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二三四4册教材核心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附:各册大题答题模板)
ID:48308
2021-10-08
99页1111
661.25 KB
2022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二三四4册教材核心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必修一经济生活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知识清单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商品(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基本属性:使用价值、价值使用价值价值含义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区别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表现商品质量、品牌、性能等商品成本、价格、花费的时间等联系矛盾性二者最终归属不同,使用价值最终只能归买者,价值最终只能归卖者统一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3)判断方法①定义法:劳动产品、用于交换(交换前、中)。例:礼品、阳光不是商品。②属性法: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例:假冒伪劣产品不是商品。③领域法:必须在流通领域。【注意】①使用价值与价值(价格)互不决定,即优质未必优价、价廉未必质差。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③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注:优质优价、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等说明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优质优价(优质产品的价格通常比较高)的商品,其价格高的根本原因不是商品质量(使用价值)好,而是其包含的价值量大,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比较多。2.货币第99页共99页,(1)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2)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3)本质: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并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的商品)(4)货币的职能(2基本+3其他)①价值尺度: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决定价格,是价格的基础。关键词:标价、价格等。【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就叫流通手段。关键词:购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等。【必须用现实的货币】注:流通手段≠商品流通,前者强调货币职能,后者强调商品交换方式。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③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注:支付手段关键词:清偿债务、赊账、地租、利息、税款、工资)3.纸币(1)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并强制使用的。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职能。(2)优点: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3)国家对货币的发行“三有权”、“二无权”:①“三有权”——有权发行、有权决定发行量、有权决定面值②“二无权”——无权决定流通中的实际需求量、无权规定货币的实际购买力。(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待售商品总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重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二、信用工具和外汇1.信用工具【注:信用卡能减少现金的使用,但是不能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不能有效抑制需求,无法缓解通货膨胀。】第99页共99页,2.外汇(1)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2)汇率表示方法:①相同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本币:本币汇率跌落,本币贬值;外币汇率升高,外币升值。②相同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少的本币:本币汇率升高,本币升值;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3)汇率变动的影响(以人民币为例):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下跌,意味着人民币贬值,美元升值;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下跌,意味着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附:1.数字货币:(1)数字货币:我国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是电子货币形式的替代货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具有本位币的所有特征。不是网络虚拟货币,是一种价值的数据表现形式,通过数据交易并发挥交易媒介、记账单位及价值存储的功能;(2)优势:相较于纸币而言具备发行成本更低、交易成本更低、可追踪,造假成本更高等优势。(3)意义:①降低纸币发行、流通成本;②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③提升央行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的控制力;④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⑤助力普惠金融的全面实现。2.人民币国际化: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人民币在境外流通≠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但目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加快。3.移动支付:也称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包括:坐车、买东西用手机支付等的支付方式、网银、电话银行等。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99页共99页,一、影响价格的因素1.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2.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反之,则越低。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产品数量(使用价值量)商品生产者努力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产品数量(使用价值量),提高价值总量,从而获利。3.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注:价格波动现象并不违背等价交换原则。因为价格波动是以价值为中心的,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与价值相一致的。简言之,等价交换是在动态中实现的。二、价格变动的影响(相关曲线务必弄懂,区分点的移动与线的移动、需求弹性等)1.对消费者需求:①一般说来;②对不同性质的商品;③对不同关系的商品2.对生产者供给:①一般说来;②调节产量;③调节生产要素投入;④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1.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2.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包括:①当前可支配收入;②未来收入预期;③收入差距(社会总体消费水平)3.其他因素:物价、消费心理、宏观政策、商品质量等。附:从影响消费的因素的角度分析如何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第99页共99页,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提高消费水平最根本的途径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居民收入;②政府要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领域都要注重公平;③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④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⑤个人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增加个人收入;⑥政府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保持供需平衡,保持物价稳定。二、消费类型(P18、19,注:贷款消费≠超前消费,超前消费是一种不理性的消费)三、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二者区别及联系;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消费总支出)四、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五、我们应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怎样做理智的消费者?)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知识清单第四课:生产与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调节生产,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3.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决定作用)、分配、交换、消费(最终目的和动力)。4.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什么+怎么做)(1)为什么:①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怎么做: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③全面深化改革(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上层建筑)附:生产关系包括:①生产资料所有制(核心);②人与人的地位和相互关系;③产品如何分配。二、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②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公有制经济(也叫社会主义经济,主体地位)(1)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99页共99页,(2)内容:①国有经济(含义: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作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保障国家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发展战略性产业、提供公共服务,具有关键作用);②集体经济(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③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注:股份制改革的意义;农村集体经济“三权分置”的意义【重要】(4)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①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②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③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5)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3.非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2)作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3)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4.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增强控制力、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5.确立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原因:①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6.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既平等又不平等:①市场竞争地位平等;②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平等。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一、公司的经营1.企业(1)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第99页共99页,(2)地位: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3)分类:按所有制标准划分,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4)组织形式: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5)社会责任: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守约;承担社会责任,讲求社会效益。2.公司(区分有限责任与连带责任)(1)含义: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公司承担;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2)形式:特殊形式(国有独资公司)和基本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本质区别:是否划分为等额股份)(3)组织机构:①决策机构:股东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大会(股份有限公司)——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董事会对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负责;②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负责公司日常经营;③监督机构(监事会)——进行监督注:坚持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国有企业要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党委政治核心作用。(4)公司制的优点:组织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3.公司的经营与发展(1)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2)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主要+补充,重要哟】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调整产品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培育自己的竞争优势:(关键)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自己的品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④兼并破产:要通过强强联合、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实现优势互补、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把企业做大做强,发展规模经济,提高企业竞争力。⑤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商业道德,保护环境,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监督,支持慈善事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⑥完善分配制度,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⑥市场规律第99页共99页,:遵循价值规律,依据市场变化,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投入。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合理配置。⑦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保证公司高效运转。⑧国家政策:要利用国家宏观调控的优惠政策,赢得发展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设“两型”企业。企业文化: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与创造力。企业资金:通过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等途径筹集发展资金国际竞争: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升竞争力。4.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1)企业兼并的意义: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2)企业破产的意义: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企业破产,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二、新时代的劳动者1.劳动: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源泉。2.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注:我国劳动者分工不同,地位平等】3.就业的意义:(1)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从社会角度:就业使得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3)从个人角度:①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生存】;②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实现劳动者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4.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1)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2)国家: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破除妨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1个“中心”+1个“战略”1个“政策”+鼓励…提供…破除…】第99页共99页,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②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③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改善就业环境;④发挥财政的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⑤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力。(3)企业:①努力发展生产,增加就业岗位。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和商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4)劳动者:①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②要不断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生产要素,努力提高和增加个人收入。积极参与竞争,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主创业。③劳动者要自觉履行劳动义务,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5.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P44(1)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权利: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②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实现平等就业、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2)如何维护劳动者权益:1)国家:①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②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③规范劳动合同制度,并依法处罚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2)企业:遵守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规定,自觉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承担社会责任。3)劳动者:①明确享有的权利并依法履行劳动义务(维权前提);②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维权依据);③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④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维权途径)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一、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1.储蓄存款:①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②利息率=利息/本金×100%;③种类: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2.商业银行:①主要目标:利润;②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③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利润主要来源】、结算业务等。④作用:它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它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政府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通过银行,可以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效益。3.货币政策(央行调整银行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调整存贷款利率等)【非常重要哟】(1)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存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准备金。第99页共99页,(2)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金融机构存款总额×100%。(3)作用: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能够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货币的投放量,维护物价稳定。(4)存贷款利率:由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制定。二、股票、债券和保险1.股票(高风险、高收益)(1)含义: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2)收入:股息和红利收入、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前提:公司盈利)(3)影响股票价格因素: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4)作用: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债券(稳健的投资)(1)性质:债务证书(2)类型:①国债(政府筹集资金);②金融债券(金融机构筹集资金);③企业债券(企业筹集资金)3.商业保险(1)功能:规避风险(不能说“避免风险”)(2)类别:在我国,商业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属于社会保障,主体是政府)(3)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4.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比较【储蓄存款、债券、股票】(1)收益:股票>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国债>储蓄存款第99页共99页,(2)风险:股票>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国债>储蓄存款(3)投资方式的原则(风险性、回报率、投资多元化、流动性):①正确处理好风险和收益的关系;②注意投资多元化;③投资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实力,量力而行;④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5.融资(1)含义:融资就是筹集资金,融资的方式主要是贷款与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的目的是用筹集来的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2)目的:扩大生产规模、偿还债务。(3)途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一般是通过发行债券、股票以及商业信用等形式融通所需资金。间接融资是以金融部门为中介,由金融部门(如商业银行、信用中介、储蓄机构)通过吸收存款、存单等形式积聚社会闲散资金,然后以贷款等形式向非金融部门(如企业等)提供资金。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清单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1.为什么: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三决定”)2.按劳分配为主体(1)含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只存在在公有制经济当中,但并非公有制经济当中的收入都是按劳分配】(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3)原因(必要性+重要性)1)必要性: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2)重要性: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3.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数据等)意义第99页共99页,: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分配机制,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注:①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范围内,按劳分配包括国企工资、奖金、津贴、农民承包土地自己经营所得;②按劳动要素分配存在于非公有制范围,按劳动要素包括外企、私营工资、奖金、津贴、个体经营所得;③其他生产要素分配广泛存在于各种经济成分中。4.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1)劳动收入:通过劳动所得,包括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2)非劳动收入:①转移性收入(政府赔偿、养老金、赡养等,强调“无偿”);②经营性收入(货物买卖等);③财产性收入(股息差价、租金、利息等,概括为“一动不动”)等。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1.收入分配公平(1)是什么:要求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2)为什么:①必要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2)目标:有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3)怎么做: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根本途径】;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制度保证】;③两个同步: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④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⑤在再分配方面,要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⑥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⑦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⑧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必须坚持消除贫困。注:①区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初次分配强调原始收入,再分配再分配是初次分配的继续,其方式是“无偿转移”。无偿转移的具体形式是所得税、社会保险缴款、政府社保支出、社会补助等。②基尼系数:衡量社会收入差距的指标,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界限:0.4)2.兼顾效率与公平(1)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第99页共99页,(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3)措施:①发展是第一要务,坚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④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实现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第八课:财政与税收一、财政收入与支出1.财政: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知识迁移:人大通过预算体现决定权,听取上一年度决算报告属于监督权】2.财政收入(1)来源: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2)主要影响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因素);②分配政策3.财政支出(1)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2)分类(用途):①经济建设支出;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④社会保障支出。4.财政收支关系:①收入﹦支出,最理想的状态,但几乎不存在;②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支出,略有赤字;③财政盈余:当年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的部分;财政赤字:当年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部分【支出-收入】补:财政赤字率=(支出-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5.财政的作用【重要】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关键词:“民生、社会保障等”)(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等)(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财政政策)第99页共99页,注:区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①主体不同:财政政策由财政部制定,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决定通过;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制定;②措施不同:财政政策措施为税收、财政支出、国债等;货币政策措施为货币发行量、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等。一、征税和纳税1.税收及其种类(1)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2)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国家必须凭借政治权力,依照法律强制性地无偿征税。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3)种类:流转税、增值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等。(了解即可)(4)增值税(初次分配)和个人所得税(再分配)【】重要哟1)增值税:①对象: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②意义: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2)个人所得税:①对象:个人所得额;②作用:高收入者多纳税,中等收入者少纳税,低收入者不交税。既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又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2.依法纳税(1)必要性:①税收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有国必有税;②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自觉依法纳税。(2)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用欺骗、隐瞒等方式逃税)、欠税(超过纳税期限)、骗税(骗取国家税收优惠)、抗税(暴力)(3)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①必须承担义务:自觉依法诚信纳税;②要增强对国家工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积极态度关注国家第99页共99页,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即纳税人的权利)补:纳税人与负税人①纳税人: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中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例如:个人所得税法中工资、薪金所得,其纳税人是有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房产税的纳税人是产权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契税是以所有权发生转移变动的不动产为征税对象,向产权承受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②负税人:实际负担税款的单位及个人。在税负不能转嫁的条件下,负税人也就是纳税人;在税负能够转嫁的条件下,负税人并不是纳税人。这时的负税人,是税负归宿,即在税负转嫁的辗转过程中,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或个人。纳税人是由国家税法规定的,而负税人则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清单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市场配置资源1.市场与计划(1)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看不见的手”)(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2.市场调节及其弊端(1)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实现的。(2)市场调节的优点:市场能够及时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市场在竞争中推动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3)市场调节的弊端: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注意分析不能调节和调节不了两种情况);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4)单纯市场调节的危害: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3.规范市场秩序(1)意义: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2)如何规范市场秩序: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③经济活动参与者要学法尊法守法用法;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99页共99页,1.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2.基本特征: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②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③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④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重要哟】三、宏观调控1.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2.必要性:①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②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3.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增、稳、保)4.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国家战略规划等;法律手段:立法、司法等;行政手段:命令、指示、指标等行政措施,带强制性】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1.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2.“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两个阶段战略安排【P88、P89】3.新发展理念:①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②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③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④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⑤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重要哟】补:(1)坚持创新发展的原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2)怎样坚持创新发展:①国家: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氛围;②企业:加大可以研发投入,促进技术进步科技创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③个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实践,培养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1)地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第99页共99页,(2)内容:①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③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④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⑤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⑥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⑦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3)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①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②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③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注:(1)怎样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重要哟】:①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②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①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补:(1)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①实体经济是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与实体经济相对应。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②两者之间可能会出现或产生矛盾,要么是实体经济脱离虚拟经济而独自发展,要么是虚拟经济超越实体经济而“突飞猛进”,其结果就是所谓的“泡沫经济”。因此,为了防止和遏制泡沫经济的产生或出现,就必须要强调协调一致的原则。(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①含义: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②措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构成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其中包括处置僵尸企业,化解房地产库存,防控金融风险,降低企业成本和补充供给短板等具体方面。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一、经济全球化1.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2.表现: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3.载体:跨国公司(1)含义: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或本地区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2)作用: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双刃剑”(1)积极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第99页共99页,(2)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同时也存在着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公平赤字等问题,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3)应对措施:我国将继续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1.世界贸易组织(WTO)(1)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2)作用: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制定贸易基本原则和协定、提供解决贸易争端的场所。(3)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4)我国加入WTO的利弊:①利: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②弊:经济风险显著增加。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2)要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①“引进来”的内容: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②“走出去”的内容: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3)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也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4)怎样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重要哟】①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点、原则和目标。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目标是形成陆海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②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性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③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竟争新优势;④在新时代,我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并且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第99页共99页,⑤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根本基点)。必修二政治生活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一、教材主要知识梳理二、(一)主体:国家1、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2、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人民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最真实的民主、最管用的民主。3、我国人民民主特点的表现:最广泛的民主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最真实的民主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最管用的民主表现在我国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4、我国政府尊重和保障人权: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5、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因:(1)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被载入宪法。(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第99页共99页,(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国家的安全、主权、统一和稳定,有利于打击国内外极少数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6、我国的国家制度和政策: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7、我国的国家机关:国家元首:习近平主席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其中,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其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立法机关。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政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务院(中央人民政府),地方各级行政机关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司法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法院是审判机关,检察院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机关是人民检察院。监察机关:国家监察委员会注意:党的机关、民主党派、人民政协、村委会、居委会都不是国家机关,不是基层政权组织9、公民与国家的关系:(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新型关系。