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详情(61教学网)
我的位置: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 基础知识与精选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ID:50516 2021-10-08 40页1111 216.88 KB
已阅读10 页,剩余部分需下载查看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基础知识与精选练习题汇编一、小说阅读常识:1.含义: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环境的描写来反应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2.三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包括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两种;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小说(如《祝福》)还有序幕和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两种,主要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社会背景、地方风俗、社会关系。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故事情节的结构及其作用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有的包括序幕、尾声)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结尾:深化主题引人思考二、小说人物1.小说中,对形象特点的分析和对性格特点的分析有什么不同?答:形象特点不等于性格特点,形象特点=性格特点+身份地位+外在形象。如果分析性格特点,不需要写出人物的身份;如果分析形象特点,则必须结合其语言动作、穿戴打扮等,写出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如农民、科学家、士兵、商人等。如果只要求概括,那就只概括要点,不必分析。2.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作用类型具体作用主要人物本身:思考人物的典型性,对其他人物的正衬或反衬作用。第40页共40页 人物主题方面:思考人物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寄托的感情、给人的启示等。情节结构:若是线索人物、则是贯串全文的线索。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有正衬和反村两种,要指明是怎样衬托的。主题方面:次要人物有鲜明的性格特点,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主题。情节结构:或是线索人物,起贯串全文的作用;或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达效果:如果从次要人物的视角叙事,那么次要人物是故事的见证者,使表达更为真实亲切等。3.塑造人物的常见手法(一)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成功的肖像描写能使人物形神兼备。小说人物肖像描写有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肖像,如《百合花》中对新媳妇的肖像描写:“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膨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2.语言描写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鲁迅笔下人物的语言,都极有性格特征,孔乙己的迂腐斯文,杨二嫂的尖刻利己,阿Q的精神胜利,无不给形绘色,跃然纸上。富有特征的内心独白,也是透视人物内心隐秘、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守财奴》中葛朗台的一句独白∶"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它直接揭示了人物对金钱赤裸裸的占有欲。3.动作描写动作描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作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就表现了林黛玉的小心谨慎。4.心理描写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可以使人物"深刻化",在人物描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骆驼样子》;他把车拉出去,心中完全是块空白,不再想什么,只为肚子才出来受罪,肚子饱了就去睡,还用想什么呢,还用希望什么呢?第40页共40页 看着一条瘦得出了棱的狗在白薯挑子旁边等着吃点皮和须子,他明白了他自己就跟这条狗一样,天的动作只为检些白薯皮和须子吃,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5.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人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细节描写主要有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等。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对“读书”问题的两次不同的回答可表现出小心谨慎: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答:“只念了《四书》。”而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她却问答:“不曾读。”(二)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主要手法为渲染、烘托、衬托等。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借助次要人物陪衬烘托;(2)借助物象陪衬烘托;(3)借助环境陪衬烘托。三、情节1.概括情节:概括小说的情节应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进行,其中必须注意抓准题干要求中涉及的对象。2.情节作用:(一)小说中,一般情节的作用①从情节本身的作用考虑。具体作用有:a.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埋下伏笔;b.照应前文或标题;c.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情节;d.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产生波澜,出人意料;e.是小说的线索,贯串全文。②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答题术语:刻画了人物……的心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塑造了……的人物形象。③从情节与环境的关系考虑。要考虑这一情节是否描写了自然环境或暗示了社会环境。常用答题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④从情节与主题的关系考虑。要思考作者通过一定的情节究竟提出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有何意义,又是如何解决的,从而明确情节在揭示主题或深化主题方面的作用。答题术语:揭示(暗示、突出、深化)了……的主题。第40页共40页 ⑤从情节给读者的感受角度考虑。小说的情节安排要考虑读者的审美感受,因此小说的情节往往生动曲折、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二)小说中,特殊情节的作用(1)开头的类型及作用类型作用1一般开头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③引出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2设疑(悬念)式开头①设置悬念,引出下文;②引起读者的思考或阅读兴趣。3写景开头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命运。(2)结尾的类型及作用类型作用1出人意料的结尾①结构安排上,使平淡的情节陡生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让人觉得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③从表达主题看,它能更好地深化主题。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①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表现人物上,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表达效果上,令人伤感,引人思考。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①主题上,喜剧性的结局凸显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②表达效果上,喜剧性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③读者的情感体验上,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愉悦之感。4戛然而止的结尾留下空白,给读者无穷的回味余地。3.叙述人称及作用叙述人称作用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2第二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情感交流。第40页共40页 人称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4.叙述方式及作用叙述方式作用1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作用: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2倒叙: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写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作用:制造悬念,引人入胜。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进行叙述。作用: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也可与上下文形成对比或照应。4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进行一些补充交代。作用: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5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又叫分叙。作用:条理清晰,便于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5.