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合格性考试专题复习:必修二 基础练习题100题(含答案解析)
展开
新高考历史合格性考试专题复习:必修二基础练习题100题一、单选题1.“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此时主要的生产工具是A.B.C.D.2.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图一骨耜图二铁犁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3.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宋朝时出现的利用水力推动的灌溉工具是A.翻车B.筒车C.高转筒车D.风力水车4.“一头牛,一方田,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A.封闭保守B.精耕细作C.耕织结合D.艰难脆弱5.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热销海外。能够代表我国古代各个时期手工业技术水平顶峰的是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6.考古学挖掘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国家,其出现最早大约时间A.原始社会B.夏朝时期C.西汉时期D.唐朝时期7.下列哪一项是宋代手工业取得的成就A.景德镇成为“瓷都”B.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C.使用煤作为燃料D.出现缂丝技艺8.考古学家在商丘某地的一处古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青铜器、铁制农具及珐琅彩瓷器。这座墓葬最早可能出现于A.春秋战国B.西周C.明清D.宋朝9.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B.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C.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有较大进步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10.唐朝中后期有诗云:“皋桥夜沽酒,灯火是谁家”、“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这反映出第39页共39页
A.唐代的夜市主要是卖酒B.唐代的夜市都在桥边进行C.唐代的夜市由寺庙主持D.夜市在唐朝中后期已出现11.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假如你是一位宋代商人,在经商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是A.经常在各地看到山陕会馆B.玉米等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C.在开封城中见到整齐划一的东西二市D.在四川地区使用纸币12.一些商人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商帮。这些商帮主要活跃于A.春秋战国时期B.东汉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13.下列有关唐朝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与居住区隔开②有专门官员管理③又叫“草市”④开市、闭市没有严格的时间规定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②14.《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A.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B.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C.江南广泛种植原产美洲的作物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15.中国古代历朝大都强调“重本弃末”“强本弱末”“进本退末”,其目的①发展农业②发展商业③限制手工业④限制城市贸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6.明清时期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是A.西方殖民者的侵略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要求C.明初倭患猖獗D.清初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的需要17.下列各项反映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迁的是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②“相地而衰征”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民得买卖(土地)”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8.下列关于土地兼并的评述,正确的是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是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②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③土地兼并的加剧使自耕农纷纷破产,两极分化激烈,引起社会动荡不安④历代统治者都严格禁止并逐步消除了土地兼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19.王夫之曰:“村野愚懦之民以有田为祸,以得有强豪兼并者、为苟免逃亡起死回生之计……由不尽归之强豪不止,而天下之乱且不知所极矣。”材料反映了第39页共39页
A.商品经济发展加快土地兼并B.农民负担沉重寻求庇护C.当时租佃关系开始兴起D.豪强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20.对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原因的理解,比较准确的是A.自然经济瓦解--商品经济发展--追求黄金的美梦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货币需求的增加C.商业危机--东西方通商要道断绝--商品价格猛涨D.西欧生产力发展--航海造船技术发达--商品价格猛涨21.他相信当时已日益流行的地圆学说,只要从欧洲海岸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达印度。1492年8月3日拂晓,3艘帆船从西班牙南端的巴罗士港起航,向西驶去。这次航行的结果是A.完成了环球航行B.到达了印度半岛C.发现了“新大陆”D.抵达南非好望角22.新航路开辟的后果之一是引起了“商业革命”。下列现象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有①欧洲与亚、非、美之间的贸易发展起来②美洲所产的玉米、烟草落户欧亚大陆③非洲所产的咖啡成为欧美人们的日常饮料④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23.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中期荷兰与英国成为海洋强国的相同原因是①地理优越②建立了垄断性的贸易公司③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确立资本主义统治④受工业革命影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④24.欧洲殖民帝国对殖民地血腥掠夺,对欧洲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增加了殖民者国家的劳动力B.满足了殖民统治者奢侈生活C.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D.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25.1500年之后,大西洋突然成为最大、最多样化的贸易网络中心。欧、非、美三大洲以大西洋为中心形成了三角贸易,它给非洲带来的消极影响是A.丧失大量精壮劳动力B.推动社会近代化进程C.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D.唤醒民众反殖民斗争26.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拓殖,英国一跃成为第一流的殖民大国,这为“工业帝国”的建立提供A.市场和资金B.技术和资金C.劳动力和市场D.劳动力和技术27.19世纪中期的英国人出门旅游可选择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可以是①飞机②汽车③火车④汽船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③④28.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是A.手工工场B.工厂C.股份公司D.垄断组织第39页共39页
29.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下面不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是A.工业无产阶级产生B.第三产业出现C.城市化进程开启D.石油化工兴起30.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条件不包括A.欧美主要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B.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C.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及扩大D.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3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诞生了一系列新兴工业,包括①石油化学工业②棉纺织业③汽车工业④煤矿工业⑤飞机工业A.①③④B.①②⑤C.①③⑤D.③④⑤32.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A.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的发展B.电力工业的发展尤为突出C.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D.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33.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A.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B.东南沿海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C.棉花、花生、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的扩大D.洋务企业的产生34.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自强”“求富”的运动。这场运动是A.洋务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五四运动D.义和团运动35.以下对洋务运动评价,不正确的是()A.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D.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的封建经济36.下列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19世纪4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B.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C.民国初期轻工业发展迅速D.1929—1936年民族工业快速发展37.某同学整理某主题材料,里面包含“中兴煤矿”、“保兴面粉厂”、“汉阳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永利制碱公司”等,这个主题可能是____。A.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B.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C.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D.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历程38.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大生纱厂都是中国近代企业的突出代表,下列关于它们相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都创立于甲午中日战争后B.都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D.产品全部投入到市场销售39.民国初期实业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第39页共39页
