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详情(61教学网)
我的位置: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3 月光曲 名师教学设计
ID:72163 2021-12-09 16页1111 2.61 MB
已阅读10 页,剩余部分需下载查看
23月光曲一、课前解析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关注对话:课文总共有三段人物对话,分别是皮鞋匠和盲姑娘、贝多芬和皮鞋匠、贝多芬和盲姑娘。这三段对话叙述了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的原因,设计巧妙。关注人物形象:课文人物形象鲜明。盲姑娘是热爱音乐、善解人意的,贝多芬对穷苦百姓充满同情之心。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人物形象对于理解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的原因至关重要。关注想象能力:《月光曲》音乐的内容、情感,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借助皮鞋匠的想象表达出来。这段文字十分优美,将读者带入了一片海上升明月的世界,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让读者觉得《月光曲》的无限美好。同时,这个段落也为学生的想象素养提供了支架,让他们也尝试“听的联想”。二、教学目标1.会写“谱、莱”等8个字,会写“谱写、钢琴”等12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4.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三、教学重点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2.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谱、莱”等8个字,会写“谱写、钢琴”等12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贝多芬弹琴给盲姑娘听,弹完一曲又一曲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人物。(1)教师过渡:上节课我们感受了中国古代的艺术之美,这节课我们来欣赏国外的音乐之美——《月光曲》。出示课件1:(板书:月光曲)(2)组织交流: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贝多芬,课前我们已经查过相关资料,谁想来介绍贝多芬?预设1:我知道他是一位非常厉害的作曲家,对古典音乐有很大的贡献,因此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预设2:贝多芬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给世人留下了数以百计的作品,我上钢琴课时还学过他的曲子呢,比如说《第九交响曲》《致爱丽丝》。教师补充:被誉为“交响乐之王”的贝多芬对贫苦的劳动人民非常同情。他曾说:“我的音乐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能做到这点该是多么幸福。” (设计意图:师生介绍贝多芬的生平,可以让学生了解贝多芬的伟大,将目光关注到《月光曲》的特别之处,同时,也能明白他为穷人某幸福的内心世界,为后文理解贝多芬同情盲姑娘而弹奏曲子做铺垫。)二、走进本文,把握内容。1.自主学习。教师过渡: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的学习,请同学们自主学习字词,并且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出示课件2:2.学习字词。(1)教师过渡:谁来领读本课的词语?出示课件3:(2)组织思考:“幽静”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幽静”指的就是寂静,我通过它的近义词“安静、寂静”猜到的。组织思考:能够用近义词替代是一种好方法,那么“断断续续”又是说什么的呢?预设:“断断续续”在说盲姑娘弹钢琴并不是非常熟练,我在练琴时面对并不熟练的曲子也是这样。组织思考:你能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当在这么一个幽静的时刻,听到断断续续传来自己曲子的声音,你会怎么想呢?预设:我的心里会很好奇,到底是谁在弹。 教师总结:正是因为远处传来的音乐给了他触动,才想走过去看看。3.梳理情节。(1)组织交流:那么这篇课文分为几个部分呢?请你再读一遍课文,说说自己划分了哪些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学生先交流,教师帮助总结:出示课件4:(2)教师过渡:这就是我们这个故事的脉络,谁来试着完整地讲讲这个故事?预设:传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在莱茵河边上听到了有人弹他的曲子,于是走进屋子,发现是一个盲姑娘在弹,他看到这个情境即兴创作了一曲,然后回到客店记录了下来。(设计意图:疏通词语以及划分段落和概括主要内容,扎实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循序渐进地熟悉课文。)三、走进对话,明确理由。教师过渡:为什么在当时知名度很高的作曲家贝多芬会弹琴给一个普普通通的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请你仔细阅读这三段对话,然后将理由填写到表格中。对话理由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肓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出示课件5:1.感悟第一段对话。(1)教师引导:请你来读读这一段。出示课件6: (2)教师引导:我们再来读这一句:“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你在什么情况会说“那该有多好哇!”出示课件6:预设1:在我非常想要一个东西时。预设2:在我有一个心愿时,我会这样说。教师总结:盲姑娘一心想听贝多芬的音乐,这就是她的心愿,说明她是一个非常热爱音乐的人。