(2)要正确处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公民在行使公民权利时要维护国家统一、安全、荣誉和利益,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二)主体:公民1、公民的地位:公民是国家的组成部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第99页共99页,2、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参与社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民主(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4、公民的政治性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6、公民参与民主选举:(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民主(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2)我国坚持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3)公民要珍惜选举权利,发扬主人翁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7、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直接参与基层(村委会或居委会)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村民(或居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式参与管理基层(村委会或居委会)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主要掌握村民自治方面(1)坚持党的领导(2)发挥村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3)民主选举方面:自己直接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4)民主决策方面: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有关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重大事务(5)民主管理方面:制定村规民约或村民自治章程管理村里日常事务(6)民主监督方面: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汇报工作等形式监督村委会和村干部的行为(7)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村的有机统一第99页共99页,8、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方式:(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2)专家咨询制度(3)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4)社会听证制度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意义:(1)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2)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3)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4)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9、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方式:(1)信访制度(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3)舆论监督制度(4)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公民该怎样行使监督权: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10、公民依法有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协商,遵守宪法法律规则和程序,正确行使政治权利,自觉履行政治义务(11)涉及意义: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保障人权。有利于维护人民合法权利。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增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权利意识法治观念,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有利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工作人员改进工作。等等(三)主体:村委会1、性质:村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2、职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3、如何管理(1)坚持党的领导(2)发挥村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第99页共99页,(3)民主选举方面:自己直接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4)民主决策方面: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有关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重大事务(5)民主管理方面:制定村规民约或村民自治章程管理村里日常事务(6)民主监督方面: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汇报工作等形式监督村委会和村干部的行为(7)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村的有机统一4、意义:发展基层民主,有利于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增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权利意识法治观念,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提高公民的自我管理能力。等等(四)、主体:政府1、性质: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2、政府性质与国家性质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政府性质,政府性质反映国家性质3、职能:(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4)加强社会建设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6)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3、作用:管理与服务4、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5、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第99页共99页,表现:(1)坚持为人们服务的工作态度(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6、政府行政:依法行政意义:(1)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2)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3)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4)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7、政府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如何做:(1)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2)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更好的反映民意、集中民智。(3)在依法决策方面,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8、政府接受监督:(1)必要性(原因):(1)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2)权力一旦被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2)措施:(1)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2)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国家权力机关(人大)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3)推行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府(3)意义: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更好地和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人民,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的政府9、政府要树立权威10、涉及意义:有利于保障人民合法权利;有利于政府履行职能;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有利于增强政府权威;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等等(五)主体:中国共产党第99页共99页,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地位: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前进,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3、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4、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5、意义: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6、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7、最终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8、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9、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0、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1、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12、党员和党组织的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13、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其中,依法执政是基本执政方式14、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15、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党制度政党制度的内容:(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16、意义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有利于保持党的性质第99页共99页,有利于发挥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利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等(六)主体:人民代表大会1、性质: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2、组成人员:人大代表3、常设机构:人大常委会(不是所有人大都设常委会)4、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人大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其他国家机关受人大监督,对人大负责。(其他国家机关主要是指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监察机关)5、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6、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注意: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才是国家立法机关,拥有立法权)(七)主体:人大代表1、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2、职权: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3、任期:5年4、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5、义务: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的监督。第99页共99页,(八)主体:全国人大1、性质: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我国立法机关,拥有立法权2、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3、与中央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全国人大产生中央其他国家机关,中央其他国家机关受全国人大监督,对全国人大负责。(中央国家机关主要是国家元首、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监察委员会)4、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5、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九)主体:人民法院1、性质、审判机关,司法机关之一2、职权:独立行使审判权3、与人大的关系: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4、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十)主体:人民检察院1、性质:检察机关,司法机关之一,法律监督机关2、职权:独立行使检察权3、与人大的关系: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4、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十一)监察机关:监察委员会性质:监察机关职能: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履行监察、调查、处置职责与人大的关系: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十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3)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第99页共99页,3、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4、地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5、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5、优越性:(1)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2)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3)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4)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6、态度措施(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坚持制度自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民主集中制(4)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十三)主体:人民政协1、性质: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点。2、组成: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3、作用:(1)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在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2)发挥人民政协的社会联系和人才优势,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4、主题:团结和民主5、职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三大职能的区别见教材,要学会区分)(十四)、民族与宗教1、我国的民族关系: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3、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意义):第99页共99页,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4、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政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意义)(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6、中国共产党的宗教工作方针:(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4)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十五)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1)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十六)主体:主权国家(国际社会的知识)1、地位: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2、基本权利与义务: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第99页共99页,3、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4、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国家利益5、国家合作的基础:国家间的共同利益6、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7、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8、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9、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它的基本内容包括: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10、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11、中国倡导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大国担当(十七)主体:国际组织1、含义:一些国家、地区或者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的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者协议的方式,建立了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2、分类:政府间(联合国、欧盟、东南亚国家联盟、非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非政府间(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红十字会)、世界性(联合国、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红十字会等)、区域性(欧盟、东南亚国家联盟、非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3、职责:根据条约或者协议履行责任4、作用:不同组织有不同作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宪章及专门机构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十八)、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关系(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3)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99页共99页,(4)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5)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十九)、如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中国共产党领导立法,将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依法执政,遵守宪法和法律(3)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行使立法权,做到科学民主依法立法(4)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5)政府要依法行政,严格行政执法(6)公民要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遵守宪法和法律。(7)民主党派要遵守宪法和法律(8)政协要依法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二十)如何坚持党领导一切(1)增强四个意识。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核心意识(2)坚持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3)做到两个确保。确保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4)坚持一个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二十一)为什么要坚持党领导一切(1)坚持党领导一切,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2)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3)坚持党领导一切,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4)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5)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十二)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3个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1)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第99页共99页,(2)坚持人民当家作主。(3)坚持全面依法治国(4)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6)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7)坚持一国两制(8)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做出贡献。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9)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政府深化行政体制机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坚持协商民主(10)坚持选贤任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发挥民主党派和政协的政治和人才优势。(1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3)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坚持党指挥枪必修三文化生活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体味文化(1)文化无处不在(2)文化无时不在(3)不同区域有不同自然环境,不同文化环境2、文化是什么?教材中的“文化”——第99页共99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广义的文化—————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用“文化”来区分自然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与“文明”接近。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3、如何理解把握文化?(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文化是人们实践产物。文化现象的实质——是一种精神现象。(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4、文化的分类(1)形态上有古今地域之分(2)性质上有先进健康文化与落后腐朽文化之分5、文化的作用(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2)先进的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形成正确的三观、推动实践深入发展6、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迸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在: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因此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表现在: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他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7、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关系(1)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第99页共99页,(1)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都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8、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文化竞争力备受世界各国关注。(2)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科技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9、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1)特定的文化环境(2)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10、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表现在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和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等方面。(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1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从事文化活动,如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等,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持久的。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三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12、文化如何塑造人生?(或文化与人的成长的关系)第99页共99页, (1)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2)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经久不衰,激励人们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迸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单元综合探究题:聚焦文化竞争力(1)我们面对着世界经济和科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也面对着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2)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竞争力备受世界各国关注,面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3)在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情况下,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显得更加重要。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文化多样性:含义(13)、举例(14)个性与共性(15)对待态度(16)意义(17)原则(18)13、什么是文化的多样性?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方面14、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1)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传统节日和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2)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世界遗产的分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第99页共99页,15、如何理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2)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16、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17、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必要性)(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8、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质文化的错误倾向。19、文化传播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途径: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1)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2)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第99页共99页,(3)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文化传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20、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含义: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功能: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态度: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21、、文化的继承性(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我国古代建筑成为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3)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首先观念。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22、传统文化含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由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性,人们对本民族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今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当前)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第99页共99页,的双重——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作用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正确对待的意义——(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继承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继承的标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继续保持和发扬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容——加以改造或剔除23、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3)在处理时,注意把握好二者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2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当代信息技术)(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第五课文化创新25、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必要性: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第99页共99页,26、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27、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原因——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原因——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1)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2)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条件。28、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29、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作为文化创造者,应该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30、文化创新的途径(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基本途径(古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必须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注意两个要求:(1)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3)基本途径(中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第99页共99页,态度: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取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做法: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原则: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两个错误倾向:守旧主义、封闭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如夜郎自大、唯我独尊。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如全盘西化、妄自菲薄第二单元综合探究题:建立“学习型社会”(1)建立“学习型社会”已被确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2)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3)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3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2)博大精深3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2)史书典籍(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3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1)汉字传载(2)史书典籍存传(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容性: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第99页共99页,②意义:(1)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2)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3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3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36、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2)中国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技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科技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3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8、中华文化的民族性:(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我国的雕刻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A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第99页共99页,B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C各种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D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39、中华民族精神含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作用——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影响——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40、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团结统一(2)爱好和平(3)勤劳勇敢(4)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41、爱国主义(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2)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如古代与当代)(4)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5)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如大陆人民与港澳台同胞的爱国要求不一样,但本质上是一样)42、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共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建国)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1949年建国——现在)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精神,把它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如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4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第99页共99页,(1)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弘扬民精神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确保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2)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3)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面对这种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4)启示与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第三单元综合探究题:肩负“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如何培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毛邓三是文化的主心骨。(2)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4)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44、大众文化含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如何发展——(1)原则——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2)双方:方向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双为)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3)三贴近三创新——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4)四个思想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第99页共99页,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礼会的进步。45、落后文化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表现: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成表现出来。如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危害: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政策: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46、腐朽文化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政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47、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封建残余、西方冲击、市场经济影响(导致、诱发、滋生)(1)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2)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欺诈勒索等现象。48、怎样克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影响?(怎样克服文化生活的“忧虑”和“阴影”?)(1)在个人方面:提高眼力,拒绝污染(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要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依法办事,树立法制观念;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但要有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具有人文精神;等等。(2)在国家方面:依法管理,正确引导。1、文化上: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奏响主旋律。2、政治上:法治和德治相结合3、经济上:加强监管文化市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第99页共99页,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引导人们进行科学的文化消费。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9、中国文化的真正出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只有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以人民革命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人民群众为创造主体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成为真正的先进文化。50、中国文化的转折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51、先进文化基本内涵——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总体目标——培育“四有”公民时代要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本质属性和核心内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核心的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要求三个面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特点社会主义文化本质的体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所应具有的时代品格52、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意义和关键:意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关键——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53、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因:(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社会进步产生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2)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我们国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文化建设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3)这是在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多样化的环境中,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想观念文化多样化的环境影响第99页共99页,54、坚持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因为:(1)坚持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统一的,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是统一的。(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文化的多样化。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单调、凋零、枯竭,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3)思想文化越是多样性,越需要“主心骨”。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文化建设就会混乱、失误、受挫,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生命力,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55.