情节安排技巧手法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悬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相建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悬念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子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抑扬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照应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伏笔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对比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显示矛盾、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第40页共40页 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四、环境1.环境为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提供了时空位置,它服从于小说形象、情节和主题的需要,这是与散文的不同之处,故能体现小说的体裁特征。2.小说中环境的作用类型答题角度具体作用自然环境对环境本身点明时间、季节,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交代什么背景,渲染什么气氛。奠定什么感情基调。对情节为下文什么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暗示情节的发展。对人物突出人物怎样的处境,烘托人物怎样的心情。揭示人物怎样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暗示人物怎样的命运。对主题表现怎样的主题。深化怎样的主题。社会环境对环境本身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对人物交代人物什么身份表现人物什么性格。影响、决定人物什么性格。第40页共40页 对主题揭示怎样的社会本质特征或主题。五、主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精选练习题一、(2021年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5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汪曾祺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选了,——各体文习作是中文系二年级必修课,其余两门是选修,西南联大的课程分必修与选修两种。中文系的语言学概论、文字学概论、文学史(分段)……是必修课,其余大都是任凭学生自选。诗经、楚辞、庄子、昭明文选、唐诗、宋诗、词选、散曲、杂剧与传奇……选什么,选哪位教授的课都成。但要凑够一定的学分(这叫“学分制”)。一学期我只选两门课,那不行。自由,也不能自由到这种地步。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我们当时的系主任罗常培先生就说过: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这话有道理。沈先生自己就没有上过什么大学。他教的学生后来成为作家的,也极少。但是也不是绝对不能教。沈先生的学生现在能算是作家的,也还有那么几个。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教。现在的大学里很少开创作课的,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教。偶尔有大学开这门课的,收效甚微,原因是教得不甚得法。教创作靠“讲”不成。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第40页共40页 之类,讲如何作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攒珠式的、桔瓣式的……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教授先讲一套,放学生照猫画虎,那是行不通的。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给比我低一班的同学曾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我的那一班出过些什么题目,我倒不记得了。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作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前已说过,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他是经过一番思考的,但并不去翻阅很多参考书。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斯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他的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往觉得不知道听了一些什么。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懂”了他的话,——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沈先生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小说(内容早已忘记干净),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小说要避免“学生腔”。第40页共40页 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大都把原稿的纸边裁去,只剩下纸芯。这当然不大好看。但是抗战时期,百物昂贵,不能不打这点小算盘。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一九八六年一月二日上午文本二:沈先生说:“本人学习用笔还不到十年,手中一支笔,也只能说正逐渐成熟中,慢慢脱去矜持、浮夸、生硬、做作,日益接近自然。”(《从文自传·附记》)“虽然如此,我还预备继续我这个工作,且永远不放下我一点狂妄的想象,以为在另外一时,你们少数的少数,会越过那条间隔城乡的深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永远的倾心,康健诚实的赞颂,以及对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这种感情且居然能刺激你们,引起你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的怀疑。”(《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40页共40页 沈先生不赞成命题作文,但有时也让学生写写具体的题目,他认为片段的习作很重要,可以锻炼基本功,如同先学会车零件才能学会组装。B.沈先生批评“我”的写作语言没有“贴着人物写”,像“两个聪明脑壳打架”,并教导“我”人物对话语言不能太诗意和富有哲理。C.沈先生教写作,常在学生习作后写读后感,或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或近似的文章,让学生对比借鉴,作者认可这种教学方法。D.沈先生追求真实、自然,反对生硬、浮夸、做作,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对生活的热情,有对真善美的追求。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用平缓流畅的笔调回忆恩师,娓娓道出沈先生在西南联大给学生上写作课时的零散小事平淡简洁,叙述不事铺张,能让读者从多方面了解沈先生。B.沈先生湘西口音重,声音又低,再加上他讲课不用手势,不哗众取宠,没有表演性,学生往往听不懂他的课。C.本文语言朴素、平实,回忆了沈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时的往事,刻画了一个认真、谦和、真诚对待学生并且提携学生的老师形象。D.汪曾祺师从沈从文,二人都是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京派文学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3.联系文本内容,说说沈从文先生是如何教学生“创作”的?4.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请根据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并以《边城》为例,谈谈沈先生是如何“贴到人物写”的。二、(江苏盐城2021届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格诺韦法的时间【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第40页共40页 一九一四年夏天,两名穿浅色制服、骑着马的沙俄士兵来抓米哈乌。米哈乌眼看着他们从耶什科特菜的方向慢慢向他走来。炎热的空气里飘荡着他们的阵阵笑声。米哈乌站立在自家的门槛上,身穿一袭由于沾满了面粉而发白的宽大长袍,等待着——虽说他心知肚明这些大兵所为何来。米哈乌从他们手上接过一张纸条,拿去交给了妻子。妻子格诺韦法一整天哭哭啼啼,为米哈乌打理参战的准备工作。由于哭了一整天,她实在太虚弱,身心是那么地疲惫而沉重,以至于没能跨出自家的门槛,目送丈夫过桥。当马铃薯的花凋谢,而在开花处结出一些小小的绿色果实的时候,格诺韦法肯定自己是怀孕了。她掰着手指头算月份,算出孩子该是五月末割第一批青草的时候怀上的。不错,正该是那个时候。现在令她伤心绝望的是,她没来得及把怀孕的事告诉米哈乌。或许一天天大起来的肚子是某种征兆,说明米哈乌会回来;他必须回来。格诺韦法亲自管理磨坊,就像米哈乌在的时候所做的那样。她照管工人们干活儿,给送粮食来的农民开收据。她倾听推动磨石的水的喧腾和机器的轰鸣。面粉落满了她的头发和睫毛,以致她晚上往镜子跟前一站,从镜子里看到的是个老太婆。老太婆对着镜子脱衣服,研究自己的肚子。她躺到床上,尽管身边塞了好几个小枕头,脚上还穿着毛线袜子,可她仍然睡不暖和。因为她总是像赤着脚跨进水里一样进入梦乡,久久不能入睡。于是她便有很多时间祷告。她从“我们的天父”开始,念到“圣母马利亚”,最后到了睡意蒙眬的时候,她以自己所喜爱的对守护天使的祈祷来作结。她祈求自己的守护天使关照米哈乌,因为战争中的人或许需要不止一位守护天使。后来这祷告逐渐变成了战争的画面——简单又乏味,因为格诺韦法除了太古这个地方,不知还有另外的世界;除了礼拜六在市场上的斗殴,她不知还有另一个模样的战争。格诺韦法想象的战争,就是那种喝的醉醺醺的男人在泥泞、水洼和垃圾中间的徒手搏斗,在这种搏斗中所有的问题都能一下子解决。所以她感到奇怪,战争竟然会持续这么久。有时,她到小镇购物的时候,偶然听见人们的交谈:“沙皇比德国人更强大。”他们说。或者:“到圣诞节,战争就会结束。”但是战争既没有在圣诞节结束,也没有在接下来的四个圣诞节中的任何一个结束。就在节日前的某一天,格诺韦法到耶什科特莱去采办过节的用品。市场上男人三五成群都在谈论战争。许多城市遭到破坏,居民的财产都散乱地堆放在大街上。人们为躲避炮弹的袭击纷纷逃亡。妻离子散,兄弟分隔。谁也不知究竟是俄国人更坏还是德国人更坏。德国人放毒气,一挨着毒气眼就会变瞎。青黄不接的时候将是普遍的饥饿。战争是第一灾难,其他的灾难将随之而来。第40页共40页 格诺韦法绕过一堆堆马粪,那些马粪融化了中贝尔特商店门前的积雪。门上钉的一块胶合板上写的是:本店只卖一流产品:肥皂、漂白内衣的群青小麦淀粉和大米淀粉橄榄油、蜡烛、火柴杀虫粉……。“杀虫粉”几个字突然使她感到恶心。她想起了德国人使用的毒气,眼睛一遇上就变瞎。如果拿申贝尔特的杀虫粉去撒蟑螂,蟑螂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为了不致呕吐,她不得不一连做了好几次深呼吸。“太想买点儿什么?”一个肚子挺得老高的年轻孕妇用唱歌似的嗓音问道。她朝格诺韦法的腹部瞥了一眼,笑了起来。格诺韦法要了煤油、火柴、肥皂和一把新的棕毛刷子。她用手指去碰了碰尖尖的鬃毛。“过节我要大扫除,清洗地板,洗窗帘,清刷炉灶。”“我们不久也要过节,要净化神庙祈神赐福。太太是从太古来的,对吗?是从磨坊来的吧?我认识太太。”“现在我们两人已经彼此相识了。太太您的预产期在什么时候?”“二月。”