①民族工业发展迅速②工业体系比较完整③纺织和面粉业增长最快④张謇成为民族工商业的楷模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40.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组织沿海工业内迁,迁至四川、贵州一带,并建立一批军工企业,以应对抗战需要,关于沿海工业内迁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A.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地域分布B.使工业结构发生一定变化C.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支持D.使民族工业迅速发展41.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折艰难,命运坎坷的根本原因是A.受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制约B.中国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C.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D.近代中国的社会形态所决定的42.新中国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A.新中国的成立B.三大改造的完成C.土地改革的完成D.“一五计划”的完成4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A.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B.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C.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D.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44.“一天等于二十年,共产主义在眼前。”“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以上口号集中流行于A.解放战争时期B.“大跃进”时期C.“文革”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45.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属于成功的探索有A.大炼钢铁,以钢为纲B.建立一大二公的公社C.提出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D.优先发展重工业46.1973年,国民经济明显好转,原因是_________。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提出B.周恩来调整经济C.邓小平全面整顿D.开展经济体制改革47.“它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材料中的“它”指的是A.中共八大B.中共七大C.十一届三中全会D.七届二中全会48.1983年,中国粮食和棉花生产获得了创纪录的丰收,取得这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改革的开展B.农业合作化的推进C.人民公社的建立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49.下图是上世纪80年代初某次会议的决定,该决定第39页共39页
A.使中国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B.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C.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D.明确提出加快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50.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是A.设置海南经济特区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C.开发沿海港口城市D.开辟闽东南沿海经济开放区51.1930年,有一外国人到北京旅游,他不可能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B.找家网吧与他的本国朋友聊天C.在西餐馆就餐D.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52.1881年,中国建成了从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下面对唐胥铁路理解不正确的是A.近代史上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B.体现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要求C.为运送开平矿务局出产的烟煤而建D.闹出了当时“马拉火车”的荒唐一幕53.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网址是www.m1905.com,其中“1905”是为了纪念A.世界电影诞生B.京剧《定军山》摄制C.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D.《歌女红牡丹》公映54.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A.纽约股市暴跌B.供给与需求的矛盾C.生产与销售的矛盾D.胡佛总统的经济政策55.1929年,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席卷美国。下列不属于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后的表现是A.银行倒闭B.企业破产C.农产品价格猛涨D.失业人数激增56.下图反映了罗斯福新政中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的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是A.整顿金融B.“以工代赈”C.通过工业复兴法D.调整农业生产结构57.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A.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B.促成世界货币体系建立C.促成世界贸易体系建立D.促成垄断组织出现58.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反映了A.西方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了根本变革B.西方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生产关系第39页共39页
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矛盾正在逐渐消失D.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59.下列哪项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A.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D.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60.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使苏维埃政府在军事上的胜利得到保证B.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有效措施C.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D.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6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直接目的是A.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B.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C.解决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D.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62.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A.国家大中小工业都收归国有B.农民欢迎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D.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63.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从经济规律的角度讲,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新”在A.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C.征收固定的粮食税D.依靠工农及其他劳动阶级,开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64.对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经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C.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D.苏联大清洗运动,破坏和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65.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D.斯大林的逝世66.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先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领导人缺乏改革和创新精神B.只重视重工业而轻视农业和轻工业C.提出的目标超越当时的现实D.未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67.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共同之处主要是A.侧重改善民生B.进行军备竞赛C.调整生产关系D.强化政府干预68.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有关说法有误的是A.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冲破了斯大林模式B.实行指导性计划指标C.外资经济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共同发展D.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滑坡69.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特征是第39页共39页
A.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厚的黄金储备B.美元与黄金挂钩,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C.包括中国在内的44个国家共同签订D.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70.二战后,各类国际组织不断涌现,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下列国际组织中不属于同类的是A.B.C.D.71.二战后,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规则和程序的组织是A.关贸总协定B.世界银行C.布雷顿森林体系D.欧共体72.美国在二战后依靠三个经济支柱成为世界经济霸主,下列组织中哪个不是三个经济支柱A.世界银行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世界贸易组织D.关贸总协定73.下面旗帜所代表的组织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雏形,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始于A.政治领域B.经济领域C.军事领域D.文化领域74.雨果曾说过:“(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于国家的整体里。”目前,实现了雨果愿望的“高于国家的整体”是A.欧洲联盟B.北美自由贸易区C.东南亚国家联盟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75.亚大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共同点是A.实现成员国间均等发展B.反映经济区域集团C.属于区域军事联盟组织D.确保成员国内部安全76.为更好地促进区域内经济交流、合作与发展,我国于1991年加入的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是A.世界贸易组织B.欧洲联盟C.亚太经合组织D.北美自由贸易区77.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综述准确的是①以新航路开辟为开端走过了五百年历程②由发达国家来主导其本质是资本的新一轮扩张③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交通进步为前提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之提供了可能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78.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所带来的问题包括①环境污染②经济发展缓慢③能源危机④粮食短缺⑤传染病横行A.①③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第39页共39页
