘等2、风力侵蚀地貌(1)风力侵蚀①分布: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②条件:风力大,地表沙粒多,缺少植被③过程:风带起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④危害:吹蚀土层,降低土地生产力;种植季节使种子裸露或对幼苗产生伤害;所产生的尘埃、土沙进入大气,造成环境污染⑤表现:风蚀蘑菇、雅丹地貌、风蚀柱、风蚀城堡等(2)主要风力侵蚀地貌类型成因特点风蚀蘑菇下部遭受风沙侵蚀严重突起的孤立岩石,上部宽大,下部窄小雅丹地貌风沙沿裂隙磨蚀沟槽与垄脊相间,走向与主风向一致第78页共78页 四、海岸地貌1、海岸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2、海岸堆积地貌:海滩(砾滩、沙滩、泥滩)、沙坝3、海蚀地貌的类型及成因海蚀穴:潮汐高潮面的海浪将海滨陆地冲淘成的槽形凹穴,沿海岸线分布海蚀崖:海蚀穴不断扩大,导致顶部基岩崩塌而形成的陡壁海蚀拱桥:两个方向相反的海蚀穴被蚀穿而相互连通海蚀平台:在崖壁上不断形成海蚀穴和崩塌过程中形成4、海积地貌(1)成因:海积地貌是由海滨沉积物堆积而成的。海滨沉积物是海岸的松散物质,如河流冲积物、贝壳、生物残骸等,在波浪变形作用力推动下移动,被进一步研磨、分选沉积而成。(2)分类类型特点海岸类型海滩砾滩海滩由物质颗粒较大的砾石组成岩石海岸沙滩海滩由颗粒较小的沙粒组成沙质海岸泥滩由淤泥组成淤泥质海岸沙坝呈长条形堤状沙质海岸五、地貌观察1、陆地五种主要地形类型地形类型海拔地表起伏特征高原较高,500米以上地面平坦,边缘陡峻山地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起伏,坡度陡峻丘陵较低,500米以下起伏较小,坡度缓平原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广阔盆地无固定标准周围高、中间低2、海拔和相对高度(1)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例如,甲点海拔为1500米;乙点海拔为500米。(2)相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例如,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3、高度、坡度与地貌(1)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①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②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2)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第78页共78页 观察坡向时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4、综合观察地貌(1)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例如,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陡峻;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2)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3)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例如,我国西南山区地面起伏较大,地形较为破碎。第五章植被与土壤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分类:(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改造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2、植被与环境的关系(1)植被改造环境条件:裸地少数种类的植物生长多数种类的植物生长稳定的植被(2)环境(光照、热量、水分等)影响植被的种类、形态及分布---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植被分布具有规律性①阳光: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②热量、水分: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越多的地方,植物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3)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植物生长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对其生长的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植物是环境的一面镜子。如:铁芒萁→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碱蓬→盐碱性土壤环境;骆驼刺→干旱环境;芦苇→水湿环境。二、森林1、森林的分布: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2、森林种类的划分依据:森林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等3、森林的类型:类型主要分布地区气候特征植被群体特征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高温,降水丰沛生长旺盛,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藤本植物、附生植物丰富;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和板根现象第78页共78页 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常绿,大部分植物的花期在春末夏初。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少板根和茎花现象落叶阔叶林温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温暖生长时间达4~6个月,四季分明,降水适宜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亚寒带针叶林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叶片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红树林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多见于海湾或河口地区热带和亚热带支柱根和板状根;呼吸根;“胎生”;发育可排盐分的腺体三、草原与荒漠草原类型分布环境特征植被特征热带草原南北纬10°~20°之间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温带草原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半干旱地区)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偶见矮小灌木荒漠气候干旱的热带和温带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以旱生的灌木为主,植被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四、观察土壤1、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2、观察土壤的内容: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1)土壤颜色: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如黑土、红壤等。(2)土壤质地:按土壤质地颗粒分为:砂土、壤土、粘土类型形成或组成特征砂土砂土成分以砂粒占优势大空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易耕作壤土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比例适中通气、透水性能良好,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粘土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3)土壤剖面构造:类型剖面层方向特点森林土壤有机层上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淀积层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坚硬的岩石第78页共78页 耕作土壤耕作层上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犁底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成土母质(2)生物(3)气候(4)地貌(5)时间(6)人类活动五、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土壤的功能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条件,是许多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和营养来源;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2、土壤的养护(1)土壤的改良:有些土壤,不适于种植农作物,或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不能满足耕作的需要。如:改良盐碱地措施:引淡淋盐、井灌井排、覆盖、农业生物措施。(2)土壤的养护:①目的: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②方法: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第六章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1、洪涝灾害(1)形成原因:连续性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2)分布: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地形因素: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3)危害:①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②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③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2、干旱灾害(1)形成原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2)分布:世界: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我国:分布广泛。位于东部季风区的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3)危害:①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②影响畜牧业,主要表现在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③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第78页共78页 ④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3、台风灾害(1)时空分布:①时间分布:多发于夏秋季节②空间分布:主要源于西北太平洋,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2)危害:主要来自其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①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②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③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4、寒潮灾害(1)形成原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及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2)时空分布: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势力强大的寒潮甚至可影响到低纬度地区。(3)危害:①剧烈降温往往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②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③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4)影响我国的寒潮①发源地: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②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区影响小之外,我国大部分地区会受到寒潮的影响。二、地质灾害1、地震灾害(1)形成原因: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集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2)主要分布地区: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地区。①从世界范围看,地震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②我国: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3)危害①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②地震还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次生灾害。③地震会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2、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①形成原因: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第78页共78页 ②形成的主要条件: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滑坡多发。③危害:主要表现为破坏或淹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2)泥石流:①形成原因:在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②形成的主要条件:地势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③危害:泥石流多与山洪相伴,来势凶猛,破坏力大,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三、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旱灾火灾沙尘暴淡水短缺饥荒病虫害地震滑坡海啸泥石流崩塌水灾火灾1、一种自然灾害可能直接引发多种灾害。2、一种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会进一步引发其他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条。旱灾淡水短缺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地震泥石流堰塞湖洪水3、灾害之间关联性的判断方法:(1)分清主灾和次生灾害。(2)看看能否形成灾害链条。台风风暴潮海水污染暴雨洪水泥石流内涝如:四、防灾减灾手段1、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以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2、防灾减灾的手段:防灾减灾工作包括: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等。(1)灾害监测:由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组成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2)灾害防御:一方面,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3)灾害救援与救助: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应程度时,应按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4)灾后恢复: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五、自救与互救1、自救与互救的重要性: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是自救与互救。