“我也是二月。”申贝尔特太太开始把一块块灰色的肥皂摆到柜台上。“太太考虑过没有,这儿周围都在打仗,我们这些傻女人干吗还要生孩子?”“一定是上帝……”“上帝,上帝……那是个优秀的账房先生,照管着‘亏欠’和‘盈余’项目,必须保持平衡。既然有人丧命,就得有人降生……太太这么漂亮,准会生个儿子。”格诺韦法拎起了篮子。“我想要个女儿,因为丈夫打仗去了,没有父亲的男孩不好养。”申贝尔特太太从柜台后面走了出来,送格诺韦法到门口。“我们压根儿需要的就是女儿。倘若所有的妇女都开始生女儿,世界上就太平了。”两个孕妇都笑了起来。文本二:第40页共40页 贪婪、不尊重自然、自私、缺乏想象力、无休止的竞争和丧失责任感,这些已使世界沦落为一个物体,可以被初成碎片、被耗费、被毁灭。编写故事意味着赋予物体生命,赋予世界微小碎片以存在感,正是这些碎片映照着人类经验、生存境况和记忆。温柔让与之有关的一切个性化,让这些事物有发出声音的可能,有生存空间和时间的可能,有被表达的可能。温柔是对另一种存在的深切的情感关怀,关怀它的脆弱、独特,以及无法抵挡痛苦和时间的承受力,温柔感知我们之间的纽带、我们之间的相似和一致,它向我们展现这世界的生机、鲜活和相互连接。【注】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波兰女作家,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文本一选自其代表作《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文本二选自其诺奖获奖演说《灵性消失的时代需要温柔的力量》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九一四年夏天”暗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引出下文米哈乌被征参战后,妻子生活所发生的变化。B.文中用“马铃薯的花凋谢”“五月末割第一批青草”等生活场景来标识时间,有助于表现太古环境的农耕特色。C.“(战争)也没有在接下来的四个圣诞节中的任何一个结束”,拉长了故事的时间跨度,拓宽了小说的叙事空间。D.“二月”和“我也是二月”写出两个新生命都将在初春时节降生,饱含了作者对旺盛、蓬勃生命力的热情赞美。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照管工人干活”“给送粮农民开收据”“倾听水的喧腾和机器的轰鸣”,白描式叙事写出了格诺韦法的辛劳与能干。B.格诺韦法“想象的战争”与她看到的战争灾难形成对比,既表现了太古人的封闭与质朴,也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C.结尾处关于“生女儿”的对话描写,与杜甫诗句“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一样,都是对战争的直接控诉。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叙述者灵活自如地周游在小说人物之间,给读者以客观、真实、有序的阅读体验。3.文本一中,“杀虫粉”让格诺韦法几乎呕吐这一细节,有哪些作用?第40页共40页 4.根据文本二,你从文本一中读出了哪些“温柔的力量”?三、(2021年重庆一中高三四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本一:猪嗷嗷叫(节选)傣·李司平(被丈夫李发顺殴打后,玉旺离家出走)玉旺走丢的第十天。玉旺走丢后的搜寻工作在搜寻十二天无果后宣告结束,玉旺成为失踪人口。李发康是躺在病床上被当做问题干部处理的:扶贫的母猪丢了,是工作的错误;处理基层问题的时候用不当的手段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是严重的工作错误。数错加在一起,他成为特别严重的、可以作为其他干部引以为戒的反面典型。革去公职——当李发康听到县上给自己的处理意见的时候,李发康瞬间释然:“唉!”长舒一气:“就这样吧!”期间,发顺率领的老岩和二黑三人无赖队伍从乡上到县上再到市上,闹遍了所有他们认为可以管到这件事情的部门。以至于从乡上到县上再到市上的各个部门都一致认为——此人,无赖。避之不及。卸去公职之后的李发康倍感轻松,他要离开这个地方。插手别人的家事从而导致别人媳妇跑丢了,他已背负着千夫所指的罪名,解释不清,不可说服。当李发康身无一物坐上离开的客车的时候,那个消失数月音讯全无的玉旺从山里回来了。嗯,没说错!那个跑进山林里失踪数月的玉旺,那个千余人搜寻而不见的玉旺回来了。一同和玉旺回来的还有那头所谓的建档立卡母猪种以及母猪身后跟着的一群小猪崽。母猪嗷嗷嗷,小猪呀呀呀,被玉旺赶着穿村而过。这一天,村里的人打开大门,玉旺和猪回来,像战士凯旋。“玉旺不是死在山上了吗?怎么回来了?”“怎么还赶着猪回来了?还有一群小猪崽子。”“那群小猪崽是小野猪呢!”“不是,玉旺不是死了吗?怎么又回来了?”问题又回到原点。第40页共40页 玉旺和猪继续在村中穿行,一路走,背后跟着的人越来越多,都想看一看这个失踪在林中数月的女人。玉旺赶着猪回到家中的时候,发顺刚打包好行李,他准备到省里去上访。大门开,见玉旺进门,发顺一愣,接着一惊:“啊!你不是死了吗?”赶进院子里的猪嗷嗷叫,见玉旺不回话,发顺大声吼道:“你不是死了吗?怎么回来了,没死成?”玉旺的嘴嘟囔了几下,发声:“李……李发康……在哪?”见玉旺回来的第一句话就是问李发康,发顺愤愤:“李发康都差点把你害死了,你还跟我提他?”发顺又挥手,欲打玉旺。不过这次发顺失算了。“啪!”玉旺响亮的一耳光抽在发顺脸上。挨了一巴掌的发顺发着懵捂着脸向后退却:“这疯婆娘,真的疯了!”天旋地转,天旋地转,这里的天旋地转指的是发顺在捂着脸的瞬间看到门外嘻笑的人群。这当然很让人没面,发顺在此时酸软,瘫在地上。世界仿佛倒置,然后变了个色。“李……发康……”从山中归来的玉旺变得强硬,但是依旧痴傻。不过人们改变了说法,玉旺这是淳朴的无害。玉旺吆喝着从山中带回来的猪群,沿着山路走,最终被林海淹没。列车向东走,驶出南高原,革去职务的李发康在车上。换个环境也许是种逃离,而逃离偶尔是逃命。列车向东走,李发康的电话响,接通,乡长兰正义的声音:“发康啊!误会啊!误会,发顺家媳妇回来了,建档立卡猪也回来了!”李发康并不惊讶:“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兰正义:“我们乡里和县上已经更正了对你的处理,你可以回来了!”“……”电话那头李发康不作声。兰正义接着说:“发顺媳妇回来,带回来建档立卡猪,还领回来一窝嗷嗷叫的野猪杂交崽子。乡上准备在村里建立一个野猪杂交的示范基地。”“……”李发康还是不作声。兰正义接着说:“回来吧!村里的工作需要你!”“嘟……嘟……嘟……”电话忙音,李发康挂断电话,列车驶出高原。“唉,累了!结束了!”李发康自言自语,倚着车窗,睡去。现在,我经常在电话里喊李发康:“嘿,倒霉蛋!”他回:“滚!说人话!”我:“爸!”他现在在沿海的某个城市的建筑工地,有时候扎钢筋,多数时候扛水泥,累得嗷嗷叫。我:“爸,村里的野猪养殖场弄起来了!村里的人都顺利脱贫了。”我爸李发康:“那就好,现在国家政策那么好,好好过日子比什么都强!”我接着:“玉旺养殖场的每一头猪,都是我爸!”玉旺管养殖场的每一头猪,都叫做李发康。第40页共40页 (本文获得《人民文学》第九届全国高校征文一等奖,第十届《小说选刊》年度大奖新人奖)文本二:中国当代作家、原文化部长王蒙先生看完《猪嗷嗷叫》后,于2019年4月29日清晨给《小说选刊》主编徐坤发来微信。微信内容如下:“徐坤文友安好,如你们所说‘嗷嗷叫’是奇文,李司平是怪杰也。告诉我们,脱贫不但是民生工程,更是人心人性文化大举动,牵扯到移风易俗,农村建设,工作作风,乡村党建。开始看起来心怦怦然,无赖无奈,难救难帮,洋相比待宰的猪还令人哭笑不得。天啊。猪至少不会诬赖他人。结尾处的华丽转身,令我雀跃欢呼,一下子,唐代传奇,聊斋志异,欧·亨利,浪漫游仙,拉美魔幻,道法自然,中外荤素全席都上来了。尤其是神秘的女主人公玉旺,一个嘴巴扇得万民欢呼,一群猪都名叫李发康,并且出来个‘我’,管发康叫爸。我都想找个主儿哭爹了……祝贺你才主选刊之政,便如此精彩,天助徐坤!俺们都嗷嗷叫咧!”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发康从定性为“问题干部”到更正处理并希望他回归,体现了农村基层工作的复杂性。B.小说反映了农村的一些落后现象,如发顺三人无赖队伍无理取闹,淳朴的玉旺被家暴。C.得知自己被革去公职,李发康表现出释然和轻松,这说明他早有辞职离开此地的打算。D.失踪数月的玉旺回来后,丈夫从惊讶到责骂甚至挥手要打,体现了对玉旺的漠不关心。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语言富有特色:短句活泼灵动,特色词语“建档立卡”“扶贫母猪”等虽陌生却不妨碍阅读。B.小说以贫困山村脱贫致富为背景,以玉旺的行踪为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清晰,情节曲折,构思精巧。C.小说描写发康时,既有语言、动作等正面描写,又有借他人之口的侧面描写,正侧结合塑造人物形象。D.小说综合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既有利于故事的客观完整,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3.两则文本多次提到“嗷嗷叫”,请概括“嗷嗷叫”的丰富意蕴。第40页共40页 4.如何理解文本二所评价的“‘嗷嗷叫’是奇文”?请结合文本分析。四、(重庆南开中学2021年高三5月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初恋邓洪卫秦皮从30岁开始,好上了酒。一喝即醉,醉了爱说事。说什么事儿?说风花雪月的事儿。对谁说?对他的女人说。叶儿呀,你过来一下。秦皮说。女人知道他又要说事了,女人就倒一杯水,坐在床边。秦皮抓住女人的手,说,叶儿呀——目光里柔情似酒,醇厚。那时候,我们都还小,五年级吧。我要到县里参加少儿故事比赛。先在班上讲,又在全校讲。老师同学们都说好,我的心里甜呀,得意呀。可是那天早上,我上学校。我总是第一个到校的。我是班长,我要开教室的门。可那天早上,我一进校门,就见你站在教室的门口,你穿着一件蓝花上衣,是不是?你眨着黑眼睛,说,你的故事讲得好哇,要是讲话的速度再慢一点儿就更好啦。我想了想,真是有点快了呢。我就调整了语速。结果到县里一讲,第一名,第一名啊!女人说,喝水。秦皮就咕咚喝了一口水。喝了水,清了清嗓子,秦皮接着说。每说完一段,总要握着女人的手,摇。情真意切。秦皮40岁,仍然爱喝酒。喝了醉,醉了爱说事。说风花雪月的事,对他的女人说。叶儿呀,秦皮说,记不记得,高考结束那天晚上,我们到校园后面的响水河堤上散步?那天晚上,我们谈了好久。我说我没考好,你说你也没考好,作文还跑了题。你骗我呀。你的作文根本没跑题,得了个满分。跑题的作文能得满分吗?嗯?我们互相宽心,宽着宽着,我们的眼神就有点儿飘忽忽的。我们就手拉着手了。我到现在也分不清是你先伸的手,还是我先伸的手。那是我第一次拉女人的手呀。软软的,暖暖的,多复杂的感觉呀。是这感觉不,叶儿?是呀,软软的,暖暖的。女人说。那咱们学着再拉一个。秦皮把手往女人伸过去。女人有些犹豫,但还是别过脸,伸了出去。唉,找不着当初的感觉了。秦皮拍着脸,怅然若失,掉头睡去。秦皮50岁,越发爱喝酒,三天两头地,醉握着女人的手,说风花雪月的事儿。第40页共40页 叶儿呀,你后来怎么就做医生了呢?而且还分在一个乡医院。那天晚上,我去看你,正好该你值班。真是个小医院,一晚上没一个病人。值班室也不大,一张帘子隔开来,外面是桌子,里面支张小沙发。我们先在外面说话。后半夜,好冷,你就坐进了沙发,盖上我的军大衣。你让我坐在外面。我坐了一会儿,也冷不住,撩起帘子,挤进大衣里。衣服小,冷风顺着缝隙直往里钻,咱俩也就挤在一块儿了,越挤越拢,越挤越暖和啊。诶,后来那事儿你还记得不?我俩当时困着困着刚要睡着,就赶来一病人。外面的门被捶得咚咚响。你赶紧跑出去。隔一会看完病回来,我们都乐坏了。原来,你竟穿着我的军大衣出去了,大衣的角还拖在地上呢。嘿嘿,你说好不好玩?你说呀。好玩。女人挤着笑容。秦皮60岁了,仍然是酒不离口,醉眼迷蒙地对女人说事。女人真是好性子,仰着皱皱的脸儿,听。有人对女人说,老醉鬼瞎绕绕,别睬他。女人就笑,他高兴说,我也高兴听呢!这一天,秦皮又跟一伙老朋友在外面耍闹。中午,聚在小酒馆喝酒。还没喝几杯,有人慌慌张张地来了,叫,秦皮,快回家!你女人喝醉了,躺在院子里,吐了一地。秦皮扔了酒杯,跑到家里。女人已经被人扶在自家床上,歪着脖子,神志不清。女人一把抓住秦皮的手臂,摇。女人说,阿毛呀,你爱打架,成绩又最差,老师和同学都避着你,只有我喜欢你,跟你在一起玩。我考上了省城师范,家里没钱啊。你东跑西凑给我几百块钱,送我上了学。你什么也没考上,你就到省城做小工,挣的钱你舍不得花,给我买书、买衣服。我想好了,一毕业,就跟你结婚。可是,等我毕业后,你却瞒着我跟另一个女人结婚了,并且去了一个遥远的城市。你说你配不上我,希望我能找一个门当户对的、真心对我好的。我后来就找了秦皮。女人摇着秦皮的手,说,阿毛呀,秦皮是个好人哪,对我也不错。