79.对经济全球化理解正确的是①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联系空前加强②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掌握主导权③两极格局结束为全球化发展减少了障碍④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基础A.①②③④B.③④C.①②④D.①②80.1995年,建立了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和促进全球贸易为宗旨的国际组织是A.世界银行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东南亚国家联盟D.世界贸易组织二、材料分析题8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连环画《牛郎织女》中的一幅插图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摘自《历史学家茶座》(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特点。(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自鸦片战争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动。82.陈忠实的长篇历史小说《白鹿原》中白嘉轩的形象是千百年来关中农民的缩影。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白家的主要生产模式是什么?这种生产模式有何特点?(3)白家媳妇们平日在家纺纱织布,这属于中国古代手工业中哪种经营形态?其产品的主要用途是什么?第39页共39页
(1)白家秉持着“耕读传家”的家训。这种家训的形成主要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83.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是四大发明。图1、图2别能反映其中哪两大发明?这两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二(2)材料二中,属于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分别有哪些?材料三生物母体生出的众多后代,为攫取生活用品的必须条件而斗争,众多的后代不会绝对相同,其中优秀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取胜了,其他被淘汰了,这就是优胜劣汰。——摘自《物种起源》序材料四第39页共39页
(1)材料三、四分别反映了哪两位科学家的什么突出贡献?8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编者注:新世界即“新大陆,,)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材料二(1)材料一说明世界市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主要原因。(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其对世界市场产生了什么影响?8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代表着近代先进的生产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张謇,江苏南通人。1894年考取状元,但他未贪恋官场,而是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19世纪末,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后又创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企业,成为一代工商巨擘。材料二关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命运的漫画第39页共39页
(1)毛泽东曾说过:“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根据材料一,指出张謇在发展民族工业上的主要贡献。(2)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张謇考中状元却弃官办实业,你对此有何感想?(3)“实业救国”在近代中国举步维艰,难以实现。根据材料二说明理由。86.在人类跨入新世纪之初,在中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时,一项重大而深远的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神州大地稳步推进。建设新农村,对农民而言是一个福音,对中国农村来说是重大变革,对中国农业则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根据以下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第39页共39页
请回答:(1)图片一反映的是中国的哪一历史事件?有何意义?(2)图二反映了中国农村进行的哪一历史事件?同时期还有一场什么运动?对我国经济有何影响?(3)图三反映了农村中生产关系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最先从哪两个省开始的?(4)农业方面有一位中国人为世界作出了杰出贡献,国际上甚至把他的发明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后的第五大发明,他是谁?他的发明是什么?8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第39页共39页
材料2: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材料3:新帝国必须……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希特勒请回答:(1)材料1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什么事件?这个事件爆发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2反映了罗斯福的什么政策?其本质是什么?有什么意义?(3)材料3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8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材料三第39页共39页
1985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1)从三则材料看出,苏联三位领导人当时改革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2)从三则材料看出,苏联三次改革的共同的不足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89.当今世界各个地区越来越紧密地成为一个整体,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依赖性空前加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本协议缔约方,认识到在处理其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当是为了提高生活术平。……热切希望达成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的歧视性待遇——《世界贸易组织协定》(1)材料一中的三张图片分别为当今世界哪三大经济集团的标识?中国是其中哪一个组织的成员?(2)根据材料二,指出实现贸易自由化的途径。第39页共39页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历史合格性考试必修二基础练习百题参考答案1.A2.B3.C4.A5.C6.A7.A8.C9.D10.D11.D12.D13.D14.D15.D16.B17.C18.B19.B20.B21.C22.A23.B24.C25.A26.A27.D28.B29.D30.D31.C32.C33.B34.A35.D36.A37.D38.C39.B40.D41.D42.D43.C44.B45.C46.B47.C48.D49.A50.B51.B52.B53.B54.C55.C56.C57.A58.B59.B60.D61.C62.C63.B64.B65.A66.D67.C68.A69.B70.A71.A72.C73.B74.A75.B76.C77.D78.D79.A80.D81.(1)基本模式: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经济出现、民资资本主义产生。82.(1)模式:小农经济;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2)形态:家庭手工业;用途:满足自身的消费。(3)影响:重农抑商;科举制;宗法制等。83.(1)图1:反映了指南针(或方向测定技术的发明)。影响: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推动了各地区之间文明的链接与交融。图2:反映了火药技术的发明。影响:“火药把骑士阶级炸得粉碎”,火药应用于军事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军事条件,有助于欧洲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与传播。(2)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火车和蒸汽汽船;第二次工业革命:飞机、汽车(3)材料三: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材料四:爱因斯坦—相对论84.(1)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2)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或两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85.(1)倡导实业救国;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2)如实业救国;身体力行;爱国;淡泊功名等。(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或三座大山的压迫;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缓慢;民族资本主义的先天不足等。(任答其中两点并言之有理即可)86.(1)三大改造(或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2)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使我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3)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体制改革;四川、安徽.(4)袁隆平;杂交水稻。87.(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投机狂热导致的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市场的虚假繁荣等。(2)“新政”。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通过“新政”,美国驶出了危机的险滩,保存了资本主义制度。(3)德国法西斯势力抬头(或希特勒在做欺骗性宣传)。原因:德国在经济危机中遭受到沉重打击,造成国内矛盾空前尖锐;当时的德国政府对消除危机束手无策;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独裁政府。88.(1)赫鲁晓夫:农业;勃列日涅夫: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戈尔巴乔夫: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共同的不足:没有真正解决因斯大林体制的僵化而导致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问题。(3)①历史原因: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和一些政策上的错误。②现实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③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等。89.(1)集团:图1北美自由贸易区;图2是亚太经合组织;图3是欧盟。第39页共39页