掌握必要的自救与互救的知识、技能,就会在关键时刻为挽救生命提供更多可能。第78页共78页 2、自救与互救的内容: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1)灾前准备:①在洪涝、台风多发地区,居民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做好灾前准备。②地震多发区,灾前准备主要包括:准备应急救援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2)灾中救助:①若洪涝来袭,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②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带。③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如不能逃脱或被掩埋,要尽可能地进行自我保护,并寻找合适的时机和方法进行自救或向他人求救。(3)灾后自我保护:①洪灾过后: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的热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②地震发生后: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等余震过后再作打算。六、地理信息技术遥感(R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量大、速度快;受限制少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图形化、可视化、及时更新信息功能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获取信息导航、定位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输入、管理、分析等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和监测等军事、测量、交通、救援、农业监控、区域研究等测绘、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市政分析等领域第78页共78页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第1-6章+期中+期末共8套综合检测试卷汇编第一册第一章综合检测试卷(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2019年10月1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宣布:“我国火星探测准备工作已就绪,明年将会发射‘火星一号’探测器。”火星探测器到达火星后会被火星引力捕获,然后环绕火星飞行,将为后期设立火星基地提供资料。据此完成第1~3题。1.探测器被火星引力捕获环绕火星飞行阶段,属于(  )A.恒星B.行星C.卫星D.流星2.火星基地选址,需要搜集的资料主要有(  )①火星与太阳的距离 ②火星地形特征 ③火星资源分布状况 ④火星绕日公转的速度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3.科学家推断火星上可能有生物存在,与这一推断无关的依据是(  )A.火星距离太阳比地球更远B.火星上有大气C.火星自转周期与地球相差不大D.火星上曾有液态水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项辉煌成就。结合图1,完成第4~5题。图14.“神州十一号”飞船属于图中哪个天体系统的天体(  )A.甲—④B.乙—②C.丙—③D.丁—①5.图中丙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  )A.地球B.月球C.哈雷彗星D.太阳第78页共78页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曾出土一幅彩绘帛画,画的右上方是一轮红色的太阳,太阳中间有一只三趾的乌鸦。《淮南子》中也记载过这一现象,称“日中有踆(cūn)乌”。据此完成第6~7题。6.关于太阳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A.太阳辐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B.太阳辐射能是促进地球上物质运动的主要动力C.我们使用的煤、石油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D.低纬度地区比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更多7.材料记载现象剧烈爆发时,对地球的影响是(  )A.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B.全球许多国家发生强烈地震C.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D.引起高层大气出现云雨天气201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照片显示,近期太阳表面完全一片空白,没有任何可见的太阳黑子,表明太阳已经进入活动极小期。图2为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示意图,图3为太阳大气层示意图。据此完成第8~10题。            图2                图38.太阳活动极小期的间隔约是(  )A.15年B.11年C.7年D.5年9.关于太阳活动极小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层的耀斑增多B.②层的耀斑减少C.①层的黑子减少D.②层的黑子增多10.太阳活动极小期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A.无线电长波通信干扰减小B.低纬大气能看见美丽极光C.会减少对人造卫星的破坏D.全球范围内不会发生地震读地质时期(局部)全球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图4),完成第11~12题。第78页共78页 图411.恐龙繁盛时期全球气候特征(  )A.总体比较寒冷B.总体比较湿润C.冷暖干湿交替D.温暖干旱明显12.在图示甲时期(  )A.被子植物繁盛B.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C.海平面高于现代D.水稻小麦等频频歉收人类为了研究地球的历史,按时代早晚顺序表示地球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就是地质年代表。据此完成第13~15题。13.在地质年代表中经历时间最长的是(  )A.前寒武纪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14.下列各代纪,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寒武纪、白垩纪、二叠纪B.白垩纪、二叠纪、三叠纪C.石炭纪、二叠纪、白垩纪D.泥盆纪、古近纪、侏罗纪15.一般认为,海洋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于(  )A.太古代B.元古代C.古生代D.中生代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图5),完成第16~17题。图516.甲圈层的特点是(  )A.连续而规则B.连续而不规则C.与图示的其他圈层互不联系D.形态单一17.活跃而不独占空间的圈层是(  )第78页共78页 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D地壳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据此完成第18~20题。18.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的是(  )A.地壳B.下地幔C.软流层D.地核19.古登堡界面是(  )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20.下列四地中,地壳最厚的是(  )A.太平洋B.华北平原C.四川盆地D.青藏高原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 利用太阳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我国太阳能丰富,目前已经在很多地区大力开发太阳能资源,这已经成为我国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材料二 图6为我国太阳能分布图。图6材料三 图7为拉萨和阿克苏2001—2007年太阳总辐射量图。  图7(1)描述我国太阳能分布的特点。(8分)第78页共78页 (2)指出拉萨和阿克苏太阳总辐射量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6分)(3)列举我国大力开发太阳能的意义。(6分)22.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地理模式图(图8),完成下列问题。(20分)图8(1)若该模式图示意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为________的公转轨道,曲线④为________的公转轨道。(填行星名称)(4分)(2)若该模式图示意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量三叶虫化石,那么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________代。请简述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基本原理。(6分)(3)若该模式图示意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____层,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4)若该模式图示意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____。目前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请简要分析其研究原理。(6分)参考解析【答案】1.C 2.B 3.A 第78页共78页 [解析]第1题,火星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卫星围绕行星运转,因此,探测器被火星引力捕获环绕火星飞行阶段属于卫星。第2题,火星基地的选择要搜集所选地点的地形特征及资源分布状况,从而有利于火星探测器开展探测活动;火星与太阳的距离、火星绕日公转的速度与火星基地选址无关。第3题,适合呼吸的大气、液态水、适宜的温度是生命存在的条件,火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远,温度低,不利于生命物质的存在。【答案】4.D 5.D [解析]第4题,由图示可知,甲为可观测宇宙,对应④;乙为银河系,对应③;丙为太阳系,对应②;丁为地月系,对应①。神舟飞船属于地月系中的天体。第5题,由上题分析可知,丙为太阳系,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答案】6.A 7.C [解析]第6题,太阳辐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故A项说法错误;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故B项说法正确;煤炭和石油均是化石能源,是通过远古的生物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之后,将碳元素从大气中分离出来,存储在体内,然后在长时间的埋藏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的,故C项说法正确;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低纬度比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更多,故D项说法正确。第7题,材料记载现象为太阳黑子爆发。黑子剧烈爆发时,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磁暴,使指南针指向不准,C项正确。【答案】8.B 9.B 10.C [解析]第8题,太阳活动周期是相邻两次太阳活动极大年或相邻两次太阳活动极小年的平均间隔时间,太阳每隔约11年就会有一个活跃的活动期。第9题,太阳大气层由外向里分别是①日冕层、②色球层、③光球层。太阳活动极小期②色球层的耀斑减少,③光球层的黑子减少。第10题,太阳活动极小期,太阳活动减弱,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减小;低纬地区不会出现美丽的极光;会减小对人造卫星的破坏;地震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无关。【答案】11.D 12.B [解析]第11题,恐龙繁盛的时期是中生代,图示中生代全球气温较高,全球降水较少,即全球温暖干旱明显。第12题,图示中甲时期是古生代晚期,此时期被子植物并没有繁盛;图示该时段温度较低,降水较多,可能导致大陆冰川覆盖面积广;温度低,导致海平面较低;该时期尚未出现人类,不存在人类的农业活动。【答案】13.A 14.C 15.C [解析]第13题,前寒武纪是指地球形成距今5.41亿年前,其时间段长达40多亿年,占地球历史的90%。第14题,按照地质年代表,各代纪的先后顺序是寒武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第15题,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答案】16.B 17.A [解析]第16题,图示中甲圈层为水圈,水圈是由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与其他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第17题,生物圈是由生物组成的最活跃的圈层,它存在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中,不单独占有空间。【答案】18.C 19.B 20.D 第78页共78页 [解析]第18题,岩浆发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第19题,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第20题,海拔越高的地方,地壳越厚,因此四地中地壳厚度最厚的是青藏高原。【答案】21.(1)太阳能分布不均;东部较少,西部较多;其中青藏地区、内蒙古高原等地丰富;四川盆地贫乏。(2)拉萨总量大于阿克苏。拉萨海拔高(空气稀薄);拉萨纬度较低。(3)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缓解能源短缺的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空气污染;促进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利于保障能源安全。(三点即可)【答案】22.(1)土星 地球 (2)古生 基本原理:生物是从简单向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的,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标准化石和特定的化石组合;生物演化具有不可逆转的特性,即已经消失的物种和已经退化的特性不会再出现。因此可利用地层中含有特定的化石组合或类型,对其进行划分和对比。(3)日冕 (太阳)黑子 (4)地壳 地震波 原理: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综合检测试卷(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第78页共78页 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在对流层中,大气的组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据此,完成第1~2题。1.在大气中含量虽很少,却是天气变化重要角色的物质是(  )A.二氧化碳和臭氧B.氩和氖C.水汽和杂质D.氮和氧2.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中的一些成分比例发生明显的变化,表现在(  )A.臭氧增多B.氧气增多C.水汽增多D.二氧化碳含量增多美国东部时间1986年1月28日上午11时,“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美国佛罗里达州(27°39′N)发射,发射后在14.6千米的空中解体,残存的驾驶舱在惯性作用下升至19.8千米的高空,随后开始自由落体,然后溅落海面。图1示意地球大气垂直分层。据此完成第3~5题。图13.“挑战者号”解体时,位于地球大气的(  )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电离层4.