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不断发展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来作为指导思想。(3)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各方面的文化工作,衡量和检验文化工作的成果,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创新。56、马克思主义的地位评价1、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2、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立党立国之本3、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4、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5、是我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6、是中华文化由衰落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57.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切实搞好“三个文明”建设,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个文明之间的关系:(1)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2)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3)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58.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第99页共99页,59、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确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2)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A发展教育事业原因: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求:1、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2、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B发展科学事业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要求:1、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2、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3、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4、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C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原因:1、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这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作用:可以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3)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①创建的主体———————人民群众②创建的形式———————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③创建的意义———————各具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使人们在自觉参与的过程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思想觉悟得到启发,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意识得到增强,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这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正在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④青年学生的态度与做法——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第99页共99页,60、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61、道德典范具有时代性 不同时代的道德具有不同的内涵。今天,我们把培育“四有”公民,作为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要联系新时期新阶段的实际,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6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意义或作用或重要性或为什么要加强这一建设的原因)意义:(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2)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3)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核心: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区别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其它社会形态思想道德的标志原则:集体主义。这一原则与资本主义思想道德的个人主义原则相对立。重点:诚实守信基本要求: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着力点: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主要内容:(1)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3)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63、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思想活动的特性的变化: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64、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意义:(1)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2)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没的基础性工程。要求:(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适应原则原因: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想道德观念。第99页共99页,2、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也利用市场经济的弱点,侵蚀人们的思想、败坏人们的道德。3、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内容。其中,特别要强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协调原则法治与德治的关系:1、二者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2、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也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德治国。(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承接原则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今天我们大力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人人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65、解决道德冲突的途径就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66、知识文化修养的含义和思想道德的含义知识文化修养——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知识文化修养。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知识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67、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1)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原因: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助于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缺乏知识文化修养,就容易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第99页共99页,(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原因:提高思想道德修养,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文化修养水平。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福。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难以避免人格上的缺失,甚至危害社会。68、知识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69、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或者问如何加强自身修养?(1)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三观。(2)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持建设小康社会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3)努力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处理好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坚持二者的统一。二者相辅相成。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5)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点滴小事做起。70、怎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包括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高雅的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乐的。(2)应提供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先进的、对人民大众健康有益的文化。 (3)应提供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71、如何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推动先进文化发展的根本指针。(2)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当前最根本的就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3)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文化发展方针。第99页共99页,1个原则、2个方、3个贴近3个创新(4)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5)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注重文化的传承性,继承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把与时俱进的鲜明时代特点视为发展先进文化的必要条件。第四单元综合探究题: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1、在当代中国,发展什么样的先进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3)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扬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4)这是全体人民的事业。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3、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最先进的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也是先进的文化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就在于它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4、面向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满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面向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开放精神的重要体现面向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鼓励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第99页共99页,必修三哲学与生活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目录01哲学基础知识02辩证唯物论03唯物辩证的认识论0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0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06创新意识和创新作用07历史观08人生价值观第99页共99页,01哲学基础知识一、基础知识(一)哲学是什么?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所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3、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①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不可能取代具体科学;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不是具体的,也不一定是科学的。】(二)哲学的作用1、哲学与生活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生活处处有哲学】②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2、哲学与时代精神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②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体现在它A.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B.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C.它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第99页共99页,(三)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注意:不是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①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四)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有三种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熟读P12:“五行说”、荀子、王夫之的哲学观点。】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具有两种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典型代表: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慧能的“仁者心动”;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典型代表:朱熹的“理生万物”;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一切宗教鬼神观念;儒家的天命观。】3、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第99页共99页,1、产生: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①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02辩证唯物论一、基础知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理由:(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2、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的主观主义;包括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包括夸大意识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三)物质世界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1、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永恒的。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熟读P31,四个唯心主义的运动观点。】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①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熟悉P32,几个素材。】(四)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第99页共99页,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①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被改变,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③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3、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4、主观能动性即人的主观努力。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五)意识的本质与作用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生理基础);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本质)。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2、人的意识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是有本质的区别,具有能动性特点: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如预设目标,制定计划】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是主动地、有选择地对反映客观;并能够创造出幻想的形象和世界。③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和根本原因。3、意识能动作用之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世界上只有未知之物,没有不可知之物。】4、意识能动作用之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即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指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如人的精神、意志、心态、情绪的作用。)【注意:意识不能起决定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不一定是起积极作用。】(六)小结:辩证唯物论的主要观点,可以整合为以下两对辩证关系: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①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所以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材料强调客观实际时使用。】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所以要重视精神了力量,重视意识的作用。【材料强调精神、意识的作用时使用。】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第99页共99页,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所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材料强调办事情的科学性、反对违背规律的主观随意性时使用。】②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利用规律离不开艰苦的主观努力。【材料强调主观努力,反对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时使用。】03唯物辩证的认识论一、基础知识(一)实践及其特征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没有实践;实践改造的是客观世界,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主观世界。】2、实践的特点①客观物质性。实践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而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性活动。②主观能动性。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的活动。③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团队协作最能体现】。历史性:人类实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3、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活动;科学实验活动。(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一切认识,归根结底都源自于实践。【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认识的两种途径。不要把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相混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①实践发展提出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认识的发展;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四)真理的含义与特征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第99页共99页,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③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五)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原理: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客体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在实践的反复检验中不断超越自身并没有被推翻,不断向前发展。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0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基础知识(一)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1、联系的含义: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普遍性:①表现: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的事物不存在。②误区提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的观点,忽视了联系的条件性,是错误的。③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3、联系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①表现: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②方法论: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不割裂事物固有的联系;也不主观臆造本不存在的联系。】第99页共99页,③提示:人们对客观联系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4、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①表现:直接或间接联系、内部或外部联系、本质或非本质联系、必然或联系等。②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5、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⑴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所以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⑵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所以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注意: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6、掌握系统优化方法①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系统优化的要求: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③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1、发展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①表现: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②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①发展一定是变化;但变化不一定是发展。②区分新事物旧事物的正确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3、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一定会战胜旧事物。所以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的状态:量变与质变①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质变不一定就是发展。】第99页共99页,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A.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C.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注意:并不是有了量变就有质变;也不是有了质变就会有发展。为什么?】③方法论要求:A.要重视量的积累。【要积少成多,反对急于求成;做到防微杜渐。】B.(量变一定程度时)要地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C.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0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基础知识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1、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同一性。②矛盾的同一性: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朝有利方向转化。【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③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④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①矛盾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②方法论:A、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B、要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善于全面分析矛盾,防止片面性。3、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方法论第99页共99页,①矛盾的特殊性: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①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区别不同事物}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区别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②方法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要反对生搬硬套、一刀切。【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2)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3)重要性: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b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提示: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方法,是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最佳体现。】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①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所以办事情要着重把握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用主要矛盾的关键词:“重中之重”、“中心”、“关键”,“突出任务”、“核心问题”等】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所以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①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所以看问题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用矛盾主要方面的情形:判断性质;分析形势;比较利弊等。】②矛盾的主次方面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所以要看问题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以上第5、第6,就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如果只看到两点而忽视重点,是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如果只看到重点而看不到两点则是形而上学的一点论。第99页共99页,二、知识拓展及热点链接(一)识别关键词“主次矛盾侧重于讲办事情应该怎样,矛盾的主次方面侧重于讲看问题该怎样”1、标志主要矛盾的关键词:如“重点、关键、中心、重心、核心、根本、主要、重要、主线、要务、突出任务、首要、要害、重中之重,等等。抓主要矛盾的俗语,主要有:牛鼻子,硬道理,好钢要用到刀刃上,工作做到点子上,蛇打七寸,射人射马,擒贼擒王,等等。统筹兼顾的,如“学会弹钢琴”“烘云托月”“绿叶扶红花”“篱笆三桩,好汉三帮”;不分主次的如“胡子眉毛一把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小失大;忽视次要矛盾的,如“单打一”。等等。2、标志矛盾主要方面的关键词:如性质、本质、主流(支流)、主导、主体、优势、总体上、大多数,“辨方向”、“识大局”(分析形势)、“判断性质”等。(二)读句子,找关键词,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1、针对目前有记者将北京‘首都’写成‘首堵’的现象,北京市长王歧山说目前北京堵车现象严重,关键是“公交”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但个别记者把‘首都’写成‘首堵’,这有点夸张。北京堵车现象严重,关键是“公交”问题没有很好解决。2、科技创新是做实业的法宝。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广大企此要有“板凳须坐十年冷”的劲头,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突破和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切实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增强企业竟争力。3、朱显谟院士是黄河治水的专家,他提出以迅速恢复植被为中心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成为治理黄河泥沙含量的主要手段。4、2018年4月,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5、在整改和落实主题教育中央指导组提出的意见中,浙江省突出重点问题、结合自身实际,把专项整治与本省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结合起来,确保取得实效。6、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积极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不放松,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7、系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关键是要将社会成本内化,让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成本。第99页共99页,8、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定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9、2020年我国政府首次没有设定GDP增速具体目标将政府经济政策的最大着力点放在"保居民就业"等六保"工作上。10、中央要求,疫情严重的地区,重点搞好疫情防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疫情较轻的地区,集中精力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兼顾疫情防控。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基于?11、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重点解决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力度,落实对特殊贫困人口的保障措施。力争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2.新形势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龙头带动、各扬所长,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大平台、重大项目,以一体化发展带动高质量发展。从辩证法角度看,这告诉我们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须?13、为建成健康稳定、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对于作为森林资源主体天然林的保护要坚持全面保护、重点突出的原则,即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同时确定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这一原则体现了?14、我国已经完成了9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的源解析工作。其中,北京、南京、上海的首要污染来源分别是机动车、燃煤和流动源。因此,各地科学治理大气污染应当?15、3月2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撑着雨伞看望了在舟山港穿山港码头进行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工人们,他称赞港口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枢纽性设施,你们是一支非常硬核的突击力量,我看好你们。"(以上是主要矛盾)16、对于云计算存在的泄密问题,云计算资深专家周松年认为,“漏洞”是随着云计算产生就一直存在的,只是现在云计算发展规模扩大、使用人数增多,“漏洞”问题关注度随之提高。不能因晴废食不发展云计算,随着技术不断发展,云计算的安全性肯定会得到提升。18、改革开放初期,马路经济曾对S市的发展发挥过积极作用,后因负面影响凸显备受诟病。19、无人驾驶技术将对未来的交通带来深刻变革。2018年3月,某公司的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引发了人们对该技术前景的担忧。不过有专家认为,这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20、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上,曾出现过3次持续时间较长的上升阶段和2次下降阶段,在下降阶段均出现了明显的保护主义倾向,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未因此被打断。第99页共99页,21、刷脸乘车、刷脸支付…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脸识别技术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尽管如此,繁荣表象之下仍旧暗流涌动。中国迫切需要通过立法和监管,让这项技术更加规范恰当地得到应用,使之造福于人。22、在支付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小额免密”“闪付”等支付功能也悄然兴起。然而,此种支付功能开启时用户往往没有发现这里面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用户在追求便捷的同时莫忘安全红线。2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过去五年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同时也提出我们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24.污染小,噪音小,更环保,更舒适,更节能....,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新能源汽车也存在续航里程短、充电难、充电慢等问题。25、随着疫情期间教学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在线教学高效便捷的优点显示出来,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偏远的山区的学生无法坚持听课不停学;在网络教学中出现难以适应网络教学方式的“网课学困生”;师生之间缺乏感情互动等成了在线教学的难点。26、个别来华的非洲公民不配合我国“一视同仁”防疫管理工作,引发了一些风波。但我们应该坚信战“疫”中的小风波掀不翻中非友谊之船。27、生活中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可我们一旦生病还得吃药,因为我们看重的是那七分的药效。28、大麻是可导致精神恍惚的毒品原料植物,英国一项最新研究却显示,大麻中两种主要成分对大脑的影响互相克制,其中一种成分四氢大麻酚可以导致精神病,而另一种成分大麻二酚或许可以用于治疗精神病,但长期吸食大麻还是会使人对各种事物的判断错乱,导致精神疾病。29、针对新冠疫情,我国政府及时采取精准有力的举措,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虽然短期内中国经济遭受了疫情带来的较大冲击,但疫情的影响是阶段性的、暂时的,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30、2019年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夏季达沃斯)于7月1日-3日在中国大连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他指出,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总体平稳、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基本面全线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符合预期。当然中国经济也面临着新的下行压力。邓小平指出,"我们对香港的政策长期不变,影响不了大陆的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体必须是社会主义,但允许国内某些区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比如香港、台湾。"邓小平用"主体必须是社会主义"这一不容置疑的表述,强调了实行一国两制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从哲学上看,这一表述强调的是。31、每一年的中央"—号文件"都是有关三农问题的。可见,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以上是主次方面)第99页共99页,三、小试牛刀1、阅读材料,完成要求。乌兰牧骑,1957年诞生于内蒙古大草原,是活跃在农村牧区的流动文艺团队,是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60多年来,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创作演出了一批承载着乌兰牧骑精神的“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其中,有表达草原人民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家园的热情的《擀毡舞》,有唱出蒙古族韵味和美感的《走马》,有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大型历史剧《青山儿女》……这些作品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和巨大的社会凝聚力。一些优秀的乌兰牧骑通过将短调民歌、呼麦、马头琴与现代音乐相结合讴歌新人物,为农牧民全面奔小康加油鼓劲。乌兰牧骑还凭借“骑着马儿去表演”的独特演出方式走出大草原,走进北京、上海等地,并走出国门,赴德国、比利时等国家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自身发展增添了后劲。如今,乌兰牧骑已经从最初的一支9人队伍发展到75支队伍、3000多名队员,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文艺创作应坚持社会效益服从经济效益。”请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对这一看法加以评析。2、最近,给城市增添人间烟火的地摊经济火起来了,越来越多的城市积极规划摊点摊位,还有地方的城管主动喊摊贩出来摆摊,以往总被管制的地摊,现在突然就成了“香饽饽”,小地摊又重回舞台中央,绽放异彩。第99页共99页,中央文明办已经出台政策,“今年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随着以成都为代表的城市,陆续开展摊位建设,实行地摊管理规范化,在保证地摊经济顺利开展的基础上,保障城市美丽洁净。由此可见,发展地摊经济与城市文明建设并不冲突。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在地摊经济重启中,如何正确处理城市文明建设与地摊经济之间的关系。06创新意识和创新作用一、基础知识1、辩证的否定观:(1)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特点:A、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B、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实质:“扬弃”:既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又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把否定看成外力作用的结果;把否定理解为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4)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①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②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1)辩证法从本质上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和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3.创新的社会作用: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作用表现第99页共99页,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07历史观一、基础知识(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从根本上说,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有时又会超前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二)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赖以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2.社会的基本矛盾始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第99页共99页,(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具有。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有促进或阻碍的两重性,不一定是起积极作用。【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主要指经济制度;上层建筑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国家意识形态】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始终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三)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1.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津贴过程是曲折的。2.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4.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查书,熟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第99页共99页,08人生价值观一、基础知识1.人的价值(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2)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又是价值的享受者(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3)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既要看个人价值,但主要是看他对社会的贡献。2.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1)价值观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属于社会意识。(2)价值观作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价值判断的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是为价值选。(2)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因人的社会地位(阶级)、立场、认识事物的角度的不同而不同。