组织:中国属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2)途径: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的歧视性待遇。(3)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历史合格性考试必修二基础练习百题详细答案1.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刀耕火种”即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所以此时使用的工具是石器,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耒耜是“石器锄耕”阶段的生产工具;C选项错误,铁制农具出现于“铁犁牛耕”阶段;D选项错误,青铜农具出现于“石器锄耕”阶段。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骨耜和铁犁都是中国古代农业耕作工具,所以这直接可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不是经营方式的变化;C选项错误,材料中两幅图片涉及的都是古代农业的发展,与其他行业无关,无法体现经济结构的变化;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3.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宋朝出现利用水利推动的灌溉工具是高转筒车,答案为C;翻车是三国时期的灌溉工具,A错误;筒车是唐朝时的灌溉工具,B错误;风力水车是明清时期的灌溉工具,D错误。4.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一头牛,一方田,老婆孩子热炕头”说明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封闭保守而不具有对外开拓的精神特点,答案选A,BCD三项与题意不符。考点:小农经济的特点第39页共39页
点评:小农经济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其本身发展而言具有以下特点:一方面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从另一角度看其它还具有以下特点,小农经济的生产只固守在小块田地之上进行精耕细作,不具有对外扩张的倾向,具有封闭性;小农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具有脆弱性;从分布范围和经营方式而言,在分散的小面积土地上进行耕作,还具有分散性。5.C【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代表我国古代各个时期手工业技术水平”,结合所学可知,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技艺水平较高,因此代表我国古代各个时期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是官营手工业,故C项正确。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技艺水平均不能与官营手工业相比,故AB两项错误;D项不属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形态,应排除。故选C。6.A【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技术和丝织技术,故A正确;B、C、D错误。7.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景德镇成为瓷都。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是在元代,排除;C项,使用煤作为燃料用来冶铁是在西汉,排除;D项,中国的缂丝织物远在原始社会就已存在,到商代缂丝织物制作已很精良,排除。8.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珐琅彩最早出现在清朝,由此可知,这座墓葬最早可能出现于明清时期,故D项正确;春秋战国、西周和宋朝不符合题意,ABC三项均排除。9.D【解析】根据题干“近代的前夜”是指近代资本主义萌芽,材料“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是大户出资,雇佣小户的现象,大户给小户报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故选D。其余选项在封建社会时期也能体现,故排除ABC。10.D【解析】【详解】根据“唐朝中后期有诗云”“夜市桥边火”可知,夜市在唐朝中后期已出现,故D正确;夜市指夜间做买卖的市场,并非主要是卖酒、都在桥边进行,排除AB;夜市指夜间做买卖的市场,并非由寺庙主持,排除C。第39页共39页
11.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出现的交子,只在四川地区。故答案为D项。A项,会馆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排除;B项,玉米是在明朝时期才传入中国,排除;C项,宋朝时期,坊市制度已经被打破,“整齐划一的东西二市”与之不符,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2.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帮是在明清时期出现的,D选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东汉时期、唐宋时期尚未出现商帮,ABC选项排除。13.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代长安实行坊市制度,商业区与居住区隔开,故①正确;市设官员进行管理,故②正确;草市是指民间集市,不是长安的“市”,故③错误;长安的市进行严格管理,开市、闭市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故④错误。综上所述,故选D项,排除ABC项。14.D【解析】【详解】两段材料说明国家赋税主要来自南方,以苏州和湖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经济地位上升,故D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判断东南地区的农民赋税负担是否沉重,且赋税比重要看国家征收的赋税占农民生产总量的比例,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故B不符合题意;我国种植原产美洲的农作物是在明清时期,时间上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15.D【解析】【详解】第39页共39页
注意题干中“本”和“末”的含义,即农业和工商业,结合“重农抑商”政策,重农就是鼓励发展小农经济,抑商就是限制工商业的发展,①③④正确,故选D;“弃末”“弱末”是限制工商业的发展,②明显错误,排除AB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重本弃末”“强本弱末”“进本退末”,联系所学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分析解答。16.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是限制中外交往,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实际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要求,B项符合题意;ACD都是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17.C【解析】【详解】据所学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知,这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周王代表国家占有这些土地,实质是周王土地私有制,没有反映土地制度变迁,①错误;“相地而衰征”是按土地肥瘠征税,实质承认土地私有,②符合题意;“为田开阡陌封疆”反映的是废除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允许土地买卖;这直接反映了土地所有制的变化,③符合题意;“民得买卖(土地)”是允许土地买卖,反映了土地所有制的变化,④符合题意;故选C;A、B、D错误。【点睛】相地而衰征”春秋时期管仲改革实行。是按土地肥瘠征税,实质承认土地私有。18.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是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土地兼并严重,土地掌握在地主手中,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土地兼并的加剧使自耕农纷纷破产,两极分化激烈,引起社会动荡不安。故①②③,B正确;宋朝采取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故④错误,故排除ACD。【点睛】理解土地兼并带来的影响,并掌握历朝历代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进行解答与判断。19.B【解析】由材料“为苟免逃亡起死回生之计”可知,农民为逃避沉重的负担而寻求豪强地主的庇护,所以答案选B。材料讲的是农民负担重,并没有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豪强地主拥有越来越多的土地,这反映的是土地兼并问题,并没有涉及到租佃关系,也没有涉及到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所以答案排除C、D。第39页共39页
点睛:做史料题时要注意题中的人物、地点、事件等。从本题的材料“王夫之”可知,这有可能材料反映的是明末清初的历史现象,而通过材料“村野愚懦之民”“强豪”等关键信息可以了解到材料反映的是农民与豪强地主之间的关系。20.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西欧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对制造货币的贵金属需求量大增,而把东方描绘成黄金遍地的《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行,刺激了西欧人对于东方的向往,开始了新航路的开辟。故答案为B项。A项,在14、15世纪的欧洲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最终促使自然经济不断地瓦解,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东西方商路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挡,继而引发了西欧的商业危机,排除;D项商品价格猛涨与航海造船技术发达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21.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从欧洲海岸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达印度”、“西班牙南端的巴罗士港起航,向西驶去”等信息可知,这是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的远航,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是1519年9月开始的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结果;B选项是1497年开始的达·伽马船队航行的结果;D选项是1488年迪亚士船队航行的结果。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2.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引起的商业革命主要体现在贸易中心的转移、贸易商品种类的增加、贸易范围的扩大等方面。因此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与亚、非、美之间的贸易发展起来。美洲所产的玉米、烟草落户欧亚大陆。非洲所产的咖啡成为欧美人们的日常饮料。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这些表述都是符合史实的,故①②③④,A项正确;排除BCD项。23.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中期荷兰与英国成为海洋强国的原因有地理优越,处于大西洋沿岸;都建立了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如都建立了东印度公司,①、②正确;荷兰于1581年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而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也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③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与荷兰不符,④错误;故选B;A、C、D错误。第39页共39页