“挑战者号”残存的驾驶舱从开始自由落体到溅落海面的过程中,周围大气温度的变化是(  )A.越来越高B.越来越低C.先降后升D.先升后降5.地球大气层中(  )A.甲层中的臭氧层能强烈吸收紫外线B.乙层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C.乙层中的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起重要作用D.丙层中的极光现象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图2),完成第6~8题。第78页共78页 图26.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A.①—②—③B.①—④—②C.②—③—④D.③—④—②7.《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造成“是夜必霜”的原因是(  )A.雨后的夜晚气温必定很低B.受寒冷空气影响,加之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C.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减弱D.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加强8.全球气候变暖是因为(  )A.①加强B.②减弱C.③加强D.④加强在生活中,我们在切大葱或洋葱的时候,便会忍不住“泪流满面”。为此,我们可以在切菜的时候在旁边点燃一支蜡烛,可极大地缓解眼部的不适感。图3为切大葱或洋葱示意图。据此完成第9~10题。图39.从热力环流的角度看,切大葱或洋葱时点燃蜡烛能缓解眼部不适感的原理是(  )A.空气受热加大风速B.空气遇冷减小风速C.空气受热膨胀上升D.空气遇冷收缩下沉10.下列热力环流示意图能反映上图蜡烛附近空气环流的是(  )图4为M、N两地冷热不均引起的高空等压面状况图。据此完成第11~12题。第78页共78页 图411.关于图中各点气温、气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处气压高于b处B.a处气压高于c处C.M处的气温比N处高D.d处的气温高于c处12.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空气流由d处流向c处B.M处盛行上升气流C.近地面气流由M流向ND.N地气压低于M处图5为我国某节能房屋示意图,该房屋在不同季节的白天与夜晚通过开闭某些隔断或窗户实现室内外冷暖空气的交换,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读图,完成第13~14题。图513.图中表示的最可能是(  )A.冬季白天B.冬季夜晚C.夏季白天D.夏季夜晚14.该节能房屋(  )A.最适合在海南省推广和建造B.打开重质墙体的隔断有利于空气的净化C.充分利用了温室效应和热力环流的原理D.打开玻璃盖板和窗户有利于热量的保存图6为北半球某地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完成第15~16题。图615.图示C处风的形成受到的力有(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地转偏向力 ③摩擦力 ④惯性离心力第78页共78页 A.①②③B.①③C.①②④D.①②16.C处风向为(  )A.南风B.西南风C.东风D.西风在地球低层大气中,同一地点不同高度上的风并不完全相同,其主要原因是空气在水平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这样,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不同高度的风向和风速都会发生变化。读图7,完成第17~18题。图717.若某地不同高度上的风向、风速投影到同一水平面上,则四幅图中能够表示北半球地表到高空的风向及风速随高度变化而形成的曲线图是(  )A.①图B.②图C.③图D.④图18.在①图中,按地图的一般方向判断,其高空大气高气压可能位于该地的(  )A.东方B.南方C.西方D.北方图8为2019年10月1日某时亚洲局部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第19~20题。图819.此时,广州比上海(  )A.风速小B.风速大C.气压低D.气温低20.此时,台北的风向为(  )A.西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东北风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第78页共78页 材料 图9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10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图9                  图10(1)图9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8分)(2)图9中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________(填字母);________对D、C影响最大。(4分)(3)图10①②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据图9所示原理说明判断理由。(4分)(4)荷兰是鲜花王国,利用玻璃温室种植花卉,保证了鲜花的稳定生产。请用温室效应原理解释玻璃温室能提高温度的原因。(4分)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 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所以合称为海陆风。图11材料二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根据材料一,我国南方一滨海城市的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的地理课题研究。以下是一组学生的研究报告,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①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_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2分)②在图12中完成海陆风气流(箭头)示意图。(4分)第78页共78页 图12③下面是调查获得的数据(完成下列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数月份123456789101112海陆风2.32.62.15.07.012.610.713.79.79.33.72.3数据分析的结论: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从表中可知,________(季节)最少。其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④分析海风对该滨海城市气候带来的影响。(4分)(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参考材料二中的图,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6分)参考解析【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氩和氖是稀有气体,不影响天气变化;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虽然含量很少,但却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第2题,由于人们使用大量的制冷剂,大气中的臭氧减少;水汽不属于大气污染物;人类活动燃烧化石燃料,破坏森林,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氧气减少。【答案】3.A 4.C 5.D [解析]第3题,“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解体于低纬度地区14.6千米的高空,由于低纬地区对流层的高度为17~18千米,其解体时,位于地球大气的对流层。第4题,“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于19.8千米的高空自由落体溅落海面的过程中,分别经过平流层和对流层,因此周围大气温度先降后升。第5题,乙为平流层,该层中存在能吸收太阳紫外线的臭氧层,且该层天气晴朗单一;电离层位于丙高层大气中,太阳活动抛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与该层大气摩擦产生的极光现象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答案】6.A 7.B 8.D 第78页共78页 [解析]第6题,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因此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①—②—③。第7题,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加之寒冷的北风影响,降温幅度较大,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霜。第8题,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增加,使得地面释放的热量更多地被大气吸收,④大气逆辐射增强。【答案】9.C 10.A [解析]第9题,从热力环流的角度看,点蜡烛使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风速的大小与气压差的大小有关,而与空气受热或遇冷无关。第10题,点蜡烛使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在两侧下沉,形成热力环流。【答案】11.C 12.B [解析]第11题,根据图示的高空等压面分布可知: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故ab气压相等;越往上气压越低,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凹,故判断c处气压高于ab处,d处气压低于ab处;结合高空的气压分布与近地面相反,故图示M近地面为低压,垂直方向上盛行上升气流,故判断M处气温较高,则高空c处气温高于d处。第12题,结合上题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气流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M处近地面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N处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答案】13.A 14.C [解析]第13题,读图可知,室内空气下沉,温度较低;冷空气进入空气间层后被加热,上升后进入室内,形成局部热力环流,不断地向室内输入热空气,使得室内增温,故该图表示的最可能是冬季;结合题意可知,该房屋是节能房,故最可能利用太阳能供暖,该图表示的是冬季白天,A项正确。第14题,结合上题可知,该节能房充分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和温室效应原理,C项正确。【答案】15.D 16.D [解析]第15题,读图可知,C点位于高空,在高空气流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第16题,读图可知,ABC点位于高空,B处等压线向上凸出,气压较高,A处等压线向下凸出,为低压,在高空气流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北半球由南向北流动的气流偏转形成西风。【答案】17.A 18.B [解析]第17题,由于摩擦力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因此北半球地表到高空的风向会逐渐向右偏转,最终与等压线平行且风速呈增加趋势。第18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北半球高空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且背风而立,高压在右。【答案】19.A 20.B [解析]第19题,由图示可知,广州的等压线比上海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因此风速小。第20题,台北所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向西,在北半球近地面风向沿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右偏,据此可判断台北的风向为东南风。【答案】21.(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2)B 云层第78页共78页 (3)② 理由:阴天时,云量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比晴天时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气温比晴天时高,气温日较差小。(4)玻璃温室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没有阻挡作用,但对地面长波辐射有强烈的阻拦作用,从而有效提高室内的温度,为人们在低温季节生产花卉提供了所需的热量。该作用类似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答案】22.(1)①海陆热力性质 ②如图③冬季 冬季风强盛从而掩盖了海陆风。④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该城市的空气质量。(2)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综合检测试卷(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读水循环示意图(图1),完成第1~3题。第78页共78页 图11.历史上南唐后主李煜曾在《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春水向东流”指的是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2.有关水循环意义的叙述,正确的(  )①塑造地形地貌 ②促进海陆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③使地球上各种水体不断更新 ④促使全球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趋于平衡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  )A.海洋蒸发B.地表径流C.水汽输送D.凝结降水“雨季一来,城里看海”一度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也是全国多座城市的尴尬。读图2,比较两种不同地面水循环环节差异,完成第4~5题。图24.与自然路面相比,城市路面(  )A.下渗明显增多B.地表径流加大C.地面蒸发增加D.地下径流增多5.为缓解“城里看海”现象,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A.加大对地下水的利用B.改造升级排水系统C.加快城市绿地建设D.提高透水路面比率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人类使用的水资源受限于各种水体的储存量及循环更新时间,更新时间越快,可循环利用的水量就越多,下表为全球淡水量的部分数据(单位:1000千米3)。读表,完成第6~7题。水体冰川地下水湖泊水河流水储存量2423010100911.2循环更新时间9700年840年17年16天6.在人类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可以获得更多的水资源的水体是(  )第78页共78页 A.冰川水B.地下水C.湖泊水D.河流水7.下列水体中,对新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最大的是(  )A.冰川B.地下水C.湖泊D.河流水读图3,完成第8~9题。图38.图中能正确表示海水温度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9.若上题选定曲线反映某月份大连港附近海域水温垂直分布,则此季节(  )A.辽河口表层水温最低B.辽河口表层盐度最低C.辽河径流量最小D.辽河流域气候干旱读大西洋年平均表层海水性质示意图(图4),完成第10~12题。图410.关于海水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垂直分布看,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基本不变B.纬度、深度、季节、海水运动等都是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C.海洋对大气有调节作用,海洋上空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快D.世界大洋表层海水温度,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11.