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答题技巧与精选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ID:25005
2021-09-12
73页1111
289.00 KB
202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精选练习题汇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查重点是文言词句的理解翻译、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命题都有一定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再有重点有侧重的进行一段时间的强化练习,要掌握文言文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文言文的“文意归纳与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题的必考题,在《考试说明》中属于“归纳内容要点”考点,是文言文整体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客观题主要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力,变为主观题之后,除了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之外,还能有效地考查考生筛选、归纳和概括的能力。一、高考语文文言文主旨把握研读高中语文文言文课本。在复习时不要轻易舍弃课本,反而还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历年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选的文段我们没有见过,但考查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也就是说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内容。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要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义,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错误。面对一篇文言文,通过整体阅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具有什么特点,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人物之的关系怎样等等。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义,那么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甚至还会张冠李戴,混淆是非(比如裴矩对炀帝和对太宗的态度)。二、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在复习和整理文言词语时,没必要将常用实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弄得眼花缭乱。比如看“见”的“见”:只须强调“见”有表“被动”的意思以及“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词性副词”即可,记准两个例子“信而见疑’’和“君既若见录”,剩下的“看见”“拜见”“召见”“会见”“见解”等跟现代汉语中的“见”都有关系,容易理解。再比如危险的“危”,学生一看到“危”便想到“险”,其实在古汉语中“危”经常做:“正直”、“高”解,例如成语“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诗歌“危楼高千尺”等。文言文如果考查“危”的“危险’,“危难’,“危害’’义项,大概学生都能掌握,只有“正直”“高”难以掌握,那么就要在复习时重点注意这些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掌握了这些不同,其他的义项基本就可以应付裕如了。第73页共73页,另外,还要归纳掌握一点基本的文言语法。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因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规律(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同,这些就不必死记硬背。而对古今差异方面(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等)应很好地掌握。有些特殊的固定句式,不妨记住。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比如“是以”“孰与”(和……相比,哪个更……)“无乃……乎”(恐怕……吧。)“得无……乎”(莫非……吧,恐怕……吧。)等。三、特定语言环境推断词义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就需要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或根据下文的语脉、文义来逆推。俗话说,宇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文言文中“言”的试题,由于侧重考理解能力,非常注重语境因素。特定语境中的词语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尤其是文言实词,由于其具有多义性,离开语境可能会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因此,多掌握一些理解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对我们进行有效的复习是会有很大帮助的。另外,还可以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例如高考题“在官清恪,未尝问私”(恪,谨慎而恭敬),成语有“恪守不渝”。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常见成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四、区分文言虚词常见用法复习虚词,要注意近几年考了哪些虚词,考的什么义项和用法,同时注意本年度要求掌握的虚词有哪些。近年的《考试说明》只要求掌握18个虚词,但虚词的范围虽小,变化很多。因此在复习中,要掌握这些虚词的词性和常见的用法,以及当它具有某种词性时可以翻译成什么。有了这种基础再去做题,一般题目都能解决。首先应明确虚词在不同词性时的特点。比如经常考试的、用法也比较复杂的虚词“以”,词性主要有介词和连词等。作为介词后面往往跟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如“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以”后跟名词性短语“一璧之故”作谓语“逆”的状语。而当它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或主谓短语,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以”后是“其无礼于晋”,是一个主谓短语,所以“以”只能是表原因的连词。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两个例句中,“以”都译为“因为”,但因为所连缀的词性不同,用法也明显不同。所以“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就须对它所连带的词语作具体分析。第73页共73页,文言文除了考实词、虚词用法外,还考查句子翻译、信息把握、文义概括等内容。但相对而言,实词虚词是基础,是根本。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五、分析归纳概括题解题思路“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筛选出来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求考生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做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归纳概括”题常见出题方法。一是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义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二是采用对某一问题提问的方式出现。对第一种,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大致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但不论是什么类型,只要认真读懂原文,理清脉络,深入思考,仔细辨析,从句间关系,条件限制,原文有无表述、表述是否恰当以及词语解释等方面人手,对照选项逐一筛选,最终就会做到去伪存真。第二种考查方式要求学生要有全面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和推理判断的能力。这中间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题干的提问点,吃透选择项的内容含义,紧紧抓住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合理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六、设题特点例析“文意归纳与概括”题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特点的归纳与概括。这里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类:①直接考查传主的形象或性格特点。如:“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崔慰祖的形象特点。”“根据文章第3段的内容,概括赵瞻云的品格特点。”②考查传主在治学、做官、为文等方面的特点。如:“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③考查传主从事的某项事业或使用的某个物件的特点。如:第73页共73页,“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二是原因的归纳与概括。要求概括传主做某事的原因或理由。如:“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作者说愚溪‘适类于予’,请概述其理由。”三是事件或角度层面的归纳与概括。题干中给出传主的某个特点,让考生归纳与概括该特点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或哪几件事。如:“作者认为佛法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选文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富弼的‘温良宽厚、正色慷慨’?试加以概括。”理清了文言文“文意归纳与概括”题的题型,也就明白了此类题的命题方向,即通常是以传主为中心,归纳与概括传主某个方面的特点或传主做某事的原因;或反过来给出传主某个方面的特点,归纳与概括此特点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或哪几件上。七、分步作答示例1.精准审题“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这个题干提供的有用信息:第一,指明了答题方向——归纳与概括的是“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第二,指出了答题有效信息区域——“第三段”;第三,提出答题的附加要求——“不超过30字”,这就要求考生对筛选的信息进行概括。2.筛选关键词找到答题的有效信息区域,筛选出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试题涉及的第三段: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这段文字很明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以“为文根柢”“中的关键词“为文”为界限,前文是讲“治学”,后文是说“为文”。而前文中又有关键词“罔不综览”“至于……”“又深于”“识议超卓”,根据这几个关键词,可以看出汪中在治学上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各种学科都有涉猎,而且又对《春秋》有精深的研究。而后半部分有关键词“根柢”“陶冶”“取则于古”“卓然成一家言”,根据这几个关键词,可以概括汪中为文的特点是从古人那里学习,不追随当代名人名家,而是自成一家。3.分点表述第73页共73页,答案要求简洁,所以尽量用四字或六字的短语来把归纳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概括。这里一定不要用文中的原话回答(除非题干要求是用原文回答),最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也可以将自己的语言与文章关键词进行组合,得出答案。比如上面一题的答案:“治学:范围广泛,学有专精。为文;取则于古,自成一家。”八、归纳概括题常见答题误区分析纵观近十年的高考文言题,“归纳概括”题一般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义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一)误用因果。这类错误是指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二)事件杂糅。这类错误是指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其他条件。(三)无中生有。这是指原文无此意,而选项中虚添了内容。如高考题第19题C项中说“(狄仁杰在劝谏时)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狄仁杰的谏劝。”这里又有两处不符合原文,即“为难”和“不得不”,高宗“为难”原文并无表述,而“高宗意乃解”一句充分说明高宗在接受谏劝时并不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一题的错误就属于无中生有。(四)颠倒是非。这类错误是指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五)词语误解。这类错误很细小,因为往往仅是一个词解错了,而其他表述完全无误。作答文言文“文意归纳与概括”题的障碍除了审题不准,找不准有效信息区域、抓不住关键词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概念区分不清和事件意识淡薄。所谓“概念区分不清”就是指有时学生分不清题目中的一些概念性的词语,比如概括传主的“形象”与“性格”特点,像“正直”既是形象特点,也可以是性格特点;但“能力非凡”则只是形象特点,而不是性格特点。再比如概括传主“为官”与“为人”的特点,“刚正不阿”“不卑不亢”既可以是为官特点,也可以是为人特点;而像“能力出众”“不辞劳苦”则只能是为官特点,而不是为人的特点。例如:“选文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富弼的‘温良宽厚、正色慷慨’?试加以概括。”参考答案就是“①对待下属:位高不骄,礼待下属;②对待皇帝:诚恳谏上,献计献策;③对待宾客:不论贵贱,一视同仁;④对待百姓:深得民心,备受爱戴。”而不是概括出具体的哪几件事情,所以分清题干中的一些概念对答题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考试的时间限制,试卷中的文言文文本一般都在650字左右,通常都是对原文进行过删减的。可以说出题者保留下来的每一个文字都是有用的,而传记类文本又通常是叙事为主,一篇文章至少保留3—4件事,而这每一件事都是从不同侧面表现传主的某一个方面的性格特征。所以在阅读这些主要事件时,一定要有从每一件事中概括出传主品质或形象特点的意识,这样才能做到答题全面。例如:“第73页共73页,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刘昌裔的主要品质。”文本的传主是刘昌裔,文本共6个小节,除了第1小节交代他的籍贯,后面以时间为顺序,依次叙述刘昌裔少年重迟好学;青年以文干边将、单船说杨琳;为官陈许从事时,檄责李纳、助上官涚守城、拒纳韩全义;担任陈许节度使时,与蔡州和平共处、回京师谢罪,一共8件事。从这8件事中可以概括出他的品质:①勤学好思;②胆识过人;③善于辞令(文辞);④顾全大局;⑤宽厚持重;⑥治军有方。如果忽略其中的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把人物的某个方面的特征遗落,从而影响答题的准确性。 考题训练解析一.(2021年高考全国Ⅰ卷)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第73页共73页,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B2.D3.B4.(1)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2)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5.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皇帝的品性好恶影响着臣子的态度,司马光认为君主需要为人正直,因为臣子会效仿君主。②目的是赞扬唐太宗善于纳谏,告诫君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成为臣子的表率。【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强宗室”是“镇天下”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故”表结果的连词,引领下文,“故”前断开,所以排除A、D;第73页共73页,“虽”为连词,经常用于句首,所以在“虽”前面断开,“皆为王”作谓语,主谓间不该断开;“遍封宗子”中“宗子”作宾语,“子”后断开;“于天下利乎”,这是疑问句,承前省略主语“此(这样做)”,独立成句。据以上分析排除C。整句话翻译为: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错误。庶务,就是指国家的各种政务。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错误。由原文“安用重法耶”可知,太宗认为没有必要使用严刑峻法,并非否认严刑峻法的作用,选项概括不准确。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患”,担心;“赇”,贿赂;“左右”,身边的人。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恶”,讨厌;“过”,过错;“佞”,谄媚。【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写作目的的能力。首先要解释“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资治通鉴》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品,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这为考生作答给出了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文对唐太宗三个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参考译文:第73页共73页,唐高祖显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这一天,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既高,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不降。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面含嘲笑着说:“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的。朕应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重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担心治安问题。太宗听说了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声,召见他询问政道,张玄素答道:“隋主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不愿意信任群臣,因此群臣恐惧,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没有敢违抗的。以一人的智慧决定天下事,即使能够做到得失相半,犯的错误也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谀奉承所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将政事分别交付给他们,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败而施以刑法或者赏赐,如果能够这样,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将他升为侍御史。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臣司马光曰: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7.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案】6.B7.①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用“惠远”“东林”两个意象,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住得无?”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第73页共73页,②尾联中“莫谩”“青云依旧”等词语,直接劝告友人不要过度沉浸在佛法当中,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青云直上,表达前途无量的勉励之意。【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B.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题干中的“含委婉劝告之意”,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诗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了什么,既要对诗句的表现手法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惠远东林住得无?”和“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两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两句诗,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二.(2021年新高考全国乙卷)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唯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节选自《通鉴经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第73页共73页,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胄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11.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答案】8.C9.B10.D11.(1)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再依法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全了大的信用啊。(2)(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当处死而情理上又值得怜悯的人,记下情况上报朝廷。【解析】第73页共73页,【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其中“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以”作谓语,“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之间不能断开,可排除AD项。“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这一句中“者”的意思是“……的人”,指代前文所说“诈冒事觉”这一类人,共同作“有”的宾语,之间不可断开,而下一句“上欲杀之”,“上”指皇上,是下一句的主语,引领一个新的句子,要单独成句,可排除B。这句话的意思是:戴胄为人忠诚清廉、公平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B.“抵极刑”,极刑即死刑,“抵”意为达到,意即达到判处死刑的地步。没有尸体示众之意。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错误。根据原文“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可知,隋朝灭亡是因为皇帝无道和大臣不尽忠两个原因造成的,而不仅仅是大臣的原因。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句:“既”,已经;“断”,处理;“复断之以法”,状语后置句;“忿”,愤怒;“信”,信用。(2)关键词句:第一句省略主语;“覆视”,查看;“当”,判处;“矜”,怜悯,怜惜;“状”,情况;“可”,值得;“闻”,使……知道。参考译文:第73页共73页,戴胄为人忠诚清廉、公平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皇上愤怒地说:“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说话不算话吗?”戴胄回答说:“下令的人只是因为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为愤怒候选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杀他,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交由法律处理,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存大的信用。”皇上说:“你能够执行法律,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戴胄经常就像这次一样宁肯使李世民发怒也要秉公执法,说出来的话语像不断涌出的泉水一样,而唐太宗全部都听从了他的建议,天下再也没有冤枉的案情了。鄃令裴仁轨私下使唤看门的人,皇上很愤怒,想要斩杀他。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劝谏道:“法律,是陛下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不是陛下独有的。如今仁轨犯了轻罪却遭受极刑,臣担心其他人因此而慌乱,不知如何是好。”皇上听了很开心,免了仁轨的死罪,让乾祐担任侍御史一职。皇上对近侍大臣说:“我认为死刑极为重大,所以下令三次回奏,是打算深思熟虑的缘故。可是负责的官吏在片刻之间就完成三次回奏。另外,古代处决犯人,君主为此撤掉音乐演奏,减少膳食。我的宫庭里没有常设的音乐,然后常常为此而不吃酒肉,再者,百官断案,只依据法律条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违法,这当中怎能完全没有冤枉的呢?”(贞观五年十二月)丁亥日,皇上下诏:“判决死刑犯,二天之内要五次回奏,在外地诸州的要三次覆奏。行刑的日子,主管膳食的不许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寺不许奏乐。(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督察,依据法律应当处死而情理上又值得同情的,记下情况上报朝廷。”因此而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回奏,是指处决前一二天(两次回奏),到处决当天还要三次回奏。只有犯恶逆罪(恶逆是十恶之一)的,只要一次回奏就行了。太宗曾跟近侍大臣讨论诉讼案件,魏征说:“隋炀帝时曾发生盗窃案,隋炀帝命令於士澄逮捕窃贼,稍微牵连是非难断的,全都拷打审讯迫使服罪,总共二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全部处斩。大理寺丞张元济奇怪窃贼如此之多,试着查究他们的罪状,(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盗贼,其余都是平民百姓;(可是)(张元济)最终没敢坚持(公道)奏报(真相),把所有人都杀掉了。”皇上说:“这岂只是隋炀帝无道,那些大臣也没有尽忠。君臣全都这样,怎么能够不灭亡!你们应该以此为鉴戒!”(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13.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答案】12.D13.①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浅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语言诙谐风趣,活动生动。【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赏析能力。D第73页共73页,.“听觉”是错误的。本词词末中“听”是任凭的意思,没有听觉描写,只是从视觉上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作答时抓住本词的重点语句“来吾告汝”“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虾跳鳅舞”,可见本词并非辛词一贯的沉雄豪迈,而是清新明快的词风。明确本词的语言特色后,结合诗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并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即可。本词开篇就写到“溪边白鹭,来吾告汝”就像作者边抚摸着鹭鸶边同它谈话,并且话中称鹭鸶为“汝”“君”,告诉它要去鱼虾多的地方去捕食,要有鸿鹄之志。采用这种对话式的描写,营造出了轻松亲切的氛围。本词采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如“鱼儿”“堪数”“剩有”“来”等,这些口语的运用,不加雕饰的语言,使语言更清新自然,表达更加的直白,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即便“故国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慨叹已物是人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了春日的洞庭湖景色,其中写到花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别有幽愁暗恨生(2).此时无声胜有声(3).雕栏玉砌应犹在(4).只是朱颜改(5).岸芷汀兰(6).郁郁青青【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中需要注意的字形有:“幽”“砌”“芷”。第73页共73页,202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精选汇编(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十二而孤、少有大志。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转游陇汉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以班昆弟故旧。世祖即位,公孙述称帝于蜀。援素与述同里闬,相善,以为既至当握手欢如平生,而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交拜礼毕,使出就馆,更为援制都布单衣,会百官于宗庙中,立旧交之位,礼飨官属甚盛,欲授援以封侯大将军位。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因辞归。建武四年冬,援至洛阳。见世祖曰:“天下反覆,盗名字者不可胜数。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帝甚壮之。十一年,朝臣以金城破羌之西,涂远多寇,议欲弃之。援上言,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如令羌在湟中,则为害不休,不可弃也。帝然之,于是诏武威太守,令悉还金城客民,归者三千余口。援奏为置长吏,缮城郭,开导水田,劝以耕牧,郡中乐业。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遣援率中郎将马武等,将十二郡募士及弛刑四万余人征五溪。明年春,军至临乡,遇贼攻县,援迎击,破之,斩获二千余人。(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四》,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B.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C.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D.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宾客,贵族官僚所养的勇士谋臣等门客,亦指依附于世家大族的农民。文中指后者。B.斛,一种量具,与“升、斗”同用来计量粮食的体积,三者之中“斛”的容积最小。C.长吏,指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文中指马援奏请设在金城用于安民的高级官员。D.弛刑,即弛刑徒,指解除枷锁的刑徒。除从事各种劳役外,多被迫从军、戍边。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73页共73页,马援年少有志,慷慨大方。他自小就拥有大志向,后来在陇汉间游牧的时候,显示出大丈夫气节,与人为善,尽散钱财。好之意,马援却认为此人不值得信任。B.马援理性冷静,善于识人。公孙述称帝后,隆重接待曾为同乡的马援,以示热诚友好之意,马援却认为此人不值得信任。C.马援虑事周全,富有远见。当朝臣议论放弃金城时,马援认为金城城池牢固,土地肥沃,理应坚守不弃,得到皇帝认可。D.马援忠贞爱国,老当益壮。武威将军刘尚攻打蛮夷失败,马援主动请兵,以老迈之躯率军出征五溪,第二年春大破贼兵。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援素与述同里闬,相善,以为既至当握手欢如平生,而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2)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14.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请简要说明马援辞绝公孙述、归附汉世祖的原因。【答案】10.B11.B12.B13.(1)马援平素与公孙述同乡,关系好,认为去到蜀地之后应当和平时一样握手谈欢,而公孙述拥着皇帝用的銮旗和旄骑(大肆铺设皇帝的装备与卫士),来延请马援入内。(2)马援这时已六十二岁,皇帝怜惜他年老,没有答应他。马援跨上马鞍左顾右盼,表明自己可以任用。14.①公孙述重排场,贪慕虚荣;②公孙述目光短浅,不重人才(胸襟狭小、不分轻重等均可);③汉世祖宽宏大度,有高祖之风。【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后为郡督邮”意思是后来他作了郡的督邮。省略主语“他”,“为”作谓语,“郡督邮”作宾语。故应在“后为郡督邮”之后停顿,排除A、D第73页共73页,项。“遂亡命北地”意思是于是逃亡到北地。句中“亡命”作谓语,“北地”作宾语。故应在“遂亡命北地”后断开。“遇赦”是说他适逢大赦,可单独成句,所以应在“遇赦”的前后断开。这样就排除C项。断句后,疏通语意为:后来(他)作了郡的督邮,(马援)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囚犯有重罪,马援可怜他将他放了,于是逃亡到北地。适逢大赦,于是他留下放牧,有很多宾客归附于他。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三者之中‘斛’的容积最小”错误。“斛”容量最大。根据文中“谷数万斛”“守钱虏”等信息,可知马援资财丰足,可推论“斛”不可能是容积最小的计量器具。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项,公孙述的隆重接待并非为了“以示热诚友好之意”,而是有炫耀、摆排场之意。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第一句关键点:“素”,平素;“同里闬”,同乡;“善”,动词,交好;“以为”,认为;“握手欢如平生”,和平时一样握手谈欢;“延”,延请。第二句关键点:“愍”,怜惜;“许”,答应;“援”,跨上;“顾眄”,左顾右盼。