【点睛】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24.C【解析】【详解】欧洲殖民帝国通过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为西欧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故C项正确;三角贸易中的劳动力主要到美洲而没有到欧洲,故A项错误;B项不属于最大影响,且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把掠夺的资源用于奢侈生活,排除B项;新航路的开辟在殖民扩张之前,排除D项。25.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角贸易使大量黑人被当作奴隶卖到美洲,故A项正确。推动美洲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故B项错误。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故C项错误。三角贸易没有唤醒民众反殖民斗争,故D项错误。26.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英国“工业帝国”的建立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海外市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英国“工业帝国”建立的技术条件来源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技术积累,与殖民扩张没有直接关系;C选项错误,英国“工业帝国”建立的劳动力条件主要源于国内“圈地运动”的开展,并非来源于对外殖民扩张;D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7.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时间“19世纪中期”可知,当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的交通工具是汽船、火车,即③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ABC项,飞机、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的交通工具,①②都不符合题意,凡带有①②的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即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28.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组织形式是工厂代替手工工场。故答案为B项,A项排除。C项,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诞生于1602年,即在荷兰成立的东印度公司,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发生,排除;D第39页共39页
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国家的生产组织形式发生改变,即垄断组织出现,它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标志着世界上主要西方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排除。【点睛】解题时抓住关键信息“第一次工业革命”、“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所学解答即可。需要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知识。29.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石油化工兴起,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项;ABC三项均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不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联系所学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30.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有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及扩大等,故ABC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开始于罗斯福新政,故D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31.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①石油化学工业③汽车工业⑤飞机工业,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诞生的新兴工业,故C项正确;②棉纺织业④煤矿工业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故排除ABD。32.C【解析】【详解】注意题干限定信息“工业结构”,工业生产结构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比重问题,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得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正确;AB两项不属于工业结构变化,排除;轻工业的地位不占主导地位,并非轻工业地位下降,排除D。33.B【解析】【详解】第39页共39页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男耕女织,而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廉价的工业品尤其是洋纱、洋布的大量涌入中国,造成我国“耕”“织”分离,导致了中国传统手工业纷纷破产,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B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A错误;棉花、花生、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的扩大,反映的是农产品的商品化,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出现,而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企业的产生,而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结合所学我国古代自然经济的特点以及近代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分析解答。34.A【解析】【详解】“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故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于1851年,是旨在推翻清王朝的运动,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五四运动是1919年,核心是爱国主义。C错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D错误。35.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的封建经济,而不是巩固,故D选项说法有误,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引进了一些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故A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一些民用企业和军工企业,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诱因,故B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创办一些民用企业和军工企业,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故C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36.A【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故A符合题意。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问题,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故B不符合题意;民国初期轻工业发展迅速,是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故C不符合题意;1929—1936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使我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故D不符合题意。37.D【解析】第39页共39页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兴煤矿”、“保兴面粉厂”、“汉阳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永利制碱公司”等既包含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也包含洋务企业,但都是中国近代工业的代表,所以这个主题可能是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历程,故选D项;近代民族工业的开办者属于民族资产阶级,而不仅仅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故排除A项;这些企业已经不再是资本主义萌芽阶段,故排除B项;这些企业中也包含洋务企业,而不仅仅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排除C项。38.C【解析】【详解】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企业,大生纱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无论洋务企业还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都采用了大机器生产,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故C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企业,创立于甲午战争之前,故A错误;江南制造总局虽使用大机器生产,但是资金来源是来自政府,产品也用于政府军需而非投入市场,因此它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性质,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B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相同点,都采用了大机器生产,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39.B【解析】【详解】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纺织业和面粉业等轻工业方面,张謇成为此时期民族工商业的楷模,①③④正确;但是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工业体系不完整,在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依然超过本国资本,故②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40.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抗战期间沿海工业内迁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地域分布,使工业结构发生一定变化,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支持。A、B、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抗战期间,由于战争的影响,并没有使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所以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项。41.D【解析】【详解】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最终未能繁盛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D第39页共39页