影响曲线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C.海水热容量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2.若图中①曲线表示的是某地的海水温度垂直变化,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海域处于高纬度海区B.随着深度增加,水温递减第78页共78页 C.大陆架海区,水温变化最小D.水深1千米以下,水温基本保持稳定读全球水平衡图(图5),完成第13~14题。图513.图中显示的水平衡规律不正确的是(  )A.陆地水平衡为正值B.高纬度海洋水平衡为正值C.中纬度海洋水平衡随纬度增高而不断减少D.低纬度海洋水平衡为负值14.20°~30°纬度区海洋水平衡带来的影响是(  )A.海水温度升高B.海水温度降低C.海水盐度升高D.海水盐度降低江厦潮汐电站于20世纪80年代建成,利用潮汐的水位差,涨潮和落潮时均可发电,是我国最大规模的潮汐发电站。读图6,完成第15~16题。图615.潮汐发生的规律性主要是源于(  )A.天体运行的规律性B.季风运行的规律性C.洋流运行的规律性D.大气运动的规律性16.利用潮汐发电,可造福人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潮汐能来源于太阳辐射能B.潮汐能属于可再生能源C.潮汐发电会带来严重海域污染D.潮汐能与波浪能来源相同读下面海水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图7),完成第17~18题。图717.据上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图表示的是北半球的暖流B.乙图表示的是南半球的寒流第78页共78页 C.甲图表示的是南半球的寒流D.乙图表示的是北半球的暖流18.关于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暖流分布在大洋西部,寒流分布在大洋东部B.暖流的水温都比寒流高C.甲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增温增湿D.乙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降温减湿图8中格陵兰岛大部分终年被冰雪覆盖,甲、乙分别是北美洲和英国的港口,甲、乙之间的虚线示意航线。18世纪邮政长官富兰克林调查发现,沿北美洲和英国之间航线航行的邮船往返航程耗时明显不同。据此完成第19~20题。图819.图中最有可能出现冰山的海域在(  )A.①附近B.②附近C.③附近D.④附近20.沿甲、乙之间航线航行的邮船往返时间不同主要受(  )A.波浪的影响B.暖流的影响C.海风的影响D.寒流的影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 我国西部地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开发新水源。一是利用新技术开发水源,在严重干旱地区模拟“人造山脉”,进行人工增雨增雪;二是发展集雨工程。材料二 图9为水循环示意图。图9(1)包含B、C、D、G环节的水循环称为________;只包含A、B环节的水循环称为________。(4分)第78页共78页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句中主要涉及哪些水循环的环节?从水循环的角度来分析,这句诗是否严密?为什么?(6分)(3)各水循环环节中,能够对H环节产生直接影响的环节是________(填字母)。能够使H环节的储水量增大的条件有哪些?(6分)(4)以城市化建设为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主要影响。(4分)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20分)材料一 洋流在地球气候的形成和保持生态平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故了解和掌握洋流的规律,对气候变化、渔业、航运和军事等都有重要意义。材料二 世界部分海区洋流及地理现象图(图10)。图10(1)A、C两地区纬度相近,但自然植被差异明显。依据图中洋流信息说明其原因。(6分)(2)冬季若有一艘游轮从B地经过纽芬兰岛附近航行至C地,简述洋流对航行的影响。(4分)(3)图中纽芬兰渔场曾流传着“踩着鲳鱼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传说。简述纽芬兰渔场的成因。(4分)(4)D海是世界上盐度较高的海域,请你据图及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参考解析第78页共78页 【答案】1.D 2.A 3.B [解析]第1题,“一江春水向东流”指的是图中的④——地表径流。第2题,水循环的意义是塑造地表的地形地貌,促进海陆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使地球上各种水体不断更新,但不能使全球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趋于平衡。第3题,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人类活动对海洋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的影响小。【答案】4.B 5.A [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与自然路面相比,城市路面下渗量明显减少,导致地下径流减少;地面蒸发作用减弱,蒸发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第5题,加大对地下水的利用,可能会导致地面沉降等生态问题,对城市内涝没有影响;改造升级排水系统,加快地表水的排放,可以缓解城市内涝;加快城市绿地建设,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可以缓解城市内涝;提高透水路面的比率,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可以缓解城市内涝。【答案】6.D 7.A [解析]第6题,由材料中“更新时间越快,可循环利用的水量就越多”可知,河流水的循环周期最短,获得的水资源最多。第7题,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距海远,水汽难以深入,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水源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答案】8.A 9.B [解析]第8题,海水温度不是随着深度呈正相关递减的,在0~1000米深度内,海水温度随深度递减明显,在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中,基本保持着低温的状态,变化很小。第9题,图中曲线①此时表面水温为25℃左右,此时北半球应为夏季。此时辽河口水温最高,径流量最大,盐度最低。【答案】10.B 11.A 12.D [解析]第10题,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纬度变化、海水深度、大气运动、海水运动、季节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等,B项正确。第11题,曲线②表现的特点是随纬度升高其数值降低,故应为表层海水温度随纬度的变化。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故影响曲线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第12题,由曲线①可知,该地表层海水温度在25°C左右,可以确定其不可能处于高纬度海区,A项错误;观察海洋水温随深度的变化,大致以1千米深度为界,0~1千米,水温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降低,在1千米以下,水温基本保持稳定,随深度增加变化不大,D项正确,B项错误;大陆架海区水深在200米以内,属于温跃层,水温变化较大,故C项错误。【答案】13.C 14.C [解析]第13题,由图示可知,中纬度地带的海水水平衡值随纬度的增高总体增高;陆地水平衡值和海洋的高纬度水平衡值大于零,低纬度海洋水平衡值小于零。第14题,由图示可知,20°~30°纬度区的海洋地带的水平衡值为负值,说明该区域的降水量少,蒸发量多,将导致海水盐度升高;海水温度的升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答案】15.A 16.B 第78页共78页 [解析]第15题,潮汐的成因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其规律性与天体运行的规律有关。第16题,潮汐能属于引力能,是可再生能源。【答案】17.C 18.D [解析]第17题,甲图水温由南向北增加,且由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为南半球的寒流;乙图水温由南向北减小,且由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为北半球的寒流。第18题,中低纬度大洋西部为暖流,大洋东部为寒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恰相反;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的水温高;由上题分析可知,甲、乙洋流均为寒流,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答案】19.C 20.B [解析]第19题,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判断图示海域为北大西洋。①附近有自西向东流的北大西洋暖流,②④附近有自南向北流的北大西洋暖流,③附近为自北向南流的拉布拉多寒流,所以③附近最有可能出现来自北冰洋的冰山。第20题,甲、乙之间航线刚好位于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的海域,受其影响,邮船往返航程耗时明显不同。【答案】21.(1)海陆间循环 海上内循环 (2)环节:降水、地表径流。不严密,自然界的水体是相互转化和相互联系的,海陆间循环通过各个环节把海洋水和陆地水联系起来,形成循环。(3)D 条件:降水强度小,时间长;地面坡度小;植被覆盖度高。(二点即可)(4)城市化建设破坏地表植被,使蒸发、蒸腾减弱;地面硬化,降水之后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答案】22.(1)A地受寒流影响,降水少、温度低。C地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作用明显。(2)有利影响:顺流可节省时间成本和燃料。不利影响:遭遇冰山(在纽芬兰岛附近会遇到海雾)。(3)寒暖流交汇,带来营养物质,饵料丰富。(4)该海域为地中海,晴天多,降水量小;温度高,增发量大;周围径流少,淡水注入较少;海域较封闭,与外海交换少,所以盐度较高。(三点即可)【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综合检测试卷(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读图1,完成第1~3题。第78页共78页 图11.图中所示的地貌类型属于(  )A.三角洲平原B.冲积扇平原C.山麓沙丘D.河流沿岸冲积平原2.图示的地貌可能分布在(  )A.长江中下游平原B.东北平原C.塔里木盆地D.青藏高原3.下列关于该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地壳运动形成B.地势低平C.堆积物有砾石和泥沙D.不能进行农业生产牛轭湖又称河迹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裁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图2示意牛轭湖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第4~6题。图24.导致②阶段虚线处河道最终相连通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地壳下陷B.流水侵蚀C.流水搬运D.流水沉积5.河道裁弯取直并进行渠化治理,对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增加航运距离B.增加河流生物多样性C.增加洪水灾害D.减少河道淤积6.牛轭湖形成后,面积将逐渐缩小直至消亡。自然状态下牛轭湖消亡的原因是(  )A.湖水蒸发下渗,植被发育覆盖B.人类过量用水,水位不断下降C.上游河道淤积,湖泊面积缩小D.湖水大量流出,湖床逐渐干涸沙丘是干旱地区的一种微地貌类型,图3为沙丘横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第7~8题。图37.关于沙丘形成的原因,正确的是(  )A.泥沙在缓坡一侧被搬运,在陡坡一侧沉积B.泥沙在陡坡一侧被搬运,在缓坡一侧沉积C.泥沙在缓坡、陡坡均为搬运作用D.泥沙在缓坡、陡坡均为沉积作用8.下列关于该地沙丘特征的判断,正确的是(  )第78页共78页 A.风力越大,沙丘迎风坡坡度越陡B.缓坡砂粒小于陡坡C.缓坡一侧为迎风坡D.该沙丘所在地主导风向是西北风《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此处山小而陡,或孤峙,或两或三,连珠骈笋,皆石骨嶙峋,草木摇飏,升降婉转,如在乱云叠浪中”。图4为我国不同地区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第9~10题。甲乙丙丁图49.这段游记描述地貌景观特点的角度有(  )①地貌形态 ②植被状况 ③地貌颜色 ④地貌成因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0.图示景观照片中最能反映徐霞客游记所记载地貌类型的是(  )A.甲B.乙C.丙D.丁图5为某地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1~12题。图511.图中①地貌为(  )A.石钟乳B.峰林C.落水洞D.溶蚀洼地12.图中①地貌形成的过程是(  )A.由碳酸钙淀积而成B.由流水溶蚀而成C.由流水搬运而成D.由地面塌陷而成地貌千姿百态,规模大小不一,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影响巨大。据此完成第13~14题。13.下列关于地貌高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绝对高度反映了地面的起伏状况B.相对高度是划分宏观地貌的唯一依据C.绝对高度大的地区,相对高度也大D.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14.下列关于坡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地的迎风坡就是阳坡B.山地的迎风坡就是阴坡第78页共78页 C.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D.山地背风坡光照较强读某地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图6),完成第15~16题。图615.图中等高线最大值为500米,最小值为100米,等高距为100米,等高线①和②的数值分别为(  )A.100米、300米B.200米、400米C.100米、400米D.200米、300米16.若图中③④⑤表示河流,则图中河流中画法不正确的有(  )A.1条B.2条C.3条D.0条读图7,完成第17~18题。图717.在观察该图中的地貌时,我们从宏观上观察到的地貌为(  )A.平原B.山地C.盆地D.丘陵18.观察图中的次一级地貌,对应正确的是(  )A.①—山坡B.②—河谷C.③—山峰D.④—山脊下图图8是某区域等高线图(单位:米),图中公路(虚线)向偏北方向逐渐上升。图9是盘山公路常用的凸面镜,用于视线受阻的情况下观察对向车辆。读图,完成第19~20题。             图8          图9第78页共78页 19.图中阴影区域的坡度大小,由西向东(  )A.逐渐增大B.逐渐减小C.先增大后减小D.先减小后增大20.图中有必要设置凸面镜的地点是(  )A.①B.②C.③D.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21.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一种非常独特的地貌类型。读图10喀斯特地貌景观图和图11某地喀斯特地貌等高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               图10                 图11(1)图10所示的是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地貌主要分布于图11中地貌类型界限以________(填方位)区域,该区域可能出现的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是________。(6分)(2)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十分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分布有大量的______岩,并且气温________,降水总量________,具备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6分)(3)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8分)22.