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出示课件6:(板书:热爱音乐)(3)组织思考:而当哥哥说到太穷时,盲姑娘马上转变了态度,“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请你思考,她真的是随便说说吗?预设1:她不是随便说说,而是担心哥哥有负担,所以才改变了说法。预设2:她只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借口,因为自己家里太穷了,没有办法去听音乐会。教师引导:这说明盲姑娘特别考虑他人的感受,我们可以说她是善解人意。出示课件6: (板书:善解人意)(4)引导思考:如果你是贝多芬,听到这样一个热爱音乐的姑娘说的话,你会怎么想?预设:想要为她弹奏一曲。2.感悟第二段对话。出示课件7:(1)教师引导:于是贝多芬推门走进来了,他看到了什么?预设:他看到了姑娘家里很贫穷,只有一点微弱的烛光,而姑娘的眼睛是失明的。(2)出示对话,请同桌之间分角色读读这段对话。(3)组织思考:如果此时你就是贝多芬,你的心里会怎么想?预设1:我会感到心里难过,想要做点什么。预设2:这样一个热爱音乐的人却是个盲人,我会感到非常感动。组织思考:贝多芬听见了,他听见这是一个热爱音乐、善解人意的姑娘,贝多芬看见了,他看见这是一对相依为命、命运不幸的兄妹,我们再来读读贝多芬说的这句话:“我的音乐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能做到这点该是多么幸福。”说到这儿,你觉得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琴?出示课件8: 预设:我觉得还有贝多芬对他们的同情。(4)教师总结:有对热爱音乐、善解人意姑娘的感动,还有对穷苦兄妹的同情,所以他坐了下来,弹奏了一曲。出示课件8:(板书:同情)3.感悟第3段对话。(1)教师过渡:那为什么又弹了一曲呢?请你读读第三段对话。出示课件9:(2)教师引导:“纯熟”是什么意思?预设:熟练的意思。(3)指导朗读:盲姑娘的话里出现了两个“您”,请小组同学交流:盲姑娘在说这两个“您”时,心里分别在想什么? 出示课件9:小组交流3分钟,学生发言。预设:我觉得第一个您是有点疑问,盲姑娘不太确定,而第二个您确定了。教师总结:好啊!那我们在读时也应该注意,第一个您是疑问语气,语调要略微长,而第二您读出肯定,我们试一试。学生再读。(4)组织思考:从盲姑娘的话中你感受到什么?或者说盲姑娘给你留下了什么新的印象?预设1:能够听懂贝多芬的音乐,曲子盲姑娘肯定都记住了。预设2:盲姑娘仅仅靠一首曲子就可以判断眼前这个人是贝多芬,真是太了不起了!教师追问:如果你是贝多芬,你的心情会如何?预设:激动、开心。出示课件9:(5)教师过渡:是啊,上节课我们学到了《伯牙鼓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学生齐背“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贝多芬也觉得这位盲姑娘是知音啊!所以他才问——生读:“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曲吧。” (板书:赞赏、激动)(6)组织学习:请你自己在纸上修改自己的理由。(设计意图:以课文的三段对话为主,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不断地让他们大胆地体会贝多芬的情感,这个过程让学生明白了贝多芬的情感变化,为什么给盲姑娘弹琴。)四、感悟灵感,提升情感。1.教师过渡:是什么让贝多芬有了创作的灵感呢?我们再来读读这段文字。出示课件10:组织思考:这段出现了两个“清幽”,那么这个词语在文中是什么意思?预设1:第一个“清幽”指月光照进窗子,屋内的一切很静谧、美丽。预设2:第二个“清幽”指月光的皎洁与明亮,又非常地柔美。教师引导:是的,所以这首曲子名字叫做《月光曲》,美好的环境让贝多芬动容,是他灵感来源的一方面,还有吗?(板书:环境)预设:兄妹也是贝多芬灵感的来源,他被兄妹的情感感动,同时又带着些同情。教师总结:盲姑娘带给他的触动,在环境的激发下,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出示课件10: (板书:感动)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明白了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谈了一曲又弹一曲,也知道了他的灵感来源,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月光曲》的魅力。(设计意图:体会贝多芬的两个灵感来源,让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学生在这个环节也感受到了贝多芬的心灵美。)五、板书设计:23月光曲热爱音乐环境原因善解人意灵感同情感动赞赏、激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能想象第九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并积累背诵。【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学习新课。1.教师过渡: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你还记得理由吗?预设:贝多芬被善解人意和热爱音乐的盲姑娘触动了,又对皮鞋匠兄妹感到非常同情,就弹奏了一曲,恰好月色非常美丽,给了贝多芬的灵感,于是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2.教师引导:在这种情形下创作的《月光曲》旋律是怎样的?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板书:月光曲)(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重新熟悉《月光曲》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目标。)二、体会画面,感受旋律。1.引导学生感受画面。(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默读第九、十自然段,并且思考: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请你用横线勾画出来。