【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阅读全文,由“而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交拜礼毕,使出就馆,更援制都布单衣,会百官于宗庙中,立旧交之位,礼飨官属甚盛,欲授援以封侯大将军位”可知,公孙述过于注重排场炫耀,爱慕虚荣。由“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可知,公孙述目光短浅,不重视人才,不分轻重。由“天下反覆,盗名字者不可胜数。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可知,汉世祖宽宏大度,有高祖之风。【点睛】第73页共73页,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马援十二岁时父亲去世,年少而有大志,后来他作了郡的督邮,(马援)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囚犯有重罪,马援可怜他将他放了,于是逃亡到北地。适逢大赦,于是他留下放牧,有很多宾客归附于他。转游陇汉间,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的志气,应当在穷困时更加坚定,年老时更加壮烈。”因为从事耕作放牧,致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之后他感叹道:“凡是从农牧商业中所获得的财产,贵在能施救济于人,否则就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将财产尽分散给了兄弟和旧友。世祖即位之后,公孙述在蜀地称帝。马援平素与公孙述同乡,关系好,认为去到蜀地之后应当和平时一样握手谈欢,而公孙述拥着皇帝用的銮旗和旄骑,来延请马援入内,拜见礼毕后,让马援到馆舍中,又为马援定做了粗布单衣,在宗庙中会见百官,让他站在旧朋友的位置,掌管仪礼和宴会的官员都很多,想以封侯大将军爵位授予马援。宾客们都乐于留下,马援晓示众人说:“天下胜负未定,公孙述不殷勤礼让以迎国中有才能之士,以共商成败,反而修饰仪表穿着,像木偶一样,此人怎么能长久留住天下人才呢?”于是告辞回来。建武四年冬,马援到洛阳,见到世祖说:“天下动荡,窃取名义称号的人多如生毛。如今见到陛下您,心胸开阔气量宏大,与高祖一样,就知道帝王自然有真的了。”帝非常赞赏他的话。建武十一年,朝臣们认为金城在破羌西面,路途遥远多贼寇,建议放弃它,马援进言说,破羌以西城池多很坚固,可以依靠凭借:那里土地肥沃,便于灌溉。如果让羌族在湟中一代生活,那将会为害不止,所以不能放弃。世祖认为他说得正确,于是诏令武威太守,命令让金城的归附者悉数回去,回乡者有三千余人。马援奏请设置长吏,修缮城郭,开挖水田,劝百姓耕牧,郡中百姓愉快的从事本业。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攻打武陵五溪蛮夷,军队遭到覆灭,马援因此又请求出兵。马援这时已六十二岁,皇帝怜惜他年老,没有答应他。马搜跨上马鞍左顾右盼,表明(自己)可以任用。世祖派遣马援率领中郎将马武等人,带领十二郡招募的勇士以及弛刑徒四万多人征讨五溪。第二年春,大军到达临乡,遇贼攻县城,马援前往迎击,大破贼人,斩获二千余人。(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第73页共73页,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B.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C.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D.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族,一种说法是父族、母族、妻族的合称,夷灭三族是古代最残酷的刑罚。B.髡钳,古时的刑罚,髡是去发,钳是用铁箍束住脖子。这里指扮作一个犯罪的囚徒。C.郎中,本文中是指帝王的侍从,俸禄只有三百石,级别虽然不高,但相当荣宠。D.上客,这里指非常重要的客人或者地位很高的人;门客中地位最高的也称作上客。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布颇具才能,深得滕公好评。季布曾经率领军队多次使得刘邦处于窘境。后来刘邦召见他,授予他官职,可以看出刘邦对季布器重。B.第73页共73页,季布身处危难,得到众人保护。朱家给他穿上粗布的衣服,用一辆运输用的大牛车把他送给周氏。周氏把他买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C.季布四处躲避,惨况堪比伍员。不同的是,伍子胥对迫害他的楚国报仇雪恨;季布则成为刘邦的手下,曹丘让人写了推荐信才能见到他。D.季布名闻天下,曹丘出力不少。经过曹丘的不断宣扬,楚人中流传这样一句著名的谚语:得到季布应诺的一句话,比得到黄金还要可贵。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2)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14.刘邦为什么会赦免原本是仇人的季布?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答案】10.C11.A12.B13.(1)许多有名望的人物都称赞季布能变刚强为柔顺,朱家也因此而在当时出了名。(2)由于我到处宣扬,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14.(1)刘邦听取了滕公的进言。(2)季布为项羽卖力,是尽了他的职分,是忠心的表现。(3)刘邦赦免季布,向天下显示胸怀宽广。(4)逼迫季布,会为敌国所用。【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是一个擅长辞令、能言善辩的人,多次借重权势获得钱财。他曾经侍奉过赵同等贵人,与窦长君也有交情。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先生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其中“楚人曹丘生”“辩士”是判断句,“辩士”是对“曹丘生”的评价,中间应当断开,排除AB项;“季布”是“闻之”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第73页共73页,故选C。【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夷灭三族是古代最残酷的刑罚”错,“灭九族”才是最残酷的刑罚。九族说法一,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说法二,另一种认为是从本人算起向上五代,向下五代,共是九代为九族。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朱家”和“周氏”应该对调。原文是“季布匿濮阳周氏……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本题关键词有:(1)多:称赞;摧刚为柔:变刚强为柔顺;以:因为;名闻当世:省略句,名闻(于)当世,译为“在当时出了名。”(2)仆:我;游扬:到处宣扬;足下:您;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天下游扬足下之名”;顾:难道;距:通“拒”;之:这么;深:坚决。【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第73页共73页,首先找到刘邦赦免季布的内容,在第一段的最后,“上乃赦季布”,这就提示考生应该到上文筛选信息;接着找到刘邦赦免季布的直接原因,即前一句“待间,果言如朱家指”,意思是“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滕公上奏之后,皇上就赦免了季布,可见第一个原因是皇上听进了滕公的进言;因为滕公是按照朱家意思向皇上进言,可见朱家的意思应该也是打动皇上的原因,如“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意思是“做臣子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这说明季布是忠心之人;如“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意思是“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这说明刘邦如能赦免季布,就能显示刘邦心胸的宽广;如“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意思是“再说凭着季布的贤能,汉王朝追捕又如此急迫,这样,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要向南逃到越地去了,这种忌恨勇士而去资助敌国的举动就是伍子胥所以要鞭打楚平王尸体的原因”,由此可知,如果刘邦逼迫过急,就会把季布逼到敌国去。参考译文:季布是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周家说:“汉王朝悬赏捉拿你非常紧急,追踪搜查就要到我家来了,将军您能够听从我的话,我才敢给你献个计策;如果不能,我情愿先自杀。”季布答应了他。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运货的大车里,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卖给鲁地的朱家。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买了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朱家便乘坐轻便马车到洛阳去了,拜见了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喝了几天酒。朱家乘机对滕公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追捕他这么急迫?”滕公说:“季布多次替项羽窘迫皇上,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抓到他才干休。”朱家说:“您看季布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滕公说:“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朱家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再说凭着季布的贤能,汉王朝追捕又如此急迫,这样,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要向南逃到越地去了。这种忌恨勇士而去资助敌国的举动,就是伍子胥所以要鞭打楚平王尸体的原因了。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说:“好。”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在这个时候,许多有名望的人物都称赞季布能变刚强为柔顺,朱家也因此而在当时出了名。后来季布被皇上召见,表示服罪,皇上任命他做了郎中。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擅长辞令,能言善辩,多次借重权势获得钱财。他曾经侍奉过赵同等贵人,与窦长君也有交情。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先生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等到曹丘先生回乡,想要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介绍信,终于得到,便起程去了。曹丘先派人把窦长君的介绍信送给季布,季布接了信果然大怒,等待着曹丘的到来。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诺言。’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再说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由于我到处宣扬,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季布于是非常高兴,请曹丘进来,留他住了几个月,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送他丰厚的礼物。季布的名声之所以远近闻名,这都是曹丘替他宣扬的结果啊!第73页共73页,(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就。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寻丁父忧,归。成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索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阌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佑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敌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天祥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温州,遂移漳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厓山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B.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C.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D.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指科举时代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举进士,指参加进士考试。B.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C.勤王,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D.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73页共73页,文天祥才华出众。他二十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应对时不打草稿,一挥而就,考中状元,考官王应麟对他大为赞赏。B.文天祥堪当重任。他任湖南提刑时,与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为之动容,认为他有治理国家的能力。C.文天祥忠君爱国。长江上游告急时,他积极应诏勤王;被捕之后,拒绝张世杰的劝降并书写《过零丁洋》,以明心志。D.文天祥守节不屈。厓山被攻破后,他被元将张弘范送往京师,元朝廷劝降,他坚决不屈服,视死如归,最后从容就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3)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14.文天祥为什么不听友人劝阻,仍然入卫京师?请简要说明。【答案】10.A11.D12.C13.(1)你率领一万多乌合之众奔赴京师,这与驱赶羊群和猛虎搏斗有什么不同。(2)我不能保卫父母,却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3)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14.①国家危急,却无人应召;②以身报国,希望感召忠臣义士【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第73页共73页,句意为: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派陈继周征发州中豪杰,联合溪峒少数民族,派方兴召吉州军队前来,各路英雄都回应,聚集了一万人的军队。“郡中豪杰”是指郡中的豪杰,偏正短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D;“诸豪杰”作“皆应”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B。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识记能力。D项,“‘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错误,应该是“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项,“被捕之后,拒绝张世杰的劝降并书写《过零丁洋》,以明心志”错误,原文有“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可见,是张弘范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他拒绝了,而不是拒绝张世杰的劝降。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关键词为:(1)以:率领;乌合:乌合之众;是:这;何异:与……有什么不同。(2)捍:保卫;乃:却,竟然;叛:背叛。(3)虽:即使;董:督责;“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均为状语后置;苟:苟且;貌:名词作状语,表面上。【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并提取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根据“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可知,文天祥为国家危机,竟然没有人愿意起兵勤王而感到遗憾痛心;根据“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可知,他希望自己做个示范者,能够感召天下的忠臣义士一起前来保家卫国,这样或许可以让国家延续下去。【点睛】第73页共73页,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被提拔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原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极高的意志节操,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改变容色说:“我已经老了,综观天时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才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府。德佑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郡中豪杰群起响应,有众万人,朝廷知道后,让文天祥凭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卫。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既然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授任临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判时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气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随元军到了镇江。后来趁夜色逃到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以礼相待,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吗?”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就范。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给他。文天祥在燕京共呆了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最终不会屈服,于是把文天祥召入宫中,对他说:“你有什么心愿?”文天祥说:“我受宋朝的恩惠,做了宰相,怎么能够侍奉别的皇帝?希望赐我一死就满足了。”但是元世祖仍然不忍心赐他一死,随即让他退下。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押解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方叩拜而死。文天祥终年四十七岁。(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第73页共73页,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秦武王卒,无子,诸弟争立。魏冉最贤,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①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昭王七年,魏冉为秦相。昭王十四年,魏冉举白起,使代向寿②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虏魏将公孙喜。明年,又取楚之宛、叶。魏冉谢病免相,以客卿寿烛为相。其明年,烛免,复相冉,乃封魏冉于穰,复益封陶,号曰穰侯。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魏献河东方四百里。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昭王十九年,魏冉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乃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于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昭王三十二年,穰侯为相国,将兵攻魏,走芒卯,入北宅,遂围大梁。梁大夫须贾说穰侯曰:“臣闻魏之长吏谓魏王曰:‘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宅,此非敢攻梁也,且劫王以求多割地。王必勿听也。’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甲以上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守梁七仞之城,臣以为汤、武复生,不易攻也。夫轻背楚、赵之兵,陵七仞之城,战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地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者也。攻而不拔,秦兵必罢,陶邑必亡,则前功必弃矣。原君熟虑之而无行危。”穰侯曰:“善。”乃罢梁围。明年,魏背秦,与齐从亲。秦使穰侯伐魏,斩首四万,走魏将暴鸢,得魏三县。穰侯益封。昭王三十四年,穰侯与白起、客卿胡阳复攻赵、韩、魏,破芒卯於华阳下,取魏之卷、蔡阳、长社,赵氏观津。且与赵观津,益赵以兵,伐齐。齐襄王惧,使苏代为齐阴遗穰侯书曰:“臣闻往来者言曰‘秦将益赵甲四万以伐齐’,夫三晋③之相与也,秦之深仇也。今破齐以肥赵,不利于秦。夫齐,罢国也,以天下攻齐,如以千钧之弩决溃筴也,必死,安能弊晋、楚?……臣故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代齐矣。”于是穰侯不行,引兵而归。陶邑与秦不接,西构于魏,东连于齐。穰侯欲以通大梁,与秦为一体也。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于是魏人范睢自谓张禄先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奸说④秦昭王:“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纲、寿,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昭王于是用范睢。范睢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于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王室。于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余。穰侯卒于陶,而因葬焉。秦复收陶为郡。太史公曰:穰侯,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于羁旅之臣乎!(选自《史记·穰侯列传》,有删改)第73页共73页,注:①季君:指秦昭王二年(前305),公子壮与大臣、公子等谋反。季君,即公子壮,在争夺君位中为大臣及武王后等拥立,称号为“季君”。②向寿:时为秦将,亲韩。③三晋:指赵、韩、魏三国。④奸说:请求进说;奸,通“干”,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B.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C.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D.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卿,古代官名。秦,有客卿之官。请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故称。春秋战国时泛指在本国做官的外国人。唐代鸿胪卿亦称“客卿”。B.武安君,古代封号名。“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誉名。最早出自西周,历代国之能安邦胜敌者均可号“武安”,白起曾被秦封“武安君”,李牧亦曾被赵惠王封为“赵武安君”。“君”是卿大夫的一种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C.封邑,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的领地或食邑,以供住宿、斋戒沐浴、收取赋税,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物质奖励。被封邑的人可以在封邑范围内自由制定政策,实现自治。D.稽首,是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一种,其次曰“顿首”,再次曰“空首”,这三种拜礼均为正拜。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穰侯勇毅果敢,手段杀伐。秦武王死后拥立昭王即位,平定大臣叛乱,驱逐武王后出国,消灭了参与谋反的宗室子弟,声威一时震动秦国。B.魏冉攻城略地,战绩卓著。率军攻打魏国,夺取了河内、蔡阳等地;攻打齐国,夺取了刚、寿两城。C.魏冉四任秦相,位高权重。魏冉深受宣太后宠信,几次免相没多久即恢复相位,位高权重可见一斑。D.穰侯富于王室,权高遭妒。魏人范睢谏言免除穰侯相位,穰侯只能出关回到自己的封地,死后封地也被秦国收回改设为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宅,此非敢攻梁也,且劫王以求多割地。(2)夫齐,罢国也,以天下攻齐,如以千钧之弩决溃筴也,必死,安能弊晋、楚?14.魏冉被封为穰侯,四次为相,攻城略地,战绩卓著。这样一位权势赫赫的人物何以“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呢?请简要说明。第73页共73页,【答案】10.D11.C12.B13.(1)秦国哪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又使芒卯败逃,开进了北宅,这并不是敢于进攻魏都,而是威胁大王要求多多割让土地。(2)齐国是个势单力薄的疲弱之国,率领天下诸侯的兵力攻打齐国,就如同用千钧强弓去冲开溃烂的痈疽,齐国必亡无疑,怎么能使三晋和楚国削弱呢?14.(1)他凭着自己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擅权于诸侯”,“富于王室”,对秦王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2)他假秦国的武力专注于讨伐魏、齐等其他国家,但是目的都是为了“以广其陶邑”,经营自家的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这是与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王着眼于统一中国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3)魏人范睢进谗言,使秦昭王幡然醒悟。因而,穰侯的垮台具有必然性。【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乱”做“诛”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C;“威”做“振”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B。故选D。句子翻译:他曾经平定了季君公子壮及一些大臣们的叛乱,并且把武王后驱逐到魏国,把昭王的那些兄弟中有图谋不轨的全部诛灭,魏冉的声威一时震动秦国。当时昭王年纪还轻,宣太后亲自主持朝政,让魏冉执掌大权。【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被封邑的人可以在封邑范围内自由制定政策,实现自治”错误,被封邑的人只能在封邑范围内制定一些不违背国家利益的政策。故选C。第73页共73页,【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项,“攻打齐国,夺取了刚、寿两城”错误,由原文“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可知,“欲”,想要,并非事实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夫秦何厌之有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夫秦有何厌哉”。厌:满足。走:使……败逃。且:而是。劫:威胁。(2)夫齐,罢国也:判断句,“也”表判断。罢:通“疲”,疲弱。以:率领。安:怎么。弊:使……削弱。【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由原文“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可知,当时昭王年纪还轻,宣太后亲自主持朝政,让魏冉执掌大权;由原文“于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可知,当时,穰侯私家的豪富,超过了国君之家。由此可知,他凭着自己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擅权于诸侯”,“富于王室”,对秦王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由原文“陶邑与秦不接,西构于魏,东连于齐。穰侯欲以通大梁,与秦为一体也。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可知,陶邑跟秦国不接壤,向西连接魏国,向东连接齐国,魏冉一直想打通大梁,让陶邑跟秦国本土连成一体。秦昭王三十六年(前271年),当时相国魏冉与客卿灶商议,要攻打齐国夺取刚、寿两城,借以扩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由此可知,他假秦国的武力专注于讨伐魏、齐等其他国家,但是目的都是为了“以广其陶邑”,经营自家的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这是与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王着眼于统一中国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由原文“范睢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于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王室。于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可知,范雎向秦昭王阐明宣太后在朝廷内专制,魏冉在外事上擅权,泾阳君、高陵君等人则过于奢侈,以致比国君之家富有。这使秦昭王幡然醒悟,就免掉魏冉的相国职务,责令泾阳君等人都一律迁出国都,到自己的封地陶邑去。由此可知,魏人范睢进谗言,使秦昭王幡然醒悟。因而,穰侯的垮台具有必然性。第73页共73页,【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翻译:穰侯,是秦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弟弟。自从惠王、武王时起就有官职为国家做事了。秦武王死后,没有儿子,他的弟弟们争相继承王位。魏冉最善良,有能力拥立昭王。昭王即位后,便任命魏冉为将军,卫戍咸阳。他曾经平定了季君公子壮及一些大臣们的叛乱,并且把武王后驱逐到魏国,把昭王的那些兄弟中有图谋不轨的全部诛灭,魏冉的声威一时震动秦国。当时昭王年纪还轻,宣太后亲自主持朝政,让魏冉执掌大权。昭王七年,魏冉担任秦国宰相。昭王十四年(前293),魏冉举用白起为将军,派他代替向寿领兵攻打韩国和魏国,在伊阙战败了它们,俘虏了魏将公孙喜。第二年,又夺取了楚国的宛、叶两座城邑。此后,魏冉托病免职,秦王任用客卿寿烛为丞相。第二年,寿烛免职,又起用魏冉任丞相,于是在穰地赐封魏冉,后来又加封陶邑,称为穰侯。穰侯受封的第四年,担任秦国将领进攻魏国。魏国被迫献出河东方圆四百里的土地。其后,又占领了魏国的河内地区,夺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余座。昭王十九年,魏冉再度任秦国丞相后,第六年上便免职了。免职后二年,第三次出任秦国丞相。在第四年时,派白起攻取了楚国的郢都,秦国设置了南郡。于是赐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是穰侯所举荐的将军,两人关系很好。当时,穰侯私家的豪富,超过了国君之家。第73页共73页,秦昭王三十二年(前275年),魏冉任相国,带兵进攻魏国,使魏将芒卯战败而逃,进入北宅,随即围攻大梁。魏国大夫须贾劝说魏冉道:“我听魏国的一位长吏对魏王说:‘秦国哪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又使芒卯败逃,开进了北宅,这并不是敢于进攻魏都,而是威胁大王要求多多割让土地。大王切勿接受它的要求。’我听说魏国已经调集了全部上百个县的精兵良将来保卫大梁,我认为不少于三十万人。以三十万的大军来守卫七丈高的城垣,我认为即使商汤、周武王死而复生,也是难以攻下的。轻易的背着楚、赵两国军队,要登七丈高的城垣,与三十万大军对垒,而且志在必得,我看从开天辟地以来直到今天,是不曾有过的。攻而不克,秦军必然疲惫不堪,陶邑一定要丧失,那就会前功尽弃了。希望您仔细考虑围攻大梁这件事而不要使自己的行动冒险。”穰侯说:“好。”于是停止攻梁。第二年,魏国背离了秦国,同齐国合纵交好。秦王派穰侯进攻魏国,斩敌四万人,使魏将暴鸢战败而逃,取得了魏国的三个县。穰侯又增加了封邑。秦昭王三十四年,魏冉与白起、客卿胡阳再次攻打赵国、韩国和魏国,在华阳城下,大败芒卯,夺取了魏国的卷、蔡阳、长社,赵国的观津。而且把观津还给了赵国,并且给赵国增加了兵力,让赵去攻打齐国。齐襄王惧怕被伐,就让苏代替齐国暗地里送给魏冉一封信说:“我听来往人们传说‘秦国将要给赵国增援四万士兵来攻打齐国’,韩、赵、魏三国友好结盟,这是秦国的深仇大敌。现在要战败齐国会使赵国强盛起来,显然对秦国不利其实,齐国是个势单力薄的疲惫之国,调集天下诸侯的兵力攻打齐国,就如同用千钓强弓去冲开溃烂的痈疽,齐国必亡无疑,怎么能削弱三晋和楚国呢?……所以我才说秦国精明而谙熟谋略,魏冉机智而精通军事,肯定不会给赵国四万士兵让他攻打齐国了。”于是魏冉不再进军,领兵回国了。陶邑跟秦国不接壤,向西连接魏国,向东连接齐国,魏冉一直想打通大梁,让陶邑跟秦国本土连成一体。秦昭王三十六年(前271年),当时相国魏冉与客卿灶商议,要攻打齐国夺取刚、寿两城,借以扩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这时有个魏国人叫范雎自称张禄先生,讥笑魏冉竟然越过韩、魏等国去攻打齐国,他趁着这个机会请求劝说秦昭王:“穰侯越过韩、魏两国去进攻齐国纲寿,这不是好计策。出兵少不能损伤齐国,出兵多则会损害秦国。”秦昭王于是任用了范雎。范雎向秦昭王阐明宣太后在朝廷内专制,魏冉在外事上擅权,泾阳君、高陵君等人则过于奢侈,以致比国君之家富有。这使秦昭王幡然醒悟,就免掉魏冉的相国职务,责令泾阳君等人都一律迁出国都,到自己的封地陶邑去。魏冉走出国都关卡时,载物坐人的车子有一千多辆。魏冉死在陶邑,就葬在那里。秦国收回陶邑设为郡。太史公说:穰侯是秦昭王的亲舅舅。秦国之所以能够向东扩张领土,削弱诸侯,曾经称帝于天下,各国诸侯无不俯首称臣,这当是穰侯的功劳。等到显贵至极豪富无比之时,一人说破,便屈居下位,权势被夺,忧愁而死,何况那些寄居异国的臣子呢!(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第73页共73页,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征署彭城王元勰法曹参军,甚见重。尚书令王肃曾于省中咏《悲平城》诗,勰甚嗟其美,欲使肃更咏,乃失语云:“王公吟咏情性,声律殊佳,可更为诵《悲彭城》诗乎?”肃因戏勰云:“何意《悲平城》为《悲彭城》也?”勰有惭色。莹在座,即云:“所有《悲彭城》,王公自未见耳。”肃云:“可为诵之。”莹应声云:“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肃甚嗟赏之。勰亦大悦,退谓莹曰:“即定是神口。今日若不得卿,几为吴子所屈。”莹以文学见重,常语人云:“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孝昌中,于广平王第掘得古玉印,敕召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令辨何世之物。莹云:“此是于阗国王晋太康中所献。”乃以墨涂字观之,果如莹言,时人称为博物。累迁国子祭酒,及出帝登阼,莹以太常行礼,封文安县子。