图12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区域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图12(1)试判断图中河流的流向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2)分析图中规划中的铁路在甲、乙处布局不合理之处。(4分)(3)某学校地理学习小组在该区域进行野外考察,发现①地的植被比②地的植被茂密、高大,其原因可能是什么?(6分)第78页共78页 (4)该地理学习小组晚上计划在③地露营。请你分析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4分)参考解析【答案】1.B 2.C 3.C [解析]第1题,由图中等高线和河流形状可知,该地为山麓冲积扇平原。第2题,图示区域有季节性河流,可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的塔里木盆地。第3题,冲积扇平原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与地壳运动无关;冲积扇平原上部高,边缘低,地势起伏较小但地势倾斜;河流出山口携带堆积的物质主要是砾石和泥沙;冲积扇平原土壤深厚,肥力较好,水源充足,有利于进行农业生产。【答案】4.B 5.D 6.A [解析]第4题,弯曲河道往往凹岸侵蚀,凸岸沉积,虚线框内两个弯曲处的凹岸不断受到侵蚀,随着侵蚀持续发展,两个凹岸相隔越来越近,最终相连,形成相对平直的河道,因此导致图中②阶段虚线处河道相连通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B项符合题意。第5题,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后,河水流动速度增加,利于减少河道淤积,D项符合题意。第6题,牛轭湖是弯曲河流发生自然裁弯后的遗留河道,原河道的进、出口发生泥沙淤积,经历若干年后变成封闭的浅水湖泊。由于长期的湖水蒸发和下渗,以及植被发育覆盖,使得牛轭湖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亡,A项正确。【答案】7.A 8.C [解析]第7题,沙丘的缓坡一侧为迎风坡,风力更大,主要表现为搬运作用,在陡坡沙粒沉积下来,从而不断推动沙丘移动。第8题,风力越大,沙丘迎风坡坡度越缓;在风力的作用下,缓坡的细小砂粒多被搬运到陡坡;沙丘所在地点不确定,因而不能确定是主导风向。【答案】9.A 10.B [解析]第9题,这段游记的含义是“此处的山小而陡峻,或孤峰耸立,或两三座山相连接,如同串起来的珠子和并立生长的竹笋,座座山上岩石尖峭嶙峋,草木摇曳飘舞,在山间曲折地朝上走或往下行,如同置身在纷乱的云层和重叠的波浪中,令人茫然,辨不出方向”。故可知描述的是地貌形态和植被状况。第10题,徐霞客游记中记载的是喀斯特地貌,图示中甲是雅丹地貌,乙是喀斯特地貌,丙是沙丘,丁是黄土高原。【答案】11.A 12.A [解析]第11题,图示①地貌位于喀斯特溶洞的顶部,为石钟乳。第1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①地貌为石钟乳,是由水中的碳酸钙淀积而成的。【答案】13.D 14.C [解析]第13题,相对高度反映了地面的起伏状况;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都是划分宏观地貌的依据;绝对高度大的地区,相对高度不一定大;高度和坡度都是反映地貌形态的重要指标。第14题,许多山地的迎风坡和阳坡并不一致;山地的迎风坡往往降水多,山地的背风坡光照不一定强。【答案】15.A 16.B [解析]第15题,根据题干,可知②第78页共78页 处等高线数值为300米,因为河流所在位置地势较两侧低,则河流两侧相邻的等高线数值相同,可以推断①处等高线数值为100米。第16题,河流发育在山谷中,图中③⑤处地势为山脊,不能发育河流,河流画法出错误。【答案】17.B 18.B [解析]第17题,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地势起伏大,群山连绵,为山地。第18题,图中①为山脊,②为河谷,③为山坡,④为山峰。【答案】19.A 20.B [解析]第19题,图中阴影区域位于等高线330~340米之间,自西向东,两线间的距离越来越近,等高线越来越密集,坡度越来越陡。第20题,凸面镜应设置在山地道路的急拐弯处,以防交通事故。结合图示可知,②附近有一凸向道路的山脊,遮挡道路前进方向,可设置凸面镜;①④处道路较平直视野开阔,不必设置凸面镜;③处虽是弯道,但两侧地形开阔,不影响视野,不必设置凸面镜。【答案】21.(1)峰林 东 地下河(溶洞)(2)石灰 较高 大(3)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肥力低;岩层保水性能差;地形崎岖不平、交通不便;可耕地少,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答案】22.(1)自西北向东南流。依据:从等高线分布来看,该地地势总体上是西北高东南低;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2)甲处地势较平坦,铁路线应走直线;乙处铁路线与多条等高线相交,坡度较大。(3)①地位于阳坡,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①地位于迎风坡,降水多;①地地势较为平坦,土壤相对肥沃。(或②地位于阴坡,太阳辐射弱,光照不充足;②地位于背风坡,降水少;②地地势较陡,土层薄)。(4)不合理。理由:③地位于山谷出口处,易出现滑坡、泥石流和山洪等自然灾害。【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综合检测试卷(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读我国四幅著名林木景观图(图1),完成第1~2题。图1第78页共78页 1.下列关于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C.丙—黑土肥沃,水源充足D.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2.关于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植被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B.乙地植被叶呈针状—常年降水丰富C.丙地植被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D.丁地植被生长较快—常年高温多雨图2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读图,完成第3~4题。图23.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  )A.喜光、喜湿B.喜阴、喜湿C.好热、耐旱D.耐寒、好旱4.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是(  )A.光照增强B.水土流失加重C.气候变暖D.降水减少云雾林是热带雨林的一种,泛指海拔较高的山地生长的原始热带雨林,林木茂密,空气湿度大,寄生、附生植物发达,其已成为很多动植物的避难所和聚集地。图3示意热带云雾林区云雾成因。据此完成第5~7题。图35.与低海拔热带雨林相比,云雾林(  )A.植株密度较大B.林木相对矮小C.易被开发利用D.分布面积较广6.热带云雾林有利于寄生、附生植物生长,是因为(  )A.树木茂密,土层深厚B.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C.海拔较高,气温较低D.云雾缭绕,养分充足第78页共78页 7.云雾林成为很多动植物避难所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湿润,地形复杂B.人为进行开发保护C.地处山区,风力较弱D.自然环境独特单一红树林通常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沿海的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图4示意海滩上红树林与高、低潮水位位置关系。据此完成第8~9题。图48.关于红树林生长特性的描述,正确的有(  )①多分布在欧洲 ②多为高大挺拔乔木 ③多分布在潮间带的淤泥质海岸④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9.红树林的主要功能是(  )A.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B.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的场所C.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下面三幅景观图分别是山东济南大明湖景区一角、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读图5,完成第10~12题。图510.a、b、c三幅景观图对应的植被类型分别为(  )A.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B.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草原、热带荒漠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草原、温带荒漠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亚热带草原、热带荒漠11.a图景观所在地区的典型植被具有的特点是(  )A.有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B.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芽、秋冬季落叶C.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D.树叶为针状,抗寒抗旱能力强12.造成三幅图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土壤B.地形C.水分D.热量第78页共78页 我国疆域辽阔,土壤资源绝对量大、区域差异明显,有着丰富的土壤类型。我国土壤学家将土壤划分出14个土纲,39个亚纲,138个土类,588个亚类,以及仍在调查和增加的土系。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13~14题。13.下列条件中,与我国土壤类型多样性关联最小的是(  )A.国土面积广B.气候类型多样C.地形类型多样D.资源类型多样14.下列土壤类型与主要分布地区匹配正确的是(  )A.黄土—华北平原B.黑土—松嫩平原C.红壤—黄土高原D.水稻土—塔里木盆地图6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读图,完成第15~16题。图615.下列成土因素中,比较活跃的是(  )A.气候和地形B.气候和生物C.母质和生物D.地形和母质16.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A.自然植被茂密B.有机质积累多C.生物残体分解快D.矿物质养分流失快牙刷草是找铜的指示植物。“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就有它”,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据此完成第17~18题。17.牙刷草生长所需的铜元素主要来自(  )A.生物B.气候C.地形D.成土母质18.有关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候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B.成土母质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C.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D.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风化壳逐渐加厚图7为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关系图。读图,完成第19~20题。第78页共78页 图719.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相互关系(  )A.正相关B.负相关C.不相关D.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20.生物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体现(  )①加速矿物质的淋失 ②使有机质不断积累 ③使养分元素不断富集 ④使土壤不断熟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材料 植被覆盖度反映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面积的大小以及植被生长的茂盛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植被的生长状态和生长趋势。我国华北平原光热资源丰富,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同一农业耕作区内,不同农作物的植被覆盖度差异明显。下表为华北平原主要农作物生长时间。图8示意华北平原植被生长期内林地和耕地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作物播种时间主要生长时间收获时间冬小麦10月4—5月6月玉米6月7—9月10月图8(1)说明华北平原的气候特征及天然植被类型。(4分)(2)说明该地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10分)(3)分析该地耕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出现双峰值的原因。(6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材料 黑土是大量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难以腐化、分解,历经长时间演化形成的肥沃土壤。图9示意某黑土优质区。20世纪30年代以来,该区域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黑土侵蚀严重。第78页共78页 60年代起,该区域采取了滴灌等一系列措施,黑土侵蚀明显减少。图9(1)说明该地区气候条件对黑土形成的影响。(6分)(2)分析20世纪30年代以来该地区黑土侵蚀严重的原因。(6分)(3)说明滴灌对减轻该地区黑土侵蚀的作用。(4分)(4)简述土壤侵蚀减轻所产生的生态效益。(4分)参考解析【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胡杨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该地区冬冷夏热,光照充足,A项正确;乙景观是亚寒带针叶林,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而雪域高原,冻土广布是对青藏地区的描述。我国海南的典型土壤为砖红壤。丁景观位于安徽,黄山所处地区流水侵蚀作用强,风力侵蚀作用弱。第2题,甲地植被根系发达,是由当地水源不足造成的,根系向土壤深处寻找水源。乙地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针状叶片是因为所处地区气温低,为了减少热量和水分散失。丙地是海南,常年温度较高,植被四季常青。丁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答案】3.B 4.C [解析]第3题,由图示可知,该森林植被无论在林带、过渡带及高山苔原带都是在阴坡及迎风坡分布比例大,说明该森林植被具有喜阴、喜湿的生长习性。第4题,因森林生长对热量条件的要求比苔原植被高,高山苔原带中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说明当地热量条件提高,所以其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光照变化对森林分布变化影响较小;降水逐渐变少、水土流失加重不利于森林的形成。【答案】5.B 6.D 7.A 第78页共78页 [解析]第5题,与低海拔地区相比,海拔高的地区,气温低、风力大,林木相对矮小,植株密度较小;海拔高不易被开发利用;由于山顶面积小,分布面积较小。第6题,热带云雾林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土层不会太深厚,有利于寄生、附生植物生长是因为云雾缭绕,养分充足;人类活动影响和气温较低不是影响寄生、附生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第7题,由图示可知,云雾林水汽充足,气候湿润,海拔较高,位置偏远,成为很多动植物避难所;山顶风力较强;如果自然环境单一,动植物种类也单一;无法判断人类活动影响的强弱。【答案】8.C 9.A [解析]第8题,欧洲位于温带和亚寒带,缺乏红树林海岸;红树林分布于潮间带淤泥质滩涂上,受周期性潮水浸淹,多为常绿灌木和小乔木,以喜盐植物为主,具有呼吸根。