项正确;A项说法颠倒了逻辑关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故A项错误;中国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是发展的表现,故B项错误;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点睛】根本原因一般从经济或者社会性质角度思考,本题的原因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思考回答。42.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的标志是“一五计划”的完成,选项D正确;新中国成立时期我国尚未进入社会主义,主要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排除A;三大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造,不是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B;土改属于农业领域,不属于工业,排除C。【点睛】解题的关键是hi掌握新中国成立以后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内容。43.C【解析】【详解】1956年我国三大改造完成,通过三大改造,我国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故C正确;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我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不符合题意,排除AB;1956年我国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1957年我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排除D。44.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反映了经济建设中的“浮夸风”,脱离了实际和经济发展规律,出现在“大跃进”时期,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执政党仍是国民党,并未要求建立共产主义,加快经济建设的速度;C选项错误,文革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并未推崇经济建设的高速度;D选项错误,改革开放时期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未出现脱离实际和经济发展规律的“浮夸风”。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45.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八字方针【详解】第39页共39页
“大炼钢铁,以钢为纲”属于“大跃进”的口号,是失败的探索,排除A;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失败的探索,排除B;八字方针内容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实施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正确的探索,故C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轻工业发展落后,排除D。【点睛】八字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八字方针的指导下,到1962年,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1966年,全国基本完成了预定的国民经济调整任务,使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46.B【解析】【详解】1973年是“文革”期间,此时国民经济明显好转的原因主要是周恩来对经济的调整,故选B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提出于1960年,“文革”期间邓小平进行全面的整顿是在1975年,开展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故排除A、C、D项。47.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故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48.D【解析】【详解】1978年,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D正确;1950土地改革,1953年开展农业合作化,A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83年,中国粮食和棉花生产获得了创纪录的丰收”,联系所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分析解答。49.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时间“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日通过”第39页共39页
可知,这一决定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得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选项A正确;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199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1990年中央决定开放开发浦东新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中的时间“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日通过”的准确解读,即这一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帷幕。50.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海南经济特区设立是在1988年,排除;C项,开发沿海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开放了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城市,排除;D项,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排除。51.B【解析】【详解】材料时间为1930年,这一时期尚未出现网络,选项B符合题意;1929年国民政府规定制服用中山装,因此选项A排除;这一时期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因此这一外国人在北京可以可以找到西餐馆就餐,选项C排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同志这一称呼逐渐流行起来,因此选项D排除。52.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胥铁路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不是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体现,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唐胥铁路是近代史上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其建造目的是将河北开平矿物局出产的烟煤运出。但清末的中国官府却视先进的蒸汽机车为怪物,尤其害怕它隆隆的震颤声惊动了距离唐山不远的东陵,就让骡马充当火车头,闹出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因此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53.B【解析】【详解】1905第39页共39页
年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网址就是以此为部分标识,故B正确;A是1895年,不符合题意,排除;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第一次放映电影,也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C错误;1931年《歌女红牡丹》公映,是中国第一部国语对白的有声片,D错误。【点睛】题干中关键信息“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报纸、广播和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54.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过剩,即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故选C项;股市暴跌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排除A项;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是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胡佛总统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危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不是爆发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55.C【解析】【分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结合所学,ABD都是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后的表现,排除;经济危机爆发后,由于消费相对不足,农产品价格猛跌,选C。【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56.C【解析】【详解】图片为著名的蓝鹰标志,和蓝鹰运动有关。蓝鹰运动是1933年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美国罗斯福政府发动的以“人尽其职”为宗旨的一场经济变革运动,故C符合题意;整顿金融是罗斯福新政中整顿银行与金融系以克服金融危机的措施,故A不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推行“以工代赈”,大力兴建公共工程,通过扩大就业以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故B不符合题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目的是摆脱农业危机,缓和农民的斗争,故D不符合题意。57.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选项A第39页共39页
正确;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世界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B、C排除;垄断组织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D。【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即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58.B【解析】【详解】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发展,纷纷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社会变革,其本质是通过部分调节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巩固资本主义统治,故排除A,B项符合题意;国家干预经济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故C不符合题意;国家干预经济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故D不符合题意。59.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无关,B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工业方面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A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产品分配方面取消一切商品贸易,C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产品分配方面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D错误。60.D【解析】【详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D错误,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是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特殊经济政策,使苏维埃政府在军事上的胜利得到保证,A正确,不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促使红军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B正确,不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中措施实行余粮收集制以及取消自由贸易等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C正确。不符合题意。61.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内战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在此背景下新经济政策出台,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A、B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排除;新经济政策的目的不是为了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选项D。62.C第39页共39页