可是他有一个毛病,爱喝酒。喝就喝呗,一喝就醉。醉就醉呗,可他爱说事。说就说呗,可尽说他以前的风花雪月的事。他把我当做他以前的恋人了呀。我每次强作笑容,心都要碎了,碎了呀。30年了,他讲了上百次了,我只好耐着性子听,我怕他不高兴呀。今天,他又出去喝酒了,一会儿回来,还得讲那些酸事儿,我真想拿胶布把他嘴粘上,粘上!女人说,阿毛,你当初为什么要离开我呀?为什么呀?你知道我这么多年是怎么过来的吗?我苦哇。呜呜!秦皮木木地坐着,任女人的手在他的手臂上,一下下地击打。秦皮的眼里汪着泪,秦皮说,小苏呀!60岁的秦皮戒酒了,这是谁也没想到的事。第40页共40页 每到黄昏,小街上会出现一对老人相拥的身影。有人喊,秦皮,喝酒。秦皮转身微笑,说,谢了。那人又喊,这老东西,老了老了还浪漫了。秦皮说,我们在恋爱呢。恋爱,你懂吗?(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皮30岁时,喝醉酒后喜欢“抓住女人的手”,目光温柔地向女人诉说当年的风花雪月,表现出秦皮对于初恋仍充满柔情、难以忘怀。B.第二段中女人知道秦皮“又要说事儿了”,就坐在旁边冷静地叫他喝水,这个情节既表现出女人的个性,也可看出二人情感上的隔膜。C.秦皮40岁时,醉后满怀热情地去拉女人的手,来重温年轻时牵手的感觉,而从女人当时的反应来看,女人的回应并不是发自内心的。D.文末女人喝醉后把秦皮当作自己以前的恋人来倾诉苦衷,相较之前,诉者和听者身份互换,构思巧妙,文章主题在此也得以完全揭示。2.下列对于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主要以对话形式推动情节发展,将几个对话场景分别展现,使读者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产生现场感。B.小说借助对比手法刻画形象,如秦皮对待妻子前后态度的对比,夫妻照顾醉酒后的配偶的方式的对比。C.小说善用反复的手法,如“心都要碎了,碎了啊”“把他嘴粘上,粘上”,表现出女人内心此时强烈的情绪。D.小说最后以“恋爱,你懂吗”疑问句收尾,引发读者深入思考,把思绪延伸到文外,含蓄深刻、富于韵味。3.文中的女人具有什么样的品德?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有人说,秦皮和女人各自心中都不忘初恋,所以他们的婚姻是失败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第40页共40页 五、(重庆一中2021年高三下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盲人乡(节选)[英]H·G·威尔斯阴差阳错,山民努涅兹也成了盲人乡的一员。外面的世界对于他日渐遥远模糊,而这里的人们也一个个熟悉鲜明起来:雅各布——他的养护人,一个通常很和善的老人;米迪娜——雅各布最小的女儿。她在盲人乡中并不受人尊重,因为她的脸棱角分明,不符合这儿的审美标准,但在努涅兹眼中,她却是最美的人,甚至是所有造物中最最美丽的。她的眼睑不像这里的常人一般发红且深陷,而是平坦的,仿佛随时会张开。她还有长长的睫毛,这在谷中被认为是严重的破相,所以她还没有一个爱人。他常凝视着她。在一个休息日的聚会上,他们坐到了一起。当着朦胧的星光,伴着甜美的乐声,他抬起手迎上她的手并勇敢地抓住了它,她报以轻轻的一按。后来的一天,当他们在黑暗中吃饭时,他感觉到她的手在非常柔缓的摸他,牵他,找他,炉中偶尔跳动的火苗使他有幸看见了她满脸的温存。他想方设法与她说话。一天,他走向坐在夏夜月光之中的她并坐在了她脚边。月光给她披上了一层银色的纱晕,使她美得不可方物。他用情人柔和的嗓子和一种十分尊重近乎敬畏的口吻告诉她,他爱她,告诉她对他而言她有多美。她还从未接触过这种爱慕之情,所以尽管没有明确的回答他,但显然被他的言语深深打动了。之后,这山谷成了他的世界,而山谷外的那个大千世界也最多只是他所能向她倾诉的神话故事罢了。终于,他试探性地支支吾吾地向她谈起了关于视力的事。视力对她而言是最富诗意的幻想。她听着他讲述星空、山河及她自己白皙的容貌。她并不相信这些,但却莫名地喜欢这些,使得努涅兹误以为她已经完全明白了视力是怎么一回事。第40页共40页 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大的反对。老雅各布是很爱护这个小女儿的,所以当她伏在他肩头泪如雨下时,也忍不住伤心起来。“乖女儿啊,你是知道的,他只是个白痴,他有很多怪念头。”米迪娜边拭泪边反驳道:“我知道,但他比他表现出来的要好,他也在变得越来越好。他又爱我,况且,爹,我也爱他。”老雅各布因为无法安慰女儿,不由万分痛苦。于是他与别的长老在那密不透光的会议室中开了个会。有位长老是众人中最杰出的医生,有着深刻的哲学头脑而富有创见。他早就产生过治疗努涅兹的念头。他发言了:“我曾经检查过他,他的情况我一清二楚,我认为他是极有可能治愈的。他的脑子受了不良的影响,是那个叫做眼睛的怪东西,也就是脸上那个明显深陷下去的柔软部位,那里出了问题,肿得很大,影响了努涅兹的脑子。我敢断言,要彻底治愈他,只需给他动一个简单易行的外科手术。换言之,移走那个出了问题的器官,然后他就完完全全正常了,并成为一个令人景仰的公民。”“感谢上帝,为了科学!”雅各布说着立刻兴冲冲地去把这个美好的前景告诉努涅兹。哪知努涅兹一口回绝了。米迪娜也亲自来劝说努涅兹,让他接受这项手术。他叫了起来:“你不会是想让我丧失宝贵的天赋的视力吧?”她只是摇着头。“天哪,我的世界可是全凭视力的呀!”她的头垂得更低了。“那么多美好的事物——鲜花,缀着青苔的岩石,光泽而柔软的毛皮,远空漂浮的白云,日升日落,闪烁的星斗,还有你。哪怕只是能看见你,看见你甜美安详的脸,看见你温软的双唇,亲爱的,看着你美丽的双手交织在一起……,是双眼让你占据了我的心,是双眼把我拉近你。噢,那见鬼的摸索,难道我必须只是触摸你,听着你,却再也无法看见你吗?不,你不会想让我这样吧?”他心中蓦地涌起了一股疑惧。她只是静坐着。他迅速明白了一切。“亲爱的。”他叹了口气,从她苍白的脸上清清楚楚看出了她想说而未说的事。“如果我同意呢?”他最后说,用一种极其温柔的语气。她张开双臂抱住他,痛哭起来。“噢,如果你愿意,……”她抽泣着,“只要你愿意!”离手术只剩一星期了,眼看着就能从一个低劣的奴隶上升为正式公民了,努涅兹却辗转难眠,在每个阳光明媚的时辰里,他或坐着沉思,或漫无目的地徘徊。一周的工作结束了,灿烂夺目的太阳升起在金色的顶峰。他在米迪娜离开去睡觉时与她呆了几分钟,“明天,”他说,“我将再也看不见一切了。”她握住他的手,将全部力量都倾注给他。“他们只会稍稍伤着你的,你会挺过来的……,你要挺过来,最亲爱的,为了我——亲爱的,只要一个女人的心灵和生命所能做到的,我都将回报你。我最亲爱、最温柔的人,我会回报你的。”他将她搂在怀中,吻了一下她的樱唇,最后看了一眼她甜美的脸。“再见了!”他轻声说道,“再见了!”然后在寂静之中,他转身离她远去了。她倾听着他慢慢消失的脚步,随着那节奏越哭越伤心。他满以为自己只会走到那片有着水仙花的幽美的草坪上,度过他作出牺牲前的最后时光。但当他不经意抬眼时,他看见了清晨,像个浑身金甲的天使,从悬崖上飘下来……而对着这壮丽的景色,这个盲人之谷,他的爱人,这儿的一切,都成了罪孽的坑穴——虽然他曾想在这里称王。第40页共40页 他想起了那个远离的自由自在的广阔世界,那个曾属于自己的世界,那个有着众多鲜活美妙的事物的地方,那繁华显赫的白昼、流光溢彩的夜晚,处处是宫殿、喷泉、雕塑和白色的房子。那儿,没有山的阻挡,人们能看见天空,不是像这儿所见的一个圆盘,而是湛蓝湛蓝的一片,星浮辰移,深邃无比……他回头瞄了一眼村子,然后坚定地转了回来,他想到了米迪娜,但已只是个模糊而微小的影子。(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盲人乡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所在,这里的原生居民都患有盲症,更严重的是他们思想封闭,对盲人之谷以外的世界固持着本能的否定态度。B.努涅兹意外进入了盲人乡并且成为了盲人乡里的另类分子,但他渐渐对盲人乡有了认同感,且产生了舍弃外面的世界而留在盲人乡里生活的念头。C.米迪娜的美丽与温存赢得了努涅兹的爱慕,而米迪娜对努涅兹的理解与支持,更让努涅兹一度做出了接受手术,放弃双目、放弃天赋视力的决定。D.答应接受手术之后的努涅兹内心依然充满了矛盾,最终他还是因无法放弃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外部世界,无法放弃视力所带来的美好而选择了离开。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语言精湛且颇具特色。作者遣词造句,娴熟自如,比如在描述盲人乡居民的言行时,用语亦庄亦谐,流露出一种揶揄和戏谑意味。B.人物的语言描写非常突出。比如在表现盲人乡最杰出的医生时,人物语言思维缜密,逻辑清晰,有理有据,体现出医生的睿智与善良。C.小说多处运用了象征手法。如长老议事的那间“密不透风的会议室”、那“有着水仙花的幽美的草坪”等,都有让人深思的象征意义。D.小说的爱情故事设计巧妙。它表面上看是为小说增加了一派脉脉温情,实际上看却是强化了努涅兹与盲人乡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冲突。3.《盲人乡》被认为是“幻想与讽刺相结合”的典型作品。你认为这一评价是否恰当?为什么?4.“盲人之乡,独眼称王”,然而作者却让努涅兹最终放弃了称王而离开了盲人乡。这一情节有哪些寓意?第40页共40页 六、(重庆巴蜀中学2021年高三下模拟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鸟失踪朱山坡不是迫不得已,母亲是不会到城里来的,因为她对汽车尾气像对鸟毛一样严重过敏。但痴迷那只鸟的父亲就不同了,每当我要出差,要他帮我照顾那只鸟的时候,他会毫不迟疑,甚至会连夜赶到。邻居告诉我,父亲照顾那只鸟比照看婴儿还要周密,他把肉切成肉泥,用牙签一点一点地送到鸟的嘴边,而他的嘴呢,如果不是隔着笼子也快凑到鸟的身上了。父亲总是邀功请赏、喜形于色地告诉我,这几天鸟唱了多少回歌,说了几句话,甚至它的粪便有什么变化……我注意到了父亲对鸟的迷恋,他舍不得离开县城回家,整天就跟鸟在一起,甚至开始忌妒我向鸟靠近。其实,晚年的父亲已经集天下男人所有的毛病于一身:酗酒、好赌、懒惰、几个月不洗澡和对老婆的傲慢。母亲对父亲早已经忍无可忍,如果不是觉得彼此都已古稀早就把他撵出家门了。然而奇迹还是在无意之中发生了。父亲每次从我这里回家之后,母亲都会欣喜地发现,他似乎忘记了酒的存在,忘记了通往赌场的路,而不时在别人面前提到我的那只鸟:“多好的鸟,像我的另一个儿子。”如果说要靠一只鸟才能拯救父亲的话,我没有什么理由不忍痛割爱。还不等母亲开口,我便请父亲来一趟县城,让他把鸟带回乡下。父亲如获至宝,生怕我后悔,逃也似的带着鸟跑回乡下。从此以后的半年,他再也没和母亲吵过架,什么地方也不去,整天跟鸟在一起。然而,有一天早上,母亲气急败坏地闯进城来,撞开我的门,“你爸彻底失踪了,也许永远也不回来了”。母亲沮丧地说。怎么能失踪了呢?我意识到事态的严重,赶紧随母亲赶回老家。乡亲们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爸变成了一只八哥,跟着一群鸟飞了。”父亲从我那里带回那只鸟后的第一件事便是重新编织了一只比原来大得多的鸟笼,大得可以装得下一头猪。后来他做了一个更大的鸟笼,自己也钻了进去,跟鸟睡在一起,早上起来他的脸上全是鸟粪。母亲无法忍受鸟粪的腥臭和对鸟毛过敏带来的痛苦,彻底跟他分居了。第40页共40页 父亲不满足于让那只鸟待在笼子里,他把鸟从笼子里放出来,发现鸟有灵性,跟着他一起,不试图逃跑。最后,把鸟带到地坪和晒场甚至更广阔的田野上,鸟都驯服地跟着他,只要他吹一个口哨甚至一个手势,它就会来到他身边,停在他的肩膀或头上,朝着路人不断地说“您好”。路人司空见惯地奉承两句,父亲便得意地说:“多好的鸟,像我的另一个儿子。”与鸟笼相比,那只鸟当然更喜欢山林,对回家越来越不愿意。父亲便纵容它,让它在山林里待上越来越多的时间,甚至和它一起在山林里过夜。此后,父亲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有人在山里看见过他,他就躺在树上,那只鸟和一群形形色色的鸟在树冠上叽叽喳喳,热闹得像开生日宴会,老远就能听到它们说话与歌唱。乡亲们都说,自从父亲带回来那只鸟后,我们的山林从来没有那么热闹过,好像全世界的鸟都聚集在一起,都成为鸟的天堂了。母亲也曾经到山里找过父亲,别人告诉她,往鸟最多的地方去,肯定能找到他。起初几次,母亲还真能找到父亲,他在树上,鸟在他的身边,母亲叫嚷着,他就是不肯下来,也不跟母亲说话。后来,父亲和那些鸟群离家越来越远,需翻过几座山才能偶尔见到一次。母亲对此已经厌烦透顶,发誓不再去找父亲。开始的时候,我以为父亲会回家的,因此,对母亲一次又一次的诉苦没放在心上。直到这一次,一个多月没有父亲的消息,我才真急了。我们像警察搜索罪犯那样,一路上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找寻父亲。