第9题,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良好的海岸防护林带,也是海洋生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可以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答案】10.A 11.B 12.C [解析]第10题,山东济南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呼伦贝尔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三地对应的植被类型分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第11题,由上题分析可知,a图景观的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该植被类型叶片宽阔,春季发芽、秋冬季落叶;有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是热带雨林的主要特征;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是常绿阔叶林的主要特征;树叶为针状,抗寒抗旱能力强是亚寒带针叶林的主要特征。第12题,植被类型呈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导致的。【答案】13.D 14.B [解析]第13题,我国国土面积广阔,气候类型多样,地形类型多样,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显著,有利于形成多种多样的土壤。第14题,黄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黑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红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区;水稻土为耕作土壤,主要分布在常年种植水稻的地区,比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答案】15.B 16.B [解析]第15题,气候影响着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生物残体不但为土壤提供有机质,而且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因此二者是比较活跃的成土因素,而地形和母质相对比较稳定。第16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土壤肥力的大小,因此缓坡土壤肥力比陡坡高是因为有机质积累多。【答案】17.D 18.C [解析]第17题,成土母质是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形成疏松的风化物。它是形成土壤基本的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第18题,陡峭的山坡受重力影响,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土壤形成过程中,气候和生物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降低,风化壳逐渐变薄。【答案】19.B 20.B 第78页共78页 [解析]第19题,据图可知,土壤植被覆盖率越高,土壤侵蚀越弱,所以二者的相互关系是负相关。第20题,矿物质的淋失是水分的作用,故①错误;土壤的熟化是指自然土壤形成后,经过人类不断翻耕、施肥、灌溉,土壤由生土变成熟土的过程,故④错误;生物的枯枝落叶等可以转化为有机质,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积累,故②③正确。【答案】21.(1)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植被类型:温带落叶阔叶林。(2)趋势: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8月份(春季开始上升,夏季达到最高,此后开始下降)。原因:华北平原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春季气温回升,林地植被开始生长;8月份,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此后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3)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4—5月正值冬小麦的生长后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6月份是冬小麦的收获季期,植被覆盖度下降;8月份玉米、高粱等达到生长期峰值。【答案】22.(1)夏季雨热同期,利于植被生长;冬季较长,寒冷干燥,枯枝落叶多;微生物活动弱,枯枝落叶分解缓慢。(2)种植面积扩大,导致森林、草地破坏,加剧黑土退化;黑土区深居内陆,年降水较少,地势平坦,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作用显著;初夏汛期流水侵蚀作用较强。(3)保持黑土水分,防止旱季土壤过度干燥,减轻风力对土壤的侵蚀;防止过度灌溉造成水土流失。(4)减少大气中的扬尘;改善水质;保护生物的栖息地,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二点即可)第78页共78页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综合检测试卷(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灾前准备、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是自然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灾中应急行动见图1。据此完成第1~2题。图11.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救生类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A.寒潮B.泥石流C.旱灾D.水灾2.影响应急时间的主要因素是(  )①储备基地到灾区的距离 ②自然灾害的种类 ③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力 ④储备基地的位置A.①②B.③④第78页共78页 C.①③D.②④中央气象台2017年5月5日6时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图2为运用3S技术生成的5月5日8时至6日8时全国沙尘落区预报图。读图,完成第3~4题。图23.本次沙尘暴的沙源主要为(  )A.甲、乙B.乙、丙C.甲、丙D.丙、丁4.扬尘、沙尘暴天气造成的影响主要有(  )①传播流感病毒,诱发呼吸道疾病 ②增加PM10含量,加重大气污染 ③加重大气的酸性,腐蚀文物古迹 ④影响大气能见度,引发交通事故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2020年9月22日上午,第12号台风“白海豚”已抵达日本南部海域,而且中心最大风力已达到9级,风速为每秒23米。据此完成第5~7题。图35.关于台风“白海豚”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成于西南太平洋热带洋面B.导致日本南部灾情比北部更严重C.若登陆陆地,其强度将持续增强D.台风常发生在秋冬季节6.获得此图像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遥感技术B.全球定位系统C.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D.北斗导航系统7.关于本次台风“白海豚”的防灾和减灾措施,合理的是(  )①日本多地要注意防范暴雨、洪涝和大风灾害 ②可能受台风影响的城市居民应提前加固门窗 ③途经中国海域的货轮要全面停运 ④台风经过的城市应引导民众向开阔地疏散 ⑤朝鲜、蒙古等国需加固海岸堤坝以防范海啸侵袭第78页共78页 A.①②B.③④C.①⑤D.③⑤图42017年2月20—22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图4是我国四个城市此次寒潮过程中降温、降水的统计数据。据此完成第8~9题。8.此次寒潮(  )A.发源于西北太平洋B.南方地区降水量大于西北C.由东南向西北移动D.可缓解北方地区土壤旱情9.寒潮过境后(  )A.新疆地区季节性积雪融水增加B.呼和浩特气温下降,气压升高C.重庆受山地阻挡,农业受灾面积小D.广州市路面冰封,清理积雪2018年3月29日,台湾南投县发生里氏4.8级地震,台湾地震测报中心观测,最大震度是南投埔里及台中大肚,均为4级。根据地震测报中心地震报告,这起地震发生在上午8时17分,震中在南投县政府东偏北38.8千米,深度为5.2千米。除埔里及大肚4级震度外,南投市、台中市、彰化员林、彰化市、云林古坑、云林斗六震度都是3级,其他地区除屏东外,分别有1至2级震度。据此完成第10~12题。10.材料中的“里氏4.8级”和“震度”分别指的是(  )A.震级;烈度B.烈度;震级C.震级;震级D.震烈度;烈度11.遇到地震灾害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①身处平房,应迅速跑到室外空旷区 ②身处户外时,应躲到房屋外墙窗下避震 ③身处楼房,应迅速用绳索下楼逃生 ④身处街道时,应护住头部,远离高层建筑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D.①④12.此次地震震源发生在(  )A.地核B.上地幔C.软流层D.地壳第78页共78页 2006年2月17日上午9时,菲律宾莱特岛发生特大泥石流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气象和地质专家分析认为,引发灾害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当地近两周来连续降雨,雨水浸满岩石的裂隙,造成岩土松懈和不稳定,最终酿成惨剧。二是由于莱特岛居民盗伐林木、私自挖矿等行为屡禁不止,使得当地许多山区几乎成为“秃山”,加剧了水土流失现象。三是在泥石流发生前1小时,当地曾发生了里氏4级以下的轻微地震。据此完成第13~14题。13.发生这次泥石流灾害的最直接诱因是(  )A.植被破坏B.轻微地震C.连续降雨D.岩层破碎14.根据莱特岛的自然条件,人们要防治泥石流灾害继续发生的最根本措施是(  )A.大力植树造林,提高当地森林覆盖率B.禁止采矿,停止对岩体的破坏C.将居民点迁移到安全的平原地带D.做好地震监测工作,提高地震预报水平2019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一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据此完成第15~16题。15.下列事例中,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是(  )①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②兴建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 ③加固长江、黄河大堤 ④在沿海一带修建沿海防护林工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6.下列有关在防灾减灾中的个人行为,不妥当的是(  )A.优先拯救生命是灾难救助的一项基本原则B.当灾难突然降临时,最要紧的是保持积极的心态C.防灾减灾是社会行为,个人无能为力D.在不同的灾难和瞬息万变的灾情面前,需要冷静地采取适当的应对方式图5为我国地壳运动观测网图。读图,完成第17~18题。图517.根据观测站的分布特点判断,建立地壳运动观测网最主要的目的是(  )A.泥石流、滑坡的监测和预报B.大地高程测量第78页共78页 C.地震监测和预报D.为电离层研究、气象预报提供数据18.对地壳运动进行精确观测采用的主要技术是(  )A.遥感技术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C.地理信息系统D.数字地球2019年5月初,强大的“印度台风”——气旋风暴“法尼(Fani)”在北印度洋孟加拉湾上形成,一度达到了中央气象台标准的17级超强台风程度,为2019年北印度洋地区出现的最强热带气旋,台风在登陆时每小时风速超过200千米,成为自1999年以来袭击该国最严重的风暴之一。图6是气旋风暴“法尼”的影像图。读图,完成第19~20题。图619.获得此图像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遥感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C.地理信息系统D.数字电视20.我国政府对此次灾害的受灾面积和损失进行统计并合理安排灾后重建工作,需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遥感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C.地理信息系统D.数字电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21.读我国地震、泥石流和火山的分布图(图7),完成下列问题。(20分)图7(1)泥石流形成的条件有哪些?(6分)(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与泥石流分布区有明显的相关性,请分析原因。(4分)(3)我国地质灾害严重,除地震和泥石流之外,地质灾害的表现形式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4分)(4)近年来,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在我国有所下降,但经济损失上是呈上升趋势,试分析原因。(6分)第78页共78页 22.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的自然灾害都会导致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图8),完成下列问题。(20分)图8(1)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分布最为广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我国华南地区虽然纬度较低,但有时也会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其原因是什么?(4分)(3)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我国华北地区的旱情哪个季节最为突出,其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4)台风是我国下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但它在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有益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5)为减轻上述各种气象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可以采取哪些措施?(4分)参考解析【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为洪涝灾害的主要救生设备,因此可判断附近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为水灾。第2题,应急时间是指从储备基地到灾区的反应时间,它的长短与两地的距离有关,同时还与交通线路的通行能力有关。【答案】3.C 4.B [解析]第3题,图示中此次沙尘暴主要位于华北北部,据此可推测沙源来自西北方向的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西部地区,即甲、丙两区域。第4题,扬尘、沙尘暴天气,导致空气中尘土飞扬,能见度降低,增加PM10含量,加重大气污染;影响大气能见度,引发交通事故。【答案】5.B 6.A 7.A [解析]第5题,台风是产生于热带和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台风“白海豚”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台风向日本东南部移动,受其影响导致日本南部灾情比北部严重,B项正确。若登陆陆地,受地表摩擦力作用,台风势力减弱。台风常发生在夏秋季节。第6题,台风图像的获取借助于气象卫星,属于遥感技术的运用,A项正确。第7题,台风带来狂风暴雨天气,所以台风“白海豚”过境前后,日本需要防范洪涝和大风灾害,对于可能受台风影响的居民应提前加固门窗,①②正确。【答案】8.D 9.B 第78页共78页 [解析]第8题,2月份北半球是冬季,影响我国的寒潮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此次寒潮发源于亚欧大陆内部;根据图中每日最大降水量,南方地区降水量小于西北;寒潮是北方冷空气南下造成,不可能向西北移动;寒潮带来降水天气,可缓解北方地区土壤旱情。第9题,寒潮过境后,新疆地区仍是冬季,季节性积雪不能融化;呼和浩特受冷空气控制,气温下降,气压升高;重庆降温幅度大,农业受灾面积较大;广州市纬度低,没有结冰,不用清理积雪。【答案】10.A 11.D 12.D [解析]第10题,材料中“里氏4.8级”指的是震级,表示地震大小,震级数字越大,表示地震越大;震度是指受破坏程度,即烈度。第11题,地震发生时,身处平房时,应迅速跑到室外空旷区;身处户外时,应跑到较为空旷的区域;身处楼房,用绳索下楼可能造成其他危险;身处街道时,应护住头部,远离高层建筑,以免被高空坠落物砸伤。