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新版教材: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根本途径)原因:①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存在方式;②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第99页共99页,具体做法:①在劳动中创造合实现价值;②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③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是贡献个人的力量,增进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会带动个人的进步,帮助个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新版教材: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②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③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但是,这种个性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3)在砥砺自我中成功: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B、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C、坚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2022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一二三四大题答题模板必修一经济生活一、分析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或下跌)的原因[记公式]价值+供求+货币供应量+市场调节弊端+国家经济政[背术语](1)价值: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大,价格高;价值小,价格低。(2)供求: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跌。(3)货币供应量:若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上涨;反之,物价则下跌。(4)市场调节弊端: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会引起物价波动。(5)国家经济政策:国家鼓励或限制某些商品生产和消费的政策、措施,也会影响价格涨落。第99页共99页,二、分析说明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或下跌)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记公式]生活消费+生产经营[背术语](1)价格涨落对生活消费的影响①价格的涨落会导致消费者购买量的减少或增加。②价格涨落对生活必需品需求变动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变动影响较大。③价格的涨落与其互补品的需求呈反向变化,与其替代品的需求呈同向变化。(2)价格涨落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可使企业根据价格的涨落,调节生产规模和产量。②可使企业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以降低生产成本。③可刺激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三、扩大消费需求的原因[记公式]消费反作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背术语](1)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2)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扩大消费需求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4)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扩大消费需求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第99页共99页,四、扩大消费需求的措施[记公式]国家+企业+个人[背术语](1)国家:大力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发展,保障有效供给;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努力扩大和促进就业创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稳定物价,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2)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发展绿色生产,实现产品优化升级,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诚信经营,承担社会责任。(3)个人:加强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增加收入;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用时政术语·答案更亮眼]必须从供需两端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以创新带动需求扩展,以扩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给升级,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互为支撑,互相促进。五、企业重视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因[记公式]1个关键+6个有利于[背术语](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是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因素。(2)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有利于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有利于创立自主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有利于开发和研制高端产品,增加利润,满足市场需求;有利于转变企业发展方式,优化企业产品结构;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第99页共99页,六、企业成功经营的措施[记公式]生产经营角度+市场角度+劳动者角度+国家政策角度+对外开放角度[背术语](1)生产经营角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模优势,增强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加快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优化。(2)市场角度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自觉遵循价值规律,调节产量和生产要素的投入;遵守市场规则,公平竞争,依法生产和经营;研究消费者心理和消费者需求变化,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根据汇率变动情况,积极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规避汇率风险。(3)劳动者角度正确处理企业与职工的关系,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加强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4)国家政策角度要利用好国家宏观调控的各种优惠政策,赢得发展机遇。(5)对外开放角度第99页共99页,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转变对外贸易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以质取胜,增强应对国际风险的能力;培育自主品牌,坚持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增强规则意识和权利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用时政术语·答案更亮眼]1.有效化解产能过剩,扩大有效供给。2.培育工匠精神,提升产品质量。3.发展绿色生产,满足绿色消费。七、财政的作用[记公式]三个主要作用+其他作用[背术语](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2)实施稳健或紧缩的财政政策能够抑制流动性过剩,调节货币流向,稳定物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适当的财政政策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和不足,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适当的财政政策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进步;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扶持,有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能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八、税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或意义[记公式]调节经济角度+引导消费角度+维护社会公平角度+引导转变方式角度。[背术语](1)调节经济角度第99页共99页,如果经济发展过热,可以增加税收,抑制社会总需求;如果经济发展滞缓,可以减少税收,刺激社会总需求,以实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2)引导消费角度通过调节税收,如对奢侈品消费征税、提高烟酒消费税等,可以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3)维护社会公平角度通过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4)引导转变方式角度通过调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环保税等税率,可以引导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1.多角度分析财政的作用(1)从财政与宏观调控关系的角度看:国家可以利用财政政策这一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实现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改善人民生活水平。(2)从财政与收入分配关系的角度看: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3)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角度看:财政在促进公平的基础上,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促进生产发展。(4)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角度看:正确的财政政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有利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我国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5)从分配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角度看:合理的财政政策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6)从财政与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关系角度看:合理的财政政策,有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第99页共99页,(7)从财政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角度看:根据世界和我国的经济形势,采取合理的财政政策,将有利于我国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实施“走出去”战略,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2.财税在实现社会公平中的作用(1)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作用,促进教育公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2)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3)发挥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促进生产发展,为实现社会公平奠定物质基础。(4)调节财政收支关系,加大财政社会保障支出。(5)实施结构性减税,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差距。九、政府应如何发挥在某件事中的作用[记公式]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背术语](1)经济手段: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采取恰当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和税收的作用;实行恰当的货币政策,调控流通领域的货币量;制定和实施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2)法律手段: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3)行政手段:发布相关行政命令或指示,通过行政审批、检查监督等。十、政府采取的措施或做法的积极影响或意义[记公式]宏观调控目标+生产环节+分配环节+交换环节+消费环节+理念、体系[背术语]第99页共99页,(1)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2)引导企业生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3)增加居民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实现社会公平。(4)调节市场供求关系,规范市场交易秩序。(5)引导居民形成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念和行为。(6)有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一、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意义或积极作用[记公式]国家角度+企业角度[背术语](1)国家角度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更好地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出口、投资和消费的比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提高我国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促进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推进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扩大中国制造的国际影响,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2)企业角度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培育自主品牌;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引进来”与“走出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十二、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措施[记公式]第99页共99页,开放型经济体系+经济发展方式+对外贸易+政策法规+创新方式+基本国策[背术语](1)我们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2)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宽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3)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4)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5)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6)在新时代,我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必修二政治生活一、政府为何做某件事(或政府做某件事的依据、合理性)[记公式]性质宗旨+职能+工作原则+决策+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督[背术语](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政府担负的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3)应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4)是政府坚持审慎用权,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要求。第99页共99页,(5)是政府坚持依法行政的要求。(6)是政府自觉接受监督,打造有权威政府的要求。二、政府应如何做某件事(或如何发挥政府在XX中的作用)[记公式]职能+宗旨原则+决策+依法行政+监督+权威[背术语](1)履行政府的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3)坚持审慎用权,科学、民主、依法决策。(4)政府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督。(5)提高政府公信力,打造有权威的政府。1.与公民相关的政治生活试题涉及的主要知识点(1)回答“公民应该如何做”时要考虑的知识点:①在我国,公民依法享有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②公民要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③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2)回答公民与政府的关系时要考虑的要点:公民应该在享受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同时,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3)回答与公民相关的归因类试题时必答要点:“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第99页共99页,(4)回答公民政治参与的意义时可以按照“公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府”的思路:①从公民角度:有利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激发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和信心,提高政治参与能力。②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角度: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③从政府角度: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防止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三、人大应如何在某件事中发挥作用[记公式]行使权力+坚持原则+尊重民意[背术语](1)认真行使权力(根据设问选择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2)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3)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和反映民意,认真听取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四、人大代表应如何在某件事中发挥作用[记公式]权利+义务+素质[背术语](1)积极行使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2)自觉履行好义务。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3)增强履职意识,提高履职能力。五、中国共产党为何做某件事[记公式]第99页共99页,性质+地位+宗旨+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执政理念+某件事的具体意义[背术语](1)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2)是由执政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地位决定的。(3)是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4)是落实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体现。(5)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6)某件事的具体意义。六、中国共产党在解决某件事中如何发挥作用[记公式]领导核心作用(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宗旨+执政方式和理念+指导思想+党的建设[背术语](1)发挥好领导核心的作用(或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3)坚持依法执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4)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5)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七.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主权国家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积极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第99页共99页,(2)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解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3)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大、影响最广泛的国际组织。充分发挥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中的作用。(4)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各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5)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6)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八、运用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为什么做某件事(或做某件事的合理性、依据)[记公式]权利义务+宗旨原则+国家利益+时代主题+国际秩序+互利共赢+外交政策[背术语](1)是行使主权国家权利的表现和自觉履行主权国家义务的要求。(2)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3)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4)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5)有利于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6)有利于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实现互利共赢。(7)符合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九、运用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怎样做某件事[记公式]权利义务+宗旨原则+国家利益+综合国力+时代主题+外交政策第99页共99页,[背术语](1)行使主权国家权利,自觉履行主权国家的国际义务。(2)自觉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3)维护国家利益,尊重他国的正当利益,寻求共同利益,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4)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提高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5)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6)坚决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必修三文化生活一、全面把握文化的作用[记公式]文化的实质+文化与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背术语](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第99页共99页,(4)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怎样推动文化创新[记公式]根本途径+基本途径+创新主体+正确方向+必由之路[背术语](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基本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但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3)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也要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5)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用时政术语·答案更亮眼]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第99页共99页,2.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三、如何正确对待文化现状[记公式]国家角度+企业角度+公民角度[背术语](1)国家角度:加强管理、正确引导。第一,应积极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第二,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第三,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2)企业角度: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发展大众文化,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3)公民角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拒绝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污染,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记公式]指导思想+党的领导+中国道路+“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精神文明和文化自信+核心价值[背术语](1)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第99页共99页,(2)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4)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5)要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6)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五.把握民族精神在《文化生活》中的体现(1)民族精神对人的影响民族精神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2)民族精神与综合国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3)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的结晶。弘扬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4)民族精神与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与时俱进的。要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5)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第99页共99页,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6)民族精神与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设包含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加强文化建设的要求,可以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7)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必修四哲学生活一、如何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记公式]物质决定作用+意识能动作用+规律客观性+其他观点[背术语](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求我们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4)其他观点: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第99页共99页,二、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记公式]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者结合+两个反对+其他角度[背术语](1)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5)从辩证法角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三.如何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问题?答题要素: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真理特点+认识过程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第99页共99页,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四.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答题要素:联系普遍性+联系客观性+联系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方法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联系具有客观性,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④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⑤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五.如何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答题要素:发展普遍性+发展实质+发展途径+发展状态+发展原因+发展规律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③事物发展的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④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⑤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与外因的统一。第99页共99页,⑥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六.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答题要素:一分为二+承认分析解决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①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找出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七.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答题要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价值观+人民群众+其他观点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②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另外应注意的观点: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②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另外,应与时俱进,使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跟上时代的步伐。第99页共99页,八.如何运用人生价值的知识分析问题?答题要素:人的价值+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我们应该积极为社会作贡献。②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③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④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要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努力创造主观条件: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2022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主观题必备答题术语汇编l怎样保障粮食安全①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技术攻关,保证种业供应链,提高种源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②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粮食等农产品种植结构,提高粮食等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满足当前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推动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③发挥财政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巩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完善原粮储备设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第99页共99页,深化粮食生产加工,优化产业链,完善资金链。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和进口的关系,善于利用WTO规则解决粮食进口有过程中的摩擦问题。⑤加强宏观调控,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实施支持价格,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升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打好稳产高产的基础。⑦农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推动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发展。⑧要坚持不懈的制止餐饮浪费。l双循环①通过政府财政投入,激发市场投资活力有效供给的扩大。②通过刺激消费需求,提升消费体验,扩大消费规模,推动消费需求的升级。③通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就业,拉动经济发展。④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能促进国内供给与需求良性互动。⑤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建设有效市场,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市场调节具有局限性,需要有效的政府治理和科学的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⑥固件双循环格局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拉动经济增长,助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⑦第99页共99页,能发掘内需潜力,激活消费市场,满足国内需求,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形成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又为国际经济发展开辟空间,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培育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l扶贫/脱贫/乡村振兴①充分发挥我国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②坚持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打造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通过产业扶贫,电商扶贫等方式,为困难群众打开致富之门。③充分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优化财政投入结构,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④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促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⑤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拓宽金融资金,社会资金投入渠道,激发社会要素活力。⑥“三农”问题是国际关心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国着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有利于实现乡村富裕,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从而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⑦要充分认识到城乡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城乡融合必须以产业融合为着力点,乡村振兴必须以产业振兴为支撑点,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强广大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有利于贯彻落实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理念,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第99页共99页,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利于巩固农业农村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保障公家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lRCEP①RCEP的签订深化了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有利于打造区域合作新平台。②削减关税,整合规则有利于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创新对外投资和贸易方式,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③区域间的产业合作,有利于我国发挥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④参与区域合作,利于应对国际挑战,通过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经济发展增添动力。lXX经济行为的意义①带动投资和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②助推企业创新,激发生产供给侧改革与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发展的信息化水平,促进新业态,新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提高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带动生产结构的转型升级。③连接生产和消费,畅通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国内市场供给与需求要销对接,丰富国内市场,供给流通业各环节衔接流畅,扩大消费规模和提高消费水平,有利于产品价格降低,刺激消费,丰富产品种类,更好满足人民消费需求。④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⑤科技自立自强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了创新发展理念,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第99页共99页,⑥坚持了开放发展理念,打造内陆对外开放门户,有利于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实现了区域协调发展,突出区域特色优势,整合资源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改革开放)⑦有利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⑧拓展投资空间,发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经济发展带动和支持作用,发展数字经济,更好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刺激消费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将扩大消费需求,通过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推动社会再生产,促进国内大循环。通过国际贸易与投资,促进国际经济合作,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协调发展。l如何推动XX经济行为的发展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②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建立健全要素市场,提高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降低物流成本,推动双循环畅通运行,③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巩固传统产业优势,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④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建立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⑤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既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第99页共99页,,又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增加居民收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积极引导消费者合理健康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激发潜在消费,促进消费,要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培育消费经济新增长点。⑥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为消费者创建良好的市场环境。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能让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转变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去了。坚持创新发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深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创新作为深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第99页共99页,进行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受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法有效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推动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实验。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健全数字经济规则,完善数字经济相关法律法规,为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法治保障,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提升数字经济监管能力,及时整治市场垄断,保障中小企业稳定发展。尊重市场规律,规则,推动良性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促进数据要素合理有序流动,让全社会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l减税降费①对企业减税降费能够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有利于扩大企业扩大投资,增加企业的创新力与竞争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扩大就业,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②减轻居民的税负负担,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有利于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优化投资、消费、出口三者结构。③税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减税降费体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为我国经济进入稳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减税降费有利于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助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有利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稳就业,保民生,有利于激励创新创业,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第99页共99页,l创新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和人才评价体系,尊重创新型人才,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加强科学的宏观调控,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创新企业实施优惠政策。我国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解决产业技术发展平静,增强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积极利用国际科技创新资源,增强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l消费扩张线上消费领域,释放国内消费市场潜力,拉动经济增长新的消费热点,带动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提供新就业岗位,发挥稳就业,保民生的作用,产供销精准对接,修活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促进各领域数字化进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有利于激活国内各类消费市场,促进商品流通,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是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降低居民的消费成本,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提振中小服务企业的经营信心。加快复工复产复市的步伐。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有利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作为率增加,居民可指示被收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第99页共99页,增加信息消费,有效供给主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拉动经济增长,推动信息消费的扩大和升级。全力提升消费品质,满足美消费者美好生活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激发创新活力,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第99页共99页