从早上一直到下午甚至到第二天,才陆续传来一些让人欣喜的消息。有人汇报说,在梅花岭坳发现了父亲扔掉的香蕉皮,有人说在尖锋顶捡到了父亲衣服上的纽扣,有人说在枇杷沟踩到了父亲的大便,有人说曾看到一个蓬头垢面的人在围龙山的石堆上烤食老鼠……这些证据或许能说明父亲还活着,只是不知道现在他在哪里。我赶到香梨坡。因为听说那里的一个牛贩子半个多月前曾见过一个像我父亲的人。香梨坡属于另一个镇管辖的偏僻的小山村,只有一条像云梯的天路通往山外。父亲告诉牛贩子:“我的另一个儿子带着一群鸟朝西飞走了,不见了,丢下我不管了,我要去找它。”据牛贩子的描述,那人肯定就是父亲。我知道父亲是不会再回来了。他已经不再属于我们的世界,他已经属于山林。此后一个星期,关于父亲的踪迹和音讯越来越少,大约又过了半个多月吧,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从北海打来的电话。电话里说,有猎户在山里抓到了一个野人……我连夜驱车赶到北海,找到抓到了野人的猎户。但那猎户说,他把野人放了,因为野人会说话,他说自己是寻找另一个儿子的,他的儿子带着一群鸟朝西飞走了,不见了,丢下他不管了。猎户往背后指了指:“他就是往西跑的,像飞一样。”再往西,就是越南境内了。第40页共40页 猎户说,他操着跟你一样的口音,如果你有这样的一个父亲,那他就应该是。猎户还问我:“你是不是还有一个兄弟?”是的,我有一个比我大十岁的哥哥,三十年前战死在越南凉山,虽然被追授了三等功,但直到现在尸骨还留在那里。(选自《天涯》2009年第3期,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A.母亲对鸟毛严重过敏而父亲爱鸟成癖,这种对比实际上是一种隐喻,意在表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不和睦。B.鸟之所以能“拯救”父亲,是因为这只鸟帮助晚年的父亲改掉了他身上的“毛病”,这也是父亲爱鸟的重要原因。C.“跟鸟睡在一起”“和鸟一起在山林里过夜”以及和鸟一起失踪,这些怪诞的情节,强化了父亲作为鸟痴的形象。D.“多好的鸟,像我的另一个儿子”这句话多次出现,揭示了父亲的恋鸟癖中隐含了他心底对牺牲的长子的怀念。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叙述采用了第一人称,主要为了增强文章真实性,让读者相信父亲的怪诞行为在现实中是真实可信的。B.文章用较多篇幅写父亲和鸟相处的场景,笔触朴实而灵动,表现父亲在鸟群生活中获得了难得的自由与快慰。C.母亲这个形象在小说中不仅具有现实指涉,也富有象征意味,代表的是一种和父亲精神截然相反的世俗生活。D.小说以交代三十年前战死在越南凉山、尸骨还留在那里的哥哥结尾,前后呼应,使得小说情节更加严密完整。3.父亲为什么要那样迷恋鸟?结合文章概括父亲的心理原因。4.将生命的痛苦进行诗意抒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作品的“诗意”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第40页共40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精选练习题答案版一、(2021年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5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汪曾祺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选了,——各体文习作是中文系二年级必修课,其余两门是选修,西南联大的课程分必修与选修两种。中文系的语言学概论、文字学概论、文学史(分段)……是必修课,其余大都是任凭学生自选。诗经、楚辞、庄子、昭明文选、唐诗、宋诗、词选、散曲、杂剧与传奇……选什么,选哪位教授的课都成。但要凑够一定的学分(这叫“学分制”)。一学期我只选两门课,那不行。自由,也不能自由到这种地步。第40页共40页 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我们当时的系主任罗常培先生就说过: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这话有道理。沈先生自己就没有上过什么大学。他教的学生后来成为作家的,也极少。但是也不是绝对不能教。沈先生的学生现在能算是作家的,也还有那么几个。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教。现在的大学里很少开创作课的,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教。偶尔有大学开这门课的,收效甚微,原因是教得不甚得法。教创作靠“讲”不成。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作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攒珠式的、桔瓣式的……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教授先讲一套,放学生照猫画虎,那是行不通的。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给比我低一班的同学曾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我的那一班出过些什么题目,我倒不记得了。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作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前已说过,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他是经过一番思考的,但并不去翻阅很多参考书。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斯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他的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往觉得不知道听了一些什么。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懂”了他的话,——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沈先生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小说(内容早已忘记干净),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小说要避免“学生腔”。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第40页共40页 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大都把原稿的纸边裁去,只剩下纸芯。这当然不大好看。但是抗战时期,百物昂贵,不能不打这点小算盘。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一九八六年一月二日上午文本二:沈先生说:“本人学习用笔还不到十年,手中一支笔,也只能说正逐渐成熟中,慢慢脱去矜持、浮夸、生硬、做作,日益接近自然。”(《从文自传·附记》)“虽然如此,我还预备继续我这个工作,且永远不放下我一点狂妄的想象,以为在另外一时,你们少数的少数,会越过那条间隔城乡的深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永远的倾心,康健诚实的赞颂,以及对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这种感情且居然能刺激你们,引起你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的怀疑。”(《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沈先生不赞成命题作文,但有时也让学生写写具体的题目,他认为片段的习作很重要,可以锻炼基本功,如同先学会车零件才能学会组装。B.沈先生批评“我”的写作语言没有“贴着人物写”,像“两个聪明脑壳打架”,并教导“我”人物对话语言不能太诗意和富有哲理。C.沈先生教写作,常在学生习作后写读后感,或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或近似的文章,让学生对比借鉴,作者认可这种教学方法。D.沈先生追求真实、自然,反对生硬、浮夸、做作,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对生活的热情,有对真善美的追求。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用平缓流畅的笔调回忆恩师,娓娓道出沈先生在西南联大给学生上写作课时的零散小事平淡简洁,叙述不事铺张,能让读者从多方面了解沈先生。B.沈先生湘西口音重,声音又低,再加上他讲课不用手势,不哗众取宠,没有表演性,学生往往听不懂他的课。C.本文语言朴素、平实,回忆了沈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时的往事,刻画了一个认真、谦和、真诚对待学生并且提携学生的老师形象。D.汪曾祺师从沈从文,二人都是京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京派文学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3.联系文本内容,说说沈从文先生是如何教学生“创作”的?4.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请根据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并以《边城》为例,谈谈沈先生是如何“贴到人物写”的。【参考答案】1.B【“并教导‘我’人物对话语言不能太诗意和富有哲理”错,原文第6段信息是“‘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可见选项张冠李戴,“并教导我人物对话语言不能太有诗意和富有哲理”这是作者听了老师的批评后自己的领悟。】第40页共40页 2.B【“再加上他讲课不用手势……学生往往听不懂他的课”错误。文本一第5段说“他的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往觉得不知道听了一些什么”“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懂”了他的话,——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可见选项杂糅了信息,曲解文意,听不懂的原因与“不用手势”无关。】3.①提倡学生多写,老师少讲,讲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②写作题目非常具体,主张片段练习;③认真批改学生习作,写很长的读后感;④推荐学生阅读与他们的习作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作品,让学生对比借鉴。4.①小说里,人物塑造是主要的,占主导地位的,其余的都是围绕人物而派生的,是占次要地位的;②写景、叙事、议论都不能和人物游离。不能用俯视或旁观的态度,要真正融进人物,用人物眼、耳、嘴、心、脑、来看、听、说、想、思;③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心要真诚,和人物一同哀乐,一同感受周围的一切;④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像农民,像农民;写市民,像市民,叙事的语言和人物的语言对话,也要相协调。《边城》举例。示例:文中出现的重要意象“虎耳草”,是湘西边城常见植物,虎耳草入梦,合情合理:湘西风光的灵秀清丽与翠翠纯真质朴的品性是一致的:“赛龙舟”“捉鸭子”“唱歌”等活动是湘西民间风俗,也是人物活动的背景:翠翠的语言,如初见二老傩送,傩送邀请她上楼,她误会了,骂他“你个悖时砍脑壳的”等。二、(江苏盐城2021届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格诺韦法的时间【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一九一四年夏天,两名穿浅色制服、骑着马的沙俄士兵来抓米哈乌。米哈乌眼看着他们从耶什科特菜的方向慢慢向他走来。炎热的空气里飘荡着他们的阵阵笑声。