第12题,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5.2千米,而陆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答案】13.B 14.A [解析]第13题,结合材料可知,此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最直接诱因是泥石流产生前的轻微地震。第14题,莱特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容易水土流失,因此应保证当地植被覆盖率以加强水土保持能力;禁止采矿,停止对岩体的破坏,不利于经济发展;将居民点迁移到安全的平原地带,不能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加强预报不是根本措施。【答案】15.D 16.C [解析]第15题,兴建水利枢纽、加固堤防可以防止洪涝灾害,防护林工程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沿海防护林工程可以防止海浪侵袭,这些都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第16题,防灾减灾,既需要社会参与,也需要公众参与。【答案】17.C 18.B [解析]第17题,图中对地壳运动进行观测的基准站、基本站与区域站在我国分布的范围较广,但又相对集中在我国地质不稳定的地区,显然是通过对地壳运动的精确观测,判断各站点之间的距离位移,进行地震监测和预报。第18题,图中各站点之间的距离位移需要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进行测量。【答案】19.A 20.C [解析]第19题,图示为卫星遥感图像,获得此图像的地理信息技术为遥感。第20题,地理信息系统具有信息管理、查询和分析功能,可以进行灾情统计与评估,为灾后重建提供决策支持。【答案】21.(1)流域内具备大量的易于搬运的破碎固体物质;具备丰富的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汇集在一起的水;具备比较大的沟谷;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低。(三点即可)(2)地震频发区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3)火山喷发 滑坡 崩塌(任选其二)(4)随着科技的进步,地震预测水平提高;防震抗震设施的建设趋于完善,抗震能力大幅度提高;人们的防震意识加强;但经济的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使得造成的经济损失加大。(三点即可)第78页共78页 【答案】22.(1)暴雨(2)冷空气势力强(或春季阴雨多);农事活动早。(3)春季。原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强,而降水少;春季是农作物播种和生长时期,需水量大。(4)带来丰沛降水,缓解旱情;有助于降温解暑。(5)修建水库和分洪工程;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建立健全保险救灾体系;加强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二点即可)第78页共78页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中检测试卷范围: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一节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计50分。)德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太阳系附近有三颗“超级地球”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这三颗行星围绕天蝎座的一颗恒星运行,距离地球仅22光年。回答1-3小题1、“超级地球”应属于()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2、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超级地球”上存在大气的原因是因为它具有()A.适中的质量与体积B.适中的昼夜更替周期C.与恒星的距离适中D.适中的自转周期3、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①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较适中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③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A.①④B.①②C.②③D.②④2019年1月14日,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介绍,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于2020年前后实施。据此回答4~5题。4、火星的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既稀薄又寒冷。火星大气比地球大气温度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A.比地球质量小B.比地球密度小C.距离太阳远D.比地球体积小5、相对于地球来说,火星更易遭陨石袭击,主要原因是(  )A.火星公转速度快B.火星更靠近小行星带C.火星大气密度小D.火星的宇宙环境不安全读太阳及其大气结构示意图,完成6-7题。6、关于太阳大气层,叙述正确的是(  )A.①层是色球层B.太阳黑子多发生在①层C.②层是光球层D.太阳耀斑多发生在③层第78页共78页 7、太阳活动增强时,用收音机收听短波广播,声音常常忽大忽小,甚至中断,主要是因为( )A.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乱了地球磁场B.太阳发射的电磁波扰动了地球大气层C.短波在大气中传播时,被空气分子吸收D.短波到达电离层后,被全部反射回地面下图是不同纬度和地点太阳黑子活动与年降水量变化的关系图。读图完成8-9题。8、根据图示,可知()A.太阳黑子活动呈现周期性变化,周期大约15年B.年降水量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C.年降水量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D.年降水量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9、太阳活动()A.黑子和耀斑是主要标志B.主要干扰无线电长波通讯C.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D.与旱涝灾害没有关系2020年6月1日,位于堪察加半岛的克柳切夫火山喷发,烟柱高达5500米。火山灰尘蔓延到火山以东180千米的地方。据此完成10-12题。10、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物质直接来自(  )A.岩石圈B.地核C.地壳D.软流层11、火山灰向东蔓延的力量来自(  )A.大气圈B.水圈C.岩石圈D.生物圈12、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小的是(  )A.喜马拉雅山B.黄土高原C.四川盆地D.太平洋第78页共78页 读图完成13-16题。13、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A.爬行类B.鸟类C.鱼类D.两栖类14、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A.古生代B.元古代C.中生代D.新生代15、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变迁只会导致生物灭绝,不会导致生物进化B.生物衰退和灭绝与环境变迁有直接关系C.生物灭绝是孤立事件,与地理环境其他要素没有关系D.生物灭绝在地质历史时期只有一次16、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往往存在的地层是(  )A.前寒武纪地层B.古生代地层C.中生代地层D.新生代地层随着电影《中国机长》的热映,川航3U8633紧急迫降的事迹展现在大众面前。飞机从重庆起飞,在9800米高空,风挡玻璃无预警脱落,刘传建机长借助自己一百多次来回飞川藏线的经验和从业30年的技术,成功于成都迫降,拯救了全机人的生命。据此,完成17-18题。17、挡风玻璃脱落时,飞机正处于大气的A.平流层上层B.平流层中层C.对流层D.高层大气18、机长迫降时面临的困难可能有①被风挡玻璃砸伤②机内温度过低③飞机颠簸强烈④太阳辐射强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读北半球等压线图(单位:hPa),完成19-20题。第78页共78页 19、如果图示等压线位于近地面,F1、F2、F3为A处空气所受的外力,则F1、F2、F3依次为(  )A.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B.摩擦力、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C.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D.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20、如果图示等压线位于高空,则风向是( )A.①B.②C.③D.④生活中,我们在切大葱或洋葱的时候,会忍不住“泪流满面”。为此,我们可以在切菜的时候在旁边点燃一支蜡烛,便可极大的缓解眼部的不适感。下图为切大葱或洋葱示意图。据此完成21-22题。21、从热力环流的角度看,点蜡烛后,切大葱或洋葱处()A.空气受热上升B.空气遇冷下沉C.空气遇冷上升D.空气受热下沉22、下列热力环流示意图能反应上图蜡烛附近空气环流的()A.B.C.D.在对流层中,大气的组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据此回答23-24题。23、大气中含量虽很少,却是天气变化重要角色的物质是(  )A.二氧化碳和臭氧B.氩和氖C.水汽和杂质D.氮和氧24、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中一些成分比例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在(  )A.臭氧增多B.氧气增多C.水汽增多D.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5、在交通的十字路口处,我们经常见到下图所示的交通信号灯,下列哪一城市大量设置这种交通信号灯效果会更好第78页共78页 A.安庆B.重庆C.哈尔滨D.拉萨二、综合题(4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2020年4月11日,HiRISE科学团队发布了一张由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RO)拍摄的非常有趣的火星照片,照片中火星西南部浅色物质展现出形似传说中中国龙的动物形态。据研究,火星上有水存在的痕迹。材料二:金星、地球和火星的主要数据。金星地球火星轨道半径(天文单位)0.7201.0001.524公转周期0.62年1年1.88年自转周期243天23时56分1.03天相对质量(地球=1)0.821.000.11相对体积(地球=1)0.861.000.15平均温度(固体表面)480℃32℃-23℃大气主要成分CO2、N2N2、O2CO2、N2(1)按天体的基本类型划分,金星、地球和火星都属于________星;(1分)三者所在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________。(1分)(2)从结构特征看,金星、地球和火星属于________行星。(1分)(3)根据数据推测,金星、地球和火星三颗天体中,表面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1分),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4)根据上表数据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分析比较移居金星和火星的利弊条件,并完成下表。(4分)有利条件不利条件金星质量、体积与地球接近大气共性:缺乏②温度高火星①________周期与地球接近;平均温度与地球差别不大③______小,④______小,大气稀薄(5)人类对火星的探测情有独钟,为什么?(4分)第78页共78页 27、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2分)(1)图中E、F代表的地球圈层分别是____、____。 (2分)(2)图中P界面是____;Q界面是____。 (2分)(3)图中A圈层厚度大陆比大洋____(厚或薄),当地震来临时,大洋上的船员感觉到船____。 (2分)(4)图示F圈层物质呈____状,G圈层物质呈____态。 (2分)(5)说出地震波由上至下通过P界面和Q界面时的主要特征。 (4分)28、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N"和“某地的气压状况图P”,图P是图N中A层的某地,该地位于北半球。(13分)回答下列问题。(1)A为____层,其直接热源是____,该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____(升高或降低)。(3分)(2)甲、乙两处气温较高的是____处,气压较高的是____处。(4分)(3)若图P表示海滨地区晴热白天的热力环流图,则甲地为____第78页共78页 (海洋或陆地);若表示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则乙地为____(城市或郊区)。(4分)(4)若图P表示中纬度某平原地区,则甲、乙两地之间的风向为____。(2分)29、读某区域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1)图示水循环的类型为________。(2分)(2)水循环环节②名称为________;南水北调是对________环节的利用改造。(2分)(3)能够使③环节的水量增大的条件有哪些?(3分)(4)简述该区域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工程对环节③④⑤的影响。(3分)(5)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试列举图中城市建设中为了吸水、蓄水、渗水可以采取的措施。(3分)高一地理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计5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CAACCBBDADADCCB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ACBCABACD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计50分)26、(13分)(1)行 太阳系(2分)(2)类地(1分)(3)金星 金星是三颗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近的(2分)(4)①自转  ②生命呼吸所需的O2③质量④体积(4分)(5)火星的体积、质量适中,有大气层;表面温度较为适宜;八大行星中与地球环境最相近的行星,火星上有水存在的痕迹,有存在生命的可能等。(任答对2点得4分,答案合理即可)(4分)第78页共78页 27.(12分)(1)下层地幔  外核(2分)(2)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2分)(3)厚  上下颠簸(2分)(4)熔融  固(2分)(5)通过P界面时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逐渐加快,通过Q界面时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4分)28、(13分)(1)对流层地面降低(3分)(2)乙甲(4分)(3)海洋城市(4分)(4)西北风(2分)29(12分)(1)海陆间循环(1分)(2)水汽输送 ④(2分)(3)降水强度小,时间长;地面坡度小;植被覆盖率高。(3分)(4)大规模退耕还林,使③(下渗)增加,⑤(地下径流)增加;④(地表径流)减少,季节变化减小。(3分)(5)道路多采用透水材料;留出足够的绿化用地;建设一定的蓄水设施(答案合理即可)(3分)【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检测试卷(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图1是太阳系中部分相邻行星的位置和轨迹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第78页共78页 图11.关于图中甲行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A.距日最远B.距地球最近C.有高级生命存在D.体积质量最大2.图中三大行星的共性特征是(  )A.体积大小相近B.公转方向相同C.自转周期相同D.表面温度相同2019年6月17日晚,四川省宜宾长宁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部分城镇和社区实现了“大喇叭”倒计时预警,民众及时提前进行疏散,减少了伤亡。