2022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二三四4册教材核心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附:各册大题答题模板)
展开
2022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二三四4册教材核心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必修一经济生活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知识清单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商品(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基本属性:使用价值、价值使用价值价值含义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区别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表现商品质量、品牌、性能等商品成本、价格、花费的时间等联系矛盾性二者最终归属不同,使用价值最终只能归买者,价值最终只能归卖者统一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3)判断方法①定义法:劳动产品、用于交换(交换前、中)。例:礼品、阳光不是商品。②属性法: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例:假冒伪劣产品不是商品。③领域法:必须在流通领域。【注意】①使用价值与价值(价格)互不决定,即优质未必优价、价廉未必质差。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③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注:优质优价、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等说明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优质优价(优质产品的价格通常比较高)的商品,其价格高的根本原因不是商品质量(使用价值)好,而是其包含的价值量大,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比较多。2.货币第99页共99页,(1)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2)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3)本质: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并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的商品)(4)货币的职能(2基本+3其他)①价值尺度: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决定价格,是价格的基础。关键词:标价、价格等。【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就叫流通手段。关键词:购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等。【必须用现实的货币】注:流通手段≠商品流通,前者强调货币职能,后者强调商品交换方式。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③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注:支付手段关键词:清偿债务、赊账、地租、利息、税款、工资)3.纸币(1)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并强制使用的。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职能。(2)优点: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3)国家对货币的发行“三有权”、“二无权”:①“三有权”——有权发行、有权决定发行量、有权决定面值②“二无权”——无权决定流通中的实际需求量、无权规定货币的实际购买力。(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待售商品总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重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二、信用工具和外汇1.信用工具【注:信用卡能减少现金的使用,但是不能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不能有效抑制需求,无法缓解通货膨胀。】第99页共99页,2.外汇(1)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2)汇率表示方法:①相同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本币:本币汇率跌落,本币贬值;外币汇率升高,外币升值。②相同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少的本币:本币汇率升高,本币升值;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3)汇率变动的影响(以人民币为例):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下跌,意味着人民币贬值,美元升值;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下跌,意味着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附:1.数字货币:(1)数字货币:我国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是电子货币形式的替代货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具有本位币的所有特征。不是网络虚拟货币,是一种价值的数据表现形式,通过数据交易并发挥交易媒介、记账单位及价值存储的功能;(2)优势:相较于纸币而言具备发行成本更低、交易成本更低、可追踪,造假成本更高等优势。(3)意义:①降低纸币发行、流通成本;②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③提升央行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的控制力;④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⑤助力普惠金融的全面实现。2.人民币国际化: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人民币在境外流通≠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但目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加快。3.移动支付:也称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包括:坐车、买东西用手机支付等的支付方式、网银、电话银行等。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99页共99页,一、影响价格的因素1.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2.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反之,则越低。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产品数量(使用价值量)商品生产者努力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产品数量(使用价值量),提高价值总量,从而获利。3.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注:价格波动现象并不违背等价交换原则。因为价格波动是以价值为中心的,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与价值相一致的。简言之,等价交换是在动态中实现的。二、价格变动的影响(相关曲线务必弄懂,区分点的移动与线的移动、需求弹性等)1.对消费者需求:①一般说来;②对不同性质的商品;③对不同关系的商品2.对生产者供给:①一般说来;②调节产量;③调节生产要素投入;④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1.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2.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包括:①当前可支配收入;②未来收入预期;③收入差距(社会总体消费水平)3.其他因素:物价、消费心理、宏观政策、商品质量等。附:从影响消费的因素的角度分析如何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第99页共99页,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提高消费水平最根本的途径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居民收入;②政府要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领域都要注重公平;③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④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⑤个人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增加个人收入;⑥政府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保持供需平衡,保持物价稳定。二、消费类型(P18、19,注:贷款消费≠超前消费,超前消费是一种不理性的消费)三、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二者区别及联系;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消费总支出)四、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五、我们应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怎样做理智的消费者?)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知识清单第四课:生产与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调节生产,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3.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决定作用)、分配、交换、消费(最终目的和动力)。4.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什么+怎么做)(1)为什么:①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怎么做: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③全面深化改革(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上层建筑)附:生产关系包括:①生产资料所有制(核心);②人与人的地位和相互关系;③产品如何分配。二、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②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公有制经济(也叫社会主义经济,主体地位)(1)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99页共99页,(2)内容:①国有经济(含义: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作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保障国家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发展战略性产业、提供公共服务,具有关键作用);②集体经济(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③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注:股份制改革的意义;农村集体经济“三权分置”的意义【重要】(4)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①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②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③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5)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3.非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2)作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3)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4.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增强控制力、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5.确立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原因:①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6.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既平等又不平等:①市场竞争地位平等;②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平等。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一、公司的经营1.企业(1)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第99页共99页,(2)地位: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3)分类:按所有制标准划分,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4)组织形式: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5)社会责任: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守约;承担社会责任,讲求社会效益。2.公司(区分有限责任与连带责任)(1)含义: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公司承担;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2)形式:特殊形式(国有独资公司)和基本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本质区别:是否划分为等额股份)(3)组织机构:①决策机构:股东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大会(股份有限公司)——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董事会对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负责;②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负责公司日常经营;③监督机构(监事会)——进行监督注:坚持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国有企业要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党委政治核心作用。(4)公司制的优点:组织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3.公司的经营与发展(1)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2)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主要+补充,重要哟】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调整产品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培育自己的竞争优势:(关键)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自己的品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④兼并破产:要通过强强联合、企业兼并和企业破产,实现优势互补、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把企业做大做强,发展规模经济,提高企业竞争力。⑤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商业道德,保护环境,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监督,支持慈善事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⑥完善分配制度,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⑥市场规律第99页共99页,:遵循价值规律,依据市场变化,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投入。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合理配置。⑦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保证公司高效运转。⑧国家政策:要利用国家宏观调控的优惠政策,赢得发展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设“两型”企业。企业文化: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与创造力。企业资金:通过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等途径筹集发展资金国际竞争: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升竞争力。4.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1)企业兼并的意义: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2)企业破产的意义: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企业破产,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二、新时代的劳动者1.劳动: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源泉。2.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注:我国劳动者分工不同,地位平等】3.就业的意义:(1)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从社会角度:就业使得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3)从个人角度:①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生存】;②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实现劳动者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4.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1)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2)国家: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破除妨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1个“中心”+1个“战略”1个“政策”+鼓励…提供…破除…】第99页共99页,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②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③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改善就业环境;④发挥财政的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⑤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催生经济发展新动能,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力。(3)企业:①努力发展生产,增加就业岗位。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和商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4)劳动者:①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②要不断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生产要素,努力提高和增加个人收入。积极参与竞争,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主创业。③劳动者要自觉履行劳动义务,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5.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P44(1)为什么要维护劳动者权利: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②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实现平等就业、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2)如何维护劳动者权益:1)国家:①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②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③规范劳动合同制度,并依法处罚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2)企业:遵守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规定,自觉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承担社会责任。3)劳动者:①明确享有的权利并依法履行劳动义务(维权前提);②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维权依据);③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④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维权途径)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一、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1.储蓄存款:①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②利息率=利息/本金×100%;③种类: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2.商业银行:①主要目标:利润;②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③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利润主要来源】、结算业务等。④作用:它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它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政府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通过银行,可以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效益。3.货币政策(央行调整银行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调整存贷款利率等)【非常重要哟】(1)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存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准备金。第99页共99页,(2)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金融机构存款总额×100%。(3)作用: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能够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货币的投放量,维护物价稳定。(4)存贷款利率:由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制定。二、股票、债券和保险1.股票(高风险、高收益)(1)含义: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2)收入:股息和红利收入、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前提:公司盈利)(3)影响股票价格因素: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4)作用: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债券(稳健的投资)(1)性质:债务证书(2)类型:①国债(政府筹集资金);②金融债券(金融机构筹集资金);③企业债券(企业筹集资金)3.商业保险(1)功能:规避风险(不能说“避免风险”)(2)类别:在我国,商业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属于社会保障,主体是政府)(3)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4.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比较【储蓄存款、债券、股票】(1)收益:股票>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国债>储蓄存款第99页共99页,(2)风险:股票>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国债>储蓄存款(3)投资方式的原则(风险性、回报率、投资多元化、流动性):①正确处理好风险和收益的关系;②注意投资多元化;③投资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实力,量力而行;④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5.融资(1)含义:融资就是筹集资金,融资的方式主要是贷款与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的目的是用筹集来的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2)目的:扩大生产规模、偿还债务。(3)途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一般是通过发行债券、股票以及商业信用等形式融通所需资金。间接融资是以金融部门为中介,由金融部门(如商业银行、信用中介、储蓄机构)通过吸收存款、存单等形式积聚社会闲散资金,然后以贷款等形式向非金融部门(如企业等)提供资金。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清单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1.为什么: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三决定”)2.按劳分配为主体(1)含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只存在在公有制经济当中,但并非公有制经济当中的收入都是按劳分配】(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3)原因(必要性+重要性)1)必要性: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2)重要性: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3.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数据等)意义第99页共99页,: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分配机制,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注:①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范围内,按劳分配包括国企工资、奖金、津贴、农民承包土地自己经营所得;②按劳动要素分配存在于非公有制范围,按劳动要素包括外企、私营工资、奖金、津贴、个体经营所得;③其他生产要素分配广泛存在于各种经济成分中。4.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1)劳动收入:通过劳动所得,包括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2)非劳动收入:①转移性收入(政府赔偿、养老金、赡养等,强调“无偿”);②经营性收入(货物买卖等);③财产性收入(股息差价、租金、利息等,概括为“一动不动”)等。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1.收入分配公平(1)是什么:要求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2)为什么:①必要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2)目标:有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3)怎么做: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根本途径】;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制度保证】;③两个同步: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④在初次分配方面,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⑤在再分配方面,要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⑥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⑦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⑧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必须坚持消除贫困。注:①区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初次分配强调原始收入,再分配再分配是初次分配的继续,其方式是“无偿转移”。无偿转移的具体形式是所得税、社会保险缴款、政府社保支出、社会补助等。②基尼系数:衡量社会收入差距的指标,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界限:0.4)2.兼顾效率与公平(1)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第99页共99页,(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3)措施:①发展是第一要务,坚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④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实现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第八课:财政与税收一、财政收入与支出1.财政: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知识迁移:人大通过预算体现决定权,听取上一年度决算报告属于监督权】2.财政收入(1)来源: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2)主要影响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因素);②分配政策3.财政支出(1)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2)分类(用途):①经济建设支出;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④社会保障支出。4.财政收支关系:①收入﹦支出,最理想的状态,但几乎不存在;②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支出,略有赤字;③财政盈余:当年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的部分;财政赤字:当年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部分【支出-收入】补:财政赤字率=(支出-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5.财政的作用【重要】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关键词:“民生、社会保障等”)(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等)(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财政政策)第99页共99页,注:区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①主体不同:财政政策由财政部制定,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决定通过;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制定;②措施不同:财政政策措施为税收、财政支出、国债等;货币政策措施为货币发行量、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等。一、征税和纳税1.税收及其种类(1)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2)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国家必须凭借政治权力,依照法律强制性地无偿征税。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3)种类:流转税、增值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等。(了解即可)(4)增值税(初次分配)和个人所得税(再分配)【】重要哟1)增值税:①对象: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②意义: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2)个人所得税:①对象:个人所得额;②作用:高收入者多纳税,中等收入者少纳税,低收入者不交税。既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又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2.依法纳税(1)必要性:①税收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有国必有税;②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③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自觉依法纳税。(2)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用欺骗、隐瞒等方式逃税)、欠税(超过纳税期限)、骗税(骗取国家税收优惠)、抗税(暴力)(3)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①必须承担义务:自觉依法诚信纳税;②要增强对国家工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积极态度关注国家第99页共99页,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即纳税人的权利)补:纳税人与负税人①纳税人: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中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例如:个人所得税法中工资、薪金所得,其纳税人是有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房产税的纳税人是产权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契税是以所有权发生转移变动的不动产为征税对象,向产权承受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②负税人:实际负担税款的单位及个人。在税负不能转嫁的条件下,负税人也就是纳税人;在税负能够转嫁的条件下,负税人并不是纳税人。这时的负税人,是税负归宿,即在税负转嫁的辗转过程中,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或个人。纳税人是由国家税法规定的,而负税人则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清单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市场配置资源1.市场与计划(1)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看不见的手”)(2)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2.市场调节及其弊端(1)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实现的。(2)市场调节的优点:市场能够及时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市场在竞争中推动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3)市场调节的弊端: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注意分析不能调节和调节不了两种情况);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4)单纯市场调节的危害: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3.规范市场秩序(1)意义: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来维护。(2)如何规范市场秩序: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③经济活动参与者要学法尊法守法用法;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99页共99页,1.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2.基本特征: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②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③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④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重要哟】三、宏观调控1.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2.必要性:①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②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3.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增、稳、保)4.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国家战略规划等;法律手段:立法、司法等;行政手段:命令、指示、指标等行政措施,带强制性】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1.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2.“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两个阶段战略安排【P88、P89】3.新发展理念:①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②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③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④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⑤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重要哟】补:(1)坚持创新发展的原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2)怎样坚持创新发展:①国家: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氛围;②企业:加大可以研发投入,促进技术进步科技创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③个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实践,培养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1)地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第99页共99页,(2)内容:①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③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④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⑤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⑥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⑦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3)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①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②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③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注:(1)怎样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重要哟】:①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②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①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补:(1)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①实体经济是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与实体经济相对应。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②两者之间可能会出现或产生矛盾,要么是实体经济脱离虚拟经济而独自发展,要么是虚拟经济超越实体经济而“突飞猛进”,其结果就是所谓的“泡沫经济”。因此,为了防止和遏制泡沫经济的产生或出现,就必须要强调协调一致的原则。(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①含义: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②措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构成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其中包括处置僵尸企业,化解房地产库存,防控金融风险,降低企业成本和补充供给短板等具体方面。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一、经济全球化1.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2.表现: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3.载体:跨国公司(1)含义: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或本地区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2)作用: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双刃剑”(1)积极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第99页共99页,(2)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同时也存在着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公平赤字等问题,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3)应对措施:我国将继续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1.世界贸易组织(WTO)(1)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2)作用: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制定贸易基本原则和协定、提供解决贸易争端的场所。(3)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4)我国加入WTO的利弊:①利: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②弊:经济风险显著增加。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2)要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①“引进来”的内容: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②“走出去”的内容: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3)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也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4)怎样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重要哟】①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点、原则和目标。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目标是形成陆海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②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性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③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竟争新优势;④在新时代,我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并且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第99页共99页,⑤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根本基点)。必修二政治生活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一、教材主要知识梳理二、(一)主体:国家1、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2、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人民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最真实的民主、最管用的民主。3、我国人民民主特点的表现:最广泛的民主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最真实的民主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最管用的民主表现在我国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4、我国政府尊重和保障人权: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5、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因:(1)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被载入宪法。(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第99页共99页,(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国家的安全、主权、统一和稳定,有利于打击国内外极少数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6、我国的国家制度和政策: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7、我国的国家机关:国家元首:习近平主席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其中,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其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立法机关。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政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务院(中央人民政府),地方各级行政机关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司法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法院是审判机关,检察院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机关是人民检察院。