稍以功迁仪同三司,进爵为伯。薨,赠尚书左仆射、司徒公、冀州刺史。(节选自《魏书·祖莹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B.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C.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D.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士,官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专掌经学教授。B.登阼,即位。阼是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天子即位时践阼升殿,故借指帝位。C.伯,古代被君主封赏的五等爵位的第三等,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位高之人专用,后世也指有封爵的大官或大夫之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祖莹勤奋好学,酷爱读书。他日夜苦读,父母怕他生病,但阻止不了,他常等父母睡下,偷偷地燃火读书,并遮盖窗户,后被发觉,因此深得赞誉。B.祖莹才思敏捷,处变不惊。元勰想让王肃再吟咏一遍《悲平城》,由于说错名字而觉惭愧,祖莹随机应变当即诵读《悲彭城》,王肃惊叹,元勰大喜。C.祖莹以文见长,世人看重。他在文章创作方面有着独到之处,认为写作必须自出匠心,成一家风骨,不能随便与他人一起探讨,以防文章失去个性。D.祖莹博闻强识,辨物准确。皇帝下诏让祖莹与李琰之辨别所挖宝印为何世之物,祖莹说是于阗国王在晋太康时献给皇上的礼物,经验证,果如其言。第73页共73页,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2)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征署彭城王元勰法曹参军,甚见重。14.祖莹博学多才,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具体表现。【答案】10.C11.D12.C13.(1)中书监高允常常赞叹说:“这青年的才能和器局,不是诸生所能赶得上的,终将有远大前途。”(2)祖莹凭借才学名声被任命为太学博士,被征召为彭城王元勰的法曹参军,很受器重。14.①祖莹讲学误拿《曲礼》,能口诵《尚书》三篇,不漏一字;②高祖令他诵背五经章句并讲述大义,听后赞赏不已;③祖莹诵读《悲彭城》,替元勰解困;④祖莹能够准确识别古代玉印。【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中,“士”是主语,之前断开,排除AD;“时亦以此多之”中,“时”表时间状语,之前断开,排除AB。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祖莹性情豪爽,气节很高,处境困窘失意、命运充满不顺屡受挫折的士大夫,都会托命于他,他必然会尽力关怀救助,当时人也因此夸奖他”。故选C。【11题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后世也指有封爵的大官或大夫之死”错误,大夫的死为“卒”。帝王崩,诸侯薨,士不禄,大夫卒,庶人死。故选D。【12题详解】第73页共73页,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C项,“不能随便与他人一起商榷”错误,原文指写作不能和别人求同。原文“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意思是“文章必须自出匠心,成一家风骨。生活经历不同,怎么能会同别人有一样的风格呢?”故选C。1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1)中“每”,常常;“才器”,才能和器局;“远至”,远大前途。(2)中“拜”,授予官职;“征署”,征召担任;“见”,表被动,被。【14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意思是“博士十分着急地催促他去讲课,忙乱中祖莹误把同房间学生李孝怡的《礼》拿到讲台上去了。博士十分严厉,祖莹不敢回去换书,于是只好把《礼》放在前面,背诵《尚书》里三篇文章,竟不漏一字”,即祖莹讲学误拿《曲礼》,能口诵《尚书》三篇,不漏一字;“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意思是“后来高祖听说此事,召他入内宫,要他诵背五经章句,并讲述大义,皇帝赞叹不已”,即高祖令他诵背五经章句并讲述大义,听后赞赏不已;“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意思是“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即祖莹诵读《悲彭城》,替元勰解困;“孝昌中,于广平王第掘得古玉印,敕召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令辨何世之物。莹云:‘此是于阗国王晋太康中所献。’乃以墨涂字观之,果如莹言,时人称为博物”,意思是“孝昌年间,在广平王府第挖得古代玉印,皇帝下诏让祖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去辨别它是什么时代的东西。祖莹说:‘这是于阗国王在晋朝太康年间献给皇上的礼物。’于是用墨涂字验看,果然像祖莹所说那样,当时人称赞他博闻多识”,即祖莹能够准确识别古代玉印。【点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参考译文:第73页共73页,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遒县人。祖莹刻苦好学,沉湎于书籍之中,夜以继日,父母担心他会读出病来,想禁止他苦读却禁止不了。他经常在炭灰之中藏着火种,赶走仆人,等父母睡觉之后,偷偷地燃火读书,用衣被遮住窗户,以防泄漏光亮,被家人发觉。由此他的声誉更高了。中书监高允常常赞叹说:“这青年的才能和器局,不是诸生所能赶得上的,终将有远大前途。”当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授《尚书》,选他为都讲。学生们全部集合,祖莹晚上读书太劳累了,竟不知天亮了。博士十分着急地催促他去讲课,忙乱中祖莹误把同房间学生李孝怡的《礼》拿到讲台上去了。博士十分严厉,祖莹不敢回去换书,于是只好把《礼》放在前面,背诵《尚书》里三篇文章,竟不漏一字。讲完之后,李孝怡感到惊异,向博士说明了原委,学中师生全都大为惊奇。后来高祖听说此事,召他入内宫,要他诵背五经章句,并讲述大义,皇帝赞叹不已。祖莹凭借才学名声被任命为太学博士,被征召为彭城王元勰的法曹参军,很受器重。尚书令王肃曾经吟咏一首《悲平城诗》,彭城王元勰很是叹赏其文辞优美,想让王肃再吟咏,却失口说:“王公您吟咏情性,词语声律,都特别优美,是不是可以再吟一遍《悲彭城诗》?”王肃就开玩笑说:“怎么《悲平城》变成了《悲彭城》了?”元勰面有惭愧之色。祖莹当时在座,就说:“有《悲彭城》,只不过是王公您没有见过。”王肃说:“可以为我们读一读。”祖莹应声诵读:“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王肃听罢,很是惊叹赞赏。元勰也大为高兴,回来对祖莹说:“你真是神嘴啊。今天若不是你,我差点被吴子所压服。”祖莹以文学为世人所重,他常对人说:“文章必须自出匠心,成一家风骨。生活经历不同,怎么能会同别人有一样的风格呢?”祖莹性情豪爽,气节很高,处境困窘失意、命运充满不顺屡受挫折的士大夫,都会托命于他,他必然会尽力关怀救助,当时人也因此夸奖他。孝昌年间,在广平王府第挖得古代玉印,皇帝下诏让祖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去辨别它是什么时代的东西。祖莹说:“这是于阗国王在晋朝太康年间献给皇上的礼物。”于是用墨涂字验看,果然像祖莹所说那样,当时人称赞他博闻多识。他多次升迁后担任国子祭酒,等到出帝登基,祖莹以太常卿的身份主持大礼,被封为文安县子。渐渐地因功迁升仪同三司,晋封为伯爵。他去世以后,朝廷追赠他为尚书左仆射、司徒公、冀州刺史。(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举正字伯仲,幼嗜学,厚重寡言。以父荫补秘书省校书郎。进士及第,授知伊阙、任丘县。三迁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修《三朝宝训》,同修起居注,擢知制诰。其妻父陈尧佐为相,改龙图阁待制。尧佐罢,以兵部郎中复知制诰,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前一日,吏有驰报者,举正方燕居斋舍,徐谓吏日:“安得漏禁中语?”既入谢,仁宗曰:“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时陕西用兵,吕夷简以宰相判枢密院,举正曰:“判名重,不可不避也。”乃改兼枢密使。迁给事中。御史台举李徽之为御史,举正友婿也,格不行。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许州。光化军叛卒转寇傍境,而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皇佑初,拜御史中丞,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固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又曰:“先朝用人,虽守边累年者,官止遥郡刺史。第73页共73页,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感赖焉命前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思泽所以未宣民族所以未瘳者职此敌也。”居半岁,免位复为宣徽使。家居凡七上疏。及狄青为枢密使,又言青出兵伍不可为执政,力争不能夺,因请解言职。帝称其得风宪体,遣赐就第,赐白金三百两,除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入兼翰林侍读学士。每进读及前代治乱之际,必再三讽谕。卒,赠太子太保,谥安简。文章雅厚如其为人,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选自《宋史.王举正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B.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C.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D.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文中指王举正凭借父辈功劳做官。B.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C.知制诰,文中是指我国古代的官名。一般负责起草诏令,不同的朝代其职权有所不同。D.礼部,我国古代官署名,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军需、俸禄等事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举正严守规则,批评属吏。王举正再次担任知制诰,同时授予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有属吏提前一天骑快马来通报消息,王举正批评属吏泄露宫中消息。B.王举正公正严明,一视同仁。昌夷简以宰相身份兼管枢密院,王举正认为不合适,建议政任枢密使;御史台举荐李徽之,王举正没有因为他是友人的女婿而通过。C.王举正不畏权贵,仗义执言。王举正指责张尧佐才能平庸.攀附权贵,身居要职,使贤良土大夫无法得到激励;张尧佐复任宣徽使,王举正闲居在家七次上疏。D.王举正格守职责,为文雅厚。王举正力谏狄青不可担任执政而未果,请求免除自己谏官职务;人宫侍读时借前代治乱事例委婉劝读;文如其人典雅纯厚,著作颇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第73页共73页,(1)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2)光化军叛卒转寇傍境,而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14.皇帝为什么赏赐王举正白银三百,并升任其官职?请简要分析。【答案】10.A11.D12.B13.(1)你不在意进取,从来没有因为私事向朝廷请求,因此破格任用你。(2)光化军叛乱士兵到处侵扰邻近州境,许州士兵有阴谋起事响应的,王举正暗中逮捕为首作恶的人,斩了他们。14.王举正在御史中丞任上,前后多次反对授予张尧佐使职,并评论朝廷用人情况。极力反对狄青执政。被皇帝认为尽到了言官职责。【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观察本段文字,理解难度较大,可采用排除法。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区分点主要在三个地方,第一处区分点是断句在“得人”前还是在其后,第二处区分点是断句在“能否”前还是在其后,第三处区分点是断句在“不终”前还是在其后。相较而言,第二处和第三处容易做出判断。第二处,“能否”不能和“生民”结合,所以应在“能否”后断开。排除B、D。“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是两个对举关系的句子,表达相似的意思,因此应在“不终”前断开。排除C。译文:现在所任用的并不都是得力的人,然而限期等待升迁,那么以后对有功的人用什么来鼓励呢?而且转运使考察官吏是否有能力,百姓的喜乐与忧虑都依赖他。任命刚刚下达就多次更改,不到一年就两次改变,恩泽之所以未能宣扬,民生疾苦之所以未能消除,主要是这个原因。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第73页共73页,D项,“掌管国家的……军需、俸禄”错,“军需、俸禄”属户部管。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项,“建议改任枢密使”错,王举正只认为“吕夷简以宰相判枢密院”不合适,并没有建议改任枢密使,是朝廷改任吕夷简为枢密使。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恬,恬淡,不意;干,求取,请求;不次,破格;状语后置句“干朝廷以私”。(2)转,到处;寇,侵扰;起,起事;潜,暗中,暗地里。【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只要找到文章相关答题区域,读懂相关内容,即可写出答案。由文中“帝称其得风宪体,遗赐就第,赐白金三百两”可知,皇帝赏赐王举正是因为他担任谏官十分称职,因此,答案的整理应该是和王举下向皇上进谏有关。梳理前文内容可知,“‘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固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又曰:……”“及狄青为枢密使,又言青出兵伍不可为执政,力争不能夺,因请解言职”为答案区间。前一条可概括为“王举正在御史中丞任上,前后多次反对授予张尧佐使职,并评论朝廷用人情况”第二条可概括为“极力反对狄青执政”,再加上赏赐前皇帝给出的原因“尽到了言官的职责”。【参考译文】王举正字伯仲,自幼酷爱学习,稳重而沉默寡言。凭借父荫补为秘书省校书郎。考中进士、任伊阙、任丘知县,三次升职后担任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编写《三朝实训》,第73页共73页,同时编写起居注,提拔为知制诰。岳父陈尧佐任宰相,王举正改任龙图阁待制、陈尧佐被罢免宰相,王举正以兵部郎中身份又任知制诰,授予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任前一天,有属吏快马前来报告,王举正正在书房闲坐,慢慢地对属吏说:”怎能泄露宫廷中的话?”后来王举正入宫谢恩,仁宗说:“你不在意进取,从来没有因为私事向朝廷请求,因此破格任用你。”当时陕西有战争,吕夷简以宰相身份兼管枢密院,王举正说:“判的名号太重,是不能不回避的。”于是改为兼任枢密使。王举正升任给事中。御史台推荐李徽之任御史,李徽之是王举正友人的女婿,王举正不予通过。王举正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的身份担任许州知州。光化军叛乱士兵到处侵扰邻近州境,许州士兵有阴谋起事响应的,王举正暗中速捕为首作恶的人,斩了他们。皇佑初年,王举正担任御史中丞,上奏说:“张尧佐是平庸的人,攀附妃子家,一天之内兼领四使,使得对贤士大夫无从鼓励。”朝廷没有回复,王举正因而留在班位在朝廷上谏诤,朝廷于是削夺张尧佐宣徽、景灵二使的职务。又说:“先朝用人,即使多年镇守边境的,官职只到偏远州的刺史。现在所任用的并不都是得力的人,然而限期等待升迁,那么以后对有功的人用什么来鼓励呢?而且转运使考察官吏是否有能力,百姓的喜乐与忧虑都依赖他。任命刚刚下达就多次更改,不到一年就两次改变,恩泽之所以未能宣扬,民生疾苦之所以未能消除,主要是这个原因。”过了半年,张尧佐重新担任宣徽使。王举正闲居在家共七次上疏。狄青担任枢密使时,王举正又上奏说狄青出身军队不能担任宰相,力争而未能改变,因而请求解除谏官职务,皇帝称赞他得到了谏诤之职的根本,派遣使臣到他的府第赏赐,赐白银三百两,授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河南府知府的官职,入朝兼任翰林侍读学士,每次进宫侍读涉及前代治乱的时候,必定再三委婉劝说。去世,赠官太子太保,谥号安简,文章典雅纯厚如同他的为人,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阎毗,榆林盛乐人也。祖进,魏本郡太守。父庆,周上柱国、宁州总管。毗七岁,袭爵石保县公,邑千户。及长,仪貌矜严,颇好经史。受《汉书》于萧该,略通大旨。能篆书,工草隶,尤善画,为当时之妙。周武帝见而悦之,命尚清都公主。宣帝即位,拜仪同三司,授千牛左右。高祖受禅,以技艺侍东宫,数以雕丽之物取悦于皇太子,由是甚见亲待,每称之于上。寻拜车骑,宿卫东宫。上尝遣高颎大阅于龙台泽,诸军部伍多不齐整,唯毗一军,法制肃然。颎言之于上,特蒙赐帛。俄兼太子宗卫率长史,寻加上仪同。太子服玩之物多毗所为及太子废毗坐杖一百与妻子俱配为官奴婢后二岁放免为民炀帝嗣位,盛修军器,以毗性巧,请练旧事,诏典其职。寻授朝请郎。毗立议,辇辂车舆,多所增损,语在《舆服志》。擢拜起部郎。帝尝大备法驾,嫌属车太多,顾谓毗曰:“开皇之日,属车十有二乘,于事亦得。今八十一乘。朕欲减之,从何为可?”毗对曰:“今宪章往古,大驾[注]依秦,法驾依汉,小驾依宋,以为差等。”帝曰:“何用秦法乎?大驾宜三十六,法驾宜用十二,小驾除之。”长城之役,毗总其事。及帝有事恒岳,诏毗营立坛场。寻转殿内丞,从幸张掖郡。高昌王朝于行所,诏毗持节迎劳,遂将护入东都。寻以母忧第73页共73页,去职。未期,起令视事。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毗督其役。明年,兼领右翊卫长史,营建临朔宫。及征辽东,以本官领武贲郎将,典宿卫。时众军围辽东城,帝令毗诣城下宣谕,贼弓弩乱发,所乘马中流矢,毗颜色不变,辞气抑扬,卒事而去。从帝征辽东,会杨玄感作逆,帝班师,兵部侍郎斛斯政奔辽东,帝令毗率骑二千追之,不及。政据高丽栢崖城,毗攻之二日,有诏征还。从至高阳,暴卒,时年五十。帝甚悼惜之,赠殿内监。(选自《隋书·阎毗传》,有删改)[注]“大驾”“法驾”“小驾”都是天子出行的不同等级的车驾。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服玩之/物多毗所为/及太子废/毗坐杖一百与妻子/俱配为官奴婢/后二岁/放免为民/B.太子服玩之物/多毗所为/及太子废/毗坐杖一百与妻子/俱配为官奴婢/后二岁/放免为民/C.太子服玩之/物多毗所为/及太子废/毗坐杖一百/与妻子俱配为官奴婢/后二岁/放免为民/D.太子服玩之物/多毗所为/及太子废/毗坐杖一百/与妻子俱配为官奴婢/后二岁/放免为民/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篆书,书体。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隶书和草书等,汉字的形体逐渐演变。B.仪同三司,官名。始于东汉。本意指非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而给予与三公同等的待遇。C.受禅,原指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后来王朝更替,也常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D.母忧,也叫“丁外忧”,指母亲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阎毗爱好读书,多才多艺。他出身官员家庭,长大后喜欢经史,从师学习《汉书》;他擅长草书、隶书,尤其善于绘画,是当时的妙手。B.阎毗治军有方,获得赏赐。他负责太子的警卫工作,大阅兵时大多队伍不整齐,只有他的队伍严肃认真,皇帝得知这个情况后,特别给他赏赐。C.阎毗深受信任,奉命平叛。朝廷让他负责一些重要事务,如总管长城劳役、营造坛场等;他奉命率军追赶叛逃的杨玄感和斛斯政,没有结果。D.阎毗临危不惧,完成使命。朝廷军队围攻辽东城,皇帝派他去宣读诏令,敌人发乱箭,击中他所乘的马,他毫无惧色,完成使命后才离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数以雕丽之物取悦于皇太子,由是甚见亲待,每称之于上。(2)盛修军器,以毗性巧,谙练旧事,诏典其职。14.隋炀帝对天子车驾的属车持什么态度?最后怎么处理?请简要分析。第73页共73页,【答案】10.D11.D12.C13.(1)多次拿装饰华丽的物品向皇太子索取欢心,因此很受亲近优待,太子经常在皇帝面前称赞他。(2)大力整治军用器具,因为阎毗心思灵巧,熟悉以前的典章制度,下诏让他担任他以前的职位(或下诏恢复他的职位)。14.隋炀帝要削减属车,想找依据,听完阎毗的分析后,决定不按以前的制度,皇帝各个等级的车驾都减少或不用属车。【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太子服饰器用玩赏的物品,多是阎毗购置。等到太子被罢免,阎毗判罪杖打一百棍,和妻子儿女都被发配为官府的奴婢。两年后,赦免释放为平民。“物”,名词,意思是物品;“太子服玩之物”是偏正短语,意思是太子服饰器用玩赏的物品,在句中做主语,由此排除AC项;“坐杖一百”从语意上看,意思是判罪杖打一百棍,与前面主语“毗”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从其后应该断开,排除B项。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D项,“母忧,也叫‘丁外忧’”错。“丁外忧”不是指母亲的丧事,应该是指父亲的丧事;“母忧”也叫“丁内忧”。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C项,“他奉命率军追赶逃叛的杨玄感和斛斯政”错,原文是“兵部侍郎斛斯政奔辽东,帝令毗率骑二千追之”,可见他追赶的叛军中没有杨玄感。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73页共73页,本题得分点有:(1)数,多次;“取悦于皇太子”,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皇太子取悦”;见,表被动;每,经常。(2)盛,大力;以,因为;谙,熟悉;典,担任、掌管。【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隋炀帝对属车的态度体现在文中他与阎毗关于皇帝属车的问答之中。依据“帝尝大备法驾,嫌属车太多”,可知隋炀帝嫌皇帝的属车太多;依据“顾谓毗曰……朕欲减之,从何为可?”可知隋炀帝要削减属车,想找依据;依据隋炀帝说的“何用秦法乎?”,可知他决定不按以前的制度;再依据隋炀帝说的“大驾宜三十六,法驾宜用十二小驾除之”,可知他想让皇帝各个等级的车驾都减少或不用属车。根据以上分析,隋炀帝对天子车驾的属车持要减少的态度,最后他坚持自己的观点,决定不按以前的制度,皇帝各个等级的车驾都减少或不用属车。【点睛】文言文翻译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参考译文:第73页共73页,阎毗,榆林盛乐人。祖父阎进,后魏本郡太守。父亲阎庆,周上柱国、宁州总管。阎毗七岁时,继承爵位石保县公,封邑一千户。等到长大,外表庄重严肃,很喜欢经史。向萧该学习了《汉书》,通晓大要。能写篆书,擅长草书和隶书,尤其善于绘画,是当时的妙手。周武帝见到阎毗,很喜欢他,命娶清都公主为妻。周宣帝即位,拜授仪同三司,任千牛左右。高祖受禅,阎毗凭借才艺侍候太子,多次拿装饰华丽的物品向皇太子索取欢心,因此很受亲近优待,太子经常在皇帝面前称赞他。不久拜任车骑,担任太子的警卫。皇帝曾经派高颎在龙台泽进行大阅军,各军队伍多不整齐,只有阎毗一军,法令制度严肃认真。高颎把这些告诉了皇帝,阎毗特别受到丝帛赏赐。不久兼任太子宗卫率长史,不久升任上仪同。太子服饰器用玩赏的物品,多是阎毗购置。等到太子被罢免,阎毗判罪杖打一百棍,和妻子儿女都被发配为官府的奴婢。两年后,赦免释放为平民。隋炀帝继位,大力整治军用器具,因为阎毗心思灵巧,熟悉以前的典章制度,下诏让他担任他以前的职位。不久拜任朝请郎。阎毗建议,帝王的车舆、车轿等,多有增加或减少,事见《舆服志》。提升为起部郎。皇帝曾经大力装备天子车驾,嫌从行的侍从车辆太多,回头对阎毗说:“开皇时期,出行的侍从车有十二辆,事情也就办了。现在侍从车八十一辆。我想减少它,依据什么才能行呢?”阎毗回答说:“现在制度依照从前(皇帝出行,车辆规模有三种),大驾依照秦朝,法驾依照汉朝,小驾依照宋制,以此为等差。”皇帝说:“哪里用得上秦朝的制度呢?大驾适合三十六辆,法驾适合用十二乘,小驾去掉不用。”长城的劳役,阎毗总管事务。等到皇帝在恒岳祭祀,下令阎毗营造举行祭祀大典的坛场。不久改任殿内丞,跟从皇帝到张掖郡。高昌王在皇帝巡行地朝拜,诏令阎毗举着符节迎接慰劳,就准备护送他们进入东都。不久因守母丧离开职位。不到一年,命令派他就职治事。皇帝准备发动辽东战役,从洛口开水渠,到达涿郡,用作运粮的水路。阎毗总督这次劳役。第二年,兼任右翊卫长史,营造临朔宫。等到征战辽东,以现任官职兼任武贲郎将,主管皇帝的侍卫工作。当时各路军队围攻辽东城,皇帝命令阎毗到城下宣读诏令,敌人的弓箭乱放,阎毗所乘坐的马中了流箭,阎毗脸色不变,语气高低有节奏,完成这事才离开。跟从隋炀帝征战辽东,遇上杨玄感造反,皇帝回师,兵部侍郎斛斯政逃奔辽东,隋炀帝命令阎毗率领二千骑兵追赶他,没赶上。斛斯政占据高丽的柏崖城,阎毗攻打了两天,诏令阎毗回师。跟从皇帝到高阳,突然去世,时年五十岁。皇帝对阎毗的死深感哀悼痛惜,赏给殿内监的官位。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本一:宣宗宣德元年,礼部进《籍田仪注》,上观之,谓侍臣曰:“先王制籍田,天子率公御躬秉耒耜,贵有实心耳。不然,三推五推,何益于事!”待臣曰:“先王制礼有本有文,苍生之福也。”户部奏青州借官粮赈饥,乞复勘,然后给。上曰:“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第73页共73页,三年六月,上谕朝臣:“贪浊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太宗尝数疾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杨荣曰:“当是时,惟方宾有贪名。”上即顾荣问:“今日贪者谁甚?”对曰:“莫甚刘观。”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现去谁代观者士奇曰:“通政使顾佐廉公有威。”荣曰:“佐为京尹,禁防下吏,政清弊革。”上喜曰:“顾佐乃能如是!”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寻下观狱。上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上曰:“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汉武末年乃悔轮台,炀帝遂以亡国,玄宗卒至播迁,皆足为世大戒。”九月庚戌朔,驻跸蓟州,进州官谕之曰:“此汉渔阳郡也。昔张堪为政,民有乐不可支之谣,尔曹勉之!”又进者老谕曰:“今岁丰稔,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四年春,上召大学士杨薄渝曰:“朕每念创业难,守成不易,夙夜倦倦。今幸百姓稍安,顾祸乱生于不虞。迩来群臣好进谀辞,令人厌闻,卿宜勉辅朕。”薄顿首谢:“臣不敢忘报。上曰:“直箴朕过,报朕多矣。”溥又顿首谢曰:“直言求之非难,受之为难。“上曰:“然。”(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宜致治》)文本二:赞曰: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仓庾充羡,闾阎乐业。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选自《明史·本纪九》)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第73页共73页,B.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C.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D.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宣宗,明朝皇帝朱瞻基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的名号。B.籍田,天子率臣子亲自耕田的典礼,又指天子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文指后者。C.庚戌朔,指庚戌日初一这天。这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纪日法相同。D.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也用来指平民居住的地区,文中代指百姓。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永乐末年,一些官员公开行赠受贿,贪腐之风盛行。杨士奇和杨荣一致认为顾佐廉正有威名,可以取代刘观,这与明宣宗的想法不谋而合。B.汉武帝和隋炀帝,或穷兵黩武,或大兴土木,致使户口衰减,国家动荡,甚至社稷覆亡,明宣宗认为他们都是后世治世的鉴戒。C.汉代的张堪担任渔阳郡太守时,百姓安居乐业,当地传唱民谣以颂扬他。明宣宗告诚蓟州官吏,要努力向张堪学习。D.明宣宗深知创业艰难,守成不易,日夜忧思国事。当天下逐渐安定时,群臣多有阿谀之辞,明宣宗对此表示厌恶,希望贤臣全力辅佐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第73页共73页,(2)今岁丰稳,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14.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明宣宗时社会出现“治平之象”的原因。(3分)(一)文言文阅读10.C11.B12.A13.(1)百姓饥饿无粮,应当像拯教水火之中的人一样(救助他们),立即下令。要根据具体情况供给百姓粮食。,(2)今年丰收,没有别的优患,要好好教诲勉励子孙,务求有礼仪廉耻之心,不要安于温饱而不知进取。14.(1)仁政爱民,休养生息(2)治理贪腐,任用清官(3)居安思危,从谏如流近(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闰三月壬申第73页共73页,,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上怒,谓房玄龄等曰:“德参欲国家不役一人,不收斗租,宫人皆无发,乃可其意邪!”欲治其谤讪之罪。魏征谏曰:“贾谊当汉文帝时上书,云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自古上书不激切,不能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唯陛下裁察。”上曰:“朕罪斯人,则谁复敢言?”乃赐绢二十匹。他日,征奏言:“陛下近日不好直言,虽勉强含容,非曩时之豁如。”上乃更加优赐,拜监察御史。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银大发采之,岁可得数百万缗。”上曰:“朕贵为天子,所乏者非财也,但恨无嘉言可以利民耳。与其多得数百万缗,何如得一贤才。卿未尝进一贤,退一不肖,而专言税银之利。昔尧、舜抵璧于山,投珠于谷,汉之桓、灵乃聚钱为私藏,卿欲以桓、灵俟我邪?”是日,黜万纪,使还家。冬十月,上猎于洛阳苑,有群豕突出林中,上引弓,四发殪四豕。有豕突前,及马镫。民部尚书唐俭投马抟之,上拔剑斩豕,顾笑曰:“天策长史不见上将注击贼邪,何惧之甚!”对曰:“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治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上悦,为之罢猎,寻加光禄大夫。十六年夏四月壬子,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注:唐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在洛阳开天策府,唐俭为天策府长史。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B.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C.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第73页共73页,D.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壬申,壬为天干第九位,申为地支第九位,古人常用干支相配之法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御史,原为史官,后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主要职能为监督军政要务,正风肃纪,纠劾不法等。C.加,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可表示官职升迁,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擢、迁、陟、拜等。D.起居注,是我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也指记录帝王言行的职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经由工匠谈论何为良弓,唐太宗自知不能尽晓天下之理,随即广开言路,向五品以上京官了解民间疾苦和政事得失。B.皇甫上书激怒了唐太宗,魏征认为应体谅臣子的忠贞之心,之后又指出皇帝近来不喜直谏,希望他像原先那样豁达。C.唐太宗以史为鉴,以尧、舜为榜样,重视贤才轻视银钱,并因此罢黜不进贤才而专言税银之利的治书侍御史权万纪。D.因担心史官如实记录自己做过的坏事,唐太宗提出要看一看起居注,结果被褚遂良、刘洎反驳了一通,最后放弃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朕贵为天子,所乏者非财也,但恨无嘉言可以利民耳。(4分)(2)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4分)14.唐太宗打猎时,先“笑”后“悦”的原因是什么?(3分)第73页共73页,10.C11.C[解析]“拜”指授予官职12.D[解析]“因担心史官如实记录自己做过的坏事”有误,为无中生有。13.(1)我贵为天子,缺少的并不是金银财宝,只是遗憾没有好的建议可用来利于民众罢了。(所乏者非财也,判断句式;但,只;恨,遗憾;利民,利于民众,使百姓获利。每处1分。)(2)史官记录君主的言论行为,详细记录善恶等事,希望君主不敢做坏事,我没听说(君主)亲自取来观看记录的。(书,记录;备,详细;庶几,希望。每处1分,大意1分)14.“笑”是因为拔剑斩豕的得意(嘲笑、讥笑唐俭也对),(1分)“悦”是因为太宗明白了唐俭话中要在国家政务上有作为(别在打猎上逞雄亦可)的劝谏之意。(2分。只答“劝谏之意”给1分,明确具体内容给1分)参考译文:第73页共73页,闰三月二十日,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的时候喜爱弓箭,得到了十几张优良的弓,自认为没有比这些弓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拿给做弓的工匠看,(工匠)竟然说‘都不是好木材’。我追问他原因,工匠说:‘木头中心不笔直,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造出来的)弓虽然有劲,但射出去的箭却不会直。’我才明白以前对弓的辨别不够精通。我(以前)靠弓箭平定天下,对它的认识还不能全面,更何况天下的事务,怎么能全部通晓呢!”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住宿,并且多次延请召见,询问民间的疾苦和政事的得失。八年冬十二月,中牟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说:“修筑洛阳宫殿,使百姓劳累;收地租,(是)重收赋税;时俗女子喜好束高髻,这是受宫中的影响。”太宗勃然大怒,对房玄龄等人说:“德参想要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一斗地租,宫女均不留发,这样才适合他的心意吗!”想要治他诽谤罪。魏征劝谏说:“当汉文帝在位时,贾谊上书,说有可为它痛哭的是一件事,可为之流泪的是两件事。自古以来上书言辞不激烈,则不能打动君王的心,所谓狂夫的话,圣人加以选择,希望陛下明察裁断。”太宗说:“朕怪罪德参这类人,那么谁还敢再说话呢?”于是赐给(皇甫德参)二十匹绢。另一天,魏征又上奏说:“陛下近来不喜欢直言强谏,即使勉强包容,也不是过去那么豁达了。”太宗于是对皇甫德参另加优厚的赏赐,授予监察御史。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奏章说:“宣州、饶州的银矿大加开采,每年可得到银子几百万缗。”皇上说:“我贵为天子,缺少的并不是金银财宝,只是遗憾没有好的建议可用来利于民众罢了。与其多得到银子几百万缗,怎比得上得到一个贤能的人才。你不曾进荐一个贤才,黜退一个不肖之人,而专门说税收银子的好处。过去尧、舜把璧玉扔进深山,把珍珠投进沟谷,东汉的桓帝、灵帝就聚集钱财作为私人储藏,你想用桓帝、灵帝的下场等待我吗?”这一天,黜退了权万纪,让他归还家里。冬季十月份,唐太宗在洛阳苑中打猎,有一群野猪突然从树林中冲出,太宗拉弓,连发四箭射死四头野猪。一头野猪突然跑到太宗面前,碰到了马镫。民部尚书唐俭跳下马与野猪搏斗,太宗拔剑斩杀野猪,回头笑着说:“天策府长史没有见过我搏杀贼寇吗,怎么这样恐惧!”唐俭回答说:“汉高祖凭马上功夫得天下,不以马上功夫治理国家。陛下凭英明威武平定四方,难道还要对一头野兽逞雄心吗?”太宗高兴,因此停止狩猎,不久提升唐俭为光禄大夫。