图2为地震预警系统示意图,图3为此次预警时间分布图。读图,完成第3~4题。              图2              图33.地震预警系统的主要工作原理是(  )①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 ②电磁波传播速度快于地震波 ③监测震源岩层形变,及时预警 ④预测地震发生时间并预警 ⑤及时对民众预报S波到达时间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⑤4.长宁地震震源位于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图4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据此完成第5~7题。第78页共78页 图45.此时天气最可能是(  )A.晴朗、无风B.阴雨、无风C.晴朗、大风D.阴雨、大风6.下列四图最可能正确表示此时图示区域气温垂直变化状况的是(  )7.图示大气现象(  )A.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上升引起B.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C.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引起D.有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扩散木里藏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2019年3月30日,木里县某山地一个持续近一个月未降水的云南松和栎灌林区,因雷击引发森林火灾。着火点位于海拔3800米左右的河谷,火势从着火点迅速向周围蔓延。图5为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第8~9题。图58.飘至木里县上空的浓烟会造成当地(  )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③地面辐射增强 ④太阳辐射增强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9.火灾后木里县森林面积减少,这对当地雨季时水循环过程变化的影响有(  )A.④增加B.⑤增加C.③增加D.①增加图6是太平洋170°W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曲线图。读图,完成第10~11题。第78页共78页 图610.图中三个地点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  )A.②③①B.③②①C.①③②D.①②③11.深度超过1千米后,海水温度变化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受太阳活动影响小B.受地热能的影响大C.受太阳辐射影响小D.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埃及费拉菲拉沙漠区有一片屹立在坚实的土层之上的、仿佛沙雕一样的巨大的蘑菇群岩层,被当地人称作“蘑菇沙漠”。读图7,完成第12~13题。图712.下列地貌中与“蘑菇沙漠”成因相同的是(  )A.雅丹地貌B.“V”形谷地C.牛轭湖D.崇明岛13.“蘑菇沙漠”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  )A.湿润地区B.半湿润地区C.半干旱地区D.干旱地区植被覆盖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植被地上部分(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图8示意2001—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三大统计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据此完成第14~15题。图814.图中曲线①②③分别代表(  )A.森林区、荒漠区、草原区B.森林区、草原区、荒漠区C.草原区、森林区、荒漠区D.草原区、荒漠区、森林区15.③地区植被与环境的适应性体现为(  )①叶面缩小或退化 ②有茎花和板根 ③具有肉质茎和叶 ④根系发达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第78页共78页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指标,其含量与气候、植被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及人类活动的干扰强度有关。图9示意我国伊犁河谷北部山地不同植被带0~10厘米土层有机碳含量变化。据此完成第16~18题。图916.影响该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土层深度B.降水C.海拔D.人类活动17.与荒漠草原区相比,该山地落叶阔叶林区(  )A.土壤湿度小B.土壤肥力较低C.气温较低D.人类活动干扰大18.土壤有机碳通过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是土壤碳与大气二氧化碳交换的主要形式,若草地开垦为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会发生明显变化。该土地利用的变化可能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是(  )A.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B.减弱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C.全球气候变暖D.南极地区臭氧空洞加剧2018年9月16日,第22号台风“山竹”正面袭击粤西。截至9月18日17时已造成广东、广西、海南、湖南、贵州5省(区)近300万人受灾,1200余间房屋倒塌,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7.44万千公顷,绝收0.33万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约52亿元。据此完成第19~20题。19.“山竹”造成了巨大危害,成灾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正值高温多雨期B.带来狂风暴雨C.受灾区人口稠密D.受灾区经济发达20.台风来临时,可以减少人员伤亡的有效举措是(  )A.向低平地区疏散B.到海边空旷地集合C.躲在大树下避风D.在坚固建筑内躲避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21.图10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0分)第78页共78页 图10(1)图示甲、乙、丙三种水循环中,代表海陆间循环的是__________。该水循环类型除了能使陆地淡水得到更新外,其意义还有哪些?(8分)(2)甲、乙、丙三类水循环均有的环节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4分)(3)试根据水循环原理分析某些地区水资源出现枯竭的人为原因有哪些?(4分)(4)分析图示地区森林遭受严重砍伐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4分)22.读河流阶地相关图文材料,完成问题。(20分)材料一 河流两侧阶梯状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每一级阶地由平坦的或微向河流倾斜的阶地面和陡峭的阶坡组成。一条经历长期发展过程的河流,两岸常出现多级阶地,由河流河漫滩向谷坡上方,依次命名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见图11)。图11材料二 河流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河流在以侧向侵蚀为主扩展谷底的基础上,转为下切侵蚀为主加深河谷。前者形成河漫滩或谷底平原,后者将河床位置降低到河漫滩或谷底平原以下。图12中a、b、c按顺序表示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图12材料三 半坡村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800—6200年。先民把村落选在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它高出河床9米,西距浐河有800米。图13(1)读材料一判断,河流阶地属于何种地貌类型?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什么?(4分)(2)读材料二,按a、b、c三个阶的段顺序,简述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6分)(3)读材料三,先民把村落选在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有何益处?(4分)第78页共78页 (4)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与河流阶地的形成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请分别指出来。(6分)参考解析【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结合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布示意图可知,图中的丙为地球,乙为火星,甲为木星。木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距日最远的行星是海王星;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木星上没有高级生命存在。第2题,图中三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体积大小差别较大;自转周期不同;由于距日远近不同,表面温度不同。【答案】3.D 4.B [解析]第3题,由于地震波的纵波的波速比横波的波速速度要快,地震监测系统在监测到纵波时,在横波还未到来时及时发布地震预警,这样可以给人们一定的反应时间,①正确;社区的“大喇叭”电磁波传播速度比较快,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通知到社区的居民,②正确;地震监测系统是无法监测到地震发生时地球内部的岩石的变化状况的,③错误;目前的技术水平是无法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的,④错误;地震波的纵波的传播速度比较快,地震监测设备可以及时对民众预报横波的到达时间,以让相关区域人们及时逃生(注意:横波造成的破坏往往比纵波更大),⑤正确。第4题,根据地震预警的原理,根据早到达的P波计算参数,对S波到达提出预警,根据这一原理可知离震源越近,则接到预警的时间就越短,图中O城和P城接到预警时间最短,最靠近震源,因此震源位于图中乙处。【答案】5.A 6.D 7.B [解析]第5题,图片中阳光充足,山岚明亮,炊烟竖直升起,可判断此时为晴朗、无风的天气;阴雨天炊烟、山岚是灰暗的,大风时炊烟是倾斜的。第6题,图片中烟柱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而是转为由水平方向向四周扩散,说明出现了逆温现象。四幅图中只有D图能够正确表示逆温。第7题,逆温阻碍了大气的垂直扩散,使污染物在近地面扩散,从而使大气污染加剧。【答案】8.A 9.A [解析]第8题,弥漫在大气中的浓烟含有大量水汽和二氧化碳等杂质,会强烈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同时也会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产生的地面辐射也就减弱,①②正确,③④错误。第9题,据图可知,①为海洋水蒸发,②为水汽输送,③为陆地降水,④为地表径流,⑤为地下径流。灾后木里县森林面积减少,森林植被遭破坏,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下降,会导致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坡面径流增加,即⑤减少,④增加,植物蒸腾作用减弱,③会减少,①与此无关。【答案】10.B 11.C 第78页共78页 [解析]第10题,图示三地表层水温③处最低,其次是②处,①处最高,可判断三地纬度由高到低依次是③②①。第11题,由海洋表层向下,随着深度的增加,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减小,水温降低;太阳活动不影响海水温度;1千米以下海水与人类活动关系及地热能的关系较小。【答案】12.A 13.D [解析]第12题,图示中的地貌为风蚀蘑菇,与雅丹地貌都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地貌;“V”形谷地、牛轭湖是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河流侵蚀地貌;崇明岛是在河口处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河流堆积地貌。第13题,“蘑菇沙漠”为风蚀地貌,一般出现在干旱地区。【答案】14.B 15.C [解析]第14题,森林区树冠大,植被覆盖度最高,荒漠区植被稀少,植被覆盖度最低,草原区介于二者之间。结合图示可判断①②③分别代表森林区、草原区、荒漠区。第15题,由上题可知③地区为荒漠区,该地区降水较少,气候干旱,为适应干旱,有的植被叶面缩小或退化,呈现鳞片状、刺状,以减弱蒸腾作用;有的具有肉质茎或叶,以贮存水分;大多根系发达,利于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答案】16.C 17.D 18.C [解析]第16题,不同的海拔高度由于水热条件不同,植被类型不同,从而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差异,因此主导因素是海拔。第17题,由图示可知,与荒漠草原区相比,该山地落叶阔叶林区有机碳含量高,土壤肥力较高;落叶阔叶林分布海拔较低,受人类活动干扰多,大气温度较高,土壤湿度高。第18题,草地开垦为农田,植物生长会大量分解土壤有机碳,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土壤有机碳分解增强,土壤有机碳减少,会导致全球变暖;南极地区臭氧空洞与氟氯烃化合物增多有关,与碳无关。【答案】19.B 20.D [解析]第19题,“山竹”过境带来狂风暴雨,是其危害巨大的自然原因,而受灾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是社会经济原因;高温多雨不是“山竹”危害巨大的原因。第20题,台风过境带来狂风暴雨天气,因此应在坚固建筑内躲避。【答案】21.(1)乙 促进地球表层区域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促进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能量交换,对地表温度具有调节作用;可以改变一些地区的生态和生活环境;改造地表形态。(三点即可)(2)蒸发 降水(3)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数量;水资源遭到污染。(4)植物蒸腾减少;降水变率增大;地表水下渗变少,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等。(二点即可)【答案】22.(1)流水地貌(河流地貌、河谷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流水作用。(2)a阶段,河流以侧蚀为主;b阶段,河流以下切侵蚀为主;c阶段,河流再一次转为以侧蚀为主。第78页共78页 (3)这里既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4)相同:都受流水作用形成。不同:长江三角洲主要受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河流阶地主要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第78页共78页
相关课件
更多相关资料
展开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知识点复习提纲(含第1-6章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共6套)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必背知识点期末复习提纲(含第1-6章 期中 期末共8套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汇编)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考点提纲(含第1-6章 期中 期末共8套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汇编)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必背知识点期末复习提纲(含期中 期末试卷及答案2套)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考点提纲(含期中 期末试卷及答案2套)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