【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决定社会性质的根本因素是看所有制的构成,苏俄虽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生产,但占主体的仍是公有制成份,而这是通过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实现的,故C选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实行时期,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而不是国家大中小工业都收归国有,故A选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时期,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就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因此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使新经济政策实施不会改变社会主义性质,而不是因为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故B选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恢复了自由贸易,但这不是判断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标准,故D选项错误。63.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单纯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新经济政策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这是两者的显著区别,故选B选项;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从经济规律的角度讲,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新”主要体现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而不是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故A选项错误;征收固定的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而不是新经济政策“新”的体现,故C选项错误;依靠工农及其他劳动阶级,开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斯大林时期,而不是这时期,故D选项错误。64.B【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20世纪30年代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对苏联的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当时阻碍作用不明显,故B符合题意;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故A不符合题意;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故C不符合题意;始于1934年的苏联大清洗运动是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它破坏和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故D不符合题意。65.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弊端日益暴露,故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故A正确;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与苏联改革没有直接联系,故B错误;苏共二十大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这并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斯大林的逝世显然不是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故第39页共39页
D错误。66.D【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先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未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框架,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故D项正确。A项也是他们改革失败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赫鲁晓夫的改革是从农业开始,排除。C项是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排除。【点睛】本题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史实,紧扣设问“根本原因”,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67.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都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即调整生产关系,故C项正确;三人改革都没有重点改善民生,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了进行军备竞赛,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68.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虽然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是其改革最后并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戈尔巴乔夫改革实行指导性计划指标、承认外资经济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共同发展以及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滑坡,BCD叙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69.B【解析】【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特征是“双挂钩,一固定”即美元与黄金挂钩,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的兑换比率固定,故答案为B;AC是现象而不是特征,排除;D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机构,而不是特征,排除。70.A【解析】【详解】第39页共39页
A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属于世界性国际组织,B属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徽标;C是欧盟组织的徽标;D是亚太经合组织的徽标。B、C和D属于区域经济组织;A与其他三个不同,故选A项。71.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关贸总协定建立,是二战后,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规则和程序的组织,故A正确;世界银行是世界金融组织,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金融体系,欧共体是欧洲一体化组织,BCD与“国际贸易规则和程序”无关,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调整国际贸易规则和程序的组织”,联系所学关贸总协定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72.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这三大经济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关贸总协定是其前身。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世界贸易组织符合题意,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BD项排除。73.B【解析】【详解】根据图片可知,这是欧盟的旗帜,欧洲的合作开始于经济领域,选项B正确;政治领域、军事领域、文化领域均不是欧洲合作的开始,排除A、C、D。【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欧洲联合的进程。74.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欧盟是欧洲超国家主权的政治经济体,选项A正确;北美自贸区、东南亚国家联盟、亚太经合组织不涉及欧洲国家,排除B、C、D。75.B【解析】第39页共39页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亚太经合和北美自贸区都属于经济区域合作集团,选项B正确;选项A中“均等发展”错误,排除;两个组织是经济组织,不是军事组织,排除C;选项D不符合两个组织的职能和特点,排除。76.C【解析】【详解】1991年,我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故C符合题意;我国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性的经济组织,故A不符合题意;欧盟吸纳欧洲国家参加,而北美自由贸易区囊括了北美国家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故BD不符合题意。77.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使得世界日益联系成一个整体,开启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故①正确;经济全球化趋势由发达国家来主导,其本质是资本的新一轮扩张,故②正确;经济全球化趋势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交通进步为前提,故③正确;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故④正确,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项;ABC都不全面,排除。78.D【解析】【详解】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①③④⑤四个选项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或存在的弊端,生态环境遭到几乎不可逆转的破坏,不能恢复的重要资源正在迅速浪费和消耗,还造成粮食短缺、传染病横行等问题,故D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不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排除②,故排除BC;A不全面,排除。79.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联系空前加强是正确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发达国家有资金、技术、经验优势,所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掌握主导权。两极格局结束为全球化发展减少了障碍,消除了两大阵营的对立,有利于全球化的发展。新科技革命促进了交通、通讯等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基础。①②③④都正确,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排除BCD。【点睛】第39页共39页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具体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主导力量和影响。这要求学生在具体解题中要注重梳理夯实历史基础知识中的肌理和脉络。80.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95年以及“促进全球贸易为宗旨”可知,这一国际组织是世贸组织,选项D正确;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于1945年,排除A、B;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于1967年,选项C排除。81.(1)基本模式: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经济出现、民资资本主义产生。【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小农经济【详解】(1)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的能力。本题较简单,联系教材知识即可.从“牛郎织女”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和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根据材料“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从自然经济解体和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方面进行回答。【点睛】小农经济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其本身发展而言具有以下特点:一方面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从另一角度看其它还具有以下特点,小农经济的生产只固守在小块田地之上进行精耕细作,不具有对外扩张的倾向,具有封闭性;小农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具有脆弱性;从分布范围和经营方式而言,在分散的小面积土地上进行耕作,还具有分散性。82.(1)模式:小农经济;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2)形态:家庭手工业;用途:满足自身的消费。(3)影响:重农抑商;科举制;宗法制等。【解析】【详解】(1)根据“千百年来关中农民的缩影”,结合所学可知,白家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其特点结合所学概括即可得出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第39页共39页