十六年夏季四月二十七日,太宗对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你还在兼管起居注的事,所记载的我可以看看吗?”(褚遂良)答道:“史官记录君主的言论行为,详细记录善恶等事,希望君主不敢做坏事,我没听说(君主)亲自取来观看记录的。”太宗说:“朕有不好的事,你也记下它了吗?”(褚遂良)答道:“我的职责在于秉笔直书,不敢不记录。”黄门侍郎刘洎说:“假使褚遂良不记录,天下人也会都记下来。”太宗说:“的确这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第73页共73页,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久之,魏相公叔尚魏公主而害吴起。起惧诛,遂奔楚。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馀家。(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第73页共73页,B.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C.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D.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薨:古代称帝王或诸侯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B.三军:春秋时,大国军队分为中军、上军、下军,也有称中军、左军、右军的,文中泛指军队。C.尚:古指迎娶公主。因为帝王之女尊贵而不敢言娶,隐含高攀之义。又称“尚主”“尚公主”。D.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武侯乘船出行,行至河水中央时赞叹说,险固的山河是国家之宝,而吴起则认为,君王应该修德,德政才是治国之宝。B.魏国以田文为相,吴起不服。田文承认自己在强兵卫国、理政治国方面不如吴起,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自己任相更合适。C.吴起担任楚相期间,对内严明法纪,裁减冗员,对外加强国防,扩展疆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却招致贵戚权臣的怨恨。D.楚悼王逝世,贵戚大臣乘机作乱,吴起为保护悼王尸体而伏在悼王身上,结果被乱箭射死。肃王即位后,下令诛杀作乱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2)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14.吴起在鲁国遭到谗毁的原因是什么?(3分)第73页共73页,10.C(3分)11.A(3分。帝王死去不能称薨,帝王死称山陵崩、晏驾、升遐、宾天、大行、崩、驾崩、归天等等。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12.D(3分。“吴起为保护悼王尸体而伏在悼王身上”错,吴起伏在悼王身上,是想保护自己)13.(1)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毒疮里的脓液,怎么还哭呢?(4分。关键点:判断句;吮其疽,吸吮他毒疮里的脓液;何……为,固定搭配,为什么……呢。关键点各占1分,句子通顺1分)(2)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归顺服从,你比我吴起如何?(4分。关键点:乡,通“向”,动词,向东侵犯;宾:归顺,服从;孰与,与……相比,哪一个。关键点各占1分,句子通顺,1分)14.①不孝。母亲去世他不奔丧服孝。②不仁。为了大将之职杀害妻子。③招嫉。因战功而招来同僚嫉妒。(3分。每要点1分)附:参考译文吴起,卫国人,在鲁国为官。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任吴起为将,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就对吴起有些不放心。吴起便杀掉妻子,当上了大将,率军大败齐军。有人在鲁侯跟前谗毁吴起,说:“吴起当初曾经师从曾参,母亲去世他不奔丧服孝,曾参为此与他断绝关系。如今,为了大将之职杀了自己的结发妻子。吴起真是个残忍的小人啊!况且,小小的鲁国战胜了强敌,未必是好事。有此名声,各国都要一起来对付鲁国了。”吴起知道此事,担心鲁国治他的罪。听说魏文侯贤明,便前去投奔。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带兵攻秦,夺取了五座城池。第73页共73页,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魏文侯逝世后,太子击继位,这就是魏武侯。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在中游的时候对吴起说:“险固的山河,真美啊!这是魏国的宝呀!”吴起回答:“一国之宝,应是国君的德政而不是山河的险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这些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啊!”魏武侯说:“你说得太对了!”魏国设置国相时,任命田文为相。吴起心里不高兴,就对田文说:“我和你谈论功劳如何?”田文说:“可以。”吴起问:“统率三军,使士兵乐于为国死战,敌国不敢侵略,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又问:“整治百官,亲善百姓,使仓库充实,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接着问:“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归顺服从,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仍然说:“我不如你。”吴起质问:“这三条你都在我之下,而职位却在我之上,为什么呢?”田文说:“如今国君年幼,国家多疑难,大臣们不能齐心归附,老百姓不能信服,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是嘱托给你好呢,还是嘱托给我好?”吴起默然地想了想,回答说:“嘱托给你!”过了很久,魏国国相公叔娶了公主为妻,就想加害吴起。吴起害怕被诛杀,于是投奔了楚国。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是个人才,吴起一到楚国便封他为国相。吴起严明法纪,裁减掉不必要的闲官,废除了王族中疏远的亲戚,用来安抚奖励士兵,大力增强军力,破除合纵连横的流言。于是楚国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抵挡住了韩、魏、赵三国的扩张,向西征讨秦国,各个诸侯国都害怕楚国的强大,但是楚国的王亲贵戚、权臣显要中却有很多人怨恨吴起。楚悼王去世后,楚国的贵族和大臣作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悼王的尸体边,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人用箭射吴起,还射到了悼王的尸体上。办完葬事,楚肃王即位。他命令楚国令尹全数诛杀作乱之人,因射吴起之事而被灭族的就有七十多家。第73页共73页,(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已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嘉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煊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第73页共73页,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注:①扆:官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B.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C.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D.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扶丧,即护送灵柩。不同于服丧,后者指长辈或平辈亲属死亡后一段时间带孝表示哀悼。B.总裁,意思是“汇总裁决其事”,后逐步演变为政府、商业组织机构中的一种职位。C.诏檄,诏书和檄文。檄文,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D.降榻,意思是下榻,原指客人来家中住宿,此处指皇帝赏赐座位给臣子以示关爱之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孝孺幼时好学不倦,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第73页共73页,C.方孝孺力主抵抗,终未成功。燕军起兵之初他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D.方孝孺忠正耿直,誓死不屈。明成祖请他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明成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1)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已任。(4分)(2)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4分)14.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方孝孺的才学?请任举三例。(3分)10.B11.D降榻谓礼遇宾客,皇帝离开坐榻迎接,表示重视。12.B太祖认为两次遣还他,认为“今非用孝孺时。”13.(1)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顾”“末视”“恒”“致”各1分](2)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力请”“即”“济”“死”各1分,]14.编纂《太祖实录》《类要》等书,方孝孺郡担任负责人。燕兵作乱,朝廷讨伐的诏书和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第73页共73页,明成祖发兵之前,姚广孝劝说他不要杀了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风气就会断绝。从侧面表现了方孝瑞的才学。方孝孺成年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的著名人士都不如他。也从侧面表现了方孝孺的才学。【译文】方孝孺,字希直,是浙江宁海人。方孝孺年幼时机警聪敏,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他成年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的著名人士都不如他。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他曾经卧病在床,家中断了粮食。家人把这件事告诉他,他笑着说:“古人一个月才吃九顿饭,贫困难道唯独是我方孝孺吗?”他的父亲因为犯法被杀,方孝孺护送灵柩回家乡安葬,哀伤过度感动路人。丧期满了之后,他又回来继续跟随宋濂完成学业。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因为吴沉、揭枢的推荐,被太祖召见。太祖欣赏他举止端庄严肃,对皇太子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洪武二十五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太祖说:“现在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蜀献王闻说他很贤明,聘请他担任世子的老师。等到惠帝即位,征召他担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提升他做侍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常常向他询问。朝廷讨论事情,官员们难以作出决定时,有时皇帝就让方孝孺在自己的坐位前拟写批复。当时编纂《太祖实录》和《类要》等书,方孝孺都担任负责人。燕兵作乱,朝廷商量讨伐他们,诏书和檄文都出自他的手。建文帝三年,燕兵侵占大名府。方孝孺说:“燕兵长时间在大名停留,暑天下雨,他们就会不战而疲惫。现在正好他们的奏书到了,应该暂且给他们回复,诏书来往超过一个月,就会使他们将士的战心松懈。等我们商议好形成合围之势,再进兵攻击他们,就不难取胜了。”第73页共73页,惠帝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命方孝孺草拟诏书,派大理寺少卿薛嘉驰报燕王。薛嘉到了以后,燕王没有接受诏书。第二年五月,燕兵到了江北,皇帝下诏征集四方军队,命令各将领把战船集中到长江上。但是陈瑄却率领战舰投降了燕兵,燕兵就渡过了长江。皇帝非常忧惧,有人劝皇帝到其它地方去避难,再去图谋复兴。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乙丑这一天,燕兵入城,建文帝自焚,这一天,方孝孺被抓进监狱。在此之前,成祖在北平发兵,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成祖,对他说:“城池攻克这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希望你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风气就会断绝。”成祖点头答应了他。到这时,成祖想让他起草诏书。方孝孺被召到宫中后,悲痛的哭喊声响彻宫殿内外。成祖走下坐榻,劝导他说:“您不要折磨自己了,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方孝孺说:“成王在哪里?”成祖说:“他已经自焚死了。”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儿子?”成祖说:“治理国家要依赖年长一点的国君。”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弟弟?”成祖说:“这是我们的家事。”就回头让手下人递给他笔和纸,说:“向天下发诏书,非你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下,一边哭一边骂说:“死就死吧,诏书(我)是不可能帮你起草的。”成祖大怒,命令在闹市将他处死。方孝孺慷慨就义,时年四十六岁。(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太原域久不下,东西班都指挥使李怀忠率众攻之,战不利,中流失,几死。殿前指挥使都虞候赵廷翰。率诸班卫士叩头,愿先登急击以尽死力。帝曰:“汝曾皆吾所训练,无不一当百,所以备肘腋,同休戚也。我宁不得太原,岂忍驱汝曾冒锋刃,蹈必死之地乎!”众皆感泣。时大军顿甘草地中,会暑雨,多被腹病。会辽遣北院大王乌珍自白马率劲卒夜出间道疾驰驻大原西鸣鼓举火北汉赖以自固。太常博士李光赞言于帝曰:“第73页共73页,陛下战无不胜,谋无不臧。四方恃险之邦、借窃帝王之号者,昔与中国为邻,今与随下为臣矣。蕞尔晋阳,岂须亲讨!重劳飞挽,取怨黔黎,得之未足为多,失之未足为辱。国家贵静,天道恶盈,所虑向来恃险之邦。闻是役也,竭府库之财,尽生民之力,忠心踊跃,各有窥觎。传曰:"邻之厚,君之薄也。"岂若回塞复都,电兵上党?使夏取其麦,秋取其禾,既宽力役之征,便是荡平之策,惟陛下藏之!”帝览奏,甚喜,复问赵普,普亦以为然,因使普召光赞慰抚之。己未,徙太原民万馀家于山东、河南,给梁;庚中,分命使者十七人发禁军护送之,因电于镇、潞等州,用绛人薛化光策也。化光言:“伐木先去枝叶,后取根柢。今河东外有契丹之助,内有人户赋输,窃恐岁月间未能下。宜于太原北石岭山及河北界西山东静阳村、乐平镇、黄泽关、百井社,各建城寨,扼契丹援兵,起其部内人户,于西京、襄、邓、唐、汝州给闲田,使自耕种,绝其供馈,如此,不数年间,自可平定。”帝嘉纳之。次镇州,召道士苏澄入见,谓曰:“联作建隆观,思得有道之士居之,师岂有意乎?”对曰:“京师浩穰,非所安也。”壬申,未其所居,谓曰:“师年逾八十而容貌甚少,盡以养生之术教朕!”对曰:“臣养生,不过精思练气耳;帝王养生,则异于是。《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正。”无为无欲,凝神太和,昔黄帝、唐尧享国永年,用此道也。”帝悦,厚赐之。(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五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辽遣北院大王/乌珍自白马率/劲卒夜出/间道疾驰/驻太原西/鸣鼓举火/北汉赖以自固B.会辽遣北院大王/乌珍自白马率劲卒/夜出间道/族驰驻太原西鸣鼓/举火北汉/赖以自固C.会辽遣北院大王乌珍/自白马率劲卒/夜出间道/疾驰驻太原西/鸣鼓举火/北汉赖以自固D.会辽遣北院大王乌珍/自白马率劲卒夜出/间道疾驰/驻太原西/鸣鼓举火/北汉赖以自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73页共73页,A.殿前指挥使,官名,总领殿前诸班,为殿前司长官。统领管理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这些事宜总体上都归此官职管理。B.己未,文中是指“已未年”,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天干与地支相对应组成,可以纪年也可以纪月,纪日。C.山东,崤山以东,实际上是站在秦人的视角向东看,直至唐末一直未变。韩、楚、赵、魏、齐、燕六国合称为“山东六国”。D.契丹,古民族名。居今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一带,以游牧为生。北魏时,自号契丹。唐末,阿保机统一各部族,称帝建辽国。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怀忠中箭受重伤后,殿前指挥使都虞候赵廷翰主动请战。率领诸班卫士先行出击,受到主上的赞赏。B.李光赞提出的休养生息之策,正和主上的心意,起驾回都,放宽劳役之类的征用,打造富足之邦,不用战争就使得外邦屈服。C.薛化光在太原北石岭山和河北界西山东建城寨,供给闲田,让他们自己耕种,这样能有效的断绝太原城与契丹的联系。D.苏澄的养生不过是精思练气,他认为帝王养生,应该像黄帝、唐尧那样无为无欲。凝聚神气,平和心态,才能享国永年。13.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重劳飞挽,取怨黔黎,得之未足为多,失之未足为辱。(2)壬申,幸其所居,谓曰:“师年逾八十而容貌甚少,盍以养生之术教朕!”14.围攻太原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赵匡胤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第73页共73页,10.D11.C“山东”一开始指的是崤山以东,实际上是站在秦人的视角向东看。从东汉时期开始,“山东”不再指崤山以东,而是指太行山以东。唐朝的“山东”涉及范围大大缩小,到了宋朝,“山东”的范围继续缩小,大多时候就指现在的山东省。12.A“受到主上的赞赏”错。13.(1)劳师动众,快速运送粮草,让老百姓心生怨恨,得到晋阳不显得地盘增加,失去它不够成为我们的耻辱。(重劳:增加劳累;挽:运送;黔黎:百姓;重点字词各1分,通顺1分。)(2)千申年,皇帝驾临苏澄的住所,对他说:“您年过八十容貌仍然这么年轻,何不把您的养生之术教给我!”(幸:驾临;逾:超过;盍:何不;重点字词各1分,通顺1分。)14.①审时度势,善于保存实力,爱护将士。②察纳雅言,广纳良策。③心胸开阔,有容人之量。(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太原城许久攻打不下,东西班都指挥使李怀忠率领军队攻城,战事都不顺利,被流箭射中,几乎死去。殿前指挥使都虞候赵廷翰,率领各个禁卫卫士叩头,请求用尽兵力冒死先登城快速击杀敌人。皇帝说:“你们都是我亲自训练出来的精锐将士,全能以一当百,是我用来当亲信的,共担患难,共享幸福。我宁可得不到太原,哪能忍心驱使你们冒刀枪之险,走向必死之地呢!”将士们都感动得留下眼泪。当时大军驻扎在甘草地中,正赶上暑天大雨,将士们大多腹泻难忍。恰逢辽国派北院大王乌珍率领精锐部队从白马山夜里出发,急行军抄小路,进驻太原西,高举火把,鸣击战鼓,北汉依仗他们的力量得以稳固自己。太常博士李光赞向皇帝进言:“第73页共73页,您作战无不取胜,计谋全是有效的好计谋,凭借地势险要、超越本分称王的北汉,过去与中原为邻,现在已经是您的臣子了。小小的晋阳,哪里需要您亲自征讨!劳师动众,快速运送粮草,让老百姓心生怨恨,得到它不显多,失去它不足为辱。国家贵在安宁,天道痛恨自满,值得担忧的一直是依仗地势险要的地方。我听说为了打这一仗,用尽了国库的钱财和百姓的力量,很多人各怀心思,伺机图谋。《左传》有言:‘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哪如起驾回都,在上党屯兵?让老百姓夏天收取麦粮,秋天按时收获,这样能使老百姓在徭役上得以宽松,是扫除平定敌人的好计策,希望您裁夺!”皇帝看了奏章之后非常高兴,又问赵普,赵普也认为这是对的,于是就让赵普召见李光赞并抚慰他。己未年,迁移上万家太原的百姓到山东、河南,供给他们粮食;庚申年,命令十七个使者带着禁军护送这些迁移的百姓,驻扎在镇、潞等州,这是用了州人薛化光的计策。薛化光说:“砍树要先去掉枝叶,然后再取树根。现在河东外有契丹的帮助,内有人口上交赋税,我担心一年半载攻打不下。应该在太原北石岭山及河北界西山东的静阳村、乐平镇、黄泽关、百井社,各建城池,抵御契丹援兵,起用部内人口,在西京、襄、邓、唐、汝州提供给他们闲田,让他们自己耕种,断绝城内供给,这样,用不了几年,太原自可定。”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皇帝带兵驻扎在镇州时,召见道士苏澄,对他说:“我建造一座建隆观想找有道之士主持,您难道有想法?”苏澄回答说:“京都繁盛,不是安居之所。”壬申年,皇帝驾临苏澄的住所,对他说:“您年过八十容貌仍然这么年轻,何不把您的养生之术教给我!”苏澄回答说:“我养生,不过是凝神静气罢了:帝王养生,跟这是不同的。《老子》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无欲,人民就自然朴实。’无为无欲,凝神于太和,过去黄帝、唐尧得以享国永年,用的就是这个方法。”皇帝很高兴,优厚地赏赐了他。第73页共73页,(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周顗,字伯仁,安东将军浚之子也。少有重名,神彩秀彻,虽时辈亲狎,莫能媟也。广陵戴若思东南之美,举秀才,入洛,素闻顗名,往候之,终坐而出,不敢显其才辩。州郡辟命皆不就。弱冠,袭父爵武城侯,拜秘书郎,累迁尚书吏部郎。元帝初镇江左,请为军谘祭酒,出为宁远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大兴初,更拜太子少傅,尚书如故。顗上疏让曰:“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帝不许。帝宴群公于西堂,酒酣,从容曰:“今日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邪?”顗因醉厉声曰:“今虽同人主,何得复比圣世!”帝大怒而起,手诏付廷尉,将加戮,累日方赦之。顷之,以醉酒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顗性宽裕而友爱,弟嵩尝因酒瞋目谓顗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以所燃蜡烛投之。顗神色无忤,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王导甚重之,尝枕顗膝而指其腹曰:“此中何所有也?”答曰:“此中空洞无物,然足容卿辈数百人。”导亦不以为忤。又于导坐傲然啸咏,导云:“卿欲希嵇、阮邪?”顗曰:“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及王敦构逆,王师败绩,顗奉诏诣敦,敦曰:“伯仁,卿负我!”顗曰:“公戎车犯顺,下官亲率六军,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以此负公。”敦惮其辞正,不知所答。护军长史郝嘏等劝顗避敦,顗曰:“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俄而与戴若思俱被收,路经太庙,顗大言曰:“贼臣王敦倾覆社稷,枉杀忠臣,神祇有灵,当速杀敦。”语未终,收人以戟伤其口,血流至踵,颜色不变,容止自若,观者皆为流涕。遂于石头南门外石上被害,时年五十四。敦使缪坦籍顗家,收得素簏数枚,盛故絮而已,酒五甕,米数石,在位者服其清约。第73页共73页,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顗喜饮酒,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而甚衔之。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射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选自《晋书·卷六十九》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B.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C.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D.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秀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此处为选拨官吏的科目。B.胡越,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胡在北,越在南,也可分别称蛮和夷。C.太庙,古代皇帝的宗庙,本只供奉皇帝先祖,后来在皇帝批准下也可供奉皇后和功臣。D.石头,指石头城,即南京。南京的别称还有金陵、建业、建康、白下、越城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顗才华横溢,但无心仕途。州郡任命一律辞不赴任,后元帝征拜尚书,仍上书极力推辞,固请未许。B.周顗不拘礼节,狂傲不羁。他嗜好饮酒,常酒后妄言,揶揄王导,訾议皇帝,因而屡遭劾奏。C.周顗宽容敦厚,清廉俭朴。弟弟对他出言不逊且以燃烛掷之,他不以为意;王敦査没家产,竟无长物。D.周顗凝正耿直,守节秉义。同辈狎儿不轻慢待之;王敦谋逆,严辞以抗,生命临危,容止不改。第73页共73页,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公戎车犯顺,下官亲率六军,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以此负公。(2)语未终,收人以戟伤其口,血流至踵,颜色不变,容止自若。14.文末王导悲不自胜,说:“幽冥之中,负此良友。”王导为什么这样说?10.D(解析:该句的意思是“臣退朝时反复思考,我学不通一经之术,智能不胜任一官之职,人知足而止很难做到,未能谨守本分,于是担负了重任,名位超过了实际才干”。)11.B(解析:四方少数民族分别是南蛮、北狄、西戎、东夷。)12.B(解析:揶揄王导并非在酒后,屡遭劾奏主要因饮酒,并非因訾议皇帝。)13(1)你兵车冒犯和顺,我亲率六军而不能抵抗,令朝廷军队溃败,因而有负于你。(注意“戎车”“不能其事”“王旅”“奔败”的翻译,各1分。“戎车”译为“兵车”,“兵车犯顺”也可翻译为“举兵叛逆”,“不能其事”如翻译为“不能做好这件事情”也可,意思对即可,“奔败”译为“溃败”“覆败”。)(2)话还未说完,看押的人用戟击伤了他的嘴,血流到脚,周顗脸色不变,举止自若。(注意“收人”“踵”“颜色”“容止”的翻译,各1分。)14.(1)周顗尽心解救自己,自己不能理解其良苦用心,反而衔恨在心。(2)王敦得势,向王导探问应如何处置周顗,王导不赞一词,不置可否。(3第73页共73页,)王导整理文书,发现周顗救自己的奏章,言辞恳切,懊悔不已。(每点1分)【参考译文】周顗,字伯仁,安东将军周浚的儿子,周顗少年时便有很高的声誉,神采俊秀,同辈之人相互亲昵狎玩,但却不敢轻慢放肆地对待周顗。广陵人戴若思是东南名士,举秀才后进入洛阳。平时听过周顗的大名,所以专门拜访,相对而坐好久,直到离开时,也不敢显示自己善辩的口才。此后州郡征召,周顗皆不应命。弱冠之年,承袭了其父武城侯的爵位,官拜秘书郎,多次升迁为尚书吏部郎。晋元帝司马睿初到江东,请周顗为军谘祭酒,出为宁远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大兴初年,再拜为太子少傅,仍任吏部尚书。周顗上疏推辞说:“臣退朝时反复思考,我学不通一经之术,智能不胜任一官之职,人知足而止很难做到,未能谨守本分,于是担负了重任,名位超过了实际才干。皇上没有准许。皇帝设宴款待群公,饮酒至酣畅时,舒缓地说道:“今天各位名臣共同集会,和尧舜时比怎么样呢?”周顗因醉酒厉声说道:“现在虽然您同尧舜一样是人主,但是怎么能比得了尧舜时的盛世呢。!”皇帝大怒,亲手写诏书交给廷尉,将要杀死他,关押了多天才赦放他。后来又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谪责罚。周顗天性宽厚仁爱。他的弟弟周嵩曾经有一次因为喝醉了酒,瞪着眼睛对他说:“你的才华比不上我,为什么竟然意外地获得了崇高的声望!”拿起燃烧的蜡烛掷打他,周顗若无其事,然后渐渐地说:“周嵩你施行火攻,这本来是使出了一个下策呀。”当时的宰辅王导非常重视周顗。王导曾把头枕在周顗的腿上。王导指着周顗的肚子,问里面装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周顗回答:“这里面空空洞洞的,不过像你这样的人足可容纳数百个。”王导也不因此恼恨。又曾在王导座间傲然啸咏,王导说:“你想学嵇康、阮籍吗?”周顗回答说:“我怎敢舍弃近处的你,而远效嵇康阮籍。等到王敦叛乱,不久朝廷的军队被打败,周顗奉诏去拜见王敦,王敦向周顗说:“伯仁,你有负于我!第73页共73页,”周顗说:“你举兵叛逆,我亲率六军而不能抵抗,令朝廷军队溃败,因而有负于你。”王敦忌惮他的言辞刚正,不能答复。护军长史郝嘏劝他躲避着王敦,周顗答复说:“我位列大臣,朝廷风纪沦丧,怎可再到民间求生存,向外投靠胡越之族呢”不久周顗和戴若思被收捕,经过太庙,大声骂道:“贼臣王敦倾覆国家,乱杀忠臣,众神有灵,应当尽快诛杀王敦。”话还未说完,看押的人用戟击伤了他的嘴,血流到脚,周顗脸色不变,举止自若,观看的人都为他流泪。不久在石头城南门外被杀,享年54岁。王敦派缪坦登记周顗家产,没收了几枚素簏,只是装了一些破旧的棉絮而已,又得到五甕酒,几石米,当时在位的人都钦服周顗的清廉俭朴。当初王敦举兵,刘隗劝元帝将王氏一族满门抄斩,司空王导入朝请罪,恰好遇见正要进宫的周顗,王导叫住对周顗说:“伯仁,我们家这几百口性命就全靠你了!”周顗连看都没看他一下,径自去了。周顗入宫后向元帝进言,备言王导之忠君爱国,极尽力量请求挽救王导,晋元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周顗喜欢饮酒,又喝多了酒才出来。此时王导还跪在宫门口谢罪,看见周顗出来,又喊周顗的名字,周顗依旧不搭理他,只对左右说:“如今杀了这帮贼子,换取金印,挂在手肘后!”出宫之后,周顗又上书朝廷,表明王导心意,言辞恳切。而王导却不知是救自己,却在心中怨恨周顗。王敦得志之后。问王导:“周顗、戴若思是众望所在,应当位列三司,这是肯定的了。”王导没吱声。王敦又说:“就算不列三司,也得作个仆射吧?”王导依旧不答。王敦说:“如果不能用他们,就只能杀了他们了。”王导还是不说话。后来王导料检中书故事,看到周顗救他的奏章,言辞感人,殷勤切至。王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对诸儿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在幽冥之中,我愧对这样的良友。(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甲)陶潜,字元亮。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第73页共73页,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饮穷日。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选自《晋书•列传六十四隐逸》,有删改)(乙)宋纤,字令艾,敦煌效谷人也。少有远操,沈靖不与世交,隐居于酒泉南山。明究经纬,弟子受业三千余人。不应州郡辟命。张祚时,太守杨宣画其象于阁上;出入视之,作颂曰:“为枕何石?为濑何流?身不可见,名不可求。”酒泉太守马岌,高尚之士也。具威仪,鸣铙鼓,造焉。纤高楼重阁,距而不见。岌叹曰:“名可闻而身不可见,德可仰而形不可睹,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节选自《晋书•列传六十四隐逸》)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B.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C.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D.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里,泛指乡民聚居的基层单位,文中是指居里或籍贯相同的人,即同乡。B.祭酒,古代管理酒业的官员。因为陶渊明酷爱饮酒,官府便征召他任此职。C.太守,是秦汉对郡守的尊称。宋以后改郡为府,故知府亦别称为太守。D.经纬,经书和纬书。经书是儒家的经书。纬书是讲符篆、瑞应、占验之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第73页共73页,A.陶潜擅长作文,作文自有风格。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被时人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写了《归去来》之后就辞去了县职。B.陶潜躬耕自资,不愿谄媚长官。担任彭泽县令时,把公田全部用来种秫谷;被告知应该整饰衣冠迎接郡里前来视察的督邮,他叹息不已。C.陶潜嗜酒如痴,率真放达自适。他曾希望自己能醉酒不醒,即使去陌生人家的酒宴,也欣然前往、酣醉而归;每醉就忘乎所以,其乐无穷。D.陶潜为人清高,沉着而有涵养。他称病不见仰慕自己的长官,甚至朝廷征召他做官,他也不赴任;他从来没有表现出来高兴或愤怒的神色。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2)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14.同为隐逸者,《晋书》对陶潜和宋纤的形象塑造手法有何不同?试做分析。10.B【解析】“起为州祭酒”承前省略主语“陶渊明”,“起为”为谓语,“州祭酒”为宾语,意思是“陶渊明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句意完整,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AD;“堪”的意思是“忍受”,“吏职”为其宾语,承前省略主语“陶渊明”,意思是“他(陶渊明)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应在“吏职”后断开,排除C。本句翻译: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故选B。11.B【解析】B.“古代管理酒业的官员”第73页共73页,表述错误。祭酒是古代主管学务官员,州祭酒相当于现在的一地的教育局局长。故选B。12.A【解析】A.“他写了《归去来》之后就辞去了县职”表述错误,根据文本“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可知,他是先辞官,后写的《归去来》。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3.(1)(他)不曾拜访过这些人,所到的地方只是田家家舍以及到庐山游观罢了。(未尝,不曾;造诣,拜访;之,动词,到;唯,只是;而已,罢了。)(2)随从询问他鞋子的尺寸,他便在座位上伸出脚让(他们)度量脚的长度。(左右,随从;履,鞋子;第一个“度”,尺寸;申,同“伸”,伸出;第二个“度”,动词,度量脚的长度,)14.①《晋书》用正面描写陶潜的隐逸者形象,比如用语言描写来塑造陶潜嗜酒如痴、为人清高的形象;②对宋纤则运用侧面描写,如用太守杨宣和马岌的感叹、称颂来塑造宋纤超拔不群。参考译文:(甲)陶潜,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世人说是实录。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意译)。”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不久,朝廷征召陶渊明为著作郎,不去就职。后来他谢绝了所有州郡官的拜见。陶潜的乡亲有时备了酒邀请他,有时邀请陶潜一起喝酒坐坐。虽然不认识主人,他也很高兴丝毫没有生气的样子,喝得畅快淋漓后就回家。不曾到过(游历)别的地方,只是去一些田间家舍和庐山游玩罢了。第73页共73页,刺史王弘在元熙年间到达江州,很钦慕他,后来亲自造访。陶潜称病不见。王弘每每派人在路上等候,私下知道陶潜要往庐山,于是便派他的敌人宠通之等人带着酒,预先在半路上邀请他。陶潜一遇上酒,在野亭举杯便饮,快乐得忘记了赶路。这时王弘便出面与他相见,于是一起饮酒欢宴终日。陶潜没有鞋,王弘环顾左右命令为他做鞋。左右询问他鞋子的尺寸,他便坐着伸长脚让他们度量。以后王弘再想会见他,便在草泽山间等候。他的亲朋好友,有时带着酒菜前往陶潜住处,他也从不推辞不喝,每喝醉一次,就感觉很舒适。他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是见酒就喝,如果没酒,也可以不停的吟诵。陶潜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文集流传于世。(乙)宋纤,字令艾,敦煌效谷人也。年少时有远大的志向,沉静不与世俗之人交往,在酒泉南山隐居。研究经纬之书,跟随他学习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州郡征召他不去就职。张祚时,太守杨宣把他的画像画在阁上,进出看见就赞颂说:“什么石头作枕头,什么水流漱口,品质真高洁呀,他的身体见不到,他的名声不能求取啊。”酒泉太守马岌是高尚的人,他准备威仪,击铙敲鼓,造访他。宋纤身居高楼之内拒绝见面。马岌感叹说:“名声可以耳闻,但身形却不能看见,品德可以仰视可形体却不能一睹,我从今往后知道先生是人中的豪杰了。”第73页共73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答题技巧与精选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展开