监察机关:国家监察委员会注意:党的机关、民主党派、人民政协、村委会、居委会都不是国家机关,不是基层政权组织9、公民与国家的关系:(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新型关系。(2)要正确处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公民在行使公民权利时要维护国家统一、安全、荣誉和利益,遵守宪法和法律。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二)主体:公民1、公民的地位:公民是国家的组成部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第99页共99页,2、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参与社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民主(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4、公民的政治性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6、公民参与民主选举:(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民主(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2)我国坚持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3)公民要珍惜选举权利,发扬主人翁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7、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直接参与基层(村委会或居委会)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村民(或居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式参与管理基层(村委会或居委会)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主要掌握村民自治方面(1)坚持党的领导(2)发挥村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3)民主选举方面:自己直接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4)民主决策方面: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有关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重大事务(5)民主管理方面:制定村规民约或村民自治章程管理村里日常事务(6)民主监督方面: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汇报工作等形式监督村委会和村干部的行为(7)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村的有机统一第99页共99页,8、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方式:(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2)专家咨询制度(3)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4)社会听证制度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意义:(1)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2)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3)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4)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9、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方式:(1)信访制度(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3)舆论监督制度(4)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公民该怎样行使监督权: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10、公民依法有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协商,遵守宪法法律规则和程序,正确行使政治权利,自觉履行政治义务(11)涉及意义: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保障人权。有利于维护人民合法权利。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增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权利意识法治观念,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有利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工作人员改进工作。等等(三)主体:村委会1、性质:村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2、职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3、如何管理(1)坚持党的领导(2)发挥村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第99页共99页,(3)民主选举方面:自己直接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4)民主决策方面: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有关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重大事务(5)民主管理方面:制定村规民约或村民自治章程管理村里日常事务(6)民主监督方面: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汇报工作等形式监督村委会和村干部的行为(7)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村的有机统一4、意义:发展基层民主,有利于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增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权利意识法治观念,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提高公民的自我管理能力。等等(四)、主体:政府1、性质: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2、政府性质与国家性质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政府性质,政府性质反映国家性质3、职能:(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4)加强社会建设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6)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3、作用:管理与服务4、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5、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第99页共99页,表现:(1)坚持为人们服务的工作态度(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6、政府行政:依法行政意义:(1)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2)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3)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4)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7、政府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如何做:(1)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2)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更好的反映民意、集中民智。(3)在依法决策方面,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8、政府接受监督:(1)必要性(原因):(1)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2)权力一旦被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2)措施:(1)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2)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国家权力机关(人大)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3)推行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府(3)意义: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更好地和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人民,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的政府9、政府要树立权威10、涉及意义:有利于保障人民合法权利;有利于政府履行职能;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有利于增强政府权威;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等等(五)主体:中国共产党第99页共99页,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地位: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前进,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3、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4、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5、意义: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6、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7、最终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8、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9、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0、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1、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12、党员和党组织的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13、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其中,依法执政是基本执政方式14、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15、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党制度政党制度的内容:(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16、意义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有利于保持党的性质第99页共99页,有利于发挥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利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等(六)主体:人民代表大会1、性质: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2、组成人员:人大代表3、常设机构:人大常委会(不是所有人大都设常委会)4、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人大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其他国家机关受人大监督,对人大负责。(其他国家机关主要是指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监察机关)5、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6、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注意: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才是国家立法机关,拥有立法权)(七)主体:人大代表1、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2、职权: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3、任期:5年4、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5、义务: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的监督。第99页共99页,(八)主体:全国人大1、性质: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我国立法机关,拥有立法权2、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3、与中央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全国人大产生中央其他国家机关,中央其他国家机关受全国人大监督,对全国人大负责。(中央国家机关主要是国家元首、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监察委员会)4、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5、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九)主体:人民法院1、性质、审判机关,司法机关之一2、职权:独立行使审判权3、与人大的关系: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4、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十)主体:人民检察院1、性质:检察机关,司法机关之一,法律监督机关2、职权:独立行使检察权3、与人大的关系: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4、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十一)监察机关:监察委员会性质:监察机关职能: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履行监察、调查、处置职责与人大的关系: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十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3)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第99页共99页,3、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4、地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5、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5、优越性:(1)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2)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3)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4)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6、态度措施(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坚持制度自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民主集中制(4)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十三)主体:人民政协1、性质: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点。2、组成: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3、作用:(1)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在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2)发挥人民政协的社会联系和人才优势,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4、主题:团结和民主5、职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三大职能的区别见教材,要学会区分)(十四)、民族与宗教1、我国的民族关系: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3、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意义):第99页共99页,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4、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政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意义)(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6、中国共产党的宗教工作方针:(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4)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十五)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1)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十六)主体:主权国家(国际社会的知识)1、地位: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2、基本权利与义务: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第99页共99页,3、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4、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国家利益5、国家合作的基础:国家间的共同利益6、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7、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8、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9、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它的基本内容包括: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10、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11、中国倡导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大国担当(十七)主体:国际组织1、含义:一些国家、地区或者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的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者协议的方式,建立了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2、分类:政府间(联合国、欧盟、东南亚国家联盟、非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非政府间(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红十字会)、世界性(联合国、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红十字会等)、区域性(欧盟、东南亚国家联盟、非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3、职责:根据条约或者协议履行责任4、作用:不同组织有不同作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宪章及专门机构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十八)、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关系(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3)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99页共99页,(4)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5)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十九)、如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1)中国共产党领导立法,将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依法执政,遵守宪法和法律(3)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行使立法权,做到科学民主依法立法(4)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5)政府要依法行政,严格行政执法(6)公民要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遵守宪法和法律。(7)民主党派要遵守宪法和法律(8)政协要依法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二十)如何坚持党领导一切(1)增强四个意识。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核心意识(2)坚持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3)做到两个确保。确保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4)坚持一个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二十一)为什么要坚持党领导一切(1)坚持党领导一切,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2)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3)坚持党领导一切,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4)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5)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十二)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3个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1)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第99页共99页,(2)坚持人民当家作主。(3)坚持全面依法治国(4)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6)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7)坚持一国两制(8)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做出贡献。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9)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政府深化行政体制机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坚持协商民主(10)坚持选贤任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发挥民主党派和政协的政治和人才优势。(1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3)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坚持党指挥枪必修三文化生活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体味文化(1)文化无处不在(2)文化无时不在(3)不同区域有不同自然环境,不同文化环境2、文化是什么?教材中的“文化”——第99页共99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广义的文化—————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用“文化”来区分自然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与“文明”接近。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3、如何理解把握文化?(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文化是人们实践产物。文化现象的实质——是一种精神现象。(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4、文化的分类(1)形态上有古今地域之分(2)性质上有先进健康文化与落后腐朽文化之分5、文化的作用(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2)先进的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形成正确的三观、推动实践深入发展6、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迸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在: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因此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表现在: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他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7、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关系(1)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第99页共99页,(1)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都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8、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文化竞争力备受世界各国关注。(2)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科技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9、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1)特定的文化环境(2)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10、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表现在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和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等方面。(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1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从事文化活动,如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等,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持久的。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三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12、文化如何塑造人生?(或文化与人的成长的关系)第99页共99页, (1)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2)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经久不衰,激励人们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迸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单元综合探究题:聚焦文化竞争力(1)我们面对着世界经济和科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也面对着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2)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竞争力备受世界各国关注,面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3)在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情况下,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显得更加重要。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文化多样性:含义(13)、举例(14)个性与共性(15)对待态度(16)意义(17)原则(18)13、什么是文化的多样性?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方面14、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1)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传统节日和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2)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世界遗产的分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第99页共99页,15、如何理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2)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16、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17、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必要性)(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8、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质文化的错误倾向。19、文化传播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途径: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1)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2)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第99页共99页,(3)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文化传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20、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含义: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功能: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态度: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21、、文化的继承性(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我国古代建筑成为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3)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首先观念。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22、传统文化含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由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性,人们对本民族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今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当前)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第99页共99页,的双重——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作用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正确对待的意义——(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继承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继承的标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继续保持和发扬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容——加以改造或剔除23、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3)在处理时,注意把握好二者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2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当代信息技术)(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第五课文化创新25、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必要性: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第99页共99页,26、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27、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原因——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原因——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1)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2)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条件。28、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29、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作为文化创造者,应该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30、文化创新的途径(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基本途径(古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必须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注意两个要求:(1)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3)基本途径(中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第99页共99页,态度: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取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做法: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原则: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两个错误倾向:守旧主义、封闭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如夜郎自大、唯我独尊。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如全盘西化、妄自菲薄第二单元综合探究题:建立“学习型社会”(1)建立“学习型社会”已被确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2)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3)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3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2)博大精深3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2)史书典籍(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3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1)汉字传载(2)史书典籍存传(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容性: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第99页共99页,②意义:(1)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2)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3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3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36、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2)中国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技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科技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3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8、中华文化的民族性:(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我国的雕刻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A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第99页共99页,B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C各种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D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39、中华民族精神含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作用——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影响——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40、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团结统一(2)爱好和平(3)勤劳勇敢(4)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41、爱国主义(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2)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如古代与当代)(4)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5)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如大陆人民与港澳台同胞的爱国要求不一样,但本质上是一样)42、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共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建国)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1949年建国——现在)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精神,把它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如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4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第99页共99页,(1)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弘扬民精神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确保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2)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3)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面对这种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4)启示与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第三单元综合探究题:肩负“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如何培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毛邓三是文化的主心骨。(2)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4)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44、大众文化含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如何发展——(1)原则——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2)双方:方向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双为)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3)三贴近三创新——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4)四个思想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第99页共99页,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礼会的进步。45、落后文化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表现: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成表现出来。如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危害: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政策: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46、腐朽文化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政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47、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封建残余、西方冲击、市场经济影响(导致、诱发、滋生)(1)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2)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欺诈勒索等现象。48、怎样克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影响?(怎样克服文化生活的“忧虑”和“阴影”?)(1)在个人方面:提高眼力,拒绝污染(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要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依法办事,树立法制观念;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但要有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具有人文精神;等等。(2)在国家方面:依法管理,正确引导。1、文化上: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奏响主旋律。2、政治上:法治和德治相结合3、经济上:加强监管文化市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第99页共99页,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引导人们进行科学的文化消费。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9、中国文化的真正出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只有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以人民革命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人民群众为创造主体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成为真正的先进文化。50、中国文化的转折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51、先进文化基本内涵——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总体目标——培育“四有”公民时代要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本质属性和核心内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核心的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要求三个面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特点社会主义文化本质的体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所应具有的时代品格52、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意义和关键:意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关键——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53、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因:(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社会进步产生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2)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我们国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文化建设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3)这是在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多样化的环境中,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想观念文化多样化的环境影响第99页共99页,54、坚持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因为:(1)坚持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统一的,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是统一的。(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文化的多样化。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单调、凋零、枯竭,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3)思想文化越是多样性,越需要“主心骨”。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文化建设就会混乱、失误、受挫,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生命力,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55.