(2)根据“在家纺纱织布”可得出是家庭手工业。结合所学可知,家庭手工业的产品主要用于满足自身消费。(3)根据材料“耕读传家”,结合所学,可得出影响的因素是重农抑商;科举制;宗法制等。83.(1)图1:反映了指南针(或方向测定技术的发明)。影响: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推动了各地区之间文明的链接与交融。图2:反映了火药技术的发明。影响:“火药把骑士阶级炸得粉碎”,火药应用于军事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军事条件,有助于欧洲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与传播。(2)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火车和蒸汽汽船;第二次工业革命:飞机、汽车(3)材料三: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材料四:爱因斯坦—相对论【解析】【详解】(1)发明:依据材料一图1中的司南可知,该发明是指南针。依据材料一图2中的突火枪可知,该发明是火药。影响:结合指南针和火药的影响可知,指南针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推动了各地区之间文明的链接与交融;火药应用于军事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军事条件,有助于欧洲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与传播。(2)依据材料二图片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可知,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是蒸汽机车和汽船;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是汽车和飞机。(3)依据材料三“生物母体生出的众多后代,为攫取生活用品的必须条件而斗争,众多的后代不会绝对相同,其中优秀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取胜了,其他被淘汰了,这就是优胜劣汰。”、“《物种起源》”可知这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依据材料四图片为爱因斯坦及“E=MC²”的信息可知这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84.(1)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2)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或两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解析】(1)变化:根据“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可知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主要原因: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得以拓展。(2)历史事件:根据“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死地升级其发明的电灯”分析得出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或两次工业革命),影响: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85.(1)倡导实业救国;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2)如实业救国;身体力行;爱国;淡泊功名等。(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或三座大山的压迫;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缓慢;民族资本主义的先天不足等。(任答其中两点并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第39页共39页
【详解】(1)结合所学,爱国实业家张謇倡导实业救国;由材料“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成为一代工商巨擘”,可见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2)知识分子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民族危机深重,张謇倡导实业救国,创办近代企业,身体力行,筚路蓝缕,高举爱国旗帜,淡泊功名,值得称颂。(3)“实业救国”在近代中国发展艰难,可以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三座大山的压迫、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等因素归纳说明。86.(1)三大改造(或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2)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使我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3)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体制改革;四川、安徽.(4)袁隆平;杂交水稻。【解析】【详解】(1)历史事件:根据图片中“农业生产合作社”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三大改造(或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意义:经过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2)历史事件:根据图片信息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与人民公社同步的还有大跃进运动。影响:根据所学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使我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3)变化:根据图片信息“小岗村”可知,此历史事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味着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从四川、安徽开始。(4)人物及发明:根据所学可知,这一农业科学家是袁隆平,其发明为杂交水稻。87.(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投机狂热导致的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市场的虚假繁荣等。(2)“新政”。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通过“新政”,美国驶出了危机的险滩,保存了资本主义制度。(3)德国法西斯势力抬头(或希特勒在做欺骗性宣传)。原因:德国在经济危机中遭受到沉重打击,造成国内矛盾空前尖锐;当时的德国政府对消除危机束手无策;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独裁政府。【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由图片的注释“廉价出售汽车”和“美国农场主销毁剩余牛奶”,联系所学,反映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股市投机和虚假的市场繁荣等。(2第39页共39页
)由材料“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结合所学,反映了罗斯福新政要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以摆脱经济危机。由材料“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结合所学,通过罗斯福新政,美国摆脱了社会危机,保存了资本主义制度。(3)第一小问,“剑”指武力,“犁”指资产阶级,“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反映了希特勒在做欺骗性宣传。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经济大危机造成国内矛盾空前尖锐,但当时的德国政府软弱无力,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独裁政府。88.(1)赫鲁晓夫:农业;勃列日涅夫: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戈尔巴乔夫: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共同的不足:没有真正解决因斯大林体制的僵化而导致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问题。(3)①历史原因: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和一些政策上的错误。②现实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③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等。【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可知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依据材料二“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依据材料三“1985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的信息可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重点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共同的不足:依据材料二“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和材料三“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可知是没有真正解决因斯大林体制的僵化而导致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问题。(3)苏联解体的原因众多,依据所学从历史原因可知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现实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以及外部原因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等。89.(1)集团:图1北美自由贸易区;图2是亚太经合组织;图3是欧盟。组织:中国属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2)途径: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的歧视性待遇。(3)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解析】【详解】(1)集团:据所学可知,图1为北美自由贸易区;图2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图3是欧盟。组织:据所学可知中国属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2)途径:据材料“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的歧视性待遇”可知,大量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的歧视性待遇。第39页共39页
(3)趋势: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第39页共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