202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精选练习题汇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查重点是文言词句的理解翻译、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命题都有一定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再有重点有侧重的进行一段时间的强化练习,要掌握文言文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文言文的“文意归纳与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题的必考题,在《考试说明》中属于“归纳内容要点”考点,是文言文整体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客观题主要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力,变为主观题之后,除了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之外,还能有效地考查考生筛选、归纳和概括的能力。一、高考语文文言文主旨把握研读高中语文文言文课本。在复习时不要轻易舍弃课本,反而还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历年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选的文段我们没有见过,但考查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也就是说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内容。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要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义,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错误。面对一篇文言文,通过整体阅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具有什么特点,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人物之的关系怎样等等。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义,那么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甚至还会张冠李戴,混淆是非(比如裴矩对炀帝和对太宗的态度)。二、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在复习和整理文言词语时,没必要将常用实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弄得眼花缭乱。比如看“见”的“见”:只须强调“见”有表“被动”的意思以及“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词性副词”即可,记准两个例子“信而见疑’’和“君既若见录”,剩下的“看见”“拜见”“召见”“会见”“见解”等跟现代汉语中的“见”都有关系,容易理解。再比如危险的“危”,学生一看到“危”便想到“险”,其实在古汉语中“危”经常做:“正直”、“高”解,例如成语“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诗歌“危楼高千尺”等。文言文如果考查“危”的“危险’,“危难’,“危害’’义项,大概学生都能掌握,只有“正直”“高”难以掌握,那么就要在复习时重点注意这些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掌握了这些不同,其他的义项基本就可以应付裕如了。第73页共73页,另外,还要归纳掌握一点基本的文言语法。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因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规律(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同,这些就不必死记硬背。而对古今差异方面(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等)应很好地掌握。有些特殊的固定句式,不妨记住。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比如“是以”“孰与”(和……相比,哪个更……)“无乃……乎”(恐怕……吧。)“得无……乎”(莫非……吧,恐怕……吧。)等。三、特定语言环境推断词义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就需要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或根据下文的语脉、文义来逆推。俗话说,宇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文言文中“言”的试题,由于侧重考理解能力,非常注重语境因素。特定语境中的词语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尤其是文言实词,由于其具有多义性,离开语境可能会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因此,多掌握一些理解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对我们进行有效的复习是会有很大帮助的。另外,还可以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例如高考题“在官清恪,未尝问私”(恪,谨慎而恭敬),成语有“恪守不渝”。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常见成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四、区分文言虚词常见用法复习虚词,要注意近几年考了哪些虚词,考的什么义项和用法,同时注意本年度要求掌握的虚词有哪些。近年的《考试说明》只要求掌握18个虚词,但虚词的范围虽小,变化很多。因此在复习中,要掌握这些虚词的词性和常见的用法,以及当它具有某种词性时可以翻译成什么。有了这种基础再去做题,一般题目都能解决。首先应明确虚词在不同词性时的特点。比如经常考试的、用法也比较复杂的虚词“以”,词性主要有介词和连词等。作为介词后面往往跟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如“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以”后跟名词性短语“一璧之故”作谓语“逆”的状语。而当它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或主谓短语,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以”后是“其无礼于晋”,是一个主谓短语,所以“以”只能是表原因的连词。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两个例句中,“以”都译为“因为”,但因为所连缀的词性不同,用法也明显不同。所以“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就须对它所连带的词语作具体分析。第73页共73页,文言文除了考实词、虚词用法外,还考查句子翻译、信息把握、文义概括等内容。但相对而言,实词虚词是基础,是根本。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五、分析归纳概括题解题思路“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筛选出来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求考生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做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归纳概括”题常见出题方法。一是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义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二是采用对某一问题提问的方式出现。对第一种,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大致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但不论是什么类型,只要认真读懂原文,理清脉络,深入思考,仔细辨析,从句间关系,条件限制,原文有无表述、表述是否恰当以及词语解释等方面人手,对照选项逐一筛选,最终就会做到去伪存真。第二种考查方式要求学生要有全面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和推理判断的能力。这中间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题干的提问点,吃透选择项的内容含义,紧紧抓住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合理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六、设题特点例析“文意归纳与概括”题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特点的归纳与概括。这里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类:①直接考查传主的形象或性格特点。如:“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崔慰祖的形象特点。”“根据文章第3段的内容,概括赵瞻云的品格特点。”②考查传主在治学、做官、为文等方面的特点。如:“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③考查传主从事的某项事业或使用的某个物件的特点。如:第73页共73页,“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二是原因的归纳与概括。要求概括传主做某事的原因或理由。如:“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作者说愚溪‘适类于予’,请概述其理由。”三是事件或角度层面的归纳与概括。题干中给出传主的某个特点,让考生归纳与概括该特点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或哪几件事。如:“作者认为佛法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选文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富弼的‘温良宽厚、正色慷慨’?试加以概括。”理清了文言文“文意归纳与概括”题的题型,也就明白了此类题的命题方向,即通常是以传主为中心,归纳与概括传主某个方面的特点或传主做某事的原因;或反过来给出传主某个方面的特点,归纳与概括此特点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或哪几件上。七、分步作答示例1.精准审题“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这个题干提供的有用信息:第一,指明了答题方向——归纳与概括的是“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第二,指出了答题有效信息区域——“第三段”;第三,提出答题的附加要求——“不超过30字”,这就要求考生对筛选的信息进行概括。2.筛选关键词找到答题的有效信息区域,筛选出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试题涉及的第三段: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这段文字很明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以“为文根柢”“中的关键词“为文”为界限,前文是讲“治学”,后文是说“为文”。而前文中又有关键词“罔不综览”“至于……”“又深于”“识议超卓”,根据这几个关键词,可以看出汪中在治学上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各种学科都有涉猎,而且又对《春秋》有精深的研究。而后半部分有关键词“根柢”“陶冶”“取则于古”“卓然成一家言”,根据这几个关键词,可以概括汪中为文的特点是从古人那里学习,不追随当代名人名家,而是自成一家。3.分点表述第73页共73页,答案要求简洁,所以尽量用四字或六字的短语来把归纳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概括。这里一定不要用文中的原话回答(除非题干要求是用原文回答),最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也可以将自己的语言与文章关键词进行组合,得出答案。比如上面一题的答案:“治学:范围广泛,学有专精。为文;取则于古,自成一家。”八、归纳概括题常见答题误区分析纵观近十年的高考文言题,“归纳概括”题一般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义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一)误用因果。这类错误是指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二)事件杂糅。这类错误是指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其他条件。(三)无中生有。这是指原文无此意,而选项中虚添了内容。如高考题第19题C项中说“(狄仁杰在劝谏时)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狄仁杰的谏劝。”这里又有两处不符合原文,即“为难”和“不得不”,高宗“为难”原文并无表述,而“高宗意乃解”一句充分说明高宗在接受谏劝时并不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一题的错误就属于无中生有。(四)颠倒是非。这类错误是指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五)词语误解。这类错误很细小,因为往往仅是一个词解错了,而其他表述完全无误。作答文言文“文意归纳与概括”题的障碍除了审题不准,找不准有效信息区域、抓不住关键词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概念区分不清和事件意识淡薄。所谓“概念区分不清”就是指有时学生分不清题目中的一些概念性的词语,比如概括传主的“形象”与“性格”特点,像“正直”既是形象特点,也可以是性格特点;但“能力非凡”则只是形象特点,而不是性格特点。再比如概括传主“为官”与“为人”的特点,“刚正不阿”“不卑不亢”既可以是为官特点,也可以是为人特点;而像“能力出众”“不辞劳苦”则只能是为官特点,而不是为人的特点。例如:“选文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富弼的‘温良宽厚、正色慷慨’?试加以概括。”参考答案就是“①对待下属:位高不骄,礼待下属;②对待皇帝:诚恳谏上,献计献策;③对待宾客:不论贵贱,一视同仁;④对待百姓:深得民心,备受爱戴。”而不是概括出具体的哪几件事情,所以分清题干中的一些概念对答题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考试的时间限制,试卷中的文言文文本一般都在650字左右,通常都是对原文进行过删减的。可以说出题者保留下来的每一个文字都是有用的,而传记类文本又通常是叙事为主,一篇文章至少保留3—4件事,而这每一件事都是从不同侧面表现传主的某一个方面的性格特征。所以在阅读这些主要事件时,一定要有从每一件事中概括出传主品质或形象特点的意识,这样才能做到答题全面。例如:“第73页共73页,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刘昌裔的主要品质。”文本的传主是刘昌裔,文本共6个小节,除了第1小节交代他的籍贯,后面以时间为顺序,依次叙述刘昌裔少年重迟好学;青年以文干边将、单船说杨琳;为官陈许从事时,檄责李纳、助上官涚守城、拒纳韩全义;担任陈许节度使时,与蔡州和平共处、回京师谢罪,一共8件事。从这8件事中可以概括出他的品质:①勤学好思;②胆识过人;③善于辞令(文辞);④顾全大局;⑤宽厚持重;⑥治军有方。如果忽略其中的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把人物的某个方面的特征遗落,从而影响答题的准确性。 考题训练解析一.(2021年高考全国Ⅰ卷)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第73页共73页,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B2.D3.B4.(1)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2)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5.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皇帝的品性好恶影响着臣子的态度,司马光认为君主需要为人正直,因为臣子会效仿君主。②目的是赞扬唐太宗善于纳谏,告诫君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成为臣子的表率。【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强宗室”是“镇天下”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故”表结果的连词,引领下文,“故”前断开,所以排除A、D;第73页共73页,“虽”为连词,经常用于句首,所以在“虽”前面断开,“皆为王”作谓语,主谓间不该断开;“遍封宗子”中“宗子”作宾语,“子”后断开;“于天下利乎”,这是疑问句,承前省略主语“此(这样做)”,独立成句。据以上分析排除C。整句话翻译为: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错误。庶务,就是指国家的各种政务。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错误。由原文“安用重法耶”可知,太宗认为没有必要使用严刑峻法,并非否认严刑峻法的作用,选项概括不准确。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患”,担心;“赇”,贿赂;“左右”,身边的人。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恶”,讨厌;“过”,过错;“佞”,谄媚。【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写作目的的能力。首先要解释“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资治通鉴》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品,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这为考生作答给出了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文对唐太宗三个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参考译文:第73页共73页,唐高祖显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这一天,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既高,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不降。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面含嘲笑着说:“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的。朕应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重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担心治安问题。太宗听说了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声,召见他询问政道,张玄素答道:“隋主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不愿意信任群臣,因此群臣恐惧,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没有敢违抗的。以一人的智慧决定天下事,即使能够做到得失相半,犯的错误也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谀奉承所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将政事分别交付给他们,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败而施以刑法或者赏赐,如果能够这样,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将他升为侍御史。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臣司马光曰: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7.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案】6.B7.①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用“惠远”“东林”两个意象,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住得无?”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第73页共73页,②尾联中“莫谩”“青云依旧”等词语,直接劝告友人不要过度沉浸在佛法当中,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青云直上,表达前途无量的勉励之意。【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B.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题干中的“含委婉劝告之意”,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诗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了什么,既要对诗句的表现手法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惠远东林住得无?”和“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两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两句诗,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二.(2021年新高考全国乙卷)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唯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节选自《通鉴经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第73页共73页,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胄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11.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答案】8.C9.B10.D11.(1)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再依法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全了大的信用啊。(2)(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当处死而情理上又值得怜悯的人,记下情况上报朝廷。【解析】第73页共73页,【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其中“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以”作谓语,“选人多诈冒资荫”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之间不能断开,可排除AD项。“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这一句中“者”的意思是“……的人”,指代前文所说“诈冒事觉”这一类人,共同作“有”的宾语,之间不可断开,而下一句“上欲杀之”,“上”指皇上,是下一句的主语,引领一个新的句子,要单独成句,可排除B。这句话的意思是:戴胄为人忠诚清廉、公平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B.“抵极刑”,极刑即死刑,“抵”意为达到,意即达到判处死刑的地步。没有尸体示众之意。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错误。根据原文“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可知,隋朝灭亡是因为皇帝无道和大臣不尽忠两个原因造成的,而不仅仅是大臣的原因。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句:“既”,已经;“断”,处理;“复断之以法”,状语后置句;“忿”,愤怒;“信”,信用。(2)关键词句:第一句省略主语;“覆视”,查看;“当”,判处;“矜”,怜悯,怜惜;“状”,情况;“可”,值得;“闻”,使……知道。参考译文:第73页共73页,戴胄为人忠诚清廉、公平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皇上愤怒地说:“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说话不算话吗?”戴胄回答说:“下令的人只是因为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为愤怒候选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杀他,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交由法律处理,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存大的信用。”皇上说:“你能够执行法律,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戴胄经常就像这次一样宁肯使李世民发怒也要秉公执法,说出来的话语像不断涌出的泉水一样,而唐太宗全部都听从了他的建议,天下再也没有冤枉的案情了。鄃令裴仁轨私下使唤看门的人,皇上很愤怒,想要斩杀他。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劝谏道:“法律,是陛下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不是陛下独有的。如今仁轨犯了轻罪却遭受极刑,臣担心其他人因此而慌乱,不知如何是好。”皇上听了很开心,免了仁轨的死罪,让乾祐担任侍御史一职。皇上对近侍大臣说:“我认为死刑极为重大,所以下令三次回奏,是打算深思熟虑的缘故。可是负责的官吏在片刻之间就完成三次回奏。另外,古代处决犯人,君主为此撤掉音乐演奏,减少膳食。我的宫庭里没有常设的音乐,然后常常为此而不吃酒肉,再者,百官断案,只依据法律条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违法,这当中怎能完全没有冤枉的呢?”(贞观五年十二月)丁亥日,皇上下诏:“判决死刑犯,二天之内要五次回奏,在外地诸州的要三次覆奏。行刑的日子,主管膳食的不许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寺不许奏乐。(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督察,依据法律应当处死而情理上又值得同情的,记下情况上报朝廷。”因此而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回奏,是指处决前一二天(两次回奏),到处决当天还要三次回奏。只有犯恶逆罪(恶逆是十恶之一)的,只要一次回奏就行了。太宗曾跟近侍大臣讨论诉讼案件,魏征说:“隋炀帝时曾发生盗窃案,隋炀帝命令於士澄逮捕窃贼,稍微牵连是非难断的,全都拷打审讯迫使服罪,总共二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全部处斩。大理寺丞张元济奇怪窃贼如此之多,试着查究他们的罪状,(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盗贼,其余都是平民百姓;(可是)(张元济)最终没敢坚持(公道)奏报(真相),把所有人都杀掉了。”皇上说:“这岂只是隋炀帝无道,那些大臣也没有尽忠。君臣全都这样,怎么能够不灭亡!你们应该以此为鉴戒!”(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13.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答案】12.D13.①本词语言多用口语,风格亲切自然,浅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语言诙谐风趣,活动生动。【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赏析能力。D第73页共73页,.“听觉”是错误的。本词词末中“听”是任凭的意思,没有听觉描写,只是从视觉上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作答时抓住本词的重点语句“来吾告汝”“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虾跳鳅舞”,可见本词并非辛词一贯的沉雄豪迈,而是清新明快的词风。明确本词的语言特色后,结合诗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并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即可。本词开篇就写到“溪边白鹭,来吾告汝”就像作者边抚摸着鹭鸶边同它谈话,并且话中称鹭鸶为“汝”“君”,告诉它要去鱼虾多的地方去捕食,要有鸿鹄之志。采用这种对话式的描写,营造出了轻松亲切的氛围。本词采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如“鱼儿”“堪数”“剩有”“来”等,这些口语的运用,不加雕饰的语言,使语言更清新自然,表达更加的直白,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即便“故国不堪回首”,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当年在金陵的宫殿,慨叹已物是人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了春日的洞庭湖景色,其中写到花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别有幽愁暗恨生(2).此时无声胜有声(3).雕栏玉砌应犹在(4).只是朱颜改(5).岸芷汀兰(6).郁郁青青【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中需要注意的字形有:“幽”“砌”“芷”。第73页共73页,202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精选汇编(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十二而孤、少有大志。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转游陇汉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以班昆弟故旧。世祖即位,公孙述称帝于蜀。援素与述同里闬,相善,以为既至当握手欢如平生,而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交拜礼毕,使出就馆,更为援制都布单衣,会百官于宗庙中,立旧交之位,礼飨官属甚盛,欲授援以封侯大将军位。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因辞归。建武四年冬,援至洛阳。见世祖曰:“天下反覆,盗名字者不可胜数。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帝甚壮之。十一年,朝臣以金城破羌之西,涂远多寇,议欲弃之。援上言,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如令羌在湟中,则为害不休,不可弃也。帝然之,于是诏武威太守,令悉还金城客民,归者三千余口。援奏为置长吏,缮城郭,开导水田,劝以耕牧,郡中乐业。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遣援率中郎将马武等,将十二郡募士及弛刑四万余人征五溪。明年春,军至临乡,遇贼攻县,援迎击,破之,斩获二千余人。(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四》,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B.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C.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D.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宾客,贵族官僚所养的勇士谋臣等门客,亦指依附于世家大族的农民。文中指后者。B.斛,一种量具,与“升、斗”同用来计量粮食的体积,三者之中“斛”的容积最小。C.长吏,指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文中指马援奏请设在金城用于安民的高级官员。D.弛刑,即弛刑徒,指解除枷锁的刑徒。除从事各种劳役外,多被迫从军、戍边。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73页共73页,马援年少有志,慷慨大方。他自小就拥有大志向,后来在陇汉间游牧的时候,显示出大丈夫气节,与人为善,尽散钱财。好之意,马援却认为此人不值得信任。B.马援理性冷静,善于识人。公孙述称帝后,隆重接待曾为同乡的马援,以示热诚友好之意,马援却认为此人不值得信任。C.马援虑事周全,富有远见。当朝臣议论放弃金城时,马援认为金城城池牢固,土地肥沃,理应坚守不弃,得到皇帝认可。D.马援忠贞爱国,老当益壮。武威将军刘尚攻打蛮夷失败,马援主动请兵,以老迈之躯率军出征五溪,第二年春大破贼兵。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援素与述同里闬,相善,以为既至当握手欢如平生,而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2)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14.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请简要说明马援辞绝公孙述、归附汉世祖的原因。【答案】10.B11.B12.B13.(1)马援平素与公孙述同乡,关系好,认为去到蜀地之后应当和平时一样握手谈欢,而公孙述拥着皇帝用的銮旗和旄骑(大肆铺设皇帝的装备与卫士),来延请马援入内。(2)马援这时已六十二岁,皇帝怜惜他年老,没有答应他。马援跨上马鞍左顾右盼,表明自己可以任用。14.①公孙述重排场,贪慕虚荣;②公孙述目光短浅,不重人才(胸襟狭小、不分轻重等均可);③汉世祖宽宏大度,有高祖之风。【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后为郡督邮”意思是后来他作了郡的督邮。省略主语“他”,“为”作谓语,“郡督邮”作宾语。故应在“后为郡督邮”之后停顿,排除A、D第73页共73页,项。“遂亡命北地”意思是于是逃亡到北地。句中“亡命”作谓语,“北地”作宾语。故应在“遂亡命北地”后断开。“遇赦”是说他适逢大赦,可单独成句,所以应在“遇赦”的前后断开。这样就排除C项。断句后,疏通语意为:后来(他)作了郡的督邮,(马援)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囚犯有重罪,马援可怜他将他放了,于是逃亡到北地。适逢大赦,于是他留下放牧,有很多宾客归附于他。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三者之中‘斛’的容积最小”错误。“斛”容量最大。根据文中“谷数万斛”“守钱虏”等信息,可知马援资财丰足,可推论“斛”不可能是容积最小的计量器具。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项,公孙述的隆重接待并非为了“以示热诚友好之意”,而是有炫耀、摆排场之意。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第一句关键点:“素”,平素;“同里闬”,同乡;“善”,动词,交好;“以为”,认为;“握手欢如平生”,和平时一样握手谈欢;“延”,延请。第二句关键点:“愍”,怜惜;“许”,答应;“援”,跨上;“顾眄”,左顾右盼。【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阅读全文,由“而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交拜礼毕,使出就馆,更援制都布单衣,会百官于宗庙中,立旧交之位,礼飨官属甚盛,欲授援以封侯大将军位”可知,公孙述过于注重排场炫耀,爱慕虚荣。