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不断发展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来作为指导思想。(3)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各方面的文化工作,衡量和检验文化工作的成果,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创新。56、马克思主义的地位评价1、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2、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立党立国之本3、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4、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5、是我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6、是中华文化由衰落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57.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切实搞好“三个文明”建设,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个文明之间的关系:(1)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2)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3)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58.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第99页共99页,59、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确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2)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A发展教育事业原因: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求:1、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2、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B发展科学事业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要求:1、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2、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3、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4、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C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原因:1、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这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作用:可以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3)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①创建的主体———————人民群众②创建的形式———————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③创建的意义———————各具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使人们在自觉参与的过程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思想觉悟得到启发,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意识得到增强,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这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正在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④青年学生的态度与做法——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第99页共99页,60、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61、道德典范具有时代性 不同时代的道德具有不同的内涵。今天,我们把培育“四有”公民,作为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要联系新时期新阶段的实际,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6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意义或作用或重要性或为什么要加强这一建设的原因)意义:(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2)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3)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核心: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区别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其它社会形态思想道德的标志原则:集体主义。这一原则与资本主义思想道德的个人主义原则相对立。重点:诚实守信基本要求: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着力点: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主要内容:(1)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3)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63、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思想活动的特性的变化: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64、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意义:(1)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2)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没的基础性工程。要求:(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适应原则原因: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想道德观念。第99页共99页,2、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也利用市场经济的弱点,侵蚀人们的思想、败坏人们的道德。3、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内容。其中,特别要强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协调原则法治与德治的关系:1、二者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2、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也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德治国。(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承接原则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今天我们大力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人人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65、解决道德冲突的途径就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66、知识文化修养的含义和思想道德的含义知识文化修养——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知识文化修养。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知识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67、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1)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原因: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助于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缺乏知识文化修养,就容易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第99页共99页,(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原因:提高思想道德修养,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文化修养水平。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福。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难以避免人格上的缺失,甚至危害社会。68、知识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69、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或者问如何加强自身修养?(1)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三观。(2)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持建设小康社会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3)努力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处理好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坚持二者的统一。二者相辅相成。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5)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点滴小事做起。70、怎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包括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高雅的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乐的。(2)应提供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先进的、对人民大众健康有益的文化。 (3)应提供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71、如何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推动先进文化发展的根本指针。(2)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当前最根本的就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3)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文化发展方针。第99页共99页,1个原则、2个方、3个贴近3个创新(4)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5)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注重文化的传承性,继承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把与时俱进的鲜明时代特点视为发展先进文化的必要条件。第四单元综合探究题: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1、在当代中国,发展什么样的先进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3)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扬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4)这是全体人民的事业。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3、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最先进的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也是先进的文化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就在于它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4、面向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满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面向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开放精神的重要体现面向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鼓励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第99页共99页,必修三哲学与生活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目录01哲学基础知识02辩证唯物论03唯物辩证的认识论0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0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06创新意识和创新作用07历史观08人生价值观第99页共99页,01哲学基础知识一、基础知识(一)哲学是什么?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所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3、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①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不可能取代具体科学;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不是具体的,也不一定是科学的。】(二)哲学的作用1、哲学与生活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生活处处有哲学】②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2、哲学与时代精神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②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体现在它A.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B.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C.它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第99页共99页,(三)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注意:不是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①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四)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有三种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熟读P12:“五行说”、荀子、王夫之的哲学观点。】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具有两种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典型代表: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慧能的“仁者心动”;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典型代表:朱熹的“理生万物”;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一切宗教鬼神观念;儒家的天命观。】3、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第99页共99页,1、产生: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①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02辩证唯物论一、基础知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理由:(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2、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的主观主义;包括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包括夸大意识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三)物质世界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1、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永恒的。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熟读P31,四个唯心主义的运动观点。】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①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熟悉P32,几个素材。】(四)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第99页共99页,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①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被改变,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③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3、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4、主观能动性即人的主观努力。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五)意识的本质与作用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生理基础);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本质)。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2、人的意识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是有本质的区别,具有能动性特点: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如预设目标,制定计划】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是主动地、有选择地对反映客观;并能够创造出幻想的形象和世界。③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和根本原因。3、意识能动作用之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世界上只有未知之物,没有不可知之物。】4、意识能动作用之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即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指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如人的精神、意志、心态、情绪的作用。)【注意:意识不能起决定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不一定是起积极作用。】(六)小结:辩证唯物论的主要观点,可以整合为以下两对辩证关系: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①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所以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材料强调客观实际时使用。】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所以要重视精神了力量,重视意识的作用。【材料强调精神、意识的作用时使用。】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第99页共99页,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所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材料强调办事情的科学性、反对违背规律的主观随意性时使用。】②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利用规律离不开艰苦的主观努力。【材料强调主观努力,反对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时使用。】03唯物辩证的认识论一、基础知识(一)实践及其特征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没有实践;实践改造的是客观世界,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主观世界。】2、实践的特点①客观物质性。实践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而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性活动。②主观能动性。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的活动。③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团队协作最能体现】。历史性:人类实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3、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活动;科学实验活动。(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一切认识,归根结底都源自于实践。【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认识的两种途径。不要把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相混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①实践发展提出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认识的发展;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四)真理的含义与特征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第99页共99页,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③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五)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原理: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客体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在实践的反复检验中不断超越自身并没有被推翻,不断向前发展。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0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基础知识(一)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1、联系的含义: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普遍性:①表现: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的事物不存在。②误区提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的观点,忽视了联系的条件性,是错误的。③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3、联系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①表现: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②方法论: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不割裂事物固有的联系;也不主观臆造本不存在的联系。】第99页共99页,③提示:人们对客观联系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4、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①表现:直接或间接联系、内部或外部联系、本质或非本质联系、必然或联系等。②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5、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⑴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所以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⑵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所以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注意: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6、掌握系统优化方法①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系统优化的要求: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③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1、发展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①表现: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②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①发展一定是变化;但变化不一定是发展。②区分新事物旧事物的正确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3、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一定会战胜旧事物。所以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的状态:量变与质变①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质变不一定就是发展。】第99页共99页,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A.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C.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注意:并不是有了量变就有质变;也不是有了质变就会有发展。为什么?】③方法论要求:A.要重视量的积累。【要积少成多,反对急于求成;做到防微杜渐。】B.(量变一定程度时)要地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C.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0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基础知识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1、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同一性。②矛盾的同一性: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朝有利方向转化。【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③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④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①矛盾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②方法论:A、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B、要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善于全面分析矛盾,防止片面性。3、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方法论第99页共99页,①矛盾的特殊性: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①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区别不同事物}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区别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②方法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要反对生搬硬套、一刀切。【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2)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3)重要性: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b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提示: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方法,是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最佳体现。】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①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所以办事情要着重把握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用主要矛盾的关键词:“重中之重”、“中心”、“关键”,“突出任务”、“核心问题”等】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所以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①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所以看问题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用矛盾主要方面的情形:判断性质;分析形势;比较利弊等。】②矛盾的主次方面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所以要看问题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以上第5、第6,就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如果只看到两点而忽视重点,是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如果只看到重点而看不到两点则是形而上学的一点论。第99页共99页,二、知识拓展及热点链接(一)识别关键词“主次矛盾侧重于讲办事情应该怎样,矛盾的主次方面侧重于讲看问题该怎样”1、标志主要矛盾的关键词:如“重点、关键、中心、重心、核心、根本、主要、重要、主线、要务、突出任务、首要、要害、重中之重,等等。抓主要矛盾的俗语,主要有:牛鼻子,硬道理,好钢要用到刀刃上,工作做到点子上,蛇打七寸,射人射马,擒贼擒王,等等。统筹兼顾的,如“学会弹钢琴”“烘云托月”“绿叶扶红花”“篱笆三桩,好汉三帮”;不分主次的如“胡子眉毛一把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小失大;忽视次要矛盾的,如“单打一”。等等。2、标志矛盾主要方面的关键词:如性质、本质、主流(支流)、主导、主体、优势、总体上、大多数,“辨方向”、“识大局”(分析形势)、“判断性质”等。(二)读句子,找关键词,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1、针对目前有记者将北京‘首都’写成‘首堵’的现象,北京市长王歧山说目前北京堵车现象严重,关键是“公交”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但个别记者把‘首都’写成‘首堵’,这有点夸张。北京堵车现象严重,关键是“公交”问题没有很好解决。2、科技创新是做实业的法宝。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广大企此要有“板凳须坐十年冷”的劲头,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突破和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切实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增强企业竟争力。3、朱显谟院士是黄河治水的专家,他提出以迅速恢复植被为中心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成为治理黄河泥沙含量的主要手段。4、2018年4月,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5、在整改和落实主题教育中央指导组提出的意见中,浙江省突出重点问题、结合自身实际,把专项整治与本省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结合起来,确保取得实效。6、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积极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不放松,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7、系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关键是要将社会成本内化,让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成本。第99页共99页,8、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定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9、2020年我国政府首次没有设定GDP增速具体目标将政府经济政策的最大着力点放在"保居民就业"等六保"工作上。10、中央要求,疫情严重的地区,重点搞好疫情防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疫情较轻的地区,集中精力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兼顾疫情防控。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基于?11、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重点解决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力度,落实对特殊贫困人口的保障措施。力争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2.新形势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龙头带动、各扬所长,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大平台、重大项目,以一体化发展带动高质量发展。从辩证法角度看,这告诉我们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须?13、为建成健康稳定、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对于作为森林资源主体天然林的保护要坚持全面保护、重点突出的原则,即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同时确定天然林保护重点区域。这一原则体现了?14、我国已经完成了9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的源解析工作。其中,北京、南京、上海的首要污染来源分别是机动车、燃煤和流动源。因此,各地科学治理大气污染应当?15、3月2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撑着雨伞看望了在舟山港穿山港码头进行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工人们,他称赞港口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枢纽性设施,你们是一支非常硬核的突击力量,我看好你们。"(以上是主要矛盾)16、对于云计算存在的泄密问题,云计算资深专家周松年认为,“漏洞”是随着云计算产生就一直存在的,只是现在云计算发展规模扩大、使用人数增多,“漏洞”问题关注度随之提高。不能因晴废食不发展云计算,随着技术不断发展,云计算的安全性肯定会得到提升。18、改革开放初期,马路经济曾对S市的发展发挥过积极作用,后因负面影响凸显备受诟病。19、无人驾驶技术将对未来的交通带来深刻变革。2018年3月,某公司的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引发了人们对该技术前景的担忧。不过有专家认为,这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20、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上,曾出现过3次持续时间较长的上升阶段和2次下降阶段,在下降阶段均出现了明显的保护主义倾向,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未因此被打断。第99页共99页,21、刷脸乘车、刷脸支付…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脸识别技术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尽管如此,繁荣表象之下仍旧暗流涌动。中国迫切需要通过立法和监管,让这项技术更加规范恰当地得到应用,使之造福于人。22、在支付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小额免密”“闪付”等支付功能也悄然兴起。然而,此种支付功能开启时用户往往没有发现这里面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用户在追求便捷的同时莫忘安全红线。2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过去五年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同时也提出我们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24.污染小,噪音小,更环保,更舒适,更节能....,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新能源汽车也存在续航里程短、充电难、充电慢等问题。25、随着疫情期间教学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在线教学高效便捷的优点显示出来,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偏远的山区的学生无法坚持听课不停学;在网络教学中出现难以适应网络教学方式的“网课学困生”;师生之间缺乏感情互动等成了在线教学的难点。26、个别来华的非洲公民不配合我国“一视同仁”防疫管理工作,引发了一些风波。但我们应该坚信战“疫”中的小风波掀不翻中非友谊之船。27、生活中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可我们一旦生病还得吃药,因为我们看重的是那七分的药效。28、大麻是可导致精神恍惚的毒品原料植物,英国一项最新研究却显示,大麻中两种主要成分对大脑的影响互相克制,其中一种成分四氢大麻酚可以导致精神病,而另一种成分大麻二酚或许可以用于治疗精神病,但长期吸食大麻还是会使人对各种事物的判断错乱,导致精神疾病。29、针对新冠疫情,我国政府及时采取精准有力的举措,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虽然短期内中国经济遭受了疫情带来的较大冲击,但疫情的影响是阶段性的、暂时的,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30、2019年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夏季达沃斯)于7月1日-3日在中国大连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他指出,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总体平稳、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基本面全线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符合预期。当然中国经济也面临着新的下行压力。邓小平指出,"我们对香港的政策长期不变,影响不了大陆的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体必须是社会主义,但允许国内某些区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比如香港、台湾。"邓小平用"主体必须是社会主义"这一不容置疑的表述,强调了实行一国两制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从哲学上看,这一表述强调的是。31、每一年的中央"—号文件"都是有关三农问题的。可见,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以上是主次方面)第99页共99页,三、小试牛刀1、阅读材料,完成要求。乌兰牧骑,1957年诞生于内蒙古大草原,是活跃在农村牧区的流动文艺团队,是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60多年来,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创作演出了一批承载着乌兰牧骑精神的“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其中,有表达草原人民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家园的热情的《擀毡舞》,有唱出蒙古族韵味和美感的《走马》,有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大型历史剧《青山儿女》……这些作品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和巨大的社会凝聚力。一些优秀的乌兰牧骑通过将短调民歌、呼麦、马头琴与现代音乐相结合讴歌新人物,为农牧民全面奔小康加油鼓劲。乌兰牧骑还凭借“骑着马儿去表演”的独特演出方式走出大草原,走进北京、上海等地,并走出国门,赴德国、比利时等国家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自身发展增添了后劲。如今,乌兰牧骑已经从最初的一支9人队伍发展到75支队伍、3000多名队员,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文艺创作应坚持社会效益服从经济效益。”请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对这一看法加以评析。2、最近,给城市增添人间烟火的地摊经济火起来了,越来越多的城市积极规划摊点摊位,还有地方的城管主动喊摊贩出来摆摊,以往总被管制的地摊,现在突然就成了“香饽饽”,小地摊又重回舞台中央,绽放异彩。第99页共99页,中央文明办已经出台政策,“今年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随着以成都为代表的城市,陆续开展摊位建设,实行地摊管理规范化,在保证地摊经济顺利开展的基础上,保障城市美丽洁净。由此可见,发展地摊经济与城市文明建设并不冲突。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在地摊经济重启中,如何正确处理城市文明建设与地摊经济之间的关系。06创新意识和创新作用一、基础知识1、辩证的否定观:(1)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特点:A、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B、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实质:“扬弃”:既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又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把否定看成外力作用的结果;把否定理解为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4)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①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②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1)辩证法从本质上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和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3.创新的社会作用: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作用表现第99页共99页,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07历史观一、基础知识(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从根本上说,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有时又会超前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二)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赖以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2.社会的基本矛盾始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第99页共99页,(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具有。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有促进或阻碍的两重性,不一定是起积极作用。【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主要指经济制度;上层建筑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国家意识形态】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始终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三)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1.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津贴过程是曲折的。2.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4.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查书,熟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第99页共99页,08人生价值观一、基础知识1.人的价值(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2)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又是价值的享受者(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3)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既要看个人价值,但主要是看他对社会的贡献。2.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1)价值观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属于社会意识。(2)价值观作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价值判断的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是为价值选。(2)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因人的社会地位(阶级)、立场、认识事物的角度的不同而不同。