米哈乌站立在自家的门槛上,身穿一袭由于沾满了面粉而发白的宽大长袍,等待着——虽说他心知肚明这些大兵所为何来。米哈乌从他们手上接过一张纸条,拿去交给了妻子。妻子格诺韦法一整天哭哭啼啼,为米哈乌打理参战的准备工作。由于哭了一整天,她实在太虚弱,身心是那么地疲惫而沉重,以至于没能跨出自家的门槛,目送丈夫过桥。当马铃薯的花凋谢,而在开花处结出一些小小的绿色果实的时候,格诺韦法肯定自己是怀孕了。她掰着手指头算月份,算出孩子该是五月末割第一批青草的时候怀上的。不错,正该是那个时候。第40页共40页 现在令她伤心绝望的是,她没来得及把怀孕的事告诉米哈乌。或许一天天大起来的肚子是某种征兆,说明米哈乌会回来;他必须回来。格诺韦法亲自管理磨坊,就像米哈乌在的时候所做的那样。她照管工人们干活儿,给送粮食来的农民开收据。她倾听推动磨石的水的喧腾和机器的轰鸣。面粉落满了她的头发和睫毛,以致她晚上往镜子跟前一站,从镜子里看到的是个老太婆。老太婆对着镜子脱衣服,研究自己的肚子。她躺到床上,尽管身边塞了好几个小枕头,脚上还穿着毛线袜子,可她仍然睡不暖和。因为她总是像赤着脚跨进水里一样进入梦乡,久久不能入睡。于是她便有很多时间祷告。她从“我们的天父”开始,念到“圣母马利亚”,最后到了睡意蒙眬的时候,她以自己所喜爱的对守护天使的祈祷来作结。她祈求自己的守护天使关照米哈乌,因为战争中的人或许需要不止一位守护天使。后来这祷告逐渐变成了战争的画面——简单又乏味,因为格诺韦法除了太古这个地方,不知还有另外的世界;除了礼拜六在市场上的斗殴,她不知还有另一个模样的战争。格诺韦法想象的战争,就是那种喝的醉醺醺的男人在泥泞、水洼和垃圾中间的徒手搏斗,在这种搏斗中所有的问题都能一下子解决。所以她感到奇怪,战争竟然会持续这么久。有时,她到小镇购物的时候,偶然听见人们的交谈:“沙皇比德国人更强大。”他们说。或者:“到圣诞节,战争就会结束。”但是战争既没有在圣诞节结束,也没有在接下来的四个圣诞节中的任何一个结束。就在节日前的某一天,格诺韦法到耶什科特莱去采办过节的用品。市场上男人三五成群都在谈论战争。许多城市遭到破坏,居民的财产都散乱地堆放在大街上。人们为躲避炮弹的袭击纷纷逃亡。妻离子散,兄弟分隔。谁也不知究竟是俄国人更坏还是德国人更坏。德国人放毒气,一挨着毒气眼就会变瞎。青黄不接的时候将是普遍的饥饿。战争是第一灾难,其他的灾难将随之而来。格诺韦法绕过一堆堆马粪,那些马粪融化了中贝尔特商店门前的积雪。门上钉的一块胶合板上写的是:本店只卖一流产品:肥皂、漂白内衣的群青小麦淀粉和大米淀粉橄榄油、蜡烛、火柴杀虫粉……。“杀虫粉”几个字突然使她感到恶心。她想起了德国人使用的毒气,眼睛一遇上就变瞎。如果拿申贝尔特的杀虫粉去撒蟑螂,蟑螂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为了不致呕吐,她不得不一连做了好几次深呼吸。“太想买点儿什么?”一个肚子挺得老高的年轻孕妇用唱歌似的嗓音问道。她朝格诺韦法的腹部瞥了一眼,笑了起来。格诺韦法要了煤油、火柴、肥皂和一把新的棕毛刷子。她用手指去碰了碰尖尖的鬃毛。“过节我要大扫除,清洗地板,洗窗帘,清刷炉灶。”“我们不久也要过节,要净化神庙祈神赐福。太太是从太古来的,对吗?是从磨坊来的吧?我认识太太。”“现在我们两人已经彼此相识了。太太您的预产期在什么时候?”“二月。”“我也是二月。”申贝尔特太太开始把一块块灰色的肥皂摆到柜台上。“太太考虑过没有,这儿周围都在打仗,我们这些傻女人干吗还要生孩子?”“一定是上帝……”“上帝,上帝……那是个优秀的账房先生,照管着‘亏欠’和‘盈余’项目,必须保持平衡。既然有人丧命,就得有人降生……太太这么漂亮,准会生个儿子。”格诺韦法拎起了篮子。“我想要个女儿,因为丈夫打仗去了,没有父亲的男孩不好养。”申贝尔特太太从柜台后面走了出来,送格诺韦法到门口。“我们压根儿需要的就是女儿。倘若所有的妇女都开始生女儿,世界上就太平了。”两个孕妇都笑了起来。文本二:第40页共40页 贪婪、不尊重自然、自私、缺乏想象力、无休止的竞争和丧失责任感,这些已使世界沦落为一个物体,可以被初成碎片、被耗费、被毁灭。编写故事意味着赋予物体生命,赋予世界微小碎片以存在感,正是这些碎片映照着人类经验、生存境况和记忆。温柔让与之有关的一切个性化,让这些事物有发出声音的可能,有生存空间和时间的可能,有被表达的可能。温柔是对另一种存在的深切的情感关怀,关怀它的脆弱、独特,以及无法抵挡痛苦和时间的承受力,温柔感知我们之间的纽带、我们之间的相似和一致,它向我们展现这世界的生机、鲜活和相互连接。【注】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波兰女作家,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文本一选自其代表作《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文本二选自其诺奖获奖演说《灵性消失的时代需要温柔的力量》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九一四年夏天”暗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引出下文米哈乌被征参战后,妻子生活所发生的变化。B.文中用“马铃薯的花凋谢”“五月末割第一批青草”等生活场景来标识时间,有助于表现太古环境的农耕特色。C.“(战争)也没有在接下来的四个圣诞节中的任何一个结束”,拉长了故事的时间跨度,拓宽了小说的叙事空间。D.“二月”和“我也是二月”写出两个新生命都将在初春时节降生,饱含了作者对旺盛、蓬勃生命力的热情赞美。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照管工人干活”“给送粮农民开收据”“倾听水的喧腾和机器的轰鸣”,白描式叙事写出了格诺韦法的辛劳与能干。B.格诺韦法“想象的战争”与她看到的战争灾难形成对比,既表现了太古人的封闭与质朴,也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C.结尾处关于“生女儿”的对话描写,与杜甫诗句“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一样,都是对战争的直接控诉。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叙述者灵活自如地周游在小说人物之间,给读者以客观、真实、有序的阅读体验。3.文本一中,“杀虫粉”让格诺韦法几乎呕吐这一细节,有哪些作用?4.根据文本二,你从文本一中读出了哪些“温柔的力量”?【参考答案】1.D【“写出两个新生命都将在初春时节降生,饱含了作者对旺盛、蓬勃生命力的热情赞美”错误,此处只是杂货店老板娘与格诺韦法拉家常的谈话,“二月”的预产期并没有“饱含了作者对旺盛、蓬勃生命力的热情赞美”,相反,从“太太考虑过没有,这儿周围都在打仗,我们这些傻女人干吗还要生孩子”“那是个优秀的账房先生,照管着‘亏欠’和‘盈余’项目,必须保持平衡。既然有人丧命,就得有人降生”,写出作者对战争中仍不得不降生的新生命的怜惜之情。】2.C【“都是对战争的直接控诉”错误,应该是对战争的间接控诉,没有直接指责战争带来的伤害,而是通过不愿意生男孩送上战场来表达人们对战争的厌恶。】3.(1)“杀虫粉”让她联想到德国人的毒气,表现了战争对人们带来的伤害;(2)“杀虫粉”让她联想到蟑螂的感受,折射出人物内心的柔软与善良。4.(1)回避战场血腥,关注女性题材,突显女性对战争苦难的承受力;(2)选取孕妇形象,叙写日常生活,突出母性温柔中蕴含的坚强与乐观;(3)以细腻的笔触、轻盈的语言,表达战争与和平的宏大主题。三、(2021年重庆一中高三四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本一:猪嗷嗷叫(节选)傣·李司平(被丈夫李发顺殴打后,玉旺离家出走)第40页共40页 玉旺走丢的第十天。玉旺走丢后的搜寻工作在搜寻十二天无果后宣告结束,玉旺成为失踪人口。李发康是躺在病床上被当做问题干部处理的:扶贫的母猪丢了,是工作的错误;处理基层问题的时候用不当的手段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是严重的工作错误。数错加在一起,他成为特别严重的、可以作为其他干部引以为戒的反面典型。革去公职——当李发康听到县上给自己的处理意见的时候,李发康瞬间释然:“唉!”长舒一气:“就这样吧!”期间,发顺率领的老岩和二黑三人无赖队伍从乡上到县上再到市上,闹遍了所有他们认为可以管到这件事情的部门。以至于从乡上到县上再到市上的各个部门都一致认为——此人,无赖。避之不及。卸去公职之后的李发康倍感轻松,他要离开这个地方。插手别人的家事从而导致别人媳妇跑丢了,他已背负着千夫所指的罪名,解释不清,不可说服。当李发康身无一物坐上离开的客车的时候,那个消失数月音讯全无的玉旺从山里回来了。嗯,没说错!那个跑进山林里失踪数月的玉旺,那个千余人搜寻而不见的玉旺回来了。一同和玉旺回来的还有那头所谓的建档立卡母猪种以及母猪身后跟着的一群小猪崽。母猪嗷嗷嗷,小猪呀呀呀,被玉旺赶着穿村而过。这一天,村里的人打开大门,玉旺和猪回来,像战士凯旋。“玉旺不是死在山上了吗?怎么回来了?”“怎么还赶着猪回来了?还有一群小猪崽子。”“那群小猪崽是小野猪呢!”“不是,玉旺不是死了吗?怎么又回来了?”问题又回到原点。玉旺和猪继续在村中穿行,一路走,背后跟着的人越来越多,都想看一看这个失踪在林中数月的女人。玉旺赶着猪回到家中的时候,发顺刚打包好行李,他准备到省里去上访。大门开,见玉旺进门,发顺一愣,接着一惊:“啊!你不是死了吗?”赶进院子里的猪嗷嗷叫,见玉旺不回话,发顺大声吼道:“你不是死了吗?怎么回来了,没死成?”玉旺的嘴嘟囔了几下,发声:“李……李发康……在哪?”见玉旺回来的第一句话就是问李发康,发顺愤愤:“李发康都差点把你害死了,你还跟我提他?”发顺又挥手,欲打玉旺。不过这次发顺失算了。“啪!”玉旺响亮的一耳光抽在发顺脸上。挨了一巴掌的发顺发着懵捂着脸向后退却:“这疯婆娘,真的疯了!”天旋地转,天旋地转,这里的天旋地转指的是发顺在捂着脸的瞬间看到门外嘻笑的人群。这当然很让人没面,发顺在此时酸软,瘫在地上。世界仿佛倒置,然后变了个色。“李……发康……”从山中归来的玉旺变得强硬,但是依旧痴傻。不过人们改变了说法,玉旺这是淳朴的无害。玉旺吆喝着从山中带回来的猪群,沿着山路走,最终被林海淹没。列车向东走,驶出南高原,革去职务的李发康在车上。换个环境也许是种逃离,而逃离偶尔是逃命。列车向东走,李发康的电话响,接通,乡长兰正义的声音:“发康啊!误会啊!误会,发顺家媳妇回来了,建档立卡猪也回来了!”李发康并不惊讶:“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兰正义:“我们乡里和县上已经更正了对你的处理,你可以回来了!”“……”电话那头李发康不作声。兰正义接着说:“发顺媳妇回来,带回来建档立卡猪,还领回来一窝嗷嗷叫的野猪杂交崽子。乡上准备在村里建立一个野猪杂交的示范基地。”“……”李发康还是不作声。兰正义接着说:“回来吧!村里的工作需要你!”“嘟……嘟……嘟……”电话忙音,李发康挂断电话,列车驶出高原。“唉,累了!结束了!”李发康自言自语,倚着车窗,睡去。现在,我经常在电话里喊李发康:“嘿,倒霉蛋!”他回:“滚!说人话!”我:“爸!”他现在在沿海的某个城市的建筑工地,有时候扎钢筋,多数时候扛水泥,累得嗷嗷叫。第40页共40页 我:“爸,村里的野猪养殖场弄起来了!村里的人都顺利脱贫了。”我爸李发康:“那就好,现在国家政策那么好,好好过日子比什么都强!”我接着:“玉旺养殖场的每一头猪,都是我爸!”玉旺管养殖场的每一头猪,都叫做李发康。(本文获得《人民文学》第九届全国高校征文一等奖,第十届《小说选刊》年度大奖新人奖)文本二:中国当代作家、原文化部长王蒙先生看完《猪嗷嗷叫》后,于2019年4月29日清晨给《小说选刊》主编徐坤发来微信。微信内容如下:“徐坤文友安好,如你们所说‘嗷嗷叫’是奇文,李司平是怪杰也。告诉我们,脱贫不但是民生工程,更是人心人性文化大举动,牵扯到移风易俗,农村建设,工作作风,乡村党建。开始看起来心怦怦然,无赖无奈,难救难帮,洋相比待宰的猪还令人哭笑不得。天啊。猪至少不会诬赖他人。结尾处的华丽转身,令我雀跃欢呼,一下子,唐代传奇,聊斋志异,欧·亨利,浪漫游仙,拉美魔幻,道法自然,中外荤素全席都上来了。尤其是神秘的女主人公玉旺,一个嘴巴扇得万民欢呼,一群猪都名叫李发康,并且出来个‘我’,管发康叫爸。我都想找个主儿哭爹了……祝贺你才主选刊之政,便如此精彩,天助徐坤!俺们都嗷嗷叫咧!”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发康从定性为“问题干部”到更正处理并希望他回归,体现了农村基层工作的复杂性。B.小说反映了农村的一些落后现象,如发顺三人无赖队伍无理取闹,淳朴的玉旺被家暴。C.得知自己被革去公职,李发康表现出释然和轻松,这说明他早有辞职离开此地的打算。D.失踪数月的玉旺回来后,丈夫从惊讶到责骂甚至挥手要打,体现了对玉旺的漠不关心。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语言富有特色:短句活泼灵动,特色词语“建档立卡”“扶贫母猪”等虽陌生却不妨碍阅读。B.