由“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可知,公孙述目光短浅,不重视人才,不分轻重。由“天下反覆,盗名字者不可胜数。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可知,汉世祖宽宏大度,有高祖之风。【点睛】第73页共73页,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马援十二岁时父亲去世,年少而有大志,后来他作了郡的督邮,(马援)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囚犯有重罪,马援可怜他将他放了,于是逃亡到北地。适逢大赦,于是他留下放牧,有很多宾客归附于他。转游陇汉间,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的志气,应当在穷困时更加坚定,年老时更加壮烈。”因为从事耕作放牧,致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之后他感叹道:“凡是从农牧商业中所获得的财产,贵在能施救济于人,否则就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将财产尽分散给了兄弟和旧友。世祖即位之后,公孙述在蜀地称帝。马援平素与公孙述同乡,关系好,认为去到蜀地之后应当和平时一样握手谈欢,而公孙述拥着皇帝用的銮旗和旄骑,来延请马援入内,拜见礼毕后,让马援到馆舍中,又为马援定做了粗布单衣,在宗庙中会见百官,让他站在旧朋友的位置,掌管仪礼和宴会的官员都很多,想以封侯大将军爵位授予马援。宾客们都乐于留下,马援晓示众人说:“天下胜负未定,公孙述不殷勤礼让以迎国中有才能之士,以共商成败,反而修饰仪表穿着,像木偶一样,此人怎么能长久留住天下人才呢?”于是告辞回来。建武四年冬,马援到洛阳,见到世祖说:“天下动荡,窃取名义称号的人多如生毛。如今见到陛下您,心胸开阔气量宏大,与高祖一样,就知道帝王自然有真的了。”帝非常赞赏他的话。建武十一年,朝臣们认为金城在破羌西面,路途遥远多贼寇,建议放弃它,马援进言说,破羌以西城池多很坚固,可以依靠凭借:那里土地肥沃,便于灌溉。如果让羌族在湟中一代生活,那将会为害不止,所以不能放弃。世祖认为他说得正确,于是诏令武威太守,命令让金城的归附者悉数回去,回乡者有三千余人。马援奏请设置长吏,修缮城郭,开挖水田,劝百姓耕牧,郡中百姓愉快的从事本业。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攻打武陵五溪蛮夷,军队遭到覆灭,马援因此又请求出兵。马援这时已六十二岁,皇帝怜惜他年老,没有答应他。马搜跨上马鞍左顾右盼,表明(自己)可以任用。世祖派遣马援率领中郎将马武等人,带领十二郡招募的勇士以及弛刑徒四万多人征讨五溪。第二年春,大军到达临乡,遇贼攻县城,马援前往迎击,大破贼人,斩获二千余人。(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第73页共73页,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B.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C.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D.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族,一种说法是父族、母族、妻族的合称,夷灭三族是古代最残酷的刑罚。B.髡钳,古时的刑罚,髡是去发,钳是用铁箍束住脖子。这里指扮作一个犯罪的囚徒。C.郎中,本文中是指帝王的侍从,俸禄只有三百石,级别虽然不高,但相当荣宠。D.上客,这里指非常重要的客人或者地位很高的人;门客中地位最高的也称作上客。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布颇具才能,深得滕公好评。季布曾经率领军队多次使得刘邦处于窘境。后来刘邦召见他,授予他官职,可以看出刘邦对季布器重。B.第73页共73页,季布身处危难,得到众人保护。朱家给他穿上粗布的衣服,用一辆运输用的大牛车把他送给周氏。周氏把他买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C.季布四处躲避,惨况堪比伍员。不同的是,伍子胥对迫害他的楚国报仇雪恨;季布则成为刘邦的手下,曹丘让人写了推荐信才能见到他。D.季布名闻天下,曹丘出力不少。经过曹丘的不断宣扬,楚人中流传这样一句著名的谚语:得到季布应诺的一句话,比得到黄金还要可贵。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2)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14.刘邦为什么会赦免原本是仇人的季布?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答案】10.C11.A12.B13.(1)许多有名望的人物都称赞季布能变刚强为柔顺,朱家也因此而在当时出了名。(2)由于我到处宣扬,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14.(1)刘邦听取了滕公的进言。(2)季布为项羽卖力,是尽了他的职分,是忠心的表现。(3)刘邦赦免季布,向天下显示胸怀宽广。(4)逼迫季布,会为敌国所用。【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是一个擅长辞令、能言善辩的人,多次借重权势获得钱财。他曾经侍奉过赵同等贵人,与窦长君也有交情。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先生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其中“楚人曹丘生”“辩士”是判断句,“辩士”是对“曹丘生”的评价,中间应当断开,排除AB项;“季布”是“闻之”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第73页共73页,故选C。【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夷灭三族是古代最残酷的刑罚”错,“灭九族”才是最残酷的刑罚。九族说法一,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说法二,另一种认为是从本人算起向上五代,向下五代,共是九代为九族。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朱家”和“周氏”应该对调。原文是“季布匿濮阳周氏……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本题关键词有:(1)多:称赞;摧刚为柔:变刚强为柔顺;以:因为;名闻当世:省略句,名闻(于)当世,译为“在当时出了名。”(2)仆:我;游扬:到处宣扬;足下:您;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天下游扬足下之名”;顾:难道;距:通“拒”;之:这么;深:坚决。【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第73页共73页,首先找到刘邦赦免季布的内容,在第一段的最后,“上乃赦季布”,这就提示考生应该到上文筛选信息;接着找到刘邦赦免季布的直接原因,即前一句“待间,果言如朱家指”,意思是“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滕公上奏之后,皇上就赦免了季布,可见第一个原因是皇上听进了滕公的进言;因为滕公是按照朱家意思向皇上进言,可见朱家的意思应该也是打动皇上的原因,如“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意思是“做臣子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这说明季布是忠心之人;如“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意思是“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这说明刘邦如能赦免季布,就能显示刘邦心胸的宽广;如“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意思是“再说凭着季布的贤能,汉王朝追捕又如此急迫,这样,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要向南逃到越地去了,这种忌恨勇士而去资助敌国的举动就是伍子胥所以要鞭打楚平王尸体的原因”,由此可知,如果刘邦逼迫过急,就会把季布逼到敌国去。参考译文:季布是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周家说:“汉王朝悬赏捉拿你非常紧急,追踪搜查就要到我家来了,将军您能够听从我的话,我才敢给你献个计策;如果不能,我情愿先自杀。”季布答应了他。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运货的大车里,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卖给鲁地的朱家。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买了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朱家便乘坐轻便马车到洛阳去了,拜见了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喝了几天酒。朱家乘机对滕公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追捕他这么急迫?”滕公说:“季布多次替项羽窘迫皇上,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抓到他才干休。”朱家说:“您看季布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滕公说:“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朱家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再说凭着季布的贤能,汉王朝追捕又如此急迫,这样,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要向南逃到越地去了。这种忌恨勇士而去资助敌国的举动,就是伍子胥所以要鞭打楚平王尸体的原因了。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说:“好。”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在这个时候,许多有名望的人物都称赞季布能变刚强为柔顺,朱家也因此而在当时出了名。后来季布被皇上召见,表示服罪,皇上任命他做了郎中。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擅长辞令,能言善辩,多次借重权势获得钱财。他曾经侍奉过赵同等贵人,与窦长君也有交情。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先生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等到曹丘先生回乡,想要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介绍信,终于得到,便起程去了。曹丘先派人把窦长君的介绍信送给季布,季布接了信果然大怒,等待着曹丘的到来。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诺言。’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再说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由于我到处宣扬,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季布于是非常高兴,请曹丘进来,留他住了几个月,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送他丰厚的礼物。季布的名声之所以远近闻名,这都是曹丘替他宣扬的结果啊!第73页共73页,(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就。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寻丁父忧,归。成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索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阌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佑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敌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天祥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温州,遂移漳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厓山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B.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C.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D.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指科举时代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举进士,指参加进士考试。B.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C.勤王,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D.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73页共73页,文天祥才华出众。他二十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应对时不打草稿,一挥而就,考中状元,考官王应麟对他大为赞赏。B.文天祥堪当重任。他任湖南提刑时,与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为之动容,认为他有治理国家的能力。C.文天祥忠君爱国。长江上游告急时,他积极应诏勤王;被捕之后,拒绝张世杰的劝降并书写《过零丁洋》,以明心志。D.文天祥守节不屈。厓山被攻破后,他被元将张弘范送往京师,元朝廷劝降,他坚决不屈服,视死如归,最后从容就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3)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14.文天祥为什么不听友人劝阻,仍然入卫京师?请简要说明。【答案】10.A11.D12.C13.(1)你率领一万多乌合之众奔赴京师,这与驱赶羊群和猛虎搏斗有什么不同。(2)我不能保卫父母,却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3)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14.①国家危急,却无人应召;②以身报国,希望感召忠臣义士【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第73页共73页,句意为: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派陈继周征发州中豪杰,联合溪峒少数民族,派方兴召吉州军队前来,各路英雄都回应,聚集了一万人的军队。“郡中豪杰”是指郡中的豪杰,偏正短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D;“诸豪杰”作“皆应”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B。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识记能力。D项,“‘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错误,应该是“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项,“被捕之后,拒绝张世杰的劝降并书写《过零丁洋》,以明心志”错误,原文有“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可见,是张弘范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他拒绝了,而不是拒绝张世杰的劝降。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关键词为:(1)以:率领;乌合:乌合之众;是:这;何异:与……有什么不同。(2)捍:保卫;乃:却,竟然;叛:背叛。(3)虽:即使;董:督责;“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均为状语后置;苟:苟且;貌:名词作状语,表面上。【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并提取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根据“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可知,文天祥为国家危机,竟然没有人愿意起兵勤王而感到遗憾痛心;根据“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可知,他希望自己做个示范者,能够感召天下的忠臣义士一起前来保家卫国,这样或许可以让国家延续下去。【点睛】第73页共73页,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被提拔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原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极高的意志节操,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改变容色说:“我已经老了,综观天时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才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府。德佑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郡中豪杰群起响应,有众万人,朝廷知道后,让文天祥凭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卫。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既然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授任临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判时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气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随元军到了镇江。后来趁夜色逃到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以礼相待,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吗?”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就范。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给他。文天祥在燕京共呆了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最终不会屈服,于是把文天祥召入宫中,对他说:“你有什么心愿?”文天祥说:“我受宋朝的恩惠,做了宰相,怎么能够侍奉别的皇帝?希望赐我一死就满足了。”但是元世祖仍然不忍心赐他一死,随即让他退下。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押解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方叩拜而死。文天祥终年四十七岁。(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第73页共73页,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秦武王卒,无子,诸弟争立。魏冉最贤,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①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昭王七年,魏冉为秦相。昭王十四年,魏冉举白起,使代向寿②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虏魏将公孙喜。明年,又取楚之宛、叶。魏冉谢病免相,以客卿寿烛为相。其明年,烛免,复相冉,乃封魏冉于穰,复益封陶,号曰穰侯。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魏献河东方四百里。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昭王十九年,魏冉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乃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于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昭王三十二年,穰侯为相国,将兵攻魏,走芒卯,入北宅,遂围大梁。梁大夫须贾说穰侯曰:“臣闻魏之长吏谓魏王曰:‘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宅,此非敢攻梁也,且劫王以求多割地。王必勿听也。’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甲以上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守梁七仞之城,臣以为汤、武复生,不易攻也。夫轻背楚、赵之兵,陵七仞之城,战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地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者也。攻而不拔,秦兵必罢,陶邑必亡,则前功必弃矣。原君熟虑之而无行危。”穰侯曰:“善。”乃罢梁围。明年,魏背秦,与齐从亲。秦使穰侯伐魏,斩首四万,走魏将暴鸢,得魏三县。穰侯益封。昭王三十四年,穰侯与白起、客卿胡阳复攻赵、韩、魏,破芒卯於华阳下,取魏之卷、蔡阳、长社,赵氏观津。且与赵观津,益赵以兵,伐齐。齐襄王惧,使苏代为齐阴遗穰侯书曰:“臣闻往来者言曰‘秦将益赵甲四万以伐齐’,夫三晋③之相与也,秦之深仇也。今破齐以肥赵,不利于秦。夫齐,罢国也,以天下攻齐,如以千钧之弩决溃筴也,必死,安能弊晋、楚?……臣故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代齐矣。”于是穰侯不行,引兵而归。陶邑与秦不接,西构于魏,东连于齐。穰侯欲以通大梁,与秦为一体也。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于是魏人范睢自谓张禄先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奸说④秦昭王:“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纲、寿,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昭王于是用范睢。范睢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于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王室。于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余。穰侯卒于陶,而因葬焉。秦复收陶为郡。太史公曰:穰侯,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于羁旅之臣乎!(选自《史记·穰侯列传》,有删改)第73页共73页,注:①季君:指秦昭王二年(前305),公子壮与大臣、公子等谋反。季君,即公子壮,在争夺君位中为大臣及武王后等拥立,称号为“季君”。②向寿:时为秦将,亲韩。③三晋:指赵、韩、魏三国。④奸说:请求进说;奸,通“干”,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B.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C.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D.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卿,古代官名。秦,有客卿之官。请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故称。春秋战国时泛指在本国做官的外国人。唐代鸿胪卿亦称“客卿”。B.武安君,古代封号名。“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誉名。最早出自西周,历代国之能安邦胜敌者均可号“武安”,白起曾被秦封“武安君”,李牧亦曾被赵惠王封为“赵武安君”。“君”是卿大夫的一种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C.封邑,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的领地或食邑,以供住宿、斋戒沐浴、收取赋税,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物质奖励。被封邑的人可以在封邑范围内自由制定政策,实现自治。D.稽首,是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一种,其次曰“顿首”,再次曰“空首”,这三种拜礼均为正拜。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穰侯勇毅果敢,手段杀伐。秦武王死后拥立昭王即位,平定大臣叛乱,驱逐武王后出国,消灭了参与谋反的宗室子弟,声威一时震动秦国。B.魏冉攻城略地,战绩卓著。率军攻打魏国,夺取了河内、蔡阳等地;攻打齐国,夺取了刚、寿两城。C.魏冉四任秦相,位高权重。魏冉深受宣太后宠信,几次免相没多久即恢复相位,位高权重可见一斑。D.穰侯富于王室,权高遭妒。魏人范睢谏言免除穰侯相位,穰侯只能出关回到自己的封地,死后封地也被秦国收回改设为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宅,此非敢攻梁也,且劫王以求多割地。(2)夫齐,罢国也,以天下攻齐,如以千钧之弩决溃筴也,必死,安能弊晋、楚?14.魏冉被封为穰侯,四次为相,攻城略地,战绩卓著。这样一位权势赫赫的人物何以“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呢?请简要说明。第73页共73页,【答案】10.D11.C12.B13.(1)秦国哪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又使芒卯败逃,开进了北宅,这并不是敢于进攻魏都,而是威胁大王要求多多割让土地。(2)齐国是个势单力薄的疲弱之国,率领天下诸侯的兵力攻打齐国,就如同用千钧强弓去冲开溃烂的痈疽,齐国必亡无疑,怎么能使三晋和楚国削弱呢?14.(1)他凭着自己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擅权于诸侯”,“富于王室”,对秦王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2)他假秦国的武力专注于讨伐魏、齐等其他国家,但是目的都是为了“以广其陶邑”,经营自家的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这是与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王着眼于统一中国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3)魏人范睢进谗言,使秦昭王幡然醒悟。因而,穰侯的垮台具有必然性。【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乱”做“诛”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C;“威”做“振”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B。故选D。句子翻译:他曾经平定了季君公子壮及一些大臣们的叛乱,并且把武王后驱逐到魏国,把昭王的那些兄弟中有图谋不轨的全部诛灭,魏冉的声威一时震动秦国。当时昭王年纪还轻,宣太后亲自主持朝政,让魏冉执掌大权。【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被封邑的人可以在封邑范围内自由制定政策,实现自治”错误,被封邑的人只能在封邑范围内制定一些不违背国家利益的政策。故选C。第73页共73页,【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项,“攻打齐国,夺取了刚、寿两城”错误,由原文“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可知,“欲”,想要,并非事实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夫秦何厌之有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夫秦有何厌哉”。厌:满足。走:使……败逃。且:而是。劫:威胁。(2)夫齐,罢国也:判断句,“也”表判断。罢:通“疲”,疲弱。以:率领。安:怎么。弊:使……削弱。【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由原文“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可知,当时昭王年纪还轻,宣太后亲自主持朝政,让魏冉执掌大权;由原文“于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可知,当时,穰侯私家的豪富,超过了国君之家。由此可知,他凭着自己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擅权于诸侯”,“富于王室”,对秦王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由原文“陶邑与秦不接,西构于魏,东连于齐。穰侯欲以通大梁,与秦为一体也。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可知,陶邑跟秦国不接壤,向西连接魏国,向东连接齐国,魏冉一直想打通大梁,让陶邑跟秦国本土连成一体。秦昭王三十六年(前271年),当时相国魏冉与客卿灶商议,要攻打齐国夺取刚、寿两城,借以扩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由此可知,他假秦国的武力专注于讨伐魏、齐等其他国家,但是目的都是为了“以广其陶邑”,经营自家的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这是与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王着眼于统一中国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由原文“范睢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于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王室。于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可知,范雎向秦昭王阐明宣太后在朝廷内专制,魏冉在外事上擅权,泾阳君、高陵君等人则过于奢侈,以致比国君之家富有。这使秦昭王幡然醒悟,就免掉魏冉的相国职务,责令泾阳君等人都一律迁出国都,到自己的封地陶邑去。由此可知,魏人范睢进谗言,使秦昭王幡然醒悟。因而,穰侯的垮台具有必然性。第73页共73页,【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翻译:穰侯,是秦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弟弟。自从惠王、武王时起就有官职为国家做事了。秦武王死后,没有儿子,他的弟弟们争相继承王位。魏冉最善良,有能力拥立昭王。昭王即位后,便任命魏冉为将军,卫戍咸阳。他曾经平定了季君公子壮及一些大臣们的叛乱,并且把武王后驱逐到魏国,把昭王的那些兄弟中有图谋不轨的全部诛灭,魏冉的声威一时震动秦国。当时昭王年纪还轻,宣太后亲自主持朝政,让魏冉执掌大权。昭王七年,魏冉担任秦国宰相。昭王十四年(前293),魏冉举用白起为将军,派他代替向寿领兵攻打韩国和魏国,在伊阙战败了它们,俘虏了魏将公孙喜。第二年,又夺取了楚国的宛、叶两座城邑。此后,魏冉托病免职,秦王任用客卿寿烛为丞相。第二年,寿烛免职,又起用魏冉任丞相,于是在穰地赐封魏冉,后来又加封陶邑,称为穰侯。穰侯受封的第四年,担任秦国将领进攻魏国。魏国被迫献出河东方圆四百里的土地。其后,又占领了魏国的河内地区,夺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余座。昭王十九年,魏冉再度任秦国丞相后,第六年上便免职了。免职后二年,第三次出任秦国丞相。在第四年时,派白起攻取了楚国的郢都,秦国设置了南郡。于是赐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是穰侯所举荐的将军,两人关系很好。当时,穰侯私家的豪富,超过了国君之家。第73页共73页,秦昭王三十二年(前275年),魏冉任相国,带兵进攻魏国,使魏将芒卯战败而逃,进入北宅,随即围攻大梁。魏国大夫须贾劝说魏冉道:“我听魏国的一位长吏对魏王说:‘秦国哪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又使芒卯败逃,开进了北宅,这并不是敢于进攻魏都,而是威胁大王要求多多割让土地。大王切勿接受它的要求。’我听说魏国已经调集了全部上百个县的精兵良将来保卫大梁,我认为不少于三十万人。以三十万的大军来守卫七丈高的城垣,我认为即使商汤、周武王死而复生,也是难以攻下的。轻易的背着楚、赵两国军队,要登七丈高的城垣,与三十万大军对垒,而且志在必得,我看从开天辟地以来直到今天,是不曾有过的。攻而不克,秦军必然疲惫不堪,陶邑一定要丧失,那就会前功尽弃了。希望您仔细考虑围攻大梁这件事而不要使自己的行动冒险。”穰侯说:“好。”于是停止攻梁。第二年,魏国背离了秦国,同齐国合纵交好。秦王派穰侯进攻魏国,斩敌四万人,使魏将暴鸢战败而逃,取得了魏国的三个县。穰侯又增加了封邑。秦昭王三十四年,魏冉与白起、客卿胡阳再次攻打赵国、韩国和魏国,在华阳城下,大败芒卯,夺取了魏国的卷、蔡阳、长社,赵国的观津。而且把观津还给了赵国,并且给赵国增加了兵力,让赵去攻打齐国。齐襄王惧怕被伐,就让苏代替齐国暗地里送给魏冉一封信说:“我听来往人们传说‘秦国将要给赵国增援四万士兵来攻打齐国’,韩、赵、魏三国友好结盟,这是秦国的深仇大敌。现在要战败齐国会使赵国强盛起来,显然对秦国不利其实,齐国是个势单力薄的疲惫之国,调集天下诸侯的兵力攻打齐国,就如同用千钓强弓去冲开溃烂的痈疽,齐国必亡无疑,怎么能削弱三晋和楚国呢?……所以我才说秦国精明而谙熟谋略,魏冉机智而精通军事,肯定不会给赵国四万士兵让他攻打齐国了。”于是魏冉不再进军,领兵回国了。陶邑跟秦国不接壤,向西连接魏国,向东连接齐国,魏冉一直想打通大梁,让陶邑跟秦国本土连成一体。秦昭王三十六年(前271年),当时相国魏冉与客卿灶商议,要攻打齐国夺取刚、寿两城,借以扩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这时有个魏国人叫范雎自称张禄先生,讥笑魏冉竟然越过韩、魏等国去攻打齐国,他趁着这个机会请求劝说秦昭王:“穰侯越过韩、魏两国去进攻齐国纲寿,这不是好计策。出兵少不能损伤齐国,出兵多则会损害秦国。”秦昭王于是任用了范雎。范雎向秦昭王阐明宣太后在朝廷内专制,魏冉在外事上擅权,泾阳君、高陵君等人则过于奢侈,以致比国君之家富有。这使秦昭王幡然醒悟,就免掉魏冉的相国职务,责令泾阳君等人都一律迁出国都,到自己的封地陶邑去。魏冉走出国都关卡时,载物坐人的车子有一千多辆。魏冉死在陶邑,就葬在那里。秦国收回陶邑设为郡。太史公说:穰侯是秦昭王的亲舅舅。秦国之所以能够向东扩张领土,削弱诸侯,曾经称帝于天下,各国诸侯无不俯首称臣,这当是穰侯的功劳。等到显贵至极豪富无比之时,一人说破,便屈居下位,权势被夺,忧愁而死,何况那些寄居异国的臣子呢!(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第73页共73页,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征署彭城王元勰法曹参军,甚见重。尚书令王肃曾于省中咏《悲平城》诗,勰甚嗟其美,欲使肃更咏,乃失语云:“王公吟咏情性,声律殊佳,可更为诵《悲彭城》诗乎?”肃因戏勰云:“何意《悲平城》为《悲彭城》也?”勰有惭色。莹在座,即云:“所有《悲彭城》,王公自未见耳。”肃云:“可为诵之。”莹应声云:“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肃甚嗟赏之。勰亦大悦,退谓莹曰:“即定是神口。今日若不得卿,几为吴子所屈。”莹以文学见重,常语人云:“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孝昌中,于广平王第掘得古玉印,敕召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令辨何世之物。莹云:“此是于阗国王晋太康中所献。”乃以墨涂字观之,果如莹言,时人称为博物。累迁国子祭酒,及出帝登阼,莹以太常行礼,封文安县子。稍以功迁仪同三司,进爵为伯。薨,赠尚书左仆射、司徒公、冀州刺史。(节选自《魏书·祖莹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B.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C.