预设: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出示课件11:(2)教师引导:请你朗读这部分文字并思考:皮鞋匠看到了几个画面?预设:看到的第一个画面是“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出示课件12:预设:看到的第二个画面是“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出示课件12:预设:看到的第三个画面是“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出示课件12:(3)教师引导:这些都是在描写什么?是贝多芬的音乐吗?预设:不是。教师总结:这是听的联想,通过这些画面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贝多芬《月光曲》的节奏。(板书:听的联想)(4)组织学习:下面就请你利用文字展开想象,尝试给《月光曲》的旋律制作曲线图。小组合作画出曲线图。两个小组上台交流,说明理由。预设1:第一个画面我们觉得是这样的,因为月亮刚刚从海面上升起,海面上也是波光粼粼的,很平静,没有太大的波动,还有银光的衬托,我想这个时候的音乐旋律一定是比较平和、舒缓的,给人一种很放松的感觉。教师引导:请女生读这段,注意读地舒缓、平和一些。 预设2:这是我们组画的第二个画面的曲线图。这个时候月亮升高了,升的越来越高,一层一层地穿过云彩,这个时候的音乐节奏可能会更加的欢快一些,所以我们认为比第一个曲线图的起伏大。教师引导:请男生齐读这段,注意读出逐渐增强的音乐气势。预设3:第三幅图的旋律已经显而易见了,海面有大风和巨浪,又有波涛汹涌的浪花,这个时候的音乐一定是激昂的、起伏大的,所以我们设计了第三个曲线图。教师引导:请全班齐读,读出高昂和激越。(5)组织思考:老师找来了《月光曲》的三个部分,你来猜一猜它们分别对应哪个画面?出示课件12:预设:第一个小喇叭对应第一幅画面,第二个小喇叭对应第三幅画面,第三个小喇叭对应第二幅画面。(6)指导朗读:请看这段的最后一句。说明兄妹俩都被音乐所陶醉了,太美了!那就让我们想象着画面朗读一遍,读出舒缓,读出欢快,读出激昂,读出美妙。出示课件13:(设计意图:借助第8自然段的文字展开想象,感受乐曲的优美。这个环节从皮鞋匠联想的三个画面入手,分析每个画面的意境,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接着,通过这三个画面练习朗读,感受音乐的意境之美。)三、指导书写,练习书写。 1.教师引导:这节课总共有8个会写字,请同学们看课件,说说你对哪个字有自己的书写技巧?出示课件14:预设1:“盲”在书写时一定不能多“点”,上面的“亡”是失去的意思,“盲”就是失去光明的意思。预设2:琴键的“键”是金字旁,书写时不能与其他的“建”字相混淆。预设3:莱茵河的“茵”是有草字头的。2.课上书写。教师过渡:我们拿出练习本,先观察这几个字形,再工工整整的写两遍。(设计意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自学能力很强,而且对于汉字的书写有一定的方法。因此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当小老师指出书写要点,生生的交流更能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识记得更扎实。)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音乐带给我们的震撼,这么美妙的《月光曲》在你的脑海中留下印记了吗?听一首音乐,我们脑海中可以浮现出很多的联想和想象,课下就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一首喜欢的音乐听,展开想象,把你想到的情景写下来。出示课件15: (设计意图:《月光曲》已经学完,但是想象的能力需要巩固。课下的作业与文章中的情境非常相似,既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增加了他们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五、板书设计23月光曲听的联想【课后反思】《月光曲》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意境优美、感人至深的文章。因此这节课的教学将重点放在贝多芬情感的变化和文字描绘的音乐意境上。贝多芬情感的变化放在第一课时解决,主要通过人物的三段对话来感受。第一次对话时皮鞋匠兄妹,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手足情深,妹妹善解人意,哥哥为达不到妹妹的要求而感受抱歉;第二次对话时皮鞋匠和贝多芬的对话,贝多芬被兄妹的话感动,于是走进茅屋,是抓住读者眼球的场景;第三次对话时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这段对话体现了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是二人的“知音”之处。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变化,为什么给盲姑娘弹琴后,还要通过朗读来感受盲姑娘心情的激动。文字描绘的音乐意境放在第二课时解决,主要通过第9自然段解决。重点通过文章描绘的三个场面来感受乐曲的优美,其中朗读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多种形式地读,读出画面的不同,读出画面的美丽。又将贝多芬音乐《月光曲》的三个部分打乱,让学生猜对应的画面,感受音乐的魅力。“艺术之美”在于慢慢品味,仅凭一节课就扎实地培养能力是不现实的,课下还布置了听音乐想象画面的作业,进一步培养想象能力。
相关课件
更多相关资料
展开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3 月光曲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3 月光曲 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3 月光曲 名师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3 月光曲 课时练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3 月光曲 课件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