小说以贫困山村脱贫致富为背景,以玉旺的行踪为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清晰,情节曲折,构思精巧。C.小说描写发康时,既有语言、动作等正面描写,又有借他人之口的侧面描写,正侧结合塑造人物形象。D.小说综合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既有利于故事的客观完整,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3.两则文本多次提到“嗷嗷叫”,请概括“嗷嗷叫”的丰富意蕴。4.如何理解文本二所评价的“‘嗷嗷叫’是奇文”?请结合文本分析。【参考答案】1.C【“早有辞职离开此地的打算”错误,这一点在原文看不出,文中只是说“他要离开这个地方。插手别人的家事从而导致别人媳妇跑丢了,他已背负着千夫所指的罪名,解释不清,不可说服”,看不出他早有辞职离开的想法。】2.B【“以玉旺的行踪为线索贯穿全文”错误,玉旺的行踪不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扶贫干部李发康,要反映的也是扶贫问题,所以这篇小说是围绕李发康被革职到更正处理并希望他回归以及最后在工地干活这一经历行文构思,展现扶贫脱贫工作的艰辛。】3.①“嗷嗷叫”是玉旺带回的扶贫母猪及小猪的叫声,代表了农村的生机与希望;②“嗷嗷叫”是李发康扛水泥的叫声,是其工作艰辛劳累的体现,也是性格坦然豁达的写照;③“嗷嗷叫”是读者阅读后的反应,幽默地体现了读者对精彩小说的兴奋,欣赏与赞扬。4第40页共40页 .①主旨(思想内容)丰富厚重:既写出农村的脱贫致富,落后社会风气的扭转,又表现出脱贫工作的艰辛,扶贫干部的委屈。②结尾巧妙:野猪基地已建立,村民已脱贫,人们感念扶贫干部,可是扶贫干部却在外干劳力活,结尾耐人寻味。③人物刻画简练传神:面对丈夫,玉旺一个巴掌的动作描写表现其成长;把每头猪都叫“李发康”,细节表现玉旺的感恩。(或者:塑造的人物不落俗套,玉旺从被动挨打的懦弱到变得强硬,写出了农村女性的成长。)四、(重庆南开中学2021年高三5月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初恋邓洪卫秦皮从30岁开始,好上了酒。一喝即醉,醉了爱说事。说什么事儿?说风花雪月的事儿。对谁说?对他的女人说。叶儿呀,你过来一下。秦皮说。女人知道他又要说事了,女人就倒一杯水,坐在床边。秦皮抓住女人的手,说,叶儿呀——目光里柔情似酒,醇厚。那时候,我们都还小,五年级吧。我要到县里参加少儿故事比赛。先在班上讲,又在全校讲。老师同学们都说好,我的心里甜呀,得意呀。可是那天早上,我上学校。我总是第一个到校的。我是班长,我要开教室的门。可那天早上,我一进校门,就见你站在教室的门口,你穿着一件蓝花上衣,是不是?你眨着黑眼睛,说,你的故事讲得好哇,要是讲话的速度再慢一点儿就更好啦。我想了想,真是有点快了呢。我就调整了语速。结果到县里一讲,第一名,第一名啊!女人说,喝水。秦皮就咕咚喝了一口水。喝了水,清了清嗓子,秦皮接着说。每说完一段,总要握着女人的手,摇。情真意切。秦皮40岁,仍然爱喝酒。喝了醉,醉了爱说事。说风花雪月的事,对他的女人说。叶儿呀,秦皮说,记不记得,高考结束那天晚上,我们到校园后面的响水河堤上散步?那天晚上,我们谈了好久。我说我没考好,你说你也没考好,作文还跑了题。你骗我呀。你的作文根本没跑题,得了个满分。跑题的作文能得满分吗?嗯?我们互相宽心,宽着宽着,我们的眼神就有点儿飘忽忽的。我们就手拉着手了。我到现在也分不清是你先伸的手,还是我先伸的手。那是我第一次拉女人的手呀。软软的,暖暖的,多复杂的感觉呀。是这感觉不,叶儿?是呀,软软的,暖暖的。女人说。那咱们学着再拉一个。秦皮把手往女人伸过去。女人有些犹豫,但还是别过脸,伸了出去。唉,找不着当初的感觉了。秦皮拍着脸,怅然若失,掉头睡去。秦皮50岁,越发爱喝酒,三天两头地,醉握着女人的手,说风花雪月的事儿。叶儿呀,你后来怎么就做医生了呢?而且还分在一个乡医院。那天晚上,我去看你,正好该你值班。真是个小医院,一晚上没一个病人。值班室也不大,一张帘子隔开来,外面是桌子,里面支张小沙发。我们先在外面说话。后半夜,好冷,你就坐进了沙发,盖上我的军大衣。你让我坐在外面。我坐了一会儿,也冷不住,撩起帘子,挤进大衣里。衣服小,冷风顺着缝隙直往里钻,咱俩也就挤在一块儿了,越挤越拢,越挤越暖和啊。诶,后来那事儿你还记得不?我俩当时困着困着刚要睡着,就赶来一病人。外面的门被捶得咚咚响。你赶紧跑出去。隔一会看完病回来,我们都乐坏了。原来,你竟穿着我的军大衣出去了,大衣的角还拖在地上呢。嘿嘿,你说好不好玩?你说呀。好玩。女人挤着笑容。秦皮60岁了,仍然是酒不离口,醉眼迷蒙地对女人说事。女人真是好性子,仰着皱皱的脸儿,听。有人对女人说,老醉鬼瞎绕绕,别睬他。女人就笑,他高兴说,我也高兴听呢!这一天,秦皮又跟一伙老朋友在外面耍闹。中午,聚在小酒馆喝酒。还没喝几杯,有人慌慌张张地来了,叫,秦皮,快回家!你女人喝醉了,躺在院子里,吐了一地。秦皮扔了酒杯,跑到家里。女人已经被人扶在自家床上,歪着脖子,神志不清。第40页共40页 女人一把抓住秦皮的手臂,摇。女人说,阿毛呀,你爱打架,成绩又最差,老师和同学都避着你,只有我喜欢你,跟你在一起玩。我考上了省城师范,家里没钱啊。你东跑西凑给我几百块钱,送我上了学。你什么也没考上,你就到省城做小工,挣的钱你舍不得花,给我买书、买衣服。我想好了,一毕业,就跟你结婚。可是,等我毕业后,你却瞒着我跟另一个女人结婚了,并且去了一个遥远的城市。你说你配不上我,希望我能找一个门当户对的、真心对我好的。我后来就找了秦皮。女人摇着秦皮的手,说,阿毛呀,秦皮是个好人哪,对我也不错。可是他有一个毛病,爱喝酒。喝就喝呗,一喝就醉。醉就醉呗,可他爱说事。说就说呗,可尽说他以前的风花雪月的事。他把我当做他以前的恋人了呀。我每次强作笑容,心都要碎了,碎了呀。30年了,他讲了上百次了,我只好耐着性子听,我怕他不高兴呀。今天,他又出去喝酒了,一会儿回来,还得讲那些酸事儿,我真想拿胶布把他嘴粘上,粘上!女人说,阿毛,你当初为什么要离开我呀?为什么呀?你知道我这么多年是怎么过来的吗?我苦哇。呜呜!秦皮木木地坐着,任女人的手在他的手臂上,一下下地击打。秦皮的眼里汪着泪,秦皮说,小苏呀!60岁的秦皮戒酒了,这是谁也没想到的事。每到黄昏,小街上会出现一对老人相拥的身影。有人喊,秦皮,喝酒。秦皮转身微笑,说,谢了。那人又喊,这老东西,老了老了还浪漫了。秦皮说,我们在恋爱呢。恋爱,你懂吗?(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皮30岁时,喝醉酒后喜欢“抓住女人的手”,目光温柔地向女人诉说当年的风花雪月,表现出秦皮对于初恋仍充满柔情、难以忘怀。B.第二段中女人知道秦皮“又要说事儿了”,就坐在旁边冷静地叫他喝水,这个情节既表现出女人的个性,也可看出二人情感上的隔膜。C.秦皮40岁时,醉后满怀热情地去拉女人的手,来重温年轻时牵手的感觉,而从女人当时的反应来看,女人的回应并不是发自内心的。D.文末女人喝醉后把秦皮当作自己以前的恋人来倾诉苦衷,相较之前,诉者和听者身份互换,构思巧妙,文章主题在此也得以完全揭示。2.下列对于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主要以对话形式推动情节发展,将几个对话场景分别展现,使读者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产生现场感。B.小说借助对比手法刻画形象,如秦皮对待妻子前后态度的对比,夫妻照顾醉酒后的配偶的方式的对比。C.小说善用反复的手法,如“心都要碎了,碎了啊”“把他嘴粘上,粘上”,表现出女人内心此时强烈的情绪。D.小说最后以“恋爱,你懂吗”疑问句收尾,引发读者深入思考,把思绪延伸到文外,含蓄深刻、富于韵味。3.文中的女人具有什么样的品德?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有人说,秦皮和女人各自心中都不忘初恋,所以他们的婚姻是失败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参考答案】第40页共40页 1.D【“文章主题在此也得以完全揭示”错误,小说主旨在此时并未完全揭示,从后文来看,秦皮戒酒,并说“我们在恋爱呢。恋爱,你懂吗”时,才揭示了文章主旨,既然与从前的恋人错过,就不要再辜负眼前的伴侣。】2.B【“夫妻照顾醉酒后的配偶的方式的对比”错误,夫妻二人照顾醉酒后的配偶的方式并不形成对比,秦皮只照顾过一次,且与妻子照顾他也不形成对比。】3.①宽容隐忍。对丈大醉后把自己错认为初恋,还讲青梅竹马的故事始终保持宽容理解的态度。②耐心体贴,善良贤惠。数十年如一日地陪伴醉酒后的丈夫,对外人说自己爱听丈夫唠叨等。③重情感恩。对初恋阿毛打工挣钱供自己上学的事没能报答,一直耿耿于怀。4.示例一:同意。①夫妻人各自都没能和初恋在一起,是婚姻中的遗憾。②二人几十年的婚姻质量并不高,算不上特别幸福美满。示例二:不同意。①夫妻二人在婚姻中相安无事生活几十年,并不失败。②妻子多年始终耐心体贴对待丈夫,而秦皮断然戒了上瘾30年的酒,都展现了爱的力量,并不失败。③妻子和秦皮在知晓对方的初恋故事后,都选择理解和宽容,是婚姻中不可或缺的珍贵品质。④最后夫妻二人重新找到爱情真谛,生活甜蜜,弥补了之前婚姻平淡的遗憾。五、(重庆一中2021年高三下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盲人乡(节选)[英]H·G·威尔斯阴差阳错,山民努涅兹也成了盲人乡的一员。外面的世界对于他日渐遥远模糊,而这里的人们也一个个熟悉鲜明起来:雅各布——他的养护人,一个通常很和善的老人;米迪娜——雅各布最小的女儿。她在盲人乡中并不受人尊重,因为她的脸棱角分明,不符合这儿的审美标准,但在努涅兹眼中,她却是最美的人,甚至是所有造物中最最美丽的。她的眼睑不像这里的常人一般发红且深陷,而是平坦的,仿佛随时会张开。她还有长长的睫毛,这在谷中被认为是严重的破相,所以她还没有一个爱人。他常凝视着她。在一个休息日的聚会上,他们坐到了一起。当着朦胧的星光,伴着甜美的乐声,他抬起手迎上她的手并勇敢地抓住了它,她报以轻轻的一按。后来的一天,当他们在黑暗中吃饭时,他感觉到她的手在非常柔缓的摸他,牵他,找他,炉中偶尔跳动的火苗使他有幸看见了她满脸的温存。他想方设法与她说话。一天,他走向坐在夏夜月光之中的她并坐在了她脚边。月光给她披上了一层银色的纱晕,使她美得不可方物。他用情人柔和的嗓子和一种十分尊重近乎敬畏的口吻告诉她,他爱她,告诉她对他而言她有多美。她还从未接触过这种爱慕之情,所以尽管没有明确的回答他,但显然被他的言语深深打动了。之后,这山谷成了他的世界,而山谷外的那个大千世界也最多只是他所能向她倾诉的神话故事罢了。终于,他试探性地支支吾吾地向她谈起了关于视力的事。视力对她而言是最富诗意的幻想。她听着他讲述星空、山河及她自己白皙的容貌。她并不相信这些,但却莫名地喜欢这些,使得努涅兹误以为她已经完全明白了视力是怎么一回事。第40页共40页 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大的反对。老雅各布是很爱护这个小女儿的,所以当她伏在他肩头泪如雨下时,也忍不住伤心起来。“乖女儿啊,你是知道的,他只是个白痴,他有很多怪念头。”米迪娜边拭泪边反驳道:“我知道,但他比他表现出来的要好,他也在变得越来越好。他又爱我,况且,爹,我也爱他。”老雅各布因为无法安慰女儿,不由万分痛苦。于是他与别的长老在那密不透光的会议室中开了个会。有位长老是众人中最杰出的医生,有着深刻的哲学头脑而富有创见。他早就产生过治疗努涅兹的念头。他发言了:“我曾经检查过他,他的情况我一清二楚,我认为他是极有可能治愈的。他的脑子受了不良的影响,是那个叫做眼睛的怪东西,也就是脸上那个明显深陷下去的柔软部位,那里出了问题,肿得很大,影响了努涅兹的脑子。我敢断言,要彻底治愈他,只需给他动一个简单易行的外科手术。换言之,移走那个出了问题的器官,然后他就完完全全正常了,并成为一个令人景仰的公民。”“感谢上帝,为了科学!”雅各布说着立刻兴冲冲地去把这个美好的前景告诉努涅兹。哪知努涅兹一口回绝了。米迪娜也亲自来劝说努涅兹,让他接受这项手术。他叫了起来:“你不会是想让我丧失宝贵的天赋的视力吧?”她只是摇着头。“天哪,我的世界可是全凭视力的呀!”她的头垂得更低了。“那么多美好的事物——鲜花,缀着青苔的岩石,光泽而柔软的毛皮,远空漂浮的白云,日升日落,闪烁的星斗,还有你。哪怕只是能看见你,看见你甜美安详的脸,看见你温软的双唇,亲爱的,看着你美丽的双手交织在一起……,是双眼让你占据了我的心,是双眼把我拉近你。噢,那见鬼的摸索,难道我必须只是触摸你,听着你,却再也无法看见你吗?不,你不会想让我这样吧?”他心中蓦地涌起了一股疑惧。她只是静坐着。他迅速明白了一切。“亲爱的。”他叹了口气,从她苍白的脸上清清楚楚看出了她想说而未说的事。“如果我同意呢?”他最后说,用一种极其温柔的语气。她张开双臂抱住他,痛哭起来。“噢,如果你愿意,……”她抽泣着,“只要你愿意!”离手术只剩一星期了,眼看着就能从一个低劣的奴隶上升为正式公民了,努涅兹却辗转难眠,在每个阳光明媚的时辰里,他或坐着沉思,或漫无目的地徘徊。一周的工作结束了,灿烂夺目的太阳升起在金色的顶峰。