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D.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以命归之/必尽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士,官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专掌经学教授。B.登阼,即位。阼是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天子即位时践阼升殿,故借指帝位。C.伯,古代被君主封赏的五等爵位的第三等,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位高之人专用,后世也指有封爵的大官或大夫之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祖莹勤奋好学,酷爱读书。他日夜苦读,父母怕他生病,但阻止不了,他常等父母睡下,偷偷地燃火读书,并遮盖窗户,后被发觉,因此深得赞誉。B.祖莹才思敏捷,处变不惊。元勰想让王肃再吟咏一遍《悲平城》,由于说错名字而觉惭愧,祖莹随机应变当即诵读《悲彭城》,王肃惊叹,元勰大喜。C.祖莹以文见长,世人看重。他在文章创作方面有着独到之处,认为写作必须自出匠心,成一家风骨,不能随便与他人一起探讨,以防文章失去个性。D.祖莹博闻强识,辨物准确。皇帝下诏让祖莹与李琰之辨别所挖宝印为何世之物,祖莹说是于阗国王在晋太康时献给皇上的礼物,经验证,果如其言。第73页共73页,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2)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征署彭城王元勰法曹参军,甚见重。14.祖莹博学多才,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其具体表现。【答案】10.C11.D12.C13.(1)中书监高允常常赞叹说:“这青年的才能和器局,不是诸生所能赶得上的,终将有远大前途。”(2)祖莹凭借才学名声被任命为太学博士,被征召为彭城王元勰的法曹参军,很受器重。14.①祖莹讲学误拿《曲礼》,能口诵《尚书》三篇,不漏一字;②高祖令他诵背五经章句并讲述大义,听后赞赏不已;③祖莹诵读《悲彭城》,替元勰解困;④祖莹能够准确识别古代玉印。【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士有穷厄命途多舛者”中,“士”是主语,之前断开,排除AD;“时亦以此多之”中,“时”表时间状语,之前断开,排除AB。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祖莹性情豪爽,气节很高,处境困窘失意、命运充满不顺屡受挫折的士大夫,都会托命于他,他必然会尽力关怀救助,当时人也因此夸奖他”。故选C。【11题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后世也指有封爵的大官或大夫之死”错误,大夫的死为“卒”。帝王崩,诸侯薨,士不禄,大夫卒,庶人死。故选D。【12题详解】第73页共73页,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C项,“不能随便与他人一起商榷”错误,原文指写作不能和别人求同。原文“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意思是“文章必须自出匠心,成一家风骨。生活经历不同,怎么能会同别人有一样的风格呢?”故选C。1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1)中“每”,常常;“才器”,才能和器局;“远至”,远大前途。(2)中“拜”,授予官职;“征署”,征召担任;“见”,表被动,被。【14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意思是“博士十分着急地催促他去讲课,忙乱中祖莹误把同房间学生李孝怡的《礼》拿到讲台上去了。博士十分严厉,祖莹不敢回去换书,于是只好把《礼》放在前面,背诵《尚书》里三篇文章,竟不漏一字”,即祖莹讲学误拿《曲礼》,能口诵《尚书》三篇,不漏一字;“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意思是“后来高祖听说此事,召他入内宫,要他诵背五经章句,并讲述大义,皇帝赞叹不已”,即高祖令他诵背五经章句并讲述大义,听后赞赏不已;“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意思是“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即祖莹诵读《悲彭城》,替元勰解困;“孝昌中,于广平王第掘得古玉印,敕召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令辨何世之物。莹云:‘此是于阗国王晋太康中所献。’乃以墨涂字观之,果如莹言,时人称为博物”,意思是“孝昌年间,在广平王府第挖得古代玉印,皇帝下诏让祖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去辨别它是什么时代的东西。祖莹说:‘这是于阗国王在晋朝太康年间献给皇上的礼物。’于是用墨涂字验看,果然像祖莹所说那样,当时人称赞他博闻多识”,即祖莹能够准确识别古代玉印。【点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参考译文:第73页共73页,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遒县人。祖莹刻苦好学,沉湎于书籍之中,夜以继日,父母担心他会读出病来,想禁止他苦读却禁止不了。他经常在炭灰之中藏着火种,赶走仆人,等父母睡觉之后,偷偷地燃火读书,用衣被遮住窗户,以防泄漏光亮,被家人发觉。由此他的声誉更高了。中书监高允常常赞叹说:“这青年的才能和器局,不是诸生所能赶得上的,终将有远大前途。”当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授《尚书》,选他为都讲。学生们全部集合,祖莹晚上读书太劳累了,竟不知天亮了。博士十分着急地催促他去讲课,忙乱中祖莹误把同房间学生李孝怡的《礼》拿到讲台上去了。博士十分严厉,祖莹不敢回去换书,于是只好把《礼》放在前面,背诵《尚书》里三篇文章,竟不漏一字。讲完之后,李孝怡感到惊异,向博士说明了原委,学中师生全都大为惊奇。后来高祖听说此事,召他入内宫,要他诵背五经章句,并讲述大义,皇帝赞叹不已。祖莹凭借才学名声被任命为太学博士,被征召为彭城王元勰的法曹参军,很受器重。尚书令王肃曾经吟咏一首《悲平城诗》,彭城王元勰很是叹赏其文辞优美,想让王肃再吟咏,却失口说:“王公您吟咏情性,词语声律,都特别优美,是不是可以再吟一遍《悲彭城诗》?”王肃就开玩笑说:“怎么《悲平城》变成了《悲彭城》了?”元勰面有惭愧之色。祖莹当时在座,就说:“有《悲彭城》,只不过是王公您没有见过。”王肃说:“可以为我们读一读。”祖莹应声诵读:“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王肃听罢,很是惊叹赞赏。元勰也大为高兴,回来对祖莹说:“你真是神嘴啊。今天若不是你,我差点被吴子所压服。”祖莹以文学为世人所重,他常对人说:“文章必须自出匠心,成一家风骨。生活经历不同,怎么能会同别人有一样的风格呢?”祖莹性情豪爽,气节很高,处境困窘失意、命运充满不顺屡受挫折的士大夫,都会托命于他,他必然会尽力关怀救助,当时人也因此夸奖他。孝昌年间,在广平王府第挖得古代玉印,皇帝下诏让祖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去辨别它是什么时代的东西。祖莹说:“这是于阗国王在晋朝太康年间献给皇上的礼物。”于是用墨涂字验看,果然像祖莹所说那样,当时人称赞他博闻多识。他多次升迁后担任国子祭酒,等到出帝登基,祖莹以太常卿的身份主持大礼,被封为文安县子。渐渐地因功迁升仪同三司,晋封为伯爵。他去世以后,朝廷追赠他为尚书左仆射、司徒公、冀州刺史。(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举正字伯仲,幼嗜学,厚重寡言。以父荫补秘书省校书郎。进士及第,授知伊阙、任丘县。三迁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修《三朝宝训》,同修起居注,擢知制诰。其妻父陈尧佐为相,改龙图阁待制。尧佐罢,以兵部郎中复知制诰,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前一日,吏有驰报者,举正方燕居斋舍,徐谓吏日:“安得漏禁中语?”既入谢,仁宗曰:“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时陕西用兵,吕夷简以宰相判枢密院,举正曰:“判名重,不可不避也。”乃改兼枢密使。迁给事中。御史台举李徽之为御史,举正友婿也,格不行。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许州。光化军叛卒转寇傍境,而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皇佑初,拜御史中丞,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固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又曰:“先朝用人,虽守边累年者,官止遥郡刺史。第73页共73页,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感赖焉命前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思泽所以未宣民族所以未瘳者职此敌也。”居半岁,免位复为宣徽使。家居凡七上疏。及狄青为枢密使,又言青出兵伍不可为执政,力争不能夺,因请解言职。帝称其得风宪体,遣赐就第,赐白金三百两,除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入兼翰林侍读学士。每进读及前代治乱之际,必再三讽谕。卒,赠太子太保,谥安简。文章雅厚如其为人,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选自《宋史.王举正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B.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C.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D.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文中指王举正凭借父辈功劳做官。B.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C.知制诰,文中是指我国古代的官名。一般负责起草诏令,不同的朝代其职权有所不同。D.礼部,我国古代官署名,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军需、俸禄等事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举正严守规则,批评属吏。王举正再次担任知制诰,同时授予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有属吏提前一天骑快马来通报消息,王举正批评属吏泄露宫中消息。B.王举正公正严明,一视同仁。昌夷简以宰相身份兼管枢密院,王举正认为不合适,建议政任枢密使;御史台举荐李徽之,王举正没有因为他是友人的女婿而通过。C.王举正不畏权贵,仗义执言。王举正指责张尧佐才能平庸.攀附权贵,身居要职,使贤良土大夫无法得到激励;张尧佐复任宣徽使,王举正闲居在家七次上疏。D.王举正格守职责,为文雅厚。王举正力谏狄青不可担任执政而未果,请求免除自己谏官职务;人宫侍读时借前代治乱事例委婉劝读;文如其人典雅纯厚,著作颇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第73页共73页,(1)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2)光化军叛卒转寇傍境,而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14.皇帝为什么赏赐王举正白银三百,并升任其官职?请简要分析。【答案】10.A11.D12.B13.(1)你不在意进取,从来没有因为私事向朝廷请求,因此破格任用你。(2)光化军叛乱士兵到处侵扰邻近州境,许州士兵有阴谋起事响应的,王举正暗中逮捕为首作恶的人,斩了他们。14.王举正在御史中丞任上,前后多次反对授予张尧佐使职,并评论朝廷用人情况。极力反对狄青执政。被皇帝认为尽到了言官职责。【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观察本段文字,理解难度较大,可采用排除法。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区分点主要在三个地方,第一处区分点是断句在“得人”前还是在其后,第二处区分点是断句在“能否”前还是在其后,第三处区分点是断句在“不终”前还是在其后。相较而言,第二处和第三处容易做出判断。第二处,“能否”不能和“生民”结合,所以应在“能否”后断开。排除B、D。“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是两个对举关系的句子,表达相似的意思,因此应在“不终”前断开。排除C。译文:现在所任用的并不都是得力的人,然而限期等待升迁,那么以后对有功的人用什么来鼓励呢?而且转运使考察官吏是否有能力,百姓的喜乐与忧虑都依赖他。任命刚刚下达就多次更改,不到一年就两次改变,恩泽之所以未能宣扬,民生疾苦之所以未能消除,主要是这个原因。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第73页共73页,D项,“掌管国家的……军需、俸禄”错,“军需、俸禄”属户部管。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项,“建议改任枢密使”错,王举正只认为“吕夷简以宰相判枢密院”不合适,并没有建议改任枢密使,是朝廷改任吕夷简为枢密使。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恬,恬淡,不意;干,求取,请求;不次,破格;状语后置句“干朝廷以私”。(2)转,到处;寇,侵扰;起,起事;潜,暗中,暗地里。【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只要找到文章相关答题区域,读懂相关内容,即可写出答案。由文中“帝称其得风宪体,遗赐就第,赐白金三百两”可知,皇帝赏赐王举正是因为他担任谏官十分称职,因此,答案的整理应该是和王举下向皇上进谏有关。梳理前文内容可知,“‘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固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又曰:……”“及狄青为枢密使,又言青出兵伍不可为执政,力争不能夺,因请解言职”为答案区间。前一条可概括为“王举正在御史中丞任上,前后多次反对授予张尧佐使职,并评论朝廷用人情况”第二条可概括为“极力反对狄青执政”,再加上赏赐前皇帝给出的原因“尽到了言官的职责”。【参考译文】王举正字伯仲,自幼酷爱学习,稳重而沉默寡言。凭借父荫补为秘书省校书郎。考中进士、任伊阙、任丘知县,三次升职后担任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编写《三朝实训》,第73页共73页,同时编写起居注,提拔为知制诰。岳父陈尧佐任宰相,王举正改任龙图阁待制、陈尧佐被罢免宰相,王举正以兵部郎中身份又任知制诰,授予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任前一天,有属吏快马前来报告,王举正正在书房闲坐,慢慢地对属吏说:”怎能泄露宫廷中的话?”后来王举正入宫谢恩,仁宗说:“你不在意进取,从来没有因为私事向朝廷请求,因此破格任用你。”当时陕西有战争,吕夷简以宰相身份兼管枢密院,王举正说:“判的名号太重,是不能不回避的。”于是改为兼任枢密使。王举正升任给事中。御史台推荐李徽之任御史,李徽之是王举正友人的女婿,王举正不予通过。王举正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的身份担任许州知州。光化军叛乱士兵到处侵扰邻近州境,许州士兵有阴谋起事响应的,王举正暗中速捕为首作恶的人,斩了他们。皇佑初年,王举正担任御史中丞,上奏说:“张尧佐是平庸的人,攀附妃子家,一天之内兼领四使,使得对贤士大夫无从鼓励。”朝廷没有回复,王举正因而留在班位在朝廷上谏诤,朝廷于是削夺张尧佐宣徽、景灵二使的职务。又说:“先朝用人,即使多年镇守边境的,官职只到偏远州的刺史。现在所任用的并不都是得力的人,然而限期等待升迁,那么以后对有功的人用什么来鼓励呢?而且转运使考察官吏是否有能力,百姓的喜乐与忧虑都依赖他。任命刚刚下达就多次更改,不到一年就两次改变,恩泽之所以未能宣扬,民生疾苦之所以未能消除,主要是这个原因。”过了半年,张尧佐重新担任宣徽使。王举正闲居在家共七次上疏。狄青担任枢密使时,王举正又上奏说狄青出身军队不能担任宰相,力争而未能改变,因而请求解除谏官职务,皇帝称赞他得到了谏诤之职的根本,派遣使臣到他的府第赏赐,赐白银三百两,授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河南府知府的官职,入朝兼任翰林侍读学士,每次进宫侍读涉及前代治乱的时候,必定再三委婉劝说。去世,赠官太子太保,谥号安简,文章典雅纯厚如同他的为人,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阎毗,榆林盛乐人也。祖进,魏本郡太守。父庆,周上柱国、宁州总管。毗七岁,袭爵石保县公,邑千户。及长,仪貌矜严,颇好经史。受《汉书》于萧该,略通大旨。能篆书,工草隶,尤善画,为当时之妙。周武帝见而悦之,命尚清都公主。宣帝即位,拜仪同三司,授千牛左右。高祖受禅,以技艺侍东宫,数以雕丽之物取悦于皇太子,由是甚见亲待,每称之于上。寻拜车骑,宿卫东宫。上尝遣高颎大阅于龙台泽,诸军部伍多不齐整,唯毗一军,法制肃然。颎言之于上,特蒙赐帛。俄兼太子宗卫率长史,寻加上仪同。太子服玩之物多毗所为及太子废毗坐杖一百与妻子俱配为官奴婢后二岁放免为民炀帝嗣位,盛修军器,以毗性巧,请练旧事,诏典其职。寻授朝请郎。毗立议,辇辂车舆,多所增损,语在《舆服志》。擢拜起部郎。帝尝大备法驾,嫌属车太多,顾谓毗曰:“开皇之日,属车十有二乘,于事亦得。今八十一乘。朕欲减之,从何为可?”毗对曰:“今宪章往古,大驾[注]依秦,法驾依汉,小驾依宋,以为差等。”帝曰:“何用秦法乎?大驾宜三十六,法驾宜用十二,小驾除之。”长城之役,毗总其事。及帝有事恒岳,诏毗营立坛场。寻转殿内丞,从幸张掖郡。高昌王朝于行所,诏毗持节迎劳,遂将护入东都。寻以母忧第73页共73页,去职。未期,起令视事。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毗督其役。明年,兼领右翊卫长史,营建临朔宫。及征辽东,以本官领武贲郎将,典宿卫。时众军围辽东城,帝令毗诣城下宣谕,贼弓弩乱发,所乘马中流矢,毗颜色不变,辞气抑扬,卒事而去。从帝征辽东,会杨玄感作逆,帝班师,兵部侍郎斛斯政奔辽东,帝令毗率骑二千追之,不及。政据高丽栢崖城,毗攻之二日,有诏征还。从至高阳,暴卒,时年五十。帝甚悼惜之,赠殿内监。(选自《隋书·阎毗传》,有删改)[注]“大驾”“法驾”“小驾”都是天子出行的不同等级的车驾。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服玩之/物多毗所为/及太子废/毗坐杖一百与妻子/俱配为官奴婢/后二岁/放免为民/B.太子服玩之物/多毗所为/及太子废/毗坐杖一百与妻子/俱配为官奴婢/后二岁/放免为民/C.太子服玩之/物多毗所为/及太子废/毗坐杖一百/与妻子俱配为官奴婢/后二岁/放免为民/D.太子服玩之物/多毗所为/及太子废/毗坐杖一百/与妻子俱配为官奴婢/后二岁/放免为民/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篆书,书体。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隶书和草书等,汉字的形体逐渐演变。B.仪同三司,官名。始于东汉。本意指非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而给予与三公同等的待遇。C.受禅,原指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后来王朝更替,也常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D.母忧,也叫“丁外忧”,指母亲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阎毗爱好读书,多才多艺。他出身官员家庭,长大后喜欢经史,从师学习《汉书》;他擅长草书、隶书,尤其善于绘画,是当时的妙手。B.阎毗治军有方,获得赏赐。他负责太子的警卫工作,大阅兵时大多队伍不整齐,只有他的队伍严肃认真,皇帝得知这个情况后,特别给他赏赐。C.阎毗深受信任,奉命平叛。朝廷让他负责一些重要事务,如总管长城劳役、营造坛场等;他奉命率军追赶叛逃的杨玄感和斛斯政,没有结果。D.阎毗临危不惧,完成使命。朝廷军队围攻辽东城,皇帝派他去宣读诏令,敌人发乱箭,击中他所乘的马,他毫无惧色,完成使命后才离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数以雕丽之物取悦于皇太子,由是甚见亲待,每称之于上。(2)盛修军器,以毗性巧,谙练旧事,诏典其职。14.隋炀帝对天子车驾的属车持什么态度?最后怎么处理?请简要分析。第73页共73页,【答案】10.D11.D12.C13.(1)多次拿装饰华丽的物品向皇太子索取欢心,因此很受亲近优待,太子经常在皇帝面前称赞他。(2)大力整治军用器具,因为阎毗心思灵巧,熟悉以前的典章制度,下诏让他担任他以前的职位(或下诏恢复他的职位)。14.隋炀帝要削减属车,想找依据,听完阎毗的分析后,决定不按以前的制度,皇帝各个等级的车驾都减少或不用属车。【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太子服饰器用玩赏的物品,多是阎毗购置。等到太子被罢免,阎毗判罪杖打一百棍,和妻子儿女都被发配为官府的奴婢。两年后,赦免释放为平民。“物”,名词,意思是物品;“太子服玩之物”是偏正短语,意思是太子服饰器用玩赏的物品,在句中做主语,由此排除AC项;“坐杖一百”从语意上看,意思是判罪杖打一百棍,与前面主语“毗”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从其后应该断开,排除B项。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D项,“母忧,也叫‘丁外忧’”错。“丁外忧”不是指母亲的丧事,应该是指父亲的丧事;“母忧”也叫“丁内忧”。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C项,“他奉命率军追赶逃叛的杨玄感和斛斯政”错,原文是“兵部侍郎斛斯政奔辽东,帝令毗率骑二千追之”,可见他追赶的叛军中没有杨玄感。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73页共73页,本题得分点有:(1)数,多次;“取悦于皇太子”,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皇太子取悦”;见,表被动;每,经常。(2)盛,大力;以,因为;谙,熟悉;典,担任、掌管。【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隋炀帝对属车的态度体现在文中他与阎毗关于皇帝属车的问答之中。依据“帝尝大备法驾,嫌属车太多”,可知隋炀帝嫌皇帝的属车太多;依据“顾谓毗曰……朕欲减之,从何为可?”可知隋炀帝要削减属车,想找依据;依据隋炀帝说的“何用秦法乎?”,可知他决定不按以前的制度;再依据隋炀帝说的“大驾宜三十六,法驾宜用十二小驾除之”,可知他想让皇帝各个等级的车驾都减少或不用属车。根据以上分析,隋炀帝对天子车驾的属车持要减少的态度,最后他坚持自己的观点,决定不按以前的制度,皇帝各个等级的车驾都减少或不用属车。【点睛】文言文翻译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参考译文:第73页共73页,阎毗,榆林盛乐人。祖父阎进,后魏本郡太守。父亲阎庆,周上柱国、宁州总管。阎毗七岁时,继承爵位石保县公,封邑一千户。等到长大,外表庄重严肃,很喜欢经史。向萧该学习了《汉书》,通晓大要。能写篆书,擅长草书和隶书,尤其善于绘画,是当时的妙手。周武帝见到阎毗,很喜欢他,命娶清都公主为妻。周宣帝即位,拜授仪同三司,任千牛左右。高祖受禅,阎毗凭借才艺侍候太子,多次拿装饰华丽的物品向皇太子索取欢心,因此很受亲近优待,太子经常在皇帝面前称赞他。不久拜任车骑,担任太子的警卫。皇帝曾经派高颎在龙台泽进行大阅军,各军队伍多不整齐,只有阎毗一军,法令制度严肃认真。高颎把这些告诉了皇帝,阎毗特别受到丝帛赏赐。不久兼任太子宗卫率长史,不久升任上仪同。太子服饰器用玩赏的物品,多是阎毗购置。等到太子被罢免,阎毗判罪杖打一百棍,和妻子儿女都被发配为官府的奴婢。两年后,赦免释放为平民。隋炀帝继位,大力整治军用器具,因为阎毗心思灵巧,熟悉以前的典章制度,下诏让他担任他以前的职位。不久拜任朝请郎。阎毗建议,帝王的车舆、车轿等,多有增加或减少,事见《舆服志》。提升为起部郎。皇帝曾经大力装备天子车驾,嫌从行的侍从车辆太多,回头对阎毗说:“开皇时期,出行的侍从车有十二辆,事情也就办了。现在侍从车八十一辆。我想减少它,依据什么才能行呢?”阎毗回答说:“现在制度依照从前(皇帝出行,车辆规模有三种),大驾依照秦朝,法驾依照汉朝,小驾依照宋制,以此为等差。”皇帝说:“哪里用得上秦朝的制度呢?大驾适合三十六辆,法驾适合用十二乘,小驾去掉不用。”长城的劳役,阎毗总管事务。等到皇帝在恒岳祭祀,下令阎毗营造举行祭祀大典的坛场。不久改任殿内丞,跟从皇帝到张掖郡。高昌王在皇帝巡行地朝拜,诏令阎毗举着符节迎接慰劳,就准备护送他们进入东都。不久因守母丧离开职位。不到一年,命令派他就职治事。皇帝准备发动辽东战役,从洛口开水渠,到达涿郡,用作运粮的水路。阎毗总督这次劳役。第二年,兼任右翊卫长史,营造临朔宫。等到征战辽东,以现任官职兼任武贲郎将,主管皇帝的侍卫工作。当时各路军队围攻辽东城,皇帝命令阎毗到城下宣读诏令,敌人的弓箭乱放,阎毗所乘坐的马中了流箭,阎毗脸色不变,语气高低有节奏,完成这事才离开。跟从隋炀帝征战辽东,遇上杨玄感造反,皇帝回师,兵部侍郎斛斯政逃奔辽东,隋炀帝命令阎毗率领二千骑兵追赶他,没赶上。斛斯政占据高丽的柏崖城,阎毗攻打了两天,诏令阎毗回师。跟从皇帝到高阳,突然去世,时年五十岁。皇帝对阎毗的死深感哀悼痛惜,赏给殿内监的官位。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本一:宣宗宣德元年,礼部进《籍田仪注》,上观之,谓侍臣曰:“先王制籍田,天子率公御躬秉耒耜,贵有实心耳。不然,三推五推,何益于事!”待臣曰:“先王制礼有本有文,苍生之福也。”户部奏青州借官粮赈饥,乞复勘,然后给。上曰:“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第73页共73页,三年六月,上谕朝臣:“贪浊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末,今更甚。太宗尝数疾不视朝,扈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杨荣曰:“当是时,惟方宾有贪名。”上即顾荣问:“今日贪者谁甚?”对曰:“莫甚刘观。”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现去谁代观者士奇曰:“通政使顾佐廉公有威。”荣曰:“佐为京尹,禁防下吏,政清弊革。”上喜曰:“顾佐乃能如是!”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寻下观狱。上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上曰:“户口之盛衰,足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汉武末年乃悔轮台,炀帝遂以亡国,玄宗卒至播迁,皆足为世大戒。”九月庚戌朔,驻跸蓟州,进州官谕之曰:“此汉渔阳郡也。昔张堪为政,民有乐不可支之谣,尔曹勉之!”又进者老谕曰:“今岁丰稔,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四年春,上召大学士杨薄渝曰:“朕每念创业难,守成不易,夙夜倦倦。今幸百姓稍安,顾祸乱生于不虞。迩来群臣好进谀辞,令人厌闻,卿宜勉辅朕。”薄顿首谢:“臣不敢忘报。上曰:“直箴朕过,报朕多矣。”溥又顿首谢曰:“直言求之非难,受之为难。“上曰:“然。”(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宜致治》)文本二:赞曰: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仓庾充羡,闾阎乐业。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选自《明史·本纪九》)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第73页共73页,B.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C.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D.士奇曰/风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务本/顾观去/谁代观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宣宗,明朝皇帝朱瞻基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的名号。B.籍田,天子率臣子亲自耕田的典礼,又指天子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文指后者。C.庚戌朔,指庚戌日初一这天。这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纪日法相同。D.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也用来指平民居住的地区,文中代指百姓。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永乐末年,一些官员公开行赠受贿,贪腐之风盛行。杨士奇和杨荣一致认为顾佐廉正有威名,可以取代刘观,这与明宣宗的想法不谋而合。B.汉武帝和隋炀帝,或穷兵黩武,或大兴土木,致使户口衰减,国家动荡,甚至社稷覆亡,明宣宗认为他们都是后世治世的鉴戒。C.汉代的张堪担任渔阳郡太守时,百姓安居乐业,当地传唱民谣以颂扬他。明宣宗告诚蓟州官吏,要努力向张堪学习。D.明宣宗深知创业艰难,守成不易,日夜忧思国事。当天下逐渐安定时,群臣多有阿谀之辞,明宣宗对此表示厌恶,希望贤臣全力辅佐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民饥无食,当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给。第73页共73页,(2)今岁丰稳,无他虞,善训厉子孙,务礼义廉耻,毋安温饱自弃。14.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明宣宗时社会出现“治平之象”的原因。(3分)(一)文言文阅读10.C11.B12.A13.(1)百姓饥饿无粮,应当像拯教水火之中的人一样(救助他们),立即下令。要根据具体情况供给百姓粮食。,(2)今年丰收,没有别的优患,要好好教诲勉励子孙,务求有礼仪廉耻之心,不要安于温饱而不知进取。14.(1)仁政爱民,休养生息(2)治理贪腐,任用清官(3)居安思危,从谏如流近(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闰三月壬申第73页共73页,,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上怒,谓房玄龄等曰:“德参欲国家不役一人,不收斗租,宫人皆无发,乃可其意邪!”欲治其谤讪之罪。魏征谏曰:“贾谊当汉文帝时上书,云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自古上书不激切,不能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唯陛下裁察。”上曰:“朕罪斯人,则谁复敢言?”乃赐绢二十匹。他日,征奏言:“陛下近日不好直言,虽勉强含容,非曩时之豁如。”上乃更加优赐,拜监察御史。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银大发采之,岁可得数百万缗。”上曰:“朕贵为天子,所乏者非财也,但恨无嘉言可以利民耳。与其多得数百万缗,何如得一贤才。卿未尝进一贤,退一不肖,而专言税银之利。昔尧、舜抵璧于山,投珠于谷,汉之桓、灵乃聚钱为私藏,卿欲以桓、灵俟我邪?”是日,黜万纪,使还家。冬十月,上猎于洛阳苑,有群豕突出林中,上引弓,四发殪四豕。有豕突前,及马镫。民部尚书唐俭投马抟之,上拔剑斩豕,顾笑曰:“天策长史不见上将注击贼邪,何惧之甚!”对曰:“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治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上悦,为之罢猎,寻加光禄大夫。十六年夏四月壬子,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注:唐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在洛阳开天策府,唐俭为天策府长史。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B.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C.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第73页共73页,D.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壬申,壬为天干第九位,申为地支第九位,古人常用干支相配之法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御史,原为史官,后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主要职能为监督军政要务,正风肃纪,纠劾不法等。C.加,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可表示官职升迁,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擢、迁、陟、拜等。D.起居注,是我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也指记录帝王言行的职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经由工匠谈论何为良弓,唐太宗自知不能尽晓天下之理,随即广开言路,向五品以上京官了解民间疾苦和政事得失。B.皇甫上书激怒了唐太宗,魏征认为应体谅臣子的忠贞之心,之后又指出皇帝近来不喜直谏,希望他像原先那样豁达。C.唐太宗以史为鉴,以尧、舜为榜样,重视贤才轻视银钱,并因此罢黜不进贤才而专言税银之利的治书侍御史权万纪。D.因担心史官如实记录自己做过的坏事,唐太宗提出要看一看起居注,结果被褚遂良、刘洎反驳了一通,最后放弃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朕贵为天子,所乏者非财也,但恨无嘉言可以利民耳。(4分)(2)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4分)14.唐太宗打猎时,先“笑”后“悦”的原因是什么?(3分)第73页共73页,10.C11.C[解析]“拜”指授予官职12.D[解析]“因担心史官如实记录自己做过的坏事”有误,为无中生有。13.(1)我贵为天子,缺少的并不是金银财宝,只是遗憾没有好的建议可用来利于民众罢了。(所乏者非财也,判断句式;但,只;恨,遗憾;利民,利于民众,使百姓获利。每处1分。)(2)史官记录君主的言论行为,详细记录善恶等事,希望君主不敢做坏事,我没听说(君主)亲自取来观看记录的。(书,记录;备,详细;庶几,希望。每处1分,大意1分)14.“笑”是因为拔剑斩豕的得意(嘲笑、讥笑唐俭也对),(1分)“悦”是因为太宗明白了唐俭话中要在国家政务上有作为(别在打猎上逞雄亦可)的劝谏之意。(2分。只答“劝谏之意”给1分,明确具体内容给1分)参考译文:第73页共73页,闰三月二十日,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的时候喜爱弓箭,得到了十几张优良的弓,自认为没有比这些弓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拿给做弓的工匠看,(工匠)竟然说‘都不是好木材’。我追问他原因,工匠说:‘木头中心不笔直,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造出来的)弓虽然有劲,但射出去的箭却不会直。’我才明白以前对弓的辨别不够精通。我(以前)靠弓箭平定天下,对它的认识还不能全面,更何况天下的事务,怎么能全部通晓呢!”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住宿,并且多次延请召见,询问民间的疾苦和政事的得失。八年冬十二月,中牟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说:“修筑洛阳宫殿,使百姓劳累;收地租,(是)重收赋税;时俗女子喜好束高髻,这是受宫中的影响。”太宗勃然大怒,对房玄龄等人说:“德参想要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一斗地租,宫女均不留发,这样才适合他的心意吗!”想要治他诽谤罪。魏征劝谏说:“当汉文帝在位时,贾谊上书,说有可为它痛哭的是一件事,可为之流泪的是两件事。自古以来上书言辞不激烈,则不能打动君王的心,所谓狂夫的话,圣人加以选择,希望陛下明察裁断。”太宗说:“朕怪罪德参这类人,那么谁还敢再说话呢?”于是赐给(皇甫德参)二十匹绢。另一天,魏征又上奏说:“陛下近来不喜欢直言强谏,即使勉强包容,也不是过去那么豁达了。”太宗于是对皇甫德参另加优厚的赏赐,授予监察御史。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奏章说:“宣州、饶州的银矿大加开采,每年可得到银子几百万缗。”皇上说:“我贵为天子,缺少的并不是金银财宝,只是遗憾没有好的建议可用来利于民众罢了。与其多得到银子几百万缗,怎比得上得到一个贤能的人才。你不曾进荐一个贤才,黜退一个不肖之人,而专门说税收银子的好处。过去尧、舜把璧玉扔进深山,把珍珠投进沟谷,东汉的桓帝、灵帝就聚集钱财作为私人储藏,你想用桓帝、灵帝的下场等待我吗?”这一天,黜退了权万纪,让他归还家里。冬季十月份,唐太宗在洛阳苑中打猎,有一群野猪突然从树林中冲出,太宗拉弓,连发四箭射死四头野猪。一头野猪突然跑到太宗面前,碰到了马镫。民部尚书唐俭跳下马与野猪搏斗,太宗拔剑斩杀野猪,回头笑着说:“天策府长史没有见过我搏杀贼寇吗,怎么这样恐惧!”唐俭回答说:“汉高祖凭马上功夫得天下,不以马上功夫治理国家。陛下凭英明威武平定四方,难道还要对一头野兽逞雄心吗?”太宗高兴,因此停止狩猎,不久提升唐俭为光禄大夫。