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新版教材: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根本途径)原因:①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存在方式;②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第99页共99页,具体做法:①在劳动中创造合实现价值;②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③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是贡献个人的力量,增进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会带动个人的进步,帮助个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新版教材: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②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③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但是,这种个性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3)在砥砺自我中成功: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B、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C、坚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2022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一二三四大题答题模板必修一经济生活一、分析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或下跌)的原因[记公式]价值+供求+货币供应量+市场调节弊端+国家经济政[背术语](1)价值: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大,价格高;价值小,价格低。(2)供求: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跌。(3)货币供应量:若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上涨;反之,物价则下跌。(4)市场调节弊端: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会引起物价波动。(5)国家经济政策:国家鼓励或限制某些商品生产和消费的政策、措施,也会影响价格涨落。第99页共99页,二、分析说明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或下跌)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记公式]生活消费+生产经营[背术语](1)价格涨落对生活消费的影响①价格的涨落会导致消费者购买量的减少或增加。②价格涨落对生活必需品需求变动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变动影响较大。③价格的涨落与其互补品的需求呈反向变化,与其替代品的需求呈同向变化。(2)价格涨落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可使企业根据价格的涨落,调节生产规模和产量。②可使企业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以降低生产成本。③可刺激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三、扩大消费需求的原因[记公式]消费反作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背术语](1)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2)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扩大消费需求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4)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扩大消费需求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第99页共99页,四、扩大消费需求的措施[记公式]国家+企业+个人[背术语](1)国家:大力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发展,保障有效供给;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努力扩大和促进就业创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稳定物价,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2)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发展绿色生产,实现产品优化升级,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诚信经营,承担社会责任。(3)个人:加强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增加收入;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用时政术语·答案更亮眼]必须从供需两端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以创新带动需求扩展,以扩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给升级,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互为支撑,互相促进。五、企业重视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因[记公式]1个关键+6个有利于[背术语](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是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因素。(2)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有利于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有利于创立自主品牌,发挥品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有利于开发和研制高端产品,增加利润,满足市场需求;有利于转变企业发展方式,优化企业产品结构;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第99页共99页,六、企业成功经营的措施[记公式]生产经营角度+市场角度+劳动者角度+国家政策角度+对外开放角度[背术语](1)生产经营角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模优势,增强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加快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优化。(2)市场角度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自觉遵循价值规律,调节产量和生产要素的投入;遵守市场规则,公平竞争,依法生产和经营;研究消费者心理和消费者需求变化,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根据汇率变动情况,积极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规避汇率风险。(3)劳动者角度正确处理企业与职工的关系,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加强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4)国家政策角度要利用好国家宏观调控的各种优惠政策,赢得发展机遇。(5)对外开放角度第99页共99页,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转变对外贸易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以质取胜,增强应对国际风险的能力;培育自主品牌,坚持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增强规则意识和权利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用时政术语·答案更亮眼]1.有效化解产能过剩,扩大有效供给。2.培育工匠精神,提升产品质量。3.发展绿色生产,满足绿色消费。七、财政的作用[记公式]三个主要作用+其他作用[背术语](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2)实施稳健或紧缩的财政政策能够抑制流动性过剩,调节货币流向,稳定物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适当的财政政策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和不足,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适当的财政政策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进步;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扶持,有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能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八、税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或意义[记公式]调节经济角度+引导消费角度+维护社会公平角度+引导转变方式角度。[背术语](1)调节经济角度第99页共99页,如果经济发展过热,可以增加税收,抑制社会总需求;如果经济发展滞缓,可以减少税收,刺激社会总需求,以实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2)引导消费角度通过调节税收,如对奢侈品消费征税、提高烟酒消费税等,可以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3)维护社会公平角度通过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4)引导转变方式角度通过调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环保税等税率,可以引导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1.多角度分析财政的作用(1)从财政与宏观调控关系的角度看:国家可以利用财政政策这一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实现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改善人民生活水平。(2)从财政与收入分配关系的角度看: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3)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角度看:财政在促进公平的基础上,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促进生产发展。(4)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角度看:正确的财政政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有利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我国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5)从分配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角度看:合理的财政政策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6)从财政与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关系角度看:合理的财政政策,有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第99页共99页,(7)从财政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角度看:根据世界和我国的经济形势,采取合理的财政政策,将有利于我国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实施“走出去”战略,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2.财税在实现社会公平中的作用(1)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作用,促进教育公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2)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3)发挥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促进生产发展,为实现社会公平奠定物质基础。(4)调节财政收支关系,加大财政社会保障支出。(5)实施结构性减税,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差距。九、政府应如何发挥在某件事中的作用[记公式]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背术语](1)经济手段: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采取恰当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和税收的作用;实行恰当的货币政策,调控流通领域的货币量;制定和实施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2)法律手段: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3)行政手段:发布相关行政命令或指示,通过行政审批、检查监督等。十、政府采取的措施或做法的积极影响或意义[记公式]宏观调控目标+生产环节+分配环节+交换环节+消费环节+理念、体系[背术语]第99页共99页,(1)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2)引导企业生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3)增加居民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实现社会公平。(4)调节市场供求关系,规范市场交易秩序。(5)引导居民形成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念和行为。(6)有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一、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意义或积极作用[记公式]国家角度+企业角度[背术语](1)国家角度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更好地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出口、投资和消费的比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提高我国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促进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推进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扩大中国制造的国际影响,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2)企业角度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培育自主品牌;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引进来”与“走出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十二、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措施[记公式]第99页共99页,开放型经济体系+经济发展方式+对外贸易+政策法规+创新方式+基本国策[背术语](1)我们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2)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宽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3)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4)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5)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6)在新时代,我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必修二政治生活一、政府为何做某件事(或政府做某件事的依据、合理性)[记公式]性质宗旨+职能+工作原则+决策+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督[背术语](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政府担负的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3)应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4)是政府坚持审慎用权,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要求。第99页共99页,(5)是政府坚持依法行政的要求。(6)是政府自觉接受监督,打造有权威政府的要求。二、政府应如何做某件事(或如何发挥政府在XX中的作用)[记公式]职能+宗旨原则+决策+依法行政+监督+权威[背术语](1)履行政府的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3)坚持审慎用权,科学、民主、依法决策。(4)政府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督。(5)提高政府公信力,打造有权威的政府。1.与公民相关的政治生活试题涉及的主要知识点(1)回答“公民应该如何做”时要考虑的知识点:①在我国,公民依法享有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②公民要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③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2)回答公民与政府的关系时要考虑的要点:公民应该在享受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同时,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3)回答与公民相关的归因类试题时必答要点:“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第99页共99页,(4)回答公民政治参与的意义时可以按照“公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府”的思路:①从公民角度:有利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激发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和信心,提高政治参与能力。②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角度: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③从政府角度: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防止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三、人大应如何在某件事中发挥作用[记公式]行使权力+坚持原则+尊重民意[背术语](1)认真行使权力(根据设问选择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2)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3)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和反映民意,认真听取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四、人大代表应如何在某件事中发挥作用[记公式]权利+义务+素质[背术语](1)积极行使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2)自觉履行好义务。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3)增强履职意识,提高履职能力。五、中国共产党为何做某件事[记公式]第99页共99页,性质+地位+宗旨+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执政理念+某件事的具体意义[背术语](1)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2)是由执政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地位决定的。(3)是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4)是落实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体现。(5)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6)某件事的具体意义。六、中国共产党在解决某件事中如何发挥作用[记公式]领导核心作用(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宗旨+执政方式和理念+指导思想+党的建设[背术语](1)发挥好领导核心的作用(或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3)坚持依法执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4)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5)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七.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主权国家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积极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第99页共99页,(2)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解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3)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大、影响最广泛的国际组织。充分发挥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中的作用。(4)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各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5)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6)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八、运用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为什么做某件事(或做某件事的合理性、依据)[记公式]权利义务+宗旨原则+国家利益+时代主题+国际秩序+互利共赢+外交政策[背术语](1)是行使主权国家权利的表现和自觉履行主权国家义务的要求。(2)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3)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4)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5)有利于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6)有利于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实现互利共赢。(7)符合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九、运用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怎样做某件事[记公式]权利义务+宗旨原则+国家利益+综合国力+时代主题+外交政策第99页共99页,[背术语](1)行使主权国家权利,自觉履行主权国家的国际义务。(2)自觉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3)维护国家利益,尊重他国的正当利益,寻求共同利益,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4)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提高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5)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6)坚决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必修三文化生活一、全面把握文化的作用[记公式]文化的实质+文化与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背术语](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第99页共99页,(4)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怎样推动文化创新[记公式]根本途径+基本途径+创新主体+正确方向+必由之路[背术语](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基本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但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3)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也要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5)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用时政术语·答案更亮眼]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第99页共99页,2.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三、如何正确对待文化现状[记公式]国家角度+企业角度+公民角度[背术语](1)国家角度:加强管理、正确引导。第一,应积极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第二,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第三,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2)企业角度: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发展大众文化,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3)公民角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拒绝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污染,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记公式]指导思想+党的领导+中国道路+“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精神文明和文化自信+核心价值[背术语](1)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第99页共99页,(2)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4)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5)要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6)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五.把握民族精神在《文化生活》中的体现(1)民族精神对人的影响民族精神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2)民族精神与综合国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3)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的结晶。弘扬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4)民族精神与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与时俱进的。要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5)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第99页共99页,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6)民族精神与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设包含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加强文化建设的要求,可以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7)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必修四哲学生活一、如何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记公式]物质决定作用+意识能动作用+规律客观性+其他观点[背术语](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求我们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4)其他观点: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第99页共99页,二、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记公式]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者结合+两个反对+其他角度[背术语](1)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5)从辩证法角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三.如何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问题?答题要素: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真理特点+认识过程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第99页共99页,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四.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答题要素:联系普遍性+联系客观性+联系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方法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联系具有客观性,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④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⑤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五.如何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答题要素:发展普遍性+发展实质+发展途径+发展状态+发展原因+发展规律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③事物发展的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④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⑤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与外因的统一。第99页共99页,⑥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六.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答题要素:一分为二+承认分析解决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①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找出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七.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答题要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价值观+人民群众+其他观点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②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另外应注意的观点: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②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另外,应与时俱进,使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跟上时代的步伐。第99页共99页,八.如何运用人生价值的知识分析问题?答题要素:人的价值+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我们应该积极为社会作贡献。②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③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④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要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努力创造主观条件: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2022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主观题必备答题术语汇编l怎样保障粮食安全①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技术攻关,保证种业供应链,提高种源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②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粮食等农产品种植结构,提高粮食等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满足当前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推动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③发挥财政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巩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完善原粮储备设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第99页共99页,深化粮食生产加工,优化产业链,完善资金链。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和进口的关系,善于利用WTO规则解决粮食进口有过程中的摩擦问题。⑤加强宏观调控,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实施支持价格,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升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打好稳产高产的基础。⑦农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推动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发展。⑧要坚持不懈的制止餐饮浪费。l双循环①通过政府财政投入,激发市场投资活力有效供给的扩大。②通过刺激消费需求,提升消费体验,扩大消费规模,推动消费需求的升级。③通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就业,拉动经济发展。④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能促进国内供给与需求良性互动。⑤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建设有效市场,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市场调节具有局限性,需要有效的政府治理和科学的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⑥固件双循环格局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拉动经济增长,助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⑦第99页共99页,能发掘内需潜力,激活消费市场,满足国内需求,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形成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又为国际经济发展开辟空间,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培育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l扶贫/脱贫/乡村振兴①充分发挥我国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②坚持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打造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通过产业扶贫,电商扶贫等方式,为困难群众打开致富之门。③充分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优化财政投入结构,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④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促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⑤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拓宽金融资金,社会资金投入渠道,激发社会要素活力。⑥“三农”问题是国际关心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国着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有利于实现乡村富裕,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从而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⑦要充分认识到城乡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城乡融合必须以产业融合为着力点,乡村振兴必须以产业振兴为支撑点,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强广大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有利于贯彻落实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理念,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第99页共99页,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有利于巩固农业农村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保障公家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lRCEP①RCEP的签订深化了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有利于打造区域合作新平台。②削减关税,整合规则有利于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创新对外投资和贸易方式,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③区域间的产业合作,有利于我国发挥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④参与区域合作,利于应对国际挑战,通过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经济发展增添动力。lXX经济行为的意义①带动投资和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②助推企业创新,激发生产供给侧改革与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发展的信息化水平,促进新业态,新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提高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带动生产结构的转型升级。③连接生产和消费,畅通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国内市场供给与需求要销对接,丰富国内市场,供给流通业各环节衔接流畅,扩大消费规模和提高消费水平,有利于产品价格降低,刺激消费,丰富产品种类,更好满足人民消费需求。④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⑤科技自立自强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了创新发展理念,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第99页共99页,⑥坚持了开放发展理念,打造内陆对外开放门户,有利于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实现了区域协调发展,突出区域特色优势,整合资源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改革开放)⑦有利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⑧拓展投资空间,发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经济发展带动和支持作用,发展数字经济,更好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刺激消费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将扩大消费需求,通过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推动社会再生产,促进国内大循环。通过国际贸易与投资,促进国际经济合作,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协调发展。l如何推动XX经济行为的发展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②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建立健全要素市场,提高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降低物流成本,推动双循环畅通运行,③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巩固传统产业优势,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④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建立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⑤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既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第99页共99页,,又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增加居民收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积极引导消费者合理健康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激发潜在消费,促进消费,要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培育消费经济新增长点。⑥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为消费者创建良好的市场环境。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能让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转变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去了。坚持创新发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深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创新作为深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第99页共99页,进行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受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法有效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推动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实验。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健全数字经济规则,完善数字经济相关法律法规,为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法治保障,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提升数字经济监管能力,及时整治市场垄断,保障中小企业稳定发展。尊重市场规律,规则,推动良性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促进数据要素合理有序流动,让全社会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l减税降费①对企业减税降费能够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有利于扩大企业扩大投资,增加企业的创新力与竞争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扩大就业,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②减轻居民的税负负担,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有利于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优化投资、消费、出口三者结构。③税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减税降费体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为我国经济进入稳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减税降费有利于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助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有利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稳就业,保民生,有利于激励创新创业,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第99页共99页,l创新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和人才评价体系,尊重创新型人才,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加强科学的宏观调控,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创新企业实施优惠政策。我国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解决产业技术发展平静,增强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积极利用国际科技创新资源,增强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l消费扩张线上消费领域,释放国内消费市场潜力,拉动经济增长新的消费热点,带动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提供新就业岗位,发挥稳就业,保民生的作用,产供销精准对接,修活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促进各领域数字化进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有利于激活国内各类消费市场,促进商品流通,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是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降低居民的消费成本,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提振中小服务企业的经营信心。加快复工复产复市的步伐。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有利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作为率增加,居民可指示被收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第99页共99页,增加信息消费,有效供给主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拉动经济增长,推动信息消费的扩大和升级。全力提升消费品质,满足美消费者美好生活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激发创新活力,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第99页共99页