他在米迪娜离开去睡觉时与她呆了几分钟,“明天,”他说,“我将再也看不见一切了。”她握住他的手,将全部力量都倾注给他。“他们只会稍稍伤着你的,你会挺过来的……,你要挺过来,最亲爱的,为了我——亲爱的,只要一个女人的心灵和生命所能做到的,我都将回报你。我最亲爱、最温柔的人,我会回报你的。”他将她搂在怀中,吻了一下她的樱唇,最后看了一眼她甜美的脸。“再见了!”他轻声说道,“再见了!”然后在寂静之中,他转身离她远去了。她倾听着他慢慢消失的脚步,随着那节奏越哭越伤心。他满以为自己只会走到那片有着水仙花的幽美的草坪上,度过他作出牺牲前的最后时光。但当他不经意抬眼时,他看见了清晨,像个浑身金甲的天使,从悬崖上飘下来……而对着这壮丽的景色,这个盲人之谷,他的爱人,这儿的一切,都成了罪孽的坑穴——虽然他曾想在这里称王。他想起了那个远离的自由自在的广阔世界,那个曾属于自己的世界,那个有着众多鲜活美妙的事物的地方,那繁华显赫的白昼、流光溢彩的夜晚,处处是宫殿、喷泉、雕塑和白色的房子。那儿,没有山的阻挡,人们能看见天空,不是像这儿所见的一个圆盘,而是湛蓝湛蓝的一片,星浮辰移,深邃无比……他回头瞄了一眼村子,然后坚定地转了回来,他想到了米迪娜,但已只是个模糊而微小的影子。(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盲人乡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所在,这里的原生居民都患有盲症,更严重的是他们思想封闭,对盲人之谷以外的世界固持着本能的否定态度。B.努涅兹意外进入了盲人乡并且成为了盲人乡里的另类分子,但他渐渐对盲人乡有了认同感,且产生了舍弃外面的世界而留在盲人乡里生活的念头。C.米迪娜的美丽与温存赢得了努涅兹的爱慕,而米迪娜对努涅兹的理解与支持,更让努涅兹一度做出了接受手术,放弃双目、放弃天赋视力的决定。D.答应接受手术之后的努涅兹内心依然充满了矛盾,最终他还是因无法放弃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外部世界,无法放弃视力所带来的美好而选择了离开。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语言精湛且颇具特色。作者遣词造句,娴熟自如,比如在描述盲人乡居民的言行时,用语亦庄亦谐,流露出一种揶揄和戏谑意味。第40页共40页 B.人物的语言描写非常突出。比如在表现盲人乡最杰出的医生时,人物语言思维缜密,逻辑清晰,有理有据,体现出医生的睿智与善良。C.小说多处运用了象征手法。如长老议事的那间“密不透风的会议室”、那“有着水仙花的幽美的草坪”等,都有让人深思的象征意义。D.小说的爱情故事设计巧妙。它表面上看是为小说增加了一派脉脉温情,实际上看却是强化了努涅兹与盲人乡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冲突。3.《盲人乡》被认为是“幻想与讽刺相结合”的典型作品。你认为这一评价是否恰当?为什么?4.“盲人之乡,独眼称王”,然而作者却让努涅兹最终放弃了称王而离开了盲人乡。这一情节有哪些寓意?【参考答案】1.B【“他渐渐对盲人乡有了认同感,且产生了舍弃外面的世界而留在盲人乡里生活的念头”错误,他并没有认同盲人乡,他之所以想留在盲人乡,主要是出于对米迪娜的爱情,而且当他看了一眼外面的世界,就连舍弃爱情也要离开这里。】2.B【“体现出医生的睿智与善良”错误,他的认知完全来源于盲人的特点,甚至打算要动手术移除努涅兹的眼睛,让努涅兹变成无法看见外界的盲人,这不能体现医生的睿智和善良,反而体现了盲人乡医生的见识浅陋和手段粗暴。】3.恰当。①本文幻想了一个在现实中绝不存在的盲人乡,构建了盲人乡特有的审美评价,充满幻想色彩。文中的讽刺也都建立在这个幻想的乡村独特的价值观上,故而说是幻想与讽刺相结合的典型作品。②这个盲人乡里都是没有视力的人,有视力的正常人反而受到歧视,并差点把正常人“改造”成有相同缺陷的盲人,讽刺了固守陈见,无法接受自己知识范围以外情形的人。③努涅兹一开始打算依靠自己有视力的优势在此地称王,却不料反被盲人们认为是低劣的奴隶,甚至差点丢掉自己的眼睛,讽刺了人性的虚荣与自大。④他称王的梦想与甜美的爱情都是覆盖在无法调和的矛盾上的伪装,这也是一种讽刺,再温情的面纱也无法永远遮盖住丑恶的现实,梦想越美好,爱情越甜美,越可见其沉溺于其中时的荒唐可笑,讽刺了被表象所惑的人。9.“称王”是权力欲望的投射,留在盲人乡是忽视自己真实需求,向欲望妥协的行为,离开盲人乡则是摆脱欲望的束缚追求自由的象征。当我们面临野心欲望与内心需求冲突时,应该看清自己,突破束缚,作出正确抉择。六、(重庆巴蜀中学2021年高三下模拟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鸟失踪朱山坡不是迫不得已,母亲是不会到城里来的,因为她对汽车尾气像对鸟毛一样严重过敏。但痴迷那只鸟的父亲就不同了,每当我要出差,要他帮我照顾那只鸟的时候,他会毫不迟疑,甚至会连夜赶到。邻居告诉我,父亲照顾那只鸟比照看婴儿还要周密,他把肉切成肉泥,用牙签一点一点地送到鸟的嘴边,而他的嘴呢,如果不是隔着笼子也快凑到鸟的身上了。父亲总是邀功请赏、喜形于色地告诉我,这几天鸟唱了多少回歌,说了几句话,甚至它的粪便有什么变化……我注意到了父亲对鸟的迷恋,他舍不得离开县城回家,整天就跟鸟在一起,甚至开始忌妒我向鸟靠近。其实,晚年的父亲已经集天下男人所有的毛病于一身:酗酒、好赌、懒惰、几个月不洗澡和对老婆的傲慢。母亲对父亲早已经忍无可忍,如果不是觉得彼此都已古稀早就把他撵出家门了。然而奇迹还是在无意之中发生了。父亲每次从我这里回家之后,母亲都会欣喜地发现,他似乎忘记了酒的存在,忘记了通往赌场的路,而不时在别人面前提到我的那只鸟:“多好的鸟,像我的另一个儿子。”第40页共40页 如果说要靠一只鸟才能拯救父亲的话,我没有什么理由不忍痛割爱。还不等母亲开口,我便请父亲来一趟县城,让他把鸟带回乡下。父亲如获至宝,生怕我后悔,逃也似的带着鸟跑回乡下。从此以后的半年,他再也没和母亲吵过架,什么地方也不去,整天跟鸟在一起。然而,有一天早上,母亲气急败坏地闯进城来,撞开我的门,“你爸彻底失踪了,也许永远也不回来了”。母亲沮丧地说。怎么能失踪了呢?我意识到事态的严重,赶紧随母亲赶回老家。乡亲们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爸变成了一只八哥,跟着一群鸟飞了。”父亲从我那里带回那只鸟后的第一件事便是重新编织了一只比原来大得多的鸟笼,大得可以装得下一头猪。后来他做了一个更大的鸟笼,自己也钻了进去,跟鸟睡在一起,早上起来他的脸上全是鸟粪。母亲无法忍受鸟粪的腥臭和对鸟毛过敏带来的痛苦,彻底跟他分居了。父亲不满足于让那只鸟待在笼子里,他把鸟从笼子里放出来,发现鸟有灵性,跟着他一起,不试图逃跑。最后,把鸟带到地坪和晒场甚至更广阔的田野上,鸟都驯服地跟着他,只要他吹一个口哨甚至一个手势,它就会来到他身边,停在他的肩膀或头上,朝着路人不断地说“您好”。路人司空见惯地奉承两句,父亲便得意地说:“多好的鸟,像我的另一个儿子。”与鸟笼相比,那只鸟当然更喜欢山林,对回家越来越不愿意。父亲便纵容它,让它在山林里待上越来越多的时间,甚至和它一起在山林里过夜。此后,父亲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有人在山里看见过他,他就躺在树上,那只鸟和一群形形色色的鸟在树冠上叽叽喳喳,热闹得像开生日宴会,老远就能听到它们说话与歌唱。乡亲们都说,自从父亲带回来那只鸟后,我们的山林从来没有那么热闹过,好像全世界的鸟都聚集在一起,都成为鸟的天堂了。母亲也曾经到山里找过父亲,别人告诉她,往鸟最多的地方去,肯定能找到他。起初几次,母亲还真能找到父亲,他在树上,鸟在他的身边,母亲叫嚷着,他就是不肯下来,也不跟母亲说话。后来,父亲和那些鸟群离家越来越远,需翻过几座山才能偶尔见到一次。母亲对此已经厌烦透顶,发誓不再去找父亲。开始的时候,我以为父亲会回家的,因此,对母亲一次又一次的诉苦没放在心上。直到这一次,一个多月没有父亲的消息,我才真急了。我们像警察搜索罪犯那样,一路上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找寻父亲。从早上一直到下午甚至到第二天,才陆续传来一些让人欣喜的消息。有人汇报说,在梅花岭坳发现了父亲扔掉的香蕉皮,有人说在尖锋顶捡到了父亲衣服上的纽扣,有人说在枇杷沟踩到了父亲的大便,有人说曾看到一个蓬头垢面的人在围龙山的石堆上烤食老鼠……这些证据或许能说明父亲还活着,只是不知道现在他在哪里。我赶到香梨坡。因为听说那里的一个牛贩子半个多月前曾见过一个像我父亲的人。香梨坡属于另一个镇管辖的偏僻的小山村,只有一条像云梯的天路通往山外。父亲告诉牛贩子:“我的另一个儿子带着一群鸟朝西飞走了,不见了,丢下我不管了,我要去找它。”据牛贩子的描述,那人肯定就是父亲。我知道父亲是不会再回来了。他已经不再属于我们的世界,他已经属于山林。此后一个星期,关于父亲的踪迹和音讯越来越少,大约又过了半个多月吧,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从北海打来的电话。电话里说,有猎户在山里抓到了一个野人……我连夜驱车赶到北海,找到抓到了野人的猎户。但那猎户说,他把野人放了,因为野人会说话,他说自己是寻找另一个儿子的,他的儿子带着一群鸟朝西飞走了,不见了,丢下他不管了。猎户往背后指了指:“他就是往西跑的,像飞一样。”再往西,就是越南境内了。猎户说,他操着跟你一样的口音,如果你有这样的一个父亲,那他就应该是。猎户还问我:“你是不是还有一个兄弟?”第40页共40页 是的,我有一个比我大十岁的哥哥,三十年前战死在越南凉山,虽然被追授了三等功,但直到现在尸骨还留在那里。(选自《天涯》2009年第3期,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A.母亲对鸟毛严重过敏而父亲爱鸟成癖,这种对比实际上是一种隐喻,意在表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不和睦。B.鸟之所以能“拯救”父亲,是因为这只鸟帮助晚年的父亲改掉了他身上的“毛病”,这也是父亲爱鸟的重要原因。C.“跟鸟睡在一起”“和鸟一起在山林里过夜”以及和鸟一起失踪,这些怪诞的情节,强化了父亲作为鸟痴的形象。D.“多好的鸟,像我的另一个儿子”这句话多次出现,揭示了父亲的恋鸟癖中隐含了他心底对牺牲的长子的怀念。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叙述采用了第一人称,主要为了增强文章真实性,让读者相信父亲的怪诞行为在现实中是真实可信的。B.文章用较多篇幅写父亲和鸟相处的场景,笔触朴实而灵动,表现父亲在鸟群生活中获得了难得的自由与快慰。C.母亲这个形象在小说中不仅具有现实指涉,也富有象征意味,代表的是一种和父亲精神截然相反的世俗生活。D.小说以交代三十年前战死在越南凉山、尸骨还留在那里的哥哥结尾,前后呼应,使得小说情节更加严密完整。3.父亲为什么要那样迷恋鸟?结合文章概括父亲的心理原因。4.将生命的痛苦进行诗意抒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作品的“诗意”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B2.A3.对自由的热爱(或“对世俗生活的拒绝”“对不和谐的家庭生活的厌倦”),对牺牲的长子的怀念。4.①形象塑造富有诗意化特点,作品塑造了嗜鸟如命的怪诞父亲,鸟使父亲所有的恶习都离他远去,他成了一个拥抱自由,浑身散发出浪漫精神的人物。②情节构思富有诗意化特点,父亲和鸟在一起的怪诞行为,父亲和鸟一起失踪等情节,离奇而又意蕴丰富,具有诗意特征。③情感主旨富有诗意。作者通过诗化了父亲的失踪,表现了对自由的热爱和一个父亲的爱子深情,极富感染力。④叙述语言具有诗性美。如作者对父亲的恋鸟行为进行了足够充分的诗意的描绘,文笔细腻而灵动,是诗化的语言。第40页共40页
相关课件
更多相关资料
展开
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名篇名句默写 专项练习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答题具体步骤与技巧复习指南(实用!) 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环境保护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2新高考数学人教A版一轮总复习训练11.4抽样方法与总体分布的估计专题检测(带解析) 2022新高考数学人教A版一轮总复习训练11.1随机事件、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专题检测(带解析) 2022高考生物(山东版)一轮总复习专题26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专题检测(有解析)
免费下载这份资料?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