十六年夏季四月二十七日,太宗对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你还在兼管起居注的事,所记载的我可以看看吗?”(褚遂良)答道:“史官记录君主的言论行为,详细记录善恶等事,希望君主不敢做坏事,我没听说(君主)亲自取来观看记录的。”太宗说:“朕有不好的事,你也记下它了吗?”(褚遂良)答道:“我的职责在于秉笔直书,不敢不记录。”黄门侍郎刘洎说:“假使褚遂良不记录,天下人也会都记下来。”太宗说:“的确这样。”(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第73页共73页,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久之,魏相公叔尚魏公主而害吴起。起惧诛,遂奔楚。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馀家。(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第73页共73页,B.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C.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D.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薨:古代称帝王或诸侯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B.三军:春秋时,大国军队分为中军、上军、下军,也有称中军、左军、右军的,文中泛指军队。C.尚:古指迎娶公主。因为帝王之女尊贵而不敢言娶,隐含高攀之义。又称“尚主”“尚公主”。D.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武侯乘船出行,行至河水中央时赞叹说,险固的山河是国家之宝,而吴起则认为,君王应该修德,德政才是治国之宝。B.魏国以田文为相,吴起不服。田文承认自己在强兵卫国、理政治国方面不如吴起,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自己任相更合适。C.吴起担任楚相期间,对内严明法纪,裁减冗员,对外加强国防,扩展疆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却招致贵戚权臣的怨恨。D.楚悼王逝世,贵戚大臣乘机作乱,吴起为保护悼王尸体而伏在悼王身上,结果被乱箭射死。肃王即位后,下令诛杀作乱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2)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14.吴起在鲁国遭到谗毁的原因是什么?(3分)第73页共73页,10.C(3分)11.A(3分。帝王死去不能称薨,帝王死称山陵崩、晏驾、升遐、宾天、大行、崩、驾崩、归天等等。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12.D(3分。“吴起为保护悼王尸体而伏在悼王身上”错,吴起伏在悼王身上,是想保护自己)13.(1)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毒疮里的脓液,怎么还哭呢?(4分。关键点:判断句;吮其疽,吸吮他毒疮里的脓液;何……为,固定搭配,为什么……呢。关键点各占1分,句子通顺1分)(2)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归顺服从,你比我吴起如何?(4分。关键点:乡,通“向”,动词,向东侵犯;宾:归顺,服从;孰与,与……相比,哪一个。关键点各占1分,句子通顺,1分)14.①不孝。母亲去世他不奔丧服孝。②不仁。为了大将之职杀害妻子。③招嫉。因战功而招来同僚嫉妒。(3分。每要点1分)附:参考译文吴起,卫国人,在鲁国为官。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想任吴起为将,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就对吴起有些不放心。吴起便杀掉妻子,当上了大将,率军大败齐军。有人在鲁侯跟前谗毁吴起,说:“吴起当初曾经师从曾参,母亲去世他不奔丧服孝,曾参为此与他断绝关系。如今,为了大将之职杀了自己的结发妻子。吴起真是个残忍的小人啊!况且,小小的鲁国战胜了强敌,未必是好事。有此名声,各国都要一起来对付鲁国了。”吴起知道此事,担心鲁国治他的罪。听说魏文侯贤明,便前去投奔。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带兵攻秦,夺取了五座城池。第73页共73页,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魏文侯逝世后,太子击继位,这就是魏武侯。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在中游的时候对吴起说:“险固的山河,真美啊!这是魏国的宝呀!”吴起回答:“一国之宝,应是国君的德政而不是山河的险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这些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啊!”魏武侯说:“你说得太对了!”魏国设置国相时,任命田文为相。吴起心里不高兴,就对田文说:“我和你谈论功劳如何?”田文说:“可以。”吴起问:“统率三军,使士兵乐于为国死战,敌国不敢侵略,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又问:“整治百官,亲善百姓,使仓库充实,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接着问:“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归顺服从,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仍然说:“我不如你。”吴起质问:“这三条你都在我之下,而职位却在我之上,为什么呢?”田文说:“如今国君年幼,国家多疑难,大臣们不能齐心归附,老百姓不能信服,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是嘱托给你好呢,还是嘱托给我好?”吴起默然地想了想,回答说:“嘱托给你!”过了很久,魏国国相公叔娶了公主为妻,就想加害吴起。吴起害怕被诛杀,于是投奔了楚国。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是个人才,吴起一到楚国便封他为国相。吴起严明法纪,裁减掉不必要的闲官,废除了王族中疏远的亲戚,用来安抚奖励士兵,大力增强军力,破除合纵连横的流言。于是楚国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抵挡住了韩、魏、赵三国的扩张,向西征讨秦国,各个诸侯国都害怕楚国的强大,但是楚国的王亲贵戚、权臣显要中却有很多人怨恨吴起。楚悼王去世后,楚国的贵族和大臣作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悼王的尸体边,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人用箭射吴起,还射到了悼王的尸体上。办完葬事,楚肃王即位。他命令楚国令尹全数诛杀作乱之人,因射吴起之事而被灭族的就有七十多家。第73页共73页,(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已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嘉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煊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第73页共73页,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注:①扆:官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B.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C.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D.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扶丧,即护送灵柩。不同于服丧,后者指长辈或平辈亲属死亡后一段时间带孝表示哀悼。B.总裁,意思是“汇总裁决其事”,后逐步演变为政府、商业组织机构中的一种职位。C.诏檄,诏书和檄文。檄文,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D.降榻,意思是下榻,原指客人来家中住宿,此处指皇帝赏赐座位给臣子以示关爱之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孝孺幼时好学不倦,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第73页共73页,C.方孝孺力主抵抗,终未成功。燕军起兵之初他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D.方孝孺忠正耿直,誓死不屈。明成祖请他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明成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1)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已任。(4分)(2)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4分)14.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方孝孺的才学?请任举三例。(3分)10.B11.D降榻谓礼遇宾客,皇帝离开坐榻迎接,表示重视。12.B太祖认为两次遣还他,认为“今非用孝孺时。”13.(1)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顾”“末视”“恒”“致”各1分](2)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力请”“即”“济”“死”各1分,]14.编纂《太祖实录》《类要》等书,方孝孺郡担任负责人。燕兵作乱,朝廷讨伐的诏书和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第73页共73页,明成祖发兵之前,姚广孝劝说他不要杀了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风气就会断绝。从侧面表现了方孝瑞的才学。方孝孺成年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的著名人士都不如他。也从侧面表现了方孝孺的才学。【译文】方孝孺,字希直,是浙江宁海人。方孝孺年幼时机警聪敏,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他成年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的著名人士都不如他。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他曾经卧病在床,家中断了粮食。家人把这件事告诉他,他笑着说:“古人一个月才吃九顿饭,贫困难道唯独是我方孝孺吗?”他的父亲因为犯法被杀,方孝孺护送灵柩回家乡安葬,哀伤过度感动路人。丧期满了之后,他又回来继续跟随宋濂完成学业。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因为吴沉、揭枢的推荐,被太祖召见。太祖欣赏他举止端庄严肃,对皇太子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洪武二十五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太祖说:“现在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蜀献王闻说他很贤明,聘请他担任世子的老师。等到惠帝即位,征召他担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提升他做侍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常常向他询问。朝廷讨论事情,官员们难以作出决定时,有时皇帝就让方孝孺在自己的坐位前拟写批复。当时编纂《太祖实录》和《类要》等书,方孝孺都担任负责人。燕兵作乱,朝廷商量讨伐他们,诏书和檄文都出自他的手。建文帝三年,燕兵侵占大名府。方孝孺说:“燕兵长时间在大名停留,暑天下雨,他们就会不战而疲惫。现在正好他们的奏书到了,应该暂且给他们回复,诏书来往超过一个月,就会使他们将士的战心松懈。等我们商议好形成合围之势,再进兵攻击他们,就不难取胜了。”第73页共73页,惠帝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命方孝孺草拟诏书,派大理寺少卿薛嘉驰报燕王。薛嘉到了以后,燕王没有接受诏书。第二年五月,燕兵到了江北,皇帝下诏征集四方军队,命令各将领把战船集中到长江上。但是陈瑄却率领战舰投降了燕兵,燕兵就渡过了长江。皇帝非常忧惧,有人劝皇帝到其它地方去避难,再去图谋复兴。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乙丑这一天,燕兵入城,建文帝自焚,这一天,方孝孺被抓进监狱。在此之前,成祖在北平发兵,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成祖,对他说:“城池攻克这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希望你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风气就会断绝。”成祖点头答应了他。到这时,成祖想让他起草诏书。方孝孺被召到宫中后,悲痛的哭喊声响彻宫殿内外。成祖走下坐榻,劝导他说:“您不要折磨自己了,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方孝孺说:“成王在哪里?”成祖说:“他已经自焚死了。”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儿子?”成祖说:“治理国家要依赖年长一点的国君。”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弟弟?”成祖说:“这是我们的家事。”就回头让手下人递给他笔和纸,说:“向天下发诏书,非你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下,一边哭一边骂说:“死就死吧,诏书(我)是不可能帮你起草的。”成祖大怒,命令在闹市将他处死。方孝孺慷慨就义,时年四十六岁。(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太原域久不下,东西班都指挥使李怀忠率众攻之,战不利,中流失,几死。殿前指挥使都虞候赵廷翰。率诸班卫士叩头,愿先登急击以尽死力。帝曰:“汝曾皆吾所训练,无不一当百,所以备肘腋,同休戚也。我宁不得太原,岂忍驱汝曾冒锋刃,蹈必死之地乎!”众皆感泣。时大军顿甘草地中,会暑雨,多被腹病。会辽遣北院大王乌珍自白马率劲卒夜出间道疾驰驻大原西鸣鼓举火北汉赖以自固。太常博士李光赞言于帝曰:“第73页共73页,陛下战无不胜,谋无不臧。四方恃险之邦、借窃帝王之号者,昔与中国为邻,今与随下为臣矣。蕞尔晋阳,岂须亲讨!重劳飞挽,取怨黔黎,得之未足为多,失之未足为辱。国家贵静,天道恶盈,所虑向来恃险之邦。闻是役也,竭府库之财,尽生民之力,忠心踊跃,各有窥觎。传曰:"邻之厚,君之薄也。"岂若回塞复都,电兵上党?使夏取其麦,秋取其禾,既宽力役之征,便是荡平之策,惟陛下藏之!”帝览奏,甚喜,复问赵普,普亦以为然,因使普召光赞慰抚之。己未,徙太原民万馀家于山东、河南,给梁;庚中,分命使者十七人发禁军护送之,因电于镇、潞等州,用绛人薛化光策也。化光言:“伐木先去枝叶,后取根柢。今河东外有契丹之助,内有人户赋输,窃恐岁月间未能下。宜于太原北石岭山及河北界西山东静阳村、乐平镇、黄泽关、百井社,各建城寨,扼契丹援兵,起其部内人户,于西京、襄、邓、唐、汝州给闲田,使自耕种,绝其供馈,如此,不数年间,自可平定。”帝嘉纳之。次镇州,召道士苏澄入见,谓曰:“联作建隆观,思得有道之士居之,师岂有意乎?”对曰:“京师浩穰,非所安也。”壬申,未其所居,谓曰:“师年逾八十而容貌甚少,盡以养生之术教朕!”对曰:“臣养生,不过精思练气耳;帝王养生,则异于是。《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正。”无为无欲,凝神太和,昔黄帝、唐尧享国永年,用此道也。”帝悦,厚赐之。(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卷五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辽遣北院大王/乌珍自白马率/劲卒夜出/间道疾驰/驻太原西/鸣鼓举火/北汉赖以自固B.会辽遣北院大王/乌珍自白马率劲卒/夜出间道/族驰驻太原西鸣鼓/举火北汉/赖以自固C.会辽遣北院大王乌珍/自白马率劲卒/夜出间道/疾驰驻太原西/鸣鼓举火/北汉赖以自固D.会辽遣北院大王乌珍/自白马率劲卒夜出/间道疾驰/驻太原西/鸣鼓举火/北汉赖以自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第73页共73页,A.殿前指挥使,官名,总领殿前诸班,为殿前司长官。统领管理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这些事宜总体上都归此官职管理。B.己未,文中是指“已未年”,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天干与地支相对应组成,可以纪年也可以纪月,纪日。C.山东,崤山以东,实际上是站在秦人的视角向东看,直至唐末一直未变。韩、楚、赵、魏、齐、燕六国合称为“山东六国”。D.契丹,古民族名。居今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一带,以游牧为生。北魏时,自号契丹。唐末,阿保机统一各部族,称帝建辽国。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怀忠中箭受重伤后,殿前指挥使都虞候赵廷翰主动请战。率领诸班卫士先行出击,受到主上的赞赏。B.李光赞提出的休养生息之策,正和主上的心意,起驾回都,放宽劳役之类的征用,打造富足之邦,不用战争就使得外邦屈服。C.薛化光在太原北石岭山和河北界西山东建城寨,供给闲田,让他们自己耕种,这样能有效的断绝太原城与契丹的联系。D.苏澄的养生不过是精思练气,他认为帝王养生,应该像黄帝、唐尧那样无为无欲。凝聚神气,平和心态,才能享国永年。13.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重劳飞挽,取怨黔黎,得之未足为多,失之未足为辱。(2)壬申,幸其所居,谓曰:“师年逾八十而容貌甚少,盍以养生之术教朕!”14.围攻太原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赵匡胤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第73页共73页,10.D11.C“山东”一开始指的是崤山以东,实际上是站在秦人的视角向东看。从东汉时期开始,“山东”不再指崤山以东,而是指太行山以东。唐朝的“山东”涉及范围大大缩小,到了宋朝,“山东”的范围继续缩小,大多时候就指现在的山东省。12.A“受到主上的赞赏”错。13.(1)劳师动众,快速运送粮草,让老百姓心生怨恨,得到晋阳不显得地盘增加,失去它不够成为我们的耻辱。(重劳:增加劳累;挽:运送;黔黎:百姓;重点字词各1分,通顺1分。)(2)千申年,皇帝驾临苏澄的住所,对他说:“您年过八十容貌仍然这么年轻,何不把您的养生之术教给我!”(幸:驾临;逾:超过;盍:何不;重点字词各1分,通顺1分。)14.①审时度势,善于保存实力,爱护将士。②察纳雅言,广纳良策。③心胸开阔,有容人之量。(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太原城许久攻打不下,东西班都指挥使李怀忠率领军队攻城,战事都不顺利,被流箭射中,几乎死去。殿前指挥使都虞候赵廷翰,率领各个禁卫卫士叩头,请求用尽兵力冒死先登城快速击杀敌人。皇帝说:“你们都是我亲自训练出来的精锐将士,全能以一当百,是我用来当亲信的,共担患难,共享幸福。我宁可得不到太原,哪能忍心驱使你们冒刀枪之险,走向必死之地呢!”将士们都感动得留下眼泪。当时大军驻扎在甘草地中,正赶上暑天大雨,将士们大多腹泻难忍。恰逢辽国派北院大王乌珍率领精锐部队从白马山夜里出发,急行军抄小路,进驻太原西,高举火把,鸣击战鼓,北汉依仗他们的力量得以稳固自己。太常博士李光赞向皇帝进言:“第73页共73页,您作战无不取胜,计谋全是有效的好计谋,凭借地势险要、超越本分称王的北汉,过去与中原为邻,现在已经是您的臣子了。小小的晋阳,哪里需要您亲自征讨!劳师动众,快速运送粮草,让老百姓心生怨恨,得到它不显多,失去它不足为辱。国家贵在安宁,天道痛恨自满,值得担忧的一直是依仗地势险要的地方。我听说为了打这一仗,用尽了国库的钱财和百姓的力量,很多人各怀心思,伺机图谋。《左传》有言:‘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哪如起驾回都,在上党屯兵?让老百姓夏天收取麦粮,秋天按时收获,这样能使老百姓在徭役上得以宽松,是扫除平定敌人的好计策,希望您裁夺!”皇帝看了奏章之后非常高兴,又问赵普,赵普也认为这是对的,于是就让赵普召见李光赞并抚慰他。己未年,迁移上万家太原的百姓到山东、河南,供给他们粮食;庚申年,命令十七个使者带着禁军护送这些迁移的百姓,驻扎在镇、潞等州,这是用了州人薛化光的计策。薛化光说:“砍树要先去掉枝叶,然后再取树根。现在河东外有契丹的帮助,内有人口上交赋税,我担心一年半载攻打不下。应该在太原北石岭山及河北界西山东的静阳村、乐平镇、黄泽关、百井社,各建城池,抵御契丹援兵,起用部内人口,在西京、襄、邓、唐、汝州提供给他们闲田,让他们自己耕种,断绝城内供给,这样,用不了几年,太原自可定。”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皇帝带兵驻扎在镇州时,召见道士苏澄,对他说:“我建造一座建隆观想找有道之士主持,您难道有想法?”苏澄回答说:“京都繁盛,不是安居之所。”壬申年,皇帝驾临苏澄的住所,对他说:“您年过八十容貌仍然这么年轻,何不把您的养生之术教给我!”苏澄回答说:“我养生,不过是凝神静气罢了:帝王养生,跟这是不同的。《老子》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无欲,人民就自然朴实。’无为无欲,凝神于太和,过去黄帝、唐尧得以享国永年,用的就是这个方法。”皇帝很高兴,优厚地赏赐了他。第73页共73页,(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周顗,字伯仁,安东将军浚之子也。少有重名,神彩秀彻,虽时辈亲狎,莫能媟也。广陵戴若思东南之美,举秀才,入洛,素闻顗名,往候之,终坐而出,不敢显其才辩。州郡辟命皆不就。弱冠,袭父爵武城侯,拜秘书郎,累迁尚书吏部郎。元帝初镇江左,请为军谘祭酒,出为宁远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大兴初,更拜太子少傅,尚书如故。顗上疏让曰:“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帝不许。帝宴群公于西堂,酒酣,从容曰:“今日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邪?”顗因醉厉声曰:“今虽同人主,何得复比圣世!”帝大怒而起,手诏付廷尉,将加戮,累日方赦之。顷之,以醉酒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顗性宽裕而友爱,弟嵩尝因酒瞋目谓顗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以所燃蜡烛投之。顗神色无忤,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王导甚重之,尝枕顗膝而指其腹曰:“此中何所有也?”答曰:“此中空洞无物,然足容卿辈数百人。”导亦不以为忤。又于导坐傲然啸咏,导云:“卿欲希嵇、阮邪?”顗曰:“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及王敦构逆,王师败绩,顗奉诏诣敦,敦曰:“伯仁,卿负我!”顗曰:“公戎车犯顺,下官亲率六军,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以此负公。”敦惮其辞正,不知所答。护军长史郝嘏等劝顗避敦,顗曰:“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俄而与戴若思俱被收,路经太庙,顗大言曰:“贼臣王敦倾覆社稷,枉杀忠臣,神祇有灵,当速杀敦。”语未终,收人以戟伤其口,血流至踵,颜色不变,容止自若,观者皆为流涕。遂于石头南门外石上被害,时年五十四。敦使缪坦籍顗家,收得素簏数枚,盛故絮而已,酒五甕,米数石,在位者服其清约。第73页共73页,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顗喜饮酒,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而甚衔之。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射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选自《晋书·卷六十九》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B.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C.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D.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秀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亦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此处为选拨官吏的科目。B.胡越,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胡在北,越在南,也可分别称蛮和夷。C.太庙,古代皇帝的宗庙,本只供奉皇帝先祖,后来在皇帝批准下也可供奉皇后和功臣。D.石头,指石头城,即南京。南京的别称还有金陵、建业、建康、白下、越城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顗才华横溢,但无心仕途。州郡任命一律辞不赴任,后元帝征拜尚书,仍上书极力推辞,固请未许。B.周顗不拘礼节,狂傲不羁。他嗜好饮酒,常酒后妄言,揶揄王导,訾议皇帝,因而屡遭劾奏。C.周顗宽容敦厚,清廉俭朴。弟弟对他出言不逊且以燃烛掷之,他不以为意;王敦査没家产,竟无长物。D.周顗凝正耿直,守节秉义。同辈狎儿不轻慢待之;王敦谋逆,严辞以抗,生命临危,容止不改。第73页共73页,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公戎车犯顺,下官亲率六军,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以此负公。(2)语未终,收人以戟伤其口,血流至踵,颜色不变,容止自若。14.文末王导悲不自胜,说:“幽冥之中,负此良友。”王导为什么这样说?10.D(解析:该句的意思是“臣退朝时反复思考,我学不通一经之术,智能不胜任一官之职,人知足而止很难做到,未能谨守本分,于是担负了重任,名位超过了实际才干”。)11.B(解析:四方少数民族分别是南蛮、北狄、西戎、东夷。)12.B(解析:揶揄王导并非在酒后,屡遭劾奏主要因饮酒,并非因訾议皇帝。)13(1)你兵车冒犯和顺,我亲率六军而不能抵抗,令朝廷军队溃败,因而有负于你。(注意“戎车”“不能其事”“王旅”“奔败”的翻译,各1分。“戎车”译为“兵车”,“兵车犯顺”也可翻译为“举兵叛逆”,“不能其事”如翻译为“不能做好这件事情”也可,意思对即可,“奔败”译为“溃败”“覆败”。)(2)话还未说完,看押的人用戟击伤了他的嘴,血流到脚,周顗脸色不变,举止自若。(注意“收人”“踵”“颜色”“容止”的翻译,各1分。)14.(1)周顗尽心解救自己,自己不能理解其良苦用心,反而衔恨在心。(2)王敦得势,向王导探问应如何处置周顗,王导不赞一词,不置可否。(3第73页共73页,)王导整理文书,发现周顗救自己的奏章,言辞恳切,懊悔不已。(每点1分)【参考译文】周顗,字伯仁,安东将军周浚的儿子,周顗少年时便有很高的声誉,神采俊秀,同辈之人相互亲昵狎玩,但却不敢轻慢放肆地对待周顗。广陵人戴若思是东南名士,举秀才后进入洛阳。平时听过周顗的大名,所以专门拜访,相对而坐好久,直到离开时,也不敢显示自己善辩的口才。此后州郡征召,周顗皆不应命。弱冠之年,承袭了其父武城侯的爵位,官拜秘书郎,多次升迁为尚书吏部郎。晋元帝司马睿初到江东,请周顗为军谘祭酒,出为宁远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大兴初年,再拜为太子少傅,仍任吏部尚书。周顗上疏推辞说:“臣退朝时反复思考,我学不通一经之术,智能不胜任一官之职,人知足而止很难做到,未能谨守本分,于是担负了重任,名位超过了实际才干。皇上没有准许。皇帝设宴款待群公,饮酒至酣畅时,舒缓地说道:“今天各位名臣共同集会,和尧舜时比怎么样呢?”周顗因醉酒厉声说道:“现在虽然您同尧舜一样是人主,但是怎么能比得了尧舜时的盛世呢。!”皇帝大怒,亲手写诏书交给廷尉,将要杀死他,关押了多天才赦放他。后来又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谪责罚。周顗天性宽厚仁爱。他的弟弟周嵩曾经有一次因为喝醉了酒,瞪着眼睛对他说:“你的才华比不上我,为什么竟然意外地获得了崇高的声望!”拿起燃烧的蜡烛掷打他,周顗若无其事,然后渐渐地说:“周嵩你施行火攻,这本来是使出了一个下策呀。”当时的宰辅王导非常重视周顗。王导曾把头枕在周顗的腿上。王导指着周顗的肚子,问里面装的都是些什么东西?周顗回答:“这里面空空洞洞的,不过像你这样的人足可容纳数百个。”王导也不因此恼恨。又曾在王导座间傲然啸咏,王导说:“你想学嵇康、阮籍吗?”周顗回答说:“我怎敢舍弃近处的你,而远效嵇康阮籍。等到王敦叛乱,不久朝廷的军队被打败,周顗奉诏去拜见王敦,王敦向周顗说:“伯仁,你有负于我!第73页共73页,”周顗说:“你举兵叛逆,我亲率六军而不能抵抗,令朝廷军队溃败,因而有负于你。”王敦忌惮他的言辞刚正,不能答复。护军长史郝嘏劝他躲避着王敦,周顗答复说:“我位列大臣,朝廷风纪沦丧,怎可再到民间求生存,向外投靠胡越之族呢”不久周顗和戴若思被收捕,经过太庙,大声骂道:“贼臣王敦倾覆国家,乱杀忠臣,众神有灵,应当尽快诛杀王敦。”话还未说完,看押的人用戟击伤了他的嘴,血流到脚,周顗脸色不变,举止自若,观看的人都为他流泪。不久在石头城南门外被杀,享年54岁。王敦派缪坦登记周顗家产,没收了几枚素簏,只是装了一些破旧的棉絮而已,又得到五甕酒,几石米,当时在位的人都钦服周顗的清廉俭朴。当初王敦举兵,刘隗劝元帝将王氏一族满门抄斩,司空王导入朝请罪,恰好遇见正要进宫的周顗,王导叫住对周顗说:“伯仁,我们家这几百口性命就全靠你了!”周顗连看都没看他一下,径自去了。周顗入宫后向元帝进言,备言王导之忠君爱国,极尽力量请求挽救王导,晋元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周顗喜欢饮酒,又喝多了酒才出来。此时王导还跪在宫门口谢罪,看见周顗出来,又喊周顗的名字,周顗依旧不搭理他,只对左右说:“如今杀了这帮贼子,换取金印,挂在手肘后!”出宫之后,周顗又上书朝廷,表明王导心意,言辞恳切。而王导却不知是救自己,却在心中怨恨周顗。王敦得志之后。问王导:“周顗、戴若思是众望所在,应当位列三司,这是肯定的了。”王导没吱声。王敦又说:“就算不列三司,也得作个仆射吧?”王导依旧不答。王敦说:“如果不能用他们,就只能杀了他们了。”王导还是不说话。后来王导料检中书故事,看到周顗救他的奏章,言辞感人,殷勤切至。王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对诸儿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在幽冥之中,我愧对这样的良友。(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甲)陶潜,字元亮。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第73页共73页,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饮穷日。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选自《晋书•列传六十四隐逸》,有删改)(乙)宋纤,字令艾,敦煌效谷人也。少有远操,沈靖不与世交,隐居于酒泉南山。明究经纬,弟子受业三千余人。不应州郡辟命。张祚时,太守杨宣画其象于阁上;出入视之,作颂曰:“为枕何石?为濑何流?身不可见,名不可求。”酒泉太守马岌,高尚之士也。具威仪,鸣铙鼓,造焉。纤高楼重阁,距而不见。岌叹曰:“名可闻而身不可见,德可仰而形不可睹,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节选自《晋书•列传六十四隐逸》)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B.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C.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D.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里,泛指乡民聚居的基层单位,文中是指居里或籍贯相同的人,即同乡。B.祭酒,古代管理酒业的官员。因为陶渊明酷爱饮酒,官府便征召他任此职。C.太守,是秦汉对郡守的尊称。宋以后改郡为府,故知府亦别称为太守。D.经纬,经书和纬书。经书是儒家的经书。纬书是讲符篆、瑞应、占验之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第73页共73页,A.陶潜擅长作文,作文自有风格。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被时人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写了《归去来》之后就辞去了县职。B.陶潜躬耕自资,不愿谄媚长官。担任彭泽县令时,把公田全部用来种秫谷;被告知应该整饰衣冠迎接郡里前来视察的督邮,他叹息不已。C.陶潜嗜酒如痴,率真放达自适。他曾希望自己能醉酒不醒,即使去陌生人家的酒宴,也欣然前往、酣醉而归;每醉就忘乎所以,其乐无穷。D.陶潜为人清高,沉着而有涵养。他称病不见仰慕自己的长官,甚至朝廷征召他做官,他也不赴任;他从来没有表现出来高兴或愤怒的神色。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2)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14.同为隐逸者,《晋书》对陶潜和宋纤的形象塑造手法有何不同?试做分析。10.B【解析】“起为州祭酒”承前省略主语“陶渊明”,“起为”为谓语,“州祭酒”为宾语,意思是“陶渊明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句意完整,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AD;“堪”的意思是“忍受”,“吏职”为其宾语,承前省略主语“陶渊明”,意思是“他(陶渊明)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应在“吏职”后断开,排除C。本句翻译: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故选B。11.B【解析】B.“古代管理酒业的官员”第73页共73页,表述错误。祭酒是古代主管学务官员,州祭酒相当于现在的一地的教育局局长。故选B。12.A【解析】A.“他写了《归去来》之后就辞去了县职”表述错误,根据文本“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可知,他是先辞官,后写的《归去来》。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3.(1)(他)不曾拜访过这些人,所到的地方只是田家家舍以及到庐山游观罢了。(未尝,不曾;造诣,拜访;之,动词,到;唯,只是;而已,罢了。)(2)随从询问他鞋子的尺寸,他便在座位上伸出脚让(他们)度量脚的长度。(左右,随从;履,鞋子;第一个“度”,尺寸;申,同“伸”,伸出;第二个“度”,动词,度量脚的长度,)14.①《晋书》用正面描写陶潜的隐逸者形象,比如用语言描写来塑造陶潜嗜酒如痴、为人清高的形象;②对宋纤则运用侧面描写,如用太守杨宣和马岌的感叹、称颂来塑造宋纤超拔不群。参考译文:(甲)陶潜,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世人说是实录。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意译)。”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不久,朝廷征召陶渊明为著作郎,不去就职。后来他谢绝了所有州郡官的拜见。陶潜的乡亲有时备了酒邀请他,有时邀请陶潜一起喝酒坐坐。虽然不认识主人,他也很高兴丝毫没有生气的样子,喝得畅快淋漓后就回家。不曾到过(游历)别的地方,只是去一些田间家舍和庐山游玩罢了。第73页共73页,刺史王弘在元熙年间到达江州,很钦慕他,后来亲自造访。陶潜称病不见。王弘每每派人在路上等候,私下知道陶潜要往庐山,于是便派他的敌人宠通之等人带着酒,预先在半路上邀请他。陶潜一遇上酒,在野亭举杯便饮,快乐得忘记了赶路。这时王弘便出面与他相见,于是一起饮酒欢宴终日。陶潜没有鞋,王弘环顾左右命令为他做鞋。左右询问他鞋子的尺寸,他便坐着伸长脚让他们度量。以后王弘再想会见他,便在草泽山间等候。他的亲朋好友,有时带着酒菜前往陶潜住处,他也从不推辞不喝,每喝醉一次,就感觉很舒适。他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是见酒就喝,如果没酒,也可以不停的吟诵。陶潜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文集流传于世。(乙)宋纤,字令艾,敦煌效谷人也。年少时有远大的志向,沉静不与世俗之人交往,在酒泉南山隐居。研究经纬之书,跟随他学习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州郡征召他不去就职。张祚时,太守杨宣把他的画像画在阁上,进出看见就赞颂说:“什么石头作枕头,什么水流漱口,品质真高洁呀,他的身体见不到,他的名声不能求取啊。”酒泉太守马岌是高尚的人,他准备威仪,击铙敲鼓,造访他。宋纤身居高楼之内拒绝见面。马岌感叹说:“名声可以耳闻,但身形却不能看见,品德可以仰视可形体却不能一睹,我从今往后知道先生是人中的豪杰了。”第73页共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